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朋友说说邓莲如?
狮子钱庄董事局大换班,邓莲如卸任董事,令她再次成为新闻人物。比起陈方安生来,邓莲如是最早被称为“香港铁娘子”的女强人,据讲可以不经港督,直与英国首相密斟,十分传奇。
对于一些怀念逝去岁月的人来说,邓莲如的形象寄托了太多虚幻的追忆与崇仰。如“香江第一才子”写道:“在香港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上,在中西文化荟萃的风火炉里,邓莲如是千提百炼的一颗独特的仙丹……邓莲如没有生长在帝王宫苑之家,却绽放在帝国斜阳下。”随着香港回归,曾经“绽放在帝国斜阳下”的邓莲如,对少数怀念殖民统治的人来说,颇有“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意味,他们竭力在她身上回味“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贵妇的华采”。
邓莲如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活跃于香港政坛,英国人特别赏识她,先后委任她为行政及立法两局首席非官守议员。在1990年,又册封她为女男爵,成为第一位取得终身贵族身份的华人。终身贵族的爵位只限于男爵,可以成为上议院的议员建言献策。著名的终身贵族有彭定康、卫奕信等。英国人特别赏识和栽培邓莲如,其实是殖民统治后期“以华治华”的一个典型。
历史为邓莲如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她在“蒙英廷盛恩”下,误以为英国人对港人也负有“道义”,因此曾向英廷力争港人拥有居英权。 1990年英国外相贺维访港,在立法局与议员讨论港人的居英权问题,邓莲如发言时竟流下眼泪。但她的眼泪毕竟一厢情愿,因为英国已表明港人不会获居英权。冰雪聪明的邓莲如,自此恍然大悟,知道英国人不过是将她作为“以华治华”的棋子,而她却误以为“英廷皇恩浩荡”遍及港人。自此邓莲如意兴阑珊,于1995年辞去行政局职务,逐渐淡出香港政坛,在英国上议院亦甚少发言,连一些有关香港或中国内地的活动都很少露面。
随着她移居英国,淡出香港,邓莲如过着隐居生活,其影响力已不复存在。有人认为她离开香港,是因为她自知1997年后政坛容不下她,既然留在香港没有意思,这样抽身反而算是潇洒谢幕;但也有人认为是她认清自己是英国殖民统治下,“以华制华”的一枚棋子,故有感意兴阑珊而退出香港。无论如何,邓莲如曾一度是香港于过渡期内最受重视的政治人物之一,坊间一度更有传闻指她有机会出任港督,甚至是1997年后的首任行政长官人选,但这些传闻一一都落空。
除了她的传奇成就外,邓莲如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可能是她华贵的打扮、没有口音的纯正英文,以及不太灵光的中文。
*****相关资料
邓莲如,祖籍广东番禺,1940年2月29日在香港出生,父亲为茶商,在家中有一姐一妹。邓莲如幼年时曾到上海居住,没多久因内地局势动荡而举家在1948年逃难赴港。她早年入读圣保禄学校,毕业以后前往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克兰,入读当地的圣名学院(College of the Holy Names),其后又在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取得理学士资格。
毕业返港后,邓莲如旋于1964年获今日的太古集团聘用,最初在太古贸易有限公司的采购部任职,接触纺织及制衣业务,从基层做起。不久,邓莲如就因为工作表现卓越而升任出口部经理,任内推动不少改革,并促使为太古贸易(台湾)有限公司的成立,使她此后一直受到重视。
