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360 看360看360

深圳杯含金量高吗?有什么参赛建议?

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深圳杯含金量高吗?有什么参赛建议?"相关知识及问题的最佳答案:

深圳杯含金量高吗?有什么参赛建议?

作为入围深圳杯决赛答辩并获得奖项的参赛者,当初在赛后曾写过一些心得准备用于分享。因为机缘巧合原因一直未能成行,今日稍作修改整理发在这里,希望能给有参赛想法的同学提供帮助。

由于原文写作时间距今已有三四年,一些赛制的细节方面可能已与现实情况有所出入,希望大家可以注意甄别。为避免可能的错误造成更大范围影响,本文原则上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私信联系。

一、关于深圳杯

我个人的感觉,虽然深圳杯的定位是精英挑战赛,但其实它对于建模基础较少的同学来说是非常友好的。深圳杯题目大约在4月中旬正式公布,一直到6月初才会提交论文开启初步筛选,这个中间的准备时间非常长,如果你入围了决赛,那你还有一个多月的额外时间再来完善你的论文,中间的时间是非常充足的。这是我第一次参与数学建模,我就感觉深圳杯宽裕的时间日程让我可以很充分地应对,即使基础薄弱也没有关系,因为反正时间很多,你甚至都可以等题目出来以后照着题目再去找材料学习,这些都是来得及的。所以深圳杯其实是非常适合建模的入门者。

但深圳杯有很多与国赛不同的地方。除了上文所提的时间性以外,深圳杯的原则是“应用为上”,实用性是深圳杯最强调的一点。深圳杯的赛题大部分比较难,描述比较粗线条,发挥空间非常大,而且题目都有非常强的实用背景,命题者出题的本意就是为了能得到解决某个实际问题的方案,所以你的解答不必拘泥于套路,可以大胆地建立模型并对其推广,只要你能够验证你的模型足够有效。其次是深圳杯的论文可以写的很长,甚至可以说比较长的论文在深圳杯是有优势的,所以对待深圳杯时你需要尽可能多地从各方面考虑问题,从很多角度不断完善你的模型,论文就很自然地变长,你的模型也就更完整。但在国赛时你的模型必须简明而准确,论文的篇幅也是受限的。因此除非是你所在的学校把深圳杯当作国赛选拔赛、要求尽快出成果的话,我个人的建议是深圳杯的题目适合长线作战,几个人一起慢慢准备、不断完善,和国赛分秒必争的节奏完全不同。

在奖项方面,深圳杯每一题全国仅有个位数的队伍能获得奖项,且得奖队伍都需进行现场答辩,因此其含金量在各大数模竞赛中是完全独一档的存在,即使是深圳杯的决赛入围奖,其含金量也高于或者说至少持平于国一水平,远高于美赛M奖水平。但可惜的是深圳杯在国内的名气远不如国赛和美赛,因此在很多较为功利化的场合奖项的认可度都不及这两者(我在这里再度骂一句当时保研时深圳杯的奖只给加3分,美赛M奖能加10分的教务处)。由于深圳杯更低的知名度和更高的获奖难度,如果你的目的仅仅是功利性地拿到一个奖项用在保研加分的类似场合,还是不要选深圳杯为好。但如果你是想要寻找一个渠道来全面地锻炼自己的数模能力,并且从中学到一些知识以实现自我提升的话,深圳杯是我认为各大竞赛中几乎最好的选择。

二、关于组队和分工

关于组队,这次建模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组到一位大神是很重要的,但其实一个队伍有一位大神也就够了。我们组负责编程的同学就是一位大神,我们其他两位同学的工作就主要配合他展开。事实证明我们的策略是比较有效的……

在我们此次的建模中,我们的分工是我把握大方向(分配任务,汇总结果),撰写论文,主导设计最后的答辩以及前期查找文献等;另两名队员一名主要负责编程,一名更多负责建模。我们这次做的深圳杯有五个小问,我们具体的分工是其中三小问是由三个人分别独立完成(一人全面负责这个小问的建模、程序和论文),在第一问和最后一问上因为综合性比较强,三名队员一起合作,共同参与模型的选取和应用,大家各自利用自己擅长的工具进行数据、程序上的处理,然后我最终汇总结果来写论文。

但就深圳杯而言,我个人认为负责编程的同学是非常重要的,他的地位很难替代,在工作过程中一个编程好的队友带来的帮助确实很大(这次我们得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负责编程的同学非常给力)。建模方面由于深圳杯过长的时间跨度,完全有时间现学模型,因此建模的部分是更适合由整个队伍一起完成的。

