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360 看360看360

什么是华独?

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什么是华独?"相关知识及问题的最佳答案:

什么是华独?

华独,或者说独台,是台独的一种形式。指以“中华民国”的名义搞“一边一国”“一中一台”“两个中国”,声称“中华民国在台湾”“中华民国是台湾”“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现在的名字叫做中华民国”“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不需要再次独立”等等。这种“中华民国”,(尽管口头上可能不提)实质上已经放弃了对大陆地区的主张,试图造成“一边一国”的事实。

需要注意的是,两岸对“台独”一词的认知有所不同。台湾认为只有谋求以“台湾国”“台湾共和国”等名义正名制宪等才叫“台独”,其含义比较狭隘,可姑且称为“狭义台独”;而大陆认为以一切形式谋求“一边一国”“台湾独立”“一中一台”“两个中国”的,都是各种形式的“台独”。所以,如果有对岸的人声称自己不是“台独”,或者提“中华民国”,千万不要以为对方就是统派了,不妨看看他的“中华民国”是什么,他可能不是台湾意义上的“台独”,但可能是个“华独”。

事实上,“狭义台独”和“独台”(“华独”)实质上都是台独,除了相关论述需要外,一般没有必要特别区分。

下面附几篇“台独”和“独台”(“华独”)的文献参考:

