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黄巢此人与他的诗词?
黄巢起义历时整整 9 年,他转战大半个中国,攻陷了唐朝的东西两京,创建了大齐政权,同时也把李唐王朝推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从某种意义上说,黄巢做到了「我花开后百花杀」,他用无数人的鲜血浇灌了自己的野心和梦想,用无数人的白骨铺平了自己通往权力巅峰的道路。
乾符二年(公元 875 年),外患刚刚平息,风起云涌的唐末农民起义便揭开了大幕。
第一根出头的椽子是王仙芝。
王仙芝,濮州(今山东鄄城县)人,于乾符元年十二月在长垣(今属河南)起兵,次年六月杀回老家,攻占了濮州和曹州(今山东定陶县),士众迅速发展到数万人。天平节度使薛崇出兵进剿,却屡屡被王仙芝击败。
紧跟着王仙芝浮出历史水面的人,就是黄巢。
黄巢,冤句(今山东东明县南)人,早年曾与王仙芝搭伙贩卖私盐,精于骑射,为人任侠仗义。
但是,他和王仙芝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他识文断字,粗粗涉猎过一些儒家经典,可以算半个文人。
所以,他也曾经抱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理想,试图用知识改变命运,像所有读书人一样通过科举走上仕途。
然而,现实一次次地对他进行了无情的嘲弄和打击。黄巢屡屡参加进士考,却每一次都名落孙山。
黄巢觉得自己成了一个被社会遗忘的人。
就在他万念俱灰的时候,变幻无常的命运却给他打开了另一扇窗口——一个远比走仕途和贩私盐都危险百倍、却获利更丰的机会。
黄巢紧紧抓住这一个机会,从此走进了波澜壮阔、血雨腥风的晚唐历史。
乾符二年六月,黄巢在冤句聚集了数千人,拉起了响应王仙芝的反旗。
很快,这两个昔日的私盐贩子就成了并肩战斗的义军领袖。他们合兵一处,劫掠州县,横行山东(崤山以东)。
那些缴不起重税和失去土地的贫困百姓争先恐后地投奔到了他们的麾下,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了抢钱、抢粮、抢地盘的行列中。
乾符二年七月,京畿地区再次爆发了大规模的蝗灾。遮天蔽日的蝗虫所过之处,万顷良田瞬间变成一片赤地。
京兆尹杨知至连忙向天子李儇上奏。
可是,他上奏的却不是灾情,而是喜讯。
他在奏疏中说:「蝗虫飞到京畿地区,都不吃稻谷,纷纷身抱荆棘而死!」
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还从没听说过这种舍生取义、活活饿死的蝗虫,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天子李儇的德政足以泽被万物,连冥顽不灵的蝗虫都被他感化了。
于是,宰相们纷纷入朝向僖宗表示祝贺。
听说在自己的德政之下,居然出现了万古未有的超级祥瑞,小皇帝李儇乐得合不拢嘴。尤其是听说那些蝗虫宁可饿死也不吃稻谷,小皇帝觉得它们简直太可爱了。
乾符三年(公元 876 年)秋天,王仙芝和黄巢转战中原,先后攻陷阳翟(今河南禹州市)、郏城(今河南郏县)、汝州。东都洛阳大为震恐,士民携家带眷,纷纷出城逃难。
十一月,义军又南下攻克郢州(今湖北钟祥市)、复州(今湖北天门市)。十二月,王仙芝和黄巢又横扫申州(今河南信阳市)、光州(今河南潢川县)、庐州(今安徽合肥市)、寿州(今安徽寿县)、舒州(今安徽潜山县)、蕲州(今湖北蕲春县)等地,所过之处,官兵望风披靡。
眼见变军声势越来越大,僖宗朝廷不得不接受了宰相王铎的再三建议,对王仙芝进行招安,给了他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的官职。
接到诰命的那一天,王仙芝激动得一夜没有合眼。
从一个整天被官府追杀的私盐贩子,成长为帝国的一名禁军将领和中央官员,王仙芝觉得这是自家祖坟冒青烟了。
他知足了。
王仙芝决定立刻接受招安。可是,正当他遐想着自己手举朝笏走上金銮殿的情景时,黄巢却面无表情地站在了他的面前。
他的兄弟黄巢正用一种鄙视的目光看着他,目光里有两层意思。
一、王大哥,你居然就这点儿出息?朝廷随便给你一官半职就把你买了?
二、朝廷凭什么就给你一个人封官,把老子和弟兄们都给晾在一边?
那天,黄巢再次感到了一种被人遗忘的痛楚。所以,他一直试图用目光向王仙芝传达自己的困惑和愤怒。可是,王仙芝却一时无法从极度的兴奋和喜悦中自拔出来,所以根本没有读懂黄巢的目光。
最后,黄巢走了上去,对王仙芝说:「我们曾经在神明面前立下誓言,要除暴安良,横行天下,如今你一个人去朝廷当官,让这五千多号弟兄往哪里投奔?」
还没等王仙芝反应过来,黄巢已经狠狠一拳砸在了他的脸上。
鲜血顺着王仙芝的脸庞流了下来。透过迷蒙的血眼,王仙芝看见黄巢身后无数的弟兄们正在向他挥舞着拳头。
看来,自己是永远也洗不白了。
王仙芝在内心发出了一声悲凉的长叹——贼永远是贼!
后来,王仙芝撕毁了朝廷给他的那一纸任命状,在蕲州城内烧杀掳掠了一天,随即带着另一名副手尚君长和三千多人呼啸而去。
而黄巢则与他分道扬镳,带着剩下的两千多人走上了另一条路。
从乾符四年(公元 877 年)正月开始,王仙芝与黄巢时而各自为战,时而又合兵一处,虽然四处攻城略地,可在朝廷诸道军队的围追堵截之下,所占领的城池都是旋得旋失,始终未能建立长期立足的根据地。农民军和官军一度陷入了相持和胶着的状态。
这一年十一月,朝廷的招讨副使、总监军宦官杨复光再度向王仙芝传达了招安的信息,而一直对此仍然抱有希望的王仙芝正中下怀,当即派遣尚君长前去与杨复光接洽。
不料,尚君长刚走到半路就被招讨使宋威擒获。宋威因与农民军多次交战失利而怀恨在心,一意要置尚君长于死地,所以当即上奏朝廷,谎称在战斗中生擒了尚君长。
杨复光连忙上奏,声明尚君长是投诚,并非在战场上被擒。朝廷派御史进行调查,但还没等结果出来,宋威就一不做二不休地砍下了尚君长的脑袋。
两次试图被招安未果,又丧失了一个得力助手,此后的王仙芝信心大减,战斗力也大为削弱,因而在战场上接连失利。
乾符五年(公元 878 年)正月初六,朝廷的招讨副使曾元裕又在申州(今河南信阳市)东面大破王仙芝,砍杀一万多人,招降并遣散了一万多人。曾元裕因功擢为招讨使,宋威被免职。
王仙芝自此一蹶不振。
短短一个月后,王仙芝在黄梅(今属湖北)与曾元裕进行决战,招致惨败;王仙芝战死,首级被传送长安;士众被斩杀五万多人,余众星流云散。
王仙芝一死,僖宗朝廷解除了一个重大威胁。但是与此同时,新的威胁又接踵而至——时任沙陀副兵马使的李克用在几个副将的拥戴下,趁中原战乱发动兵变,诛杀了大同防御使段文楚,占领了云州(今山西大同市)。
已被中原民变搞得焦头烂额的僖宗朝廷再也无力讨伐李克用,只好想了一个办法,把李克用的父亲、时任振武节度使的李国昌调任大同节度使,另行派人接任振武节度使,目的是把李国昌父子置于一镇,以免他们分别据守振武和大同。
然而,朝廷的如意算盘很快就落空了。
李国昌接到调令后就把它撕得粉碎,同时也彻底撕破了尊奉朝廷的假面。他们父子不但要同时据有二镇,而且要趁天下大乱抢占更多的地盘,甚至逐鹿天下。
随后,李国昌砍杀了振武的监军宦官,并与李克用联兵,攻破了大同周边的遮虏军、宁武军、岢岚军等多处朝廷军营,迅速成为帝国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
王仙芝败亡后,尚君长的弟弟尚让率领残部投奔黄巢,推举黄巢为主帅,号「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并委任百官。
随后的日子,已被朝廷任命为镇海节度使的高骈全力以赴对付黄巢,不断调兵遣将,加强了对他的围剿。
黄巢在中原战场屡屡失利,手下数十位将领被招降,不得不在乾符五年三月渡过长江,转战南方。
