看360 看360看360

125mm坦克炮与120mm坦克炮相比有多大优势?

<p><p>唐德国际有限公司,Terratec坦克,成立于1994年,德国TerraTec公司旗下,专业研发制造电脑声卡、电视接收器、音视频剪辑设备以及家用... 坦克/Tank
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125mm坦克炮与120mm坦克炮相比有多大优势?"相关知识及问题的最佳答案:

125mm坦克炮与120mm坦克炮相比有多大优势?

2021年2月21日更新,更新在文末。

补充个评论问题,9M119等125一众炮射导弹的发射能量来源不是那个弹底壳弹簧。那个弹簧才多大能量,这弹簧是导弹装填时压弹用的,金属弹底壳里是有发射药的。

首先,125坦克炮有9M119激光信息场制导的炮射导弹,这就是优势,美国有能力没搞120炮导是他的事,反正这是斗兽棋式对比。越大的药室和内膛空间,越有利于炮射导弹的布置和设计,提高发射有效载荷。

9M119M Refleks 炮射导弹

说点离题的,对于坦克炮甚至不管什么炮,炮射导弹西方一直不上心的原因,不是他们管子多有各种支援不care,而是他们有种观念,也值得我们学习:没有任何定向器的发射过载会比炮高,所以它就应该发挥的是临门一脚的功能,诸如大离轴角制导别的发射器比它做得更好,把它当导弹发射器就是浪费,这就不是坦克炮职能。

说穿甲弹,中俄的125分装坦克炮的问题就是穿甲弹杆长,按照目前脱壳穿甲弹的着靶速度量级,基本可以认为是多长的杆能穿多厚的靶。

其实吹西方120炮小药室小膛压打出比中俄大药室高膛压更好的穿深的观点有些片面,前者对于后者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至于是不是击穿概率标准不一样都是陈年旧账了,而且如果在近些年相似的技术体系下西方能做到这样一定是有其他性能牺牲的。为什么可以吹西方的小药室小膛压,同时却对125穿甲弹头可以比120穿甲弹能承担更大的发射强度这一优点视而不见呢?

从这角度看反而是125坦克炮的优点呐,因为弹头发射时其弹尖到弹丸底所承受的压力是逐渐递增的,这为未来125坦克炮弹选用更长的弹芯提供了可能,不要觉得125分装穿甲弹用不了长弹芯,因为它就不需要长弹芯,在比120炮更高的着靶速度下能获得速度指数递增的侵彻比,速度越高这优势越明显。当然大长径比得配高速,否则穿甲侵彻比还是上不去,第二就是影响弹丸飞行稳定性。

常见穿甲弹飞行体同比例示意图3BM59脱壳飞行体尺寸估算图,穿甲体是不是铀合金有待商榷,国外贴吧给的平均密度18.5还有别数据,觉得估得有点扯就没搬

这是国外网友画的常见穿甲弹飞行体同比例示意图,暂且不管其正确性,能看出来,3BM59的劣势相比德DM53其实并不在弹杆长度上。3BM59的脱壳飞行体的长度在735mm,穿甲体的长度在660mm,弹芯直径在20到24mm。而DM53(L55发射)查到的弹芯长度是745mm,这里不讨论各自结果,但比较两者2000m侵彻数据其实差别已经远超过了10mm。

除了计算方法和测试靶板的差别第一种可能就千米速度降的差距,第二种可能速度差别不大但弹芯质量差别与有效载荷的差别造成第一种差别,这么分析有点片面,权当多一个角度吧。密度差别导致的脱壳飞行体质量差别,对千米速度降影响很大。

3BM423BM46从3BM42到3BM60

还有就是125的弹托质量一般较小,可以对比一下俄常见穿甲弹丸和德莱茵的穿甲弹的外形。

DM33,DM43,DM53弹丸DM63

我们一般把以莱茵DM系列为代表的穿甲弹的弹托叫做马鞍形弹托,把苏/俄3BM系列穿甲弹的弹托叫做双锥形弹托。

当穿甲弹全口径相同时,以DM系列的马鞍形弹托质量通常要大于双锥形弹托质量,这也就导致了马鞍形弹托的穿甲弹发射时的有效载荷率要低于双锥形弹托的穿甲弹。马鞍形弹托多见于以莱茵120为代表的一众西方穿甲弹,也就是说,125坦克炮穿甲弹发射时的消极质量要小,内弹道能量利用率也高。同时,双锥形弹托的穿甲弹比马鞍形弹托穿甲弹更能适应高膛压发射。但这些基本也是历史问题了