三、关于选题、文献查找

在4月中旬开题后,各个队伍应该尽快完成题目的选择。选题要果断(最多讨论一个晚上必须要决定下来),一旦决定后就不要再换题。有一个小技巧在于,那些看上去描述非常空泛,没什么限制,好像发挥空间很大的题其实并不好做,例如2018-A题,2017-C题,(你要如何验证你的模型?);而一些看起来很吓人的,描述非常长或者说数据量很巨大的题目其实你细细读下来并没有那么可怕,很容易就有思路可以开始工作(最典型的当属2017-B题)。

在选定题目后,在你正式开始工作前,你需要大概地确定你工作的方向和基本框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查询大量的文献(如果组里有英文能力好的同学,优先是用google scholar多读读英文文献,收获要远多于中文互联网),从文献中获取思路。

四、关于建模过程(建模、编程与论文写作)

这一部分来详细地说一说建模工作过程中一些可以注意的方面。

首先是深圳杯的时间跨度很长,所以你在有了初步思路以后,可以根据所给的题目,直接去找对于它比较合适的模型,抓紧时间学习模型内容,然后再思考如何将之应用到建模题目中。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你要充分理解你选择模型的原理,不是说你要了解它的推导,而是说至少你要明白你选择的模型它是怎么运作的,需要哪几个步骤,这个模型有哪些特点,它建模的结果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它适合应用在哪些情景下,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而被提出的,以上种种都是关于一个模型的基本问题,你在选择应用它之前必须有全面的了解,然后才能根据你手上的问题对这个模型做具体的修改以使其能应用到题目中,否则如果直接把书上的模型硬套到题目数据上,多半效果不会很好。

如果一个模型太过复杂,可以考虑由简入繁的方式。例如我们这次分析一个路段的交通,你可以从单向的路段出发,然后引入换道规则,再引入红绿灯规则,在这个过程中模型就可以不断完善。你如果感觉自己的模型太过单薄,就可以考虑不断去补上那些之前被你简化掉的地方。

此外对于编程的那一部分而言,对编程熟悉的同学会知道解决问题最快捷的方式就是到网上寻找现有的代码。但需要注意的是应用来源于网络的代码之前最好先分析一下代码的结构和工作方式,对它们按照题意做必要的修改。和之前所说建模时一样,不要直接套用,往往会影响效果。

在写论文时,注意论文结构,因为深圳杯论文一般特别长,一个清晰的结构是非常有必要的。一般而言论文最好的标准是,能让人一眼看完就明白你工作的思路,即使一个对模型没有了解的人也可以依照你的论文完完全全地把你的工作复现一遍。在行文至转折处时,注意回答“为什么下一步要这么做?”“此处的工作与之前的工作是什么关系?”这样的问题,就可以在脉络上给人清晰的感觉。

五、关于答辩

如果能够入围深圳杯的决赛,那么可以看一看我最后写的这一部分,是我认为参加决赛答辩时应注意的一些技巧。

首先,答辩是把你做的东西讲给评委听,所以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你的口头表达能力。最好是选择队伍中应变能力较强、表达能力较好的队员来讲,前提是他要对所有部分的工作都很熟悉,可以让他来做最终上交的PPT,做的过程中规划好怎么讲,对具体工作有不明白的地方整个队伍都要一起配合他,让他对工作全局有深入理解。如果最后在展示时的演讲过于吞吐,会非常影响评审的理解。

此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答辩也不能太快,由于一个队伍答辩加上提问环节只有45分钟,评委的建议是答辩的时长最好控制在35分钟以下,因此有很多内容过多的队伍会采取飚语速的方式来把内容讲完,其实这样的做法同样会严重影响评委对你内容的理解,(例如这次我们题这组有一个我认为做的非常不错的队伍,没有拿到奖项,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语速过快了)更合适的做法是适当删减内容,突出主线,把旁支末节直接砍掉。

答辩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你的建模思路。你采取了什么模型,解决问题的原理这些是不重要的,因为基本评委都很清楚这些模型(不管你用什么),因此不必在原理上做过多的介绍。在你的答辩中,要很清晰地把你解决问题的思路给展示出来,你通过怎么样的想法选取了这个模型,你是如何从基础的模型上出发,一步一步得到问题答案的,如果你的答辩听完以后可以让人很清晰地回忆起你解决问题的流程步骤,那说明你的答辩大体上是成功的。