“台独”与“独台”“台独”与“独台”   “台独”,即“台湾独立运动”的简称,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外国势力策动和扶持,存在于台湾及海外的一种分裂主义思潮和运动。“台独”的实质,就是企图借助于外国势力的支持,以建立“台湾共和国”为最终政治目的,把台湾从中国版图中分裂出去,把台湾人民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分裂出去。  “台独”势力炮制的“理论”主要是:第一,鼓吹“台湾法律地位未定”,“台湾不是中国领土,台湾问题不是中国内政问题”,主张台湾问题国际化,引进外力达成“台湾独立”;第二,宣扬“台湾文化不是中国文化的一支”,“台湾人不是中国人”,鼓吹“台湾民族论”,企图割断台湾与祖国的一切联系;第三,歪曲国际法关于殖民地人民民族自决的原则,提出“台湾住民自决独立”或“台湾前途由全体住民自决”,“建立一个新而独立的国家”。  “独台”是指坚持“分裂分治”立场,推行“一个中国,两个对等政治实体”或“阶段性两个中国”的政策的台湾当局所奉行的路线,亦被称为“B型台独”、“国独”。“独台”的表现为,台湾当局在国家观念上,坚持自1949年10月以后就不复存在的“中华民国法统”,但又以“目前治权不及于中国大陆”,海峡两岸处于“分裂分治”状态为借口,以台澎金马地区为“中华民国”的“统辖区域”,声称“中华民国在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  “独台”对内通过“修宪”、直接民选“总统”、废除台湾省建制、实行单一“国会”等手法,凸显台湾的“主权”和“国家”形态;对外在国际上大肆进行“务实外交”活动,谋求“双重承认”、“重返联合国”,企图使台湾获得独立的、完整的“国际人格”,成为与大陆平起平坐并受国际承认的“对等政治实休”,从而使两岸的暂时分离状态固定化、“合法化”、永久化。  “独台”实际上是一种由台湾当局推进的经过包装的分裂路线,与“台独”没有本质区别。 (来源:解放军报)编辑:齐晓靖论厘而不清的“独台”概念论厘而不清的“独台”概念日期:2017-04-23 10:48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王英津  “独台”概念的出现,使得本来就已模糊不清的“台独”概念更加混乱,甚至让一些年轻的两岸关系研究者感觉有些“雾里看花”。那么,“独台”与“台独”究竟是什么关系?二者的异同究竟何在?台湾学者建构“独台”概念的目的或用意是什么?祖国大陆学者该如何看待和使用这一概念?基于弄清上述问题,以便今后祖国大陆学界准确、具体地理解和使用“独台”概念,同时便于看清某些“独台”包装下的“台独”说辞,本文对“独台”概念特作如下梳理和剖析。  一、两岸对“独台”的不同界定  至于何时“独台”这一概念开始被两岸关系学者所使用,笔者未作考证。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由于“独台”概念尚未被具体界定,因此两岸使用“独台”概念的涵义不尽相同。在祖国大陆关于“独台”的界定中,比较典型者当属齐晓靖的观点:“独台”是指坚持“分裂分治”立场,推行“一个中国,两个对等政治实体”或“阶段性两个中国”政策的台湾当局所奉行的路线,亦被称为“B型台独”“国独”。“独台”的表现是,台湾当局在国家观念上,坚持自1949年10月以后就不复存在的“中华民国法统”,但又以“目前治权不及于中国大陆”,两岸处于“分裂分治”状态为借口,以台、澎、金、马地区为“中华民国”的统辖区域,声称“中华民国在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独台”对内通过“修宪”、直接民选“总统”、废除台湾省建制、实行单一“国会”等手法,凸显台湾的“主权”和“国家”形态;对外在国际上大肆进行“务实外交”活动,谋求“双重承认”“重返联合国”,企图使台湾获得独立的、完整的“国际人格”,成为与祖国大陆平起平坐并受国际承认的“对等政治实体”,从而使两岸的暂时分离状态固定化、“合法化”、永久化。“独台”实际上是一种由台湾当局推进的经过包装的分裂路线,与“台独”没有本质区别。(齐晓靖:《“台独”与“独台”》,中国台湾网,2001年4月9日)  在台湾关于“独台”的界定中,张亚中的观点颇具代表性。认为“独台”是指“中华民国主权独立在台湾”,“国家”名称为“中华民国”。“台独”论者以建立一个“主权独立”的“台湾共和国”为最终目标,其主权范围仅及台、澎、金、马。此处所称的“主权独立”,是特指独立于祖国大陆而言的。(张亚中:《论统合》,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320页)张亚中还通过比较国民党与民进党的相关论述,进一步说明“独台”与“台独”的不同,见下页表。  二、两岸“独台”界定之评析  齐晓靖关于“独台”的界定比较笼统,用其来观察台湾社会的统“独”现象,难免会出现“图像不清”问题。譬如,其关于“‘独台’是坚持‘分裂分治’立场,推行‘一个中国,两个对等政治实体’”的说辞,在总体上能够成立,但缺乏对问题的细化界定。从当年李登辉时期的“国家统一纲领”(1991年)、“关于‘一个中国’的涵义”(1992年)和“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1994年)这三个法律文件来看,虽然三者均程度不同地存有“一个中国,两个对等政治实体”意涵表达,但前两者与后者的“一中”涵义有所不同。前两者是指“中华民国”,而后者是指“历史上、地理上、文化上、血缘上的中国”。显然,齐晓靖的论述没有兼顾到这些细微差别,难免其“独台”界定显得有些粗糙。相比而言,张亚中的论述则比较细化和具体,其注意到了三个法律文件关于“一中”涵义的不同(张亚中:《统合方略》,台湾生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0年版,第189-194页),故其将“独台”划分为隐性“独台”和显性“独台”。从总体论述来看,张亚中是以以何种名义实现“台湾独立”作为区分“台独”和“独台”的标准,凡是强调以“中华民国”名义来实现“台湾独立”的即为“独台”,凡是强调以“台湾共和国”名义来实现“台湾独立”的即为“台独”。这样的界分容易导致以“独台”掩盖“台独”。譬如,张亚中指出:“‘中华民国是台湾’意指中华民国的主权范围仅及台、澎、金、马,这种说法就是标准的‘独台’。”(张亚中:《论统合》,第321页)事实上,“中华民国是台湾”就是不折不扣的“台独”,倘若硬将这种说辞界定为“独台”,就会掩盖“中华民国”名义下“台独”。  为进一步说明两位学者对于“独台”界定的差异,下面以“中华民国主体性”论述为例作进一步分析。目前台湾社会关于“中华民国”名义的“主体性”论述有四种情形:一是坚持“中华民国主体性”,拒不承认祖国大陆政权的任何合法性,该情形主要存在于“两蒋”时期;二是坚持“中华民国主体性”,仅在治权层面上承认祖国大陆政权的合法性,譬如,李登辉时期“国家统一纲领”(1991年)、“关于‘一个中国’的涵义”(1992年)所体现的就是该情形;三是在虚体“一中”屋顶下,坚持“中华民国主体性”,同时含蓄地在主权和治权两个层面上承认祖国大陆政权的合法性,譬如“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1994年)、“两国论”(1999年)所体现的就是该情形;四是完全抛弃虚体“一中”屋顶,坚持“中华民国”是一个独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或中国)之外的另一个主权独立国家,主张两岸“一边一国”,譬如民进党“台湾前途决议文”(1999年),以及目前蔡英文当局的两岸政治关系定位论述,均属这种情形。  按照齐晓靖的观点,上述四种情形中,只有第二、三种情形属于“独台”;而按照张亚中的观点,第二、三、四种情形均属于“独台”。齐晓靖的界定尽管不会导致“独台”概念的泛化和滥用,但却对问题缺乏精准解释;而张亚中的界定尽管细化,但其将上述第四种情形也界定为“独台”,容易将“台独”与“独台”混为一谈。