七月,黄巢军进入浙东,凿开七百里山路,转入福建战场。十二月,黄巢攻陷福州,福建观察使韦岫弃城而逃。
乾符六年(公元 879 年)春,黄巢挥师直趋岭南。
帝国的财赋重镇广州,就此暴露在黄巢的面前。
进入岭南之后,黄巢致信浙东道观察使崔璆和岭南东道节度使李迢,透露了归顺朝廷的意思,条件是授予他天平(治所郓州,今山东东平县)节度使之职。这里是黄巢的老家,他显然是希望能够衣锦还乡。
然而,朝廷却断然拒绝,粉碎了他衣锦还乡的希望。黄巢退了一步,要求担任广州节度使。
僖宗召集大臣商议,左仆射于琮说:「广州是国际商船和各种珍宝货物的重要集散地,怎么能交到反贼手里?」宰相建议给黄巢一个「率府率」(东宫侍卫队长、正四品上)的职务,僖宗同意。
可是,这回轮到黄巢不干了。
接到「率府率」的任命状后,黄巢当场将它撕得粉碎,随即对广州发起猛攻。这一年九月,广州陷落。黄巢逮捕了节度使李迢,命他起草奏疏说已经投降了黄巢。李迢说:「我世代荷国厚恩,亲戚故旧遍布朝廷,手可断,疏不可草!」黄巢马上就把他砍了。
由于黄巢的士兵均是北方人,进入岭南后水土不服,才一个多月便纷纷染上瘟疫,死了三四成,部下劝他回师中原。黄巢也意识到广州非久留之地,便于十月末率部沿湘江而上,攻占潭州(今湖南长沙市),次月又由江陵北上,直扑襄阳。
我花开后百花杀
新年转眼又到了。
这是广明元年(公元 880 年),僖宗李儇即位后的第七个年头。这一年,李儇已经十九岁,早已不再是小皇帝了。
可是,他的玩性不但丝毫未改,而且各项游戏技能还突飞猛进——举凡骑马、射箭、舞剑、蹴鞠、斗鸡等等,他无不拿手,尤其精通数学、音乐和赌博。
所有文体活动中,僖宗最擅长的还是打马球。他曾经对宫中戏子石野猪说:「朕如果参加『打球进士科』考试,一定能当状元!」石野猪说:「也不见得。如果碰上尧、舜当主考官,恐怕陛下免不了要落榜。」僖宗闻言大笑。
帝国已经千疮百孔,摇摇欲坠,可僖宗李儇却浑然不觉,依旧在他的小天地里自在逍遥。
此时的李儇做梦也不会想到,这一年冬天,那个叫黄巢的私盐贩子就将率领大军杀进长安,然后一屁股坐在他的金銮殿上,夺取了属于他的一切;而他这个大唐天子却只能没命地奔跑在逃亡路上,惶惶若丧家之犬。
也只有到那个时候,李儇才会蓦然发现——原来,当皇帝也并不是那么好玩的。
广明元年无疑是黄巢的幸运之年,也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岁月。
这一年上半年,他在江西战场遭遇了一些短暂的挫折,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市)困守了一段时间,士卒再度因染上瘟疫而损失过半。但是到了五月,幸运女神就开始频频关照他了。
他先是用诈降的手段击败了高骈的麾下猛将张璘,继而又一举突破了高骈的封锁线,从此军威大振。整个下半年,黄巢在北征的路上便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了。
六月二十八日,黄巢军攻陷宣州(今属安徽);七月,从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横渡长江,大举北上;九月,攻陷泗州(今江苏盱眙县淮河北岸);十月,攻陷申州(今河南信阳市),横扫颍州(今安徽阜阳市)、宋州(今河南商丘市)、徐州(今属江苏)、兖州(今属山东)各境;兵锋所及之处,士民纷纷逃亡。
十一月十七日,号称六十万的黄巢大军攻克东京洛阳;唐朝的东京留守刘允章率百官迎接拜谒。
十二月初一,黄巢的前锋部队开始进攻潼关,两天后将其攻克,大军随即直指长安,当天进抵华州(今陕西华县)。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如何评价黄巢此人与他的诗词?
黄巢起义历时整整 9 年,他转战大半个中国,攻陷了唐朝的东西两京,创建了大齐政权,同时也把李唐王朝推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从某种意义上说,黄巢做到了「我花开后百花杀」,他用无数人的鲜血浇灌了自己的野心和梦想,用无数人的白骨铺平了自己通往权力巅峰的道路。
乾符二年(公元 875 年),外患刚刚平息,风起云涌的唐末农民起义便揭开了大幕。
第一根出头的椽子是王仙芝。
王仙芝,濮州(今山东鄄城县)人,于乾符元年十二月在长垣(今属河南)起兵,次年六月杀回老家,攻占了濮州和曹州(今山东定陶县),士众迅速发展到数万人。天平节度使薛崇出兵进剿,却屡屡被王仙芝击败。
紧跟着王仙芝浮出历史水面的人,就是黄巢。
黄巢,冤句(今山东东明县南)人,早年曾与王仙芝搭伙贩卖私盐,精于骑射,为人任侠仗义。
但是,他和王仙芝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他识文断字,粗粗涉猎过一些儒家经典,可以算半个文人。
所以,他也曾经抱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理想,试图用知识改变命运,像所有读书人一样通过科举走上仕途。
然而,现实一次次地对他进行了无情的嘲弄和打击。黄巢屡屡参加进士考,却每一次都名落孙山。
黄巢觉得自己成了一个被社会遗忘的人。
就在他万念俱灰的时候,变幻无常的命运却给他打开了另一扇窗口——一个远比走仕途和贩私盐都危险百倍、却获利更丰的机会。
黄巢紧紧抓住这一个机会,从此走进了波澜壮阔、血雨腥风的晚唐历史。
乾符二年六月,黄巢在冤句聚集了数千人,拉起了响应王仙芝的反旗。
很快,这两个昔日的私盐贩子就成了并肩战斗的义军领袖。他们合兵一处,劫掠州县,横行山东(崤山以东)。
那些缴不起重税和失去土地的贫困百姓争先恐后地投奔到了他们的麾下,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了抢钱、抢粮、抢地盘的行列中。
乾符二年七月,京畿地区再次爆发了大规模的蝗灾。遮天蔽日的蝗虫所过之处,万顷良田瞬间变成一片赤地。
京兆尹杨知至连忙向天子李儇上奏。
可是,他上奏的却不是灾情,而是喜讯。
他在奏疏中说:「蝗虫飞到京畿地区,都不吃稻谷,纷纷身抱荆棘而死!」
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还从没听说过这种舍生取义、活活饿死的蝗虫,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天子李儇的德政足以泽被万物,连冥顽不灵的蝗虫都被他感化了。
于是,宰相们纷纷入朝向僖宗表示祝贺。
听说在自己的德政之下,居然出现了万古未有的超级祥瑞,小皇帝李儇乐得合不拢嘴。尤其是听说那些蝗虫宁可饿死也不吃稻谷,小皇帝觉得它们简直太可爱了。
乾符三年(公元 876 年)秋天,王仙芝和黄巢转战中原,先后攻陷阳翟(今河南禹州市)、郏城(今河南郏县)、汝州。东都洛阳大为震恐,士民携家带眷,纷纷出城逃难。
十一月,义军又南下攻克郢州(今湖北钟祥市)、复州(今湖北天门市)。十二月,王仙芝和黄巢又横扫申州(今河南信阳市)、光州(今河南潢川县)、庐州(今安徽合肥市)、寿州(今安徽寿县)、舒州(今安徽潜山县)、蕲州(今湖北蕲春县)等地,所过之处,官兵望风披靡。
眼见变军声势越来越大,僖宗朝廷不得不接受了宰相王铎的再三建议,对王仙芝进行招安,给了他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的官职。
接到诰命的那一天,王仙芝激动得一夜没有合眼。
从一个整天被官府追杀的私盐贩子,成长为帝国的一名禁军将领和中央官员,王仙芝觉得这是自家祖坟冒青烟了。
他知足了。
王仙芝决定立刻接受招安。可是,正当他遐想着自己手举朝笏走上金銮殿的情景时,黄巢却面无表情地站在了他的面前。
他的兄弟黄巢正用一种鄙视的目光看着他,目光里有两层意思。
一、王大哥,你居然就这点儿出息?朝廷随便给你一官半职就把你买了?
