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引火下行是什么原理?
艾灸上火,牙龈肿痛。可以灸颊车,下关,合谷穴。若是风火加灸外关穴,胃火加灸内庭穴,虚火加灸太溪穴。根据自身情况辩证施灸啊。
·····························艾灸引火下行····························耐心的看下去吧
在病机十九条中,因火热为患者占九条之多,可见火热之邪犯人之众。但火有实火、虚火、阳火、阴火的不同,实火、阳火当泻,泻火法以苦寒泻热,属于最常见的直接针对性治疗,容易被众多医生掌握。而虚火、阴火却不仅不能通过直接的泻火法取得疗效,反而会使火邪更旺。犹如李时珍所说:“诸阳火,遇草而炽,得木而燔,可以湿伏,可以水灭;诸阴火,不焚草木而流金石,得湿愈焰,遇水愈炽,以水扑之,则光焰诣天,物穷方止,以火逐之,以灰扑之,则灼性自消,火焰自灭。 ”可见二者的治疗方法迥然不同。其中阴火、虚火的治疗方法掌握起来更加不易,需要我们予以重视。“引火下行”就是一种治疗阴火、虚火的主要方法。但它又不仅是治疗阴火、虚火为患的主要方法,也是治疗阳火、实火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更需要我们熟练掌握。
虽然火的本性是向上,但是由于身体各部均需要火的温煦,所以在生理状况之下,火可以随经络在全身上下循行,可以在脏腑的支配下到达全身各处。而在病理情况之下,火象太过后,则其不受经络脏腑约束随性而发。本性所趋,火焰涌上,火邪妄动,因此容易在**上部、外部引发疾病,这时需要进行祛火治疗。除了直接使用苦寒泻火法之外,行气法亦可为之,因为“气有余便是火”,气滞、气郁、气阻、气停时间较长,都可以出现火热之象,行气即能散气,散气即能祛火,所以行气也可祛火。归纳法亦可为之,因为火邪散漫,火性上炎,将火收回到其应在的位置,即将其归位收纳,使其不再泛滥,故归纳法也可祛火。还有益气法亦可为之,因为气中又分阴阳,一般所说的气虚,可能为气阳虚,气阳不足则气阴妄动,因此出现阴火。此种阴火,只需益阳即可与之相协调。这时益阳即为益气,尤其是使用甘温法更可取得满意效果。有时候在气中阴阳俱虚的时候,虽然气阳虚为主,但也有气阴虚,除使用甘温之外,也可助之以甘凉,效果会更好。
引火下行应该包括除了直接苦寒泻火法之外的几种方法。具体运用时它有以下四方面的含义:
一是向下导火法。即头面部或**上部有火象,治疗时将火向下引动,以达到祛火的目的。如牙龈肿痛,胃火旺盛,可以泻足阳明经上的内庭穴予以治疗。由于牙龈位于面口部,内庭穴位于足趾部;牙龈肿痛属于胃火旺盛,火性上炎,足阳明胃经从上往下循行,内庭在足部引动阳明经经气循经从上向下走,故称之为引火下行。气机顺畅循行之后,气滞、气郁、气阻、气停的问题迎刃而解,故可解除火邪。这种方法在针灸治疗时使用较多。还有如“心火下移小肠”时,治疗上不是使用直接泻火的方法,而是使用导赤散,将心火导入小便而排除体外。由于心在上,小肠在下,小便下排,故也是一种引火下行的方法。这时治疗的主要对像是实火、阳火。
二是交通心肾法。因为心为君主之官,心火为君火,是**动力的启动源,而肾藏精,是**动力的基础。心在上,肾在下,心火必须既能升又能降,才能开启生命之源。故有诸火皆升,惟心火独降之说。假若心火不能下降,则出现心火过旺的表现——在下则肾气不能得到开发而出现疲乏无力,下焦寒冷;在上则因心火扰动,心神不安。由此将出现精神疲惫,失眠不安等表现。这时主要使用交通心肾的方法进行治疗。而交通心肾的关键就是将不能顺利下降的心火引下来。故也是一种引火下行。交泰丸使用黄连清理积聚在上的心火,肉桂温煦在下的肾精以引动心火下行。其中黄连的用量可以根据心火的多少或虚实决定,如心火太旺则用量相对加大,反之则减少。而肉桂惟代天行令,犹如心火下降一般,其用量则应与患者机体反应能力相匹配。身体对药物敏感的,用量相对较小,反之则较大。正如《傅青主女科》所说:“小热之品,计之以钱,大热之品,计之以分者,不过用以引火,而非用以壮火也。”记得有一位舌糜烂的病人,在当地多使用清热泻火药,长期治疗不效,后辗转来到北京,一位医生处以交泰丸加减,处方后患者感觉药少价廉而不敢服用,偶尔见我后示其方,我极力劝说其服用,服5剂而治愈。此病西医多认为是白色念珠球菌引起,一般消炎药并无治疗作用。中医认为是虚火上炎,故引火下行法能够治愈。