当然,“独台”在本质上就是“台独”。对此,张亚中也曾指出:“台独”和“独台”虽有名称上的差异,但在“主权独立”这个核心意涵上,两者完全一致。(张亚中:《论统合》,第320页)  那么,究竟如何区分“独台”和“台独”,以及如何对“独台”作更细化的分类?结合上述两位学者的界分标准,笔者主张在以下两个层面上来界分:其一,界分“独台”和“台独”的依据是,“独台”在坚持“中华民国主体性”的同时,在形式上尚坚持“一个中国”(要么是“一个中国即中华民国”,要么是“一个中国即历史上、地理上、文化上、血缘上的中国”),即坚持认为两岸之间尚存在“一中”连结。但是,“台独”在坚持“中华民国(或台湾)主体性”时,则竭力切断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连结,不承认“两岸同属一中”。其二,界分隐性“独台”和显性“独台”。“独台”并非一个均质的整体,从“一中”论述到“独台”论述并非一步到位就可实现,而是有一个过渡。倘若将这个过渡也视为“独台”,那么这个过渡型的“独台”就可以被界定为隐性“独台”,这就有了隐性“独台”与显性“独台”的区分。两者的具体界分标准是,其坚持的“一中”是指“中华民国”,抑或是历史上、地理上、文化上、血缘上的中国。若是前者,即为隐性“独台”;若是后者,即为显性“独台”。前者如“国家统一纲领”(1991年)、“关于‘一个中国’的涵义”(1992年)所展现的“独台”论述,后者如“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1994年)所展现的“独台”论述。需要指出的是,此处只是借鉴而非照搬张亚中界分“独台”的思路,因为此处界分隐性“独台”与显性“独台”的标准与张亚中的标准并不相同,所得结论也不相同。  按照新的区分标准,在上述四种情形中,第一种属于“一中”论述,第四种属于“台独”论述,只有第二、三种属于“独台”论述。但第二与第三种论述不完全相同,第二种是隐性“独台”,其“一中”是实体的“中华民国”;而第三种是显性“独台”,其“一中”则是虚体的“中国”。显性“独台”与“台独”仅存在形式上的不同,即其在“中华民国”上面搭建了一个虚体“一中”屋顶,以表明两岸在这个屋顶下仍存在微弱的历史连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得出以下两个结论:一是台湾社会的“中华民国主体性”论述并非全部是“独台”论述,除此之外,还有“一中”或“台独”论述。二是“独台”和“台独”虽有形式上的不同,但本质上是相同的,均强调台湾当局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  分析至此,想必有人会追问,1999年李登辉抛出的“两国论”究竟是“台独”,还是“独台”?从李登辉主政早期的两岸政策论述来看,其尚属“一中”论述。而至中后期,李登辉当局的论述已变为“独台”论述。这是因为,此时的台湾当局尽管认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但通过主权与治权的区分,淡化“中华民国”的唯一法统地位,以承认“两个对等政治实体”的形式间接承认祖国大陆政权的合法性,旨在以“治权”掏空“主权”,以“两个对等政治实体”架空“一中”,其实质是“一国两府”。李登辉主政后期,其论述继续从“独台”滑向“台独”。1999年7月9日,李登辉接受德国之声记者采访时抛出“两国论”,即“1991年修宪以来,已将两岸关系定位在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而非一合法政府、一叛乱团体,或一中央政府、一地方政府的‘一个中国’的内部关系。所以北京政府将台湾视为‘叛乱的一个省’,完全昧于历史与法律上的事实。也由于两岸关系定位在特殊的国与国关系,因此并没有再宣布台湾独立的必要”(苏起:《两岸波涛二十年纪实》,台湾远见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版,第89页)。从“两国论”内容不难看出,其将台湾定位为“主权国家”,认为其主权和治权(非仅仅是治权)均不及于祖国大陆,台湾有效支配的区域是台澎金马;不接受祖国大陆关于“一个中国”的看法,也不接受国民党版“一个中国”的看法,连带对“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一个中国即中华民国”“一个分治的中国”“一个中国,两个对等政治实体”等也均不接受。(苏起:《两岸波涛二十年纪实》,第167页)从上述说辞来看,两岸是“国与国”关系,已经抽离了“一个中国”的政治基础,实质是“两个中国”。因此,李登辉的“两国论”尽管在台湾社会被有些人称为“独台”论述,但在祖国大陆看来就是不折不扣的“台独”论述。李登辉的“两国论”究竟属于“独台”还是“台独”的争论,其实是源于“独台”和“台独”概念的混乱。  三、“独台”概念应走入历史  尽管学界对“独台”与“台独”作了上述区分,但从祖国大陆角度来看,两者均是分裂国家领土,搞“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行径,两者所产生的效果和造成的危害并无多大差别,无非“独台”比“台独”在手法上更柔和、更隐蔽一些而已。所以,祖国大陆学者通常将“独台”称为“柔性台独”“隐性台独”或“B型台独”。正因如此,祖国大陆并不过分强调“独台”和“台独”的区别,有时以“台独”概念统称“独台”和“台独”。  “独台”最早是台湾社会创制的概念,后被祖国大陆学界引入并使用。该概念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在20世纪90年代反映了当时台湾内部不同政治力量对两岸关系的看法和态度。譬如,学界普遍将“独台”和“台独”对“中华民国”所持的不同态度概括为,前者要捍卫“中华民国”,而后者要消灭“中华民国”。这一概括在当时无疑反映了台湾社会的政治现实,对台湾社会的某些政治现象也具有一定解释力,但随着岛内局势变迁,该概念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已大打折扣。具体原因有二:其一,在当下的台湾社会,民进党基本上回归“宪政”体制,其“台独”策略也从“推翻中华民国”逐步转向“接受中华民国”,其手法是借助“中华民国”框架来从事“事实台独”。这样一来,“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其领土范围是台澎金马”,日渐成为台湾蓝绿两大阵营的最大公约数。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区分和并列使用“台独”和“独台”这两个概念,不仅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而且很容易被某些政治论述的表象所迷惑。其二,目前学界将“独台”与“台独”概念并列使用的做法并不科学。两者并不是相斥的概念,而是相互交叉的概念,将两者并列使用在逻辑上存在问题,必定会引起相关论述的混乱。事实上,“独台”与“台独”的关系有些微妙而复杂。“独台”在实质就是“事实台独”,但“事实台独”并非一定是“独台”。  事实上,直接使用“台独”概念足以描述岛内民众的统“独”状况及其走向,不需要借助于“独台”这一概念。“独台”概念的引入,在总体上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释和解决,反而增加了问题的困扰和误解。从问题研究的角度来讲,应以简驭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不应因引入不必要的概念而使简单问题复杂化。据此,笔者不主张今后在两岸关系研究中继续使用“独台”概念。但是,鉴于“独台”这一概念已经在两岸关系中被广泛使用,立即停止使用似乎有些难度,故笔者认为,即便将来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继续使用,也要慎之又慎,且使用前务必廓清其涵义,否则,就无法避免出现论述混乱的现象。