在1976年,邓莲如获时任香港总督麦理浩爵士委任为立法局非官守议员,由此开展她的公职生涯。至1982年,她又获港督尤德爵士委任为行政局非官守议员,成为两局议员。到1985年,邓莲如接替罗保爵士,成为立法局首席非官守议员。后于1988年,邓莲如离开立法局,但留任行政局,并任该局的首席非官守议员。
据称,邓莲如在两局供职期间,甚得港府信任,她更是少有无需经过港督,便可直接与首相联络的议员,在港府的地位举足轻重。在香港主权移交前一段时间,舆论甚至盛传她有机会出任首位特区行政长官,但因为她与英国关系过份亲密而没有实现。
邓莲如很早就参与了香港前途问题的讨论,在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于1982年访华前夕,总督尤德就带领了行政局议员锺士元爵士、邓莲如和罗保爵士等人到伦敦拜访首相撒切尔夫人,表示希望她能在访华期间切实反映港人诉求。此后,尤德与邓莲如等行政局议员曾多番前往伦敦,就香港前途发表意见,当中包括希望港人可以参与谈判。
早于1983年起,邓莲如、锺士元爵士及利国伟爵士三人亦曾与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许家屯开展一系列的秘密会面,商讨香港前途。在1984年6月,他们三人复获内地邀请,以个人身份前往北京,与邓小平进行会谈,期间他们也曾向邓小平表示对将来中国接管香港感到忧虑。这次会面以后,邓莲如与锺士元爵士在1985年获中方邀请出任基本法谘询委员会委员,但两人双双认为这与两局议员身份存在冲突而加以婉拒。
1989年4月20日,英国下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在香港就英国国籍法问题展开聆讯,邓莲如在聆讯上严厉批评英国政府“剥夺港人权利不可接受”与及“太过冷漠”外,又指出英国政府要对港人负责,才可以令香港人有“安全感”。席间,邓莲如情绪十分激动,甚至泣不成声而不能言语。聆讯完毕后,邓莲如被大批记者追问时再度落泪,并一度躲入布政司署达15分钟,才再度面见传媒发问。这是邓莲如首次在公众面前落泪。
1989年5月24日,立法局和行政局的非官守议员达成了一致共识,推出了“两局共识方案”,建议为香港代议政制改革立下时间表。当中,两局非官守议员均希望在1991年,立法局可以有20个议席(即总数的1/3)由直选产生,到1995年增至一半,最后在2003年达至全面直选产生立法会议席。最初,邓莲如对“两局共识”表示支持,甚至和李鹏飞专程到英国进行游说。但“两局共识方案”一直未能为中方所接纳,后来彭定康大胆推行“九五直选”,最终更引致中方否决了所谓的立法局“直通车”安排。至于邓莲如本人后来却改变立场,不再支持“两局共识”。在1992年一次上议院会议中,邓莲如就明确表明增加直选议席是“不智”的,而且会“再次令社会不稳定、带来紧张、破坏和谐的气氛”。她又曾公开表示“英国政府向中国政府提出民主要求,也是不应该的”。
另一方面,邓莲如又曾支持“两局分家”,意思是立法局议员不应兼任行政局议员,反之亦然。在1993年7月11日,她曾在接受访问时表示,“行政局及立法局是两个不同的机构,正因这两个机构不同,才能达到互相制衡的作用”。然而,迄今“两局分家”的构想仍未得到实现。
*****相关资料
1984年5月,香港立法、行政两局非官方议员钟士元等9人赴英国游说,在机场发表了一篇不太得体的声明。未几,钟士元、邓莲如、利国伟又组团赴北京访问,似有“为民请命”之意。
6月22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四川厅接见了这三位两局议员,会谈前既没有与三位合影留念,也没有迎出厅外握手欢迎,会谈时,邓小平没有与他们闲谈,也没有什么客套话,开门见山地说:“我欢迎你们以个人身份到北京来走走。听说你们有不少意见,我们愿意听取。”
“以个人身份”,钟士元听出话中有话,立即说明他们三位是作为香港行政、立法两局非官方议员头一次来北京参观的,在谈到“非官方议员”时,钟加重了语气,以强调不代表港府。
