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旅行车(Wagon)在中国不流行?
作为在中国和北美同时拥有旅行车的脑残车主,这个问题我认为自己相当有发言权。
其实旅行车这东西在欧洲以外的市场都不流行,原因很简单,旅行车无法满足当地人的用车习惯和需求。或者说,在这个价位,有更好的选择。总结一下就是:
-车是好车吗?是。
-值吗?不值。
先晒晒我自己的车。
2012款迈腾B7旅行,2014年新车购入人生第一辆车是迈腾B7旅行,两驱豪华版。与大多数拖家带口的车主不同,当时我只有25岁,单身。我自认为是个极其务实的人,买这辆车已经是在为婚后生活做打算。其实当时选择它还有个原因是我在国企上班,座驾顶个大众标比较低调。但这辆车的价格非常不务实,标价高达39.15万,我提车的裸车价是35万,落地接近40万。所有知道这个消息的朋友都认为我疯了,有同事更是直接调侃这孩子花40万买了个大众的面包车。我既然能做出这个选择当然是不会在意别人的评价,只不过从买了它的第二年起,豪华品牌中级车开始疯狂降价,我的4S隔壁就是宝马店,每次做保养的时候闲着没事都会去那边遛一遛。虽然我这台车一直到退市也没怎么降价(4S本来也没指望卖几台),但是当看到40万已经能买到328iM和A4 Allroad的时候,还是觉得心在滴血。
我出国之后也没有把它卖掉,留给我的一个兄弟好好照看,一方面是有感情,另一方面是它的保值率实在太过感人,有时候会想,当初还不如干脆整一台二手R36。
座椅细节,试问40万的奔驰宝马奥迪可有这样的皮质和做工?此车用料、做工和质量都极好,新车异味很小,不烧机油不漏水不异响,Nappa打孔皮的座椅手感甚至要好过普通版的宝马5系和奔驰E级,而且座椅加热通风按摩配置拉满,唯一的缺点是平台老旧,驾驶辅助和车载互联这方面的高科技配置实在是落伍。空间巨大,虽然轴距只有2712mm,但是后排乘坐空间甚至不输君越这样的大块头。装载能力更是夸张,后备箱可以在不放倒后排座椅的情况下塞进去4条带圈的235/45/17轮胎,或者4个28寸行李箱,而放倒后排之后的容积更是高达1700升,碾压同级所有的旅行车和绝大多数SUV。更离谱的是这货竟然还有全尺寸备胎,空间利用率高的令人发指。动力强劲高效,211匹版本二代EA888,实测7秒半破百,高速油耗低至6个,加上70L的大油箱,一箱油从济南到北京打来回毫无压力,实在是居家旅行的极品,谁用谁知道。
装载4条235/45R17的轮胎,未翻倒后排座椅3个28寸和1个加厚24寸行李箱,未翻倒后排座椅但是,但是,这几年用车下来,我发现一年到头能真正发挥它后备箱威力的机会不超过5次。我没有小孩,出游也基本上都是直奔机场和高铁,日常绝大部分时间这个大屁股都浪费了。而且它的通过性也只是纯粹的轿车水平,在回乡下老家的路上动辄就会托底,冬天偶遇大雪的时候脱困能力也很一般。论实用性,确实是不如SUV的。我从来不给朋友推荐旅行车,因为我相信旅行车的潜在车主根本不需要别人给他推荐。即使B8旅行当前的售价已经下探到20万,除非你像我一样极其在意轿车和SUV之间坐姿和驾驶感受的差异,否则我真的想不出在国内买一辆旅行车的理由。大概只剩下情怀了吧。
2015款328i xdrive旅行,2019年二手购入而来加拿大之后买的这台车就是纯粹的冲动消费了。我当时其实一直在找斯巴鲁Outback,虽然这车在AB省的保有量很大,但是车况好的却不好找,因为实在是便宜皮实,所以大家都用的不怎么爱惜。我为了找一台配置和车况都满意的车源一路从卡尔加里追到了埃德蒙顿,却偶然在路过的Acura店里看到了一台刚刚被置换的328旅行,枪灰色的车身,M运动套件加持,美得不可方物。于是一见钟情,试驾之后更是不能自拔,当场刷卡买回了家。此车车况极好而且选配到顶,HUD、自适应头灯、360全景影像、哈曼卡顿音响一应俱全、入手的裸车价是34500加刀,按当时的汇率合人民币接近18万,比我的预算高了5000刀,为此省吃俭用了好一阵。
Costco大采购之后的后备箱这台车大屁股的利用率就高的多了,首先是生活用品的采购,在北美生活过的朋友都知道,只要进了Costco的门,这种规模的扫货基本是常规操作。只要不买家具,即使是四个人的消费,这个后备箱也能从容应对。
