绫、罗、绸、缎、丝、帛、锦、绢的区别是什么?
每种织物在不同的时代里的名称是不断变化的,即使在同一个时代里,织物分类的界限也是模糊的。就如同“地瓜”一词,在北方指的就是红薯,在南方指的就是豆薯一样。下图以明代为例,现代看来同一种织物,也会有不同的称呼。
图片来自《中国丝绸通史》所以,这里只说一个通识性的大概:
===============
回溯织布的过程,想要将细长条的纤维织成整块布料,就需要通过“组织”来“固定”每根纱线之间的关系。
而所谓“组织”,就是纺织品中,经线和纬线交叠的关系。这一点很重要,具有【不同的组织结构】就是“绫罗绸缎”这些概念的底层区别。
而最常见的【组织】分为3种,又叫做原组织:
平纹组织、斜纹组织和缎纹组织
1、平纹组织:
平纹组织是最容易理解的——经纱和纬纱每隔一根,相交一次,上下交错地构成了织物。由于纱线交织点最多,每一根纱线都被旁边的纱线压住,所以平纹织物的耐磨度好,光泽最差,弹性也是最小的。 下图可见纵横交错的平纹组织结构。
2、斜纹组织:
指的是有经纬交点连成斜线的组织,面料上会有明显的斜线纹路。相比平纹组织,斜纹组织的经纬交织点少,所以耐用度稍低,光泽和弹性都要好一些。同时,斜纹组织有了浮长线这个概念。浮长线指的是一根经纱浮在相邻的几根纬纱的上(或者纬纱浮在连续的经纱上面)。
牛仔布(斜纹组织)上的斜纹2、缎纹织物:
说道缎子,大家都会想起光亮柔顺、华丽脆弱的织物。为什么会有这个印象呢?因为缎纹组织的浮长线是最长的。
通常来说,缎纹组织的浮长线越长(单位面积内,经纬交织的频率越低),光泽度就会越好,看起来富丽堂皇,这个很好理解,因为这一长段纱线反射的光不会被遮挡。但同时,长的浮长线,也意味着织物更加脆弱,因为暴露在外的纱线无法被保护,容易被磨损、勾丝。
反光的缎面以上就是机织物中最常见的三种组织。
还有一些相关概念:
【单层】:布料是由一层简单的织物构成(只有一组经纱和一组纬纱,在同一平面上构成的织物)
【重组织】:大于一组经纱与与一组纬纱构成的织物,比如宋锦就是由数组经纱和数组纬纱构成的复杂织物,构成数层组织互相嵌合的布料。
基本概念结束之后,再来说题目里这些五花八门的名字,按照三种原组织的顺序吧:
一、平纹组织:
【绢】
绢就是平纹组织的丝织物。
平纹组织就是由相隔的经纱和纬纱一上一下织成的织物。作为一种最简单的织物,早在新石器时期晚期的良渚文化,就有出土文物证明当时的人已经掌握了绢的制造技术。它的纹理平实耐用,是一种实用衣料。
由于绢的平实纤薄,在纸流行起来之前,它成为了画作的首选,在理想的状态下,绢本能够保存千年。
同样由于纤薄,它也适合控制风,成了团扇、风筝的首选。找了一张纹理夸张的,可以看到团扇上纵横交错的平纹组织:
绢制团扇潍坊的风筝【纱】
如果在织绢的时候,丝线特别细,纱线密度低到一定程度会变成怎样呢?
会变成一种纱。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将它的结构放大来看,就是平纹组织。整件衣服它的重量仅49克,据说折叠n次,还可以透过衣服清晰看到衣服下面的字迹,当然这和当时蚕的品种不无关系,但也足以说明当时贵族对衣物轻薄透的追求。
【绉】
如果在织这种平纹纱之前,在丝线上动些手脚,比如纺纱的时候多搓一搓经线,少搓一搓纬线,那又会怎么样?
这种“搓”,学名叫做【加捻】,也很好理解,纺纱的时候搓一搓作为原料的纱条,纱条绕其轴心旋转,被你搓成了一条线,加了捻之后,纱线才会具有一定的弹性、张力、光泽。
如果一块布上的经纱和纬纱的捻度不同(捻度:单位长度内纱线围绕自己转了几圈),那么它们收到拉力时的张力也是不同的,这就导致了织出来的布料上起了“皱”,而且这个皱是洗不掉,熨不平的。就像这样:
感觉也是夏天的布料嘛。
【绮】
如果在平纹织物上偶尔织一些斜纹组织会怎么样?
这就是绮了,斜纹组织的浮长线反射的光/手感和周遭的的平纹组织不同,所以即使同一个颜色丝线织出来的一片布料,上面也会有清晰的花纹,类似一种暗花。
平纹地上织斜纹松竹梅绮早在商朝绮的织造技术就已经被应用,成为贵族的穿戴,两汉时期,绮和锦、绣共同被列为最高贵的花纹织物。战国至汉初是“绮”字在文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时期,但随着后来暗花绫的兴起,绮就逐渐没有那么火了。
【缂丝】
缂丝其实解释起来并不难,前面讲的这些平纹织物,都有个特点,叫做【通梭】:意思就是在织造的时候,梭子从两片经纱的开合之间,“唰”一下就打到底了,一下子就把纬纱整根地牵引到另一头。
同样是平纹,缂丝就没有那么痛快了,缂丝的织法叫做【通经断(回)纬】。怎么说呢,就是事先先想好图案,画在经线上,然后对照着图案,用打横的纬线一点点在竖着的经线上抠,这种做法就叫做【挖织】,其实就是一个一个像素地抠图
缂丝技术最早是北方少数民族发明的,问题是他们当时用的是毛线,又叫做缂毛。没想到这个方法被汉人学了去,变得更加精细,直接套用到蚕丝上,是一件特别耗费眼睛和时间的工作。
但正是因为这种通经回纬的织法十分自由,颜色想怎么安排就怎么安排,缂丝更像是一件艺术品,所谓“一寸缂丝一寸金”,不仅仅是致敬了织工的时间成本,也是对这种将画作融入织物的艺术的肯定。
图我随便找的,如果看到整幅图画上的线条都十分细腻,随心所欲地勾勒图像,全幅画又没有明显的凸起和反光(那是绣),这幅作品就是缂丝了。
二、斜纹组织
【绫】:
《封神演义》原文描写 :哪吒脱了衣裳,坐在石上,把七尺混天绫放在水里,蘸水洗澡。可见绫是有一定的吸水性的,加之混天绫又有束缚捆绑敌人的功能,我们也能推测出绫是有一定的弹性的。
【绫】一般指斜纹组织的丝织物,下图就可以在绫的纹理上看到清晰的斜型纹路。
绫(来自网络)除了素色的绫,还有【暗花绫】(也可见斜纹):
暗花绫(来自网络)【暗花绫】和【绮】有些相似,只不过绮是在平纹组织的“地”上用斜纹织就暗花,而【暗花绫】则是在斜纹组织的“地”上,用另一种斜纹织就暗花。这是怎么做到的呢?只要改变“花”上的斜纹组织的倾斜度、倾斜方向、浮长等,就能起到凸显花色的作用。
但无论是素色的绫还是暗花绫,都可以在织物上看到斜型纹路。绫在唐宋时期较为兴盛,是百官常服的指定用料。而在明清时期缎兴盛之后,绫作为衣料渐渐式微,但直到今天,绫依旧常用来装裱书画。
装裱用绫【妆花绫】
当我们谈到古代工匠技艺的时候,除了这些朴素的一般操作,当然也会有费财费力的幺蛾子操作。在绫上用通经断纬的方式盘织,进行一个一个像素丝线的显花,从而获得土豪效果,通过这种方式起的花,叫做【妆花】。
这里的妆花和缂丝的区别是:妆花绫、妆花绢、妆花缎上的妆花,是在完整的织物上进行挖织(可以理解成织物上多了一个妆花的“夹层”),如果把妆花拿掉,织物还是完整的一片。而对于缂丝来说,它是单层的,画案本身就是构成织物平面的一部分,你如果把花样拿掉,织物就全是窟窿散了。
妆花绫可以看到明显的斜纹组织
妆花绫背面同一织物背面,可以看到构成妆花的纬纱不是贯穿到底的,每根纬纱都是断的。
三、缎纹组织
【缎】
顾名思义,缎是缎纹组织的丝织品。缎出现得很晚,至今尚未发现宋代以前的缎纹织物实物,因为缎纹组织的浮长线较长,有着出色光泽和顺滑手感,所以它出现后渐渐代替了绫的历史地位。直到今天,在正式场合的礼服也会选用缎作为衣料。
一般来说,最光亮顺滑易勾丝的那个就是缎:
素缎【暗花缎】
暗花缎五枚暗花缎类似暗花绫,暗花缎的花色是由改变花的缎纹组织(浮长线压住的纱线数量、缎纹倾斜方向等)来起到提花效果。
【妆花缎】
也类似妆花绫,缎纹织物的地上也可以通过通经断(回)纬的【挖织】,完成【妆花】,形成妆花缎。
黄地大洋花妆花缎四、纱罗组织
【罗】
上面提到的三种织物原组织有个特点,在织造时,经线是不会左右挪移的,只会随着综片上下开合,而纬线在经线之间穿梭,从而使纤维变成了整块织物,所以在平纹组织、斜纹组织、缎纹组织构成的织物里,经线都是平行排列的。
而罗就不同了,在织造时,牵引经纱的综线是会不停地抬升,再发生相对位移,再下沉,导致了织物中经纱不是相互平行而是相绞的,纬线再从相绞的经线中穿过,这种组织叫做【纱罗组织】。经线的相绞,导致了罗上的经纬较为稀疏,有肉眼可见的孔眼,织物也变得轻薄,适合在炎热的天气里穿着(下图为杭罗,杭罗中有五梭罗、七梭罗、十三梭罗,即经纱与纬线平织5次、7次、13次后扭绞一次形成纱孔),这样就使得杭罗的罗纹(误)变得宽窄有别。
罗的组织结构杭罗上的罗纹除了杭罗外,许多罗的经线在织造过程中的运动方式更为复杂,而其中非常复杂的就是四经绞罗(可追溯到商朝妇好墓),两条相邻的经纱相绞完后,又会拐到旁边跟别组的经纱相绞,构成了链条一样的结构,所以破解、复原【四经绞罗】的过程是具有传奇色彩的,纪录片锦绣记第一集里面有描述。
可惜,虽然罗是一种古老的织物,但并不是所有的罗都像四经绞罗那样幸运,许多先秦时期无固定绞组的【链式罗】的织造方式任然没有被破解。
link里是解释四经绞罗组织的视频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silk/pz0401.html
【纱】
纱怎么又来了?
除了前面提到的平纹组织纱(就是孔大一点的绢),还有一种另一种意义上的纱,这与罗有些相似,也是绞经织物,经线相绞,有孔。
所谓纱罗:“方孔为纱,椒孔为罗”,既然都是经线相绞的织物,该怎么区分呢?
粗暴来说,【纱】的相绞更为简单:凡每织一根纬纱或共口的数根纬纱后,两根经线相互扭绞一次的组织称为纱,如下图a)、b),凡织入三根或三根以上奇数纬纱的平纹组织后,绞经与地经才相互扭绞一次的组织称为罗,如c)、d)。
http://www.ctanet.cn/Technic/Show_408707856.html
其实纱和罗的区别是否有那么大呢?
《红楼梦》第四十回贾母带着一行人到了黛玉的潇湘馆里,看到黛玉的窗纱旧了,就想给她换个新的,凤姐说仓库里有一种纱她不太认识,似乎拿来糊窗子不错。贾母就开始向凤姐科普这种织物:
贾母笑向薛姨妈众人道:“那个纱,比你们的年纪还大呢,怪不得他认做蝉翼纱,原也有些像。不知道的都认做蝉翼纱。正经名字叫‘软烟罗’。”凤姐儿道:“这个名儿也好听,只是我这么大了,纱罗也见过几百样,从没听见过这个名色。”贾母笑道:“你能活了多大?见过几样东西?就说嘴来了。那个软烟罗只有四样颜色:一样雨过天青,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要是做了帐子,糊了窗屉,远远的看着就和烟雾一样,所以叫做‘软烟罗’。那银红的又叫做‘霞影纱’。在贾母的描述里,【纱】和【罗】的区分并不那么明显,都是轻薄丝织物的代称。连江宁织造局的都这么说了……我们也就别那么认真了。
五、文字游戏类(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指代有所不同)
【丝】
丝指的是丝织品的原料,蚕丝,当然也可以指丝制品。
蚕茧被缫丝之后得到的原料叫做生丝,由于生丝外面有一层胶质包裹,呈半透明状,这层胶质将会使得蚕丝僵硬、缺乏光泽、难以着色。除了少部分生丝织成的织物外,大部分织物还是熟丝织成的,想要获得熟丝就需要将生丝脱胶——在古代这个过程叫做捣练(反复捶打,再通过水洗)。
得到了熟丝,就可以开始纺织流程了。
捣练图(局部)【绸】
“绸”在明清之后,是丝织品的统称。
王安忆的《天香》里面有一段,申家娶了新媳妇,丈夫想问她小名叫什么,新媳妇死活不说,开始猜字谜:
再下一夜,他们改逼供为猜谜,新娘子指了指床上的帐子,上面绣了各色花鸟,柯海将每一色花鸟都猜遍了,也没猜中。最后一气之下,说出个“绸”字,赌气道:无论她娘叫她什么,反正他是叫定她 “绸”了,就叫“小绸”。新娘子用被盖了脸吃吃地笑。也许是看柯海急了,又或许怕柯海真以为她不贞娴,藏在被子里,嘴对耳朵,还是说了,她乳名叫“蚕娘”,因是蚕上山的时节生的她。做床帐的可能是罗、纱,也可能是锦,而柯海只猜了一个【绸】字,说明【绸】在此时本身就是丝织品的统称。
而“绸”通“紬”在某些时期,是一种斜纹组织的丝织品,至于它究竟是如何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含义的,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帛】
帛也是丝织物的统称,只不过通行时间更早。尤其是汉代以前,那是贵金属的货币属性还没有行成的时候,所以,帛也经常用在一些经济学的概念里,比如“币帛”“钱帛”。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帛”也就是丝织物,是充当一部分货币功能的。在唐代钱帛兼行的情况下,铜钱、贵金属、粮食会兑成帛是有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汇率。
而在丝绸之路上,也出土了大量的素帛,由于轻便通用,帛也成为了当时国际通用的货币。
六、重组织
【锦】
艾玛,终于说到锦了,累死了。
锦相对复杂:
《六书故》:“织彩为文曰锦”。
非常宽泛地说,锦就是用彩色丝线织成的,有花样的丝织物。当然,狭义的锦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它也经历了非常有意思的两个发展趋势:从经纱显花(经锦)到纬纱显花(纬锦),和从平纹到斜纹再到缎纹,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而所谓的三大名锦:蜀锦、宋锦、云锦,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概念(在某个地域,由特定机构用特定方式织出的有一定辨识度的织物),并非严格用织造技巧进行分类,但不妨碍我买不起它们。
【蜀锦】
要说明锦,就要先解释【重组织】,也就是【插合】结构是啥意思?
