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360 看360看360

宝宝特别粘人,而且只粘妈妈一个人怎么办?

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宝宝特别粘人,而且只粘妈妈一个人怎么办?"相关知识及问题的最佳答案:

宝宝特别粘人,而且只粘妈妈一个人怎么办?

有个爱黏人的宝宝,是种怎样的体验?

回答基本只有一个字:累!

妈妈们最常吐槽的,就是这三种“黏人娃”。快来看看你家宝宝是哪种?

早上出门上班前,都要来一场“生离死别”的哭戏。

在家一分钟也离不开妈,当妈的连个厕所自由都没有。

一到陌生环境,就牛皮糖一样黏在大人身上

同事茶茶的孩子,就是个黏人的娃,每天早上妈妈出门,都要哭一场。

有天早上,茶茶出门时,孩子还在睡觉。结果她刚到公司,就接到公公打来的视频电话,说孩子醒来大哭到现在,因为“妈妈没有跟我说再见”。

茶茶哭笑不得,只好在视频里很郑重地跟孩子说“再见”,孩子才总算停下来不哭了。

不少妈妈跟茶茶一样,很困惑:为啥娃 1 岁多,会走会跑,反而比以前更黏人了呢?

有的妈妈担心自己给孩子的陪伴太少,而有的妈妈认为自己平时跟孩子太“腻歪”,才导致孩子过度依赖自己。

今天就想跟妈们聊一聊孩子“黏人”的话题——

首先,想请妈妈们放宽心的是,孩子 1 岁以后反而变得更黏人,其实是与这个年龄段宝宝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关。

6 个月左右

这时宝宝会开始“认生”,见到陌生人就会哭,还会变得黏人,父母一旦离开自己的视线就大哭,就是我们常说的“分离焦虑”。

12 - 18 个月

宝宝分离焦虑的第一个高峰期大概是在 12—18 个月,18 个月以后会慢慢减轻。

2 岁以后

宝宝认知和语言能力提高了,能够理解“妈妈离开了,但是很快就会回来”,也会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外面的世界。

心理学的研究认为,“黏人”和“分离焦虑”,其实也是宝宝情感发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孩子喜欢黏着你,把你当作他的“安全基地”,感到害怕的时候要跑到你这里来求安慰,这恰恰说明他很爱你,和你建立起了很好的依恋关系。

没错,“黏人”其实是宝宝的成长信号。

那在接纳宝宝黏人这件事的同时,具体还需要做点啥,才能帮宝宝顺利地度过人生中的第一个分离焦虑高峰期呢?

这里,我也想分享我自己和团队中其他几位妈妈的经验,希望能对妈妈们有所帮助。

01

建立你和宝宝的专属告别仪式

有的家长出门时,怕孩子哭,趁孩子不注意就偷偷溜走,或者骗他马上就回来。

家里的老人也觉得这样对孩子更好:“赶紧走,别让孩子看见,孩子看不见反而不哭。”

其实,这种“不辞而别”的方式会伤害宝宝的安全感,让他更加不信任你。

宝宝表面上看不哭不闹,内心其实很恐慌:“妈妈不见了,她去哪了?她还会回来吗?”

最近发糕也超级黏人,我和糕爸就发明了出门仪式 4 步曲:

第 1 步

让他知道我们要出门了

第 2 步

分别仪式

第 3 步

转移注意力

第 4 步

快点溜

建议妈妈们出门前,和宝宝来个告别仪式。比如,说声“再见”,抱抱他或亲亲他的手心,然后告诉宝宝你什么时候回来,并且尽量做到准时回来。

宝宝一开始肯定会哭得很伤心,慢慢就会适应。可别小瞧一个简单的告别仪式,这种确定性也会让宝宝感到安心:“妈妈现在出门去上班了,下班了妈妈就会回来的。”

02

理解宝宝的恐惧

耐心陪他适应新环境

很多妈妈发现,宝宝一到陌生环境就特别黏,比 502 胶水黏得还牢。

我们团队的娜娜曾吐槽:“有次带儿子去商场,他像狗皮膏药一样黏在我身上。后来实在抱不动,把他放在地上,他就开始哭。问他为啥不下来,两岁不到的小人儿,居然搂着我的脖子,说了句‘有点害怕’。”

娜娜本来挺生气的,可是听到儿子说“有点害怕”,她忽然觉得宝宝也不容易——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只有妈妈是熟悉的,黏在妈妈身上才是最安全的。

后来,娜娜发现商场里有家店,陈列着儿子最喜欢的恐龙玩偶,她抱着娃去店里看恐龙,还让娃用手摸一摸。

没一会,娃就自己要求从妈妈的身上下来,在店里里走来走去。

你看,娜娜没有抱怨儿子胆小,也没有一个劲把他往外推,而是耐心地陪着宝宝,陪着他一点点地适应新环境。

当宝宝觉得安全感足了,他就会主动走出去,探索新环境。

另外,很多一两岁的宝宝不愿意和别的小朋友玩,一直黏着妈妈,这也是很正常的,因为一两岁的宝宝,还没有社交意识。

千万别对他说:“不怕,有啥好怕的?”“就你最胆小”之类的话,这只会让他感觉到妈妈不理解他,在否定他的感受。

03

先把孩子陪爽了

再干别的

很多妈妈发现,只要自己在家,宝宝就特别黏自己。

面对这种黏人的娃,我的经验是:先满足孩子,把娃陪爽了,再干别的!

一味“冷处理”,只会破坏亲子关系以及宝宝对你的信任感。

记得年糕小时候,如果晚上 8 点我需要在家里开一个电话会议,那么我一定会在晚饭后认真地陪年糕玩他喜欢的玩游戏。

然后在 7 点 55 分的时候告诉他:“现在把妈妈变成工作的怪物吧!”他就会大笑着送我去书房工作。

在我们家,每周六还有个“发疯日”,我和糕爸会带着两个娃出门去玩一整天,我们也约定好不看手机,陪着娃一起疯玩。

我发现,当我们放下手边的事,先满足娃的需求,把娃陪爽了,娃接下来反而能自己玩了。

就连睡前的收拾玩具、洗漱、睡觉这些棘手的事,娃都变得更配合了。

这,就是高质量陪娃的神奇之处。

当然,我们也可以邀请孩子一起来“做家务”,参与到你正在忙的事情中来。

比如娜娜一个人在家带娃,到了要做饭的时候,她就会给娃准备一个小板凳、一只锅、一个锅铲和一小袋花生,让娃在厨房炒花生,宝宝能很嗨地炒上半小时。

最后,娃也陪了,饭也做了,一举两得!

读到最后,你可能会问:糕妈,原来孩子黏人,最好的办法竟然是多陪孩子?

没错,毕竟宝宝的安全感,都是父母陪出来。

父母稳定的情绪,高质量的陪伴,及时的安抚,都能让黏人的宝宝补足安全感。

安全感足了,他们就有了和父母分离的力量,能勇敢面对新环境,收获更多快乐!