露营物资,虽然已经铺满但是垂直方向上空间余量还很大再就是加西的户外生活。滑雪,登山,露营,追极光,雪地漂移……这台车陪我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我曾经开着它一天奔袭700公里,奇怪的是并没有觉得累。3系的操控性和以驾驶员为核心的人机工学设计无需多言,握着它的方向盘就像搂着心爱的姑娘,爱不释手。优雅的侧面和背部线条美不胜收,每次下车之后,都要忍不住回头看一眼。
快乐的营地生活销魂的屁股说了那么多好,现在就要泼一瓢冷水:这辆车在北美已经绝版。G世代的3系和5系均没有将旅行版引入,甚至3GT和6GT也已经被放弃。原因很简单,卖不动。
首先是价格。以我这台车为例,这是一台四缸的M sport版,所有选装到顶,新车裸车价去到65000刀以上,即使乞丐版也要5万大几。什么概念呢,这个价格已经可以买到道奇Durango或者雪佛兰Tahoe这样的大块头,纯正美式V8大SUV,空间、舒适性和装载能力碾压3系这样的小不点,更别说那些全尺寸皮卡。所以,豪华品牌的旅行车在北美基本没有立足之地。唯一卖得动的是斯巴鲁Outback和大众高尔夫旅行,因为它们在各自的售价区间内提供了相对非常好的驾驶性和装载能力,比起同价位的SUV并没有明显劣势。
此外,相对大排量SUV来说,旅行车非常欠缺的一点是拖曳能力。北美地广人稀,车少路宽,拖trailer是非常常见的玩法。小到地排子一样的板车,大到摩托艇、房车,在这种重口味的场景下,旅行车孱弱的牵引能力就显得捉襟见肘。另外,旅行车在户外撒野的途中经常会遇到通过性不足的问题,这就注定了它极度依赖铺装路面,旅程就会受到限制。所以你会看到,在各大露营地,基本是清一色的SUV和皮卡。
北美国家公园随处可见拖着trailer的SUV和皮卡说回旅行车本身,这货相对于同档次的SUV来说,优势在于:操控性好,纵向空间比较深(平铺面积更大),后备箱开口更低;劣势在于:垂直空间矮,通过性差,保有量/维修便利性低。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它的优势并不能被明显感知,但是劣势每一个都是硬伤。所以这就注定了是小众的车型。即便是执念如我,下一步无论是回国还是留在北美,第二辆车也都不会再考虑旅行车了。
总的来说,旅行车之于欧洲,如同五菱之光之于中国,K-car之于日本,皮卡之于北美。没有好不好,更没有什么懂车不懂车,只有适合不适合。
为什么旅行车(Wagon)在中国不流行?
作为在中国和北美同时拥有旅行车的脑残车主,这个问题我认为自己相当有发言权。
其实旅行车这东西在欧洲以外的市场都不流行,原因很简单,旅行车无法满足当地人的用车习惯和需求。或者说,在这个价位,有更好的选择。总结一下就是:
-车是好车吗?是。
-值吗?不值。
先晒晒我自己的车。
2012款迈腾B7旅行,2014年新车购入人生第一辆车是迈腾B7旅行,两驱豪华版。与大多数拖家带口的车主不同,当时我只有25岁,单身。我自认为是个极其务实的人,买这辆车已经是在为婚后生活做打算。其实当时选择它还有个原因是我在国企上班,座驾顶个大众标比较低调。但这辆车的价格非常不务实,标价高达39.15万,我提车的裸车价是35万,落地接近40万。所有知道这个消息的朋友都认为我疯了,有同事更是直接调侃这孩子花40万买了个大众的面包车。我既然能做出这个选择当然是不会在意别人的评价,只不过从买了它的第二年起,豪华品牌中级车开始疯狂降价,我的4S隔壁就是宝马店,每次做保养的时候闲着没事都会去那边遛一遛。虽然我这台车一直到退市也没怎么降价(4S本来也没指望卖几台),但是当看到40万已经能买到328iM和A4 Allroad的时候,还是觉得心在滴血。
我出国之后也没有把它卖掉,留给我的一个兄弟好好照看,一方面是有感情,另一方面是它的保值率实在太过感人,有时候会想,当初还不如干脆整一台二手R36。
座椅细节,试问40万的奔驰宝马奥迪可有这样的皮质和做工?此车用料、做工和质量都极好,新车异味很小,不烧机油不漏水不异响,Nappa打孔皮的座椅手感甚至要好过普通版的宝马5系和奔驰E级,而且座椅加热通风按摩配置拉满,唯一的缺点是平台老旧,驾驶辅助和车载互联这方面的高科技配置实在是落伍。空间巨大,虽然轴距只有2712mm,但是后排乘坐空间甚至不输君越这样的大块头。装载能力更是夸张,后备箱可以在不放倒后排座椅的情况下塞进去4条带圈的235/45/17轮胎,或者4个28寸行李箱,而放倒后排之后的容积更是高达1700升,碾压同级所有的旅行车和绝大多数SUV。更离谱的是这货竟然还有全尺寸备胎,空间利用率高的令人发指。动力强劲高效,211匹版本二代EA888,实测7秒半破百,高速油耗低至6个,加上70L的大油箱,一箱油从济南到北京打来回毫无压力,实在是居家旅行的极品,谁用谁知道。