二、朝廷凭什么就给你一个人封官,把老子和弟兄们都给晾在一边?
那天,黄巢再次感到了一种被人遗忘的痛楚。所以,他一直试图用目光向王仙芝传达自己的困惑和愤怒。可是,王仙芝却一时无法从极度的兴奋和喜悦中自拔出来,所以根本没有读懂黄巢的目光。
最后,黄巢走了上去,对王仙芝说:「我们曾经在神明面前立下誓言,要除暴安良,横行天下,如今你一个人去朝廷当官,让这五千多号弟兄往哪里投奔?」
还没等王仙芝反应过来,黄巢已经狠狠一拳砸在了他的脸上。
鲜血顺着王仙芝的脸庞流了下来。透过迷蒙的血眼,王仙芝看见黄巢身后无数的弟兄们正在向他挥舞着拳头。
看来,自己是永远也洗不白了。
王仙芝在内心发出了一声悲凉的长叹——贼永远是贼!
后来,王仙芝撕毁了朝廷给他的那一纸任命状,在蕲州城内烧杀掳掠了一天,随即带着另一名副手尚君长和三千多人呼啸而去。
而黄巢则与他分道扬镳,带着剩下的两千多人走上了另一条路。
从乾符四年(公元 877 年)正月开始,王仙芝与黄巢时而各自为战,时而又合兵一处,虽然四处攻城略地,可在朝廷诸道军队的围追堵截之下,所占领的城池都是旋得旋失,始终未能建立长期立足的根据地。农民军和官军一度陷入了相持和胶着的状态。
这一年十一月,朝廷的招讨副使、总监军宦官杨复光再度向王仙芝传达了招安的信息,而一直对此仍然抱有希望的王仙芝正中下怀,当即派遣尚君长前去与杨复光接洽。
不料,尚君长刚走到半路就被招讨使宋威擒获。宋威因与农民军多次交战失利而怀恨在心,一意要置尚君长于死地,所以当即上奏朝廷,谎称在战斗中生擒了尚君长。
杨复光连忙上奏,声明尚君长是投诚,并非在战场上被擒。朝廷派御史进行调查,但还没等结果出来,宋威就一不做二不休地砍下了尚君长的脑袋。
两次试图被招安未果,又丧失了一个得力助手,此后的王仙芝信心大减,战斗力也大为削弱,因而在战场上接连失利。
乾符五年(公元 878 年)正月初六,朝廷的招讨副使曾元裕又在申州(今河南信阳市)东面大破王仙芝,砍杀一万多人,招降并遣散了一万多人。曾元裕因功擢为招讨使,宋威被免职。
王仙芝自此一蹶不振。
短短一个月后,王仙芝在黄梅(今属湖北)与曾元裕进行决战,招致惨败;王仙芝战死,首级被传送长安;士众被斩杀五万多人,余众星流云散。
王仙芝一死,僖宗朝廷解除了一个重大威胁。但是与此同时,新的威胁又接踵而至——时任沙陀副兵马使的李克用在几个副将的拥戴下,趁中原战乱发动兵变,诛杀了大同防御使段文楚,占领了云州(今山西大同市)。
已被中原民变搞得焦头烂额的僖宗朝廷再也无力讨伐李克用,只好想了一个办法,把李克用的父亲、时任振武节度使的李国昌调任大同节度使,另行派人接任振武节度使,目的是把李国昌父子置于一镇,以免他们分别据守振武和大同。
然而,朝廷的如意算盘很快就落空了。
李国昌接到调令后就把它撕得粉碎,同时也彻底撕破了尊奉朝廷的假面。他们父子不但要同时据有二镇,而且要趁天下大乱抢占更多的地盘,甚至逐鹿天下。
随后,李国昌砍杀了振武的监军宦官,并与李克用联兵,攻破了大同周边的遮虏军、宁武军、岢岚军等多处朝廷军营,迅速成为帝国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
王仙芝败亡后,尚君长的弟弟尚让率领残部投奔黄巢,推举黄巢为主帅,号「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并委任百官。
随后的日子,已被朝廷任命为镇海节度使的高骈全力以赴对付黄巢,不断调兵遣将,加强了对他的围剿。
黄巢在中原战场屡屡失利,手下数十位将领被招降,不得不在乾符五年三月渡过长江,转战南方。
七月,黄巢军进入浙东,凿开七百里山路,转入福建战场。十二月,黄巢攻陷福州,福建观察使韦岫弃城而逃。
乾符六年(公元 879 年)春,黄巢挥师直趋岭南。
帝国的财赋重镇广州,就此暴露在黄巢的面前。
进入岭南之后,黄巢致信浙东道观察使崔璆和岭南东道节度使李迢,透露了归顺朝廷的意思,条件是授予他天平(治所郓州,今山东东平县)节度使之职。这里是黄巢的老家,他显然是希望能够衣锦还乡。
然而,朝廷却断然拒绝,粉碎了他衣锦还乡的希望。黄巢退了一步,要求担任广州节度使。
僖宗召集大臣商议,左仆射于琮说:「广州是国际商船和各种珍宝货物的重要集散地,怎么能交到反贼手里?」宰相建议给黄巢一个「率府率」(东宫侍卫队长、正四品上)的职务,僖宗同意。
可是,这回轮到黄巢不干了。
接到「率府率」的任命状后,黄巢当场将它撕得粉碎,随即对广州发起猛攻。这一年九月,广州陷落。黄巢逮捕了节度使李迢,命他起草奏疏说已经投降了黄巢。李迢说:「我世代荷国厚恩,亲戚故旧遍布朝廷,手可断,疏不可草!」黄巢马上就把他砍了。
由于黄巢的士兵均是北方人,进入岭南后水土不服,才一个多月便纷纷染上瘟疫,死了三四成,部下劝他回师中原。黄巢也意识到广州非久留之地,便于十月末率部沿湘江而上,攻占潭州(今湖南长沙市),次月又由江陵北上,直扑襄阳。
我花开后百花杀
新年转眼又到了。
这是广明元年(公元 880 年),僖宗李儇即位后的第七个年头。这一年,李儇已经十九岁,早已不再是小皇帝了。
可是,他的玩性不但丝毫未改,而且各项游戏技能还突飞猛进——举凡骑马、射箭、舞剑、蹴鞠、斗鸡等等,他无不拿手,尤其精通数学、音乐和赌博。
所有文体活动中,僖宗最擅长的还是打马球。他曾经对宫中戏子石野猪说:「朕如果参加『打球进士科』考试,一定能当状元!」石野猪说:「也不见得。如果碰上尧、舜当主考官,恐怕陛下免不了要落榜。」僖宗闻言大笑。
帝国已经千疮百孔,摇摇欲坠,可僖宗李儇却浑然不觉,依旧在他的小天地里自在逍遥。
此时的李儇做梦也不会想到,这一年冬天,那个叫黄巢的私盐贩子就将率领大军杀进长安,然后一屁股坐在他的金銮殿上,夺取了属于他的一切;而他这个大唐天子却只能没命地奔跑在逃亡路上,惶惶若丧家之犬。
也只有到那个时候,李儇才会蓦然发现——原来,当皇帝也并不是那么好玩的。
广明元年无疑是黄巢的幸运之年,也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岁月。
这一年上半年,他在江西战场遭遇了一些短暂的挫折,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市)困守了一段时间,士卒再度因染上瘟疫而损失过半。但是到了五月,幸运女神就开始频频关照他了。
他先是用诈降的手段击败了高骈的麾下猛将张璘,继而又一举突破了高骈的封锁线,从此军威大振。整个下半年,黄巢在北征的路上便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了。
六月二十八日,黄巢军攻陷宣州(今属安徽);七月,从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横渡长江,大举北上;九月,攻陷泗州(今江苏盱眙县淮河北岸);十月,攻陷申州(今河南信阳市),横扫颍州(今安徽阜阳市)、宋州(今河南商丘市)、徐州(今属江苏)、兖州(今属山东)各境;兵锋所及之处,士民纷纷逃亡。
十一月十七日,号称六十万的黄巢大军攻克东京洛阳;唐朝的东京留守刘允章率百官迎接拜谒。
十二月初一,黄巢的前锋部队开始进攻潼关,两天后将其攻克,大军随即直指长安,当天进抵华州(今陕西华县)。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如何评价黄巢此人与他的诗词?