三是引火归元法。因为肾藏精而主水,心火点拨肾阳而激发肾阴以鼓动全身。若水湿(寒湿)太过,则肾阳受阻,不能与肾阴相合,而安居下焦,肾阳游离无主,弥漫四散,理论上称之为阴火。此火见水(因为加大了寒湿阻滞)则旺,见火(可以减少或消除寒湿阻滞)则消,故又称之为龙雷之火。如临床上高血压病人中,由于下焦寒湿而致的,往往使用重镇药物效果不好,西医使用降血压药效果也不十分明显,而使用温下焦法,如附子汤、真武汤能使血压明显降下来。还有一些失眠病人使用金匮肾气丸治疗也是此类方法。
四是益气降火法。这在李东垣治疗阴火时常用。应属以升促降法。李东垣从脾胃之气的变化出发认为:“元气与火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当元气不足或受伤的时候,阴火就会抬头。
同样邪阴太过的时候正阴就会受制。如《温病条辨》所说:“邪水旺一分,真水反亏一分”。故有补正阳以去邪阳(火热),益正阴以去邪阴(寒湿)之说,李东垣创“甘温除大热”法,让人受益匪浅。我的老师万友生教授对此就颇有研究。他治疗一老妇的病例就很有代表性:“老妇自云'火体',动则'上火',眼鼻口中'冒火',咽痛如裂,牙痛,手足心热,久治不效,殊以为苦。……其人虽'火大',而从不欲饮,得冷反难受。多年来,大便日十余行,且难禁,极度乏力,腰痛尤甚,舌胖淡嫩脉弱。其气虚之象甚着,而前医药多寒凉,以其不效。遂诊为脾虚阴火证。予补中益气汤(党参与洋参、生甘草与炙甘草同用)去当归,用银柴胡,加山药、莲子、石斛、桔梗兼护脾阴、保肺气,三剂咽痛除,诸火尽消,气力增。继服一周,多年痼疾得愈。 ”在我们临证中,也经常使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感冒或小儿夏季热等,效果也很好,也可将其中党参换成洋参,取其益气降火之意。
在中医的处方中有引经药一说,在“引火下行”中也经常使用引火下行药,所谓引火下行药主要指能将**上部之火或外部之火引向下或引向内的药物,我们常用有如川牛膝、肉桂、杜仲等。关于川牛膝,《本草经疏》中说:“走而能补,性善下行。”能引血下行,以降上炎之火。我们在治疗高血压病人中经常使用,无论阴火、阳火均可,但治疗阴火时用量相对较轻,使用阳火时用量相对较大。肉桂有以火引火的作用,因其点燃下焦之火,以祛下焦的寒湿,替天(心)行道,引动肾火,故能将外散弥漫之火降下收回而归肾中。在使用中主要在于用量的掌握,一般来说用量都较小。杜仲主要是入肝经气分之药,但其不升肝气,反而能降肝气。因肝多实证,肝气太旺属实者居多,在治疗实火上炎的病症时,常用其引火下行。 《本草求真》说:“以其气不上升,反引下降也……但杜仲性补肝肾,能直达下部筋骨气血,不似牛膝达下走于经络血分之得中”。高血压病人使用杜仲的时候,一定要有肝肾阴虚,肝火亢旺的表现,效果方能满意。用量上相对较大,一般10-15g为常用量。针灸在引火下行中所使用的穴位也很多,一般而言,在四肢远端选穴,诸如十宣、八邪、少商、商阳、中冲、鱼际、合谷、八风、内庭、太冲、行间、气海、关元、肾俞等都有“引火下行”的作用,只要在临床上将其中某些或某个穴位加入到应用的穴位或处方中即可。手法是在实火、阳火中一般用泻法,虚火、阴火中一般用补法。艾灸引火下行是什么原理?
