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AN/M2苏联的施瓦克和B20德军的MG151/20英国的西斯帕诺这几种20机炮各有什么特点?
ANM2和西斯帕诺MK2基本是同一个东西,不过ANM2用的是美国公制标准制造的,性能基本上和西炮没区别。射速一般,HEFI(高爆破片燃烧弹)装药量和破片量在20毫米炮里面属于中规中矩的水平,但是得益于西炮长管身和大剂量发射药(20x110mm炮弹),使得它可以打出860m/s左右的炮口初速,因此它发射的穿甲弹可以给敌机带来严重的贯穿伤(不过有时候距离太近反而会过穿就是了......为了避免过穿英国还曾特意使用过穿透力略差的训练弹当穿甲弹用......)
此外英国还有个特色弹药,叫半穿甲高爆破片燃烧弹,大概就相当于一个延时引信的HEFI,相比于“一触即炸”的普通高爆弹,半穿甲高爆燃烧弹会在击穿机体蒙皮后爆炸,大大提高杀伤效率。
历史上ANM2因为美国手贱没按照图纸上的标准制造,结果导致头几批共两万多门ANM2机炮生产误差太大成了废品,也直接导致了美帝在1943年前没几款飞机用上了炮......英国在西斯帕诺MK2上也作死的修改了枪机结构,并把润滑油换成过固体的石墨润滑粉,结果就出现了“一个短点卡壳一门炮,再点射一下就全卡壳了”或者“出击一次连三分之一的炮弹都打不到就全卡壳了”的悲剧情况(好在后期没问题)。
除了上述生产和后勤的锅外,西斯帕诺还有几个大问题:
1、体积重量巨大:因为西炮设计之初就是为了当轴炮,所以他是二战期间最重的20炮。这也就导致不是什么飞机都能把它装进机翼里,尤其是早期使用弹鼓的西炮,喷火薄薄的机翼要凸起一个鼓包才能容纳西炮的进弹机构,装了他的飞机也会因其重量影响飞行性能。而且弹鼓的载弹量还很低。
2、后坐力巨大:嗯,长管身和大发射药量带来了高初速但也带来了后坐力,这就让西炮的载机种类进一步被限制。
3、射速偏低,西斯帕诺MK2每分钟600发的射速在二战期间属于偏低的水平(MGFF/99-1差不多520发每分),空战窗口转瞬即逝,低射速对空战不利,哪怕他威力很大。所以,后来就有了西斯帕诺MK5和ANM3。
总的来说,西斯帕诺和ANM2属于二战综合作战性能最好的20炮,但是存在后勤缺陷。
MG151/20的话,是由MG151/15扩膛而来——15mm机枪弹弹壳扩口然后塞一个20mmMGFF/M的弹头上去,就成了MG151/20的20x82mm炮弹。由于弹头变重,其高爆弹的初速也从15mm机枪弹的900m/s暴跌到690m/s左右。
不过德国人也想到了提高初速的办法,那就是采用一种叫做M-Shell的炮弹,这种炮弹的弹头外壳是用一块钢板整体拉伸出来的,外壁很薄,这样一来就可以装更多的炸药,同时还可以减轻弹头质量使其获得更好的初速,即所谓的薄壳弹。
薄壳弹由于装药量巨大(20mm炮能装18-22克的炸药+燃烧剂),可以产生极为恐怖的爆轰伤害,机体脆弱的单发战机可能1-2发就会被扯掉机翼等部件,重型轰炸机的蒙皮也会被炸出一个不小的洞。同时德国人还在薄壳弹上使用了电底火和电击发击针,搭配上设计精巧的射击协调器后可以更好的响应飞行员的射击指令,以此有效的提高射速。
当然了,有优点就有缺点,薄壳弹装药量巨大但弹壳太薄,爆炸时基本没有破片,这样一来对某些爆炸抗性极高的装甲目标杀伤效果就会大大降低。而且薄壳弹因为弹头轻,中远距离的存速能力很差,远距离弹道变形严重,同时还影响了穿透力。
此外,采用电底火和电击发设备使得加工工时和成本大大上升,从日本当年通过潜艇得到了几百门MG151/20后尴尬的发现自己居然无力仿制这一点就可以看得出来。因此MG151/20生产加工时精度差点就可能报废产品。
总结:综合性能比较优秀,没有明显的短板,复合德国空军对抗英美轰炸机集群的大战略方针,但是比西斯帕诺还拖累后勤。
施瓦克/B-20的话,也是从“枪”扩膛上来的。
施瓦克由施卡斯7.62mm机枪扩膛而来——这种机枪射速高达每分钟1800发,是二战射速最快的航空机枪,因此,由他扩膛来的施瓦克是二战期间射速最快的20毫米炮(安装协调器后每分钟800发,不安装协调器的翼炮最高每分钟900发)。
B-20的话是由12.7mm别列津UB机枪(每分钟1050发)扩膛而来,射速略低于施瓦克,但是别列津B-20是二战期间最轻的20机炮,空炮全重仅25千克,和美军的12.7mmM2HB老干妈比重不了多少。同时,两者的制造工时和工艺要求较低,普通的小工厂即可生产。