黄巢起义历时整整 9 年,他转战大半个中国,攻陷了唐朝的东西两京,创建了大齐政权,同时也把李唐王朝推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从某种意义上说,黄巢做到了「我花开后百花杀」,他用无数人的鲜血浇灌了自己的野心和梦想,用无数人的白骨铺平了自己通往权力巅峰的道路。
乾符二年(公元 875 年),外患刚刚平息,风起云涌的唐末农民起义便揭开了大幕。
第一根出头的椽子是王仙芝。
王仙芝,濮州(今山东鄄城县)人,于乾符元年十二月在长垣(今属河南)起兵,次年六月杀回老家,攻占了濮州和曹州(今山东定陶县),士众迅速发展到数万人。天平节度使薛崇出兵进剿,却屡屡被王仙芝击败。
紧跟着王仙芝浮出历史水面的人,就是黄巢。
黄巢,冤句(今山东东明县南)人,早年曾与王仙芝搭伙贩卖私盐,精于骑射,为人任侠仗义。
但是,他和王仙芝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他识文断字,粗粗涉猎过一些儒家经典,可以算半个文人。
所以,他也曾经抱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理想,试图用知识改变命运,像所有读书人一样通过科举走上仕途。
然而,现实一次次地对他进行了无情的嘲弄和打击。黄巢屡屡参加进士考,却每一次都名落孙山。
黄巢觉得自己成了一个被社会遗忘的人。
就在他万念俱灰的时候,变幻无常的命运却给他打开了另一扇窗口——一个远比走仕途和贩私盐都危险百倍、却获利更丰的机会。
黄巢紧紧抓住这一个机会,从此走进了波澜壮阔、血雨腥风的晚唐历史。
乾符二年六月,黄巢在冤句聚集了数千人,拉起了响应王仙芝的反旗。
很快,这两个昔日的私盐贩子就成了并肩战斗的义军领袖。他们合兵一处,劫掠州县,横行山东(崤山以东)。
那些缴不起重税和失去土地的贫困百姓争先恐后地投奔到了他们的麾下,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了抢钱、抢粮、抢地盘的行列中。
乾符二年七月,京畿地区再次爆发了大规模的蝗灾。遮天蔽日的蝗虫所过之处,万顷良田瞬间变成一片赤地。
京兆尹杨知至连忙向天子李儇上奏。
可是,他上奏的却不是灾情,而是喜讯。
他在奏疏中说:「蝗虫飞到京畿地区,都不吃稻谷,纷纷身抱荆棘而死!」
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还从没听说过这种舍生取义、活活饿死的蝗虫,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天子李儇的德政足以泽被万物,连冥顽不灵的蝗虫都被他感化了。
于是,宰相们纷纷入朝向僖宗表示祝贺。
听说在自己的德政之下,居然出现了万古未有的超级祥瑞,小皇帝李儇乐得合不拢嘴。尤其是听说那些蝗虫宁可饿死也不吃稻谷,小皇帝觉得它们简直太可爱了。
乾符三年(公元 876 年)秋天,王仙芝和黄巢转战中原,先后攻陷阳翟(今河南禹州市)、郏城(今河南郏县)、汝州。东都洛阳大为震恐,士民携家带眷,纷纷出城逃难。
十一月,义军又南下攻克郢州(今湖北钟祥市)、复州(今湖北天门市)。十二月,王仙芝和黄巢又横扫申州(今河南信阳市)、光州(今河南潢川县)、庐州(今安徽合肥市)、寿州(今安徽寿县)、舒州(今安徽潜山县)、蕲州(今湖北蕲春县)等地,所过之处,官兵望风披靡。
眼见变军声势越来越大,僖宗朝廷不得不接受了宰相王铎的再三建议,对王仙芝进行招安,给了他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的官职。
接到诰命的那一天,王仙芝激动得一夜没有合眼。
从一个整天被官府追杀的私盐贩子,成长为帝国的一名禁军将领和中央官员,王仙芝觉得这是自家祖坟冒青烟了。
他知足了。
王仙芝决定立刻接受招安。可是,正当他遐想着自己手举朝笏走上金銮殿的情景时,黄巢却面无表情地站在了他的面前。
他的兄弟黄巢正用一种鄙视的目光看着他,目光里有两层意思。
一、王大哥,你居然就这点儿出息?朝廷随便给你一官半职就把你买了?
二、朝廷凭什么就给你一个人封官,把老子和弟兄们都给晾在一边?
那天,黄巢再次感到了一种被人遗忘的痛楚。所以,他一直试图用目光向王仙芝传达自己的困惑和愤怒。可是,王仙芝却一时无法从极度的兴奋和喜悦中自拔出来,所以根本没有读懂黄巢的目光。
最后,黄巢走了上去,对王仙芝说:「我们曾经在神明面前立下誓言,要除暴安良,横行天下,如今你一个人去朝廷当官,让这五千多号弟兄往哪里投奔?」
还没等王仙芝反应过来,黄巢已经狠狠一拳砸在了他的脸上。
鲜血顺着王仙芝的脸庞流了下来。透过迷蒙的血眼,王仙芝看见黄巢身后无数的弟兄们正在向他挥舞着拳头。
看来,自己是永远也洗不白了。
王仙芝在内心发出了一声悲凉的长叹——贼永远是贼!
