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后坐力炮在我军中的装备历程是怎样的?
【多图预警】【长文预警】【RPG神教预警】
我倒要问问题主,解放军什么时候怎么个执迷于无后坐力炮了?
当然,以现在的眼光看,无后坐力炮也有自己的优点,就是功能多样。进入21世纪后,一些原本淘汰了轻型无后坐力炮的发达国家军队又拾起了轻型无后坐力炮,例如日本陆上自卫队在2012年再次采购卡尔-古斯塔夫84mm无后坐力炮,就是为了打击装甲目标以外的其他目标(例如工事)。而且无后坐力炮的射程比火箭筒远、成本比反坦克导弹低。
0、前传
中华民国在1945年从美国获得M18 57mm无后坐力炮和M20 75mm无后坐力炮,并开展仿制工作。1947年11月,民国仿制的M18无后坐力炮被定型为“36式”(公元1947年是民国36年),但因冶金技术落后,直到1949年也没能造出合格产品;仿制的M20无后坐力炮到1949年更是只完成了一部分图纸,事实上,36式无后坐力炮用的就是美国提供的图纸(试验型号T15E13的图纸)。
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期间就有使用这两型美国无后坐力炮,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期间也有使用。
36式无后坐力炮的介绍,感谢
@小炉提供。1、52式57mm无后坐力炮
1952年,新中国根据缴获的M18无后坐力炮及其图纸,仿制出52式57mm无后坐力炮并装备志愿军。如果玩过《荣誉勋章·空降神兵》的话,对它应该不会太陌生。
从一些案例来看,52式57mm无后坐力炮拥有较高的精度和较低的破坏力。
1959年3月22日,解放军第308炮兵团在拉萨河北岸的空地上集中了两个步兵团的57mm无后坐力炮,瞄准布达拉宫内叛乱分子向外开火的窗口进行精确射击。57mm炮弹对布达拉宫的破坏较轻,射入窗口后却足以杀伤室内的敌人。约1小时后,据守布达拉宫的800多名叛乱分子下山投降。
52式57mm无后坐力炮的自身重量为22kg,采用民国研制的轻型三脚架(6.8kg),亦可使用炮身中部的伸缩式撑杆,必要时可肩射。配备杀伤榴弹和破甲弹,直射射程约为300m;杀伤榴弹的弹片杀伤范围为75m²,破甲弹对30°倾斜装甲的最大破甲深度为70mm。2、56式75mm无后坐力炮
同样在1952年定型的还有仿制M20无后坐力炮的52式75mm无后坐力炮,该炮也被志愿军使用。
上图中,远处为52式57mm无后坐力炮,近处为52式75mm无后坐力炮。
1956年,52式75mm无后坐力炮被改进为56式75mm无后坐力炮,主要改进是将后膛开锁杠杆移至右侧,使操作更方便。后来又出现了减轻重量的56-1式无后坐力炮,将炮身的重量从45kg降低至34kg,将轮式炮架的重量从43.6kg降低至32.4kg;56-1式无后坐力炮的另一改进是将炮管和药室分为两截,可以快速拆卸以便携带,但最终因漏烟严重而停产。
1968年投产的56-2式无后坐力炮将轮式炮架改为轻便得多的三脚架(16kg)。身管厚度被减薄,但因为增设了机械瞄具和握把式击发机构(明显是为了便于肩射),炮身的重量依旧为34kg。
上图中,从近到远依次是56-2式无后坐力炮、56-1式无后坐力炮、56式无后坐力炮。
56式无后坐力炮配备杀伤爆破榴弹、旋转破甲弹、微旋破甲弹,亦可通用美军M20无后坐力炮的白磷发烟弹、惰性训练弹等特殊弹种。
杀伤爆破榴弹依靠弹片和冲击波杀伤敌方人员,直射射程为400m,最大射程为6500m。
破甲弹最初为旋转破甲弹,直射距离为380m,对30°倾斜装甲的破甲深度为90—100mm。
为降低弹体旋转对金属射流破甲深度的负面影响,后改用微旋破甲弹,采用尾翼稳定,弹尾设有曳光管以便修正弹道;直射射程为600m,对30°倾斜装甲的破甲深度为150mm。
部分062型护卫艇在前甲板上配备了双联装56式无后坐力炮,用于轰击敌舰。例如1965年11月13日在崇武以东海战成名的“海上猛虎艇”就配备了双联装56式无后坐力炮。
对印自卫反击战期间,解放军“大炮上树”击毁印军工事的战例,用的就是56式无后坐力炮。
在1969年3月的珍宝岛战役中,56式无后坐力炮暴露出无法有效杀伤苏联T-62主战坦克,毕竟它的原型——美国M20无后坐力炮已经是二战时期的老货了。
3、56式40mm无后坐力炮
看到这个名字,想必大家是懵逼的。不过我发张图你们就明白了:
没错,我说的就是仿制苏联RPG-2的“56式火箭筒”。事实上,RPG-2和二战德国“铁拳”一样,就是一门用黑火药抛射超口径破甲战斗部的轻型无后坐力炮、和“火箭”一点关系都没有。
之所以称为“火箭筒”,是因为解放军将编制给步兵的反坦克发射器统称为“火箭筒”(最早是51式90mm火箭筒);“火箭筒”编制在班排级,“无后坐力炮”编制在团营级。
60年代中期,定型了56-1式破甲弹和56-1式“火箭筒”。由于56-1式破甲弹的膛压较高且弹道较平直,56式“火箭筒”不能通用56-1式破甲弹。
56式破甲弹的最大有效射程约为100m(尽管表尺射程为150m),对65°倾斜装甲的破甲深度为100mm;56-1式破甲弹的最大射程为250m,对65°倾斜装甲的破甲深度为120mm。不过56-1式“火箭筒”并没有大量生产和装备,因为很快就出现了更优秀的替代品。
战例:1962年10月20日的枪等攻坚战(后来打成了歼灭战),解放军第155团2营的56式“火箭筒”用9发弹摧毁10个地堡(其中一发在穿透一堡后炸坏另一堡),全歼印军一个加强排。