什么是华独?

华独,或者说独台,是台独的一种形式。指以“中华民国”的名义搞“一边一国”“一中一台”“两个中国”,声称“中华民国在台湾”“中华民国是台湾”“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现在的名字叫做中华民国”“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不需要再次独立”等等。这种“中华民国”,(尽管口头上可能不提)实质上已经放弃了对大陆地区的主张,试图造成“一边一国”的事实。

需要注意的是,两岸对“台独”一词的认知有所不同。台湾认为只有谋求以“台湾国”“台湾共和国”等名义正名制宪等才叫“台独”,其含义比较狭隘,可姑且称为“狭义台独”;而大陆认为以一切形式谋求“一边一国”“台湾独立”“一中一台”“两个中国”的,都是各种形式的“台独”。所以,如果有对岸的人声称自己不是“台独”,或者提“中华民国”,千万不要以为对方就是统派了,不妨看看他的“中华民国”是什么,他可能不是台湾意义上的“台独”,但可能是个“华独”。

事实上,“狭义台独”和“独台”(“华独”)实质上都是台独,除了相关论述需要外,一般没有必要特别区分。

下面附几篇“台独”和“独台”(“华独”)的文献参考:

“台独”与“独台”“台独”与“独台”   “台独”,即“台湾独立运动”的简称,特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外国势力策动和扶持,存在于台湾及海外的一种分裂主义思潮和运动。“台独”的实质,就是企图借助于外国势力的支持,以建立“台湾共和国”为最终政治目的,把台湾从中国版图中分裂出去,把台湾人民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分裂出去。  “台独”势力炮制的“理论”主要是:第一,鼓吹“台湾法律地位未定”,“台湾不是中国领土,台湾问题不是中国内政问题”,主张台湾问题国际化,引进外力达成“台湾独立”;第二,宣扬“台湾文化不是中国文化的一支”,“台湾人不是中国人”,鼓吹“台湾民族论”,企图割断台湾与祖国的一切联系;第三,歪曲国际法关于殖民地人民民族自决的原则,提出“台湾住民自决独立”或“台湾前途由全体住民自决”,“建立一个新而独立的国家”。  “独台”是指坚持“分裂分治”立场,推行“一个中国,两个对等政治实体”或“阶段性两个中国”的政策的台湾当局所奉行的路线,亦被称为“B型台独”、“国独”。“独台”的表现为,台湾当局在国家观念上,坚持自1949年10月以后就不复存在的“中华民国法统”,但又以“目前治权不及于中国大陆”,海峡两岸处于“分裂分治”状态为借口,以台澎金马地区为“中华民国”的“统辖区域”,声称“中华民国在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  “独台”对内通过“修宪”、直接民选“总统”、废除台湾省建制、实行单一“国会”等手法,凸显台湾的“主权”和“国家”形态;对外在国际上大肆进行“务实外交”活动,谋求“双重承认”、“重返联合国”,企图使台湾获得独立的、完整的“国际人格”,成为与大陆平起平坐并受国际承认的“对等政治实休”,从而使两岸的暂时分离状态固定化、“合法化”、永久化。  “独台”实际上是一种由台湾当局推进的经过包装的分裂路线,与“台独”没有本质区别。 (来源:解放军报)编辑:齐晓靖论厘而不清的“独台”概念论厘而不清的“独台”概念日期:2017-04-23 10:48 来源:《统一论坛》 作者:王英津  “独台”概念的出现,使得本来就已模糊不清的“台独”概念更加混乱,甚至让一些年轻的两岸关系研究者感觉有些“雾里看花”。那么,“独台”与“台独”究竟是什么关系?二者的异同究竟何在?台湾学者建构“独台”概念的目的或用意是什么?祖国大陆学者该如何看待和使用这一概念?基于弄清上述问题,以便今后祖国大陆学界准确、具体地理解和使用“独台”概念,同时便于看清某些“独台”包装下的“台独”说辞,本文对“独台”概念特作如下梳理和剖析。  一、两岸对“独台”的不同界定  至于何时“独台”这一概念开始被两岸关系学者所使用,笔者未作考证。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由于“独台”概念尚未被具体界定,因此两岸使用“独台”概念的涵义不尽相同。在祖国大陆关于“独台”的界定中,比较典型者当属齐晓靖的观点:“独台”是指坚持“分裂分治”立场,推行“一个中国,两个对等政治实体”或“阶段性两个中国”政策的台湾当局所奉行的路线,亦被称为“B型台独”“国独”。“独台”的表现是,台湾当局在国家观念上,坚持自1949年10月以后就不复存在的“中华民国法统”,但又以“目前治权不及于中国大陆”,两岸处于“分裂分治”状态为借口,以台、澎、金、马地区为“中华民国”的统辖区域,声称“中华民国在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独台”对内通过“修宪”、直接民选“总统”、废除台湾省建制、实行单一“国会”等手法,凸显台湾的“主权”和“国家”形态;对外在国际上大肆进行“务实外交”活动,谋求“双重承认”“重返联合国”,企图使台湾获得独立的、完整的“国际人格”,成为与祖国大陆平起平坐并受国际承认的“对等政治实体”,从而使两岸的暂时分离状态固定化、“合法化”、永久化。“独台”实际上是一种由台湾当局推进的经过包装的分裂路线,与“台独”没有本质区别。(齐晓靖:《“台独”与“独台”》,中国台湾网,2001年4月9日)  在台湾关于“独台”的界定中,张亚中的观点颇具代表性。认为“独台”是指“中华民国主权独立在台湾”,“国家”名称为“中华民国”。“台独”论者以建立一个“主权独立”的“台湾共和国”为最终目标,其主权范围仅及台、澎、金、马。