可以看出马鞍形和双锥形弹托的演变,这里面有西方的也有俄系的

马鞍形弹托的有点在于它前面有明显的迎风槽,后面也有背风槽,它出炮口后,迎风槽能产生更大的空气阻力,背风槽也能利用侧向扩散的火药燃气产生向外的升力,两者作用下导致马鞍形弹托的的脱壳速度要高于125的双锥形弹托。描述地简单也不代表设计容易,120穿甲弹的马鞍形弹托需要严格地计算脱壳时的配平。

为了结合这两种弹托的特点逐渐衍生除了混合型弹托,这一点125和120的想法是一致的,在马鞍形弹托的基础上前后各或多或少地衍生出一个锥体以适应大长径比的弹芯。这就是后话了

疑似3BM69/3BM70,明显的混合型弹托毛子也逐渐出现了马鞍形的混合型弹托。(这个125弹可能不是大毛的)

暂时先想到这么多。

2021年2月21日更新。

看到该问题的各位大佬回答得都很精彩,学到了不少。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请指教。

125mm炮为什么口径大可以做到这么轻,有知友说这样会带来可靠性的问题,感觉不是这样。M256的质量大但后坐距离比同时期的2A46M-1,2并无太多优势,这问题是后坐设计上的差别。

RH120L44/M256的做法是增大后坐体质量来减小后坐加速度与后坐距离,早期2A46和2A46-1也都是单驻退的结构,而从2A46M开始到2A75,82基本都采用了双驻退单复进的设计,所以后坐体可以相对轻点,通过双驻退设计来减小后坐距离,与后坐体较重的单驻退显然是不同的后坐思路,M256包括L55一直都是单驻退单复进的设计。

这样125炮当然可以设计得很轻,轻量化指标是减什么?当然是去减那些重量最大的零件的啊,毛子的思路很好。

莱茵120的单驻退-单复进设计,下面那个法国140不用管他炮尾的上面那个筒子是驻退器,复进机在左面

而且得注意下,RH120/M256右面的下面那个筒子既不是驻退器,也不是复进机,而是气动热交换器。

2A46M-5的双驻退设计2A46M-5的双驻退单复进的设计,这个图更清楚点


125mm坦克炮与120mm坦克炮相比有多大优势?

2021年2月21日更新,更新在文末。

补充个评论问题,9M119等125一众炮射导弹的发射能量来源不是那个弹底壳弹簧。那个弹簧才多大能量,这弹簧是导弹装填时压弹用的,金属弹底壳里是有发射药的。

首先,125坦克炮有9M119激光信息场制导的炮射导弹,这就是优势,美国有能力没搞120炮导是他的事,反正这是斗兽棋式对比。越大的药室和内膛空间,越有利于炮射导弹的布置和设计,提高发射有效载荷。

9M119M Refleks 炮射导弹

说点离题的,对于坦克炮甚至不管什么炮,炮射导弹西方一直不上心的原因,不是他们管子多有各种支援不care,而是他们有种观念,也值得我们学习:没有任何定向器的发射过载会比炮高,所以它就应该发挥的是临门一脚的功能,诸如大离轴角制导别的发射器比它做得更好,把它当导弹发射器就是浪费,这就不是坦克炮职能。

说穿甲弹,中俄的125分装坦克炮的问题就是穿甲弹杆长,按照目前脱壳穿甲弹的着靶速度量级,基本可以认为是多长的杆能穿多厚的靶。

其实吹西方120炮小药室小膛压打出比中俄大药室高膛压更好的穿深的观点有些片面,前者对于后者既不是充分条件,也不是必要条件,至于是不是击穿概率标准不一样都是陈年旧账了,而且如果在近些年相似的技术体系下西方能做到这样一定是有其他性能牺牲的。为什么可以吹西方的小药室小膛压,同时却对125穿甲弹头可以比120穿甲弹能承担更大的发射强度这一优点视而不见呢?

从这角度看反而是125坦克炮的优点呐,因为弹头发射时其弹尖到弹丸底所承受的压力是逐渐递增的,这为未来125坦克炮弹选用更长的弹芯提供了可能,不要觉得125分装穿甲弹用不了长弹芯,因为它就不需要长弹芯,在比120炮更高的着靶速度下能获得速度指数递增的侵彻比,速度越高这优势越明显。当然大长径比得配高速,否则穿甲侵彻比还是上不去,第二就是影响弹丸飞行稳定性。

