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360 看360看360

宝宝特别粘人,而且只粘妈妈一个人怎么办?

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宝宝特别粘人,而且只粘妈妈一个人怎么办?"相关知识及问题的最佳答案:

宝宝特别粘人,而且只粘妈妈一个人怎么办?

作为一名心理学者,我收到过很多妈妈求助,家里的小朋友实在太黏人了,只要妈妈在,什么都不肯自己干。看书,一定要妈妈抱着讲。乐高,一定要妈妈陪着搭。就算去游乐场,也必须拉着妈妈一起玩,绝对不让妈妈离开一步。

在小区里,我们也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孩子,玩着玩着就回到爸爸妈妈身边来,一定要妈妈抱抱、蹭蹭妈妈,腻歪好一会儿才肯再去玩。有的妈妈会不耐烦,也会不好意思,一把推开孩子说:「玩得好好的,干嘛老是抱抱抱,不玩就回家。」

有的妈妈分析说,是不是我家孩子安全感不好呀?可是我整天都在陪着他,恨不得都没有自己的生活了,怎么孩子还是没有安全感呢?我还能怎么办呀?

一、为什么孩子这么黏人?

孩子黏人就说明他安全感不好吗?这个说法不完全正确。但是,「黏人」的确是和「安全感」高度相关的一个重要行为指标。

简单来说,黏人、渴望和妈妈亲近,这是每一个孩子的本能需求。

对于一岁以内的小宝宝来说,妈妈必然是他生命中最最重要的人,如果妈妈能够给予他及时的、积极的回应,第一时间拥抱他、亲吻他、满足他,那么妈妈的行为就巩固了这个孩子的安全感。他会更爱笑、更容易平静下来,也更好带。

但并不是说,生完孩子妈妈全职在家陪他一年、两年,宝宝一哭就抱、一饿就喂,一天都没有分开过,这样做这个宝宝就建立起了很好的安全感。不是这样的!安全感的含义比这个丰富得多也复杂得多。

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特殊阶段,所有孩子都会经历安全感危机,表现出一些看似缺乏安全感的行为,比如:

妈妈去上班了,宝宝会哭得撕心裂肺;

孩子上幼儿园了,入园初期都会经历分离焦虑。

再长大一些之后,上小学、搬家、换学校、和好朋友分开、遇到学习困难……这一个个时刻,孩子们的安全感都会经历一个又一个考验。

所以,面对孩子的黏人以及别的安全感不足的行为表现,爸爸妈妈不用太过着急。

我们可以把这些行为当成一个信号,那是孩子在告诉我们:「妈妈我遇到困难了,我需要你给我更多一些安全感,这样我才能迈过这道坎!」

二、解读「安全感」

那么,究竟什么是安全感呢?又该如何给予孩子安全感呢?

通俗点来讲,「安全感」就是那种相信我是安全的、你是友好的、这个世界是值得信赖的,这样的一种主观感受。从一出生开始,小宝宝们就在通过和妈妈建立起亲密的依恋关系来牢固他的安全感根基!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拥有良好安全感的孩子会觉得:「我很棒、我很可爱!你也很棒、我可以相信你!这个世界也很棒,我喜欢你们!」这些孩子往往会表现得乐观、友好、宽容、信任!而安全感受到严重破坏的孩子则会觉得:「我好差劲、我是个坏孩子!大家都不喜欢我、他们欺负我!这个世界好危险,我恨你们!」他们会表现出悲观、自卑、敌意和防备!

我们先来列举一些破坏安全感的典型行为吧,看看什么是绝对不能做的:

1、最最破坏安全感的行为:早期分离。可以说,那些从小就见不到妈妈的孩子,是安全感最最缺乏的孩子。所以我绝对反对一出生就把孩子扔给奶奶、姥姥带!虽然老人也爱孩子,也能把他们养得白白胖胖,但孩子对妈妈的那种天然的依赖和渴望是谁都替代不了的。这样的孩子即便几年之后回到爸爸妈妈身边,也容易出现很多的情绪和行为问题。


宝宝特别粘人,而且只粘妈妈一个人怎么办?