宝宝特别粘人,而且只粘妈妈一个人怎么办?

有个爱黏人的宝宝,是种怎样的体验?

回答基本只有一个字:累!

妈妈们最常吐槽的,就是这三种“黏人娃”。快来看看你家宝宝是哪种?

早上出门上班前,都要来一场“生离死别”的哭戏。

在家一分钟也离不开妈,当妈的连个厕所自由都没有。

一到陌生环境,就牛皮糖一样黏在大人身上

同事茶茶的孩子,就是个黏人的娃,每天早上妈妈出门,都要哭一场。

有天早上,茶茶出门时,孩子还在睡觉。结果她刚到公司,就接到公公打来的视频电话,说孩子醒来大哭到现在,因为“妈妈没有跟我说再见”。

茶茶哭笑不得,只好在视频里很郑重地跟孩子说“再见”,孩子才总算停下来不哭了。

不少妈妈跟茶茶一样,很困惑:为啥娃 1 岁多,会走会跑,反而比以前更黏人了呢?

有的妈妈担心自己给孩子的陪伴太少,而有的妈妈认为自己平时跟孩子太“腻歪”,才导致孩子过度依赖自己。

今天就想跟妈们聊一聊孩子“黏人”的话题——

首先,想请妈妈们放宽心的是,孩子 1 岁以后反而变得更黏人,其实是与这个年龄段宝宝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关。

6 个月左右

这时宝宝会开始“认生”,见到陌生人就会哭,还会变得黏人,父母一旦离开自己的视线就大哭,就是我们常说的“分离焦虑”。

12 - 18 个月

宝宝分离焦虑的第一个高峰期大概是在 12—18 个月,18 个月以后会慢慢减轻。

2 岁以后

宝宝认知和语言能力提高了,能够理解“妈妈离开了,但是很快就会回来”,也会把更多的精力,转移到外面的世界。

心理学的研究认为,“黏人”和“分离焦虑”,其实也是宝宝情感发育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孩子喜欢黏着你,把你当作他的“安全基地”,感到害怕的时候要跑到你这里来求安慰,这恰恰说明他很爱你,和你建立起了很好的依恋关系。

没错,“黏人”其实是宝宝的成长信号。

那在接纳宝宝黏人这件事的同时,具体还需要做点啥,才能帮宝宝顺利地度过人生中的第一个分离焦虑高峰期呢?

这里,我也想分享我自己和团队中其他几位妈妈的经验,希望能对妈妈们有所帮助。

01

建立你和宝宝的专属告别仪式

有的家长出门时,怕孩子哭,趁孩子不注意就偷偷溜走,或者骗他马上就回来。

家里的老人也觉得这样对孩子更好:“赶紧走,别让孩子看见,孩子看不见反而不哭。”

其实,这种“不辞而别”的方式会伤害宝宝的安全感,让他更加不信任你。

宝宝表面上看不哭不闹,内心其实很恐慌:“妈妈不见了,她去哪了?她还会回来吗?”

最近发糕也超级黏人,我和糕爸就发明了出门仪式 4 步曲:

第 1 步

让他知道我们要出门了

第 2 步

分别仪式

第 3 步

转移注意力

第 4 步

快点溜

建议妈妈们出门前,和宝宝来个告别仪式。比如,说声“再见”,抱抱他或亲亲他的手心,然后告诉宝宝你什么时候回来,并且尽量做到准时回来。

宝宝一开始肯定会哭得很伤心,慢慢就会适应。可别小瞧一个简单的告别仪式,这种确定性也会让宝宝感到安心:“妈妈现在出门去上班了,下班了妈妈就会回来的。”

02

理解宝宝的恐惧

耐心陪他适应新环境

很多妈妈发现,宝宝一到陌生环境就特别黏,比 502 胶水黏得还牢。

我们团队的娜娜曾吐槽:“有次带儿子去商场,他像狗皮膏药一样黏在我身上。后来实在抱不动,把他放在地上,他就开始哭。问他为啥不下来,两岁不到的小人儿,居然搂着我的脖子,说了句‘有点害怕’。”

娜娜本来挺生气的,可是听到儿子说“有点害怕”,她忽然觉得宝宝也不容易——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只有妈妈是熟悉的,黏在妈妈身上才是最安全的。

后来,娜娜发现商场里有家店,陈列着儿子最喜欢的恐龙玩偶,她抱着娃去店里看恐龙,还让娃用手摸一摸。

没一会,娃就自己要求从妈妈的身上下来,在店里里走来走去。

你看,娜娜没有抱怨儿子胆小,也没有一个劲把他往外推,而是耐心地陪着宝宝,陪着他一点点地适应新环境。

当宝宝觉得安全感足了,他就会主动走出去,探索新环境。

另外,很多一两岁的宝宝不愿意和别的小朋友玩,一直黏着妈妈,这也是很正常的,因为一两岁的宝宝,还没有社交意识。

千万别对他说:“不怕,有啥好怕的?”“就你最胆小”之类的话,这只会让他感觉到妈妈不理解他,在否定他的感受。

03

先把孩子陪爽了

再干别的

很多妈妈发现,只要自己在家,宝宝就特别黏自己。

面对这种黏人的娃,我的经验是:先满足孩子,把娃陪爽了,再干别的!

一味“冷处理”,只会破坏亲子关系以及宝宝对你的信任感。

记得年糕小时候,如果晚上 8 点我需要在家里开一个电话会议,那么我一定会在晚饭后认真地陪年糕玩他喜欢的玩游戏。

然后在 7 点 55 分的时候告诉他:“现在把妈妈变成工作的怪物吧!”他就会大笑着送我去书房工作。

在我们家,每周六还有个“发疯日”,我和糕爸会带着两个娃出门去玩一整天,我们也约定好不看手机,陪着娃一起疯玩。

我发现,当我们放下手边的事,先满足娃的需求,把娃陪爽了,娃接下来反而能自己玩了。

就连睡前的收拾玩具、洗漱、睡觉这些棘手的事,娃都变得更配合了。

这,就是高质量陪娃的神奇之处。

当然,我们也可以邀请孩子一起来“做家务”,参与到你正在忙的事情中来。

比如娜娜一个人在家带娃,到了要做饭的时候,她就会给娃准备一个小板凳、一只锅、一个锅铲和一小袋花生,让娃在厨房炒花生,宝宝能很嗨地炒上半小时。

最后,娃也陪了,饭也做了,一举两得!

读到最后,你可能会问:糕妈,原来孩子黏人,最好的办法竟然是多陪孩子?

没错,毕竟宝宝的安全感,都是父母陪出来。

父母稳定的情绪,高质量的陪伴,及时的安抚,都能让黏人的宝宝补足安全感。

安全感足了,他们就有了和父母分离的力量,能勇敢面对新环境,收获更多快乐!


宝宝特别粘人,而且只粘妈妈一个人怎么办?