然后当然你要给出翔实的建模结果。正如前文所提,你需要验证你的模型建立的怎样,对它的效果做一个评价。(例如说你对某一天的数据建了个模型,然后就可以把这个模型套到第二天的数据上看看对应效果怎么样)如果仅仅利用题目中的数据无法进行验证的话,你至少也应该写一个验证的思路。即使是建模的效果并不好,你也可以试图去解释其中的原因。实际上建模结果好坏不是最重要的点,我经历的十几个队伍的答辩,评委从来没有指出过你的模型好像拟合效果很差之类的,要用模型去描述现实本来就不是非常准确的事情。但你的验证环节必须要有,如果缺少的话建模过程就是不完整的。

在自己讲完以后,就是要面对一个提问环节。评委会先让在场的其他参赛同学提问,(前面的队伍同学提问会很多,但答辩越往后进行提问的人越少)然后再是评委提问。基本上听完评委的问题,你不一定知道自己能不能得奖,但基本可以知道自己会不会凉……如果你的工作过程中“语文建模”部分过多,或者是直接从网上套很多东西不加修改直接用,这些小的方面都是很容易被看出来的。被问到问题的时候,保持冷静,尽可能把话题往自己重点做过的、自己熟悉的部分上引(尤其是回答一些别的同学提问时,我们组答辩中同学提问都很尖锐,我观察过大部分队伍处理的手段都是把话题往自己熟悉的地方导,不要让对方把握节奏,在对方询问一些非常论断式的问题如“你就说一说,是否你们组真的没有考虑到某一种情形”的时候,不要给出绝对的回答)。面对评委的提问时保持诚实,评委一般是没有看懂你的建模过程时才会发问(此外就是可能已经看出你做的东西很差,委婉地表示嘲讽[滑稽]),所以你需要尽可能去解答让他弄明白,千万不要给他留下一种你对你自己模型都不够熟悉的感觉。


深圳杯含金量高吗?有什么参赛建议?

作为入围深圳杯决赛答辩并获得奖项的参赛者,当初在赛后曾写过一些心得准备用于分享。因为机缘巧合原因一直未能成行,今日稍作修改整理发在这里,希望能给有参赛想法的同学提供帮助。

由于原文写作时间距今已有三四年,一些赛制的细节方面可能已与现实情况有所出入,希望大家可以注意甄别。为避免可能的错误造成更大范围影响,本文原则上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私信联系。

一、关于深圳杯

我个人的感觉,虽然深圳杯的定位是精英挑战赛,但其实它对于建模基础较少的同学来说是非常友好的。深圳杯题目大约在4月中旬正式公布,一直到6月初才会提交论文开启初步筛选,这个中间的准备时间非常长,如果你入围了决赛,那你还有一个多月的额外时间再来完善你的论文,中间的时间是非常充足的。这是我第一次参与数学建模,我就感觉深圳杯宽裕的时间日程让我可以很充分地应对,即使基础薄弱也没有关系,因为反正时间很多,你甚至都可以等题目出来以后照着题目再去找材料学习,这些都是来得及的。所以深圳杯其实是非常适合建模的入门者。

但深圳杯有很多与国赛不同的地方。除了上文所提的时间性以外,深圳杯的原则是“应用为上”,实用性是深圳杯最强调的一点。深圳杯的赛题大部分比较难,描述比较粗线条,发挥空间非常大,而且题目都有非常强的实用背景,命题者出题的本意就是为了能得到解决某个实际问题的方案,所以你的解答不必拘泥于套路,可以大胆地建立模型并对其推广,只要你能够验证你的模型足够有效。其次是深圳杯的论文可以写的很长,甚至可以说比较长的论文在深圳杯是有优势的,所以对待深圳杯时你需要尽可能多地从各方面考虑问题,从很多角度不断完善你的模型,论文就很自然地变长,你的模型也就更完整。但在国赛时你的模型必须简明而准确,论文的篇幅也是受限的。因此除非是你所在的学校把深圳杯当作国赛选拔赛、要求尽快出成果的话,我个人的建议是深圳杯的题目适合长线作战,几个人一起慢慢准备、不断完善,和国赛分秒必争的节奏完全不同。