艾灸上火,牙龈肿痛。可以灸颊车,下关,合谷穴。若是风火加灸外关穴,胃火加灸内庭穴,虚火加灸太溪穴。根据自身情况辩证施灸啊。
·····························艾灸引火下行····························耐心的看下去吧
在病机十九条中,因火热为患者占九条之多,可见火热之邪犯人之众。但火有实火、虚火、阳火、阴火的不同,实火、阳火当泻,泻火法以苦寒泻热,属于最常见的直接针对性治疗,容易被众多医生掌握。而虚火、阴火却不仅不能通过直接的泻火法取得疗效,反而会使火邪更旺。犹如李时珍所说:“诸阳火,遇草而炽,得木而燔,可以湿伏,可以水灭;诸阴火,不焚草木而流金石,得湿愈焰,遇水愈炽,以水扑之,则光焰诣天,物穷方止,以火逐之,以灰扑之,则灼性自消,火焰自灭。 ”可见二者的治疗方法迥然不同。其中阴火、虚火的治疗方法掌握起来更加不易,需要我们予以重视。“引火下行”就是一种治疗阴火、虚火的主要方法。但它又不仅是治疗阴火、虚火为患的主要方法,也是治疗阳火、实火的重要方法之一,所以更需要我们熟练掌握。
虽然火的本性是向上,但是由于身体各部均需要火的温煦,所以在生理状况之下,火可以随经络在全身上下循行,可以在脏腑的支配下到达全身各处。而在病理情况之下,火象太过后,则其不受经络脏腑约束随性而发。本性所趋,火焰涌上,火邪妄动,因此容易在**上部、外部引发疾病,这时需要进行祛火治疗。除了直接使用苦寒泻火法之外,行气法亦可为之,因为“气有余便是火”,气滞、气郁、气阻、气停时间较长,都可以出现火热之象,行气即能散气,散气即能祛火,所以行气也可祛火。归纳法亦可为之,因为火邪散漫,火性上炎,将火收回到其应在的位置,即将其归位收纳,使其不再泛滥,故归纳法也可祛火。还有益气法亦可为之,因为气中又分阴阳,一般所说的气虚,可能为气阳虚,气阳不足则气阴妄动,因此出现阴火。此种阴火,只需益阳即可与之相协调。这时益阳即为益气,尤其是使用甘温法更可取得满意效果。有时候在气中阴阳俱虚的时候,虽然气阳虚为主,但也有气阴虚,除使用甘温之外,也可助之以甘凉,效果会更好。
引火下行应该包括除了直接苦寒泻火法之外的几种方法。具体运用时它有以下四方面的含义:
一是向下导火法。即头面部或**上部有火象,治疗时将火向下引动,以达到祛火的目的。如牙龈肿痛,胃火旺盛,可以泻足阳明经上的内庭穴予以治疗。由于牙龈位于面口部,内庭穴位于足趾部;牙龈肿痛属于胃火旺盛,火性上炎,足阳明胃经从上往下循行,内庭在足部引动阳明经经气循经从上向下走,故称之为引火下行。气机顺畅循行之后,气滞、气郁、气阻、气停的问题迎刃而解,故可解除火邪。这种方法在针灸治疗时使用较多。还有如“心火下移小肠”时,治疗上不是使用直接泻火的方法,而是使用导赤散,将心火导入小便而排除体外。由于心在上,小肠在下,小便下排,故也是一种引火下行的方法。这时治疗的主要对像是实火、阳火。
二是交通心肾法。因为心为君主之官,心火为君火,是**动力的启动源,而肾藏精,是**动力的基础。心在上,肾在下,心火必须既能升又能降,才能开启生命之源。故有诸火皆升,惟心火独降之说。假若心火不能下降,则出现心火过旺的表现——在下则肾气不能得到开发而出现疲乏无力,下焦寒冷;在上则因心火扰动,心神不安。由此将出现精神疲惫,失眠不安等表现。这时主要使用交通心肾的方法进行治疗。而交通心肾的关键就是将不能顺利下降的心火引下来。故也是一种引火下行。交泰丸使用黄连清理积聚在上的心火,肉桂温煦在下的肾精以引动心火下行。其中黄连的用量可以根据心火的多少或虚实决定,如心火太旺则用量相对加大,反之则减少。而肉桂惟代天行令,犹如心火下降一般,其用量则应与患者机体反应能力相匹配。