施瓦克和别列津均使用20x99mmR炮弹,这种炮弹的炮口初速比较优秀,能达到760m/s,对飞行员瞄准的要求相对较低。而且,弹头采用了预制破片,在爆炸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高速碎片,即使是只击中了一些不重要的部位,敌机也可能会被飞溅的破片打伤某些重要的东西——例如控制索、燃油管路、散热系统、飞行员的脑袋等等而当场失去战斗力或被击落。
大量的破片再搭配上施瓦克极高的射速,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制造一个“破片风暴”。一个一秒钟的短点射,敌机可能就中了好几发炮弹了,它们的破片足以把敌机的中弹部位扎成筛子。哪怕没有当场击落,敌机的气动结构、动力、控制系统等也被损坏的差不多了,等于失去了继续战斗的能力,不得不撤出战斗。因此,施瓦克在对付那些结构强度一般的飞机时,20x99mmR的威力不亚于西斯帕诺的重弹or高装药量的薄壳弹。
当然,施瓦克和B-20也有自己的缺点,主要还是出在弹上。
20x99炮弹毕竟是扩膛弹药,有一定的先天不足。而且当时苏联的化学工业不如英美德,发射药的燃烧效果不如那三家,所以,20x99mmR的高初速主要是靠那个“小巧”的弹头换来的。另外,20x99mmR炮弹在二战航炮里面装药量算是相当低的了:1942年开始换装的新型FI-T曳光破片燃烧弹的装药+燃烧剂不过才8克,普通的HEF高爆破片弹只有6克TNT,爆炸伤害小到可以忽略不计。而且小块的高速破片对轰炸机、重型战斗机这种空间大、结构冗余大的目标杀伤效果不理想——虽然可以击伤里面的成员和设备,但是你想把它的机体大卸八块是非常困难的。德军在东线战场上有不少Fw190A5/F8这类坚固的对地攻击型福克机在被命中很多发20x99mmR炮弹后还能成功返航,如果换成MG151和西斯帕诺可就不一定了。
最后,20x99mmR的弹头太轻,导致存速能力差,远距离弹道下坠很严重,穿透力也较差,这一点和薄壳弹基本相同。
总结:施瓦克和B-20是符合二战苏联空军发展思路和作战战略的武器,相对低成本、低工时的航炮可以在工业被重创的情况下大量生产,而且性能足够,是一种特定战术条件下的优秀武器。
美国的AN/M2苏联的施瓦克和B20德军的MG151/20英国的西斯帕诺这几种20机炮各有什么特点?
ANM2和西斯帕诺MK2基本是同一个东西,不过ANM2用的是美国公制标准制造的,性能基本上和西炮没区别。射速一般,HEFI(高爆破片燃烧弹)装药量和破片量在20毫米炮里面属于中规中矩的水平,但是得益于西炮长管身和大剂量发射药(20x110mm炮弹),使得它可以打出860m/s左右的炮口初速,因此它发射的穿甲弹可以给敌机带来严重的贯穿伤(不过有时候距离太近反而会过穿就是了......为了避免过穿英国还曾特意使用过穿透力略差的训练弹当穿甲弹用......)
此外英国还有个特色弹药,叫半穿甲高爆破片燃烧弹,大概就相当于一个延时引信的HEFI,相比于“一触即炸”的普通高爆弹,半穿甲高爆燃烧弹会在击穿机体蒙皮后爆炸,大大提高杀伤效率。
历史上ANM2因为美国手贱没按照图纸上的标准制造,结果导致头几批共两万多门ANM2机炮生产误差太大成了废品,也直接导致了美帝在1943年前没几款飞机用上了炮......英国在西斯帕诺MK2上也作死的修改了枪机结构,并把润滑油换成过固体的石墨润滑粉,结果就出现了“一个短点卡壳一门炮,再点射一下就全卡壳了”或者“出击一次连三分之一的炮弹都打不到就全卡壳了”的悲剧情况(好在后期没问题)。
除了上述生产和后勤的锅外,西斯帕诺还有几个大问题:
1、体积重量巨大:因为西炮设计之初就是为了当轴炮,所以他是二战期间最重的20炮。这也就导致不是什么飞机都能把它装进机翼里,尤其是早期使用弹鼓的西炮,喷火薄薄的机翼要凸起一个鼓包才能容纳西炮的进弹机构,装了他的飞机也会因其重量影响飞行性能。而且弹鼓的载弹量还很低。
2、后坐力巨大:嗯,长管身和大发射药量带来了高初速但也带来了后坐力,这就让西炮的载机种类进一步被限制。
3、射速偏低,西斯帕诺MK2每分钟600发的射速在二战期间属于偏低的水平(MGFF/99-1差不多520发每分),空战窗口转瞬即逝,低射速对空战不利,哪怕他威力很大。所以,后来就有了西斯帕诺MK5和ANM3。
