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东师范大学如何恢复1959年全国16强的地位??
特此声明:以下言论纯属个人行为,一切与华东师大无关,本人亦非华东师大的学生!
谢邀!很想把这个答案写好,可惜太难了,虽然我问过很多老师也查过很多资料,但很多史料和证明均已经无法展现出来了,再加上本人的文字功底实在很低,所以叙述起来还请各位见谅...先说结论:华东师大是一个英雄的大学,是一个苦难的大学,更是一个充满反抗斗争基因、以人为本、自立自强、生生不息的大学,它不是在崛起,它只是在复兴。
这个回答很长,希望看官能够有些耐心忍耐一下,下面就按照历史时间线慢慢道来.......
华东师范的血脉起源其实起点很高,华东师大将每年的6月3和6月1作为纪念日,是因为这两天是光华大学和大夏大学的建校日,可能大家最多也就知道华东师大是1951年时大夏和光华这两校合并的,其实,1952年院系调整,圣约翰大学的教育系、理学院(包括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中文系等主要院系均并入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之初的华东师范大学,以圣约翰大学的师生人数为最多,圣约翰大学是当时华东师大的主体,而圣约翰大学是毫无争议的民国沪上第一大学,这个相关历史可以自己去百度一下,但是介于圣约翰大学是教会举办的大学,可能目前网上可供留存的史料不是很多,但是对比一下就知道了,当时的某蛋大学和圣约翰大学对比,某蛋就是野鸡大学......华东师大成立后,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孟宪承亲自任华东师大校长,华东军政委员会管辖当时除台湾省外的山东、浙江、福建三个省,苏北、苏南(后来的江苏)、皖北、皖南(后来的安徽)四个行政区和南京、上海二个市,所以这样机构的教育部长亲自任华东师大的校长,华东师大在当时的政治定位不可谓不高,全国少有。1957年9月,教育部同意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人口地理研究室(今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和河口研究室(今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次全国18个研究室中的2个,当时国家对华东师大的认可度也可见一斑,1959年3月22日,华东师范大学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十六所重点高等学校之一,这也是题主提供的泛黄照片中的一张。
目前看来好像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似乎华东师大已经在光明的道路上奔赴了,但是一切的转折点已经慢慢来临了,一场席卷全国科教届的大歌名(谐音)来了.....
1957年开始的“反Right”,1966年开始的众所周知的某个大歌名,是正直的知识分子被打入lian yu,逼上ji tan的年代。不幸的是,华东师大孟宪承老校长在这两次灾难中都被波及。他的孙子孟蔚彦在《孟氏南北沧桑录》中写道:“在正职(谐音)上,宪承极为小心谨慎。1957年,华师大教授联名要求‘孟校长有职有权’,这是在高校去行政化的一次尝试,但这在当时是向dang要权的Right派言论。他惊吓之下,视网膜脱落,从此沉默,再也不过问校务。”大歌名开始,他自动停止领取工资,自己搭乘公交车辆,从市区去华师大上班,在办公室楼前拔草。”1967年6月,他在礼堂看到写他的大字报,说他“高举zi chan阶级黑旗”。“回来后,……他始终闷闷不乐。一天晚饭后,妻子先去睡了,一觉醒来,发现他还坐在阳台上,人斜依在藤椅上,昏迷过去了。因为脑中风,他再也没有醒来。”这一天,即1967年7月19日,这是华东师大校史上的蒙难日,自此华东师大开始了衰落,因为当时的历史局限性和正职(谐音)原因,华东师大在67年到70年,连续四年都没有招生,大批名师出走,人人自危,因为没办法,没有学生就没有收入,饭都吃不上何谈教书育人呢!粉碎“the Gang of Four”后,中国高等教育事业重新步入正轨。从1977年起,全国恢复了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学校开始恢复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78年,学校再次被确认为全国重点大学。这标志着用了八年时间,华师大忍辱负重,重回第一梯队!而在1978年11月27日,中共华东师大党委对孟宪承作的结论中说:受林biao、“the Gang of Four”迫害,孟宪承“虽年迈多病,也身受其害,遭到抄家、强迫劳动、军训,使孟宪承同志病情加重,于1967年病逝。”短短一段字,是对一个人一生的定性和一个时代的默哀!