在1969年3月的珍宝岛战役中,56式“火箭筒”暴露出无法有效杀伤苏联T-62主战坦克。上图就是在珍宝岛战役中被56式“火箭筒”击中侧面的T-62主战坦克,并没有遭受实质性的伤害。而且因为射程太近,战士们必须抵近到50m左右才能有效杀伤敌方的BTR-60装甲输送车。
事实上,RPG-2本来就不是什么优秀的武器,唯一的优点就是易于生产了。
4、65式82mm无后坐力炮1958年,根据抗美援朝期间57mm无后坐力炮和75mm无后坐力炮的使用经验,军工部门提出了“轻型无后坐力炮”的设想。兵工专家吴运铎更是强调道:“无后坐力炮作为连、营的火炮配置,设计上一定要突出一个‘轻’字,要减轻炮重、提高威力……斤斤计较不够,必须两两计较。”
1961年,军工部门认为必须加大无后坐力炮的口径。1962年,中央军委召开全军编制装备会议,要求军工部门重点研发装备团以下部队的82mm无后坐力炮及其炮弹。1965年,65式无后坐力炮正式定型,成为新中国第一款自行研发的无后坐力炮,并且取代了57mm和75mm无后坐力炮。
65式无后坐力炮定型后,优先援助越南抗击美国;在1969年3月的珍宝岛战役中,解放军发现手头没有可以击毁苏联T-62主战坦克的武器,这才紧急调了一批到前线。1972年,北京举行全军反坦克武器展览和汇报表演,期间军方决定投产65式无后坐力炮,以增强团以下部队的反坦克能力。
65式无后坐力炮以苏联B-10无后坐力炮为基础(都是82mm口径),重量却远低于后者:65式无后坐力炮的炮身重量为21.5kg,安装三脚架后的重量为28.2kg,战斗状态的重量约为30kg;B-10无后坐力炮的重量为85.3kg,拆掉炮架上的轮子后的重量为71.7kg。
早期的三脚架仅能卧姿射击,1967年装备的新型三脚架还可以跪姿射击。必要时可以肩扛射击。
除了机械瞄具,还配备光学瞄准镜,包括65-1式2.5倍瞄准镜和65-1A式3.5倍瞄准镜。但从图片资料来看,两种65式瞄准镜在解放军中似乎和95式步枪的瞄准镜一样不常用。
解放军南方步兵团直属一个82mm无后坐力炮排、三个步兵营炮连各下辖一个82mm无后坐力炮排,全团共12门65式无后坐力炮;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南方步兵团扩编后直属一个82mm无后坐力炮连、三个步兵营炮连各下辖一个82mm无后坐力炮排(辖四个班),全团共21门65式无后坐力炮。
战时,装备65式无后坐力炮的团/营属炮兵连的炮排和炮班会被分配给各个步兵连。一个标准的炮班有8人,其中4人是专职弹药手,每人携带4发弹,战时还需要其他士兵帮忙携带更多弹药。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靳开来就是战时加强到步兵连的炮排排长,而“小北京”就是在肩扛射击65式无后坐力炮时连续遇到两发哑弹才牺牲的,司号员则帮忙携带了额外的4发弹。由于65式无后坐力炮拥有优秀的战场适应性和破坏力,有基层干部将其打击敌方工事形容为:“如同自己的老婆想怎么睡就怎么睡。”例如1979年2月在靠矛山的战斗,65式无后坐力炮摧毁了敌方七成的火力点。
另有一种专为空降部队设计的65-1式无后坐力炮,可以拆成两段后携带,装备状况不明。
肩扛65式无后坐力炮的武警。
不同于美式75mm无后坐力炮,苏式82mm无后坐力炮采用滑膛炮管,通过压铸在炮弹尾管上的铝质尾翼和稳定环来保持飞行稳定;炮弹没有弹壳,发射药包直接绑在尾管的外围。
65式无后坐力炮的两种弹药:左边12枚为破甲弹,右边4枚为杀伤榴弹(没装引信)。
破甲弹有65-1式、65-2式、65-3式,然而三者的破甲性能没有太大区别,65-2式破甲弹对65°倾斜装甲的破甲深度为120mm。机械瞄具对应破甲弹的表尺射程为600m,直射射程为300m。
杀伤榴弹采用780颗5mm直径的钢珠对敌方人员进行杀伤,杀伤半径为27.6m。机械瞄具对应杀伤榴弹的表尺射程为500m,最大射程为1750m。
有资料称,65式无后坐力炮还有燃烧弹,但从配图来看应该是把杀伤榴弹认错了。
5、69式40mm无后坐力炮
是不是又懵逼了(笑),看到图片你们肯定认识:
没错,我大RPG神教中华分舵!关于RPG-7进入中国的途径,有说是1963年曹刚川从苏联炮兵军事工程学院毕业时顺手牵羊的,也有说是通过朝鲜或越南获得的;反正不是苏联给的技术,因为RPG-7于1961年服役,而苏联在1960年就撤走了援华专家。1964年8月,军工部门向军方高层演示仿制的RPG-7,贺龙元帅表示:“这个小东西,能打坦克,射程有三百米,应该喊万岁。”
在1969年3月的珍宝岛战役中,解放军的56式40mm“火箭筒”和56式75mm无后坐力炮都无法有效杀伤苏联T-62主战坦克(被缴获的那辆是被地雷炸瘫的)。1969年4月,湖南湘潭的江南机器厂成功仿制RPG-7,并在1970年定型和装备部队;对65°倾斜装甲的破甲深度为110mm,足以击穿T-62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60°倾斜的100mm装甲),有效射程为300m。
与原版RPG-7相比,69式“火箭筒”取消了后握把,并增加了提把和两脚架(70年代的RPG-7V1才配备两脚架),此外机械瞄具和尾喷管护木的式样也有所不同。
后来又定型了69-1式“火箭筒”,特点是增设了可折叠的金属肩托(下图),也是目前解放军广泛装备的型号。
和56式“火箭筒”一样,因为是编制给步兵的反坦克武器,所以这款无后坐力炮(虽然采用火箭增程但依然是无后坐力炮的发射原理)被定型为“69式火箭筒”。根据