邓小平肯定他们三位“来北京参观”,利用这个机会了解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了解一下我们这个中华民族,很有好处。然后,他直言无隐地指出:你们前不久伦敦之行,情况我们都了解,你们有话都可以讲,但是我要讲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的方针、立场和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不管这些方针、立场有多少人了解,我们相信这是符合500万香港人利益的。我们听到不同观点的人有不同意见,但我们不承认这些意见是代表全部香港人利益的。中英谈判你们是了解的,中英会谈我们会同英国解决,不会受到任何干扰。过去所谓“三脚凳”,我们不承认,我们只承认两脚,没有三脚……
邓小平不只一次讲过,解决香港问题的办法要做到中国、英国和香港三个方面都能接受。英方抓住这一点,多次提出要让港英政府官员参加中英两国间的谈判,而港府港民中也确有些人乐于响应,港人把英方的这种作法称为玩弄“三脚凳”把戏。
“三脚凳”对谁有利是很清楚的。英国经营香港百余年,直到1997年7月1日前香港还在它的管辖之下,港府还是听命于英国政府的殖民政府,凭这个优势,英国从港府港民中肯定不难找出这样的人,他们以港人代表自居,实则站在英国一方说话。如果准许香港人士直接参与谈判,不管是作为第三者,还是作为英国的代表团的一部分,都会加重英国的砝码,形成于中国不利的“两对一”局面,使英国有更多的机会和权力同中国讨价还价。
精于人事的中国人当然不会上这个当。早在中英第二轮判开始时,港督尤德就自告奋勇提出他愿意代表香港人民参加英国代表团谈判,中方对不起,没有同意他的要求。1992年4月中英两国商讨94、95香港选举安排问题,英方又提出,要派出一个以英国驻华大使为首,包括三名港府官员和一名英国外交官的代表团参加会谈,并要求中方确认来自香港政府和英国政府的官员没有区别。中方偏偏要加以区别:只允许港府官员作为顾问或专家身份参加谈判。
后过渡时期,港督彭定康抛出“政改方案”,“三脚戏”唱得更响。当中方不予接受时,港英当局提出要就“政改方案”在香港进行“全民投票”,并一再威胁要交立法局讨论通过。中方认为前者是由一个局部地区的人来就全国性的问题(中国的主权)作出决定,后者是将香港一个地方立法局凌驾于中英两国会谈之上。道理很简单,根据中英协议,香港问题在1997 年以前是中英两国间的事,港府不过是英国属下的一个地方殖民政府,只有执行两国协议的责任,断无同两个主权国家平起平坐、插足两国政府级谈判的权力。
把港府港民撇在一边,并不是不尊重港方,否认这一只脚的存在,而是为了剥夺英方的“民意牌”,把香港问题限制在中英两国的外交关系上。对台湾问题,邓小平强调千万不能让外国人插手,一插手问题就复杂化了,台湾的比分也会增大,香港问题相反,不能让自己人插足,插足反而复杂,增加英国的砝码。中英两国一旦在外交范围内讨论香港问题英国就没有多少讨价还价的余地。如果它要价太高,态度过于强硬,它就要冒中英两国正常国家关系破裂的危险。善于权衡利弊、遵循边沁原则的英国人会考虑:为了香港问题而同中国这个块头这么大、市场这么广的国家全面闹翻是否划得来。保守的英国政治家一般不会作出这样的选择,价还是要讨的,但必须以两国关系的最大张力为限度,因此总会在最后一刻作出让步。至于剩下来的那一只“脚”——香港怎么办,北京政府会用别的方式去同他们说,让他们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不关英国的事,是中国的内政。