装载4条235/45R17的轮胎,未翻倒后排座椅3个28寸和1个加厚24寸行李箱,未翻倒后排座椅但是,但是,这几年用车下来,我发现一年到头能真正发挥它后备箱威力的机会不超过5次。我没有小孩,出游也基本上都是直奔机场和高铁,日常绝大部分时间这个大屁股都浪费了。而且它的通过性也只是纯粹的轿车水平,在回乡下老家的路上动辄就会托底,冬天偶遇大雪的时候脱困能力也很一般。论实用性,确实是不如SUV的。我从来不给朋友推荐旅行车,因为我相信旅行车的潜在车主根本不需要别人给他推荐。即使B8旅行当前的售价已经下探到20万,除非你像我一样极其在意轿车和SUV之间坐姿和驾驶感受的差异,否则我真的想不出在国内买一辆旅行车的理由。大概只剩下情怀了吧。
2015款328i xdrive旅行,2019年二手购入而来加拿大之后买的这台车就是纯粹的冲动消费了。我当时其实一直在找斯巴鲁Outback,虽然这车在AB省的保有量很大,但是车况好的却不好找,因为实在是便宜皮实,所以大家都用的不怎么爱惜。我为了找一台配置和车况都满意的车源一路从卡尔加里追到了埃德蒙顿,却偶然在路过的Acura店里看到了一台刚刚被置换的328旅行,枪灰色的车身,M运动套件加持,美得不可方物。于是一见钟情,试驾之后更是不能自拔,当场刷卡买回了家。此车车况极好而且选配到顶,HUD、自适应头灯、360全景影像、哈曼卡顿音响一应俱全、入手的裸车价是34500加刀,按当时的汇率合人民币接近18万,比我的预算高了5000刀,为此省吃俭用了好一阵。
Costco大采购之后的后备箱这台车大屁股的利用率就高的多了,首先是生活用品的采购,在北美生活过的朋友都知道,只要进了Costco的门,这种规模的扫货基本是常规操作。只要不买家具,即使是四个人的消费,这个后备箱也能从容应对。
露营物资,虽然已经铺满但是垂直方向上空间余量还很大再就是加西的户外生活。滑雪,登山,露营,追极光,雪地漂移……这台车陪我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我曾经开着它一天奔袭700公里,奇怪的是并没有觉得累。3系的操控性和以驾驶员为核心的人机工学设计无需多言,握着它的方向盘就像搂着心爱的姑娘,爱不释手。优雅的侧面和背部线条美不胜收,每次下车之后,都要忍不住回头看一眼。
快乐的营地生活销魂的屁股说了那么多好,现在就要泼一瓢冷水:这辆车在北美已经绝版。G世代的3系和5系均没有将旅行版引入,甚至3GT和6GT也已经被放弃。原因很简单,卖不动。
首先是价格。以我这台车为例,这是一台四缸的M sport版,所有选装到顶,新车裸车价去到65000刀以上,即使乞丐版也要5万大几。什么概念呢,这个价格已经可以买到道奇Durango或者雪佛兰Tahoe这样的大块头,纯正美式V8大SUV,空间、舒适性和装载能力碾压3系这样的小不点,更别说那些全尺寸皮卡。所以,豪华品牌的旅行车在北美基本没有立足之地。唯一卖得动的是斯巴鲁Outback和大众高尔夫旅行,因为它们在各自的售价区间内提供了相对非常好的驾驶性和装载能力,比起同价位的SUV并没有明显劣势。
此外,相对大排量SUV来说,旅行车非常欠缺的一点是拖曳能力。北美地广人稀,车少路宽,拖trailer是非常常见的玩法。小到地排子一样的板车,大到摩托艇、房车,在这种重口味的场景下,旅行车孱弱的牵引能力就显得捉襟见肘。另外,旅行车在户外撒野的途中经常会遇到通过性不足的问题,这就注定了它极度依赖铺装路面,旅程就会受到限制。所以你会看到,在各大露营地,基本是清一色的SUV和皮卡。
北美国家公园随处可见拖着trailer的SUV和皮卡说回旅行车本身,这货相对于同档次的SUV来说,优势在于:操控性好,纵向空间比较深(平铺面积更大),后备箱开口更低;劣势在于:垂直空间矮,通过性差,保有量/维修便利性低。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它的优势并不能被明显感知,但是劣势每一个都是硬伤。所以这就注定了是小众的车型。即便是执念如我,下一步无论是回国还是留在北美,第二辆车也都不会再考虑旅行车了。
总的来说,旅行车之于欧洲,如同五菱之光之于中国,K-car之于日本,皮卡之于北美。没有好不好,更没有什么懂车不懂车,只有适合不适合。
为什么旅行车(Wagon)在中国不流行?