身体对药物敏感的,用量相对较小,反之则较大。正如《傅青主女科》所说:“小热之品,计之以钱,大热之品,计之以分者,不过用以引火,而非用以壮火也。”记得有一位舌糜烂的病人,在当地多使用清热泻火药,长期治疗不效,后辗转来到北京,一位医生处以交泰丸加减,处方后患者感觉药少价廉而不敢服用,偶尔见我后示其方,我极力劝说其服用,服5剂而治愈。此病西医多认为是白色念珠球菌引起,一般消炎药并无治疗作用。中医认为是虚火上炎,故引火下行法能够治愈。
三是引火归元法。因为肾藏精而主水,心火点拨肾阳而激发肾阴以鼓动全身。若水湿(寒湿)太过,则肾阳受阻,不能与肾阴相合,而安居下焦,肾阳游离无主,弥漫四散,理论上称之为阴火。此火见水(因为加大了寒湿阻滞)则旺,见火(可以减少或消除寒湿阻滞)则消,故又称之为龙雷之火。如临床上高血压病人中,由于下焦寒湿而致的,往往使用重镇药物效果不好,西医使用降血压药效果也不十分明显,而使用温下焦法,如附子汤、真武汤能使血压明显降下来。还有一些失眠病人使用金匮肾气丸治疗也是此类方法。
四是益气降火法。这在李东垣治疗阴火时常用。应属以升促降法。李东垣从脾胃之气的变化出发认为:“元气与火不两立,一胜则一负。”当元气不足或受伤的时候,阴火就会抬头。
同样邪阴太过的时候正阴就会受制。如《温病条辨》所说:“邪水旺一分,真水反亏一分”。故有补正阳以去邪阳(火热),益正阴以去邪阴(寒湿)之说,李东垣创“甘温除大热”法,让人受益匪浅。我的老师万友生教授对此就颇有研究。他治疗一老妇的病例就很有代表性:“老妇自云'火体',动则'上火',眼鼻口中'冒火',咽痛如裂,牙痛,手足心热,久治不效,殊以为苦。……其人虽'火大',而从不欲饮,得冷反难受。多年来,大便日十余行,且难禁,极度乏力,腰痛尤甚,舌胖淡嫩脉弱。其气虚之象甚着,而前医药多寒凉,以其不效。遂诊为脾虚阴火证。予补中益气汤(党参与洋参、生甘草与炙甘草同用)去当归,用银柴胡,加山药、莲子、石斛、桔梗兼护脾阴、保肺气,三剂咽痛除,诸火尽消,气力增。继服一周,多年痼疾得愈。 ”在我们临证中,也经常使用补中益气汤治疗气虚感冒或小儿夏季热等,效果也很好,也可将其中党参换成洋参,取其益气降火之意。
在中医的处方中有引经药一说,在“引火下行”中也经常使用引火下行药,所谓引火下行药主要指能将**上部之火或外部之火引向下或引向内的药物,我们常用有如川牛膝、肉桂、杜仲等。关于川牛膝,《本草经疏》中说:“走而能补,性善下行。”能引血下行,以降上炎之火。我们在治疗高血压病人中经常使用,无论阴火、阳火均可,但治疗阴火时用量相对较轻,使用阳火时用量相对较大。肉桂有以火引火的作用,因其点燃下焦之火,以祛下焦的寒湿,替天(心)行道,引动肾火,故能将外散弥漫之火降下收回而归肾中。在使用中主要在于用量的掌握,一般来说用量都较小。杜仲主要是入肝经气分之药,但其不升肝气,反而能降肝气。因肝多实证,肝气太旺属实者居多,在治疗实火上炎的病症时,常用其引火下行。 《本草求真》说:“以其气不上升,反引下降也……但杜仲性补肝肾,能直达下部筋骨气血,不似牛膝达下走于经络血分之得中”。高血压病人使用杜仲的时候,一定要有肝肾阴虚,肝火亢旺的表现,效果方能满意。用量上相对较大,一般10-15g为常用量。针灸在引火下行中所使用的穴位也很多,一般而言,在四肢远端选穴,诸如十宣、八邪、少商、商阳、中冲、鱼际、合谷、八风、内庭、太冲、行间、气海、关元、肾俞等都有“引火下行”的作用,只要在临床上将其中某些或某个穴位加入到应用的穴位或处方中即可。手法是在实火、阳火中一般用泻法,虚火、阴火中一般用补法。艾灸引火下行是什么原理?