上面我们提到的大多数织物,从绢到绮到绫到罗,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时候,一般指的都是单层组织——由同一种基础组织或者几种不同的基础组织在【同一平面】内进行组合的织物。
而重组织就不同了,它是一种立体组合,构成数层组织互相嵌合的复杂布料。直观来说,它摸起来要厚一些。
蜀锦在先秦时期就诞生了,在蜀地发源它是最早的一种锦,由于历史悠久,变化更为多样,也经历由经线显花(经插合),到纬线显花(纬插合)的过程。
拿蜀锦中最有渊源的经锦来说,由多综多蹑织机织成,它的组织由一组纬线与两组或两组以上不同颜色的经线构成。想要这个组织点显示什么颜色,便把这种颜色的经线织到上层。
平纹经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宋锦】
宋锦,或者说是宋式锦,兴盛于明朝,它比较复杂,由地组织和纹组织共同构成。地经与地纬共同交织,构成了斜纹的地组织(就是宋锦的底),而纹组织由【特结经】与【纹纬】共同构成,【纹组织】就是【地】之上显花色的部分。就是真正显色的部分就是【纹纬】是一组不同颜色的纬纱,当需要其中一种颜色显色,则在这一梭把它结在【地】的表面,其他颜色的纹纬结成束与特结经结在背后。
这种【特结锦】的结构导致如果宋锦使用的颜色越多,那么它就会越厚,所以宋锦上的循环颜色并不会太多。
(红绿蓝白为纹纬,黄色为地)说完上面这些大家肯定会意识到,在整个织宋锦的过程中,为了让不同的纹纬浮现在表面,织每一梭的时候,两片经纱的开口方式都会是不同的,如何记忆这个复杂的提综顺序呢?
花楼织机解决了这个问题。
织布过程中,一人坐在花楼上提综(花本记录了要编织的花样,再将其记录在花楼上的一束束的耳线里,就是楼上提花工人身边的线,提花工人根据花本拉动耳线,提起综线,相应的经纱被提起来,纹纬从下面穿过,在这个像素点,纬纱就不显色),另外一人在楼下引梭织就。
花楼织机由于提综的记录过程非常类似于电脑编程(0与1,提和不提),发明了近代织机的法国人贾卡,就根据这个原理发明了贾卡织机,只不过记录提综信息的不再是耳线,而是一些小卡片,它们滚过读取器,会让织机自动提综,大大提高了效率,近代纺织时代就到来了。
我国复原宋式锦最出名的专家叫做钱小萍,我看过她和她学生的一篇论文——《晋代“璇玑图”织锦的探索和研制》,感叹了很久:
传说中晋代的苏蕙为了祭奠自己逝去的爱情,用五色丝线织出了(注意,是织出,不是绣出,也不是缂出!)璇玑图,上下左右读起来都能够成诗。
最可怕的是该如何把这么复杂的花本记录、存储下来?钱小萍的学生和她居然去尝试复原了……
宋锦璇玑图一般来说,宋锦的花样循环通常不大,为了完成这个璇玑图,用到了复杂纹样的大花楼织机,挑花节本和穿综的工作量都是海量的……
【云锦】
前文说了,云锦更多是一个文化概念,它的皇室特供身份,包括江宁织造局的名号,织就龙袍等,都是它身上的闪光属性。
而云锦本身的分类是繁复的,分成库缎、库锦、妆花,虽然大部分的云锦以缎纹组织为主,但变化也十分繁复,很难一概而论。
“妆花”型云锦虽然数量不是最多的,但是最常被人提及的。妆花也是一种立体的插合结构,由织工在织机前用纬管盘织而成,所以它的花多样性更强,表现形式更加自由。
纬管盘织妆花的过程另外,由于妆花的盘织较为独立,除了蚕丝外,盘织妆花时也可以用一些非主流的线,比如将黄金锤扁切成金线、孔雀羽毛等。
织金袍最后,这毕竟是我为了写科幻小说整理的,如知识点有疏漏欢迎友好提建议:)
作者 @王诺诺 公众号【misswangnuonuo】欢迎关注,更新随缘
Resource:
《蜀锦、宋锦和云锦的特点剖析》
《中国丝绸通史》
绫、罗、绸、缎、丝、帛、锦、绢的区别是什么?
每种织物在不同的时代里的名称是不断变化的,即使在同一个时代里,织物分类的界限也是模糊的。就如同“地瓜”一词,在北方指的就是红薯,在南方指的就是豆薯一样。下图以明代为例,现代看来同一种织物,也会有不同的称呼。
图片来自《中国丝绸通史》所以,这里只说一个通识性的大概:
===============
回溯织布的过程,想要将细长条的纤维织成整块布料,就需要通过“组织”来“固定”每根纱线之间的关系。
而所谓“组织”,就是纺织品中,经线和纬线交叠的关系。这一点很重要,具有【不同的组织结构】就是“绫罗绸缎”这些概念的底层区别。
而最常见的【组织】分为3种,又叫做原组织:
平纹组织、斜纹组织和缎纹组织
1、平纹组织:
平纹组织是最容易理解的——经纱和纬纱每隔一根,相交一次,上下交错地构成了织物。由于纱线交织点最多,每一根纱线都被旁边的纱线压住,所以平纹织物的耐磨度好,光泽最差,弹性也是最小的。 下图可见纵横交错的平纹组织结构。
2、斜纹组织:
指的是有经纬交点连成斜线的组织,面料上会有明显的斜线纹路。相比平纹组织,斜纹组织的经纬交织点少,所以耐用度稍低,光泽和弹性都要好一些。同时,斜纹组织有了浮长线这个概念。浮长线指的是一根经纱浮在相邻的几根纬纱的上(或者纬纱浮在连续的经纱上面)。
牛仔布(斜纹组织)上的斜纹2、缎纹织物:
说道缎子,大家都会想起光亮柔顺、华丽脆弱的织物。为什么会有这个印象呢?因为缎纹组织的浮长线是最长的。
通常来说,缎纹组织的浮长线越长(单位面积内,经纬交织的频率越低),光泽度就会越好,看起来富丽堂皇,这个很好理解,因为这一长段纱线反射的光不会被遮挡。但同时,长的浮长线,也意味着织物更加脆弱,因为暴露在外的纱线无法被保护,容易被磨损、勾丝。
反光的缎面以上就是机织物中最常见的三种组织。
还有一些相关概念:
【单层】:布料是由一层简单的织物构成(只有一组经纱和一组纬纱,在同一平面上构成的织物)
【重组织】:大于一组经纱与与一组纬纱构成的织物,比如宋锦就是由数组经纱和数组纬纱构成的复杂织物,构成数层组织互相嵌合的布料。
基本概念结束之后,再来说题目里这些五花八门的名字,按照三种原组织的顺序吧:
一、平纹组织:
【绢】
绢就是平纹组织的丝织物。
平纹组织就是由相隔的经纱和纬纱一上一下织成的织物。作为一种最简单的织物,早在新石器时期晚期的良渚文化,就有出土文物证明当时的人已经掌握了绢的制造技术。它的纹理平实耐用,是一种实用衣料。
由于绢的平实纤薄,在纸流行起来之前,它成为了画作的首选,在理想的状态下,绢本能够保存千年。
同样由于纤薄,它也适合控制风,成了团扇、风筝的首选。找了一张纹理夸张的,可以看到团扇上纵横交错的平纹组织:
绢制团扇潍坊的风筝【纱】
如果在织绢的时候,丝线特别细,纱线密度低到一定程度会变成怎样呢?
会变成一种纱。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将它的结构放大来看,就是平纹组织。整件衣服它的重量仅49克,据说折叠n次,还可以透过衣服清晰看到衣服下面的字迹,当然这和当时蚕的品种不无关系,但也足以说明当时贵族对衣物轻薄透的追求。
【绉】
如果在织这种平纹纱之前,在丝线上动些手脚,比如纺纱的时候多搓一搓经线,少搓一搓纬线,那又会怎么样?
这种“搓”,学名叫做【加捻】,也很好理解,纺纱的时候搓一搓作为原料的纱条,纱条绕其轴心旋转,被你搓成了一条线,加了捻之后,纱线才会具有一定的弹性、张力、光泽。
如果一块布上的经纱和纬纱的捻度不同(捻度:单位长度内纱线围绕自己转了几圈),那么它们收到拉力时的张力也是不同的,这就导致了织出来的布料上起了“皱”,而且这个皱是洗不掉,熨不平的。就像这样:
感觉也是夏天的布料嘛。
【绮】
如果在平纹织物上偶尔织一些斜纹组织会怎么样?
这就是绮了,斜纹组织的浮长线反射的光/手感和周遭的的平纹组织不同,所以即使同一个颜色丝线织出来的一片布料,上面也会有清晰的花纹,类似一种暗花。
平纹地上织斜纹松竹梅绮早在商朝绮的织造技术就已经被应用,成为贵族的穿戴,两汉时期,绮和锦、绣共同被列为最高贵的花纹织物。战国至汉初是“绮”字在文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时期,但随着后来暗花绫的兴起,绮就逐渐没有那么火了。
【缂丝】
缂丝其实解释起来并不难,前面讲的这些平纹织物,都有个特点,叫做【通梭】:意思就是在织造的时候,梭子从两片经纱的开合之间,“唰”一下就打到底了,一下子就把纬纱整根地牵引到另一头。
同样是平纹,缂丝就没有那么痛快了,缂丝的织法叫做【通经断(回)纬】。怎么说呢,就是事先先想好图案,画在经线上,然后对照着图案,用打横的纬线一点点在竖着的经线上抠,这种做法就叫做【挖织】,其实就是一个一个像素地抠图
缂丝技术最早是北方少数民族发明的,问题是他们当时用的是毛线,又叫做缂毛。没想到这个方法被汉人学了去,变得更加精细,直接套用到蚕丝上,是一件特别耗费眼睛和时间的工作。
但正是因为这种通经回纬的织法十分自由,颜色想怎么安排就怎么安排,缂丝更像是一件艺术品,所谓“一寸缂丝一寸金”,不仅仅是致敬了织工的时间成本,也是对这种将画作融入织物的艺术的肯定。
图我随便找的,如果看到整幅图画上的线条都十分细腻,随心所欲地勾勒图像,全幅画又没有明显的凸起和反光(那是绣),这幅作品就是缂丝了。
二、斜纹组织
【绫】:
《封神演义》原文描写 :哪吒脱了衣裳,坐在石上,把七尺混天绫放在水里,蘸水洗澡。可见绫是有一定的吸水性的,加之混天绫又有束缚捆绑敌人的功能,我们也能推测出绫是有一定的弹性的。
【绫】一般指斜纹组织的丝织物,下图就可以在绫的纹理上看到清晰的斜型纹路。
绫(来自网络)除了素色的绫,还有【暗花绫】(也可见斜纹):
暗花绫(来自网络)【暗花绫】和【绮】有些相似,只不过绮是在平纹组织的“地”上用斜纹织就暗花,而【暗花绫】则是在斜纹组织的“地”上,用另一种斜纹织就暗花。这是怎么做到的呢?只要改变“花”上的斜纹组织的倾斜度、倾斜方向、浮长等,就能起到凸显花色的作用。
但无论是素色的绫还是暗花绫,都可以在织物上看到斜型纹路。绫在唐宋时期较为兴盛,是百官常服的指定用料。而在明清时期缎兴盛之后,绫作为衣料渐渐式微,但直到今天,绫依旧常用来装裱书画。
装裱用绫【妆花绫】
当我们谈到古代工匠技艺的时候,除了这些朴素的一般操作,当然也会有费财费力的幺蛾子操作。在绫上用通经断纬的方式盘织,进行一个一个像素丝线的显花,从而获得土豪效果,通过这种方式起的花,叫做【妆花】。
这里的妆花和缂丝的区别是:妆花绫、妆花绢、妆花缎上的妆花,是在完整的织物上进行挖织(可以理解成织物上多了一个妆花的“夹层”),如果把妆花拿掉,织物还是完整的一片。而对于缂丝来说,它是单层的,画案本身就是构成织物平面的一部分,你如果把花样拿掉,织物就全是窟窿散了。
妆花绫可以看到明显的斜纹组织
妆花绫背面同一织物背面,可以看到构成妆花的纬纱不是贯穿到底的,每根纬纱都是断的。
三、缎纹组织
【缎】
顾名思义,缎是缎纹组织的丝织品。缎出现得很晚,至今尚未发现宋代以前的缎纹织物实物,因为缎纹组织的浮长线较长,有着出色光泽和顺滑手感,所以它出现后渐渐代替了绫的历史地位。直到今天,在正式场合的礼服也会选用缎作为衣料。
一般来说,最光亮顺滑易勾丝的那个就是缎:
素缎【暗花缎】
暗花缎五枚暗花缎类似暗花绫,暗花缎的花色是由改变花的缎纹组织(浮长线压住的纱线数量、缎纹倾斜方向等)来起到提花效果。
【妆花缎】
也类似妆花绫,缎纹织物的地上也可以通过通经断(回)纬的【挖织】,完成【妆花】,形成妆花缎。
黄地大洋花妆花缎四、纱罗组织
【罗】
上面提到的三种织物原组织有个特点,在织造时,经线是不会左右挪移的,只会随着综片上下开合,而纬线在经线之间穿梭,从而使纤维变成了整块织物,所以在平纹组织、斜纹组织、缎纹组织构成的织物里,经线都是平行排列的。
而罗就不同了,在织造时,牵引经纱的综线是会不停地抬升,再发生相对位移,再下沉,导致了织物中经纱不是相互平行而是相绞的,纬线再从相绞的经线中穿过,这种组织叫做【纱罗组织】。经线的相绞,导致了罗上的经纬较为稀疏,有肉眼可见的孔眼,织物也变得轻薄,适合在炎热的天气里穿着(下图为杭罗,杭罗中有五梭罗、七梭罗、十三梭罗,即经纱与纬线平织5次、7次、13次后扭绞一次形成纱孔),这样就使得杭罗的罗纹(误)变得宽窄有别。
罗的组织结构杭罗上的罗纹除了杭罗外,许多罗的经线在织造过程中的运动方式更为复杂,而其中非常复杂的就是四经绞罗(可追溯到商朝妇好墓),两条相邻的经纱相绞完后,又会拐到旁边跟别组的经纱相绞,构成了链条一样的结构,所以破解、复原【四经绞罗】的过程是具有传奇色彩的,纪录片锦绣记第一集里面有描述。
可惜,虽然罗是一种古老的织物,但并不是所有的罗都像四经绞罗那样幸运,许多先秦时期无固定绞组的【链式罗】的织造方式任然没有被破解。
link里是解释四经绞罗组织的视频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silk/pz0401.html
【纱】
纱怎么又来了?
除了前面提到的平纹组织纱(就是孔大一点的绢),还有一种另一种意义上的纱,这与罗有些相似,也是绞经织物,经线相绞,有孔。
所谓纱罗:“方孔为纱,椒孔为罗”,既然都是经线相绞的织物,该怎么区分呢?
粗暴来说,【纱】的相绞更为简单:凡每织一根纬纱或共口的数根纬纱后,两根经线相互扭绞一次的组织称为纱,如下图a)、b),凡织入三根或三根以上奇数纬纱的平纹组织后,绞经与地经才相互扭绞一次的组织称为罗,如c)、d)。
http://www.ctanet.cn/Technic/Show_408707856.html
其实纱和罗的区别是否有那么大呢?