此处所称的“主权独立”,是特指独立于祖国大陆而言的。(张亚中:《论统合》,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14年版,第320页)张亚中还通过比较国民党与民进党的相关论述,进一步说明“独台”与“台独”的不同,见下页表。  二、两岸“独台”界定之评析  齐晓靖关于“独台”的界定比较笼统,用其来观察台湾社会的统“独”现象,难免会出现“图像不清”问题。譬如,其关于“‘独台’是坚持‘分裂分治’立场,推行‘一个中国,两个对等政治实体’”的说辞,在总体上能够成立,但缺乏对问题的细化界定。从当年李登辉时期的“国家统一纲领”(1991年)、“关于‘一个中国’的涵义”(1992年)和“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1994年)这三个法律文件来看,虽然三者均程度不同地存有“一个中国,两个对等政治实体”意涵表达,但前两者与后者的“一中”涵义有所不同。前两者是指“中华民国”,而后者是指“历史上、地理上、文化上、血缘上的中国”。显然,齐晓靖的论述没有兼顾到这些细微差别,难免其“独台”界定显得有些粗糙。相比而言,张亚中的论述则比较细化和具体,其注意到了三个法律文件关于“一中”涵义的不同(张亚中:《统合方略》,台湾生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10年版,第189-194页),故其将“独台”划分为隐性“独台”和显性“独台”。从总体论述来看,张亚中是以以何种名义实现“台湾独立”作为区分“台独”和“独台”的标准,凡是强调以“中华民国”名义来实现“台湾独立”的即为“独台”,凡是强调以“台湾共和国”名义来实现“台湾独立”的即为“台独”。这样的界分容易导致以“独台”掩盖“台独”。譬如,张亚中指出:“‘中华民国是台湾’意指中华民国的主权范围仅及台、澎、金、马,这种说法就是标准的‘独台’。”(张亚中:《论统合》,第321页)事实上,“中华民国是台湾”就是不折不扣的“台独”,倘若硬将这种说辞界定为“独台”,就会掩盖“中华民国”名义下“台独”。  为进一步说明两位学者对于“独台”界定的差异,下面以“中华民国主体性”论述为例作进一步分析。目前台湾社会关于“中华民国”名义的“主体性”论述有四种情形:一是坚持“中华民国主体性”,拒不承认祖国大陆政权的任何合法性,该情形主要存在于“两蒋”时期;二是坚持“中华民国主体性”,仅在治权层面上承认祖国大陆政权的合法性,譬如,李登辉时期“国家统一纲领”(1991年)、“关于‘一个中国’的涵义”(1992年)所体现的就是该情形;三是在虚体“一中”屋顶下,坚持“中华民国主体性”,同时含蓄地在主权和治权两个层面上承认祖国大陆政权的合法性,譬如“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1994年)、“两国论”(1999年)所体现的就是该情形;四是完全抛弃虚体“一中”屋顶,坚持“中华民国”是一个独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或中国)之外的另一个主权独立国家,主张两岸“一边一国”,譬如民进党“台湾前途决议文”(1999年),以及目前蔡英文当局的两岸政治关系定位论述,均属这种情形。  按照齐晓靖的观点,上述四种情形中,只有第二、三种情形属于“独台”;而按照张亚中的观点,第二、三、四种情形均属于“独台”。齐晓靖的界定尽管不会导致“独台”概念的泛化和滥用,但却对问题缺乏精准解释;而张亚中的界定尽管细化,但其将上述第四种情形也界定为“独台”,容易将“台独”与“独台”混为一谈。当然,“独台”在本质上就是“台独”。对此,张亚中也曾指出:“台独”和“独台”虽有名称上的差异,但在“主权独立”这个核心意涵上,两者完全一致。(张亚中:《论统合》,第320页)  那么,究竟如何区分“独台”和“台独”,以及如何对“独台”作更细化的分类?结合上述两位学者的界分标准,笔者主张在以下两个层面上来界分:其一,界分“独台”和“台独”的依据是,“独台”在坚持“中华民国主体性”的同时,在形式上尚坚持“一个中国”(要么是“一个中国即中华民国”,要么是“一个中国即历史上、地理上、文化上、血缘上的中国”),即坚持认为两岸之间尚存在“一中”连结。但是,“台独”在坚持“中华民国(或台湾)主体性”时,则竭力切断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连结,不承认“两岸同属一中”。其二,界分隐性“独台”和显性“独台”。“独台”并非一个均质的整体,从“一中”论述到“独台”论述并非一步到位就可实现,而是有一个过渡。倘若将这个过渡也视为“独台”,那么这个过渡型的“独台”就可以被界定为隐性“独台”,这就有了隐性“独台”与显性“独台”的区分。两者的具体界分标准是,其坚持的“一中”是指“中华民国”,抑或是历史上、地理上、文化上、血缘上的中国。若是前者,即为隐性“独台”;若是后者,即为显性“独台”。前者如“国家统一纲领”(1991年)、“关于‘一个中国’的涵义”(1992年)所展现的“独台”论述,后者如“台海两岸关系说明书”(1994年)所展现的“独台”论述。需要指出的是,此处只是借鉴而非照搬张亚中界分“独台”的思路,因为此处界分隐性“独台”与显性“独台”的标准与张亚中的标准并不相同,所得结论也不相同。  按照新的区分标准,在上述四种情形中,第一种属于“一中”论述,第四种属于“台独”论述,只有第二、三种属于“独台”论述。但第二与第三种论述不完全相同,第二种是隐性“独台”,其“一中”是实体的“中华民国”;而第三种是显性“独台”,其“一中”则是虚体的“中国”。