作为一名心理学者,我收到过很多妈妈求助,家里的小朋友实在太黏人了,只要妈妈在,什么都不肯自己干。看书,一定要妈妈抱着讲。乐高,一定要妈妈陪着搭。就算去游乐场,也必须拉着妈妈一起玩,绝对不让妈妈离开一步。

在小区里,我们也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孩子,玩着玩着就回到爸爸妈妈身边来,一定要妈妈抱抱、蹭蹭妈妈,腻歪好一会儿才肯再去玩。有的妈妈会不耐烦,也会不好意思,一把推开孩子说:「玩得好好的,干嘛老是抱抱抱,不玩就回家。」

有的妈妈分析说,是不是我家孩子安全感不好呀?可是我整天都在陪着他,恨不得都没有自己的生活了,怎么孩子还是没有安全感呢?我还能怎么办呀?

一、为什么孩子这么黏人?

孩子黏人就说明他安全感不好吗?这个说法不完全正确。但是,「黏人」的确是和「安全感」高度相关的一个重要行为指标。

简单来说,黏人、渴望和妈妈亲近,这是每一个孩子的本能需求。

对于一岁以内的小宝宝来说,妈妈必然是他生命中最最重要的人,如果妈妈能够给予他及时的、积极的回应,第一时间拥抱他、亲吻他、满足他,那么妈妈的行为就巩固了这个孩子的安全感。他会更爱笑、更容易平静下来,也更好带。

但并不是说,生完孩子妈妈全职在家陪他一年、两年,宝宝一哭就抱、一饿就喂,一天都没有分开过,这样做这个宝宝就建立起了很好的安全感。不是这样的!安全感的含义比这个丰富得多也复杂得多。

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特殊阶段,所有孩子都会经历安全感危机,表现出一些看似缺乏安全感的行为,比如:

妈妈去上班了,宝宝会哭得撕心裂肺;

孩子上幼儿园了,入园初期都会经历分离焦虑。

再长大一些之后,上小学、搬家、换学校、和好朋友分开、遇到学习困难……这一个个时刻,孩子们的安全感都会经历一个又一个考验。

所以,面对孩子的黏人以及别的安全感不足的行为表现,爸爸妈妈不用太过着急。

我们可以把这些行为当成一个信号,那是孩子在告诉我们:「妈妈我遇到困难了,我需要你给我更多一些安全感,这样我才能迈过这道坎!」

二、解读「安全感」

那么,究竟什么是安全感呢?又该如何给予孩子安全感呢?

通俗点来讲,「安全感」就是那种相信我是安全的、你是友好的、这个世界是值得信赖的,这样的一种主观感受。从一出生开始,小宝宝们就在通过和妈妈建立起亲密的依恋关系来牢固他的安全感根基!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拥有良好安全感的孩子会觉得:「我很棒、我很可爱!你也很棒、我可以相信你!这个世界也很棒,我喜欢你们!」这些孩子往往会表现得乐观、友好、宽容、信任!而安全感受到严重破坏的孩子则会觉得:「我好差劲、我是个坏孩子!大家都不喜欢我、他们欺负我!这个世界好危险,我恨你们!」他们会表现出悲观、自卑、敌意和防备!

我们先来列举一些破坏安全感的典型行为吧,看看什么是绝对不能做的:

1、最最破坏安全感的行为:早期分离。可以说,那些从小就见不到妈妈的孩子,是安全感最最缺乏的孩子。所以我绝对反对一出生就把孩子扔给奶奶、姥姥带!虽然老人也爱孩子,也能把他们养得白白胖胖,但孩子对妈妈的那种天然的依赖和渴望是谁都替代不了的。这样的孩子即便几年之后回到爸爸妈妈身边,也容易出现很多的情绪和行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