上周元旦假期,上海异常寒冷,温度降到了零下。

小区池塘里的水结了冰,连续好几天路过,看到大大小小的孩子们成群结队站在台阶上砸冰块、捞冰块。

小孩儿回家后蠢蠢欲动,开始翻找自己捞鱼用的网兜。

队友见状赶紧在沙发上假寐,我是个有数的人,自知这种心中默念“看不见我、看不见我”的自欺欺人大法根本不适合我。

于是,本人当机立断踩着小碎步,准备悄咪咪地溜回卧室。只是小孩儿敏捷得像只丛林里的野猴,扛着杆子拦截导弹一般准确定位,“噌”地一下就冲到了我眼跟前。

无奈,我连房门都没来得及关上,就听见他堵着门直叫唤:“妈妈,你去,你快陪我去捞冰啊!”

“这种体力活肯定是要爸爸去啊!”我还在负隅顽抗。

“妈妈,你来,你来啊,我让妈妈陪我!”

只见沙发上的队友两手一摊,仿佛在说:你看,我也没办法,儿子点名叫你,我能有什么办法?!!

是的,我的小孩儿是个黏人精,确切地说,他特别喜欢黏着我。

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小孩儿都有这种喜好:他们对待自己喜欢和信任的人,总要给你开放某些特权,点名必须你来,好像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我儿子黏人的首要方式就是有事儿先点我的名,基本上,只要有我在的场合里,哪怕明明有一群人可供挑选,但妈妈永远都是选项里的NO.1!

我曾经以为,上课被老师点名爬黑板已经很可怕了,没想到离开校园多年,儿子居然再度让我体验到这种战战兢兢、哆哆嗦嗦的感觉。

简直没有比被儿子点名更可怕的事情了!

“妈妈,你来,你来啊,我让妈妈来!”这句话就像唐僧给孙悟空念的紧箍咒,每次听到他爱的呼唤,我都虎躯一震,只恨自己不会土地老儿的遁地术。

记得他刚学会在马桶上嗯嗯那会儿,必然指定妈妈帮他擦屁股,有时候队友拿着草纸屁颠屁颠去献殷勤,小孩儿急得面红耳赤,手脚并用推搡着爸爸:“我让妈妈来,爸爸你不要给我擦,快让妈妈来吧!”好似自己生产的是一座金矿,而全家只有我具备了开采资格证。

不过这证书多了握在手里,总有种烫手的感觉。

沐浴—陪读—哄睡一条龙服务钦点我也就算了,有次我洗完澡出来,队友正在给小孩剪脚趾甲,我看明明已接近尾声就壮着胆子走了过去,小孩儿看到我立马换上一副大喜过望的神情:“妈妈,你来帮我剪啊,快来啊!”

队友从不和我争这些虚头巴脑的荣宠,甚至已经识趣到一秒瞬移,双手献上指甲剪,把最后俩脚趾头让给我。

除此之外,我还要时不常被点名当小白鼠。

因为小孩儿酷爱厨厨乐,有段时间热衷于一个人开小卖部卖“饮料”,待他叮叮当当一套流程行云流水地走完,必然举着他的玩具塑料杯呼唤我:“妈妈,你来,快来啊!”

大半个月下来,我一口闷过他的空气蔬果汁,喝过他橘子皮泡的凉水,用嘴巴抿过他的特制糊糊(他碗里的剩饭兑水),有次端给我一杯用颜料调的鲜红的热饮,我正艰难举杯之际,他大概良心发现怕自此失去妈妈,善意地嘱咐我:“妈妈,你假的喝喝就行了。”

我的儿啊,你应该早一点告诉老娘的,毕竟你妈也是个实在人。

最要命的是,我近期发现他的黏人功能又进化了,除了有事儿点名召唤我,他开始喜欢没事儿也跟在我屁股后面,像块黏牙的牛皮糖,走哪跟哪,甩也甩不掉,关键是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在家打造的人设。

因为需要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写稿,我总会在下班或者周末的时候提前跟队友打招呼:“我要写稿了。我还有好几篇稿子要写,我马上要更新了!”

潜台词就是我不能带孩子了,我没时间搞家务了。从我下通知的频率来看,我完全是按照一个行走的创业者姿态来要求自己的,总之我是再也没办法照顾任何家庭的琐事了。

可是没想到,最拆台的居然是我的素材库儿子。只要我在家,他任谁都骗不出去,总是一副“我要在家陪妈妈”的贴心小表情。

他的陪伴方式也很简单粗暴,就是妈妈走哪我跟哪。从书房间到卧室,从卧室到客厅,从客厅到厕所,我躲无可躲,没有办法在一个地方安静地待满五分钟。我甚至试过绕着家里的茶几打转,结果我转了几圈,他就跟在我屁股后面转了几圈。

这就导致一个“行走的创业者”看上去每天在家里游手好闲。

每逢我空在家里的大小假期,队友经常看到这样一幕:一个焦虑到头秃的中年妇女徘徊在家中的各个角落,口中念念有词:“我要交稿了,我要交稿了!”,一个嬉皮笑脸的小孩儿跟在这个疯女人身后嘟嘟囔囔:“我是妈妈的小尾巴,我是妈妈的小尾巴。”

之前看过一本育儿书里说,喜欢黏妈妈通常是“高需求宝宝”的一大特点,因为这类宝宝敏感、胆小又脆弱,和他们更亲近的母亲会让他们更有安全感。

我觉得书里说的很对,我儿子打小就是个高需求宝宝无疑了,更鼓舞人心的是,那本书里还说,遇到这样的宝宝千万别灰心,也别着急上火。

因为科学家们有过一项推测,那些敢于上天的宇航员小时候八成都是低需求的天使宝宝,但是那些待在控制室里一项项确认、最后按下发射键把宇航员送上天的科学家们,很可能曾经是高需求宝宝,因为内在的不安使得他们更谨慎、更细心、更习于反躬内省。

一想到这,我就觉得宽心极了,上九天揽月虽然指望不上,可是“按发射键”还有希望啊。

这不,听说“霸王级”的寒潮这两天又要抵沪,我还是抓紧热热身,准备陪未来“按发射键的科学家”先去捞冰吧!

这篇文章也发布在了我的微信公众号:@发条妈妈茶水间上,本茶水间专供:笑岔气的养崽日常、掏心窝的好物分享、料十足的茶歇八卦。欢迎来聊聊天啦!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yMTQzOTE4Mg==&mid=2247487538&idx=1&sn=611ad4deeae5ac39c7aa0073c42e4981&chksm=f9da4293ceadcb851efa753e1237148a4d275b014a3d8bcf9736eb88a2f285847fa09c9ff10d&token=1104539663&lang=zh_CN#rd


宝宝特别粘人,而且只粘妈妈一个人怎么办?