《红楼梦》第四十回贾母带着一行人到了黛玉的潇湘馆里,看到黛玉的窗纱旧了,就想给她换个新的,凤姐说仓库里有一种纱她不太认识,似乎拿来糊窗子不错。贾母就开始向凤姐科普这种织物:
贾母笑向薛姨妈众人道:“那个纱,比你们的年纪还大呢,怪不得他认做蝉翼纱,原也有些像。不知道的都认做蝉翼纱。正经名字叫‘软烟罗’。”凤姐儿道:“这个名儿也好听,只是我这么大了,纱罗也见过几百样,从没听见过这个名色。”贾母笑道:“你能活了多大?见过几样东西?就说嘴来了。那个软烟罗只有四样颜色:一样雨过天青,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要是做了帐子,糊了窗屉,远远的看着就和烟雾一样,所以叫做‘软烟罗’。那银红的又叫做‘霞影纱’。在贾母的描述里,【纱】和【罗】的区分并不那么明显,都是轻薄丝织物的代称。连江宁织造局的都这么说了……我们也就别那么认真了。
五、文字游戏类(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指代有所不同)
【丝】
丝指的是丝织品的原料,蚕丝,当然也可以指丝制品。
蚕茧被缫丝之后得到的原料叫做生丝,由于生丝外面有一层胶质包裹,呈半透明状,这层胶质将会使得蚕丝僵硬、缺乏光泽、难以着色。除了少部分生丝织成的织物外,大部分织物还是熟丝织成的,想要获得熟丝就需要将生丝脱胶——在古代这个过程叫做捣练(反复捶打,再通过水洗)。
得到了熟丝,就可以开始纺织流程了。
捣练图(局部)【绸】
“绸”在明清之后,是丝织品的统称。
王安忆的《天香》里面有一段,申家娶了新媳妇,丈夫想问她小名叫什么,新媳妇死活不说,开始猜字谜:
再下一夜,他们改逼供为猜谜,新娘子指了指床上的帐子,上面绣了各色花鸟,柯海将每一色花鸟都猜遍了,也没猜中。最后一气之下,说出个“绸”字,赌气道:无论她娘叫她什么,反正他是叫定她 “绸”了,就叫“小绸”。新娘子用被盖了脸吃吃地笑。也许是看柯海急了,又或许怕柯海真以为她不贞娴,藏在被子里,嘴对耳朵,还是说了,她乳名叫“蚕娘”,因是蚕上山的时节生的她。做床帐的可能是罗、纱,也可能是锦,而柯海只猜了一个【绸】字,说明【绸】在此时本身就是丝织品的统称。
而“绸”通“紬”在某些时期,是一种斜纹组织的丝织品,至于它究竟是如何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含义的,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帛】
帛也是丝织物的统称,只不过通行时间更早。尤其是汉代以前,那是贵金属的货币属性还没有行成的时候,所以,帛也经常用在一些经济学的概念里,比如“币帛”“钱帛”。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帛”也就是丝织物,是充当一部分货币功能的。在唐代钱帛兼行的情况下,铜钱、贵金属、粮食会兑成帛是有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汇率。
而在丝绸之路上,也出土了大量的素帛,由于轻便通用,帛也成为了当时国际通用的货币。
六、重组织
【锦】
艾玛,终于说到锦了,累死了。
锦相对复杂:
《六书故》:“织彩为文曰锦”。
非常宽泛地说,锦就是用彩色丝线织成的,有花样的丝织物。当然,狭义的锦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它也经历了非常有意思的两个发展趋势:从经纱显花(经锦)到纬纱显花(纬锦),和从平纹到斜纹再到缎纹,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而所谓的三大名锦:蜀锦、宋锦、云锦,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概念(在某个地域,由特定机构用特定方式织出的有一定辨识度的织物),并非严格用织造技巧进行分类,但不妨碍我买不起它们。
【蜀锦】
要说明锦,就要先解释【重组织】,也就是【插合】结构是啥意思?
上面我们提到的大多数织物,从绢到绮到绫到罗,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时候,一般指的都是单层组织——由同一种基础组织或者几种不同的基础组织在【同一平面】内进行组合的织物。
而重组织就不同了,它是一种立体组合,构成数层组织互相嵌合的复杂布料。直观来说,它摸起来要厚一些。
蜀锦在先秦时期就诞生了,在蜀地发源它是最早的一种锦,由于历史悠久,变化更为多样,也经历由经线显花(经插合),到纬线显花(纬插合)的过程。
拿蜀锦中最有渊源的经锦来说,由多综多蹑织机织成,它的组织由一组纬线与两组或两组以上不同颜色的经线构成。想要这个组织点显示什么颜色,便把这种颜色的经线织到上层。
平纹经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宋锦】
宋锦,或者说是宋式锦,兴盛于明朝,它比较复杂,由地组织和纹组织共同构成。地经与地纬共同交织,构成了斜纹的地组织(就是宋锦的底),而纹组织由【特结经】与【纹纬】共同构成,【纹组织】就是【地】之上显花色的部分。就是真正显色的部分就是【纹纬】是一组不同颜色的纬纱,当需要其中一种颜色显色,则在这一梭把它结在【地】的表面,其他颜色的纹纬结成束与特结经结在背后。
这种【特结锦】的结构导致如果宋锦使用的颜色越多,那么它就会越厚,所以宋锦上的循环颜色并不会太多。
(红绿蓝白为纹纬,黄色为地)说完上面这些大家肯定会意识到,在整个织宋锦的过程中,为了让不同的纹纬浮现在表面,织每一梭的时候,两片经纱的开口方式都会是不同的,如何记忆这个复杂的提综顺序呢?
花楼织机解决了这个问题。
织布过程中,一人坐在花楼上提综(花本记录了要编织的花样,再将其记录在花楼上的一束束的耳线里,就是楼上提花工人身边的线,提花工人根据花本拉动耳线,提起综线,相应的经纱被提起来,纹纬从下面穿过,在这个像素点,纬纱就不显色),另外一人在楼下引梭织就。
花楼织机由于提综的记录过程非常类似于电脑编程(0与1,提和不提),发明了近代织机的法国人贾卡,就根据这个原理发明了贾卡织机,只不过记录提综信息的不再是耳线,而是一些小卡片,它们滚过读取器,会让织机自动提综,大大提高了效率,近代纺织时代就到来了。
我国复原宋式锦最出名的专家叫做钱小萍,我看过她和她学生的一篇论文——《晋代“璇玑图”织锦的探索和研制》,感叹了很久:
传说中晋代的苏蕙为了祭奠自己逝去的爱情,用五色丝线织出了(注意,是织出,不是绣出,也不是缂出!)璇玑图,上下左右读起来都能够成诗。
最可怕的是该如何把这么复杂的花本记录、存储下来?钱小萍的学生和她居然去尝试复原了……
宋锦璇玑图一般来说,宋锦的花样循环通常不大,为了完成这个璇玑图,用到了复杂纹样的大花楼织机,挑花节本和穿综的工作量都是海量的……
【云锦】
前文说了,云锦更多是一个文化概念,它的皇室特供身份,包括江宁织造局的名号,织就龙袍等,都是它身上的闪光属性。
而云锦本身的分类是繁复的,分成库缎、库锦、妆花,虽然大部分的云锦以缎纹组织为主,但变化也十分繁复,很难一概而论。
“妆花”型云锦虽然数量不是最多的,但是最常被人提及的。妆花也是一种立体的插合结构,由织工在织机前用纬管盘织而成,所以它的花多样性更强,表现形式更加自由。
纬管盘织妆花的过程另外,由于妆花的盘织较为独立,除了蚕丝外,盘织妆花时也可以用一些非主流的线,比如将黄金锤扁切成金线、孔雀羽毛等。
织金袍最后,这毕竟是我为了写科幻小说整理的,如知识点有疏漏欢迎友好提建议:)
作者 @王诺诺 公众号【misswangnuonuo】欢迎关注,更新随缘
Resource:
《蜀锦、宋锦和云锦的特点剖析》
《中国丝绸通史》
绫、罗、绸、缎、丝、帛、锦、绢的区别是什么?
每种织物在不同的时代里的名称是不断变化的,即使在同一个时代里,织物分类的界限也是模糊的。就如同“地瓜”一词,在北方指的就是红薯,在南方指的就是豆薯一样。下图以明代为例,现代看来同一种织物,也会有不同的称呼。
图片来自《中国丝绸通史》所以,这里只说一个通识性的大概:
===============
回溯织布的过程,想要将细长条的纤维织成整块布料,就需要通过“组织”来“固定”每根纱线之间的关系。
而所谓“组织”,就是纺织品中,经线和纬线交叠的关系。这一点很重要,具有【不同的组织结构】就是“绫罗绸缎”这些概念的底层区别。
而最常见的【组织】分为3种,又叫做原组织:
平纹组织、斜纹组织和缎纹组织
1、平纹组织:
平纹组织是最容易理解的——经纱和纬纱每隔一根,相交一次,上下交错地构成了织物。由于纱线交织点最多,每一根纱线都被旁边的纱线压住,所以平纹织物的耐磨度好,光泽最差,弹性也是最小的。 下图可见纵横交错的平纹组织结构。
2、斜纹组织:
指的是有经纬交点连成斜线的组织,面料上会有明显的斜线纹路。相比平纹组织,斜纹组织的经纬交织点少,所以耐用度稍低,光泽和弹性都要好一些。同时,斜纹组织有了浮长线这个概念。浮长线指的是一根经纱浮在相邻的几根纬纱的上(或者纬纱浮在连续的经纱上面)。
牛仔布(斜纹组织)上的斜纹2、缎纹织物:
说道缎子,大家都会想起光亮柔顺、华丽脆弱的织物。为什么会有这个印象呢?因为缎纹组织的浮长线是最长的。
通常来说,缎纹组织的浮长线越长(单位面积内,经纬交织的频率越低),光泽度就会越好,看起来富丽堂皇,这个很好理解,因为这一长段纱线反射的光不会被遮挡。但同时,长的浮长线,也意味着织物更加脆弱,因为暴露在外的纱线无法被保护,容易被磨损、勾丝。
反光的缎面以上就是机织物中最常见的三种组织。
还有一些相关概念:
【单层】:布料是由一层简单的织物构成(只有一组经纱和一组纬纱,在同一平面上构成的织物)
【重组织】:大于一组经纱与与一组纬纱构成的织物,比如宋锦就是由数组经纱和数组纬纱构成的复杂织物,构成数层组织互相嵌合的布料。
基本概念结束之后,再来说题目里这些五花八门的名字,按照三种原组织的顺序吧:
一、平纹组织:
【绢】
绢就是平纹组织的丝织物。
平纹组织就是由相隔的经纱和纬纱一上一下织成的织物。作为一种最简单的织物,早在新石器时期晚期的良渚文化,就有出土文物证明当时的人已经掌握了绢的制造技术。它的纹理平实耐用,是一种实用衣料。
由于绢的平实纤薄,在纸流行起来之前,它成为了画作的首选,在理想的状态下,绢本能够保存千年。
同样由于纤薄,它也适合控制风,成了团扇、风筝的首选。找了一张纹理夸张的,可以看到团扇上纵横交错的平纹组织:
绢制团扇潍坊的风筝【纱】
如果在织绢的时候,丝线特别细,纱线密度低到一定程度会变成怎样呢?
会变成一种纱。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将它的结构放大来看,就是平纹组织。整件衣服它的重量仅49克,据说折叠n次,还可以透过衣服清晰看到衣服下面的字迹,当然这和当时蚕的品种不无关系,但也足以说明当时贵族对衣物轻薄透的追求。
【绉】
如果在织这种平纹纱之前,在丝线上动些手脚,比如纺纱的时候多搓一搓经线,少搓一搓纬线,那又会怎么样?
这种“搓”,学名叫做【加捻】,也很好理解,纺纱的时候搓一搓作为原料的纱条,纱条绕其轴心旋转,被你搓成了一条线,加了捻之后,纱线才会具有一定的弹性、张力、光泽。
如果一块布上的经纱和纬纱的捻度不同(捻度:单位长度内纱线围绕自己转了几圈),那么它们收到拉力时的张力也是不同的,这就导致了织出来的布料上起了“皱”,而且这个皱是洗不掉,熨不平的。就像这样:
感觉也是夏天的布料嘛。
【绮】
如果在平纹织物上偶尔织一些斜纹组织会怎么样?
这就是绮了,斜纹组织的浮长线反射的光/手感和周遭的的平纹组织不同,所以即使同一个颜色丝线织出来的一片布料,上面也会有清晰的花纹,类似一种暗花。
平纹地上织斜纹松竹梅绮早在商朝绮的织造技术就已经被应用,成为贵族的穿戴,两汉时期,绮和锦、绣共同被列为最高贵的花纹织物。战国至汉初是“绮”字在文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时期,但随着后来暗花绫的兴起,绮就逐渐没有那么火了。
【缂丝】
缂丝其实解释起来并不难,前面讲的这些平纹织物,都有个特点,叫做【通梭】:意思就是在织造的时候,梭子从两片经纱的开合之间,“唰”一下就打到底了,一下子就把纬纱整根地牵引到另一头。
同样是平纹,缂丝就没有那么痛快了,缂丝的织法叫做【通经断(回)纬】。怎么说呢,就是事先先想好图案,画在经线上,然后对照着图案,用打横的纬线一点点在竖着的经线上抠,这种做法就叫做【挖织】,其实就是一个一个像素地抠图
缂丝技术最早是北方少数民族发明的,问题是他们当时用的是毛线,又叫做缂毛。没想到这个方法被汉人学了去,变得更加精细,直接套用到蚕丝上,是一件特别耗费眼睛和时间的工作。
但正是因为这种通经回纬的织法十分自由,颜色想怎么安排就怎么安排,缂丝更像是一件艺术品,所谓“一寸缂丝一寸金”,不仅仅是致敬了织工的时间成本,也是对这种将画作融入织物的艺术的肯定。
图我随便找的,如果看到整幅图画上的线条都十分细腻,随心所欲地勾勒图像,全幅画又没有明显的凸起和反光(那是绣),这幅作品就是缂丝了。
二、斜纹组织
【绫】:
《封神演义》原文描写 :哪吒脱了衣裳,坐在石上,把七尺混天绫放在水里,蘸水洗澡。可见绫是有一定的吸水性的,加之混天绫又有束缚捆绑敌人的功能,我们也能推测出绫是有一定的弹性的。
【绫】一般指斜纹组织的丝织物,下图就可以在绫的纹理上看到清晰的斜型纹路。
绫(来自网络)除了素色的绫,还有【暗花绫】(也可见斜纹):
暗花绫(来自网络)【暗花绫】和【绮】有些相似,只不过绮是在平纹组织的“地”上用斜纹织就暗花,而【暗花绫】则是在斜纹组织的“地”上,用另一种斜纹织就暗花。这是怎么做到的呢?只要改变“花”上的斜纹组织的倾斜度、倾斜方向、浮长等,就能起到凸显花色的作用。
但无论是素色的绫还是暗花绫,都可以在织物上看到斜型纹路。绫在唐宋时期较为兴盛,是百官常服的指定用料。而在明清时期缎兴盛之后,绫作为衣料渐渐式微,但直到今天,绫依旧常用来装裱书画。
装裱用绫【妆花绫】
当我们谈到古代工匠技艺的时候,除了这些朴素的一般操作,当然也会有费财费力的幺蛾子操作。在绫上用通经断纬的方式盘织,进行一个一个像素丝线的显花,从而获得土豪效果,通过这种方式起的花,叫做【妆花】。
这里的妆花和缂丝的区别是:妆花绫、妆花绢、妆花缎上的妆花,是在完整的织物上进行挖织(可以理解成织物上多了一个妆花的“夹层”),如果把妆花拿掉,织物还是完整的一片。而对于缂丝来说,它是单层的,画案本身就是构成织物平面的一部分,你如果把花样拿掉,织物就全是窟窿散了。
妆花绫可以看到明显的斜纹组织
妆花绫背面同一织物背面,可以看到构成妆花的纬纱不是贯穿到底的,每根纬纱都是断的。
三、缎纹组织
【缎】
顾名思义,缎是缎纹组织的丝织品。缎出现得很晚,至今尚未发现宋代以前的缎纹织物实物,因为缎纹组织的浮长线较长,有着出色光泽和顺滑手感,所以它出现后渐渐代替了绫的历史地位。直到今天,在正式场合的礼服也会选用缎作为衣料。
一般来说,最光亮顺滑易勾丝的那个就是缎:
素缎【暗花缎】
暗花缎五枚暗花缎类似暗花绫,暗花缎的花色是由改变花的缎纹组织(浮长线压住的纱线数量、缎纹倾斜方向等)来起到提花效果。
【妆花缎】
也类似妆花绫,缎纹织物的地上也可以通过通经断(回)纬的【挖织】,完成【妆花】,形成妆花缎。
黄地大洋花妆花缎四、纱罗组织
【罗】
上面提到的三种织物原组织有个特点,在织造时,经线是不会左右挪移的,只会随着综片上下开合,而纬线在经线之间穿梭,从而使纤维变成了整块织物,所以在平纹组织、斜纹组织、缎纹组织构成的织物里,经线都是平行排列的。
而罗就不同了,在织造时,牵引经纱的综线是会不停地抬升,再发生相对位移,再下沉,导致了织物中经纱不是相互平行而是相绞的,纬线再从相绞的经线中穿过,这种组织叫做【纱罗组织】。经线的相绞,导致了罗上的经纬较为稀疏,有肉眼可见的孔眼,织物也变得轻薄,适合在炎热的天气里穿着(下图为杭罗,杭罗中有五梭罗、七梭罗、十三梭罗,即经纱与纬线平织5次、7次、13次后扭绞一次形成纱孔),这样就使得杭罗的罗纹(误)变得宽窄有别。
罗的组织结构杭罗上的罗纹除了杭罗外,许多罗的经线在织造过程中的运动方式更为复杂,而其中非常复杂的就是四经绞罗(可追溯到商朝妇好墓),两条相邻的经纱相绞完后,又会拐到旁边跟别组的经纱相绞,构成了链条一样的结构,所以破解、复原【四经绞罗】的过程是具有传奇色彩的,纪录片锦绣记第一集里面有描述。
可惜,虽然罗是一种古老的织物,但并不是所有的罗都像四经绞罗那样幸运,许多先秦时期无固定绞组的【链式罗】的织造方式任然没有被破解。
link里是解释四经绞罗组织的视频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silk/pz0401.html
【纱】
纱怎么又来了?