“艾灸上火了,我还要继续灸吗?
艾灸上火好难受,我该怎么办?
为什么艾灸会上火,这岂不是雪上加霜吗?”
近日,九宫艾收到了不少灸友们咨询,原本春季就易怒易上火,现在艾灸后上火的现象更严重了,这是为什么?该怎么办?需要停止艾灸吗?
今天,九宫艾就围绕着“艾灸上火”的话题,为大家一一作出详细的解答!
艾灸后为什么会上火?
不少人会觉得,艾灸是通过燃烧艾绒产生大量的热量,本身就属于火,所以艾灸后就会引起“上火”。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不然,艾灸的温热特性作用于人体后,补益的是人体的阳气,古医籍《扁鹊心法》提出“自古扶阳有三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艾灸补益的是人体的正气、阳气,而“上火”的“火”,属于作用于机体的“邪气”,与各灸友们的对艾灸上火的猜想完全是两回事哦。
艾灸艾灸上火,还能继续灸吗?
首先,九宫艾客观地说,艾灸上火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有上火的现象。其实,上火是属于艾灸的一种瞑眩反应,也被称作为排病反应。而艾灸后瞑眩反应有很多,比如说腹泻、症状加重等。
我国著名的针灸泰斗谢锡亮曾明确提出过,因为体质和病状不同,刚开始进行艾灸时,非常容易出现口干、发热等症状,一般可以不用太过于顾虑。只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施灸,症状就可随之消失。
所以,一般来说,艾灸后出现上火是一种正常的好转现象。
九宫艾上火后该如何“卸火”?
控制时间和频次
如果艾灸后出现上火现象,九宫艾建议先从控制施灸时间和频次开始“卸火”。
比如,原本一个穴位需灸15分钟,那么我们根据自身情况针对一些配穴减少施灸时间,仅需灸10分钟左右即可;此外,艾灸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适当停灸,如一周灸4次,三天停一天等等。
先阳后阴,引火下行
每次艾灸时,上身部位的穴位可以适当少灸,然后配合八髎、足三里、涌泉等穴位从上到下的艾灸,打通中焦,引火下行。
此外,在艾灸后半小时可以用艾叶泡脚,也不失为引火下行的一种好方法。
艾灸柱刺激“降火穴”
所谓的“降火穴”,其实就是指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作用的穴位,如三阴交、涌泉穴等。一般用于调理热病高热、脏腑郁热、痛肿疮毒等各种里热症。
灸前灸后喝温开水
艾灸前最好先喝一杯温开水,水温略高于体温为宜;灸后可再补充一杯60°C左右的温热水。
或者可以取麦冬、熟地各约15g煮水,灸之前喝100毫升。
饮食调理
九宫艾温馨提醒,如果想要艾灸达到更好的效果,那么艾灸期间就要多控制饮食。
艾灸期间注意饮食要清淡些,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烧烤、火锅、腌制品等容易引起上火的食物也最好不要吃。
此外,绿豆具有清热解毒、消暑热、解烦渴的功效,艾灸导致的上火,可以适当吃一些具有降火作用的绿豆汤、绿豆粥。
最后,九宫艾要告诉大家的是,艾灸上火并不可怕,只要我们以正确的方式、疗程坚持施灸,艾灸的作用才能在我们人体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艾灸引火下行是什么原理?