在奖项方面,深圳杯每一题全国仅有个位数的队伍能获得奖项,且得奖队伍都需进行现场答辩,因此其含金量在各大数模竞赛中是完全独一档的存在,即使是深圳杯的决赛入围奖,其含金量也高于或者说至少持平于国一水平,远高于美赛M奖水平。但可惜的是深圳杯在国内的名气远不如国赛和美赛,因此在很多较为功利化的场合奖项的认可度都不及这两者(我在这里再度骂一句当时保研时深圳杯的奖只给加3分,美赛M奖能加10分的教务处)。由于深圳杯更低的知名度和更高的获奖难度,如果你的目的仅仅是功利性地拿到一个奖项用在保研加分的类似场合,还是不要选深圳杯为好。但如果你是想要寻找一个渠道来全面地锻炼自己的数模能力,并且从中学到一些知识以实现自我提升的话,深圳杯是我认为各大竞赛中几乎最好的选择。

二、关于组队和分工

关于组队,这次建模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组到一位大神是很重要的,但其实一个队伍有一位大神也就够了。我们组负责编程的同学就是一位大神,我们其他两位同学的工作就主要配合他展开。事实证明我们的策略是比较有效的……

在我们此次的建模中,我们的分工是我把握大方向(分配任务,汇总结果),撰写论文,主导设计最后的答辩以及前期查找文献等;另两名队员一名主要负责编程,一名更多负责建模。我们这次做的深圳杯有五个小问,我们具体的分工是其中三小问是由三个人分别独立完成(一人全面负责这个小问的建模、程序和论文),在第一问和最后一问上因为综合性比较强,三名队员一起合作,共同参与模型的选取和应用,大家各自利用自己擅长的工具进行数据、程序上的处理,然后我最终汇总结果来写论文。

但就深圳杯而言,我个人认为负责编程的同学是非常重要的,他的地位很难替代,在工作过程中一个编程好的队友带来的帮助确实很大(这次我们得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负责编程的同学非常给力)。建模方面由于深圳杯过长的时间跨度,完全有时间现学模型,因此建模的部分是更适合由整个队伍一起完成的。

三、关于选题、文献查找

在4月中旬开题后,各个队伍应该尽快完成题目的选择。选题要果断(最多讨论一个晚上必须要决定下来),一旦决定后就不要再换题。有一个小技巧在于,那些看上去描述非常空泛,没什么限制,好像发挥空间很大的题其实并不好做,例如2018-A题,2017-C题,(你要如何验证你的模型?);而一些看起来很吓人的,描述非常长或者说数据量很巨大的题目其实你细细读下来并没有那么可怕,很容易就有思路可以开始工作(最典型的当属2017-B题)。

在选定题目后,在你正式开始工作前,你需要大概地确定你工作的方向和基本框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查询大量的文献(如果组里有英文能力好的同学,优先是用google scholar多读读英文文献,收获要远多于中文互联网),从文献中获取思路。

四、关于建模过程(建模、编程与论文写作)

这一部分来详细地说一说建模工作过程中一些可以注意的方面。

首先是深圳杯的时间跨度很长,所以你在有了初步思路以后,可以根据所给的题目,直接去找对于它比较合适的模型,抓紧时间学习模型内容,然后再思考如何将之应用到建模题目中。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你要充分理解你选择模型的原理,不是说你要了解它的推导,而是说至少你要明白你选择的模型它是怎么运作的,需要哪几个步骤,这个模型有哪些特点,它建模的结果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它适合应用在哪些情景下,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而被提出的,以上种种都是关于一个模型的基本问题,你在选择应用它之前必须有全面的了解,然后才能根据你手上的问题对这个模型做具体的修改以使其能应用到题目中,否则如果直接把书上的模型硬套到题目数据上,多半效果不会很好。

如果一个模型太过复杂,可以考虑由简入繁的方式。例如我们这次分析一个路段的交通,你可以从单向的路段出发,然后引入换道规则,再引入红绿灯规则,在这个过程中模型就可以不断完善。你如果感觉自己的模型太过单薄,就可以考虑不断去补上那些之前被你简化掉的地方。

此外对于编程的那一部分而言,对编程熟悉的同学会知道解决问题最快捷的方式就是到网上寻找现有的代码。但需要注意的是应用来源于网络的代码之前最好先分析一下代码的结构和工作方式,对它们按照题意做必要的修改。和之前所说建模时一样,不要直接套用,往往会影响效果。

在写论文时,注意论文结构,因为深圳杯论文一般特别长,一个清晰的结构是非常有必要的。一般而言论文最好的标准是,能让人一眼看完就明白你工作的思路,即使一个对模型没有了解的人也可以依照你的论文完完全全地把你的工作复现一遍。在行文至转折处时,注意回答“为什么下一步要这么做?”“此处的工作与之前的工作是什么关系?”这样的问题,就可以在脉络上给人清晰的感觉。