时间来到了80年代,华师大80年代衰落和师范与正职(谐音)打压有很大关系,这两者一个是从学科布局与综合发展方面限制了华东师大的发展,一个是将华东师大的正职(谐音)定位再次拉低,前者还好,后者对一个大学的发展无疑是致命的!先说前者,从我国建国初期向苏联学习的院系调整的基本逻辑来看,师范和理工,政法,财经在作为一种种类上确实没有区别。但在社会评价和国家定位上,差别是很大的,师范定位,事实上就限制了学校的发展潜力,也产生了与之相匹配的社会评价,因为在普遍观点上,师范就意味着水平中庸,而非真正大学所追求的拔尖。华师大是院系调整出来的高校,建校初期师生占比最多的是原圣约翰大学,然后是光华,大夏,沪江,同济的部分或者全部专业师生,当时光原国民党部聘教授就有三位,据全国前列,二级,三级教授数量也是全国一流水平,但就是这样的底子,沦落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连211工程都差点儿没挤进去的程度,师范定位是要背负很大责任的,师范可以说是华师某些困局的根源,而不是地位的来源。华师大在自编的校史里也很沉痛的反省了这一点,痛定思痛,自此华师大开始着力非师范专业,寻求一条独立的特色发展之路,从而现今的华东师大的学科布局中你会发现一些很费解的现象,比如一个师范大学竟然培养了全上海第一个计算机院士,一个师范大学的软件工程、统计学这种偏应用的学科竟然可以达到全国前四水平,甚至目前主打教育+、智能+、健康+、生态+、国际+五大行动计划,以及去师范化和建立医学院,表面是为了建立综合大学,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之前80 90年代沉痛的历史。我们再说后者,正职(谐音)打压这一因素,80年代末发生了较大规模的雪潮(谐音)事件,该事件我们不多讨论,我们先说华东师大的前身大夏大学和光华大学,这两所大学均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师生不满原圣约翰大学和厦门大学的教育理念和学校不作为、从而部分师生抗争后脱离圣约翰大学和厦门大学自立门户,创建了光华大学和大夏大学(大夏大学原名大厦大学,意为颠倒厦大),所以华东师大师生骨子里就继承了反叛与抗争的基因,80年代末,全国各地发生雪潮(谐音),华东师大又在市区,传说华师是第一个跑到上海聚集地发动雪潮(谐音)的,在后期清算时,华师也是被打压最严重的,以至于几年后的211工程评估,作为首批16所重点大学的华东师大都差点没拿到名额!当时把雪潮(谐音)这件事处理最好的一个人,也成了后来的一哥,从而其母校某交也开始了腾飞,说到这里,我不是酸,只能说 时也,命也!华东师大在两次关乎学校命运的正职(谐音)定位与前途的历史进程中,不但没有提高地位,反而均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压,这是苦痛命运的洗礼!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进入大规模的合并调整时期,不少高校通过合并壮大实力,一些学校甚至一跃成名。另一方面,而此时的华东师大却仅仅合并了两个小规模的成人高校,仍处在师范性还是综合性的发展困境中,并未在高校合并中获得分毫利益。 1995年,211工程出台,目的是建设100所世界水平的大学。211的第一批15所,华师出局,1996年华师在第二批通过了211预审,但由于211的经费是国家与地方按1:1的比例共同承担,而华师当时未与上海共建,所以在整个“九五”211期间,我们没得到1分的211经费,校长也无奈自嘲自带干粮长征,老校长一把年纪,拉下老脸,到处自筹经费。到了1997年,华东师大以参加上海师范院校调整为代价,换取当时的国家教委与上海签署了地方共建协议,比某蛋某交晚了3年,比某济晚了2年。
1999年教育部推出了985工程,原本只选10所建设一流大学,所在上海只申报了某蛋和某交。始料未及,由于各种势力盘根错节,最后连10所都没凑齐,只选出9所,他们是如今的C9,这也是“2+7”C9九所的由来。那些落选高校纷纷要求增加名额,985不得不面临扩军。于是,在2000年教育部要求申报985的高校先与所在省市谈妥经费协议再申报,那些未有九所的省市更是倾囊相助,不仅江苏、天津、湖北、广东这些教育发达地区报了2所,山东、辽宁、湖南、四川也都报了2所高校,而上海却还在打自己的小算盘,盘算着即使扩军,也不过是增补最后1个10所一流的名额,故按兵不动。当2001年陆续宣布新一批985,21所全部入围,扩军到30所,轮到上海掉眼镜了。在各方面运作下,半年后,某济如愿赶上末班车,这样985一期达到了34所。 而此时的华师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昔日的小兄弟们飞黄腾达,以副部985自居,而自己却只得勒紧腰带,见进入985无望以及学校实在经费捉襟见肘,此时华东师大大批名教授集体出走,20世纪初华东师大师资的损失堪称历史之最。2004年,985再度招标,在得到某位部长暗示后,华师踌躇满志,本以为论实力非己莫属,岂料再度遭算计,倒在了所谓的地域平衡前。 当时学校论坛群体哀嚎,教职工大会群体沉默,整个师大陷入痛苦沉闷之中,但是华师大从未放弃,从来没有,只要这个985工程这个计划还未关闭,那么就默默的继续咬牙努力着,继续筹钱,勒紧裤腰带,自力更生!时间进入2006年,在扫除了各种障碍后,985姗姗来迟,总算尘埃落定了,6亿的经费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天文数字,对于闵行校区一期28亿的工程款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碳,同时,985就此彻底关门。
经过进入985后十年的发展,于2017年,华东师大进入首批一流大学A类,学科评估12个A类学科,2019年获得学位自主审核权(华东师大是正厅级985中唯一获得此审核权高校,另有两个副部级高校未获得此自主审核权),生源的提升也大步向前,常务副校长也高配正厅(一般只有副部级985有此待遇),华东师大从不是在进步,它只是在复兴!