上周元旦假期,上海异常寒冷,温度降到了零下。

小区池塘里的水结了冰,连续好几天路过,看到大大小小的孩子们成群结队站在台阶上砸冰块、捞冰块。

小孩儿回家后蠢蠢欲动,开始翻找自己捞鱼用的网兜。

队友见状赶紧在沙发上假寐,我是个有数的人,自知这种心中默念“看不见我、看不见我”的自欺欺人大法根本不适合我。

于是,本人当机立断踩着小碎步,准备悄咪咪地溜回卧室。只是小孩儿敏捷得像只丛林里的野猴,扛着杆子拦截导弹一般准确定位,“噌”地一下就冲到了我眼跟前。

无奈,我连房门都没来得及关上,就听见他堵着门直叫唤:“妈妈,你去,你快陪我去捞冰啊!”

“这种体力活肯定是要爸爸去啊!”我还在负隅顽抗。

“妈妈,你来,你来啊,我让妈妈陪我!”

只见沙发上的队友两手一摊,仿佛在说:你看,我也没办法,儿子点名叫你,我能有什么办法?!!

是的,我的小孩儿是个黏人精,确切地说,他特别喜欢黏着我。

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小孩儿都有这种喜好:他们对待自己喜欢和信任的人,总要给你开放某些特权,点名必须你来,好像这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我儿子黏人的首要方式就是有事儿先点我的名,基本上,只要有我在的场合里,哪怕明明有一群人可供挑选,但妈妈永远都是选项里的NO.1!

我曾经以为,上课被老师点名爬黑板已经很可怕了,没想到离开校园多年,儿子居然再度让我体验到这种战战兢兢、哆哆嗦嗦的感觉。

简直没有比被儿子点名更可怕的事情了!

“妈妈,你来,你来啊,我让妈妈来!”这句话就像唐僧给孙悟空念的紧箍咒,每次听到他爱的呼唤,我都虎躯一震,只恨自己不会土地老儿的遁地术。

记得他刚学会在马桶上嗯嗯那会儿,必然指定妈妈帮他擦屁股,有时候队友拿着草纸屁颠屁颠去献殷勤,小孩儿急得面红耳赤,手脚并用推搡着爸爸:“我让妈妈来,爸爸你不要给我擦,快让妈妈来吧!”好似自己生产的是一座金矿,而全家只有我具备了开采资格证。

不过这证书多了握在手里,总有种烫手的感觉。

沐浴—陪读—哄睡一条龙服务钦点我也就算了,有次我洗完澡出来,队友正在给小孩剪脚趾甲,我看明明已接近尾声就壮着胆子走了过去,小孩儿看到我立马换上一副大喜过望的神情:“妈妈,你来帮我剪啊,快来啊!”

队友从不和我争这些虚头巴脑的荣宠,甚至已经识趣到一秒瞬移,双手献上指甲剪,把最后俩脚趾头让给我。

除此之外,我还要时不常被点名当小白鼠。

因为小孩儿酷爱厨厨乐,有段时间热衷于一个人开小卖部卖“饮料”,待他叮叮当当一套流程行云流水地走完,必然举着他的玩具塑料杯呼唤我:“妈妈,你来,快来啊!”

大半个月下来,我一口闷过他的空气蔬果汁,喝过他橘子皮泡的凉水,用嘴巴抿过他的特制糊糊(他碗里的剩饭兑水),有次端给我一杯用颜料调的鲜红的热饮,我正艰难举杯之际,他大概良心发现怕自此失去妈妈,善意地嘱咐我:“妈妈,你假的喝喝就行了。”

我的儿啊,你应该早一点告诉老娘的,毕竟你妈也是个实在人。

最要命的是,我近期发现他的黏人功能又进化了,除了有事儿点名召唤我,他开始喜欢没事儿也跟在我屁股后面,像块黏牙的牛皮糖,走哪跟哪,甩也甩不掉,关键是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我在家打造的人设。

因为需要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写稿,我总会在下班或者周末的时候提前跟队友打招呼:“我要写稿了。我还有好几篇稿子要写,我马上要更新了!”

潜台词就是我不能带孩子了,我没时间搞家务了。从我下通知的频率来看,我完全是按照一个行走的创业者姿态来要求自己的,总之我是再也没办法照顾任何家庭的琐事了。

可是没想到,最拆台的居然是我的素材库儿子。只要我在家,他任谁都骗不出去,总是一副“我要在家陪妈妈”的贴心小表情。

他的陪伴方式也很简单粗暴,就是妈妈走哪我跟哪。从书房间到卧室,从卧室到客厅,从客厅到厕所,我躲无可躲,没有办法在一个地方安静地待满五分钟。我甚至试过绕着家里的茶几打转,结果我转了几圈,他就跟在我屁股后面转了几圈。

这就导致一个“行走的创业者”看上去每天在家里游手好闲。

每逢我空在家里的大小假期,队友经常看到这样一幕:一个焦虑到头秃的中年妇女徘徊在家中的各个角落,口中念念有词:“我要交稿了,我要交稿了!”,一个嬉皮笑脸的小孩儿跟在这个疯女人身后嘟嘟囔囔:“我是妈妈的小尾巴,我是妈妈的小尾巴。”

之前看过一本育儿书里说,喜欢黏妈妈通常是“高需求宝宝”的一大特点,因为这类宝宝敏感、胆小又脆弱,和他们更亲近的母亲会让他们更有安全感。

我觉得书里说的很对,我儿子打小就是个高需求宝宝无疑了,更鼓舞人心的是,那本书里还说,遇到这样的宝宝千万别灰心,也别着急上火。

因为科学家们有过一项推测,那些敢于上天的宇航员小时候八成都是低需求的天使宝宝,但是那些待在控制室里一项项确认、最后按下发射键把宇航员送上天的科学家们,很可能曾经是高需求宝宝,因为内在的不安使得他们更谨慎、更细心、更习于反躬内省。

一想到这,我就觉得宽心极了,上九天揽月虽然指望不上,可是“按发射键”还有希望啊。

这不,听说“霸王级”的寒潮这两天又要抵沪,我还是抓紧热热身,准备陪未来“按发射键的科学家”先去捞冰吧!

这篇文章也发布在了我的微信公众号:@发条妈妈茶水间上,本茶水间专供:笑岔气的养崽日常、掏心窝的好物分享、料十足的茶歇八卦。欢迎来聊聊天啦!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yMTQzOTE4Mg==&mid=2247487538&idx=1&sn=611ad4deeae5ac39c7aa0073c42e4981&chksm=f9da4293ceadcb851efa753e1237148a4d275b014a3d8bcf9736eb88a2f285847fa09c9ff10d&token=1104539663&lang=zh_CN#rd


宝宝特别粘人,而且只粘妈妈一个人怎么办?

妈妈稍微离开,宝宝哭闹,很明显宝宝正在经历分离焦虑期,分离焦虑期是宝宝成长的必经阶段,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完全可以帮助宝宝平稳应对。

什么是分离焦虑?