1993年3月22日,彭定康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声称要把管治香港的责任交给港人。这话听起来不错:港人治港人嘛!可是,港人是什么?各有各的标准。香港是个多样化的社会,港人中不能排除亲英反华分子。邓小平则希望从港人中“选择出好的政治人物来管理香港”。为此,他积极支持香港人在过渡时期参与香港政府的管理,把香港的各界知名人士有选择地请到政协和人大的主席台上,邀请港澳记者来京采访,让香港人士不时组团访京,参加国庆观礼,到祖国各处看一看,支持他们在大陆投资,赞扬他们的爱国义举,同他们合影留念,促膝交谈……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第三只脚”在中英的较量中站到中国一边来,并为1997年后事作准备。
在组织、人事上,英国人对高级人才和公务员队伍早就布局谋篇;在财政预算上,英国人执意要修机场、大桥,上大项目,“我到香港时香港每年支出三百多亿港币,到移交时支出竟达一千多亿”;香港本来薪水就很高,港督的俸禄超过美国总统,英国人撤走前又大幅提高公务员待遇,最高达30%,一举三得:收买了人心,留下了难题,又趁机大捞一把;连香港社会基层细胞——有些屋村委员会,英国人都控制,甚至请英国退休人员来管……
香港收回后外国影响自然有变化,“英国影响降低,美国影响增强。这是英国很长时间来在世界上力量比重减弱的自然结果。香港没有回归前,英国直接管制香港,在香港还主要是英国影响;他们撤走了,自然就减退了。西方还想在香港这个平台上发挥作用,要影响中国大陆嘛。都在说‘一国两制’五十年不变,他们既防止‘两制’变成中共的‘一制’,同时又促成大陆变为香港的‘一制’,一直在斗啊。”
有没朋友说说邓莲如?
狮子钱庄董事局大换班,邓莲如卸任董事,令她再次成为新闻人物。比起陈方安生来,邓莲如是最早被称为“香港铁娘子”的女强人,据讲可以不经港督,直与英国首相密斟,十分传奇。
对于一些怀念逝去岁月的人来说,邓莲如的形象寄托了太多虚幻的追忆与崇仰。如“香江第一才子”写道:“在香港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上,在中西文化荟萃的风火炉里,邓莲如是千提百炼的一颗独特的仙丹……邓莲如没有生长在帝王宫苑之家,却绽放在帝国斜阳下。”随着香港回归,曾经“绽放在帝国斜阳下”的邓莲如,对少数怀念殖民统治的人来说,颇有“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意味,他们竭力在她身上回味“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贵妇的华采”。
邓莲如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初活跃于香港政坛,英国人特别赏识她,先后委任她为行政及立法两局首席非官守议员。在1990年,又册封她为女男爵,成为第一位取得终身贵族身份的华人。终身贵族的爵位只限于男爵,可以成为上议院的议员建言献策。著名的终身贵族有彭定康、卫奕信等。英国人特别赏识和栽培邓莲如,其实是殖民统治后期“以华治华”的一个典型。
历史为邓莲如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她在“蒙英廷盛恩”下,误以为英国人对港人也负有“道义”,因此曾向英廷力争港人拥有居英权。 1990年英国外相贺维访港,在立法局与议员讨论港人的居英权问题,邓莲如发言时竟流下眼泪。但她的眼泪毕竟一厢情愿,因为英国已表明港人不会获居英权。冰雪聪明的邓莲如,自此恍然大悟,知道英国人不过是将她作为“以华治华”的棋子,而她却误以为“英廷皇恩浩荡”遍及港人。自此邓莲如意兴阑珊,于1995年辞去行政局职务,逐渐淡出香港政坛,在英国上议院亦甚少发言,连一些有关香港或中国内地的活动都很少露面。
随着她移居英国,淡出香港,邓莲如过着隐居生活,其影响力已不复存在。有人认为她离开香港,是因为她自知1997年后政坛容不下她,既然留在香港没有意思,这样抽身反而算是潇洒谢幕;但也有人认为是她认清自己是英国殖民统治下,“以华制华”的一枚棋子,故有感意兴阑珊而退出香港。无论如何,邓莲如曾一度是香港于过渡期内最受重视的政治人物之一,坊间一度更有传闻指她有机会出任港督,甚至是1997年后的首任行政长官人选,但这些传闻一一都落空。