会过去的,会拥有的,会到来的!
爱在华东师大!牢记历史,不妨初心!
附:张济顺书记离职感言,可以一窥曾经的苦难!
华东师范大学如何恢复1959年全国16强的地位??
特此声明:以下言论纯属个人行为,一切与华东师大无关,本人亦非华东师大的学生!
谢邀!很想把这个答案写好,可惜太难了,虽然我问过很多老师也查过很多资料,但很多史料和证明均已经无法展现出来了,再加上本人的文字功底实在很低,所以叙述起来还请各位见谅...先说结论:华东师大是一个英雄的大学,是一个苦难的大学,更是一个充满反抗斗争基因、以人为本、自立自强、生生不息的大学,它不是在崛起,它只是在复兴。
这个回答很长,希望看官能够有些耐心忍耐一下,下面就按照历史时间线慢慢道来.......
华东师范的血脉起源其实起点很高,华东师大将每年的6月3和6月1作为纪念日,是因为这两天是光华大学和大夏大学的建校日,可能大家最多也就知道华东师大是1951年时大夏和光华这两校合并的,其实,1952年院系调整,圣约翰大学的教育系、理学院(包括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中文系等主要院系均并入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之初的华东师范大学,以圣约翰大学的师生人数为最多,圣约翰大学是当时华东师大的主体,而圣约翰大学是毫无争议的民国沪上第一大学,这个相关历史可以自己去百度一下,但是介于圣约翰大学是教会举办的大学,可能目前网上可供留存的史料不是很多,但是对比一下就知道了,当时的某蛋大学和圣约翰大学对比,某蛋就是野鸡大学......华东师大成立后,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孟宪承亲自任华东师大校长,华东军政委员会管辖当时除台湾省外的山东、浙江、福建三个省,苏北、苏南(后来的江苏)、皖北、皖南(后来的安徽)四个行政区和南京、上海二个市,所以这样机构的教育部长亲自任华东师大的校长,华东师大在当时的政治定位不可谓不高,全国少有。1957年9月,教育部同意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人口地理研究室(今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和河口研究室(今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次全国18个研究室中的2个,当时国家对华东师大的认可度也可见一斑,1959年3月22日,华东师范大学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十六所重点高等学校之一,这也是题主提供的泛黄照片中的一张。
目前看来好像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似乎华东师大已经在光明的道路上奔赴了,但是一切的转折点已经慢慢来临了,一场席卷全国科教届的大歌名(谐音)来了.....
1957年开始的“反Right”,1966年开始的众所周知的某个大歌名,是正直的知识分子被打入lian yu,逼上ji tan的年代。不幸的是,华东师大孟宪承老校长在这两次灾难中都被波及。他的孙子孟蔚彦在《孟氏南北沧桑录》中写道:“在正职(谐音)上,宪承极为小心谨慎。1957年,华师大教授联名要求‘孟校长有职有权’,这是在高校去行政化的一次尝试,但这在当时是向dang要权的Right派言论。他惊吓之下,视网膜脱落,从此沉默,再也不过问校务。”大歌名开始,他自动停止领取工资,自己搭乘公交车辆,从市区去华师大上班,在办公室楼前拔草。”1967年6月,他在礼堂看到写他的大字报,说他“高举zi chan阶级黑旗”。“回来后,……他始终闷闷不乐。一天晚饭后,妻子先去睡了,一觉醒来,发现他还坐在阳台上,人斜依在藤椅上,昏迷过去了。因为脑中风,他再也没有醒来。”这一天,即1967年7月19日,这是华东师大校史上的蒙难日,自此华东师大开始了衰落,因为当时的历史局限性和正职(谐音)原因,华东师大在67年到70年,连续四年都没有招生,大批名师出走,人人自危,因为没办法,没有学生就没有收入,饭都吃不上何谈教书育人呢!粉碎“the Gang of Four”后,中国高等教育事业重新步入正轨。从1977年起,全国恢复了高校统一招生考试制度,学校开始恢复招收四年制本科生。1978年,学校再次被确认为全国重点大学。这标志着用了八年时间,华师大忍辱负重,重回第一梯队!而在1978年11月27日,中共华东师大党委对孟宪承作的结论中说:受林biao、“the Gang of Four”迫害,孟宪承“虽年迈多病,也身受其害,遭到抄家、强迫劳动、军训,使孟宪承同志病情加重,于1967年病逝。”短短一段字,是对一个人一生的定性和一个时代的默哀!