在解决问题前,我们要先了解问题,搞明白什么是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separation anxiety):发展心理学认为,分离焦虑是宝宝的认知在发展中必经的一个阶段,是宝宝心智成熟的必经之路。

宝宝在9月龄前,是没有分离焦虑的,因为这个阶段的宝宝认为看不到的物体和人都消失了。

也就是妈妈抱着宝宝,宝宝知道妈妈存在,当妈妈离开,换成奶奶抱着宝宝,这是宝宝会认为妈妈消失了。

在宝宝9月龄之后,宝宝逐渐意识到不在眼前的人实际上并没有消失,还是存在的,同时宝宝会有意识的去寻找。

具体就体现在宝宝依恋妈妈, 当妈妈不在的时候,宝宝会通过哭闹、喊叫、挣扎吸引妈妈的注意力,让妈妈回到自己的身边。

随着宝宝的认知成熟,分离焦虑会逐渐消失,但是父母处理宝宝分离焦虑的方法,会直接影响到宝宝分离焦虑期的长度和程度。

如何帮助宝宝克服分离焦虑?

这里分享几个常见、简单的应对宝宝分离焦虑的方法,希望对题主以及其他面对宝宝分离焦虑期的妈妈有所帮助。

1.提前练习,让宝宝逐渐适应妈妈的离开

宝宝看不到妈妈后的哭闹,大多来自于对失去妈妈的恐惧。

如果妈妈可以提前让宝宝明白,妈妈虽然不见了,但是妈妈还会回来,这样能极大的减少宝宝的恐惧。

具体操作方法:

宝宝刚睡醒或者刚吃饱的时候,这时宝宝心情舒畅,是练习的好时机。

妈妈可以把宝宝放在宝宝熟悉的地方,告诉宝宝:“宝宝,妈妈去给你倒杯水喝,2分钟就回来了,你在这里等妈妈好不好?”

等到宝宝同意后,妈妈立刻离开房间,完成和宝宝的约定,让宝宝明白妈妈离开了但是妈妈还会回来。

之后,不断重复,逐渐拉开每次离开的时长,循序渐进中宝宝就适应了妈妈的离开。

2.提前带领宝宝认识新的看护人

宝宝害怕妈妈离开,很大程度上是怕失去照顾。这时,带领宝宝认识一个妈妈离开后替代妈妈照顾宝宝的看护人很有必要。

可以选择照顾宝宝的奶奶、姥姥,或者是保姆,总之要是可以持续照顾宝宝一段时间的人。

具体操作方法:

选择一个宝宝熟悉、有安全感的环境,带领替代妈妈的看护人和宝宝见面,向宝宝介绍新的看护人。

并且妈妈要向宝宝强调,自己并不是不要宝宝了,而是暂时离开,妈妈还会回来的,这样可以消除宝宝的恐惧。

要注意的是不能明天妈妈结束产假要去上班,今天带宝宝认识新的看护人,这样短暂的时间宝宝是无法接受的,最好可以提前几周让宝宝和新的看护人接触。

3.妈妈离开宝宝的态度要坚定

妈妈的情绪很容易会影响宝宝,如果妈妈在离开宝宝的时候悲伤而舍不得,很可能宝宝也会大哭大闹,不让妈妈离开。

而且,几次悲伤且不愉快的分离,就会让宝宝认为分离是件可怕的事情,让宝宝从此开始抵触和妈妈的分离。

具体操作方法:

妈妈要充满信任的把宝宝交给新的看护人,这样宝宝被妈妈影响,也会喜欢且信任新的看护人。

同时,妈妈离开宝宝要坚定而轻松,可以约定给宝宝带一些礼物,比如一只苹果或是一朵花、一个小玩具,这样能让宝宝充满期待。

4.具体化时间概念

宝宝分离焦虑,不愿意妈妈离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宝宝脑发育不全面,没有时间长短的概念。

就像妈妈说我6点下班就能回来,但是宝宝不理解什么是6点下班,也不知道离6点还有多久,所以,具象化时间是一个很有用的方法。

具体操作方法:

妈妈可以更换对话里的时间词,如果要告诉宝宝“我6点回来接你回家。”就可以换成“等你吃过晚饭,我就来接你回家”,或是“你看窗户,等天黑了,月亮出来了我就来接你回家。”

如此,宝宝明确的知道了妈妈什么时候回来,自然就不会再畏惧妈妈离开了。

5.建立分离仪式

很多时候,不仅成年人需要仪式感,懵懂的宝宝也需要仪式感。

无论妈妈再说,宝宝太小也很难记住,不如建立一个简单的分离仪式,更为方便。

具体操作方法:

妈妈可以设定一套动作,作为分离仪式。就比如妈妈可以在离开宝宝前摸摸宝宝的头,告诉宝宝“等星星出来,我就回来了。”

或者是把摸头的动作换成亲宝宝的脸一口,然后告诉宝宝“等你吃过晚饭,妈妈就回来了”。

待妈妈将这套分离仪式固定下来后,宝宝就知道妈妈虽然离开了但是妈妈还会回来的。

6.最好的解药是时间

如果你试过上面的所有方法,都不见效,那也没办法,只能交给时间去完成了。

就像老辈人常说的“宝宝认人了就不好带了,但是宝宝再大一些,就好了。”

随着宝宝的心智成熟,宝宝终究会告别分离焦虑。妈妈需要做的就是,不要欺骗宝宝,不要偷偷离开,在宝宝因为看不见母亲而大哭的时候,不要打骂宝宝。

告别妈妈,是孩子长大的第一步,一辈子那么长,父母不能总陪着孩子。

终究孩子还是要一个人去面对生活的,请用可实现的承诺作为短暂离开孩子的第一个礼物吧。


宝宝特别粘人,而且只粘妈妈一个人怎么办?

妈妈稍微离开,宝宝哭闹,很明显宝宝正在经历分离焦虑期,分离焦虑期是宝宝成长的必经阶段,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完全可以帮助宝宝平稳应对。

什么是分离焦虑?

在解决问题前,我们要先了解问题,搞明白什么是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separation anxiety):发展心理学认为,分离焦虑是宝宝的认知在发展中必经的一个阶段,是宝宝心智成熟的必经之路。

宝宝在9月龄前,是没有分离焦虑的,因为这个阶段的宝宝认为看不到的物体和人都消失了。

也就是妈妈抱着宝宝,宝宝知道妈妈存在,当妈妈离开,换成奶奶抱着宝宝,这是宝宝会认为妈妈消失了。

在宝宝9月龄之后,宝宝逐渐意识到不在眼前的人实际上并没有消失,还是存在的,同时宝宝会有意识的去寻找。

具体就体现在宝宝依恋妈妈, 当妈妈不在的时候,宝宝会通过哭闹、喊叫、挣扎吸引妈妈的注意力,让妈妈回到自己的身边。

随着宝宝的认知成熟,分离焦虑会逐渐消失,但是父母处理宝宝分离焦虑的方法,会直接影响到宝宝分离焦虑期的长度和程度。

如何帮助宝宝克服分离焦虑?