“艾灸上火了,我还要继续灸吗?
艾灸上火好难受,我该怎么办?
为什么艾灸会上火,这岂不是雪上加霜吗?”
近日,九宫艾收到了不少灸友们咨询,原本春季就易怒易上火,现在艾灸后上火的现象更严重了,这是为什么?该怎么办?需要停止艾灸吗?
今天,九宫艾就围绕着“艾灸上火”的话题,为大家一一作出详细的解答!
艾灸后为什么会上火?
不少人会觉得,艾灸是通过燃烧艾绒产生大量的热量,本身就属于火,所以艾灸后就会引起“上火”。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不然,艾灸的温热特性作用于人体后,补益的是人体的阳气,古医籍《扁鹊心法》提出“自古扶阳有三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艾灸补益的是人体的正气、阳气,而“上火”的“火”,属于作用于机体的“邪气”,与各灸友们的对艾灸上火的猜想完全是两回事哦。
艾灸艾灸上火,还能继续灸吗?
首先,九宫艾客观地说,艾灸上火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有上火的现象。其实,上火是属于艾灸的一种瞑眩反应,也被称作为排病反应。而艾灸后瞑眩反应有很多,比如说腹泻、症状加重等。
我国著名的针灸泰斗谢锡亮曾明确提出过,因为体质和病状不同,刚开始进行艾灸时,非常容易出现口干、发热等症状,一般可以不用太过于顾虑。只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施灸,症状就可随之消失。
所以,一般来说,艾灸后出现上火是一种正常的好转现象。
九宫艾上火后该如何“卸火”?
控制时间和频次
如果艾灸后出现上火现象,九宫艾建议先从控制施灸时间和频次开始“卸火”。
比如,原本一个穴位需灸15分钟,那么我们根据自身情况针对一些配穴减少施灸时间,仅需灸10分钟左右即可;此外,艾灸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可适当停灸,如一周灸4次,三天停一天等等。
先阳后阴,引火下行
每次艾灸时,上身部位的穴位可以适当少灸,然后配合八髎、足三里、涌泉等穴位从上到下的艾灸,打通中焦,引火下行。
此外,在艾灸后半小时可以用艾叶泡脚,也不失为引火下行的一种好方法。
艾灸柱刺激“降火穴”
所谓的“降火穴”,其实就是指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作用的穴位,如三阴交、涌泉穴等。一般用于调理热病高热、脏腑郁热、痛肿疮毒等各种里热症。
灸前灸后喝温开水
艾灸前最好先喝一杯温开水,水温略高于体温为宜;灸后可再补充一杯60°C左右的温热水。
或者可以取麦冬、熟地各约15g煮水,灸之前喝100毫升。
饮食调理
九宫艾温馨提醒,如果想要艾灸达到更好的效果,那么艾灸期间就要多控制饮食。
艾灸期间注意饮食要清淡些,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烧烤、火锅、腌制品等容易引起上火的食物也最好不要吃。
此外,绿豆具有清热解毒、消暑热、解烦渴的功效,艾灸导致的上火,可以适当吃一些具有降火作用的绿豆汤、绿豆粥。
最后,九宫艾要告诉大家的是,艾灸上火并不可怕,只要我们以正确的方式、疗程坚持施灸,艾灸的作用才能在我们人体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艾灸引火下行是什么原理?