显性“独台”与“台独”仅存在形式上的不同,即其在“中华民国”上面搭建了一个虚体“一中”屋顶,以表明两岸在这个屋顶下仍存在微弱的历史连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得出以下两个结论:一是台湾社会的“中华民国主体性”论述并非全部是“独台”论述,除此之外,还有“一中”或“台独”论述。二是“独台”和“台独”虽有形式上的不同,但本质上是相同的,均强调台湾当局是一个“主权独立国家”。  分析至此,想必有人会追问,1999年李登辉抛出的“两国论”究竟是“台独”,还是“独台”?从李登辉主政早期的两岸政策论述来看,其尚属“一中”论述。而至中后期,李登辉当局的论述已变为“独台”论述。这是因为,此时的台湾当局尽管认为“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但通过主权与治权的区分,淡化“中华民国”的唯一法统地位,以承认“两个对等政治实体”的形式间接承认祖国大陆政权的合法性,旨在以“治权”掏空“主权”,以“两个对等政治实体”架空“一中”,其实质是“一国两府”。李登辉主政后期,其论述继续从“独台”滑向“台独”。1999年7月9日,李登辉接受德国之声记者采访时抛出“两国论”,即“1991年修宪以来,已将两岸关系定位在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而非一合法政府、一叛乱团体,或一中央政府、一地方政府的‘一个中国’的内部关系。所以北京政府将台湾视为‘叛乱的一个省’,完全昧于历史与法律上的事实。也由于两岸关系定位在特殊的国与国关系,因此并没有再宣布台湾独立的必要”(苏起:《两岸波涛二十年纪实》,台湾远见天下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版,第89页)。从“两国论”内容不难看出,其将台湾定位为“主权国家”,认为其主权和治权(非仅仅是治权)均不及于祖国大陆,台湾有效支配的区域是台澎金马;不接受祖国大陆关于“一个中国”的看法,也不接受国民党版“一个中国”的看法,连带对“一个中国,各自表述”“一个中国即中华民国”“一个分治的中国”“一个中国,两个对等政治实体”等也均不接受。(苏起:《两岸波涛二十年纪实》,第167页)从上述说辞来看,两岸是“国与国”关系,已经抽离了“一个中国”的政治基础,实质是“两个中国”。因此,李登辉的“两国论”尽管在台湾社会被有些人称为“独台”论述,但在祖国大陆看来就是不折不扣的“台独”论述。李登辉的“两国论”究竟属于“独台”还是“台独”的争论,其实是源于“独台”和“台独”概念的混乱。  三、“独台”概念应走入历史  尽管学界对“独台”与“台独”作了上述区分,但从祖国大陆角度来看,两者均是分裂国家领土,搞“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的行径,两者所产生的效果和造成的危害并无多大差别,无非“独台”比“台独”在手法上更柔和、更隐蔽一些而已。所以,祖国大陆学者通常将“独台”称为“柔性台独”“隐性台独”或“B型台独”。正因如此,祖国大陆并不过分强调“独台”和“台独”的区别,有时以“台独”概念统称“独台”和“台独”。  “独台”最早是台湾社会创制的概念,后被祖国大陆学界引入并使用。该概念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其在20世纪90年代反映了当时台湾内部不同政治力量对两岸关系的看法和态度。譬如,学界普遍将“独台”和“台独”对“中华民国”所持的不同态度概括为,前者要捍卫“中华民国”,而后者要消灭“中华民国”。这一概括在当时无疑反映了台湾社会的政治现实,对台湾社会的某些政治现象也具有一定解释力,但随着岛内局势变迁,该概念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已大打折扣。具体原因有二:其一,在当下的台湾社会,民进党基本上回归“宪政”体制,其“台独”策略也从“推翻中华民国”逐步转向“接受中华民国”,其手法是借助“中华民国”框架来从事“事实台独”。这样一来,“中华民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其领土范围是台澎金马”,日渐成为台湾蓝绿两大阵营的最大公约数。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区分和并列使用“台独”和“独台”这两个概念,不仅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而且很容易被某些政治论述的表象所迷惑。其二,目前学界将“独台”与“台独”概念并列使用的做法并不科学。两者并不是相斥的概念,而是相互交叉的概念,将两者并列使用在逻辑上存在问题,必定会引起相关论述的混乱。事实上,“独台”与“台独”的关系有些微妙而复杂。“独台”在实质就是“事实台独”,但“事实台独”并非一定是“独台”。  事实上,直接使用“台独”概念足以描述岛内民众的统“独”状况及其走向,不需要借助于“独台”这一概念。“独台”概念的引入,在总体上不仅无助于问题的解释和解决,反而增加了问题的困扰和误解。从问题研究的角度来讲,应以简驭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不应因引入不必要的概念而使简单问题复杂化。据此,笔者不主张今后在两岸关系研究中继续使用“独台”概念。但是,鉴于“独台”这一概念已经在两岸关系中被广泛使用,立即停止使用似乎有些难度,故笔者认为,即便将来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继续使用,也要慎之又慎,且使用前务必廓清其涵义,否则,就无法避免出现论述混乱的现象。