总的来说,西斯帕诺和ANM2属于二战综合作战性能最好的20炮,但是存在后勤缺陷。
MG151/20的话,是由MG151/15扩膛而来——15mm机枪弹弹壳扩口然后塞一个20mmMGFF/M的弹头上去,就成了MG151/20的20x82mm炮弹。由于弹头变重,其高爆弹的初速也从15mm机枪弹的900m/s暴跌到690m/s左右。
不过德国人也想到了提高初速的办法,那就是采用一种叫做M-Shell的炮弹,这种炮弹的弹头外壳是用一块钢板整体拉伸出来的,外壁很薄,这样一来就可以装更多的炸药,同时还可以减轻弹头质量使其获得更好的初速,即所谓的薄壳弹。
薄壳弹由于装药量巨大(20mm炮能装18-22克的炸药+燃烧剂),可以产生极为恐怖的爆轰伤害,机体脆弱的单发战机可能1-2发就会被扯掉机翼等部件,重型轰炸机的蒙皮也会被炸出一个不小的洞。同时德国人还在薄壳弹上使用了电底火和电击发击针,搭配上设计精巧的射击协调器后可以更好的响应飞行员的射击指令,以此有效的提高射速。
当然了,有优点就有缺点,薄壳弹装药量巨大但弹壳太薄,爆炸时基本没有破片,这样一来对某些爆炸抗性极高的装甲目标杀伤效果就会大大降低。而且薄壳弹因为弹头轻,中远距离的存速能力很差,远距离弹道变形严重,同时还影响了穿透力。
此外,采用电底火和电击发设备使得加工工时和成本大大上升,从日本当年通过潜艇得到了几百门MG151/20后尴尬的发现自己居然无力仿制这一点就可以看得出来。因此MG151/20生产加工时精度差点就可能报废产品。
总结:综合性能比较优秀,没有明显的短板,复合德国空军对抗英美轰炸机集群的大战略方针,但是比西斯帕诺还拖累后勤。
施瓦克/B-20的话,也是从“枪”扩膛上来的。
施瓦克由施卡斯7.62mm机枪扩膛而来——这种机枪射速高达每分钟1800发,是二战射速最快的航空机枪,因此,由他扩膛来的施瓦克是二战期间射速最快的20毫米炮(安装协调器后每分钟800发,不安装协调器的翼炮最高每分钟900发)。
B-20的话是由12.7mm别列津UB机枪(每分钟1050发)扩膛而来,射速略低于施瓦克,但是别列津B-20是二战期间最轻的20机炮,空炮全重仅25千克,和美军的12.7mmM2HB老干妈比重不了多少。同时,两者的制造工时和工艺要求较低,普通的小工厂即可生产。
施瓦克和别列津均使用20x99mmR炮弹,这种炮弹的炮口初速比较优秀,能达到760m/s,对飞行员瞄准的要求相对较低。而且,弹头采用了预制破片,在爆炸的时候会产生大量的高速碎片,即使是只击中了一些不重要的部位,敌机也可能会被飞溅的破片打伤某些重要的东西——例如控制索、燃油管路、散热系统、飞行员的脑袋等等而当场失去战斗力或被击落。
大量的破片再搭配上施瓦克极高的射速,可以在极短时间内制造一个“破片风暴”。一个一秒钟的短点射,敌机可能就中了好几发炮弹了,它们的破片足以把敌机的中弹部位扎成筛子。哪怕没有当场击落,敌机的气动结构、动力、控制系统等也被损坏的差不多了,等于失去了继续战斗的能力,不得不撤出战斗。因此,施瓦克在对付那些结构强度一般的飞机时,20x99mmR的威力不亚于西斯帕诺的重弹or高装药量的薄壳弹。
当然,施瓦克和B-20也有自己的缺点,主要还是出在弹上。
20x99炮弹毕竟是扩膛弹药,有一定的先天不足。而且当时苏联的化学工业不如英美德,发射药的燃烧效果不如那三家,所以,20x99mmR的高初速主要是靠那个“小巧”的弹头换来的。另外,20x99mmR炮弹在二战航炮里面装药量算是相当低的了:1942年开始换装的新型FI-T曳光破片燃烧弹的装药+燃烧剂不过才8克,普通的HEF高爆破片弹只有6克TNT,爆炸伤害小到可以忽略不计。而且小块的高速破片对轰炸机、重型战斗机这种空间大、结构冗余大的目标杀伤效果不理想——虽然可以击伤里面的成员和设备,但是你想把它的机体大卸八块是非常困难的。德军在东线战场上有不少Fw190A5/F8这类坚固的对地攻击型福克机在被命中很多发20x99mmR炮弹后还能成功返航,如果换成MG151和西斯帕诺可就不一定了。
最后,20x99mmR的弹头太轻,导致存速能力差,远距离弹道下坠很严重,穿透力也较差,这一点和薄壳弹基本相同。
总结:施瓦克和B-20是符合二战苏联空军发展思路和作战战略的武器,相对低成本、低工时的航炮可以在工业被重创的情况下大量生产,而且性能足够,是一种特定战术条件下的优秀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