我作为旅行车主表示,旅行车买的人少很大程度是中国国情决定的,我不想评价这种国情是好是坏,总之是既有现实原因又有历史原因。比较乐观的现状是,虽然旅行车依然选择少、认可度低,但“贵”已经逐渐脱离首要原因了。
先晒一下我的车:大众蔚揽380TSI两驱舒行版,是2.0T的乞丐版,这就是现款迈腾旅行。当时的指导价29.48万,优惠后裸车将近23万,最终26万出头落地。
首先要说说欧洲为什么是旅行车的天下。我去德国和北欧时一个很直观的感受是,欧洲的城市因为古建众多,城市格局比较拥挤,道路狭窄,人口稠密。同时人均机动车保有量很高,所以少占地、多占天的拓展车内空间,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因此旅行车比三厢车多出了更大的行李箱竖向空间和更丰富的乘客/行李装载组合方式,欧洲车主觉得很实用。
奔驰E级旅行版宝马328i旅行版现款E级旅行版第四代5系(E39)旅行版你也许会问了,SUV也有纵向空间的优势啊,而且欧洲人普遍身材很高,为什么拉人拉货纵向空间都更有优势的SUV也不如旅行车受欢迎?这则是因为欧洲的山路和高速比较多,尤其德国还有2/3是不限速的,对车辆的高速性能要求也很高,再加上欧洲油价并不便宜(柴油每升1.05-1.1欧元,汽油1.3-1.4欧元),在德国这种开200km/h都不嫌快的国家,重量大、风阻大的SUV对用车成本和高速驾驶性的负面影响就非常突出,旅行车在这方面则更有优势。这也是我选择旅行车的原因,既有强悍的后备厢空间,又有轿车的油耗、动力和操控性。
超过我的这台A4旅行版,目测时速不低于170km/h大多数国人不喜欢旅行车,是有不少历史原因的。
比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汽车市场其实选择很少,除了最便宜的微面之外,大多数人能买得起的都是夏利、奥拓、富康这种两厢车,再往上有捷达、桑塔纳为代表的三厢车。当时国内最贵的旅行车,也就是桑塔纳旅行版和广州标致505SW了。而更高级别的奥迪100、第一代官车A6、虎头奔、老7系等等,都是三厢车。所以在很多长辈的观念里,三厢轿车就是比两厢车/旅行车更高端。
标志505SW奥迪100可以算是立起了奥迪的官车形象A8(D3)著名的虎头奔S级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6年以后,SUV杀出来了。在那个不懂城市SUV和硬派越野车有啥区别的年代,老观念里普遍把SUV和越野车直接画等号。而当时铺装路面的发达程度还不高,很多车主都免不了偶尔走走烂路,所以普遍认为SUV就意味着更强的通过性和烂路可靠性,让你出城玩更有安全感。再有就是SUV高达的车身显得霸气,开车时也有更远的视野。
另外,中国又没有德国那种不限速高速,SUV在车重和风阻方面的劣势不明显。在三厢车和SUV都受到消费者高度认同的局面下,旅行车这种两头兼顾的车型反而显得左右不逢源,市场份额被双方夹击,只能以进口方式走小众路线。就形成了“销量惨淡——只能卖进口——消费者嫌贵不买——销量惨淡”的恶性循环。后来就改卖情怀了。
这种形势就导致在购车趋于理性的今天,很多消费者排除旅行车并不是抵触旅行车本身,就是觉得它们选择太少、卖得太贵。只不过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结果而非原因。