这里分享几个常见、简单的应对宝宝分离焦虑的方法,希望对题主以及其他面对宝宝分离焦虑期的妈妈有所帮助。

1.提前练习,让宝宝逐渐适应妈妈的离开

宝宝看不到妈妈后的哭闹,大多来自于对失去妈妈的恐惧。

如果妈妈可以提前让宝宝明白,妈妈虽然不见了,但是妈妈还会回来,这样能极大的减少宝宝的恐惧。

具体操作方法:

宝宝刚睡醒或者刚吃饱的时候,这时宝宝心情舒畅,是练习的好时机。

妈妈可以把宝宝放在宝宝熟悉的地方,告诉宝宝:“宝宝,妈妈去给你倒杯水喝,2分钟就回来了,你在这里等妈妈好不好?”

等到宝宝同意后,妈妈立刻离开房间,完成和宝宝的约定,让宝宝明白妈妈离开了但是妈妈还会回来。

之后,不断重复,逐渐拉开每次离开的时长,循序渐进中宝宝就适应了妈妈的离开。

2.提前带领宝宝认识新的看护人

宝宝害怕妈妈离开,很大程度上是怕失去照顾。这时,带领宝宝认识一个妈妈离开后替代妈妈照顾宝宝的看护人很有必要。

可以选择照顾宝宝的奶奶、姥姥,或者是保姆,总之要是可以持续照顾宝宝一段时间的人。

具体操作方法:

选择一个宝宝熟悉、有安全感的环境,带领替代妈妈的看护人和宝宝见面,向宝宝介绍新的看护人。

并且妈妈要向宝宝强调,自己并不是不要宝宝了,而是暂时离开,妈妈还会回来的,这样可以消除宝宝的恐惧。

要注意的是不能明天妈妈结束产假要去上班,今天带宝宝认识新的看护人,这样短暂的时间宝宝是无法接受的,最好可以提前几周让宝宝和新的看护人接触。

3.妈妈离开宝宝的态度要坚定

妈妈的情绪很容易会影响宝宝,如果妈妈在离开宝宝的时候悲伤而舍不得,很可能宝宝也会大哭大闹,不让妈妈离开。

而且,几次悲伤且不愉快的分离,就会让宝宝认为分离是件可怕的事情,让宝宝从此开始抵触和妈妈的分离。

具体操作方法:

妈妈要充满信任的把宝宝交给新的看护人,这样宝宝被妈妈影响,也会喜欢且信任新的看护人。

同时,妈妈离开宝宝要坚定而轻松,可以约定给宝宝带一些礼物,比如一只苹果或是一朵花、一个小玩具,这样能让宝宝充满期待。

4.具体化时间概念

宝宝分离焦虑,不愿意妈妈离开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宝宝脑发育不全面,没有时间长短的概念。

就像妈妈说我6点下班就能回来,但是宝宝不理解什么是6点下班,也不知道离6点还有多久,所以,具象化时间是一个很有用的方法。

具体操作方法:

妈妈可以更换对话里的时间词,如果要告诉宝宝“我6点回来接你回家。”就可以换成“等你吃过晚饭,我就来接你回家”,或是“你看窗户,等天黑了,月亮出来了我就来接你回家。”

如此,宝宝明确的知道了妈妈什么时候回来,自然就不会再畏惧妈妈离开了。

5.建立分离仪式

很多时候,不仅成年人需要仪式感,懵懂的宝宝也需要仪式感。

无论妈妈再说,宝宝太小也很难记住,不如建立一个简单的分离仪式,更为方便。

具体操作方法:

妈妈可以设定一套动作,作为分离仪式。就比如妈妈可以在离开宝宝前摸摸宝宝的头,告诉宝宝“等星星出来,我就回来了。”

或者是把摸头的动作换成亲宝宝的脸一口,然后告诉宝宝“等你吃过晚饭,妈妈就回来了”。

待妈妈将这套分离仪式固定下来后,宝宝就知道妈妈虽然离开了但是妈妈还会回来的。

6.最好的解药是时间

如果你试过上面的所有方法,都不见效,那也没办法,只能交给时间去完成了。

就像老辈人常说的“宝宝认人了就不好带了,但是宝宝再大一些,就好了。”

随着宝宝的心智成熟,宝宝终究会告别分离焦虑。妈妈需要做的就是,不要欺骗宝宝,不要偷偷离开,在宝宝因为看不见母亲而大哭的时候,不要打骂宝宝。

告别妈妈,是孩子长大的第一步,一辈子那么长,父母不能总陪着孩子。

终究孩子还是要一个人去面对生活的,请用可实现的承诺作为短暂离开孩子的第一个礼物吧。


宝宝特别粘人,而且只粘妈妈一个人怎么办?

刚好画了一篇漫画,希望能解决题主的问题。

在孩子3、4岁以前,妈妈就是他的绝对稳定的“安全屋”,他在成长过程中会遭遇很多的挫折和不安,回到安全屋里就可以尽情释放了,这也说明你是最让孩子有安全感的人。

我家是那种要抢着带孩子的,囤宝从出生就是超级VIP,睁眼就有人陪,睡前还有人抱,睡着了爷爷奶奶也能盯着看两个小时,所以从来没自己玩过一秒钟,即使搭积木旁边也永远有个端茶倒水喂苹果的。

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囤宝不会自己玩,不管买了多少新玩具,囤宝最喜欢的还是粘着我,如果我不陪着就什么都不肯玩。

孩子粘着你,也许就是因为你过去太粘着孩子,从而让他失去了独立玩耍的能力。

孩子小的时候软软糯糯的你总想抱着,现在他长大了一点你也感觉累了,就突然想让他学会自己玩,但孩子的理解可能就是简单的:妈妈为什么不理我了,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了。

其实从半岁开始就可以逐渐锻炼孩子自己玩的能力了,在他独自探索时关注但不打扰,在他寻求帮助时及时回应就好。

囤宝几乎每次在我出门前都要哭,要我抱抱亲亲个没完,爷爷奶奶让我直接走别跟他说,我每次都必须坚持到他跟我说过“拜拜”才走,但是后来我才意识到,我们这两种做法都是错的。

爷爷奶奶的做法不必说,省事但是伤害了孩子的安全感,未来只要妈妈一离开他的视线,他就担心妈妈是不是又突然消失了。

但我的做法也不是全对,因为我的担心和不舍带给他了我可以晚一点走的希望,同时我同情安慰的语调又让他增加了分离的痛苦,有时还因为着急出门就对他不够耐心,这些都对孩子是多一重的伤害。

最好的做法应该是提前就和孩子说好出门的事情,当跟他告别的时候轻松愉快并且果断,让他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并且尽量要在约定好的时间回来。

有时我会因为工作忙事情多,在回家后就会想要补偿孩子,希望多花一些时间陪他,但又确实真的很累,就很容易心不在焉、分心摸手机、耐心也不足。

有统计说,平均每人每天真正陪孩子的时间只有9分钟,这个数据不知真假,但确实很多花了所有业余时间陪孩子的家长,其实全部身心都放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却很少。

想想孩子更需要的是一个把自己照顾得很好,但每天都精疲力尽,总是提不起精神的妈妈;还是一个虽然不是一直都在,但只要陪自己的时候就充满活力,总是很快乐的妈妈?