除了她的传奇成就外,邓莲如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可能是她华贵的打扮、没有口音的纯正英文,以及不太灵光的中文。
*****相关资料
邓莲如,祖籍广东番禺,1940年2月29日在香港出生,父亲为茶商,在家中有一姐一妹。邓莲如幼年时曾到上海居住,没多久因内地局势动荡而举家在1948年逃难赴港。她早年入读圣保禄学校,毕业以后前往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奥克兰,入读当地的圣名学院(College of the Holy Names),其后又在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取得理学士资格。
毕业返港后,邓莲如旋于1964年获今日的太古集团聘用,最初在太古贸易有限公司的采购部任职,接触纺织及制衣业务,从基层做起。不久,邓莲如就因为工作表现卓越而升任出口部经理,任内推动不少改革,并促使为太古贸易(台湾)有限公司的成立,使她此后一直受到重视。
在1976年,邓莲如获时任香港总督麦理浩爵士委任为立法局非官守议员,由此开展她的公职生涯。至1982年,她又获港督尤德爵士委任为行政局非官守议员,成为两局议员。到1985年,邓莲如接替罗保爵士,成为立法局首席非官守议员。后于1988年,邓莲如离开立法局,但留任行政局,并任该局的首席非官守议员。
据称,邓莲如在两局供职期间,甚得港府信任,她更是少有无需经过港督,便可直接与首相联络的议员,在港府的地位举足轻重。在香港主权移交前一段时间,舆论甚至盛传她有机会出任首位特区行政长官,但因为她与英国关系过份亲密而没有实现。
邓莲如很早就参与了香港前途问题的讨论,在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于1982年访华前夕,总督尤德就带领了行政局议员锺士元爵士、邓莲如和罗保爵士等人到伦敦拜访首相撒切尔夫人,表示希望她能在访华期间切实反映港人诉求。此后,尤德与邓莲如等行政局议员曾多番前往伦敦,就香港前途发表意见,当中包括希望港人可以参与谈判。
早于1983年起,邓莲如、锺士元爵士及利国伟爵士三人亦曾与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许家屯开展一系列的秘密会面,商讨香港前途。在1984年6月,他们三人复获内地邀请,以个人身份前往北京,与邓小平进行会谈,期间他们也曾向邓小平表示对将来中国接管香港感到忧虑。这次会面以后,邓莲如与锺士元爵士在1985年获中方邀请出任基本法谘询委员会委员,但两人双双认为这与两局议员身份存在冲突而加以婉拒。
1989年4月20日,英国下议院外交事务委员会在香港就英国国籍法问题展开聆讯,邓莲如在聆讯上严厉批评英国政府“剥夺港人权利不可接受”与及“太过冷漠”外,又指出英国政府要对港人负责,才可以令香港人有“安全感”。席间,邓莲如情绪十分激动,甚至泣不成声而不能言语。聆讯完毕后,邓莲如被大批记者追问时再度落泪,并一度躲入布政司署达15分钟,才再度面见传媒发问。这是邓莲如首次在公众面前落泪。
1989年5月24日,立法局和行政局的非官守议员达成了一致共识,推出了“两局共识方案”,建议为香港代议政制改革立下时间表。当中,两局非官守议员均希望在1991年,立法局可以有20个议席(即总数的1/3)由直选产生,到1995年增至一半,最后在2003年达至全面直选产生立法会议席。最初,邓莲如对“两局共识”表示支持,甚至和李鹏飞专程到英国进行游说。但“两局共识方案”一直未能为中方所接纳,后来彭定康大胆推行“九五直选”,最终更引致中方否决了所谓的立法局“直通车”安排。至于邓莲如本人后来却改变立场,不再支持“两局共识”。在1992年一次上议院会议中,邓莲如就明确表明增加直选议席是“不智”的,而且会“再次令社会不稳定、带来紧张、破坏和谐的气氛”。她又曾公开表示“英国政府向中国政府提出民主要求,也是不应该的”。