@苏翻译的说法,1976年至1984年,解放军北方部队和南方部队对69式“火箭筒”的编制方式不同:南方的步兵连将其编制到炮排,每排三班、每班三支;而北方的步兵连除了炮排的九支,每个步兵班也各有一支;战时,炮排的其中一个炮班可能会将三支69式“火箭筒”换成两门60mm迫击炮。
目前解放军步兵每班一支,但部分装甲步兵班将其换成连用型PF98式120mm火箭筒,结果一个射组只能携带两发弹,而且副射手严重超负荷。这种做法实际上只是军方和厂家为了简单粗暴地解决连用型PF98式火箭筒的尴尬定位和69式“火箭筒”的威力不足而已,根本就是懒政。
除了解放军,武警内卫部队也有装备。
1969年6月,北京科学仪器厂成功仿制PGO-7瞄准镜,并于1970年5月被解放军采用;目前解放军广泛采用的则是通用型瞄准镜,可以适应各个弹种,并且增加了风偏修正仪。此外还研制了主动红外夜视瞄准镜和微光夜视瞄准镜。早期的瞄准镜座使用7075铝合金制造,而燕尾槽存在应力集中的问题,因此瞄准镜座在使用较长时间后容易断裂,后来改用钢材制造才有所改善。
70年代后期,苏联列装T-72主战坦克,解放军的“火箭筒”又一次无法有效杀伤苏联主战坦克。1983年定型的69-Ⅰ式破甲弹对65°倾斜装甲的破甲深度为150mm,取代了原型弹;1988年定型的69-Ⅲ式破甲弹对65°倾斜装甲的破甲深度为180mm,足以击穿T-72主战坦克的复合装甲,也是目前解放军广泛装备的破甲弹种。此外还有69-Ⅱ式破甲弹和84式减风偏破甲弹,两者的破甲性能与69-Ⅲ式破甲弹相同,但因为不通用原来的射表(前者射程较近而后者射程较远),未被解放军采用。
我个人认为,仅仅因为射表不同就拒绝采用84式减风偏破甲弹是因噎废食。横风为1m/s时,84式减风偏破甲弹在300m处落点偏差为0.45m,而69-Ⅲ式破甲弹在300m处落点偏差为1.2m;而且84式减风偏破甲弹将战斗部的初速从120m/s提升至140m/s,从而使有效射程从300m增加至400m。
在叶剑英元帅的提倡下,于1988年定型了一款跳炸式钢珠杀伤弹,至今仍在生产和装备。战斗部在落地后,先上抛1—1.5m再爆炸,钢珠的密集杀伤半径为20m,最大射程为1500m。目前解放军还装备一款燃烧杀伤弹。
6、75式105mm无后坐力炮
75式无后坐力炮是军工部门以美国M40A1和M40A1C这两款车载型105mm无后坐力炮为基础改进而成的。研发工作始于1964年,1967年完成论证,1975年定型全武器系统。
全炮重量为213kg,炮身重量为121kg、炮架重量为92kg。
由于重量过大,75式无后坐力炮搭载在BJ212A越野车上,后来改用BJ2020SJ越野车;也可以从车上卸下来,依靠三脚架在地面使用(本来就是用三脚架装在车上的)。车上有8个弹舱。
75式无后坐力炮装备摩托化步兵或空降兵团属炮兵营的无坐力炮连,共9具,使65式无后坐力炮逐渐从团属归为营属。90年代后被红箭-73反坦克导弹取代,现已全部退役。
和其他仿制美国无后坐力炮一样,采用线膛身管,最初仅配备旋转破甲弹。1981年定型尾翼稳定的微旋破甲弹,1984年定型杀伤爆破榴弹,1987年定型简易火控系统。
杀伤爆破榴弹的最大射程约为7400m,装填2.6kg梯恩梯炸药;破甲弹(不清楚是哪种)的直射射程约为580m,最大有效射程约为1020m,对65°倾斜装甲的破甲深度为180mm。
对重武器不太了解,资料也难保准确;尤其是射程和破甲深度的数据,看到过几个版本的数字。
7、PW78式82mm无后坐力炮
PW78式无后坐力炮于1979年定型、1981年装备部队,用于取代65式无后坐力炮。PW78式无后坐力炮和65式无后坐力炮十分相似,但前者在后者的基础上做了较大的改进。
结构上,PW78式无后坐力炮向右打开后膛,而65式无后坐力炮向下打开后膛;外观上,两者的提把和后膛不同;弹药上,PW78式无后坐力炮发射类似于RPG-7的火箭增程式尾翼稳定破甲弹。
PW78式无后坐力炮有两个衍生型号:
PW78A式无后坐力炮主要是改进了炮架和后膛的操作机构,简化了操作。
PW78B式无后坐力炮增设了软绳击发机(下图)和多用途支架,便于射击移动目标。
PW78式无后坐力炮的主要弹种是破甲弹和杀伤榴弹:
破甲弹采用了火箭增程、优化了弹形,直射射程为500m,对65°倾斜装甲的破甲深度为150mm。改进后的“PW78式无后坐力炮Ⅰ型破甲弹”将药型罩改为双锥形(PF89式80mm火箭筒的技术),进一步提升了破甲性能;我个人猜测,其对65°倾斜装甲的破甲深度可能有180mm。PW78式无后坐力炮的破甲弹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具备折叠式尾翼。
杀伤榴弹取消了火箭增程的设计,内含825颗钢珠,最大射程为2000m。
到1984年前后,解放军82mm无后坐力炮配置在步兵营炮连的无坐力炮排里,共3具。PW78式无后坐力炮理论上应该被营用型PF98火箭筒取代,但目前仍在解放军和武警服役。
2008年6月8日,四川地震灾区唐家山堰塞湖,成都军区某工兵团使用PW78式无后坐力炮向堵塞了导流明渠的礁石射击4发弹,全部命中并摧毁之,保证了泄洪工程的顺利实施。
接受PW78式无后坐力炮操作训练的武警广东总队第二支队火炮中队。
互联网上某些媒体所谓的“82式80毫米无后坐力炮”实际上并不存在,那些媒体放出来的图片和数据实际上都是PW78式无后坐力炮的。
8、80式95mm无后坐力炮总之,就是一种没有被解放军采用的95mm无后坐力炮,发射火箭增程式尾翼稳定破甲弹。
这个是确实存在的,这张画也是有原图的,但原图太糊涂就不发了。
无后坐力炮在我军中的装备历程是怎样的?