什么是华独?

“华独”是“台独”的一种,又称“隐形台独”“独台”,是台湾当局的中国国民党的政治主张。与民进党要彻底与大陆进行切割不同的是,“华独”不否认自己与对岸的血缘和文化关系,但认为自己与对岸属于两个对等的政治实体,与对岸是兄弟关系,而不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当局、合法政权与合法政权下非法割据的伪政权的关系,且认为自己在1912年已经事实独立,不需要再次宣布“独立”。当下问题是处理与中共的关系(注意这里是中共关系而不同于民进党常用的的中国关系,因为华独派和蓝营认为自己才是正统的中国)或让所谓“中华民国”得到更多的国际空间。“华独”的理想结果是两岸形成类似于南北朝鲜、东西德的文化、民族完全相同,国号简称相同,但政治上完全对立的两个国家。

“华独”比民进党的台独更具有破坏性,更值得警惕,如果一个台湾政治人物整天把中国挂在嘴边,那请想想他的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中华民国”。如果还对“一中各表”“一国两区”“中华民国在台湾”“中国正统在台湾”的独台论述认识不清,甚至认为它符合九二共识,最终导致“中华民国”的事实独立的政治实体出现,甚至借着“中华民国”的壳加入联合国,两岸就真的变成了朝鲜半岛问题了(朝鲜和韩国两个政权的宪法均称自己拥有整个朝鲜半岛的主权,但它们就是两个国家,而且朝韩之间不是外交关系,而是所谓“兄弟”关系,即所谓的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

“华独”的奠基者是李登辉,而华独的引路人是蒋经国。蒋经国统治末期,国民党面临统治法理性的问题,为了维护统治,将台湾本土派的李登钦定为所谓“中华民国”总统,开启了台湾独立运动的序幕。马英九成为党主席后,对“华独”进行升华,主张“不独不统不武”的独台党纲,比“台独”更加隐晦,主张同对岸进行和平对话,但对话内容绝对不包括统一问题。主张两岸进行经贸合作,但前提是两岸均不提及统独等政治议题。而且马英九卸任后一直称中华民国已经于1912年独立,无需再次宣布独立,可以断定他就是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华独。他任期时实则推进两岸关系,但将统一的议题越拉越远。

这是国家对于独台(华独)的认识,所以无需再给马英九、韩国瑜等人洗白,他们口口声声反台独只是为了反政敌民进党,若当民进党不存在,他们断不会反台独,在国民党支持率日渐式微的今天,他们连反台独的话语都说不出来。所以国民党华独的本质,实则与民进党的台独没有二异。两岸之间是母子、从属、上下级的关系,而不是所谓兄弟的关系,真这么想两岸就变成第二个南北朝鲜了,就真的如了“华独”的愿了


什么是华独?

“华独”是“台独”的一种,又称“隐形台独”“独台”,是台湾当局的中国国民党的政治主张。与民进党要彻底与大陆进行切割不同的是,“华独”不否认自己与对岸的血缘和文化关系,但认为自己与对岸属于两个对等的政治实体,与对岸是兄弟关系,而不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当局、合法政权与合法政权下非法割据的伪政权的关系,且认为自己在1912年已经事实独立,不需要再次宣布“独立”。当下问题是处理与中共的关系(注意这里是中共关系而不同于民进党常用的的中国关系,因为华独派和蓝营认为自己才是正统的中国)或让所谓“中华民国”得到更多的国际空间。“华独”的理想结果是两岸形成类似于南北朝鲜、东西德的文化、民族完全相同,国号简称相同,但政治上完全对立的两个国家。

“华独”比民进党的台独更具有破坏性,更值得警惕,如果一个台湾政治人物整天把中国挂在嘴边,那请想想他的中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还是“中华民国”。如果还对“一中各表”“一国两区”“中华民国在台湾”“中国正统在台湾”的独台论述认识不清,甚至认为它符合九二共识,最终导致“中华民国”的事实独立的政治实体出现,甚至借着“中华民国”的壳加入联合国,两岸就真的变成了朝鲜半岛问题了(朝鲜和韩国两个政权的宪法均称自己拥有整个朝鲜半岛的主权,但它们就是两个国家,而且朝韩之间不是外交关系,而是所谓“兄弟”关系,即所谓的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