后来,王仙芝撕毁了朝廷给他的那一纸任命状,在蕲州城内烧杀掳掠了一天,随即带着另一名副手尚君长和三千多人呼啸而去。
而黄巢则与他分道扬镳,带着剩下的两千多人走上了另一条路。
从乾符四年(公元 877 年)正月开始,王仙芝与黄巢时而各自为战,时而又合兵一处,虽然四处攻城略地,可在朝廷诸道军队的围追堵截之下,所占领的城池都是旋得旋失,始终未能建立长期立足的根据地。农民军和官军一度陷入了相持和胶着的状态。
这一年十一月,朝廷的招讨副使、总监军宦官杨复光再度向王仙芝传达了招安的信息,而一直对此仍然抱有希望的王仙芝正中下怀,当即派遣尚君长前去与杨复光接洽。
不料,尚君长刚走到半路就被招讨使宋威擒获。宋威因与农民军多次交战失利而怀恨在心,一意要置尚君长于死地,所以当即上奏朝廷,谎称在战斗中生擒了尚君长。
杨复光连忙上奏,声明尚君长是投诚,并非在战场上被擒。朝廷派御史进行调查,但还没等结果出来,宋威就一不做二不休地砍下了尚君长的脑袋。
两次试图被招安未果,又丧失了一个得力助手,此后的王仙芝信心大减,战斗力也大为削弱,因而在战场上接连失利。
乾符五年(公元 878 年)正月初六,朝廷的招讨副使曾元裕又在申州(今河南信阳市)东面大破王仙芝,砍杀一万多人,招降并遣散了一万多人。曾元裕因功擢为招讨使,宋威被免职。
王仙芝自此一蹶不振。
短短一个月后,王仙芝在黄梅(今属湖北)与曾元裕进行决战,招致惨败;王仙芝战死,首级被传送长安;士众被斩杀五万多人,余众星流云散。
王仙芝一死,僖宗朝廷解除了一个重大威胁。但是与此同时,新的威胁又接踵而至——时任沙陀副兵马使的李克用在几个副将的拥戴下,趁中原战乱发动兵变,诛杀了大同防御使段文楚,占领了云州(今山西大同市)。
已被中原民变搞得焦头烂额的僖宗朝廷再也无力讨伐李克用,只好想了一个办法,把李克用的父亲、时任振武节度使的李国昌调任大同节度使,另行派人接任振武节度使,目的是把李国昌父子置于一镇,以免他们分别据守振武和大同。
然而,朝廷的如意算盘很快就落空了。
李国昌接到调令后就把它撕得粉碎,同时也彻底撕破了尊奉朝廷的假面。他们父子不但要同时据有二镇,而且要趁天下大乱抢占更多的地盘,甚至逐鹿天下。
随后,李国昌砍杀了振武的监军宦官,并与李克用联兵,攻破了大同周边的遮虏军、宁武军、岢岚军等多处朝廷军营,迅速成为帝国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
王仙芝败亡后,尚君长的弟弟尚让率领残部投奔黄巢,推举黄巢为主帅,号「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并委任百官。
随后的日子,已被朝廷任命为镇海节度使的高骈全力以赴对付黄巢,不断调兵遣将,加强了对他的围剿。
黄巢在中原战场屡屡失利,手下数十位将领被招降,不得不在乾符五年三月渡过长江,转战南方。
七月,黄巢军进入浙东,凿开七百里山路,转入福建战场。十二月,黄巢攻陷福州,福建观察使韦岫弃城而逃。
乾符六年(公元 879 年)春,黄巢挥师直趋岭南。
帝国的财赋重镇广州,就此暴露在黄巢的面前。
进入岭南之后,黄巢致信浙东道观察使崔璆和岭南东道节度使李迢,透露了归顺朝廷的意思,条件是授予他天平(治所郓州,今山东东平县)节度使之职。这里是黄巢的老家,他显然是希望能够衣锦还乡。
然而,朝廷却断然拒绝,粉碎了他衣锦还乡的希望。黄巢退了一步,要求担任广州节度使。
僖宗召集大臣商议,左仆射于琮说:「广州是国际商船和各种珍宝货物的重要集散地,怎么能交到反贼手里?」宰相建议给黄巢一个「率府率」(东宫侍卫队长、正四品上)的职务,僖宗同意。
可是,这回轮到黄巢不干了。
接到「率府率」的任命状后,黄巢当场将它撕得粉碎,随即对广州发起猛攻。这一年九月,广州陷落。黄巢逮捕了节度使李迢,命他起草奏疏说已经投降了黄巢。李迢说:「我世代荷国厚恩,亲戚故旧遍布朝廷,手可断,疏不可草!」黄巢马上就把他砍了。
由于黄巢的士兵均是北方人,进入岭南后水土不服,才一个多月便纷纷染上瘟疫,死了三四成,部下劝他回师中原。黄巢也意识到广州非久留之地,便于十月末率部沿湘江而上,攻占潭州(今湖南长沙市),次月又由江陵北上,直扑襄阳。
我花开后百花杀
新年转眼又到了。
这是广明元年(公元 880 年),僖宗李儇即位后的第七个年头。这一年,李儇已经十九岁,早已不再是小皇帝了。
可是,他的玩性不但丝毫未改,而且各项游戏技能还突飞猛进——举凡骑马、射箭、舞剑、蹴鞠、斗鸡等等,他无不拿手,尤其精通数学、音乐和赌博。
所有文体活动中,僖宗最擅长的还是打马球。他曾经对宫中戏子石野猪说:「朕如果参加『打球进士科』考试,一定能当状元!」石野猪说:「也不见得。如果碰上尧、舜当主考官,恐怕陛下免不了要落榜。」僖宗闻言大笑。
帝国已经千疮百孔,摇摇欲坠,可僖宗李儇却浑然不觉,依旧在他的小天地里自在逍遥。
此时的李儇做梦也不会想到,这一年冬天,那个叫黄巢的私盐贩子就将率领大军杀进长安,然后一屁股坐在他的金銮殿上,夺取了属于他的一切;而他这个大唐天子却只能没命地奔跑在逃亡路上,惶惶若丧家之犬。
也只有到那个时候,李儇才会蓦然发现——原来,当皇帝也并不是那么好玩的。
广明元年无疑是黄巢的幸运之年,也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岁月。
这一年上半年,他在江西战场遭遇了一些短暂的挫折,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市)困守了一段时间,士卒再度因染上瘟疫而损失过半。但是到了五月,幸运女神就开始频频关照他了。
他先是用诈降的手段击败了高骈的麾下猛将张璘,继而又一举突破了高骈的封锁线,从此军威大振。整个下半年,黄巢在北征的路上便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了。
六月二十八日,黄巢军攻陷宣州(今属安徽);七月,从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横渡长江,大举北上;九月,攻陷泗州(今江苏盱眙县淮河北岸);十月,攻陷申州(今河南信阳市),横扫颍州(今安徽阜阳市)、宋州(今河南商丘市)、徐州(今属江苏)、兖州(今属山东)各境;兵锋所及之处,士民纷纷逃亡。
十一月十七日,号称六十万的黄巢大军攻克东京洛阳;唐朝的东京留守刘允章率百官迎接拜谒。
十二月初一,黄巢的前锋部队开始进攻潼关,两天后将其攻克,大军随即直指长安,当天进抵华州(今陕西华县)。
如何评价黄巢此人与他的诗词?