回想迈腾B7旅行版,全卤素灯组的低配版都要30多万,比同期的迈腾中高配还要贵近10万块钱;2015款高尔夫7旅行版指导价也高达28万。这样的价格绝对能吓跑一大波意向买家。而它们在其他方面比起同款国产版又没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只有少数不差钱的真爱粉才会把它提走。3系、C级的旅行版也是高定价,并且优惠还不大,买2.0T低功率版的钱都能上高一级别的三厢车了,5系旅行版的落地价更是奔着60万去了。而且这些车作为标轴版,腿部空间相比国产加长的三厢版实在太局促了,并不太适合身材魁梧的一家人长途出行。多花大几万甚至一二十万买一台除了后背厢更大之外没有任何看得见的好处的旅行车,就算你有买车如买菜的资本,也不能否认它们的性价比不如合资的同款三厢车。
不过,自从买了蔚揽,我发现旅行车如今也能谈性价比了。
蔚揽380TSI两驱畅行版A6 Allroad(不过年底就要换代了)A6 2.0T Avant quattro我提车一年后,关税大幅减免,进口旅行车的指导价有所下探,北京地区蔚揽2.0T的裸车价已经降到了20-21万,比同配置的迈腾差价不到两万。高一个级别的A6旅行版年底面临换代,终端价格也相对友好了,落地50万就能买到高功率3.0T V6机械增压、quattro全时四驱、空气悬挂的A6 Allroad了,而6.5秒破百的2.0T+quattro Avant版本落地不过40万出头,和同配置A6L相比也不贵。随着网络的发达、铺装路面的完善、购车思维的理性,旅行车的认可度正在逐渐提高。但要想比肩三厢车或SUV,已经不太可能了。
PS:我虽然是旅行车主,自认稍微懂点儿车(目前仅限于家用车选购和使用层面),不过我其实很反感把“买旅行车”和“懂车”划等号,说出大天,旅行车跟三厢车、SUV、皮卡一样,不过是乘用车的几种车身形式,没什么可优越的。所谓的国人不懂车,是因为中国汽车市场起步晚,大家对汽车的认知还比较粗浅(放眼全国各地,毕竟第一次买车的群体还是占绝大多数),再加上充值车评人和厂商公关团队利用信息不对称大肆混淆视听、颠倒黑白、连吹带骗忽悠消费者,才造成了很多无厘头的神论。
为什么旅行车(Wagon)在中国不流行?
我作为旅行车主表示,旅行车买的人少很大程度是中国国情决定的,我不想评价这种国情是好是坏,总之是既有现实原因又有历史原因。比较乐观的现状是,虽然旅行车依然选择少、认可度低,但“贵”已经逐渐脱离首要原因了。
先晒一下我的车:大众蔚揽380TSI两驱舒行版,是2.0T的乞丐版,这就是现款迈腾旅行。当时的指导价29.48万,优惠后裸车将近23万,最终26万出头落地。
首先要说说欧洲为什么是旅行车的天下。我去德国和北欧时一个很直观的感受是,欧洲的城市因为古建众多,城市格局比较拥挤,道路狭窄,人口稠密。同时人均机动车保有量很高,所以少占地、多占天的拓展车内空间,是一个很好的思路,因此旅行车比三厢车多出了更大的行李箱竖向空间和更丰富的乘客/行李装载组合方式,欧洲车主觉得很实用。
奔驰E级旅行版宝马328i旅行版现款E级旅行版第四代5系(E39)旅行版你也许会问了,SUV也有纵向空间的优势啊,而且欧洲人普遍身材很高,为什么拉人拉货纵向空间都更有优势的SUV也不如旅行车受欢迎?这则是因为欧洲的山路和高速比较多,尤其德国还有2/3是不限速的,对车辆的高速性能要求也很高,再加上欧洲油价并不便宜(柴油每升1.05-1.1欧元,汽油1.3-1.4欧元),在德国这种开200km/h都不嫌快的国家,重量大、风阻大的SUV对用车成本和高速驾驶性的负面影响就非常突出,旅行车在这方面则更有优势。这也是我选择旅行车的原因,既有强悍的后备厢空间,又有轿车的油耗、动力和操控性。
超过我的这台A4旅行版,目测时速不低于170km/h大多数国人不喜欢旅行车,是有不少历史原因的。