【多图预警】【长文预警】【RPG神教预警】
我倒要问问题主,解放军什么时候怎么个执迷于无后坐力炮了?
当然,以现在的眼光看,无后坐力炮也有自己的优点,就是功能多样。进入21世纪后,一些原本淘汰了轻型无后坐力炮的发达国家军队又拾起了轻型无后坐力炮,例如日本陆上自卫队在2012年再次采购卡尔-古斯塔夫84mm无后坐力炮,就是为了打击装甲目标以外的其他目标(例如工事)。而且无后坐力炮的射程比火箭筒远、成本比反坦克导弹低。
0、前传
中华民国在1945年从美国获得M18 57mm无后坐力炮和M20 75mm无后坐力炮,并开展仿制工作。1947年11月,民国仿制的M18无后坐力炮被定型为“36式”(公元1947年是民国36年),但因冶金技术落后,直到1949年也没能造出合格产品;仿制的M20无后坐力炮到1949年更是只完成了一部分图纸,事实上,36式无后坐力炮用的就是美国提供的图纸(试验型号T15E13的图纸)。
解放军在解放战争期间就有使用这两型美国无后坐力炮,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期间也有使用。
36式无后坐力炮的介绍,感谢
@小炉提供。1、52式57mm无后坐力炮
1952年,新中国根据缴获的M18无后坐力炮及其图纸,仿制出52式57mm无后坐力炮并装备志愿军。如果玩过《荣誉勋章·空降神兵》的话,对它应该不会太陌生。
从一些案例来看,52式57mm无后坐力炮拥有较高的精度和较低的破坏力。
1959年3月22日,解放军第308炮兵团在拉萨河北岸的空地上集中了两个步兵团的57mm无后坐力炮,瞄准布达拉宫内叛乱分子向外开火的窗口进行精确射击。57mm炮弹对布达拉宫的破坏较轻,射入窗口后却足以杀伤室内的敌人。约1小时后,据守布达拉宫的800多名叛乱分子下山投降。
52式57mm无后坐力炮的自身重量为22kg,采用民国研制的轻型三脚架(6.8kg),亦可使用炮身中部的伸缩式撑杆,必要时可肩射。配备杀伤榴弹和破甲弹,直射射程约为300m;杀伤榴弹的弹片杀伤范围为75m²,破甲弹对30°倾斜装甲的最大破甲深度为70mm。2、56式75mm无后坐力炮
同样在1952年定型的还有仿制M20无后坐力炮的52式75mm无后坐力炮,该炮也被志愿军使用。
上图中,远处为52式57mm无后坐力炮,近处为52式75mm无后坐力炮。
1956年,52式75mm无后坐力炮被改进为56式75mm无后坐力炮,主要改进是将后膛开锁杠杆移至右侧,使操作更方便。后来又出现了减轻重量的56-1式无后坐力炮,将炮身的重量从45kg降低至34kg,将轮式炮架的重量从43.6kg降低至32.4kg;56-1式无后坐力炮的另一改进是将炮管和药室分为两截,可以快速拆卸以便携带,但最终因漏烟严重而停产。
1968年投产的56-2式无后坐力炮将轮式炮架改为轻便得多的三脚架(16kg)。身管厚度被减薄,但因为增设了机械瞄具和握把式击发机构(明显是为了便于肩射),炮身的重量依旧为34kg。
上图中,从近到远依次是56-2式无后坐力炮、56-1式无后坐力炮、56式无后坐力炮。
56式无后坐力炮配备杀伤爆破榴弹、旋转破甲弹、微旋破甲弹,亦可通用美军M20无后坐力炮的白磷发烟弹、惰性训练弹等特殊弹种。
杀伤爆破榴弹依靠弹片和冲击波杀伤敌方人员,直射射程为400m,最大射程为6500m。
破甲弹最初为旋转破甲弹,直射距离为380m,对30°倾斜装甲的破甲深度为90—100mm。
为降低弹体旋转对金属射流破甲深度的负面影响,后改用微旋破甲弹,采用尾翼稳定,弹尾设有曳光管以便修正弹道;直射射程为600m,对30°倾斜装甲的破甲深度为150mm。
部分062型护卫艇在前甲板上配备了双联装56式无后坐力炮,用于轰击敌舰。例如1965年11月13日在崇武以东海战成名的“海上猛虎艇”就配备了双联装56式无后坐力炮。
对印自卫反击战期间,解放军“大炮上树”击毁印军工事的战例,用的就是56式无后坐力炮。
在1969年3月的珍宝岛战役中,56式无后坐力炮暴露出无法有效杀伤苏联T-62主战坦克,毕竟它的原型——美国M20无后坐力炮已经是二战时期的老货了。
3、56式40mm无后坐力炮
看到这个名字,想必大家是懵逼的。不过我发张图你们就明白了:
没错,我说的就是仿制苏联RPG-2的“56式火箭筒”。事实上,RPG-2和二战德国“铁拳”一样,就是一门用黑火药抛射超口径破甲战斗部的轻型无后坐力炮、和“火箭”一点关系都没有。
之所以称为“火箭筒”,是因为解放军将编制给步兵的反坦克发射器统称为“火箭筒”(最早是51式90mm火箭筒);“火箭筒”编制在班排级,“无后坐力炮”编制在团营级。
60年代中期,定型了56-1式破甲弹和56-1式“火箭筒”。由于56-1式破甲弹的膛压较高且弹道较平直,56式“火箭筒”不能通用56-1式破甲弹。