除了前面提到的平纹组织纱(就是孔大一点的绢),还有一种另一种意义上的纱,这与罗有些相似,也是绞经织物,经线相绞,有孔。
所谓纱罗:“方孔为纱,椒孔为罗”,既然都是经线相绞的织物,该怎么区分呢?
粗暴来说,【纱】的相绞更为简单:凡每织一根纬纱或共口的数根纬纱后,两根经线相互扭绞一次的组织称为纱,如下图a)、b),凡织入三根或三根以上奇数纬纱的平纹组织后,绞经与地经才相互扭绞一次的组织称为罗,如c)、d)。
http://www.ctanet.cn/Technic/Show_408707856.html
其实纱和罗的区别是否有那么大呢?
《红楼梦》第四十回贾母带着一行人到了黛玉的潇湘馆里,看到黛玉的窗纱旧了,就想给她换个新的,凤姐说仓库里有一种纱她不太认识,似乎拿来糊窗子不错。贾母就开始向凤姐科普这种织物:
贾母笑向薛姨妈众人道:“那个纱,比你们的年纪还大呢,怪不得他认做蝉翼纱,原也有些像。不知道的都认做蝉翼纱。正经名字叫‘软烟罗’。”凤姐儿道:“这个名儿也好听,只是我这么大了,纱罗也见过几百样,从没听见过这个名色。”贾母笑道:“你能活了多大?见过几样东西?就说嘴来了。那个软烟罗只有四样颜色:一样雨过天青,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要是做了帐子,糊了窗屉,远远的看着就和烟雾一样,所以叫做‘软烟罗’。那银红的又叫做‘霞影纱’。在贾母的描述里,【纱】和【罗】的区分并不那么明显,都是轻薄丝织物的代称。连江宁织造局的都这么说了……我们也就别那么认真了。
五、文字游戏类(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指代有所不同)
【丝】
丝指的是丝织品的原料,蚕丝,当然也可以指丝制品。
蚕茧被缫丝之后得到的原料叫做生丝,由于生丝外面有一层胶质包裹,呈半透明状,这层胶质将会使得蚕丝僵硬、缺乏光泽、难以着色。除了少部分生丝织成的织物外,大部分织物还是熟丝织成的,想要获得熟丝就需要将生丝脱胶——在古代这个过程叫做捣练(反复捶打,再通过水洗)。
得到了熟丝,就可以开始纺织流程了。
捣练图(局部)【绸】
“绸”在明清之后,是丝织品的统称。
王安忆的《天香》里面有一段,申家娶了新媳妇,丈夫想问她小名叫什么,新媳妇死活不说,开始猜字谜:
再下一夜,他们改逼供为猜谜,新娘子指了指床上的帐子,上面绣了各色花鸟,柯海将每一色花鸟都猜遍了,也没猜中。最后一气之下,说出个“绸”字,赌气道:无论她娘叫她什么,反正他是叫定她 “绸”了,就叫“小绸”。新娘子用被盖了脸吃吃地笑。也许是看柯海急了,又或许怕柯海真以为她不贞娴,藏在被子里,嘴对耳朵,还是说了,她乳名叫“蚕娘”,因是蚕上山的时节生的她。做床帐的可能是罗、纱,也可能是锦,而柯海只猜了一个【绸】字,说明【绸】在此时本身就是丝织品的统称。
而“绸”通“紬”在某些时期,是一种斜纹组织的丝织品,至于它究竟是如何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含义的,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帛】
帛也是丝织物的统称,只不过通行时间更早。尤其是汉代以前,那是贵金属的货币属性还没有行成的时候,所以,帛也经常用在一些经济学的概念里,比如“币帛”“钱帛”。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帛”也就是丝织物,是充当一部分货币功能的。在唐代钱帛兼行的情况下,铜钱、贵金属、粮食会兑成帛是有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汇率。
而在丝绸之路上,也出土了大量的素帛,由于轻便通用,帛也成为了当时国际通用的货币。
六、重组织
【锦】
艾玛,终于说到锦了,累死了。
锦相对复杂:
《六书故》:“织彩为文曰锦”。
非常宽泛地说,锦就是用彩色丝线织成的,有花样的丝织物。当然,狭义的锦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它也经历了非常有意思的两个发展趋势:从经纱显花(经锦)到纬纱显花(纬锦),和从平纹到斜纹再到缎纹,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而所谓的三大名锦:蜀锦、宋锦、云锦,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概念(在某个地域,由特定机构用特定方式织出的有一定辨识度的织物),并非严格用织造技巧进行分类,但不妨碍我买不起它们。
【蜀锦】
要说明锦,就要先解释【重组织】,也就是【插合】结构是啥意思?
上面我们提到的大多数织物,从绢到绮到绫到罗,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时候,一般指的都是单层组织——由同一种基础组织或者几种不同的基础组织在【同一平面】内进行组合的织物。
而重组织就不同了,它是一种立体组合,构成数层组织互相嵌合的复杂布料。直观来说,它摸起来要厚一些。
蜀锦在先秦时期就诞生了,在蜀地发源它是最早的一种锦,由于历史悠久,变化更为多样,也经历由经线显花(经插合),到纬线显花(纬插合)的过程。
拿蜀锦中最有渊源的经锦来说,由多综多蹑织机织成,它的组织由一组纬线与两组或两组以上不同颜色的经线构成。想要这个组织点显示什么颜色,便把这种颜色的经线织到上层。
平纹经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宋锦】
宋锦,或者说是宋式锦,兴盛于明朝,它比较复杂,由地组织和纹组织共同构成。地经与地纬共同交织,构成了斜纹的地组织(就是宋锦的底),而纹组织由【特结经】与【纹纬】共同构成,【纹组织】就是【地】之上显花色的部分。就是真正显色的部分就是【纹纬】是一组不同颜色的纬纱,当需要其中一种颜色显色,则在这一梭把它结在【地】的表面,其他颜色的纹纬结成束与特结经结在背后。
这种【特结锦】的结构导致如果宋锦使用的颜色越多,那么它就会越厚,所以宋锦上的循环颜色并不会太多。
(红绿蓝白为纹纬,黄色为地)说完上面这些大家肯定会意识到,在整个织宋锦的过程中,为了让不同的纹纬浮现在表面,织每一梭的时候,两片经纱的开口方式都会是不同的,如何记忆这个复杂的提综顺序呢?
花楼织机解决了这个问题。
织布过程中,一人坐在花楼上提综(花本记录了要编织的花样,再将其记录在花楼上的一束束的耳线里,就是楼上提花工人身边的线,提花工人根据花本拉动耳线,提起综线,相应的经纱被提起来,纹纬从下面穿过,在这个像素点,纬纱就不显色),另外一人在楼下引梭织就。
花楼织机由于提综的记录过程非常类似于电脑编程(0与1,提和不提),发明了近代织机的法国人贾卡,就根据这个原理发明了贾卡织机,只不过记录提综信息的不再是耳线,而是一些小卡片,它们滚过读取器,会让织机自动提综,大大提高了效率,近代纺织时代就到来了。
我国复原宋式锦最出名的专家叫做钱小萍,我看过她和她学生的一篇论文——《晋代“璇玑图”织锦的探索和研制》,感叹了很久:
传说中晋代的苏蕙为了祭奠自己逝去的爱情,用五色丝线织出了(注意,是织出,不是绣出,也不是缂出!)璇玑图,上下左右读起来都能够成诗。
最可怕的是该如何把这么复杂的花本记录、存储下来?钱小萍的学生和她居然去尝试复原了……
宋锦璇玑图一般来说,宋锦的花样循环通常不大,为了完成这个璇玑图,用到了复杂纹样的大花楼织机,挑花节本和穿综的工作量都是海量的……
【云锦】
前文说了,云锦更多是一个文化概念,它的皇室特供身份,包括江宁织造局的名号,织就龙袍等,都是它身上的闪光属性。
而云锦本身的分类是繁复的,分成库缎、库锦、妆花,虽然大部分的云锦以缎纹组织为主,但变化也十分繁复,很难一概而论。
“妆花”型云锦虽然数量不是最多的,但是最常被人提及的。妆花也是一种立体的插合结构,由织工在织机前用纬管盘织而成,所以它的花多样性更强,表现形式更加自由。
纬管盘织妆花的过程另外,由于妆花的盘织较为独立,除了蚕丝外,盘织妆花时也可以用一些非主流的线,比如将黄金锤扁切成金线、孔雀羽毛等。
织金袍最后,这毕竟是我为了写科幻小说整理的,如知识点有疏漏欢迎友好提建议:)
作者 @王诺诺 公众号【misswangnuonuo】欢迎关注,更新随缘
Resource:
《蜀锦、宋锦和云锦的特点剖析》
《中国丝绸通史》
绫、罗、绸、缎、丝、帛、锦、绢的区别是什么?
每种织物在不同的时代里的名称是不断变化的,即使在同一个时代里,织物分类的界限也是模糊的。就如同“地瓜”一词,在北方指的就是红薯,在南方指的就是豆薯一样。下图以明代为例,现代看来同一种织物,也会有不同的称呼。
图片来自《中国丝绸通史》所以,这里只说一个通识性的大概:
===============
回溯织布的过程,想要将细长条的纤维织成整块布料,就需要通过“组织”来“固定”每根纱线之间的关系。
而所谓“组织”,就是纺织品中,经线和纬线交叠的关系。这一点很重要,具有【不同的组织结构】就是“绫罗绸缎”这些概念的底层区别。
而最常见的【组织】分为3种,又叫做原组织:
平纹组织、斜纹组织和缎纹组织
1、平纹组织:
平纹组织是最容易理解的——经纱和纬纱每隔一根,相交一次,上下交错地构成了织物。由于纱线交织点最多,每一根纱线都被旁边的纱线压住,所以平纹织物的耐磨度好,光泽最差,弹性也是最小的。 下图可见纵横交错的平纹组织结构。
2、斜纹组织:
指的是有经纬交点连成斜线的组织,面料上会有明显的斜线纹路。相比平纹组织,斜纹组织的经纬交织点少,所以耐用度稍低,光泽和弹性都要好一些。同时,斜纹组织有了浮长线这个概念。浮长线指的是一根经纱浮在相邻的几根纬纱的上(或者纬纱浮在连续的经纱上面)。
牛仔布(斜纹组织)上的斜纹2、缎纹织物:
说道缎子,大家都会想起光亮柔顺、华丽脆弱的织物。为什么会有这个印象呢?因为缎纹组织的浮长线是最长的。
通常来说,缎纹组织的浮长线越长(单位面积内,经纬交织的频率越低),光泽度就会越好,看起来富丽堂皇,这个很好理解,因为这一长段纱线反射的光不会被遮挡。但同时,长的浮长线,也意味着织物更加脆弱,因为暴露在外的纱线无法被保护,容易被磨损、勾丝。
反光的缎面以上就是机织物中最常见的三种组织。
还有一些相关概念:
【单层】:布料是由一层简单的织物构成(只有一组经纱和一组纬纱,在同一平面上构成的织物)
【重组织】:大于一组经纱与与一组纬纱构成的织物,比如宋锦就是由数组经纱和数组纬纱构成的复杂织物,构成数层组织互相嵌合的布料。
基本概念结束之后,再来说题目里这些五花八门的名字,按照三种原组织的顺序吧:
一、平纹组织:
【绢】
绢就是平纹组织的丝织物。
平纹组织就是由相隔的经纱和纬纱一上一下织成的织物。作为一种最简单的织物,早在新石器时期晚期的良渚文化,就有出土文物证明当时的人已经掌握了绢的制造技术。它的纹理平实耐用,是一种实用衣料。
由于绢的平实纤薄,在纸流行起来之前,它成为了画作的首选,在理想的状态下,绢本能够保存千年。
同样由于纤薄,它也适合控制风,成了团扇、风筝的首选。找了一张纹理夸张的,可以看到团扇上纵横交错的平纹组织:
绢制团扇潍坊的风筝【纱】
如果在织绢的时候,丝线特别细,纱线密度低到一定程度会变成怎样呢?
会变成一种纱。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将它的结构放大来看,就是平纹组织。整件衣服它的重量仅49克,据说折叠n次,还可以透过衣服清晰看到衣服下面的字迹,当然这和当时蚕的品种不无关系,但也足以说明当时贵族对衣物轻薄透的追求。
【绉】
如果在织这种平纹纱之前,在丝线上动些手脚,比如纺纱的时候多搓一搓经线,少搓一搓纬线,那又会怎么样?
这种“搓”,学名叫做【加捻】,也很好理解,纺纱的时候搓一搓作为原料的纱条,纱条绕其轴心旋转,被你搓成了一条线,加了捻之后,纱线才会具有一定的弹性、张力、光泽。
如果一块布上的经纱和纬纱的捻度不同(捻度:单位长度内纱线围绕自己转了几圈),那么它们收到拉力时的张力也是不同的,这就导致了织出来的布料上起了“皱”,而且这个皱是洗不掉,熨不平的。就像这样:
感觉也是夏天的布料嘛。
【绮】
如果在平纹织物上偶尔织一些斜纹组织会怎么样?