另一方面,邓莲如又曾支持“两局分家”,意思是立法局议员不应兼任行政局议员,反之亦然。在1993年7月11日,她曾在接受访问时表示,“行政局及立法局是两个不同的机构,正因这两个机构不同,才能达到互相制衡的作用”。然而,迄今“两局分家”的构想仍未得到实现。
*****相关资料
1984年5月,香港立法、行政两局非官方议员钟士元等9人赴英国游说,在机场发表了一篇不太得体的声明。未几,钟士元、邓莲如、利国伟又组团赴北京访问,似有“为民请命”之意。
6月22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四川厅接见了这三位两局议员,会谈前既没有与三位合影留念,也没有迎出厅外握手欢迎,会谈时,邓小平没有与他们闲谈,也没有什么客套话,开门见山地说:“我欢迎你们以个人身份到北京来走走。听说你们有不少意见,我们愿意听取。”
“以个人身份”,钟士元听出话中有话,立即说明他们三位是作为香港行政、立法两局非官方议员头一次来北京参观的,在谈到“非官方议员”时,钟加重了语气,以强调不代表港府。
邓小平肯定他们三位“来北京参观”,利用这个机会了解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了解一下我们这个中华民族,很有好处。然后,他直言无隐地指出:你们前不久伦敦之行,情况我们都了解,你们有话都可以讲,但是我要讲一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的方针、立场和政策是坚定不移的,不管这些方针、立场有多少人了解,我们相信这是符合500万香港人利益的。我们听到不同观点的人有不同意见,但我们不承认这些意见是代表全部香港人利益的。中英谈判你们是了解的,中英会谈我们会同英国解决,不会受到任何干扰。过去所谓“三脚凳”,我们不承认,我们只承认两脚,没有三脚……
邓小平不只一次讲过,解决香港问题的办法要做到中国、英国和香港三个方面都能接受。英方抓住这一点,多次提出要让港英政府官员参加中英两国间的谈判,而港府港民中也确有些人乐于响应,港人把英方的这种作法称为玩弄“三脚凳”把戏。
“三脚凳”对谁有利是很清楚的。英国经营香港百余年,直到1997年7月1日前香港还在它的管辖之下,港府还是听命于英国政府的殖民政府,凭这个优势,英国从港府港民中肯定不难找出这样的人,他们以港人代表自居,实则站在英国一方说话。如果准许香港人士直接参与谈判,不管是作为第三者,还是作为英国的代表团的一部分,都会加重英国的砝码,形成于中国不利的“两对一”局面,使英国有更多的机会和权力同中国讨价还价。
精于人事的中国人当然不会上这个当。早在中英第二轮判开始时,港督尤德就自告奋勇提出他愿意代表香港人民参加英国代表团谈判,中方对不起,没有同意他的要求。1992年4月中英两国商讨94、95香港选举安排问题,英方又提出,要派出一个以英国驻华大使为首,包括三名港府官员和一名英国外交官的代表团参加会谈,并要求中方确认来自香港政府和英国政府的官员没有区别。中方偏偏要加以区别:只允许港府官员作为顾问或专家身份参加谈判。
后过渡时期,港督彭定康抛出“政改方案”,“三脚戏”唱得更响。当中方不予接受时,港英当局提出要就“政改方案”在香港进行“全民投票”,并一再威胁要交立法局讨论通过。中方认为前者是由一个局部地区的人来就全国性的问题(中国的主权)作出决定,后者是将香港一个地方立法局凌驾于中英两国会谈之上。道理很简单,根据中英协议,香港问题在1997 年以前是中英两国间的事,港府不过是英国属下的一个地方殖民政府,只有执行两国协议的责任,断无同两个主权国家平起平坐、插足两国政府级谈判的权力。