常见穿甲弹飞行体同比例示意图3BM59脱壳飞行体尺寸估算图,穿甲体是不是铀合金有待商榷,国外贴吧给的平均密度18.5还有别数据,觉得估得有点扯就没搬

这是国外网友画的常见穿甲弹飞行体同比例示意图,暂且不管其正确性,能看出来,3BM59的劣势相比德DM53其实并不在弹杆长度上。3BM59的脱壳飞行体的长度在735mm,穿甲体的长度在660mm,弹芯直径在20到24mm。而DM53(L55发射)查到的弹芯长度是745mm,这里不讨论各自结果,但比较两者2000m侵彻数据其实差别已经远超过了10mm。

除了计算方法和测试靶板的差别第一种可能就千米速度降的差距,第二种可能速度差别不大但弹芯质量差别与有效载荷的差别造成第一种差别,这么分析有点片面,权当多一个角度吧。密度差别导致的脱壳飞行体质量差别,对千米速度降影响很大。

3BM423BM46从3BM42到3BM60

还有就是125的弹托质量一般较小,可以对比一下俄常见穿甲弹丸和德莱茵的穿甲弹的外形。

DM33,DM43,DM53弹丸DM63

我们一般把以莱茵DM系列为代表的穿甲弹的弹托叫做马鞍形弹托,把苏/俄3BM系列穿甲弹的弹托叫做双锥形弹托。

当穿甲弹全口径相同时,以DM系列的马鞍形弹托质量通常要大于双锥形弹托质量,这也就导致了马鞍形弹托的穿甲弹发射时的有效载荷率要低于双锥形弹托的穿甲弹。马鞍形弹托多见于以莱茵120为代表的一众西方穿甲弹,也就是说,125坦克炮穿甲弹发射时的消极质量要小,内弹道能量利用率也高。同时,双锥形弹托的穿甲弹比马鞍形弹托穿甲弹更能适应高膛压发射。但这些基本也是历史问题了

可以看出马鞍形和双锥形弹托的演变,这里面有西方的也有俄系的

马鞍形弹托的有点在于它前面有明显的迎风槽,后面也有背风槽,它出炮口后,迎风槽能产生更大的空气阻力,背风槽也能利用侧向扩散的火药燃气产生向外的升力,两者作用下导致马鞍形弹托的的脱壳速度要高于125的双锥形弹托。描述地简单也不代表设计容易,120穿甲弹的马鞍形弹托需要严格地计算脱壳时的配平。

为了结合这两种弹托的特点逐渐衍生除了混合型弹托,这一点125和120的想法是一致的,在马鞍形弹托的基础上前后各或多或少地衍生出一个锥体以适应大长径比的弹芯。这就是后话了

疑似3BM69/3BM70,明显的混合型弹托毛子也逐渐出现了马鞍形的混合型弹托。(这个125弹可能不是大毛的)

暂时先想到这么多。

2021年2月21日更新。

看到该问题的各位大佬回答得都很精彩,学到了不少。有说的不对的地方请指教。

125mm炮为什么口径大可以做到这么轻,有知友说这样会带来可靠性的问题,感觉不是这样。M256的质量大但后坐距离比同时期的2A46M-1,2并无太多优势,这问题是后坐设计上的差别。

RH120L44/M256的做法是增大后坐体质量来减小后坐加速度与后坐距离,早期2A46和2A46-1也都是单驻退的结构,而从2A46M开始到2A75,82基本都采用了双驻退单复进的设计,所以后坐体可以相对轻点,通过双驻退设计来减小后坐距离,与后坐体较重的单驻退显然是不同的后坐思路,M256包括L55一直都是单驻退单复进的设计。

这样125炮当然可以设计得很轻,轻量化指标是减什么?当然是去减那些重量最大的零件的啊,毛子的思路很好。

莱茵120的单驻退-单复进设计,下面那个法国140不用管他炮尾的上面那个筒子是驻退器,复进机在左面

而且得注意下,RH120/M256右面的下面那个筒子既不是驻退器,也不是复进机,而是气动热交换器。

2A46M-5的双驻退设计2A46M-5的双驻退单复进的设计,这个图更清楚点


125mm坦克炮与120mm坦克炮相比有多大优势?