黄巢起义历时整整 9 年,他转战大半个中国,攻陷了唐朝的东西两京,创建了大齐政权,同时也把李唐王朝推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从某种意义上说,黄巢做到了「我花开后百花杀」,他用无数人的鲜血浇灌了自己的野心和梦想,用无数人的白骨铺平了自己通往权力巅峰的道路。
乾符二年(公元 875 年),外患刚刚平息,风起云涌的唐末农民起义便揭开了大幕。
第一根出头的椽子是王仙芝。
王仙芝,濮州(今山东鄄城县)人,于乾符元年十二月在长垣(今属河南)起兵,次年六月杀回老家,攻占了濮州和曹州(今山东定陶县),士众迅速发展到数万人。天平节度使薛崇出兵进剿,却屡屡被王仙芝击败。
紧跟着王仙芝浮出历史水面的人,就是黄巢。
黄巢,冤句(今山东东明县南)人,早年曾与王仙芝搭伙贩卖私盐,精于骑射,为人任侠仗义。
但是,他和王仙芝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他识文断字,粗粗涉猎过一些儒家经典,可以算半个文人。
所以,他也曾经抱有「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理想,试图用知识改变命运,像所有读书人一样通过科举走上仕途。
然而,现实一次次地对他进行了无情的嘲弄和打击。黄巢屡屡参加进士考,却每一次都名落孙山。
黄巢觉得自己成了一个被社会遗忘的人。
就在他万念俱灰的时候,变幻无常的命运却给他打开了另一扇窗口——一个远比走仕途和贩私盐都危险百倍、却获利更丰的机会。
黄巢紧紧抓住这一个机会,从此走进了波澜壮阔、血雨腥风的晚唐历史。
乾符二年六月,黄巢在冤句聚集了数千人,拉起了响应王仙芝的反旗。
很快,这两个昔日的私盐贩子就成了并肩战斗的义军领袖。他们合兵一处,劫掠州县,横行山东(崤山以东)。
那些缴不起重税和失去土地的贫困百姓争先恐后地投奔到了他们的麾下,义无反顾地加入到了抢钱、抢粮、抢地盘的行列中。
乾符二年七月,京畿地区再次爆发了大规模的蝗灾。遮天蔽日的蝗虫所过之处,万顷良田瞬间变成一片赤地。
京兆尹杨知至连忙向天子李儇上奏。
可是,他上奏的却不是灾情,而是喜讯。
他在奏疏中说:「蝗虫飞到京畿地区,都不吃稻谷,纷纷身抱荆棘而死!」
自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还从没听说过这种舍生取义、活活饿死的蝗虫,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天子李儇的德政足以泽被万物,连冥顽不灵的蝗虫都被他感化了。
于是,宰相们纷纷入朝向僖宗表示祝贺。
听说在自己的德政之下,居然出现了万古未有的超级祥瑞,小皇帝李儇乐得合不拢嘴。尤其是听说那些蝗虫宁可饿死也不吃稻谷,小皇帝觉得它们简直太可爱了。
乾符三年(公元 876 年)秋天,王仙芝和黄巢转战中原,先后攻陷阳翟(今河南禹州市)、郏城(今河南郏县)、汝州。东都洛阳大为震恐,士民携家带眷,纷纷出城逃难。
十一月,义军又南下攻克郢州(今湖北钟祥市)、复州(今湖北天门市)。十二月,王仙芝和黄巢又横扫申州(今河南信阳市)、光州(今河南潢川县)、庐州(今安徽合肥市)、寿州(今安徽寿县)、舒州(今安徽潜山县)、蕲州(今湖北蕲春县)等地,所过之处,官兵望风披靡。
眼见变军声势越来越大,僖宗朝廷不得不接受了宰相王铎的再三建议,对王仙芝进行招安,给了他左神策军押牙兼监察御史的官职。
接到诰命的那一天,王仙芝激动得一夜没有合眼。
从一个整天被官府追杀的私盐贩子,成长为帝国的一名禁军将领和中央官员,王仙芝觉得这是自家祖坟冒青烟了。
他知足了。
王仙芝决定立刻接受招安。可是,正当他遐想着自己手举朝笏走上金銮殿的情景时,黄巢却面无表情地站在了他的面前。
他的兄弟黄巢正用一种鄙视的目光看着他,目光里有两层意思。
一、王大哥,你居然就这点儿出息?朝廷随便给你一官半职就把你买了?
二、朝廷凭什么就给你一个人封官,把老子和弟兄们都给晾在一边?
那天,黄巢再次感到了一种被人遗忘的痛楚。所以,他一直试图用目光向王仙芝传达自己的困惑和愤怒。可是,王仙芝却一时无法从极度的兴奋和喜悦中自拔出来,所以根本没有读懂黄巢的目光。
最后,黄巢走了上去,对王仙芝说:「我们曾经在神明面前立下誓言,要除暴安良,横行天下,如今你一个人去朝廷当官,让这五千多号弟兄往哪里投奔?」
还没等王仙芝反应过来,黄巢已经狠狠一拳砸在了他的脸上。
鲜血顺着王仙芝的脸庞流了下来。透过迷蒙的血眼,王仙芝看见黄巢身后无数的弟兄们正在向他挥舞着拳头。
看来,自己是永远也洗不白了。
王仙芝在内心发出了一声悲凉的长叹——贼永远是贼!
后来,王仙芝撕毁了朝廷给他的那一纸任命状,在蕲州城内烧杀掳掠了一天,随即带着另一名副手尚君长和三千多人呼啸而去。
而黄巢则与他分道扬镳,带着剩下的两千多人走上了另一条路。
从乾符四年(公元 877 年)正月开始,王仙芝与黄巢时而各自为战,时而又合兵一处,虽然四处攻城略地,可在朝廷诸道军队的围追堵截之下,所占领的城池都是旋得旋失,始终未能建立长期立足的根据地。农民军和官军一度陷入了相持和胶着的状态。
这一年十一月,朝廷的招讨副使、总监军宦官杨复光再度向王仙芝传达了招安的信息,而一直对此仍然抱有希望的王仙芝正中下怀,当即派遣尚君长前去与杨复光接洽。
不料,尚君长刚走到半路就被招讨使宋威擒获。宋威因与农民军多次交战失利而怀恨在心,一意要置尚君长于死地,所以当即上奏朝廷,谎称在战斗中生擒了尚君长。
杨复光连忙上奏,声明尚君长是投诚,并非在战场上被擒。朝廷派御史进行调查,但还没等结果出来,宋威就一不做二不休地砍下了尚君长的脑袋。
两次试图被招安未果,又丧失了一个得力助手,此后的王仙芝信心大减,战斗力也大为削弱,因而在战场上接连失利。
乾符五年(公元 878 年)正月初六,朝廷的招讨副使曾元裕又在申州(今河南信阳市)东面大破王仙芝,砍杀一万多人,招降并遣散了一万多人。曾元裕因功擢为招讨使,宋威被免职。
王仙芝自此一蹶不振。
短短一个月后,王仙芝在黄梅(今属湖北)与曾元裕进行决战,招致惨败;王仙芝战死,首级被传送长安;士众被斩杀五万多人,余众星流云散。
王仙芝一死,僖宗朝廷解除了一个重大威胁。但是与此同时,新的威胁又接踵而至——时任沙陀副兵马使的李克用在几个副将的拥戴下,趁中原战乱发动兵变,诛杀了大同防御使段文楚,占领了云州(今山西大同市)。
已被中原民变搞得焦头烂额的僖宗朝廷再也无力讨伐李克用,只好想了一个办法,把李克用的父亲、时任振武节度使的李国昌调任大同节度使,另行派人接任振武节度使,目的是把李国昌父子置于一镇,以免他们分别据守振武和大同。
然而,朝廷的如意算盘很快就落空了。
李国昌接到调令后就把它撕得粉碎,同时也彻底撕破了尊奉朝廷的假面。他们父子不但要同时据有二镇,而且要趁天下大乱抢占更多的地盘,甚至逐鹿天下。
随后,李国昌砍杀了振武的监军宦官,并与李克用联兵,攻破了大同周边的遮虏军、宁武军、岢岚军等多处朝廷军营,迅速成为帝国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