56式破甲弹的最大有效射程约为100m(尽管表尺射程为150m),对65°倾斜装甲的破甲深度为100mm;56-1式破甲弹的最大射程为250m,对65°倾斜装甲的破甲深度为120mm。不过56-1式“火箭筒”并没有大量生产和装备,因为很快就出现了更优秀的替代品。
战例:1962年10月20日的枪等攻坚战(后来打成了歼灭战),解放军第155团2营的56式“火箭筒”用9发弹摧毁10个地堡(其中一发在穿透一堡后炸坏另一堡),全歼印军一个加强排。
在1969年3月的珍宝岛战役中,56式“火箭筒”暴露出无法有效杀伤苏联T-62主战坦克。上图就是在珍宝岛战役中被56式“火箭筒”击中侧面的T-62主战坦克,并没有遭受实质性的伤害。而且因为射程太近,战士们必须抵近到50m左右才能有效杀伤敌方的BTR-60装甲输送车。
事实上,RPG-2本来就不是什么优秀的武器,唯一的优点就是易于生产了。
4、65式82mm无后坐力炮1958年,根据抗美援朝期间57mm无后坐力炮和75mm无后坐力炮的使用经验,军工部门提出了“轻型无后坐力炮”的设想。兵工专家吴运铎更是强调道:“无后坐力炮作为连、营的火炮配置,设计上一定要突出一个‘轻’字,要减轻炮重、提高威力……斤斤计较不够,必须两两计较。”
1961年,军工部门认为必须加大无后坐力炮的口径。1962年,中央军委召开全军编制装备会议,要求军工部门重点研发装备团以下部队的82mm无后坐力炮及其炮弹。1965年,65式无后坐力炮正式定型,成为新中国第一款自行研发的无后坐力炮,并且取代了57mm和75mm无后坐力炮。
65式无后坐力炮定型后,优先援助越南抗击美国;在1969年3月的珍宝岛战役中,解放军发现手头没有可以击毁苏联T-62主战坦克的武器,这才紧急调了一批到前线。1972年,北京举行全军反坦克武器展览和汇报表演,期间军方决定投产65式无后坐力炮,以增强团以下部队的反坦克能力。
65式无后坐力炮以苏联B-10无后坐力炮为基础(都是82mm口径),重量却远低于后者:65式无后坐力炮的炮身重量为21.5kg,安装三脚架后的重量为28.2kg,战斗状态的重量约为30kg;B-10无后坐力炮的重量为85.3kg,拆掉炮架上的轮子后的重量为71.7kg。
早期的三脚架仅能卧姿射击,1967年装备的新型三脚架还可以跪姿射击。必要时可以肩扛射击。
除了机械瞄具,还配备光学瞄准镜,包括65-1式2.5倍瞄准镜和65-1A式3.5倍瞄准镜。但从图片资料来看,两种65式瞄准镜在解放军中似乎和95式步枪的瞄准镜一样不常用。
解放军南方步兵团直属一个82mm无后坐力炮排、三个步兵营炮连各下辖一个82mm无后坐力炮排,全团共12门65式无后坐力炮;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南方步兵团扩编后直属一个82mm无后坐力炮连、三个步兵营炮连各下辖一个82mm无后坐力炮排(辖四个班),全团共21门65式无后坐力炮。
战时,装备65式无后坐力炮的团/营属炮兵连的炮排和炮班会被分配给各个步兵连。一个标准的炮班有8人,其中4人是专职弹药手,每人携带4发弹,战时还需要其他士兵帮忙携带更多弹药。电影《高山下的花环》中,靳开来就是战时加强到步兵连的炮排排长,而“小北京”就是在肩扛射击65式无后坐力炮时连续遇到两发哑弹才牺牲的,司号员则帮忙携带了额外的4发弹。由于65式无后坐力炮拥有优秀的战场适应性和破坏力,有基层干部将其打击敌方工事形容为:“如同自己的老婆想怎么睡就怎么睡。”例如1979年2月在靠矛山的战斗,65式无后坐力炮摧毁了敌方七成的火力点。
另有一种专为空降部队设计的65-1式无后坐力炮,可以拆成两段后携带,装备状况不明。
肩扛65式无后坐力炮的武警。
不同于美式75mm无后坐力炮,苏式82mm无后坐力炮采用滑膛炮管,通过压铸在炮弹尾管上的铝质尾翼和稳定环来保持飞行稳定;炮弹没有弹壳,发射药包直接绑在尾管的外围。
65式无后坐力炮的两种弹药:左边12枚为破甲弹,右边4枚为杀伤榴弹(没装引信)。
破甲弹有65-1式、65-2式、65-3式,然而三者的破甲性能没有太大区别,65-2式破甲弹对65°倾斜装甲的破甲深度为120mm。机械瞄具对应破甲弹的表尺射程为600m,直射射程为300m。
杀伤榴弹采用780颗5mm直径的钢珠对敌方人员进行杀伤,杀伤半径为27.6m。机械瞄具对应杀伤榴弹的表尺射程为500m,最大射程为1750m。
有资料称,65式无后坐力炮还有燃烧弹,但从配图来看应该是把杀伤榴弹认错了。
5、69式40mm无后坐力炮
是不是又懵逼了(笑),看到图片你们肯定认识:
没错,我大RPG神教中华分舵!关于RPG-7进入中国的途径,有说是1963年曹刚川从苏联炮兵军事工程学院毕业时顺手牵羊的,也有说是通过朝鲜或越南获得的;反正不是苏联给的技术,因为RPG-7于1961年服役,而苏联在1960年就撤走了援华专家。1964年8月,军工部门向军方高层演示仿制的RPG-7,贺龙元帅表示:“这个小东西,能打坦克,射程有三百米,应该喊万岁。”