比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汽车市场其实选择很少,除了最便宜的微面之外,大多数人能买得起的都是夏利、奥拓、富康这种两厢车,再往上有捷达、桑塔纳为代表的三厢车。当时国内最贵的旅行车,也就是桑塔纳旅行版和广州标致505SW了。而更高级别的奥迪100、第一代官车A6、虎头奔、老7系等等,都是三厢车。所以在很多长辈的观念里,三厢轿车就是比两厢车/旅行车更高端。
标志505SW奥迪100可以算是立起了奥迪的官车形象A8(D3)著名的虎头奔S级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6年以后,SUV杀出来了。在那个不懂城市SUV和硬派越野车有啥区别的年代,老观念里普遍把SUV和越野车直接画等号。而当时铺装路面的发达程度还不高,很多车主都免不了偶尔走走烂路,所以普遍认为SUV就意味着更强的通过性和烂路可靠性,让你出城玩更有安全感。再有就是SUV高达的车身显得霸气,开车时也有更远的视野。
另外,中国又没有德国那种不限速高速,SUV在车重和风阻方面的劣势不明显。在三厢车和SUV都受到消费者高度认同的局面下,旅行车这种两头兼顾的车型反而显得左右不逢源,市场份额被双方夹击,只能以进口方式走小众路线。就形成了“销量惨淡——只能卖进口——消费者嫌贵不买——销量惨淡”的恶性循环。后来就改卖情怀了。
这种形势就导致在购车趋于理性的今天,很多消费者排除旅行车并不是抵触旅行车本身,就是觉得它们选择太少、卖得太贵。只不过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结果而非原因。
回想迈腾B7旅行版,全卤素灯组的低配版都要30多万,比同期的迈腾中高配还要贵近10万块钱;2015款高尔夫7旅行版指导价也高达28万。这样的价格绝对能吓跑一大波意向买家。而它们在其他方面比起同款国产版又没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只有少数不差钱的真爱粉才会把它提走。3系、C级的旅行版也是高定价,并且优惠还不大,买2.0T低功率版的钱都能上高一级别的三厢车了,5系旅行版的落地价更是奔着60万去了。而且这些车作为标轴版,腿部空间相比国产加长的三厢版实在太局促了,并不太适合身材魁梧的一家人长途出行。多花大几万甚至一二十万买一台除了后背厢更大之外没有任何看得见的好处的旅行车,就算你有买车如买菜的资本,也不能否认它们的性价比不如合资的同款三厢车。
不过,自从买了蔚揽,我发现旅行车如今也能谈性价比了。
蔚揽380TSI两驱畅行版A6 Allroad(不过年底就要换代了)A6 2.0T Avant quattro我提车一年后,关税大幅减免,进口旅行车的指导价有所下探,北京地区蔚揽2.0T的裸车价已经降到了20-21万,比同配置的迈腾差价不到两万。高一个级别的A6旅行版年底面临换代,终端价格也相对友好了,落地50万就能买到高功率3.0T V6机械增压、quattro全时四驱、空气悬挂的A6 Allroad了,而6.5秒破百的2.0T+quattro Avant版本落地不过40万出头,和同配置A6L相比也不贵。随着网络的发达、铺装路面的完善、购车思维的理性,旅行车的认可度正在逐渐提高。但要想比肩三厢车或SUV,已经不太可能了。
PS:我虽然是旅行车主,自认稍微懂点儿车(目前仅限于家用车选购和使用层面),不过我其实很反感把“买旅行车”和“懂车”划等号,说出大天,旅行车跟三厢车、SUV、皮卡一样,不过是乘用车的几种车身形式,没什么可优越的。所谓的国人不懂车,是因为中国汽车市场起步晚,大家对汽车的认知还比较粗浅(放眼全国各地,毕竟第一次买车的群体还是占绝大多数),再加上充值车评人和厂商公关团队利用信息不对称大肆混淆视听、颠倒黑白、连吹带骗忽悠消费者,才造成了很多无厘头的神论。
为什么旅行车(Wagon)在中国不流行?