王仙芝败亡后,尚君长的弟弟尚让率领残部投奔黄巢,推举黄巢为主帅,号「冲天大将军」,改元「王霸」,并委任百官。
随后的日子,已被朝廷任命为镇海节度使的高骈全力以赴对付黄巢,不断调兵遣将,加强了对他的围剿。
黄巢在中原战场屡屡失利,手下数十位将领被招降,不得不在乾符五年三月渡过长江,转战南方。
七月,黄巢军进入浙东,凿开七百里山路,转入福建战场。十二月,黄巢攻陷福州,福建观察使韦岫弃城而逃。
乾符六年(公元 879 年)春,黄巢挥师直趋岭南。
帝国的财赋重镇广州,就此暴露在黄巢的面前。
进入岭南之后,黄巢致信浙东道观察使崔璆和岭南东道节度使李迢,透露了归顺朝廷的意思,条件是授予他天平(治所郓州,今山东东平县)节度使之职。这里是黄巢的老家,他显然是希望能够衣锦还乡。
然而,朝廷却断然拒绝,粉碎了他衣锦还乡的希望。黄巢退了一步,要求担任广州节度使。
僖宗召集大臣商议,左仆射于琮说:「广州是国际商船和各种珍宝货物的重要集散地,怎么能交到反贼手里?」宰相建议给黄巢一个「率府率」(东宫侍卫队长、正四品上)的职务,僖宗同意。
可是,这回轮到黄巢不干了。
接到「率府率」的任命状后,黄巢当场将它撕得粉碎,随即对广州发起猛攻。这一年九月,广州陷落。黄巢逮捕了节度使李迢,命他起草奏疏说已经投降了黄巢。李迢说:「我世代荷国厚恩,亲戚故旧遍布朝廷,手可断,疏不可草!」黄巢马上就把他砍了。
由于黄巢的士兵均是北方人,进入岭南后水土不服,才一个多月便纷纷染上瘟疫,死了三四成,部下劝他回师中原。黄巢也意识到广州非久留之地,便于十月末率部沿湘江而上,攻占潭州(今湖南长沙市),次月又由江陵北上,直扑襄阳。
我花开后百花杀
新年转眼又到了。
这是广明元年(公元 880 年),僖宗李儇即位后的第七个年头。这一年,李儇已经十九岁,早已不再是小皇帝了。
可是,他的玩性不但丝毫未改,而且各项游戏技能还突飞猛进——举凡骑马、射箭、舞剑、蹴鞠、斗鸡等等,他无不拿手,尤其精通数学、音乐和赌博。
所有文体活动中,僖宗最擅长的还是打马球。他曾经对宫中戏子石野猪说:「朕如果参加『打球进士科』考试,一定能当状元!」石野猪说:「也不见得。如果碰上尧、舜当主考官,恐怕陛下免不了要落榜。」僖宗闻言大笑。
帝国已经千疮百孔,摇摇欲坠,可僖宗李儇却浑然不觉,依旧在他的小天地里自在逍遥。
此时的李儇做梦也不会想到,这一年冬天,那个叫黄巢的私盐贩子就将率领大军杀进长安,然后一屁股坐在他的金銮殿上,夺取了属于他的一切;而他这个大唐天子却只能没命地奔跑在逃亡路上,惶惶若丧家之犬。
也只有到那个时候,李儇才会蓦然发现——原来,当皇帝也并不是那么好玩的。
广明元年无疑是黄巢的幸运之年,也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岁月。
这一年上半年,他在江西战场遭遇了一些短暂的挫折,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市)困守了一段时间,士卒再度因染上瘟疫而损失过半。但是到了五月,幸运女神就开始频频关照他了。
他先是用诈降的手段击败了高骈的麾下猛将张璘,继而又一举突破了高骈的封锁线,从此军威大振。整个下半年,黄巢在北征的路上便势如破竹,如入无人之境了。
六月二十八日,黄巢军攻陷宣州(今属安徽);七月,从采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横渡长江,大举北上;九月,攻陷泗州(今江苏盱眙县淮河北岸);十月,攻陷申州(今河南信阳市),横扫颍州(今安徽阜阳市)、宋州(今河南商丘市)、徐州(今属江苏)、兖州(今属山东)各境;兵锋所及之处,士民纷纷逃亡。
十一月十七日,号称六十万的黄巢大军攻克东京洛阳;唐朝的东京留守刘允章率百官迎接拜谒。
十二月初一,黄巢的前锋部队开始进攻潼关,两天后将其攻克,大军随即直指长安,当天进抵华州(今陕西华县)。
如何评价黄巢此人与他的诗词?
所谓黄巢并没有败亡,而是隐世为僧的野史非常不可靠,那首落寞的《自题像》有极大可能出于后人伪造。
有一则著名传言,说黄巢兵败后出家为僧,并有诗文传世。《全唐诗》第733卷收录了这首诗《自题像》:
记得当年草上飞,
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
独倚栏干看落晖。
《全唐诗》的编著者(清代人)还在诗题下标注了出处——陶谷《五代乱离纪》云:巢败后为僧,依张全义于洛阳,曾绘像题诗,人见像,识其为巢云。
《五代乱离纪》的作者陶谷生活的年代在五代到北宋初年,离黄巢造反、败亡的时代不远。这本书早已失传了。
北宋的吴曾写有一部笔记《能改斋漫录》,第8卷(沿袭 陈去非黄巢诗意同)提到:
陈去非《衡岳道中》诗:“客子山行不觉风,龙吟虎啸满山松。纶巾一幅无人识,胜业门前听午钟。”按,唐黄巢既败,为僧,投张全义,舍于南禅寺。有写真绢本,巢题诗其上云:“犹忆当年草上飞,铁衣脱尽挂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去非诗意同。
这个陈去非,就是陈与义,是北宋有名的文人。这一条说的是陈与义写有一首诗《衡岳道中》,立意和黄巢的那首《自题像》相近似。
南宋人王明清在《挥麈录·后录》的第5卷中写到:
顷见王仁裕《洛城漫录》云:张全义为西京留守,识黄巢于群僧中。而陶谷《五代乱纪》(就是前面提到的《五代乱离纪》)云:巢既遁免,祝发为浮屠。有诗云:“三十年前草上飞,铁衣着尽着僧衣。天津桥上无人问,独倚危栏看落晖。”又《僧史》言:巢有塔,在西京龙门,号翠微禅师。
王明清提到了《洛城漫录》、《僧史》,也提到了陶谷的书,这些书都有关于黄巢落发为僧的记录。不过,这些书都失传了。
还有很多书提到了黄巢的这则传言。比如宋代人邵博的《邵氏闻见后录》(第17卷)、宋代人罗大经的《鹤林玉露》(甲编第2卷)、明代人郎瑛的《七修类稿》、明代人蒋一葵的《尧山堂外纪》等等。
但是,实际上南宋人赵与时就发现了这则传言的问题,他发现了黄巢的《自题像》是伪造的。赵与时在他的著作《宾退录》中写到:
陶谷《五代乱纪》载黄巢遁免后,祝发为浮屠,有诗云:‘三十年前草上飞,铁衣着尽着僧衣。天津桥上无人问,独倚危栏看落晖。近世王仲言亦信之,笔于《挥麈录》。殊不知此乃以元微之《智度师》诗窜易磔裂,合二为一。元集可考也。
就是说黄巢的这首诗其实是后人模仿元微之《智度师》伪造出来的。元微之就是唐代诗人元稹。他有两首《智度师》诗,写的是年老的智度和尚当年曾经参与评定安禄山、史思明叛乱,功成之后出家的经历:
其一
四十年前马上飞,
功名藏尽拥禅衣。
石榴园下擒生处,
独自闲行独自归。
其二
三陷思明三突围,
铁衣抛尽纳禅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
闲凭栏竿望落晖。
黄巢出身草莽,响应王仙芝发动起义,当时王仙芝的起义军号称“草军”。黄巢后来也投身草军。伪造黄巢诗作的人把元稹诗里的“马上飞”改成“草上飞”,改的很贴切。
最后一句的“独倚栏干看落晖”也比“闲凭栏竿望落晖”更有孤独、悲凉之感。
黄巢应该就是败死于狼虎谷,时间是公元884年,年龄约65岁。
如何评价黄巢此人与他的诗词?