时间来到了80年代,华师大80年代衰落和师范与正职(谐音)打压有很大关系,这两者一个是从学科布局与综合发展方面限制了华东师大的发展,一个是将华东师大的正职(谐音)定位再次拉低,前者还好,后者对一个大学的发展无疑是致命的!先说前者,从我国建国初期向苏联学习的院系调整的基本逻辑来看,师范和理工,政法,财经在作为一种种类上确实没有区别。但在社会评价和国家定位上,差别是很大的,师范定位,事实上就限制了学校的发展潜力,也产生了与之相匹配的社会评价,因为在普遍观点上,师范就意味着水平中庸,而非真正大学所追求的拔尖。华师大是院系调整出来的高校,建校初期师生占比最多的是原圣约翰大学,然后是光华,大夏,沪江,同济的部分或者全部专业师生,当时光原国民党部聘教授就有三位,据全国前列,二级,三级教授数量也是全国一流水平,但就是这样的底子,沦落到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连211工程都差点儿没挤进去的程度,师范定位是要背负很大责任的,师范可以说是华师某些困局的根源,而不是地位的来源。华师大在自编的校史里也很沉痛的反省了这一点,痛定思痛,自此华师大开始着力非师范专业,寻求一条独立的特色发展之路,从而现今的华东师大的学科布局中你会发现一些很费解的现象,比如一个师范大学竟然培养了全上海第一个计算机院士,一个师范大学的软件工程、统计学这种偏应用的学科竟然可以达到全国前四水平,甚至目前主打教育+、智能+、健康+、生态+、国际+五大行动计划,以及去师范化和建立医学院,表面是为了建立综合大学,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之前80 90年代沉痛的历史。我们再说后者,正职(谐音)打压这一因素,80年代末发生了较大规模的雪潮(谐音)事件,该事件我们不多讨论,我们先说华东师大的前身大夏大学和光华大学,这两所大学均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师生不满原圣约翰大学和厦门大学的教育理念和学校不作为、从而部分师生抗争后脱离圣约翰大学和厦门大学自立门户,创建了光华大学和大夏大学(大夏大学原名大厦大学,意为颠倒厦大),所以华东师大师生骨子里就继承了反叛与抗争的基因,80年代末,全国各地发生雪潮(谐音),华东师大又在市区,传说华师是第一个跑到上海聚集地发动雪潮(谐音)的,在后期清算时,华师也是被打压最严重的,以至于几年后的211工程评估,作为首批16所重点大学的华东师大都差点没拿到名额!当时把雪潮(谐音)这件事处理最好的一个人,也成了后来的一哥,从而其母校某交也开始了腾飞,说到这里,我不是酸,只能说 时也,命也!华东师大在两次关乎学校命运的正职(谐音)定位与前途的历史进程中,不但没有提高地位,反而均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压,这是苦痛命运的洗礼!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高校进入大规模的合并调整时期,不少高校通过合并壮大实力,一些学校甚至一跃成名。另一方面,而此时的华东师大却仅仅合并了两个小规模的成人高校,仍处在师范性还是综合性的发展困境中,并未在高校合并中获得分毫利益。 1995年,211工程出台,目的是建设100所世界水平的大学。211的第一批15所,华师出局,1996年华师在第二批通过了211预审,但由于211的经费是国家与地方按1:1的比例共同承担,而华师当时未与上海共建,所以在整个“九五”211期间,我们没得到1分的211经费,校长也无奈自嘲自带干粮长征,老校长一把年纪,拉下老脸,到处自筹经费。到了1997年,华东师大以参加上海师范院校调整为代价,换取当时的国家教委与上海签署了地方共建协议,比某蛋某交晚了3年,比某济晚了2年。