在1969年3月的珍宝岛战役中,解放军的56式40mm“火箭筒”和56式75mm无后坐力炮都无法有效杀伤苏联T-62主战坦克(被缴获的那辆是被地雷炸瘫的)。1969年4月,湖南湘潭的江南机器厂成功仿制RPG-7,并在1970年定型和装备部队;对65°倾斜装甲的破甲深度为110mm,足以击穿T-62主战坦克的正面装甲(60°倾斜的100mm装甲),有效射程为300m。
与原版RPG-7相比,69式“火箭筒”取消了后握把,并增加了提把和两脚架(70年代的RPG-7V1才配备两脚架),此外机械瞄具和尾喷管护木的式样也有所不同。
后来又定型了69-1式“火箭筒”,特点是增设了可折叠的金属肩托(下图),也是目前解放军广泛装备的型号。
和56式“火箭筒”一样,因为是编制给步兵的反坦克武器,所以这款无后坐力炮(虽然采用火箭增程但依然是无后坐力炮的发射原理)被定型为“69式火箭筒”。根据
@苏翻译的说法,1976年至1984年,解放军北方部队和南方部队对69式“火箭筒”的编制方式不同:南方的步兵连将其编制到炮排,每排三班、每班三支;而北方的步兵连除了炮排的九支,每个步兵班也各有一支;战时,炮排的其中一个炮班可能会将三支69式“火箭筒”换成两门60mm迫击炮。
目前解放军步兵每班一支,但部分装甲步兵班将其换成连用型PF98式120mm火箭筒,结果一个射组只能携带两发弹,而且副射手严重超负荷。这种做法实际上只是军方和厂家为了简单粗暴地解决连用型PF98式火箭筒的尴尬定位和69式“火箭筒”的威力不足而已,根本就是懒政。
除了解放军,武警内卫部队也有装备。
1969年6月,北京科学仪器厂成功仿制PGO-7瞄准镜,并于1970年5月被解放军采用;目前解放军广泛采用的则是通用型瞄准镜,可以适应各个弹种,并且增加了风偏修正仪。此外还研制了主动红外夜视瞄准镜和微光夜视瞄准镜。早期的瞄准镜座使用7075铝合金制造,而燕尾槽存在应力集中的问题,因此瞄准镜座在使用较长时间后容易断裂,后来改用钢材制造才有所改善。
70年代后期,苏联列装T-72主战坦克,解放军的“火箭筒”又一次无法有效杀伤苏联主战坦克。1983年定型的69-Ⅰ式破甲弹对65°倾斜装甲的破甲深度为150mm,取代了原型弹;1988年定型的69-Ⅲ式破甲弹对65°倾斜装甲的破甲深度为180mm,足以击穿T-72主战坦克的复合装甲,也是目前解放军广泛装备的破甲弹种。此外还有69-Ⅱ式破甲弹和84式减风偏破甲弹,两者的破甲性能与69-Ⅲ式破甲弹相同,但因为不通用原来的射表(前者射程较近而后者射程较远),未被解放军采用。
我个人认为,仅仅因为射表不同就拒绝采用84式减风偏破甲弹是因噎废食。横风为1m/s时,84式减风偏破甲弹在300m处落点偏差为0.45m,而69-Ⅲ式破甲弹在300m处落点偏差为1.2m;而且84式减风偏破甲弹将战斗部的初速从120m/s提升至140m/s,从而使有效射程从300m增加至400m。
在叶剑英元帅的提倡下,于1988年定型了一款跳炸式钢珠杀伤弹,至今仍在生产和装备。战斗部在落地后,先上抛1—1.5m再爆炸,钢珠的密集杀伤半径为20m,最大射程为1500m。目前解放军还装备一款燃烧杀伤弹。
6、75式105mm无后坐力炮
75式无后坐力炮是军工部门以美国M40A1和M40A1C这两款车载型105mm无后坐力炮为基础改进而成的。研发工作始于1964年,1967年完成论证,1975年定型全武器系统。
全炮重量为213kg,炮身重量为121kg、炮架重量为92kg。
由于重量过大,75式无后坐力炮搭载在BJ212A越野车上,后来改用BJ2020SJ越野车;也可以从车上卸下来,依靠三脚架在地面使用(本来就是用三脚架装在车上的)。车上有8个弹舱。
75式无后坐力炮装备摩托化步兵或空降兵团属炮兵营的无坐力炮连,共9具,使65式无后坐力炮逐渐从团属归为营属。90年代后被红箭-73反坦克导弹取代,现已全部退役。
和其他仿制美国无后坐力炮一样,采用线膛身管,最初仅配备旋转破甲弹。1981年定型尾翼稳定的微旋破甲弹,1984年定型杀伤爆破榴弹,1987年定型简易火控系统。
杀伤爆破榴弹的最大射程约为7400m,装填2.6kg梯恩梯炸药;破甲弹(不清楚是哪种)的直射射程约为580m,最大有效射程约为1020m,对65°倾斜装甲的破甲深度为180mm。
对重武器不太了解,资料也难保准确;尤其是射程和破甲深度的数据,看到过几个版本的数字。
7、PW78式82mm无后坐力炮
PW78式无后坐力炮于1979年定型、1981年装备部队,用于取代65式无后坐力炮。PW78式无后坐力炮和65式无后坐力炮十分相似,但前者在后者的基础上做了较大的改进。
结构上,PW78式无后坐力炮向右打开后膛,而65式无后坐力炮向下打开后膛;外观上,两者的提把和后膛不同;弹药上,PW78式无后坐力炮发射类似于RPG-7的火箭增程式尾翼稳定破甲弹。