不是在中国不流行,而是在除了欧洲之外的其他地区都不流行。因为水土不服,因为有更好的替代品。
欧洲人偏爱旅行车和小型车,是因为他们的日常通勤环境是这样的:
度假外出的环境是这样的:
日本人青睐K-Car是因为他们的停车环境是这样的:
美国人狂热大马力皮卡是因为他们的使用环境是这样的:
俄罗斯人喜欢拉达是因为他们的用车习惯是这样的:
中东大胡子喜欢小皮卡是因为他们想要干这个用:
中国人痴迷SUV也是因为这样的环境和路况:
旅行车之所以在欧洲广受欢迎,是因为欧洲作为汽车产物最早的诞生地,对于驾驶这个东西的追求是真的有点东西。而且欧洲人也是公认的对驾驶乐趣要求最高的,这一点从手动挡车型销量就能看出来。因此由轿车底盘升级而来的旅行车,更加能满足欧洲消费者对于空间和操控的双重期望。
但对于汽车消费而言,中国市场仍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大家都在追逐价格、面子、数据带来的优越感、满足感,至于车到底能够带来什么,大多数消费者并没有太高的追求。因此好开、能开、够开的车就是好车。旅行车底盘低、通过性不如SUV,视野也没有那么的“高高在上”,因此在同样的空间基础上,选择一台看起来、坐起来都更加高大的SUV倒是个更好的选择。
不过随着我们对于汽车消费的理解逐渐成熟,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和厂家开始向着更深的层次发展,如宝骏的Valli等,也开始涉足旅行车领域。相信随着我们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汽车文化之后,不管是旅行车还是更加偏门的车型,乃至于根据中国特性形成全新的车型定位,也都将被未来的车主们玩儿地更加出彩。
为什么旅行车(Wagon)在中国不流行?
不是在中国不流行,而是在除了欧洲之外的其他地区都不流行。因为水土不服,因为有更好的替代品。
欧洲人偏爱旅行车和小型车,是因为他们的日常通勤环境是这样的:
度假外出的环境是这样的:
日本人青睐K-Car是因为他们的停车环境是这样的:
美国人狂热大马力皮卡是因为他们的使用环境是这样的:
俄罗斯人喜欢拉达是因为他们的用车习惯是这样的:
中东大胡子喜欢小皮卡是因为他们想要干这个用:
中国人痴迷SUV也是因为这样的环境和路况:
旅行车之所以在欧洲广受欢迎,是因为欧洲作为汽车产物最早的诞生地,对于驾驶这个东西的追求是真的有点东西。而且欧洲人也是公认的对驾驶乐趣要求最高的,这一点从手动挡车型销量就能看出来。因此由轿车底盘升级而来的旅行车,更加能满足欧洲消费者对于空间和操控的双重期望。
但对于汽车消费而言,中国市场仍处于一个初级阶段,大家都在追逐价格、面子、数据带来的优越感、满足感,至于车到底能够带来什么,大多数消费者并没有太高的追求。因此好开、能开、够开的车就是好车。旅行车底盘低、通过性不如SUV,视野也没有那么的“高高在上”,因此在同样的空间基础上,选择一台看起来、坐起来都更加高大的SUV倒是个更好的选择。
不过随着我们对于汽车消费的理解逐渐成熟,也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和厂家开始向着更深的层次发展,如宝骏的Valli等,也开始涉足旅行车领域。相信随着我们逐渐形成属于自己的汽车文化之后,不管是旅行车还是更加偏门的车型,乃至于根据中国特性形成全新的车型定位,也都将被未来的车主们玩儿地更加出彩。
为什么旅行车(Wagon)在中国不流行?
我用自身经历解释一下:
坐标德国。当年小孩刚出生的时候,家里只有一辆车,考虑到要装童车等一大堆小孩物件,三厢车直接pass掉了。我个人喜欢开快车,高速稳定性以及车辆操控性能对我非常重要,所以一辆操控好且比较能装的车就是我的目标车型。我当时的选择是BMW 3系touring。
欧洲这边遍地跑的Kombi(Wagon)基本都是基于操控+装载能力这两个需求的结果。
我的3系touring陪伴我在欧洲走了16万km,性能可靠,机油从来也没少过。除了每2年或者30.000km的换机油,我只有在出售前不久换了一套刹车,没再在保养/维修上花过一分钱。touring相比SUV的特点很明显,操控好很多,装载能力比同等级的SUV要强,我在ikea买的两米长的衣柜配件,装进去还是可以关上尾门(这一点上,相同级别的帕萨特旅行版更厉害)。全家欧洲自驾游从来没有感觉后备箱紧张过。
现在孩子已经5岁了,出门再也不需要带那么多东西了,家里也添置了第二辆车,我也面临车辆升级的需求。但是这些年真是对Wagon的车型审美疲劳了,再加上5系touring看起来实在笨重,于是选择了3厢版。而LP的车则是CLA shooting brake,没错,还是保留了一部Wagon的配置,偶尔买大件产品还是可以自己搞定。
反观国内,相对来说路况确实还是差,即便是在北京上海,一到工业区很多道路都被超载的运输车辆破坏殆尽,开一辆底盘较低的车真的是提心吊胆。很多时候停车必须上马路牙,而国内的马路牙明显没有标准化,某些明显过高,普通轿车根本上不去,或者拼着托底上,几次下来估计车就要进厂大修了。
操控这一块,国内是限速120km/h,在这个速度下,SUV的劣势并不明显,尤其是德系的几家SUV,极限远高于国内的路况。我开X5在上海并没有感到任何的不适,这种路况下确实体会不到车辆的极限。何况很多人也不太在意这一块。
装载需求就更没有意义了,国内的快递行业如此发达,包括民用货运行业现在也互联网化,体验好得让人可以完全忽略私家车的装载能力。正常出行真需要带童车,甚至Golf这种尺寸的小车也是搞得定的。
所以,相比欧洲,Wagon的操控性和装载能力几乎没有意义,而SUV的通过性却是能随时感受到的切切实实的便利性。Wagon在国内注定只能是小众车型,满足特殊需求。
为什么旅行车(Wagon)在中国不流行?