1999年教育部推出了985工程,原本只选10所建设一流大学,所在上海只申报了某蛋和某交。始料未及,由于各种势力盘根错节,最后连10所都没凑齐,只选出9所,他们是如今的C9,这也是“2+7”C9九所的由来。那些落选高校纷纷要求增加名额,985不得不面临扩军。于是,在2000年教育部要求申报985的高校先与所在省市谈妥经费协议再申报,那些未有九所的省市更是倾囊相助,不仅江苏、天津、湖北、广东这些教育发达地区报了2所,山东、辽宁、湖南、四川也都报了2所高校,而上海却还在打自己的小算盘,盘算着即使扩军,也不过是增补最后1个10所一流的名额,故按兵不动。当2001年陆续宣布新一批985,21所全部入围,扩军到30所,轮到上海掉眼镜了。在各方面运作下,半年后,某济如愿赶上末班车,这样985一期达到了34所。 而此时的华师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昔日的小兄弟们飞黄腾达,以副部985自居,而自己却只得勒紧腰带,见进入985无望以及学校实在经费捉襟见肘,此时华东师大大批名教授集体出走,20世纪初华东师大师资的损失堪称历史之最。2004年,985再度招标,在得到某位部长暗示后,华师踌躇满志,本以为论实力非己莫属,岂料再度遭算计,倒在了所谓的地域平衡前。 当时学校论坛群体哀嚎,教职工大会群体沉默,整个师大陷入痛苦沉闷之中,但是华师大从未放弃,从来没有,只要这个985工程这个计划还未关闭,那么就默默的继续咬牙努力着,继续筹钱,勒紧裤腰带,自力更生!时间进入2006年,在扫除了各种障碍后,985姗姗来迟,总算尘埃落定了,6亿的经费对我们来说已经是天文数字,对于闵行校区一期28亿的工程款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碳,同时,985就此彻底关门。
经过进入985后十年的发展,于2017年,华东师大进入首批一流大学A类,学科评估12个A类学科,2019年获得学位自主审核权(华东师大是正厅级985中唯一获得此审核权高校,另有两个副部级高校未获得此自主审核权),生源的提升也大步向前,常务副校长也高配正厅(一般只有副部级985有此待遇),华东师大从不是在进步,它只是在复兴!
会过去的,会拥有的,会到来的!
爱在华东师大!牢记历史,不妨初心!
附:张济顺书记离职感言,可以一窥曾经的苦难!
华东师范大学如何恢复1959年全国16强的地位??
很遗憾,但也很无奈,被打压是事实,谁让咱华师大带头闹事呢。。。活该。大夏大学的反叛精神罢了。。。
这些年不错了,今年在上海录取分数都比同济高了,吊打上财,华师大已经在慢慢恢复往日的辉煌了。。。
加油,爱在华师大!!!
华东师范大学如何恢复1959年全国16强的地位??
很遗憾,但也很无奈,被打压是事实,谁让咱华师大带头闹事呢。。。活该。大夏大学的反叛精神罢了。。。
这些年不错了,今年在上海录取分数都比同济高了,吊打上财,华师大已经在慢慢恢复往日的辉煌了。。。
加油,爱在华师大!!!
华东师范大学如何恢复1959年全国16强的地位??
谢邀,没有利益相关,本人上大渣渣。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以华东师范大学现在的实力和录取分数,全国top20没有任何问题。
加上地域的就业优势,top15,妥妥的。
55555555,当初插班生考华师大大数据没考上,只能等保研了。难受 。
华东师范大学如何恢复1959年全国16强的地位??
谢邀,没有利益相关,本人上大渣渣。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以华东师范大学现在的实力和录取分数,全国top20没有任何问题。
加上地域的就业优势,top15,妥妥的。
55555555,当初插班生考华师大大数据没考上,只能等保研了。难受 。
华东师范大学如何恢复1959年全国16强的地位??
牛逼,继top 3高校和全国五大名校之后,又涌现出了16强这一荣(che)誉(dan)称号,貌似上次听到16强这个学法还是超女选拔的时候,彼时我还在上小学,时间过得真快啊
华东师范大学如何恢复1959年全国16强的地位??
牛逼,继top 3高校和全国五大名校之后,又涌现出了16强这一荣(che)誉(dan)称号,貌似上次听到16强这个学法还是超女选拔的时候,彼时我还在上小学,时间过得真快啊
华东师范大学如何恢复1959年全国16强的地位??
毫无悬念的又是云在青天水在瓶的引战帖,华师大究竟干了什么,让你念念不忘
华东师范大学如何恢复1959年全国16强的地位??
毫无悬念的又是云在青天水在瓶的引战帖,华师大究竟干了什么,让你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