这就是绮了,斜纹组织的浮长线反射的光/手感和周遭的的平纹组织不同,所以即使同一个颜色丝线织出来的一片布料,上面也会有清晰的花纹,类似一种暗花。
平纹地上织斜纹松竹梅绮早在商朝绮的织造技术就已经被应用,成为贵族的穿戴,两汉时期,绮和锦、绣共同被列为最高贵的花纹织物。战国至汉初是“绮”字在文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时期,但随着后来暗花绫的兴起,绮就逐渐没有那么火了。
【缂丝】
缂丝其实解释起来并不难,前面讲的这些平纹织物,都有个特点,叫做【通梭】:意思就是在织造的时候,梭子从两片经纱的开合之间,“唰”一下就打到底了,一下子就把纬纱整根地牵引到另一头。
同样是平纹,缂丝就没有那么痛快了,缂丝的织法叫做【通经断(回)纬】。怎么说呢,就是事先先想好图案,画在经线上,然后对照着图案,用打横的纬线一点点在竖着的经线上抠,这种做法就叫做【挖织】,其实就是一个一个像素地抠图
缂丝技术最早是北方少数民族发明的,问题是他们当时用的是毛线,又叫做缂毛。没想到这个方法被汉人学了去,变得更加精细,直接套用到蚕丝上,是一件特别耗费眼睛和时间的工作。
但正是因为这种通经回纬的织法十分自由,颜色想怎么安排就怎么安排,缂丝更像是一件艺术品,所谓“一寸缂丝一寸金”,不仅仅是致敬了织工的时间成本,也是对这种将画作融入织物的艺术的肯定。
图我随便找的,如果看到整幅图画上的线条都十分细腻,随心所欲地勾勒图像,全幅画又没有明显的凸起和反光(那是绣),这幅作品就是缂丝了。
二、斜纹组织
【绫】:
《封神演义》原文描写 :哪吒脱了衣裳,坐在石上,把七尺混天绫放在水里,蘸水洗澡。可见绫是有一定的吸水性的,加之混天绫又有束缚捆绑敌人的功能,我们也能推测出绫是有一定的弹性的。
【绫】一般指斜纹组织的丝织物,下图就可以在绫的纹理上看到清晰的斜型纹路。
绫(来自网络)除了素色的绫,还有【暗花绫】(也可见斜纹):
暗花绫(来自网络)【暗花绫】和【绮】有些相似,只不过绮是在平纹组织的“地”上用斜纹织就暗花,而【暗花绫】则是在斜纹组织的“地”上,用另一种斜纹织就暗花。这是怎么做到的呢?只要改变“花”上的斜纹组织的倾斜度、倾斜方向、浮长等,就能起到凸显花色的作用。
但无论是素色的绫还是暗花绫,都可以在织物上看到斜型纹路。绫在唐宋时期较为兴盛,是百官常服的指定用料。而在明清时期缎兴盛之后,绫作为衣料渐渐式微,但直到今天,绫依旧常用来装裱书画。
装裱用绫【妆花绫】
当我们谈到古代工匠技艺的时候,除了这些朴素的一般操作,当然也会有费财费力的幺蛾子操作。在绫上用通经断纬的方式盘织,进行一个一个像素丝线的显花,从而获得土豪效果,通过这种方式起的花,叫做【妆花】。
这里的妆花和缂丝的区别是:妆花绫、妆花绢、妆花缎上的妆花,是在完整的织物上进行挖织(可以理解成织物上多了一个妆花的“夹层”),如果把妆花拿掉,织物还是完整的一片。而对于缂丝来说,它是单层的,画案本身就是构成织物平面的一部分,你如果把花样拿掉,织物就全是窟窿散了。
妆花绫可以看到明显的斜纹组织
妆花绫背面同一织物背面,可以看到构成妆花的纬纱不是贯穿到底的,每根纬纱都是断的。
三、缎纹组织
【缎】
顾名思义,缎是缎纹组织的丝织品。缎出现得很晚,至今尚未发现宋代以前的缎纹织物实物,因为缎纹组织的浮长线较长,有着出色光泽和顺滑手感,所以它出现后渐渐代替了绫的历史地位。直到今天,在正式场合的礼服也会选用缎作为衣料。
一般来说,最光亮顺滑易勾丝的那个就是缎:
素缎【暗花缎】
暗花缎五枚暗花缎类似暗花绫,暗花缎的花色是由改变花的缎纹组织(浮长线压住的纱线数量、缎纹倾斜方向等)来起到提花效果。
【妆花缎】
也类似妆花绫,缎纹织物的地上也可以通过通经断(回)纬的【挖织】,完成【妆花】,形成妆花缎。
黄地大洋花妆花缎四、纱罗组织
【罗】
上面提到的三种织物原组织有个特点,在织造时,经线是不会左右挪移的,只会随着综片上下开合,而纬线在经线之间穿梭,从而使纤维变成了整块织物,所以在平纹组织、斜纹组织、缎纹组织构成的织物里,经线都是平行排列的。
而罗就不同了,在织造时,牵引经纱的综线是会不停地抬升,再发生相对位移,再下沉,导致了织物中经纱不是相互平行而是相绞的,纬线再从相绞的经线中穿过,这种组织叫做【纱罗组织】。经线的相绞,导致了罗上的经纬较为稀疏,有肉眼可见的孔眼,织物也变得轻薄,适合在炎热的天气里穿着(下图为杭罗,杭罗中有五梭罗、七梭罗、十三梭罗,即经纱与纬线平织5次、7次、13次后扭绞一次形成纱孔),这样就使得杭罗的罗纹(误)变得宽窄有别。
罗的组织结构杭罗上的罗纹除了杭罗外,许多罗的经线在织造过程中的运动方式更为复杂,而其中非常复杂的就是四经绞罗(可追溯到商朝妇好墓),两条相邻的经纱相绞完后,又会拐到旁边跟别组的经纱相绞,构成了链条一样的结构,所以破解、复原【四经绞罗】的过程是具有传奇色彩的,纪录片锦绣记第一集里面有描述。
可惜,虽然罗是一种古老的织物,但并不是所有的罗都像四经绞罗那样幸运,许多先秦时期无固定绞组的【链式罗】的织造方式任然没有被破解。
link里是解释四经绞罗组织的视频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silk/pz0401.html
【纱】
纱怎么又来了?
除了前面提到的平纹组织纱(就是孔大一点的绢),还有一种另一种意义上的纱,这与罗有些相似,也是绞经织物,经线相绞,有孔。
所谓纱罗:“方孔为纱,椒孔为罗”,既然都是经线相绞的织物,该怎么区分呢?
粗暴来说,【纱】的相绞更为简单:凡每织一根纬纱或共口的数根纬纱后,两根经线相互扭绞一次的组织称为纱,如下图a)、b),凡织入三根或三根以上奇数纬纱的平纹组织后,绞经与地经才相互扭绞一次的组织称为罗,如c)、d)。
http://www.ctanet.cn/Technic/Show_408707856.html
其实纱和罗的区别是否有那么大呢?
《红楼梦》第四十回贾母带着一行人到了黛玉的潇湘馆里,看到黛玉的窗纱旧了,就想给她换个新的,凤姐说仓库里有一种纱她不太认识,似乎拿来糊窗子不错。贾母就开始向凤姐科普这种织物:
贾母笑向薛姨妈众人道:“那个纱,比你们的年纪还大呢,怪不得他认做蝉翼纱,原也有些像。不知道的都认做蝉翼纱。正经名字叫‘软烟罗’。”凤姐儿道:“这个名儿也好听,只是我这么大了,纱罗也见过几百样,从没听见过这个名色。”贾母笑道:“你能活了多大?见过几样东西?就说嘴来了。那个软烟罗只有四样颜色:一样雨过天青,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要是做了帐子,糊了窗屉,远远的看着就和烟雾一样,所以叫做‘软烟罗’。那银红的又叫做‘霞影纱’。在贾母的描述里,【纱】和【罗】的区分并不那么明显,都是轻薄丝织物的代称。连江宁织造局的都这么说了……我们也就别那么认真了。
五、文字游戏类(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指代有所不同)
【丝】
丝指的是丝织品的原料,蚕丝,当然也可以指丝制品。
蚕茧被缫丝之后得到的原料叫做生丝,由于生丝外面有一层胶质包裹,呈半透明状,这层胶质将会使得蚕丝僵硬、缺乏光泽、难以着色。除了少部分生丝织成的织物外,大部分织物还是熟丝织成的,想要获得熟丝就需要将生丝脱胶——在古代这个过程叫做捣练(反复捶打,再通过水洗)。
得到了熟丝,就可以开始纺织流程了。
捣练图(局部)【绸】
“绸”在明清之后,是丝织品的统称。
王安忆的《天香》里面有一段,申家娶了新媳妇,丈夫想问她小名叫什么,新媳妇死活不说,开始猜字谜:
再下一夜,他们改逼供为猜谜,新娘子指了指床上的帐子,上面绣了各色花鸟,柯海将每一色花鸟都猜遍了,也没猜中。最后一气之下,说出个“绸”字,赌气道:无论她娘叫她什么,反正他是叫定她 “绸”了,就叫“小绸”。新娘子用被盖了脸吃吃地笑。也许是看柯海急了,又或许怕柯海真以为她不贞娴,藏在被子里,嘴对耳朵,还是说了,她乳名叫“蚕娘”,因是蚕上山的时节生的她。做床帐的可能是罗、纱,也可能是锦,而柯海只猜了一个【绸】字,说明【绸】在此时本身就是丝织品的统称。
而“绸”通“紬”在某些时期,是一种斜纹组织的丝织品,至于它究竟是如何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含义的,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帛】
帛也是丝织物的统称,只不过通行时间更早。尤其是汉代以前,那是贵金属的货币属性还没有行成的时候,所以,帛也经常用在一些经济学的概念里,比如“币帛”“钱帛”。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帛”也就是丝织物,是充当一部分货币功能的。在唐代钱帛兼行的情况下,铜钱、贵金属、粮食会兑成帛是有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汇率。
而在丝绸之路上,也出土了大量的素帛,由于轻便通用,帛也成为了当时国际通用的货币。
六、重组织
【锦】
艾玛,终于说到锦了,累死了。
锦相对复杂:
《六书故》:“织彩为文曰锦”。
非常宽泛地说,锦就是用彩色丝线织成的,有花样的丝织物。当然,狭义的锦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它也经历了非常有意思的两个发展趋势:从经纱显花(经锦)到纬纱显花(纬锦),和从平纹到斜纹再到缎纹,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而所谓的三大名锦:蜀锦、宋锦、云锦,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概念(在某个地域,由特定机构用特定方式织出的有一定辨识度的织物),并非严格用织造技巧进行分类,但不妨碍我买不起它们。
【蜀锦】
要说明锦,就要先解释【重组织】,也就是【插合】结构是啥意思?
上面我们提到的大多数织物,从绢到绮到绫到罗,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时候,一般指的都是单层组织——由同一种基础组织或者几种不同的基础组织在【同一平面】内进行组合的织物。
而重组织就不同了,它是一种立体组合,构成数层组织互相嵌合的复杂布料。直观来说,它摸起来要厚一些。
蜀锦在先秦时期就诞生了,在蜀地发源它是最早的一种锦,由于历史悠久,变化更为多样,也经历由经线显花(经插合),到纬线显花(纬插合)的过程。
拿蜀锦中最有渊源的经锦来说,由多综多蹑织机织成,它的组织由一组纬线与两组或两组以上不同颜色的经线构成。想要这个组织点显示什么颜色,便把这种颜色的经线织到上层。
平纹经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宋锦】
宋锦,或者说是宋式锦,兴盛于明朝,它比较复杂,由地组织和纹组织共同构成。地经与地纬共同交织,构成了斜纹的地组织(就是宋锦的底),而纹组织由【特结经】与【纹纬】共同构成,【纹组织】就是【地】之上显花色的部分。就是真正显色的部分就是【纹纬】是一组不同颜色的纬纱,当需要其中一种颜色显色,则在这一梭把它结在【地】的表面,其他颜色的纹纬结成束与特结经结在背后。
这种【特结锦】的结构导致如果宋锦使用的颜色越多,那么它就会越厚,所以宋锦上的循环颜色并不会太多。
(红绿蓝白为纹纬,黄色为地)说完上面这些大家肯定会意识到,在整个织宋锦的过程中,为了让不同的纹纬浮现在表面,织每一梭的时候,两片经纱的开口方式都会是不同的,如何记忆这个复杂的提综顺序呢?
花楼织机解决了这个问题。
织布过程中,一人坐在花楼上提综(花本记录了要编织的花样,再将其记录在花楼上的一束束的耳线里,就是楼上提花工人身边的线,提花工人根据花本拉动耳线,提起综线,相应的经纱被提起来,纹纬从下面穿过,在这个像素点,纬纱就不显色),另外一人在楼下引梭织就。
花楼织机由于提综的记录过程非常类似于电脑编程(0与1,提和不提),发明了近代织机的法国人贾卡,就根据这个原理发明了贾卡织机,只不过记录提综信息的不再是耳线,而是一些小卡片,它们滚过读取器,会让织机自动提综,大大提高了效率,近代纺织时代就到来了。
我国复原宋式锦最出名的专家叫做钱小萍,我看过她和她学生的一篇论文——《晋代“璇玑图”织锦的探索和研制》,感叹了很久:
传说中晋代的苏蕙为了祭奠自己逝去的爱情,用五色丝线织出了(注意,是织出,不是绣出,也不是缂出!)璇玑图,上下左右读起来都能够成诗。
最可怕的是该如何把这么复杂的花本记录、存储下来?钱小萍的学生和她居然去尝试复原了……
宋锦璇玑图一般来说,宋锦的花样循环通常不大,为了完成这个璇玑图,用到了复杂纹样的大花楼织机,挑花节本和穿综的工作量都是海量的……
【云锦】
前文说了,云锦更多是一个文化概念,它的皇室特供身份,包括江宁织造局的名号,织就龙袍等,都是它身上的闪光属性。
而云锦本身的分类是繁复的,分成库缎、库锦、妆花,虽然大部分的云锦以缎纹组织为主,但变化也十分繁复,很难一概而论。
“妆花”型云锦虽然数量不是最多的,但是最常被人提及的。妆花也是一种立体的插合结构,由织工在织机前用纬管盘织而成,所以它的花多样性更强,表现形式更加自由。
纬管盘织妆花的过程另外,由于妆花的盘织较为独立,除了蚕丝外,盘织妆花时也可以用一些非主流的线,比如将黄金锤扁切成金线、孔雀羽毛等。
织金袍最后,这毕竟是我为了写科幻小说整理的,如知识点有疏漏欢迎友好提建议:)
作者 @王诺诺 公众号【misswangnuonuo】欢迎关注,更新随缘
Resource:
《蜀锦、宋锦和云锦的特点剖析》
《中国丝绸通史》
绫、罗、绸、缎、丝、帛、锦、绢的区别是什么?
每种织物在不同的时代里的名称是不断变化的,即使在同一个时代里,织物分类的界限也是模糊的。就如同“地瓜”一词,在北方指的就是红薯,在南方指的就是豆薯一样。下图以明代为例,现代看来同一种织物,也会有不同的称呼。
图片来自《中国丝绸通史》所以,这里只说一个通识性的大概:
===============
回溯织布的过程,想要将细长条的纤维织成整块布料,就需要通过“组织”来“固定”每根纱线之间的关系。
而所谓“组织”,就是纺织品中,经线和纬线交叠的关系。这一点很重要,具有【不同的组织结构】就是“绫罗绸缎”这些概念的底层区别。
而最常见的【组织】分为3种,又叫做原组织:
平纹组织、斜纹组织和缎纹组织
1、平纹组织:
平纹组织是最容易理解的——经纱和纬纱每隔一根,相交一次,上下交错地构成了织物。由于纱线交织点最多,每一根纱线都被旁边的纱线压住,所以平纹织物的耐磨度好,光泽最差,弹性也是最小的。 下图可见纵横交错的平纹组织结构。
2、斜纹组织:
指的是有经纬交点连成斜线的组织,面料上会有明显的斜线纹路。相比平纹组织,斜纹组织的经纬交织点少,所以耐用度稍低,光泽和弹性都要好一些。同时,斜纹组织有了浮长线这个概念。浮长线指的是一根经纱浮在相邻的几根纬纱的上(或者纬纱浮在连续的经纱上面)。
牛仔布(斜纹组织)上的斜纹2、缎纹织物:
说道缎子,大家都会想起光亮柔顺、华丽脆弱的织物。为什么会有这个印象呢?因为缎纹组织的浮长线是最长的。
通常来说,缎纹组织的浮长线越长(单位面积内,经纬交织的频率越低),光泽度就会越好,看起来富丽堂皇,这个很好理解,因为这一长段纱线反射的光不会被遮挡。但同时,长的浮长线,也意味着织物更加脆弱,因为暴露在外的纱线无法被保护,容易被磨损、勾丝。
反光的缎面以上就是机织物中最常见的三种组织。
还有一些相关概念:
【单层】:布料是由一层简单的织物构成(只有一组经纱和一组纬纱,在同一平面上构成的织物)
【重组织】:大于一组经纱与与一组纬纱构成的织物,比如宋锦就是由数组经纱和数组纬纱构成的复杂织物,构成数层组织互相嵌合的布料。
基本概念结束之后,再来说题目里这些五花八门的名字,按照三种原组织的顺序吧:
一、平纹组织:
【绢】
绢就是平纹组织的丝织物。
平纹组织就是由相隔的经纱和纬纱一上一下织成的织物。作为一种最简单的织物,早在新石器时期晚期的良渚文化,就有出土文物证明当时的人已经掌握了绢的制造技术。它的纹理平实耐用,是一种实用衣料。
由于绢的平实纤薄,在纸流行起来之前,它成为了画作的首选,在理想的状态下,绢本能够保存千年。
同样由于纤薄,它也适合控制风,成了团扇、风筝的首选。找了一张纹理夸张的,可以看到团扇上纵横交错的平纹组织:
绢制团扇潍坊的风筝【纱】
如果在织绢的时候,丝线特别细,纱线密度低到一定程度会变成怎样呢?