1,最大的优势:少装一个黑叔叔。

车组减少就意味着减重。因为黑叔叔装弹机需要的空间远大于盘式装弹机。所以车体和炮塔空间可以更紧凑。算下来这一项就大约能节省4吨的重量。

这4吨无论是堆装甲、还是加长炮管,都喷香喷香的。

所以与其说我国选择了125口径,不如说我国选择了盘式装弹机,125炮是陪嫁丫鬟。至少当年是如此。

2,盘式装弹机更安全

盘式装弹机把弹药集中安置,放置在中弹率最低的车体中央底部,大大减少了弹药被击中的风险。也便于集中设置灭火设备。

相比之下,爆2那种浑身多处弹药架的设计,只要一处中弹就有可能炮塔升天。

M1A2取消了车体储弹,弹药朝后放置在炮塔后部隔仓。好处是实现了隔仓化,坏处一个是备弹太少,另一个是很容易因为尾仓中弹(特别是各种攻顶弹药包括空炸榴弹,因为M1尾仓上方只有铁皮)导致尾仓殉爆弃车。

至于莱克勒、10那种尾仓装弹机还敢弹头朝前的,啧。不过莱克勒之前在中东表现好于爆二和M1。说明战场感知也可以大幅提升生存力。

3,125炮的炮口动能大于大部分Rh120炮,特别是44倍径短炮。

很多人拿杆长说事,其实杆长影响穿深是有前提的,就是炮口动能相当。

只要动能够大,就算杆长不够,还是可以大力出奇迹。要有根203mm/L45的大管,就算发射个钨钢球都能砸死坦克。

目前Rh120的杆长和膛口动能都基本到底了,除了传说中的DM63A1配55倍长炮。再要提高要么换新概念炮,要么就必须上装弹机。

而125炮虽然杆长到底了(可以通过改装弹机增长,但为了兼容老车没有这么做),但是装药还有很大潜力可挖。所以还能凑合用一阵子。

4,成本

对于我国

虽然理论上120mm/L58提升动能潜力比125炮高得多

虽然120mm/L58的药室可以容纳更长的穿杆

虽然120mm/L58通过各种制退措施改进后也不是不可能塞进坦克

但是120mm/L58还是一点戏都没有。

因为

目前125炮保有量非常大。而120mm/L58没有列装,所以换炮换装弹机成本很高,非常高,高到不行。

而120/58的性能相比125mm优势有限。

既然如此,反正125mm已经够优秀了,何不再用几年,然后直接换新概念主炮?

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两本没啥卵用的书,价格不实惠,大可以网上找pdf或者去图书馆找:


125mm坦克炮与120mm坦克炮相比有多大优势?

1,最大的优势:少装一个黑叔叔。

车组减少就意味着减重。因为黑叔叔装弹机需要的空间远大于盘式装弹机。所以车体和炮塔空间可以更紧凑。算下来这一项就大约能节省4吨的重量。

这4吨无论是堆装甲、还是加长炮管,都喷香喷香的。

所以与其说我国选择了125口径,不如说我国选择了盘式装弹机,125炮是陪嫁丫鬟。至少当年是如此。

2,盘式装弹机更安全

盘式装弹机把弹药集中安置,放置在中弹率最低的车体中央底部,大大减少了弹药被击中的风险。也便于集中设置灭火设备。

相比之下,爆2那种浑身多处弹药架的设计,只要一处中弹就有可能炮塔升天。

M1A2取消了车体储弹,弹药朝后放置在炮塔后部隔仓。好处是实现了隔仓化,坏处一个是备弹太少,另一个是很容易因为尾仓中弹(特别是各种攻顶弹药包括空炸榴弹,因为M1尾仓上方只有铁皮)导致尾仓殉爆弃车。

至于莱克勒、10那种尾仓装弹机还敢弹头朝前的,啧。不过莱克勒之前在中东表现好于爆二和M1。说明战场感知也可以大幅提升生存力。

3,125炮的炮口动能大于大部分Rh120炮,特别是44倍径短炮。

很多人拿杆长说事,其实杆长影响穿深是有前提的,就是炮口动能相当。

只要动能够大,就算杆长不够,还是可以大力出奇迹。要有根203mm/L45的大管,就算发射个钨钢球都能砸死坦克。

目前Rh120的杆长和膛口动能都基本到底了,除了传说中的DM63A1配55倍长炮。再要提高要么换新概念炮,要么就必须上装弹机。

而125炮虽然杆长到底了(可以通过改装弹机增长,但为了兼容老车没有这么做),但是装药还有很大潜力可挖。所以还能凑合用一阵子。

4,成本

对于我国

虽然理论上120mm/L58提升动能潜力比125炮高得多

虽然120mm/L58的药室可以容纳更长的穿杆

虽然120mm/L58通过各种制退措施改进后也不是不可能塞进坦克

但是120mm/L58还是一点戏都没有。

因为

目前125炮保有量非常大。而120mm/L58没有列装,所以换炮换装弹机成本很高,非常高,高到不行。

而120/58的性能相比125mm优势有限。

既然如此,反正125mm已经够优秀了,何不再用几年,然后直接换新概念主炮?