PW78式无后坐力炮有两个衍生型号:
PW78A式无后坐力炮主要是改进了炮架和后膛的操作机构,简化了操作。
PW78B式无后坐力炮增设了软绳击发机(下图)和多用途支架,便于射击移动目标。
PW78式无后坐力炮的主要弹种是破甲弹和杀伤榴弹:
破甲弹采用了火箭增程、优化了弹形,直射射程为500m,对65°倾斜装甲的破甲深度为150mm。改进后的“PW78式无后坐力炮Ⅰ型破甲弹”将药型罩改为双锥形(PF89式80mm火箭筒的技术),进一步提升了破甲性能;我个人猜测,其对65°倾斜装甲的破甲深度可能有180mm。PW78式无后坐力炮的破甲弹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具备折叠式尾翼。
杀伤榴弹取消了火箭增程的设计,内含825颗钢珠,最大射程为2000m。
到1984年前后,解放军82mm无后坐力炮配置在步兵营炮连的无坐力炮排里,共3具。PW78式无后坐力炮理论上应该被营用型PF98火箭筒取代,但目前仍在解放军和武警服役。
2008年6月8日,四川地震灾区唐家山堰塞湖,成都军区某工兵团使用PW78式无后坐力炮向堵塞了导流明渠的礁石射击4发弹,全部命中并摧毁之,保证了泄洪工程的顺利实施。
接受PW78式无后坐力炮操作训练的武警广东总队第二支队火炮中队。
互联网上某些媒体所谓的“82式80毫米无后坐力炮”实际上并不存在,那些媒体放出来的图片和数据实际上都是PW78式无后坐力炮的。
8、80式95mm无后坐力炮总之,就是一种没有被解放军采用的95mm无后坐力炮,发射火箭增程式尾翼稳定破甲弹。
这个是确实存在的,这张画也是有原图的,但原图太糊涂就不发了。
无后坐力炮在我军中的装备历程是怎样的?
第一批18种制式化武器就有52式57无
55年编制,步兵营炮连有57无后座力炮排一个,4门
58年调整编制,团炮兵分队无后坐力炮连6门56式75无
65式82无的定位原为配属给步兵连的武器,定型后因文革,到68年才定为营属炮连装备。截止1969团属的无后坐力炮还是56-1/56-2,因珍宝岛事件75炮已不足以击穿T62,70年团属无后坐力炮连调整为82无9门,步兵团82无共21门。
因65式直射距离只有220m,和新40火不构成火力层次。就有了78式使用火箭增程。
75年调整编制,北方步兵团团属无后坐力炮连调整为75式105。1983年以后南方的南摩调整为与北方部队相同。85年以后南甲/乙步开始用75式替换下78式,同时团炮兵分队增编107火连。
2003年以后,78被PF98取代。营炮连的无后坐力炮排四班四门,改为三班六筒。
不过编制表编制表,实际是实际,警3这样的曾经风光无限的穷部队,2015年都还在用78。
用无后坐力炮不是有什么了不得的性能也不是有什么偏好。纯粹是无后坐力炮直射距离比当时新老40火都远,便于构置火力配系。团属的105无也不是被红箭73替换的,两者没有取代关系。105无退役完全是因为98年以后南北的甲乙步都不存在了,摩步旅也没有他的位置。至于03年以后为什么摩步师不装备105无,这个问题的答案不要在炮兵武器哪里找。要在摩步师坦克团作战使用哪里找,要在PTL02哪里找。有这些直射直射火力战时编入加强营,确实不需要105无了。
无后坐力炮在我军中的装备历程是怎样的?
第一批18种制式化武器就有52式57无
55年编制,步兵营炮连有57无后座力炮排一个,4门
58年调整编制,团炮兵分队无后坐力炮连6门56式75无
65式82无的定位原为配属给步兵连的武器,定型后因文革,到68年才定为营属炮连装备。截止1969团属的无后坐力炮还是56-1/56-2,因珍宝岛事件75炮已不足以击穿T62,70年团属无后坐力炮连调整为82无9门,步兵团82无共21门。
因65式直射距离只有220m,和新40火不构成火力层次。就有了78式使用火箭增程。
75年调整编制,北方步兵团团属无后坐力炮连调整为75式105。1983年以后南方的南摩调整为与北方部队相同。85年以后南甲/乙步开始用75式替换下78式,同时团炮兵分队增编107火连。
2003年以后,78被PF98取代。营炮连的无后坐力炮排四班四门,改为三班六筒。
不过编制表编制表,实际是实际,警3这样的曾经风光无限的穷部队,2015年都还在用78。
用无后坐力炮不是有什么了不得的性能也不是有什么偏好。纯粹是无后坐力炮直射距离比当时新老40火都远,便于构置火力配系。团属的105无也不是被红箭73替换的,两者没有取代关系。105无退役完全是因为98年以后南北的甲乙步都不存在了,摩步旅也没有他的位置。至于03年以后为什么摩步师不装备105无,这个问题的答案不要在炮兵武器哪里找。要在摩步师坦克团作战使用哪里找,要在PTL02哪里找。有这些直射直射火力战时编入加强营,确实不需要105无了。
无后坐力炮在我军中的装备历程是怎样的?