很多人做艾灸都有上火的这种情况,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吗?我大概总结了4点。体质第一点就是体质。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有的人可能是阳虚,有的人可能是阴虚,还有的人可能是血瘀的等等。
体质不同,艾灸完出现的反应也是不一样的。对于一些阴虚体质或者上热下寒的体质,艾灸完以后就特别容易有上火这种反应。这种体质本身火就在上面,这个时候如果再灸上面,那肯定是要上火的。
灸材灸材如果不好的话,也特别容易出现上火。我记得有一本书里面是这么写的:“八木之火不可灸,皆伤人血脉、津液、骨髓”。所以你如果是用掺假的艾条的话,就特别容易伤阴,就容易上火。
还有一个原因,你用的艾条可能是真的,但是年份不足。比如一些刚收的艾叶晒干做的艾条,或者当年的艾叶做的艾条。我们业内把不到一年陈的艾都统称为新艾。
所以我们用的艾叶都是1-2年的,就是防止这一点。新艾做的艾条,火力特别的燥,很烈。容易上火,伤人经络。
配穴很多人艾灸的不懂艾灸,自己胡乱灸,也不懂什么配穴和顺序。配穴不对也很容易导致艾灸上火。下面我放一个免费的艾灸配穴助手,不明白的可以看这个。
灸量很多人刚开始艾灸都会犯这个错误,觉得艾灸舒服,大量的灸。我见过最过分的,一个人一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艾灸。这就像我们煮开水一样,你一直大火的烧水,水烧开了之后就会烧干。艾灸也是一样的,灸量过大就会上火。
如果你艾灸经常上火。你可以根据你自己的情况,看看你是属于哪种上火。只有找到原因了,你才能避免艾灸上火。
很多朋友来找我,说艾灸上火了怎么办,我就问啊,你是怎么灸的,灸了哪里,灸了多长时间,用的多粗的艾条,用的什么样的艾条等等,就是为了判断你是属于哪种情况引起的上火。
如果你是属于上热下寒的体质,那就多灸一些下面滋阴的穴位,引火下行,比如涌泉穴,三阴交这些。
如果你是用了假艾条,那就换一家试试。
如果是不懂配穴,那就用我给你的穴位图小程序,上面会告诉你什么症状,怎么配穴,每个穴位灸多久,包括艾灸的顺序等等。
如果是因为灸量过大引起的上火,就控制灸量。
艾灸引火下行是什么原理?
很多人做艾灸都有上火的这种情况,你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吗?我大概总结了4点。体质第一点就是体质。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有的人可能是阳虚,有的人可能是阴虚,还有的人可能是血瘀的等等。
体质不同,艾灸完出现的反应也是不一样的。对于一些阴虚体质或者上热下寒的体质,艾灸完以后就特别容易有上火这种反应。这种体质本身火就在上面,这个时候如果再灸上面,那肯定是要上火的。
灸材灸材如果不好的话,也特别容易出现上火。我记得有一本书里面是这么写的:“八木之火不可灸,皆伤人血脉、津液、骨髓”。所以你如果是用掺假的艾条的话,就特别容易伤阴,就容易上火。
还有一个原因,你用的艾条可能是真的,但是年份不足。比如一些刚收的艾叶晒干做的艾条,或者当年的艾叶做的艾条。我们业内把不到一年陈的艾都统称为新艾。
所以我们用的艾叶都是1-2年的,就是防止这一点。新艾做的艾条,火力特别的燥,很烈。容易上火,伤人经络。
配穴很多人艾灸的不懂艾灸,自己胡乱灸,也不懂什么配穴和顺序。配穴不对也很容易导致艾灸上火。下面我放一个免费的艾灸配穴助手,不明白的可以看这个。
灸量很多人刚开始艾灸都会犯这个错误,觉得艾灸舒服,大量的灸。我见过最过分的,一个人一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艾灸。这就像我们煮开水一样,你一直大火的烧水,水烧开了之后就会烧干。艾灸也是一样的,灸量过大就会上火。
如果你艾灸经常上火。你可以根据你自己的情况,看看你是属于哪种上火。只有找到原因了,你才能避免艾灸上火。
很多朋友来找我,说艾灸上火了怎么办,我就问啊,你是怎么灸的,灸了哪里,灸了多长时间,用的多粗的艾条,用的什么样的艾条等等,就是为了判断你是属于哪种情况引起的上火。
如果你是属于上热下寒的体质,那就多灸一些下面滋阴的穴位,引火下行,比如涌泉穴,三阴交这些。
如果你是用了假艾条,那就换一家试试。
如果是不懂配穴,那就用我给你的穴位图小程序,上面会告诉你什么症状,怎么配穴,每个穴位灸多久,包括艾灸的顺序等等。
如果是因为灸量过大引起的上火,就控制灸量。
艾灸引火下行是什么原理?