会变成一种纱。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将它的结构放大来看,就是平纹组织。整件衣服它的重量仅49克,据说折叠n次,还可以透过衣服清晰看到衣服下面的字迹,当然这和当时蚕的品种不无关系,但也足以说明当时贵族对衣物轻薄透的追求。
【绉】
如果在织这种平纹纱之前,在丝线上动些手脚,比如纺纱的时候多搓一搓经线,少搓一搓纬线,那又会怎么样?
这种“搓”,学名叫做【加捻】,也很好理解,纺纱的时候搓一搓作为原料的纱条,纱条绕其轴心旋转,被你搓成了一条线,加了捻之后,纱线才会具有一定的弹性、张力、光泽。
如果一块布上的经纱和纬纱的捻度不同(捻度:单位长度内纱线围绕自己转了几圈),那么它们收到拉力时的张力也是不同的,这就导致了织出来的布料上起了“皱”,而且这个皱是洗不掉,熨不平的。就像这样:
感觉也是夏天的布料嘛。
【绮】
如果在平纹织物上偶尔织一些斜纹组织会怎么样?
这就是绮了,斜纹组织的浮长线反射的光/手感和周遭的的平纹组织不同,所以即使同一个颜色丝线织出来的一片布料,上面也会有清晰的花纹,类似一种暗花。
平纹地上织斜纹松竹梅绮早在商朝绮的织造技术就已经被应用,成为贵族的穿戴,两汉时期,绮和锦、绣共同被列为最高贵的花纹织物。战国至汉初是“绮”字在文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时期,但随着后来暗花绫的兴起,绮就逐渐没有那么火了。
【缂丝】
缂丝其实解释起来并不难,前面讲的这些平纹织物,都有个特点,叫做【通梭】:意思就是在织造的时候,梭子从两片经纱的开合之间,“唰”一下就打到底了,一下子就把纬纱整根地牵引到另一头。
同样是平纹,缂丝就没有那么痛快了,缂丝的织法叫做【通经断(回)纬】。怎么说呢,就是事先先想好图案,画在经线上,然后对照着图案,用打横的纬线一点点在竖着的经线上抠,这种做法就叫做【挖织】,其实就是一个一个像素地抠图
缂丝技术最早是北方少数民族发明的,问题是他们当时用的是毛线,又叫做缂毛。没想到这个方法被汉人学了去,变得更加精细,直接套用到蚕丝上,是一件特别耗费眼睛和时间的工作。
但正是因为这种通经回纬的织法十分自由,颜色想怎么安排就怎么安排,缂丝更像是一件艺术品,所谓“一寸缂丝一寸金”,不仅仅是致敬了织工的时间成本,也是对这种将画作融入织物的艺术的肯定。
图我随便找的,如果看到整幅图画上的线条都十分细腻,随心所欲地勾勒图像,全幅画又没有明显的凸起和反光(那是绣),这幅作品就是缂丝了。
二、斜纹组织
【绫】:
《封神演义》原文描写 :哪吒脱了衣裳,坐在石上,把七尺混天绫放在水里,蘸水洗澡。可见绫是有一定的吸水性的,加之混天绫又有束缚捆绑敌人的功能,我们也能推测出绫是有一定的弹性的。
【绫】一般指斜纹组织的丝织物,下图就可以在绫的纹理上看到清晰的斜型纹路。
绫(来自网络)除了素色的绫,还有【暗花绫】(也可见斜纹):
暗花绫(来自网络)【暗花绫】和【绮】有些相似,只不过绮是在平纹组织的“地”上用斜纹织就暗花,而【暗花绫】则是在斜纹组织的“地”上,用另一种斜纹织就暗花。这是怎么做到的呢?只要改变“花”上的斜纹组织的倾斜度、倾斜方向、浮长等,就能起到凸显花色的作用。
但无论是素色的绫还是暗花绫,都可以在织物上看到斜型纹路。绫在唐宋时期较为兴盛,是百官常服的指定用料。而在明清时期缎兴盛之后,绫作为衣料渐渐式微,但直到今天,绫依旧常用来装裱书画。
装裱用绫【妆花绫】
当我们谈到古代工匠技艺的时候,除了这些朴素的一般操作,当然也会有费财费力的幺蛾子操作。在绫上用通经断纬的方式盘织,进行一个一个像素丝线的显花,从而获得土豪效果,通过这种方式起的花,叫做【妆花】。
这里的妆花和缂丝的区别是:妆花绫、妆花绢、妆花缎上的妆花,是在完整的织物上进行挖织(可以理解成织物上多了一个妆花的“夹层”),如果把妆花拿掉,织物还是完整的一片。而对于缂丝来说,它是单层的,画案本身就是构成织物平面的一部分,你如果把花样拿掉,织物就全是窟窿散了。
妆花绫可以看到明显的斜纹组织
妆花绫背面同一织物背面,可以看到构成妆花的纬纱不是贯穿到底的,每根纬纱都是断的。
三、缎纹组织
【缎】
顾名思义,缎是缎纹组织的丝织品。缎出现得很晚,至今尚未发现宋代以前的缎纹织物实物,因为缎纹组织的浮长线较长,有着出色光泽和顺滑手感,所以它出现后渐渐代替了绫的历史地位。直到今天,在正式场合的礼服也会选用缎作为衣料。
一般来说,最光亮顺滑易勾丝的那个就是缎:
素缎【暗花缎】
暗花缎五枚暗花缎类似暗花绫,暗花缎的花色是由改变花的缎纹组织(浮长线压住的纱线数量、缎纹倾斜方向等)来起到提花效果。
【妆花缎】
也类似妆花绫,缎纹织物的地上也可以通过通经断(回)纬的【挖织】,完成【妆花】,形成妆花缎。
黄地大洋花妆花缎四、纱罗组织
【罗】
上面提到的三种织物原组织有个特点,在织造时,经线是不会左右挪移的,只会随着综片上下开合,而纬线在经线之间穿梭,从而使纤维变成了整块织物,所以在平纹组织、斜纹组织、缎纹组织构成的织物里,经线都是平行排列的。
而罗就不同了,在织造时,牵引经纱的综线是会不停地抬升,再发生相对位移,再下沉,导致了织物中经纱不是相互平行而是相绞的,纬线再从相绞的经线中穿过,这种组织叫做【纱罗组织】。经线的相绞,导致了罗上的经纬较为稀疏,有肉眼可见的孔眼,织物也变得轻薄,适合在炎热的天气里穿着(下图为杭罗,杭罗中有五梭罗、七梭罗、十三梭罗,即经纱与纬线平织5次、7次、13次后扭绞一次形成纱孔),这样就使得杭罗的罗纹(误)变得宽窄有别。
罗的组织结构杭罗上的罗纹除了杭罗外,许多罗的经线在织造过程中的运动方式更为复杂,而其中非常复杂的就是四经绞罗(可追溯到商朝妇好墓),两条相邻的经纱相绞完后,又会拐到旁边跟别组的经纱相绞,构成了链条一样的结构,所以破解、复原【四经绞罗】的过程是具有传奇色彩的,纪录片锦绣记第一集里面有描述。
可惜,虽然罗是一种古老的织物,但并不是所有的罗都像四经绞罗那样幸运,许多先秦时期无固定绞组的【链式罗】的织造方式任然没有被破解。
link里是解释四经绞罗组织的视频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silk/pz0401.html
【纱】
纱怎么又来了?
除了前面提到的平纹组织纱(就是孔大一点的绢),还有一种另一种意义上的纱,这与罗有些相似,也是绞经织物,经线相绞,有孔。
所谓纱罗:“方孔为纱,椒孔为罗”,既然都是经线相绞的织物,该怎么区分呢?
粗暴来说,【纱】的相绞更为简单:凡每织一根纬纱或共口的数根纬纱后,两根经线相互扭绞一次的组织称为纱,如下图a)、b),凡织入三根或三根以上奇数纬纱的平纹组织后,绞经与地经才相互扭绞一次的组织称为罗,如c)、d)。
http://www.ctanet.cn/Technic/Show_408707856.html
其实纱和罗的区别是否有那么大呢?
《红楼梦》第四十回贾母带着一行人到了黛玉的潇湘馆里,看到黛玉的窗纱旧了,就想给她换个新的,凤姐说仓库里有一种纱她不太认识,似乎拿来糊窗子不错。贾母就开始向凤姐科普这种织物:
贾母笑向薛姨妈众人道:“那个纱,比你们的年纪还大呢,怪不得他认做蝉翼纱,原也有些像。不知道的都认做蝉翼纱。正经名字叫‘软烟罗’。”凤姐儿道:“这个名儿也好听,只是我这么大了,纱罗也见过几百样,从没听见过这个名色。”贾母笑道:“你能活了多大?见过几样东西?就说嘴来了。那个软烟罗只有四样颜色:一样雨过天青,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要是做了帐子,糊了窗屉,远远的看着就和烟雾一样,所以叫做‘软烟罗’。那银红的又叫做‘霞影纱’。在贾母的描述里,【纱】和【罗】的区分并不那么明显,都是轻薄丝织物的代称。连江宁织造局的都这么说了……我们也就别那么认真了。
五、文字游戏类(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指代有所不同)
【丝】
丝指的是丝织品的原料,蚕丝,当然也可以指丝制品。
蚕茧被缫丝之后得到的原料叫做生丝,由于生丝外面有一层胶质包裹,呈半透明状,这层胶质将会使得蚕丝僵硬、缺乏光泽、难以着色。除了少部分生丝织成的织物外,大部分织物还是熟丝织成的,想要获得熟丝就需要将生丝脱胶——在古代这个过程叫做捣练(反复捶打,再通过水洗)。
得到了熟丝,就可以开始纺织流程了。
捣练图(局部)【绸】
“绸”在明清之后,是丝织品的统称。
王安忆的《天香》里面有一段,申家娶了新媳妇,丈夫想问她小名叫什么,新媳妇死活不说,开始猜字谜:
再下一夜,他们改逼供为猜谜,新娘子指了指床上的帐子,上面绣了各色花鸟,柯海将每一色花鸟都猜遍了,也没猜中。最后一气之下,说出个“绸”字,赌气道:无论她娘叫她什么,反正他是叫定她 “绸”了,就叫“小绸”。新娘子用被盖了脸吃吃地笑。也许是看柯海急了,又或许怕柯海真以为她不贞娴,藏在被子里,嘴对耳朵,还是说了,她乳名叫“蚕娘”,因是蚕上山的时节生的她。做床帐的可能是罗、纱,也可能是锦,而柯海只猜了一个【绸】字,说明【绸】在此时本身就是丝织品的统称。
而“绸”通“紬”在某些时期,是一种斜纹组织的丝织品,至于它究竟是如何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含义的,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帛】
帛也是丝织物的统称,只不过通行时间更早。尤其是汉代以前,那是贵金属的货币属性还没有行成的时候,所以,帛也经常用在一些经济学的概念里,比如“币帛”“钱帛”。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帛”也就是丝织物,是充当一部分货币功能的。在唐代钱帛兼行的情况下,铜钱、贵金属、粮食会兑成帛是有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汇率。
而在丝绸之路上,也出土了大量的素帛,由于轻便通用,帛也成为了当时国际通用的货币。
六、重组织
【锦】
艾玛,终于说到锦了,累死了。
锦相对复杂:
《六书故》:“织彩为文曰锦”。
非常宽泛地说,锦就是用彩色丝线织成的,有花样的丝织物。当然,狭义的锦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它也经历了非常有意思的两个发展趋势:从经纱显花(经锦)到纬纱显花(纬锦),和从平纹到斜纹再到缎纹,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而所谓的三大名锦:蜀锦、宋锦、云锦,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概念(在某个地域,由特定机构用特定方式织出的有一定辨识度的织物),并非严格用织造技巧进行分类,但不妨碍我买不起它们。
【蜀锦】
要说明锦,就要先解释【重组织】,也就是【插合】结构是啥意思?
上面我们提到的大多数织物,从绢到绮到绫到罗,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时候,一般指的都是单层组织——由同一种基础组织或者几种不同的基础组织在【同一平面】内进行组合的织物。
而重组织就不同了,它是一种立体组合,构成数层组织互相嵌合的复杂布料。直观来说,它摸起来要厚一些。
蜀锦在先秦时期就诞生了,在蜀地发源它是最早的一种锦,由于历史悠久,变化更为多样,也经历由经线显花(经插合),到纬线显花(纬插合)的过程。
拿蜀锦中最有渊源的经锦来说,由多综多蹑织机织成,它的组织由一组纬线与两组或两组以上不同颜色的经线构成。想要这个组织点显示什么颜色,便把这种颜色的经线织到上层。
平纹经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宋锦】
宋锦,或者说是宋式锦,兴盛于明朝,它比较复杂,由地组织和纹组织共同构成。地经与地纬共同交织,构成了斜纹的地组织(就是宋锦的底),而纹组织由【特结经】与【纹纬】共同构成,【纹组织】就是【地】之上显花色的部分。就是真正显色的部分就是【纹纬】是一组不同颜色的纬纱,当需要其中一种颜色显色,则在这一梭把它结在【地】的表面,其他颜色的纹纬结成束与特结经结在背后。
这种【特结锦】的结构导致如果宋锦使用的颜色越多,那么它就会越厚,所以宋锦上的循环颜色并不会太多。
(红绿蓝白为纹纬,黄色为地)说完上面这些大家肯定会意识到,在整个织宋锦的过程中,为了让不同的纹纬浮现在表面,织每一梭的时候,两片经纱的开口方式都会是不同的,如何记忆这个复杂的提综顺序呢?
花楼织机解决了这个问题。
织布过程中,一人坐在花楼上提综(花本记录了要编织的花样,再将其记录在花楼上的一束束的耳线里,就是楼上提花工人身边的线,提花工人根据花本拉动耳线,提起综线,相应的经纱被提起来,纹纬从下面穿过,在这个像素点,纬纱就不显色),另外一人在楼下引梭织就。
花楼织机由于提综的记录过程非常类似于电脑编程(0与1,提和不提),发明了近代织机的法国人贾卡,就根据这个原理发明了贾卡织机,只不过记录提综信息的不再是耳线,而是一些小卡片,它们滚过读取器,会让织机自动提综,大大提高了效率,近代纺织时代就到来了。
我国复原宋式锦最出名的专家叫做钱小萍,我看过她和她学生的一篇论文——《晋代“璇玑图”织锦的探索和研制》,感叹了很久:
传说中晋代的苏蕙为了祭奠自己逝去的爱情,用五色丝线织出了(注意,是织出,不是绣出,也不是缂出!)璇玑图,上下左右读起来都能够成诗。
最可怕的是该如何把这么复杂的花本记录、存储下来?钱小萍的学生和她居然去尝试复原了……
宋锦璇玑图一般来说,宋锦的花样循环通常不大,为了完成这个璇玑图,用到了复杂纹样的大花楼织机,挑花节本和穿综的工作量都是海量的……
【云锦】
前文说了,云锦更多是一个文化概念,它的皇室特供身份,包括江宁织造局的名号,织就龙袍等,都是它身上的闪光属性。
而云锦本身的分类是繁复的,分成库缎、库锦、妆花,虽然大部分的云锦以缎纹组织为主,但变化也十分繁复,很难一概而论。
“妆花”型云锦虽然数量不是最多的,但是最常被人提及的。妆花也是一种立体的插合结构,由织工在织机前用纬管盘织而成,所以它的花多样性更强,表现形式更加自由。
纬管盘织妆花的过程另外,由于妆花的盘织较为独立,除了蚕丝外,盘织妆花时也可以用一些非主流的线,比如将黄金锤扁切成金线、孔雀羽毛等。
织金袍最后,这毕竟是我为了写科幻小说整理的,如知识点有疏漏欢迎友好提建议:)
作者 @王诺诺 公众号【misswangnuonuo】欢迎关注,更新随缘
Resource:
《蜀锦、宋锦和云锦的特点剖析》
《中国丝绸通史》
绫、罗、绸、缎、丝、帛、锦、绢的区别是什么?