“华独”的奠基者是李登辉,而华独的引路人是蒋经国。蒋经国统治末期,国民党面临统治法理性的问题,为了维护统治,将台湾本土派的李登钦定为所谓“中华民国”总统,开启了台湾独立运动的序幕。马英九成为党主席后,对“华独”进行升华,主张“不独不统不武”的独台党纲,比“台独”更加隐晦,主张同对岸进行和平对话,但对话内容绝对不包括统一问题。主张两岸进行经贸合作,但前提是两岸均不提及统独等政治议题。而且马英九卸任后一直称中华民国已经于1912年独立,无需再次宣布独立,可以断定他就是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华独。他任期时实则推进两岸关系,但将统一的议题越拉越远。

这是国家对于独台(华独)的认识,所以无需再给马英九、韩国瑜等人洗白,他们口口声声反台独只是为了反政敌民进党,若当民进党不存在,他们断不会反台独,在国民党支持率日渐式微的今天,他们连反台独的话语都说不出来。所以国民党华独的本质,实则与民进党的台独没有二异。两岸之间是母子、从属、上下级的关系,而不是所谓兄弟的关系,真这么想两岸就变成第二个南北朝鲜了,就真的如了“华独”的愿了


什么是华独?

所谓华独,其实是目前台湾的中间派主流民意,其主要主张是在于1949年后大陆和台湾就分裂成了“两个国家”,目前是“国与国关系”,但承认“中华民国”法统,主张法理上放弃对大陆地区主权,但同时对于“法理台独”持一定程度保留/反对态度。对大陆的态度分浅绿和浅蓝,浅绿比较反大陆,浅蓝比较亲大陆,但共同点是强烈不愿意被大陆“吞并”

细分过来华独又可以分为浅绿、浅蓝两种论述方式。

浅绿的论述方式可以归纳为目前蔡英文说的“中华民国台湾”和“特殊国与国关系”,其主张区分1949年前后的历史事实,认为1949年以前的属于“中国”,同时主张永久维持“国与国关系”,同时以“中华民国”的身份取得“台湾”的国际承认。

浅蓝的论述方式就是李登辉后期的“两个中国”,主张1912年以来“中华民国一直是一个国家”,1949年以后就和对岸“分裂为两个中国”,同时还主张国际应该双重承认“两个中国”,对于两岸未来倒是不排除“重新统一为一个中国”。

大陆的态度是反对浅绿的“借壳上市”式的“华独”,对浅蓝的“华独”论述反对但同时又试图沟通和引导(因为“浅蓝”论述的终极可能性包括“统一”)

需要注意的是蔡英文的论述明显从绿营标准的“独台”论述(“一边一国”)转向为“华独”意涵的“中华民国台湾”吸纳了大量浅蓝选票。


什么是华独?

所谓华独,其实是目前台湾的中间派主流民意,其主要主张是在于1949年后大陆和台湾就分裂成了“两个国家”,目前是“国与国关系”,但承认“中华民国”法统,主张法理上放弃对大陆地区主权,但同时对于“法理台独”持一定程度保留/反对态度。对大陆的态度分浅绿和浅蓝,浅绿比较反大陆,浅蓝比较亲大陆,但共同点是强烈不愿意被大陆“吞并”

细分过来华独又可以分为浅绿、浅蓝两种论述方式。

浅绿的论述方式可以归纳为目前蔡英文说的“中华民国台湾”和“特殊国与国关系”,其主张区分1949年前后的历史事实,认为1949年以前的属于“中国”,同时主张永久维持“国与国关系”,同时以“中华民国”的身份取得“台湾”的国际承认。

浅蓝的论述方式就是李登辉后期的“两个中国”,主张1912年以来“中华民国一直是一个国家”,1949年以后就和对岸“分裂为两个中国”,同时还主张国际应该双重承认“两个中国”,对于两岸未来倒是不排除“重新统一为一个中国”。

大陆的态度是反对浅绿的“借壳上市”式的“华独”,对浅蓝的“华独”论述反对但同时又试图沟通和引导(因为“浅蓝”论述的终极可能性包括“统一”)

需要注意的是蔡英文的论述明显从绿营标准的“独台”论述(“一边一国”)转向为“华独”意涵的“中华民国台湾”吸纳了大量浅蓝选票。


什么是华独?

维基百科关于华独的定义

華獨,又被稱為國獨,是在臺灣出現的一個政治主張與意識形態,意指臺灣應該以中華民國的名義(國號)而成為獨立國家。這個意識型態支持「中華民國是臺灣」或「臺灣是中華民國」(這個「中華民國」並不包含中國大陸)的立場,是獨台路線的一個分支,與臺獨的意識形態有部份重疊之處。這個名詞在2015年由蔡丁貴提出,用來與臺獨路線進行區隔。

好像有人理解为大陆独立?


什么是华独?

维基百科关于华独的定义

華獨,又被稱為國獨,是在臺灣出現的一個政治主張與意識形態,意指臺灣應該以中華民國的名義(國號)而成為獨立國家。這個意識型態支持「中華民國是臺灣」或「臺灣是中華民國」(這個「中華民國」並不包含中國大陸)的立場,是獨台路線的一個分支,與臺獨的意識形態有部份重疊之處。這個名詞在2015年由蔡丁貴提出,用來與臺獨路線進行區隔。

好像有人理解为大陆独立?


什么是华独?

说白了就是制造“两个中国”的假象


什么是华独?

说白了就是制造“两个中国”的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