把港府港民撇在一边,并不是不尊重港方,否认这一只脚的存在,而是为了剥夺英方的“民意牌”,把香港问题限制在中英两国的外交关系上。对台湾问题,邓小平强调千万不能让外国人插手,一插手问题就复杂化了,台湾的比分也会增大,香港问题相反,不能让自己人插足,插足反而复杂,增加英国的砝码。中英两国一旦在外交范围内讨论香港问题英国就没有多少讨价还价的余地。如果它要价太高,态度过于强硬,它就要冒中英两国正常国家关系破裂的危险。善于权衡利弊、遵循边沁原则的英国人会考虑:为了香港问题而同中国这个块头这么大、市场这么广的国家全面闹翻是否划得来。保守的英国政治家一般不会作出这样的选择,价还是要讨的,但必须以两国关系的最大张力为限度,因此总会在最后一刻作出让步。至于剩下来的那一只“脚”——香港怎么办,北京政府会用别的方式去同他们说,让他们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不关英国的事,是中国的内政。
1993年3月22日,彭定康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声称要把管治香港的责任交给港人。这话听起来不错:港人治港人嘛!可是,港人是什么?各有各的标准。香港是个多样化的社会,港人中不能排除亲英反华分子。邓小平则希望从港人中“选择出好的政治人物来管理香港”。为此,他积极支持香港人在过渡时期参与香港政府的管理,把香港的各界知名人士有选择地请到政协和人大的主席台上,邀请港澳记者来京采访,让香港人士不时组团访京,参加国庆观礼,到祖国各处看一看,支持他们在大陆投资,赞扬他们的爱国义举,同他们合影留念,促膝交谈……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第三只脚”在中英的较量中站到中国一边来,并为1997年后事作准备。
在组织、人事上,英国人对高级人才和公务员队伍早就布局谋篇;在财政预算上,英国人执意要修机场、大桥,上大项目,“我到香港时香港每年支出三百多亿港币,到移交时支出竟达一千多亿”;香港本来薪水就很高,港督的俸禄超过美国总统,英国人撤走前又大幅提高公务员待遇,最高达30%,一举三得:收买了人心,留下了难题,又趁机大捞一把;连香港社会基层细胞——有些屋村委员会,英国人都控制,甚至请英国退休人员来管……
香港收回后外国影响自然有变化,“英国影响降低,美国影响增强。这是英国很长时间来在世界上力量比重减弱的自然结果。香港没有回归前,英国直接管制香港,在香港还主要是英国影响;他们撤走了,自然就减退了。西方还想在香港这个平台上发挥作用,要影响中国大陆嘛。都在说‘一国两制’五十年不变,他们既防止‘两制’变成中共的‘一制’,同时又促成大陆变为香港的‘一制’,一直在斗啊。”
有没朋友说说邓莲如?
就是当带英的狗起家的,而且还是当到死的那种,虽然还没死。
也是奇葩一个,完全不把自己当同胞的那种真黄皮白心最典型最标志性的人物。
也是有些层面的人最羡慕的那种狗。
有没朋友说说邓莲如?
就是当带英的狗起家的,而且还是当到死的那种,虽然还没死。
也是奇葩一个,完全不把自己当同胞的那种真黄皮白心最典型最标志性的人物。
也是有些层面的人最羡慕的那种狗。
有没朋友说说邓莲如?
香港作家陶杰就曾以以下的文字形容邓莲如:“在香港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上,在中西文化荟萃的风火炉里,邓莲如是千提百炼的一颗独特的仙丹……拥有一个很广东的名字,闪耀的却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贵妇的华采”。
有没朋友说说邓莲如?
香港作家陶杰就曾以以下的文字形容邓莲如:“在香港一百五十年的历史上,在中西文化荟萃的风火炉里,邓莲如是千提百炼的一颗独特的仙丹……拥有一个很广东的名字,闪耀的却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贵妇的华采”。
有没朋友说说邓莲如?
2018年11月14日,钟士元爵士逝世,享年101岁
有没朋友说说邓莲如?
2018年11月14日,钟士元爵士逝世,享年10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