每种织物在不同的时代里的名称是不断变化的,即使在同一个时代里,织物分类的界限也是模糊的。就如同“地瓜”一词,在北方指的就是红薯,在南方指的就是豆薯一样。下图以明代为例,现代看来同一种织物,也会有不同的称呼。
图片来自《中国丝绸通史》所以,这里只说一个通识性的大概:
===============
回溯织布的过程,想要将细长条的纤维织成整块布料,就需要通过“组织”来“固定”每根纱线之间的关系。
而所谓“组织”,就是纺织品中,经线和纬线交叠的关系。这一点很重要,具有【不同的组织结构】就是“绫罗绸缎”这些概念的底层区别。
而最常见的【组织】分为3种,又叫做原组织:
平纹组织、斜纹组织和缎纹组织
1、平纹组织:
平纹组织是最容易理解的——经纱和纬纱每隔一根,相交一次,上下交错地构成了织物。由于纱线交织点最多,每一根纱线都被旁边的纱线压住,所以平纹织物的耐磨度好,光泽最差,弹性也是最小的。 下图可见纵横交错的平纹组织结构。
2、斜纹组织:
指的是有经纬交点连成斜线的组织,面料上会有明显的斜线纹路。相比平纹组织,斜纹组织的经纬交织点少,所以耐用度稍低,光泽和弹性都要好一些。同时,斜纹组织有了浮长线这个概念。浮长线指的是一根经纱浮在相邻的几根纬纱的上(或者纬纱浮在连续的经纱上面)。
牛仔布(斜纹组织)上的斜纹2、缎纹织物:
说道缎子,大家都会想起光亮柔顺、华丽脆弱的织物。为什么会有这个印象呢?因为缎纹组织的浮长线是最长的。
通常来说,缎纹组织的浮长线越长(单位面积内,经纬交织的频率越低),光泽度就会越好,看起来富丽堂皇,这个很好理解,因为这一长段纱线反射的光不会被遮挡。但同时,长的浮长线,也意味着织物更加脆弱,因为暴露在外的纱线无法被保护,容易被磨损、勾丝。
反光的缎面以上就是机织物中最常见的三种组织。
还有一些相关概念:
【单层】:布料是由一层简单的织物构成(只有一组经纱和一组纬纱,在同一平面上构成的织物)
【重组织】:大于一组经纱与与一组纬纱构成的织物,比如宋锦就是由数组经纱和数组纬纱构成的复杂织物,构成数层组织互相嵌合的布料。
基本概念结束之后,再来说题目里这些五花八门的名字,按照三种原组织的顺序吧:
一、平纹组织:
【绢】
绢就是平纹组织的丝织物。
平纹组织就是由相隔的经纱和纬纱一上一下织成的织物。作为一种最简单的织物,早在新石器时期晚期的良渚文化,就有出土文物证明当时的人已经掌握了绢的制造技术。它的纹理平实耐用,是一种实用衣料。
由于绢的平实纤薄,在纸流行起来之前,它成为了画作的首选,在理想的状态下,绢本能够保存千年。
同样由于纤薄,它也适合控制风,成了团扇、风筝的首选。找了一张纹理夸张的,可以看到团扇上纵横交错的平纹组织:
绢制团扇潍坊的风筝【纱】
如果在织绢的时候,丝线特别细,纱线密度低到一定程度会变成怎样呢?
会变成一种纱。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将它的结构放大来看,就是平纹组织。整件衣服它的重量仅49克,据说折叠n次,还可以透过衣服清晰看到衣服下面的字迹,当然这和当时蚕的品种不无关系,但也足以说明当时贵族对衣物轻薄透的追求。
【绉】
如果在织这种平纹纱之前,在丝线上动些手脚,比如纺纱的时候多搓一搓经线,少搓一搓纬线,那又会怎么样?
这种“搓”,学名叫做【加捻】,也很好理解,纺纱的时候搓一搓作为原料的纱条,纱条绕其轴心旋转,被你搓成了一条线,加了捻之后,纱线才会具有一定的弹性、张力、光泽。
如果一块布上的经纱和纬纱的捻度不同(捻度:单位长度内纱线围绕自己转了几圈),那么它们收到拉力时的张力也是不同的,这就导致了织出来的布料上起了“皱”,而且这个皱是洗不掉,熨不平的。就像这样:
感觉也是夏天的布料嘛。
【绮】
如果在平纹织物上偶尔织一些斜纹组织会怎么样?
这就是绮了,斜纹组织的浮长线反射的光/手感和周遭的的平纹组织不同,所以即使同一个颜色丝线织出来的一片布料,上面也会有清晰的花纹,类似一种暗花。
平纹地上织斜纹松竹梅绮早在商朝绮的织造技术就已经被应用,成为贵族的穿戴,两汉时期,绮和锦、绣共同被列为最高贵的花纹织物。战国至汉初是“绮”字在文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时期,但随着后来暗花绫的兴起,绮就逐渐没有那么火了。
【缂丝】
缂丝其实解释起来并不难,前面讲的这些平纹织物,都有个特点,叫做【通梭】:意思就是在织造的时候,梭子从两片经纱的开合之间,“唰”一下就打到底了,一下子就把纬纱整根地牵引到另一头。
同样是平纹,缂丝就没有那么痛快了,缂丝的织法叫做【通经断(回)纬】。怎么说呢,就是事先先想好图案,画在经线上,然后对照着图案,用打横的纬线一点点在竖着的经线上抠,这种做法就叫做【挖织】,其实就是一个一个像素地抠图
缂丝技术最早是北方少数民族发明的,问题是他们当时用的是毛线,又叫做缂毛。没想到这个方法被汉人学了去,变得更加精细,直接套用到蚕丝上,是一件特别耗费眼睛和时间的工作。
但正是因为这种通经回纬的织法十分自由,颜色想怎么安排就怎么安排,缂丝更像是一件艺术品,所谓“一寸缂丝一寸金”,不仅仅是致敬了织工的时间成本,也是对这种将画作融入织物的艺术的肯定。
图我随便找的,如果看到整幅图画上的线条都十分细腻,随心所欲地勾勒图像,全幅画又没有明显的凸起和反光(那是绣),这幅作品就是缂丝了。
二、斜纹组织
【绫】:
《封神演义》原文描写 :哪吒脱了衣裳,坐在石上,把七尺混天绫放在水里,蘸水洗澡。可见绫是有一定的吸水性的,加之混天绫又有束缚捆绑敌人的功能,我们也能推测出绫是有一定的弹性的。
【绫】一般指斜纹组织的丝织物,下图就可以在绫的纹理上看到清晰的斜型纹路。
绫(来自网络)除了素色的绫,还有【暗花绫】(也可见斜纹):
暗花绫(来自网络)【暗花绫】和【绮】有些相似,只不过绮是在平纹组织的“地”上用斜纹织就暗花,而【暗花绫】则是在斜纹组织的“地”上,用另一种斜纹织就暗花。这是怎么做到的呢?只要改变“花”上的斜纹组织的倾斜度、倾斜方向、浮长等,就能起到凸显花色的作用。
但无论是素色的绫还是暗花绫,都可以在织物上看到斜型纹路。绫在唐宋时期较为兴盛,是百官常服的指定用料。而在明清时期缎兴盛之后,绫作为衣料渐渐式微,但直到今天,绫依旧常用来装裱书画。
装裱用绫【妆花绫】
当我们谈到古代工匠技艺的时候,除了这些朴素的一般操作,当然也会有费财费力的幺蛾子操作。在绫上用通经断纬的方式盘织,进行一个一个像素丝线的显花,从而获得土豪效果,通过这种方式起的花,叫做【妆花】。
这里的妆花和缂丝的区别是:妆花绫、妆花绢、妆花缎上的妆花,是在完整的织物上进行挖织(可以理解成织物上多了一个妆花的“夹层”),如果把妆花拿掉,织物还是完整的一片。而对于缂丝来说,它是单层的,画案本身就是构成织物平面的一部分,你如果把花样拿掉,织物就全是窟窿散了。
妆花绫可以看到明显的斜纹组织
妆花绫背面同一织物背面,可以看到构成妆花的纬纱不是贯穿到底的,每根纬纱都是断的。
三、缎纹组织
【缎】
顾名思义,缎是缎纹组织的丝织品。缎出现得很晚,至今尚未发现宋代以前的缎纹织物实物,因为缎纹组织的浮长线较长,有着出色光泽和顺滑手感,所以它出现后渐渐代替了绫的历史地位。直到今天,在正式场合的礼服也会选用缎作为衣料。
一般来说,最光亮顺滑易勾丝的那个就是缎:
素缎【暗花缎】
暗花缎五枚暗花缎类似暗花绫,暗花缎的花色是由改变花的缎纹组织(浮长线压住的纱线数量、缎纹倾斜方向等)来起到提花效果。
【妆花缎】
也类似妆花绫,缎纹织物的地上也可以通过通经断(回)纬的【挖织】,完成【妆花】,形成妆花缎。
黄地大洋花妆花缎四、纱罗组织
【罗】
上面提到的三种织物原组织有个特点,在织造时,经线是不会左右挪移的,只会随着综片上下开合,而纬线在经线之间穿梭,从而使纤维变成了整块织物,所以在平纹组织、斜纹组织、缎纹组织构成的织物里,经线都是平行排列的。
而罗就不同了,在织造时,牵引经纱的综线是会不停地抬升,再发生相对位移,再下沉,导致了织物中经纱不是相互平行而是相绞的,纬线再从相绞的经线中穿过,这种组织叫做【纱罗组织】。经线的相绞,导致了罗上的经纬较为稀疏,有肉眼可见的孔眼,织物也变得轻薄,适合在炎热的天气里穿着(下图为杭罗,杭罗中有五梭罗、七梭罗、十三梭罗,即经纱与纬线平织5次、7次、13次后扭绞一次形成纱孔),这样就使得杭罗的罗纹(误)变得宽窄有别。
罗的组织结构杭罗上的罗纹除了杭罗外,许多罗的经线在织造过程中的运动方式更为复杂,而其中非常复杂的就是四经绞罗(可追溯到商朝妇好墓),两条相邻的经纱相绞完后,又会拐到旁边跟别组的经纱相绞,构成了链条一样的结构,所以破解、复原【四经绞罗】的过程是具有传奇色彩的,纪录片锦绣记第一集里面有描述。
可惜,虽然罗是一种古老的织物,但并不是所有的罗都像四经绞罗那样幸运,许多先秦时期无固定绞组的【链式罗】的织造方式任然没有被破解。
link里是解释四经绞罗组织的视频
http://amuseum.cdstm.cn/AMuseum/silk/pz0401.html
【纱】
纱怎么又来了?
除了前面提到的平纹组织纱(就是孔大一点的绢),还有一种另一种意义上的纱,这与罗有些相似,也是绞经织物,经线相绞,有孔。
所谓纱罗:“方孔为纱,椒孔为罗”,既然都是经线相绞的织物,该怎么区分呢?
粗暴来说,【纱】的相绞更为简单:凡每织一根纬纱或共口的数根纬纱后,两根经线相互扭绞一次的组织称为纱,如下图a)、b),凡织入三根或三根以上奇数纬纱的平纹组织后,绞经与地经才相互扭绞一次的组织称为罗,如c)、d)。
http://www.ctanet.cn/Technic/Show_408707856.html
其实纱和罗的区别是否有那么大呢?
《红楼梦》第四十回贾母带着一行人到了黛玉的潇湘馆里,看到黛玉的窗纱旧了,就想给她换个新的,凤姐说仓库里有一种纱她不太认识,似乎拿来糊窗子不错。贾母就开始向凤姐科普这种织物:
贾母笑向薛姨妈众人道:“那个纱,比你们的年纪还大呢,怪不得他认做蝉翼纱,原也有些像。不知道的都认做蝉翼纱。正经名字叫‘软烟罗’。”凤姐儿道:“这个名儿也好听,只是我这么大了,纱罗也见过几百样,从没听见过这个名色。”贾母笑道:“你能活了多大?见过几样东西?就说嘴来了。那个软烟罗只有四样颜色:一样雨过天青,一样秋香色,一样松绿的,一样就是银红的。要是做了帐子,糊了窗屉,远远的看着就和烟雾一样,所以叫做‘软烟罗’。那银红的又叫做‘霞影纱’。在贾母的描述里,【纱】和【罗】的区分并不那么明显,都是轻薄丝织物的代称。连江宁织造局的都这么说了……我们也就别那么认真了。
五、文字游戏类(不同时代、不同语境下指代有所不同)
【丝】
丝指的是丝织品的原料,蚕丝,当然也可以指丝制品。
蚕茧被缫丝之后得到的原料叫做生丝,由于生丝外面有一层胶质包裹,呈半透明状,这层胶质将会使得蚕丝僵硬、缺乏光泽、难以着色。除了少部分生丝织成的织物外,大部分织物还是熟丝织成的,想要获得熟丝就需要将生丝脱胶——在古代这个过程叫做捣练(反复捶打,再通过水洗)。
得到了熟丝,就可以开始纺织流程了。
捣练图(局部)【绸】
“绸”在明清之后,是丝织品的统称。
王安忆的《天香》里面有一段,申家娶了新媳妇,丈夫想问她小名叫什么,新媳妇死活不说,开始猜字谜:
再下一夜,他们改逼供为猜谜,新娘子指了指床上的帐子,上面绣了各色花鸟,柯海将每一色花鸟都猜遍了,也没猜中。最后一气之下,说出个“绸”字,赌气道:无论她娘叫她什么,反正他是叫定她 “绸”了,就叫“小绸”。新娘子用被盖了脸吃吃地笑。也许是看柯海急了,又或许怕柯海真以为她不贞娴,藏在被子里,嘴对耳朵,还是说了,她乳名叫“蚕娘”,因是蚕上山的时节生的她。做床帐的可能是罗、纱,也可能是锦,而柯海只猜了一个【绸】字,说明【绸】在此时本身就是丝织品的统称。
而“绸”通“紬”在某些时期,是一种斜纹组织的丝织品,至于它究竟是如何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含义的,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帛】
帛也是丝织物的统称,只不过通行时间更早。尤其是汉代以前,那是贵金属的货币属性还没有行成的时候,所以,帛也经常用在一些经济学的概念里,比如“币帛”“钱帛”。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帛”也就是丝织物,是充当一部分货币功能的。在唐代钱帛兼行的情况下,铜钱、贵金属、粮食会兑成帛是有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的汇率。
而在丝绸之路上,也出土了大量的素帛,由于轻便通用,帛也成为了当时国际通用的货币。
六、重组织
【锦】
艾玛,终于说到锦了,累死了。
锦相对复杂:
《六书故》:“织彩为文曰锦”。
非常宽泛地说,锦就是用彩色丝线织成的,有花样的丝织物。当然,狭义的锦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它也经历了非常有意思的两个发展趋势:从经纱显花(经锦)到纬纱显花(纬锦),和从平纹到斜纹再到缎纹,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而所谓的三大名锦:蜀锦、宋锦、云锦,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概念(在某个地域,由特定机构用特定方式织出的有一定辨识度的织物),并非严格用织造技巧进行分类,但不妨碍我买不起它们。
【蜀锦】
要说明锦,就要先解释【重组织】,也就是【插合】结构是啥意思?