爱不能用时间衡量,一直疲惫地陪孩子玩不是改善亲子关系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你的专注的爱才是最重要的。

宝宝哭了、闹了,妈妈的第一反应经常就是抱起来,孩子通常这样也得到了安慰,就不怎么哭闹了。

但是这样的做法不是亲密育儿,只是不想思考的犯懒而已,也没有解决他真正的问题。虽然当时是省事了,可是当孩子习惯于这种安慰模式,自然也就分外依恋妈妈的怀抱,一有事情就想要妈妈抱抱,变得粘人起来。

孩子哭了不要急于抱起来,你可以待在他旁边,让他看到你的眼睛,感受到你的陪伴,拍拍他,搂搂他,搞清楚他的诉求,帮他想解决的办法,这是妈妈能带给他的最大安全感。

多说几句:

其实大部分时候我还是很享受囤宝粘我的,被这么一个小家伙需要,把萌萌的小肉团子抱在怀里的感觉,真的还是挺美的。

而且因为是男孩子,这种亲亲抱抱的时光更是短暂,过不了几年估计他就不愿意让我抱着了,也许到时候他还会烦恼“我妈妈太粘我了可怎么办”呢,哈哈。

另外,今天的漫画里提到了一个“单独玩耍”的问题,孩子能自己坐在那静静玩玩具想必是所有父母梦想中的画面吧,下一篇告诉你们怎么培养这样的小孩~

相关阅读:

孩子见了娘,没事哭三场

0-3岁母婴关系变化详解,帮孩子塑造安全感和独立人格

对孩子发完脾气又后悔,我怎么会变成这样的妈妈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麻麻爱囤货(mmath123)

不定期更新育儿漫画和养娃心得


宝宝特别粘人,而且只粘妈妈一个人怎么办?

刚好画了一篇漫画,希望能解决题主的问题。

在孩子3、4岁以前,妈妈就是他的绝对稳定的“安全屋”,他在成长过程中会遭遇很多的挫折和不安,回到安全屋里就可以尽情释放了,这也说明你是最让孩子有安全感的人。

我家是那种要抢着带孩子的,囤宝从出生就是超级VIP,睁眼就有人陪,睡前还有人抱,睡着了爷爷奶奶也能盯着看两个小时,所以从来没自己玩过一秒钟,即使搭积木旁边也永远有个端茶倒水喂苹果的。

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囤宝不会自己玩,不管买了多少新玩具,囤宝最喜欢的还是粘着我,如果我不陪着就什么都不肯玩。

孩子粘着你,也许就是因为你过去太粘着孩子,从而让他失去了独立玩耍的能力。

孩子小的时候软软糯糯的你总想抱着,现在他长大了一点你也感觉累了,就突然想让他学会自己玩,但孩子的理解可能就是简单的:妈妈为什么不理我了,妈妈是不是不爱我了。

其实从半岁开始就可以逐渐锻炼孩子自己玩的能力了,在他独自探索时关注但不打扰,在他寻求帮助时及时回应就好。

囤宝几乎每次在我出门前都要哭,要我抱抱亲亲个没完,爷爷奶奶让我直接走别跟他说,我每次都必须坚持到他跟我说过“拜拜”才走,但是后来我才意识到,我们这两种做法都是错的。

爷爷奶奶的做法不必说,省事但是伤害了孩子的安全感,未来只要妈妈一离开他的视线,他就担心妈妈是不是又突然消失了。

但我的做法也不是全对,因为我的担心和不舍带给他了我可以晚一点走的希望,同时我同情安慰的语调又让他增加了分离的痛苦,有时还因为着急出门就对他不够耐心,这些都对孩子是多一重的伤害。

最好的做法应该是提前就和孩子说好出门的事情,当跟他告别的时候轻松愉快并且果断,让他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并且尽量要在约定好的时间回来。

有时我会因为工作忙事情多,在回家后就会想要补偿孩子,希望多花一些时间陪他,但又确实真的很累,就很容易心不在焉、分心摸手机、耐心也不足。

有统计说,平均每人每天真正陪孩子的时间只有9分钟,这个数据不知真假,但确实很多花了所有业余时间陪孩子的家长,其实全部身心都放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却很少。

想想孩子更需要的是一个把自己照顾得很好,但每天都精疲力尽,总是提不起精神的妈妈;还是一个虽然不是一直都在,但只要陪自己的时候就充满活力,总是很快乐的妈妈?

爱不能用时间衡量,一直疲惫地陪孩子玩不是改善亲子关系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你的专注的爱才是最重要的。

宝宝哭了、闹了,妈妈的第一反应经常就是抱起来,孩子通常这样也得到了安慰,就不怎么哭闹了。

但是这样的做法不是亲密育儿,只是不想思考的犯懒而已,也没有解决他真正的问题。虽然当时是省事了,可是当孩子习惯于这种安慰模式,自然也就分外依恋妈妈的怀抱,一有事情就想要妈妈抱抱,变得粘人起来。

孩子哭了不要急于抱起来,你可以待在他旁边,让他看到你的眼睛,感受到你的陪伴,拍拍他,搂搂他,搞清楚他的诉求,帮他想解决的办法,这是妈妈能带给他的最大安全感。

多说几句:

其实大部分时候我还是很享受囤宝粘我的,被这么一个小家伙需要,把萌萌的小肉团子抱在怀里的感觉,真的还是挺美的。

而且因为是男孩子,这种亲亲抱抱的时光更是短暂,过不了几年估计他就不愿意让我抱着了,也许到时候他还会烦恼“我妈妈太粘我了可怎么办”呢,哈哈。

另外,今天的漫画里提到了一个“单独玩耍”的问题,孩子能自己坐在那静静玩玩具想必是所有父母梦想中的画面吧,下一篇告诉你们怎么培养这样的小孩~

相关阅读:

孩子见了娘,没事哭三场

0-3岁母婴关系变化详解,帮孩子塑造安全感和独立人格

对孩子发完脾气又后悔,我怎么会变成这样的妈妈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麻麻爱囤货(mmath123)

不定期更新育儿漫画和养娃心得


宝宝特别粘人,而且只粘妈妈一个人怎么办?

作为一名心理学者,我收到过很多妈妈求助,家里的小朋友实在太黏人了,只要妈妈在,什么都不肯自己干。看书,一定要妈妈抱着讲。乐高,一定要妈妈陪着搭。就算去游乐场,也必须拉着妈妈一起玩,绝对不让妈妈离开一步。

在小区里,我们也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孩子,玩着玩着就回到爸爸妈妈身边来,一定要妈妈抱抱、蹭蹭妈妈,腻歪好一会儿才肯再去玩。有的妈妈会不耐烦,也会不好意思,一把推开孩子说:「玩得好好的,干嘛老是抱抱抱,不玩就回家。」

有的妈妈分析说,是不是我家孩子安全感不好呀?可是我整天都在陪着他,恨不得都没有自己的生活了,怎么孩子还是没有安全感呢?我还能怎么办呀?