前边的答主把问题解答得很详细了,我就补充一个79年的战例吧。
1979年3月9日,在东线禄平方向参战的陆军127师正交替掩护撤军回国。越军338师462团分路从后面尾追127师后撤部队,双方发生激战。其中127师379团1连奉命防守西390高地,遭到约2个连越军的围攻。战斗中1连连长、副连长先后负伤,指导员李干立即赶到前沿阵地,接替连长进行指挥。
双方相持之际,李干趴在堑壕前沿仔细观察越军的火力发射点,发现在阵地右前方约500米处,有越军1门60炮正不断向1连射击,威胁很大。因为1连的60炮班在战斗发起后为躲避越军炮火,已转移到主峰北侧,距连指挥位置较远,不便联络。李干果断命令配属1连作战的团82无坐力炮连战士张志敏去把敌人的60炮干掉。
张志敏接令后仔细进行了观察,感到越军60炮的位置较低,以自己的现地位置不能有效将其杀伤。他思索了一下,判断只有把发射位置提高,实施超直射距离射击,才能把敌人打掉。于是张志敏毅然将82无坐力炮的炮身从炮架上卸下来,扛在肩上,抓起2发炮弹,冒着越军呼啸的弹雨,朝右侧山顶跑去。他不顾危险地爬上了山顶,迅速占领了有利位置,蹲在地上,肩扛炮筒,瞄准敌60炮位置,打出了第一发炮弹。由于弹道稍低,打近了。张志敏索性扛炮站了起来,增大射角,以超直射距离又打出了第二发炮弹。这一炮准确命中,将越军的60炮和炮手炸得东翻西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沈听雪的历史文集”,搜索微信号shentingxue2017
非常感谢网友支持,会继续推出精彩文章让大家欣赏。
无后坐力炮在我军中的装备历程是怎样的?
前边的答主把问题解答得很详细了,我就补充一个79年的战例吧。
1979年3月9日,在东线禄平方向参战的陆军127师正交替掩护撤军回国。越军338师462团分路从后面尾追127师后撤部队,双方发生激战。其中127师379团1连奉命防守西390高地,遭到约2个连越军的围攻。战斗中1连连长、副连长先后负伤,指导员李干立即赶到前沿阵地,接替连长进行指挥。
双方相持之际,李干趴在堑壕前沿仔细观察越军的火力发射点,发现在阵地右前方约500米处,有越军1门60炮正不断向1连射击,威胁很大。因为1连的60炮班在战斗发起后为躲避越军炮火,已转移到主峰北侧,距连指挥位置较远,不便联络。李干果断命令配属1连作战的团82无坐力炮连战士张志敏去把敌人的60炮干掉。
张志敏接令后仔细进行了观察,感到越军60炮的位置较低,以自己的现地位置不能有效将其杀伤。他思索了一下,判断只有把发射位置提高,实施超直射距离射击,才能把敌人打掉。于是张志敏毅然将82无坐力炮的炮身从炮架上卸下来,扛在肩上,抓起2发炮弹,冒着越军呼啸的弹雨,朝右侧山顶跑去。他不顾危险地爬上了山顶,迅速占领了有利位置,蹲在地上,肩扛炮筒,瞄准敌60炮位置,打出了第一发炮弹。由于弹道稍低,打近了。张志敏索性扛炮站了起来,增大射角,以超直射距离又打出了第二发炮弹。这一炮准确命中,将越军的60炮和炮手炸得东翻西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沈听雪的历史文集”,搜索微信号shentingxue2017
非常感谢网友支持,会继续推出精彩文章让大家欣赏。
无后坐力炮在我军中的装备历程是怎样的?
痴迷于无坐力炮的,明明是捷克嘛
你造捷克的天顶星科技无坐力炮初速高到几乎可以打穿甲弹了么.....
单兵用无坐力炮
SDK装无坐力炮
轮式装无坐力炮
步战装无坐力炮
坦克装无坐力炮
还有谁?
图
还有一个PT76插Vz21的图来着,找不到了...
无后坐力炮在我军中的装备历程是怎样的?
痴迷于无坐力炮的,明明是捷克嘛
你造捷克的天顶星科技无坐力炮初速高到几乎可以打穿甲弹了么.....
单兵用无坐力炮
SDK装无坐力炮
轮式装无坐力炮
步战装无坐力炮
坦克装无坐力炮
还有谁?
图
还有一个PT76插Vz21的图来着,找不到了...
无后坐力炮在我军中的装备历程是怎样的?
1979年对越作战的时候,每个团有21门82无坐力炮。担负主攻任务的步兵连,通常会得到82无一个排的加强,这是一款非常优秀的步兵随伴火炮,在战斗中发挥了直瞄射击、近战歼敌的重要作用。
以37师110团为例,该团19门82无摧毁69个火力点,消耗弹药159发,命中124发,命中率78%。又如485团82无连1排配属1营于2月25日向克马诺穿插途中遭敌阻击,1、2班迅速占领阵地,打出13发炮弹,摧毁火力点7个,山洞2个,有力地支援了步兵战斗。
无后坐力炮在我军中的装备历程是怎样的?
1979年对越作战的时候,每个团有21门82无坐力炮。担负主攻任务的步兵连,通常会得到82无一个排的加强,这是一款非常优秀的步兵随伴火炮,在战斗中发挥了直瞄射击、近战歼敌的重要作用。
以37师110团为例,该团19门82无摧毁69个火力点,消耗弹药159发,命中124发,命中率78%。又如485团82无连1排配属1营于2月25日向克马诺穿插途中遭敌阻击,1、2班迅速占领阵地,打出13发炮弹,摧毁火力点7个,山洞2个,有力地支援了步兵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