我用自身经历解释一下:
坐标德国。当年小孩刚出生的时候,家里只有一辆车,考虑到要装童车等一大堆小孩物件,三厢车直接pass掉了。我个人喜欢开快车,高速稳定性以及车辆操控性能对我非常重要,所以一辆操控好且比较能装的车就是我的目标车型。我当时的选择是BMW 3系touring。
欧洲这边遍地跑的Kombi(Wagon)基本都是基于操控+装载能力这两个需求的结果。
我的3系touring陪伴我在欧洲走了16万km,性能可靠,机油从来也没少过。除了每2年或者30.000km的换机油,我只有在出售前不久换了一套刹车,没再在保养/维修上花过一分钱。touring相比SUV的特点很明显,操控好很多,装载能力比同等级的SUV要强,我在ikea买的两米长的衣柜配件,装进去还是可以关上尾门(这一点上,相同级别的帕萨特旅行版更厉害)。全家欧洲自驾游从来没有感觉后备箱紧张过。
现在孩子已经5岁了,出门再也不需要带那么多东西了,家里也添置了第二辆车,我也面临车辆升级的需求。但是这些年真是对Wagon的车型审美疲劳了,再加上5系touring看起来实在笨重,于是选择了3厢版。而LP的车则是CLA shooting brake,没错,还是保留了一部Wagon的配置,偶尔买大件产品还是可以自己搞定。
反观国内,相对来说路况确实还是差,即便是在北京上海,一到工业区很多道路都被超载的运输车辆破坏殆尽,开一辆底盘较低的车真的是提心吊胆。很多时候停车必须上马路牙,而国内的马路牙明显没有标准化,某些明显过高,普通轿车根本上不去,或者拼着托底上,几次下来估计车就要进厂大修了。
操控这一块,国内是限速120km/h,在这个速度下,SUV的劣势并不明显,尤其是德系的几家SUV,极限远高于国内的路况。我开X5在上海并没有感到任何的不适,这种路况下确实体会不到车辆的极限。何况很多人也不太在意这一块。
装载需求就更没有意义了,国内的快递行业如此发达,包括民用货运行业现在也互联网化,体验好得让人可以完全忽略私家车的装载能力。正常出行真需要带童车,甚至Golf这种尺寸的小车也是搞得定的。
所以,相比欧洲,Wagon的操控性和装载能力几乎没有意义,而SUV的通过性却是能随时感受到的切切实实的便利性。Wagon在国内注定只能是小众车型,满足特殊需求。
为什么旅行车(Wagon)在中国不流行?
以前写为什么中国流行suv的时候写过。
流行什么车,和这个国家的国情分不开。
美国汽油便宜,道路宽,停车位大,大皮卡能拉游艇能拉房车,卖的就好。
欧洲城市老,道路对操控要求高,喜欢轿车,即使要拉点东西,也是优先旅行车,需要操控啊。
中国或者城市龟速,或者高速路直线,操控的排序很靠后。旅行车相比都市suv性价比不高。自然流行不起来。
皮卡在中国也没流行起来不是,中国你开皮卡,油贵,排量税高,还得贴反光条。猛禽就是小众车。
为什么旅行车(Wagon)在中国不流行?
以前写为什么中国流行suv的时候写过。
流行什么车,和这个国家的国情分不开。
美国汽油便宜,道路宽,停车位大,大皮卡能拉游艇能拉房车,卖的就好。
欧洲城市老,道路对操控要求高,喜欢轿车,即使要拉点东西,也是优先旅行车,需要操控啊。
中国或者城市龟速,或者高速路直线,操控的排序很靠后。旅行车相比都市suv性价比不高。自然流行不起来。
皮卡在中国也没流行起来不是,中国你开皮卡,油贵,排量税高,还得贴反光条。猛禽就是小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