五、关于答辩

如果能够入围深圳杯的决赛,那么可以看一看我最后写的这一部分,是我认为参加决赛答辩时应注意的一些技巧。

首先,答辩是把你做的东西讲给评委听,所以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你的口头表达能力。最好是选择队伍中应变能力较强、表达能力较好的队员来讲,前提是他要对所有部分的工作都很熟悉,可以让他来做最终上交的PPT,做的过程中规划好怎么讲,对具体工作有不明白的地方整个队伍都要一起配合他,让他对工作全局有深入理解。如果最后在展示时的演讲过于吞吐,会非常影响评审的理解。

此外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答辩也不能太快,由于一个队伍答辩加上提问环节只有45分钟,评委的建议是答辩的时长最好控制在35分钟以下,因此有很多内容过多的队伍会采取飚语速的方式来把内容讲完,其实这样的做法同样会严重影响评委对你内容的理解,(例如这次我们题这组有一个我认为做的非常不错的队伍,没有拿到奖项,我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语速过快了)更合适的做法是适当删减内容,突出主线,把旁支末节直接砍掉。

答辩中最重要的部分是你的建模思路。你采取了什么模型,解决问题的原理这些是不重要的,因为基本评委都很清楚这些模型(不管你用什么),因此不必在原理上做过多的介绍。在你的答辩中,要很清晰地把你解决问题的思路给展示出来,你通过怎么样的想法选取了这个模型,你是如何从基础的模型上出发,一步一步得到问题答案的,如果你的答辩听完以后可以让人很清晰地回忆起你解决问题的流程步骤,那说明你的答辩大体上是成功的。

然后当然你要给出翔实的建模结果。正如前文所提,你需要验证你的模型建立的怎样,对它的效果做一个评价。(例如说你对某一天的数据建了个模型,然后就可以把这个模型套到第二天的数据上看看对应效果怎么样)如果仅仅利用题目中的数据无法进行验证的话,你至少也应该写一个验证的思路。即使是建模的效果并不好,你也可以试图去解释其中的原因。实际上建模结果好坏不是最重要的点,我经历的十几个队伍的答辩,评委从来没有指出过你的模型好像拟合效果很差之类的,要用模型去描述现实本来就不是非常准确的事情。但你的验证环节必须要有,如果缺少的话建模过程就是不完整的。

在自己讲完以后,就是要面对一个提问环节。评委会先让在场的其他参赛同学提问,(前面的队伍同学提问会很多,但答辩越往后进行提问的人越少)然后再是评委提问。基本上听完评委的问题,你不一定知道自己能不能得奖,但基本可以知道自己会不会凉……如果你的工作过程中“语文建模”部分过多,或者是直接从网上套很多东西不加修改直接用,这些小的方面都是很容易被看出来的。被问到问题的时候,保持冷静,尽可能把话题往自己重点做过的、自己熟悉的部分上引(尤其是回答一些别的同学提问时,我们组答辩中同学提问都很尖锐,我观察过大部分队伍处理的手段都是把话题往自己熟悉的地方导,不要让对方把握节奏,在对方询问一些非常论断式的问题如“你就说一说,是否你们组真的没有考虑到某一种情形”的时候,不要给出绝对的回答)。面对评委的提问时保持诚实,评委一般是没有看懂你的建模过程时才会发问(此外就是可能已经看出你做的东西很差,委婉地表示嘲讽[滑稽]),所以你需要尽可能去解答让他弄明白,千万不要给他留下一种你对你自己模型都不够熟悉的感觉。


深圳杯含金量高吗?有什么参赛建议?

含金量的话,应该是针对不同学校来看待的,不过参加建模比赛,永远是对你有极大的帮助的,永远记得那句话:

一次参赛,终身受益!

这是我写的国赛参赛经验,有啥不懂的可以直接私信我哈

半清的山河已不在: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作为建模选手,应该自学些什么。?


深圳杯含金量高吗?有什么参赛建议?

含金量的话,应该是针对不同学校来看待的,不过参加建模比赛,永远是对你有极大的帮助的,永远记得那句话:

一次参赛,终身受益!

这是我写的国赛参赛经验,有啥不懂的可以直接私信我哈

半清的山河已不在: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作为建模选手,应该自学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