一、为什么孩子这么黏人?

孩子黏人就说明他安全感不好吗?这个说法不完全正确。但是,「黏人」的确是和「安全感」高度相关的一个重要行为指标。

简单来说,黏人、渴望和妈妈亲近,这是每一个孩子的本能需求。

对于一岁以内的小宝宝来说,妈妈必然是他生命中最最重要的人,如果妈妈能够给予他及时的、积极的回应,第一时间拥抱他、亲吻他、满足他,那么妈妈的行为就巩固了这个孩子的安全感。他会更爱笑、更容易平静下来,也更好带。

但并不是说,生完孩子妈妈全职在家陪他一年、两年,宝宝一哭就抱、一饿就喂,一天都没有分开过,这样做这个宝宝就建立起了很好的安全感。不是这样的!安全感的含义比这个丰富得多也复杂得多。

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特殊阶段,所有孩子都会经历安全感危机,表现出一些看似缺乏安全感的行为,比如:

妈妈去上班了,宝宝会哭得撕心裂肺;

孩子上幼儿园了,入园初期都会经历分离焦虑。

再长大一些之后,上小学、搬家、换学校、和好朋友分开、遇到学习困难……这一个个时刻,孩子们的安全感都会经历一个又一个考验。

所以,面对孩子的黏人以及别的安全感不足的行为表现,爸爸妈妈不用太过着急。

我们可以把这些行为当成一个信号,那是孩子在告诉我们:「妈妈我遇到困难了,我需要你给我更多一些安全感,这样我才能迈过这道坎!」

二、解读「安全感」

那么,究竟什么是安全感呢?又该如何给予孩子安全感呢?

通俗点来讲,「安全感」就是那种相信我是安全的、你是友好的、这个世界是值得信赖的,这样的一种主观感受。从一出生开始,小宝宝们就在通过和妈妈建立起亲密的依恋关系来牢固他的安全感根基!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拥有良好安全感的孩子会觉得:「我很棒、我很可爱!你也很棒、我可以相信你!这个世界也很棒,我喜欢你们!」这些孩子往往会表现得乐观、友好、宽容、信任!而安全感受到严重破坏的孩子则会觉得:「我好差劲、我是个坏孩子!大家都不喜欢我、他们欺负我!这个世界好危险,我恨你们!」他们会表现出悲观、自卑、敌意和防备!

我们先来列举一些破坏安全感的典型行为吧,看看什么是绝对不能做的:

1、最最破坏安全感的行为:早期分离。可以说,那些从小就见不到妈妈的孩子,是安全感最最缺乏的孩子。所以我绝对反对一出生就把孩子扔给奶奶、姥姥带!虽然老人也爱孩子,也能把他们养得白白胖胖,但孩子对妈妈的那种天然的依赖和渴望是谁都替代不了的。这样的孩子即便几年之后回到爸爸妈妈身边,也容易出现很多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

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宝宝特别粘人,而且只粘妈妈一个人怎么办?

作为一名心理学者,我收到过很多妈妈求助,家里的小朋友实在太黏人了,只要妈妈在,什么都不肯自己干。看书,一定要妈妈抱着讲。乐高,一定要妈妈陪着搭。就算去游乐场,也必须拉着妈妈一起玩,绝对不让妈妈离开一步。

在小区里,我们也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孩子,玩着玩着就回到爸爸妈妈身边来,一定要妈妈抱抱、蹭蹭妈妈,腻歪好一会儿才肯再去玩。有的妈妈会不耐烦,也会不好意思,一把推开孩子说:「玩得好好的,干嘛老是抱抱抱,不玩就回家。」

有的妈妈分析说,是不是我家孩子安全感不好呀?可是我整天都在陪着他,恨不得都没有自己的生活了,怎么孩子还是没有安全感呢?我还能怎么办呀?

一、为什么孩子这么黏人?

孩子黏人就说明他安全感不好吗?这个说法不完全正确。但是,「黏人」的确是和「安全感」高度相关的一个重要行为指标。

简单来说,黏人、渴望和妈妈亲近,这是每一个孩子的本能需求。

对于一岁以内的小宝宝来说,妈妈必然是他生命中最最重要的人,如果妈妈能够给予他及时的、积极的回应,第一时间拥抱他、亲吻他、满足他,那么妈妈的行为就巩固了这个孩子的安全感。他会更爱笑、更容易平静下来,也更好带。

但并不是说,生完孩子妈妈全职在家陪他一年、两年,宝宝一哭就抱、一饿就喂,一天都没有分开过,这样做这个宝宝就建立起了很好的安全感。不是这样的!安全感的含义比这个丰富得多也复杂得多。

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特殊阶段,所有孩子都会经历安全感危机,表现出一些看似缺乏安全感的行为,比如:

妈妈去上班了,宝宝会哭得撕心裂肺;

孩子上幼儿园了,入园初期都会经历分离焦虑。

再长大一些之后,上小学、搬家、换学校、和好朋友分开、遇到学习困难……这一个个时刻,孩子们的安全感都会经历一个又一个考验。

所以,面对孩子的黏人以及别的安全感不足的行为表现,爸爸妈妈不用太过着急。

我们可以把这些行为当成一个信号,那是孩子在告诉我们:「妈妈我遇到困难了,我需要你给我更多一些安全感,这样我才能迈过这道坎!」

二、解读「安全感」

那么,究竟什么是安全感呢?又该如何给予孩子安全感呢?

通俗点来讲,「安全感」就是那种相信我是安全的、你是友好的、这个世界是值得信赖的,这样的一种主观感受。从一出生开始,小宝宝们就在通过和妈妈建立起亲密的依恋关系来牢固他的安全感根基!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拥有良好安全感的孩子会觉得:「我很棒、我很可爱!你也很棒、我可以相信你!这个世界也很棒,我喜欢你们!」这些孩子往往会表现得乐观、友好、宽容、信任!而安全感受到严重破坏的孩子则会觉得:「我好差劲、我是个坏孩子!大家都不喜欢我、他们欺负我!这个世界好危险,我恨你们!」他们会表现出悲观、自卑、敌意和防备!

我们先来列举一些破坏安全感的典型行为吧,看看什么是绝对不能做的:

1、最最破坏安全感的行为:早期分离。可以说,那些从小就见不到妈妈的孩子,是安全感最最缺乏的孩子。所以我绝对反对一出生就把孩子扔给奶奶、姥姥带!虽然老人也爱孩子,也能把他们养得白白胖胖,但孩子对妈妈的那种天然的依赖和渴望是谁都替代不了的。这样的孩子即便几年之后回到爸爸妈妈身边,也容易出现很多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

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