所谓黄巢并没有败亡,而是隐世为僧的野史非常不可靠,那首落寞的《自题像》有极大可能出于后人伪造。
有一则著名传言,说黄巢兵败后出家为僧,并有诗文传世。《全唐诗》第733卷收录了这首诗《自题像》:
记得当年草上飞,
铁衣著尽著僧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
独倚栏干看落晖。
《全唐诗》的编著者(清代人)还在诗题下标注了出处——陶谷《五代乱离纪》云:巢败后为僧,依张全义于洛阳,曾绘像题诗,人见像,识其为巢云。
《五代乱离纪》的作者陶谷生活的年代在五代到北宋初年,离黄巢造反、败亡的时代不远。这本书早已失传了。
北宋的吴曾写有一部笔记《能改斋漫录》,第8卷(沿袭 陈去非黄巢诗意同)提到:
陈去非《衡岳道中》诗:“客子山行不觉风,龙吟虎啸满山松。纶巾一幅无人识,胜业门前听午钟。”按,唐黄巢既败,为僧,投张全义,舍于南禅寺。有写真绢本,巢题诗其上云:“犹忆当年草上飞,铁衣脱尽挂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独倚栏干看落晖。”去非诗意同。
这个陈去非,就是陈与义,是北宋有名的文人。这一条说的是陈与义写有一首诗《衡岳道中》,立意和黄巢的那首《自题像》相近似。
南宋人王明清在《挥麈录·后录》的第5卷中写到:
顷见王仁裕《洛城漫录》云:张全义为西京留守,识黄巢于群僧中。而陶谷《五代乱纪》(就是前面提到的《五代乱离纪》)云:巢既遁免,祝发为浮屠。有诗云:“三十年前草上飞,铁衣着尽着僧衣。天津桥上无人问,独倚危栏看落晖。”又《僧史》言:巢有塔,在西京龙门,号翠微禅师。
王明清提到了《洛城漫录》、《僧史》,也提到了陶谷的书,这些书都有关于黄巢落发为僧的记录。不过,这些书都失传了。
还有很多书提到了黄巢的这则传言。比如宋代人邵博的《邵氏闻见后录》(第17卷)、宋代人罗大经的《鹤林玉露》(甲编第2卷)、明代人郎瑛的《七修类稿》、明代人蒋一葵的《尧山堂外纪》等等。
但是,实际上南宋人赵与时就发现了这则传言的问题,他发现了黄巢的《自题像》是伪造的。赵与时在他的著作《宾退录》中写到:
陶谷《五代乱纪》载黄巢遁免后,祝发为浮屠,有诗云:‘三十年前草上飞,铁衣着尽着僧衣。天津桥上无人问,独倚危栏看落晖。近世王仲言亦信之,笔于《挥麈录》。殊不知此乃以元微之《智度师》诗窜易磔裂,合二为一。元集可考也。
就是说黄巢的这首诗其实是后人模仿元微之《智度师》伪造出来的。元微之就是唐代诗人元稹。他有两首《智度师》诗,写的是年老的智度和尚当年曾经参与评定安禄山、史思明叛乱,功成之后出家的经历:
其一
四十年前马上飞,
功名藏尽拥禅衣。
石榴园下擒生处,
独自闲行独自归。
其二
三陷思明三突围,
铁衣抛尽纳禅衣。
天津桥上无人识,
闲凭栏竿望落晖。
黄巢出身草莽,响应王仙芝发动起义,当时王仙芝的起义军号称“草军”。黄巢后来也投身草军。伪造黄巢诗作的人把元稹诗里的“马上飞”改成“草上飞”,改的很贴切。
最后一句的“独倚栏干看落晖”也比“闲凭栏竿望落晖”更有孤独、悲凉之感。
黄巢应该就是败死于狼虎谷,时间是公元884年,年龄约65岁。
如何评价黄巢此人与他的诗词?
以前我曾经发一帖说“正史里黄巢是正面人物”,当时引起不小争议,这里就几个要点解释一下:
黄巢在《旧唐书》中入的是列传,因为《旧唐书》就没有逆臣传,旧唐书是后晋人写的,开一个逆臣传岂不是高级黑?《新唐书》里的黄巢传才变成了逆臣传。当然,二十四史里的列传也不一定写的都是“好人”,打个比方,董卓就是列传,排序还相当高。这点我坚持原帖看法,传统史书是站在新王朝的立场上,如果没人反唐,也就没有五代了,朱温是反唐的,石敬瑭也是反(后)唐的,尤其站在后晋角度,反唐也是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所以有立传的必要(在汉书后汉书时期,很多三公四辅级别的人都入不了传)。这点,也算是传统史书的老春秋笔法了,陈胜因为首事反秦甚至还入了世家,后来因为独尊儒术,对王朝末年起事者的评价才越来越低。旧唐书虽然也将黄巢称为“贼巢”,但确实存在很多正面叙述,比如前期对黄巢军的描写就是各种狂虐唐军、攻城略地,而很少有暴行的记载,虽是中性用语,我看跟褒扬也没什么区别了,进长安的时候甚至还有义军对贫民施舍财物的记载。直到退出长安之后,才说黄巢“贼始酷虐”。此外《上下五千年》还有一句“黄王起兵,本来就是为了百姓”,这句并非作者脑补,其实就是旧唐书原话,原话为:“黄王为生灵,不似李家不恤汝辈,但各安家。”新唐书的主要区别是,黄巢进军前期就开始记载其各种烧杀行为,进长安时那句话也修改成了"黄王非如唐家不惜尔辈,各安毋恐。",此外还在后面加了一句说义军不久后就在长安各种抢劫。因为幽云十六州的缘故,宋朝对后晋评价极低,例如石重贵就被评为”自古亡国未有如此之丑“,所以后晋编写的《旧唐书》自然也下了大力气重修,宋仁宗就说旧唐书”纪次无法“,颇有可能就是对五代时期不太注重纲常不满,例如安禄山、朱泚、黄巢等人都入了列传所以,总得来说,可能还真要看版本是旧唐书还是新唐书,旧唐书里的黄巢的确可以称之为一个逐鹿中原的群雄,甚至前期比很多群雄还要clean得多,后来进了长安无粮+大势已去才开始变得残暴,确实不全是负面人物,但也不是有些人说得1%正面。此外旧唐书还把黄巢前期的成功归结为晚唐已经”天下离心“。
如何评价黄巢此人与他的诗词?
以前我曾经发一帖说“正史里黄巢是正面人物”,当时引起不小争议,这里就几个要点解释一下:
黄巢在《旧唐书》中入的是列传,因为《旧唐书》就没有逆臣传,旧唐书是后晋人写的,开一个逆臣传岂不是高级黑?《新唐书》里的黄巢传才变成了逆臣传。当然,二十四史里的列传也不一定写的都是“好人”,打个比方,董卓就是列传,排序还相当高。这点我坚持原帖看法,传统史书是站在新王朝的立场上,如果没人反唐,也就没有五代了,朱温是反唐的,石敬瑭也是反(后)唐的,尤其站在后晋角度,反唐也是推动了历史的发展,所以有立传的必要(在汉书后汉书时期,很多三公四辅级别的人都入不了传)。这点,也算是传统史书的老春秋笔法了,陈胜因为首事反秦甚至还入了世家,后来因为独尊儒术,对王朝末年起事者的评价才越来越低。旧唐书虽然也将黄巢称为“贼巢”,但确实存在很多正面叙述,比如前期对黄巢军的描写就是各种狂虐唐军、攻城略地,而很少有暴行的记载,虽是中性用语,我看跟褒扬也没什么区别了,进长安的时候甚至还有义军对贫民施舍财物的记载。直到退出长安之后,才说黄巢“贼始酷虐”。此外《上下五千年》还有一句“黄王起兵,本来就是为了百姓”,这句并非作者脑补,其实就是旧唐书原话,原话为:“黄王为生灵,不似李家不恤汝辈,但各安家。”新唐书的主要区别是,黄巢进军前期就开始记载其各种烧杀行为,进长安时那句话也修改成了"黄王非如唐家不惜尔辈,各安毋恐。",此外还在后面加了一句说义军不久后就在长安各种抢劫。因为幽云十六州的缘故,宋朝对后晋评价极低,例如石重贵就被评为”自古亡国未有如此之丑“,所以后晋编写的《旧唐书》自然也下了大力气重修,宋仁宗就说旧唐书”纪次无法“,颇有可能就是对五代时期不太注重纲常不满,例如安禄山、朱泚、黄巢等人都入了列传所以,总得来说,可能还真要看版本是旧唐书还是新唐书,旧唐书里的黄巢的确可以称之为一个逐鹿中原的群雄,甚至前期比很多群雄还要clean得多,后来进了长安无粮+大势已去才开始变得残暴,确实不全是负面人物,但也不是有些人说得1%正面。此外旧唐书还把黄巢前期的成功归结为晚唐已经”天下离心“。
如何评价黄巢此人与他的诗词?
如果说李白是最浪漫的诗人,润之是最潇洒的诗人,黄巢可以说是最桀骜的诗人。
没有之一。
如何评价黄巢此人与他的诗词?
如果说李白是最浪漫的诗人,润之是最潇洒的诗人,黄巢可以说是最桀骜的诗人。
没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