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两本没啥卵用的书,价格不实惠,大可以网上找pdf或者去图书馆找:


125mm坦克炮与120mm坦克炮相比有多大优势?

最大的优势是125出现的时候西方主力还是105和120线,而RH120铺开装备的时候,毛子2A83距离装车也没几年了。

125的盘式装弹机是极为出色的设计,整个125武器系统用最小的重量,最小的体积,最低的技术难度和最高的可靠性,达成了自动装填和当时条件下最强的火力。

至于说现在觉得人家飞行体长度不足的,哪怕到冷战结束125盘式装弹机的长度也远没有到极限,更不用说毛子改进型的盘式装弹机的射弹长度已经相当可观。

人家设计的时候从来也没想过这玩意用到21世纪初居然还能是主力装备啊,当年苏联设计师可是准备在90年代就用4代坦克替代掉这些三代坦克的。


125mm坦克炮与120mm坦克炮相比有多大优势?

最大的优势是125出现的时候西方主力还是105和120线,而RH120铺开装备的时候,毛子2A83距离装车也没几年了。

125的盘式装弹机是极为出色的设计,整个125武器系统用最小的重量,最小的体积,最低的技术难度和最高的可靠性,达成了自动装填和当时条件下最强的火力。

至于说现在觉得人家飞行体长度不足的,哪怕到冷战结束125盘式装弹机的长度也远没有到极限,更不用说毛子改进型的盘式装弹机的射弹长度已经相当可观。

人家设计的时候从来也没想过这玩意用到21世纪初居然还能是主力装备啊,当年苏联设计师可是准备在90年代就用4代坦克替代掉这些三代坦克的。


125mm坦克炮与120mm坦克炮相比有多大优势?

大药室高膛压带来的优秀内弹道潜力

但是如果不对包括装弹机在内整个火力系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进,内弹道潜力也不能完全发挥,目前来看唯一对125滑这么改进过的只有t14的2a82和配套的装弹机

至于鳖,搓一套像t14那样的125是完全可以的,但目前看来这需要一个全新型号的牵引,毕竟这一套改进下来不是车体侧面切个口让装弹机长度从685扩到740那么简单,对于车体和炮塔一定是全新设计

不过目前看来四代估计会是轻量化+105的配置,但鳖保留125的好处在于万一真的发生了105新炮配新弹威力还是不够用这样绝对属于比较尴尬的翻车事故,改进125彻底释放内弹道潜力也绝对比从头开始再搞140要快


125mm坦克炮与120mm坦克炮相比有多大优势?

大药室高膛压带来的优秀内弹道潜力

但是如果不对包括装弹机在内整个火力系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进,内弹道潜力也不能完全发挥,目前来看唯一对125滑这么改进过的只有t14的2a82和配套的装弹机

至于鳖,搓一套像t14那样的125是完全可以的,但目前看来这需要一个全新型号的牵引,毕竟这一套改进下来不是车体侧面切个口让装弹机长度从685扩到740那么简单,对于车体和炮塔一定是全新设计

不过目前看来四代估计会是轻量化+105的配置,但鳖保留125的好处在于万一真的发生了105新炮配新弹威力还是不够用这样绝对属于比较尴尬的翻车事故,改进125彻底释放内弹道潜力也绝对比从头开始再搞140要快


125mm坦克炮与120mm坦克炮相比有多大优势?

好像很少人提轻和小啊,这里说的轻不是常见宣传册上那种炮管+炮闩就给你算成炮的全重

像是这种

是炮管+炮闩+驻退机+复进机+摇架+耳轴+炮盾这种“会动的部分”的总重来算的

Rh 120 L44不带炮盾重3015kg2A46M系列重2500kg

小也是实际在战斗室里占据的宽度,也就是炮闩外面那圈防后座的栏杆两边所占据的宽度

2A46最宽处600mm,Rh 120 L44 防后座栏杆宽度660mm

也是苏联坦克炮的传统强项了


125mm坦克炮与120mm坦克炮相比有多大优势?

好像很少人提轻和小啊,这里说的轻不是常见宣传册上那种炮管+炮闩就给你算成炮的全重

像是这种

是炮管+炮闩+驻退机+复进机+摇架+耳轴+炮盾这种“会动的部分”的总重来算的

Rh 120 L44不带炮盾重3015kg2A46M系列重2500kg

小也是实际在战斗室里占据的宽度,也就是炮闩外面那圈防后座的栏杆两边所占据的宽度

2A46最宽处600mm,Rh 120 L44 防后座栏杆宽度660mm

也是苏联坦克炮的传统强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