中医认为人的真火藏于肾水之中,肾为坎卦,二阴夹一阳,肾中火可暖肾水,鼓气上行。心为离卦,离为二阳夹一阴,即火包水,离中水引上焦火下行以暖肾水,则水火即济,阴阳调和百病不生(就炉子煮饭,下面火为肾火,上面盖子为肺金)。一般人由于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内伤(七情六欲)容易上热下寒,既肾中火脱离肾水的包裹,直上上焦,中医谓虚阳外越,表现就是上焦有火相,如口腔溃疡、牙疼、鼻炎、鼻屎眼屎多、肺炎、头痛等,同时伴随下寒症状如脚凉,无脚汗、小腿凉、女生痛经、腹泻、小腹手摸有凉感、小便不利或尿频等。
所谓引火下行,也可以说是引火归元,用药如封髓丹(黄芩清上焦火,香砂辛甘化阴、肉桂补肾阳)等药物。也可以用热水加姜艾类泡脚,或艾灸肚脐以下部位,以暖下焦经络,通畅之。下焦一暖,上焦火即消退,就是引火下行了。
用艾灸也是利用自然界同气相求的原理,以火引火。
导引术上也可以用闭眼练习金鸡独立的方法,从几秒可以逐步增加到几分钟,也是很好的引火下行的方法。
引火下行方法临床时应辨症使用。
2022-01-11补充:
根据最近艾灸的体会,艾灸引火下行的另一种更大的可能是用艾灸灸下焦诸穴如三阴交、涌泉、太溪、阴陵泉(下焦穴位从名字上看多是补水的穴道)等后,下焦水暖气化上行,而水克火,使上焦火就不明显了,所以引火下行的关键在:水暖——上行——火降。这也许是艾灸引火下行原理的更合理解释,也和我实践中的感受是一样的。
我实践中,不仅艾灸,而且快走、泡脚等都可以让小腿热起来,小腿以后,一般上焦的易汗、上火等症状都明显减轻。
艾灸引火下行是什么原理?
中医认为人的真火藏于肾水之中,肾为坎卦,二阴夹一阳,肾中火可暖肾水,鼓气上行。心为离卦,离为二阳夹一阴,即火包水,离中水引上焦火下行以暖肾水,则水火即济,阴阳调和百病不生(就炉子煮饭,下面火为肾火,上面盖子为肺金)。一般人由于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内伤(七情六欲)容易上热下寒,既肾中火脱离肾水的包裹,直上上焦,中医谓虚阳外越,表现就是上焦有火相,如口腔溃疡、牙疼、鼻炎、鼻屎眼屎多、肺炎、头痛等,同时伴随下寒症状如脚凉,无脚汗、小腿凉、女生痛经、腹泻、小腹手摸有凉感、小便不利或尿频等。
所谓引火下行,也可以说是引火归元,用药如封髓丹(黄芩清上焦火,香砂辛甘化阴、肉桂补肾阳)等药物。也可以用热水加姜艾类泡脚,或艾灸肚脐以下部位,以暖下焦经络,通畅之。下焦一暖,上焦火即消退,就是引火下行了。
用艾灸也是利用自然界同气相求的原理,以火引火。
导引术上也可以用闭眼练习金鸡独立的方法,从几秒可以逐步增加到几分钟,也是很好的引火下行的方法。
引火下行方法临床时应辨症使用。
2022-01-11补充:
根据最近艾灸的体会,艾灸引火下行的另一种更大的可能是用艾灸灸下焦诸穴如三阴交、涌泉、太溪、阴陵泉(下焦穴位从名字上看多是补水的穴道)等后,下焦水暖气化上行,而水克火,使上焦火就不明显了,所以引火下行的关键在:水暖——上行——火降。这也许是艾灸引火下行原理的更合理解释,也和我实践中的感受是一样的。
我实践中,不仅艾灸,而且快走、泡脚等都可以让小腿热起来,小腿以后,一般上焦的易汗、上火等症状都明显减轻。
艾灸引火下行是什么原理?
先理解一下中医的同所相求理论
艾灸引火下行是什么原理?
先理解一下中医的同所相求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