上面我们提到的大多数织物,从绢到绮到绫到罗,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时候,一般指的都是单层组织——由同一种基础组织或者几种不同的基础组织在【同一平面】内进行组合的织物。
而重组织就不同了,它是一种立体组合,构成数层组织互相嵌合的复杂布料。直观来说,它摸起来要厚一些。
蜀锦在先秦时期就诞生了,在蜀地发源它是最早的一种锦,由于历史悠久,变化更为多样,也经历由经线显花(经插合),到纬线显花(纬插合)的过程。
拿蜀锦中最有渊源的经锦来说,由多综多蹑织机织成,它的组织由一组纬线与两组或两组以上不同颜色的经线构成。想要这个组织点显示什么颜色,便把这种颜色的经线织到上层。
平纹经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宋锦】
宋锦,或者说是宋式锦,兴盛于明朝,它比较复杂,由地组织和纹组织共同构成。地经与地纬共同交织,构成了斜纹的地组织(就是宋锦的底),而纹组织由【特结经】与【纹纬】共同构成,【纹组织】就是【地】之上显花色的部分。就是真正显色的部分就是【纹纬】是一组不同颜色的纬纱,当需要其中一种颜色显色,则在这一梭把它结在【地】的表面,其他颜色的纹纬结成束与特结经结在背后。
这种【特结锦】的结构导致如果宋锦使用的颜色越多,那么它就会越厚,所以宋锦上的循环颜色并不会太多。
(红绿蓝白为纹纬,黄色为地)说完上面这些大家肯定会意识到,在整个织宋锦的过程中,为了让不同的纹纬浮现在表面,织每一梭的时候,两片经纱的开口方式都会是不同的,如何记忆这个复杂的提综顺序呢?
花楼织机解决了这个问题。
织布过程中,一人坐在花楼上提综(花本记录了要编织的花样,再将其记录在花楼上的一束束的耳线里,就是楼上提花工人身边的线,提花工人根据花本拉动耳线,提起综线,相应的经纱被提起来,纹纬从下面穿过,在这个像素点,纬纱就不显色),另外一人在楼下引梭织就。
花楼织机由于提综的记录过程非常类似于电脑编程(0与1,提和不提),发明了近代织机的法国人贾卡,就根据这个原理发明了贾卡织机,只不过记录提综信息的不再是耳线,而是一些小卡片,它们滚过读取器,会让织机自动提综,大大提高了效率,近代纺织时代就到来了。
我国复原宋式锦最出名的专家叫做钱小萍,我看过她和她学生的一篇论文——《晋代“璇玑图”织锦的探索和研制》,感叹了很久:
传说中晋代的苏蕙为了祭奠自己逝去的爱情,用五色丝线织出了(注意,是织出,不是绣出,也不是缂出!)璇玑图,上下左右读起来都能够成诗。
最可怕的是该如何把这么复杂的花本记录、存储下来?钱小萍的学生和她居然去尝试复原了……
宋锦璇玑图一般来说,宋锦的花样循环通常不大,为了完成这个璇玑图,用到了复杂纹样的大花楼织机,挑花节本和穿综的工作量都是海量的……
【云锦】
前文说了,云锦更多是一个文化概念,它的皇室特供身份,包括江宁织造局的名号,织就龙袍等,都是它身上的闪光属性。
而云锦本身的分类是繁复的,分成库缎、库锦、妆花,虽然大部分的云锦以缎纹组织为主,但变化也十分繁复,很难一概而论。
“妆花”型云锦虽然数量不是最多的,但是最常被人提及的。妆花也是一种立体的插合结构,由织工在织机前用纬管盘织而成,所以它的花多样性更强,表现形式更加自由。
纬管盘织妆花的过程另外,由于妆花的盘织较为独立,除了蚕丝外,盘织妆花时也可以用一些非主流的线,比如将黄金锤扁切成金线、孔雀羽毛等。
织金袍最后,这毕竟是我为了写科幻小说整理的,如知识点有疏漏欢迎友好提建议:)
作者 @王诺诺 公众号【misswangnuonuo】欢迎关注,更新随缘
Resource:
《蜀锦、宋锦和云锦的特点剖析》
《中国丝绸通史》
绫、罗、绸、缎、丝、帛、锦、绢的区别是什么?
看完你就知道平民的粗布麻衣和贵族的锦衣之间的差别了~
一、绫以斜纹组织为基本特征的丝织品,可分为素绫和纹绫。纹绫相比素绫则是多了单层暗花的织物。绫质地较为轻薄,光泽柔滑,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唐宋时已用作官服的主要面料,当时称之为“绮”。有文献曰:绮,欹也。其文欹斜,不顺经纬之纵横也——记住了,好一句霸气的“不顺经纬之纵横也”!所以是斜的!斜的!
(绫 / 织造结构)
(南宋 / 花卉纹绫)
二、罗采用绞经组织使经线形成明显绞转的丝织物,运用罗绸织法使织物表面具有纱空眼的花素织物统称罗,在商代已经出现。我猜,“罗”应该算是四姐妹中最不合群的了,啥?你问我为什么?没有绞丝旁咯!至于为什么没有,哎,还是问仓颉去吧。
唐代浙江的越罗和四川的单丝罗均十分著名,其中单丝罗表现具有均于分布的孔眼——后称为纱。罗为纯蚕丝织物,质地紧密结实,纱孔通风透凉,穿着舒适凉爽,网眼多多却排列有序。所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所谓罗裙罗裙 ···所制之衣多有朦胧仙境之美感!故适做夏季服饰哦。
(罗/ 织造结构)
(南宋 / 黄褐色如意山茶暗花罗)
(战国 / 菱纹罗)
三、绸采用平纹组织或变化组织,经纬交错紧密的丝织物。其特征为绸面挺括细密,手感滑爽滑爽滑、爽滑爽滑呀~明清以来绸成为丝织品的泛称。我们知道绫罗绸缎四姐妹均为丝织物,可“丝”却偏偏只爱上了“绸”,俗称“丝绸”,哎,何曾听闻“丝绫”、“丝罗”、“丝缎”来着?不过现在又习惯把绸与缎联系起来作为丝织物的总称“绸缎”,哎,贵圈真乱呢。直观区分的话主要从成品的色泽和手感上区分,绸属中厚型丝织物,纯桑蚕丝质地柔滑,反射的光线比较柔和。
四、缎采用缎纹组织或缎纹变化组织,外观平滑、光亮、细密的丝织物。锻织物最早见于元代,明清时成为丝织品中的主流产品,它是丝绸产品中最为绚丽多彩,工艺水平最为高级的大类品种。其特点为平滑光亮,质地柔软,花型繁多,色彩丰富,纹路精细,雍华瑰丽。最常见的分五枚缎和八枚缎。
话说这缎,曾写为“段”,后来有了绞丝旁,成了“缎”,可这罗,曾写为“罗”,后来的后来,还是“罗" ···
(缎 / 织造结构)
(清 / 明黄地折枝牡丹缎)
五、绢古代对质地紧密轻薄,坚韧挺阔,细腻平滑的平纹类丝织物的通称。平纹类织物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并一直沿用至今,历代有纨、縞、纺、绨、絁、绸等变化。
哦,看到了吗?它始终一副四平八稳一本正经的样子,好严肃哦~
(绢 / 织造结构)
(隋 / 蓝绢片)
六、绒全部或部分采用起绒组织、表面呈现绒毛或绒圈的丝织物。汉代出现绒圈锦,在锦上织出绒圈。明清时期的绒有樟绒、漳缎等多种名称。
看起来毛茸茸的摸起来好舒服的样子呢~
(绒 / 织造结构)
(明 / 绒地绣寿)
七、帛帛应不算衣料,丝帛用于书画,战国时就有生丝织成的“帛”,单根生丝织物为“缯”,双根为“缣”,“绢”为更粗的生丝织成。殷周古墓中发现丝帛残迹,可见那个时候的丝织技术就相当发达。
虽然汉代蔡伦蔡先生发明了纸张这玩意儿,但是“贵缣帛,贱纸张”,大多数人用纸,还是因为买不起帛呀。
(帛书 / 德经)
八、纱由经纱纽姣,棉花防成,形成均匀孔眼的纱组织丝织物。纱,纺丝而织也,是轻薄透气的丝麻织物,古时多以蚕丝为之。其实纱么最好分辨啦,经纬线交织稀疏,孔眼均匀分布似繁星点点,穿身上半透不透,曼妙身姿若隐若现,真是让人想入非非···哦,忘记说了,乌纱帽也是由此而做的呢。
(汉 / 漆纱)
九、锦我们一定听过“锦上添花”和“繁花似锦”吧,彼锦即此锦——泛指具有多种彩色花纹的丝织物。有经锦和纬锦之分,今指带有刺绣的丝织品,优美华贵。锦的生产工艺要求高,织造难度大,材料考究,制作费工费时,是为古代最贵重的织物。它用美丽的五色彩丝织出优美的图案花纹,是一件件精美华丽的丝织艺术品。
(锦 / 织造结构)
(汉 / 常葆子孙经锦)
(唐 / 红地瓣窠对鸟文纬锦)
好!抢答开始!你可知我国的四大名锦为哪四个?
答案揭晓↓↓↓
(南京云锦)
(广西壮锦)
(苏州宋锦)
(成都蜀锦)
眼花缭乱了吗?哈哈,好,那便再添一个“宋式锦”吧!
明清时期,苏州织锦颇为盛行,其部分花色继承宋代风格而称“宋式锦”,纹样多为几何纹骨架中饰以团花或折枝小花,配色典雅和谐。
(清 / 黄地五彩八达晕锦)
啥?眼睛还不花?行吧~那再加个“织金锦”,哈哈哈~
以金缕或金箔切成的金丝——对!你没听错!金丝作纬线啊——织制的、一种用金线显示花纹而形成具有金碧辉煌效果的织锦。始于战国时期,多用于北方游牧民族——你想昂,那样的北寒之地多需要像太阳一样闪闪发光带来一丝灿烂和生机的织金锦啊!唉,but又是个土豪用的~
(元 / 凤穿牡丹织金锦)
十、妆花采用挖梭工艺织入彩色丝线的提花织物。根据不同的地组织,妆花织物可分为妆花纱、妆花罗、妆花缎等。妆花始于唐宋,盛于明清,是中国古代丝织品最高水平的代表。妆花妆花,化妆化妆,根据小离的理解,嗯 ··· 妆花就和化妆似的,底布上添织一些什么进去便是了,但效果却大有不同了哦~
(妆花 / 织造结构)
(明 / 璎珞纹妆花缎)
十一、缂丝缂丝又称刻丝,织造过程极其细致,存世精品又极为稀少,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一点不夸张哦,要知道,一句“宋元以来,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即可说明问题啦~
通常完成一件缂丝作品需耗时一两年心血一两年啊!这是龙袍的制作时间啊!不同于一般锦(锦也曾制帝后服饰)“通经通纬”的织法,它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即纬线穿通织物的整个幅面,古人形容缂丝“承空观之如雕镂之像”,是具有犹如雕琢缕刻的效果且富双面立体感的丝织工艺品哦。
关于“缂丝”这个宝贝,想来也是要单独再另作一个详述的~快不多说了我们赶紧欣赏一下吧~
(缂丝 / 织造结构)
(唐 / 缂丝饰件)
(元 / 缂丝云肩残片)
(南宋 / 缂丝名作《莲塘乳鸭图》欣赏)
最后——且来个缂丝龙袍压轴吧~~~哈哈~~
所以,知道平民麻衣和贵族锦衣之间的差别了吗?古代都是手工业纯手工制作哦!这级别外加这材质就是高定的奢侈品好不好!
那么,你现在记住了多少呢?
(完)
*注: 原来是想添水印的,很多图片文字都是我读书行路得来的积累,很多都是网上没有的,相机拍下来用美图秀秀裁的处理的也不容易啊,但想想知识是用来传播的,总是尽力要让更多人看到才有意义,就没添水印了。若有笔误之处请指正,转载搬用请注明出处,谢谢。
---------------------------------------
作者:暮离
绫、罗、绸、缎、丝、帛、锦、绢的区别是什么?
看完你就知道平民的粗布麻衣和贵族的锦衣之间的差别了~
一、绫以斜纹组织为基本特征的丝织品,可分为素绫和纹绫。纹绫相比素绫则是多了单层暗花的织物。绫质地较为轻薄,光泽柔滑,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唐宋时已用作官服的主要面料,当时称之为“绮”。有文献曰:绮,欹也。其文欹斜,不顺经纬之纵横也——记住了,好一句霸气的“不顺经纬之纵横也”!所以是斜的!斜的!
(绫 / 织造结构)
(南宋 / 花卉纹绫)
二、罗采用绞经组织使经线形成明显绞转的丝织物,运用罗绸织法使织物表面具有纱空眼的花素织物统称罗,在商代已经出现。我猜,“罗”应该算是四姐妹中最不合群的了,啥?你问我为什么?没有绞丝旁咯!至于为什么没有,哎,还是问仓颉去吧。
唐代浙江的越罗和四川的单丝罗均十分著名,其中单丝罗表现具有均于分布的孔眼——后称为纱。罗为纯蚕丝织物,质地紧密结实,纱孔通风透凉,穿着舒适凉爽,网眼多多却排列有序。所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所谓罗裙罗裙 ···所制之衣多有朦胧仙境之美感!故适做夏季服饰哦。
(罗/ 织造结构)
(南宋 / 黄褐色如意山茶暗花罗)
(战国 / 菱纹罗)
三、绸采用平纹组织或变化组织,经纬交错紧密的丝织物。其特征为绸面挺括细密,手感滑爽滑爽滑、爽滑爽滑呀~明清以来绸成为丝织品的泛称。我们知道绫罗绸缎四姐妹均为丝织物,可“丝”却偏偏只爱上了“绸”,俗称“丝绸”,哎,何曾听闻“丝绫”、“丝罗”、“丝缎”来着?不过现在又习惯把绸与缎联系起来作为丝织物的总称“绸缎”,哎,贵圈真乱呢。直观区分的话主要从成品的色泽和手感上区分,绸属中厚型丝织物,纯桑蚕丝质地柔滑,反射的光线比较柔和。
四、缎采用缎纹组织或缎纹变化组织,外观平滑、光亮、细密的丝织物。锻织物最早见于元代,明清时成为丝织品中的主流产品,它是丝绸产品中最为绚丽多彩,工艺水平最为高级的大类品种。其特点为平滑光亮,质地柔软,花型繁多,色彩丰富,纹路精细,雍华瑰丽。最常见的分五枚缎和八枚缎。
话说这缎,曾写为“段”,后来有了绞丝旁,成了“缎”,可这罗,曾写为“罗”,后来的后来,还是“罗" ···
(缎 / 织造结构)
(清 / 明黄地折枝牡丹缎)
五、绢古代对质地紧密轻薄,坚韧挺阔,细腻平滑的平纹类丝织物的通称。平纹类织物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并一直沿用至今,历代有纨、縞、纺、绨、絁、绸等变化。
哦,看到了吗?它始终一副四平八稳一本正经的样子,好严肃哦~
(绢 / 织造结构)
(隋 / 蓝绢片)
六、绒全部或部分采用起绒组织、表面呈现绒毛或绒圈的丝织物。汉代出现绒圈锦,在锦上织出绒圈。明清时期的绒有樟绒、漳缎等多种名称。
看起来毛茸茸的摸起来好舒服的样子呢~
(绒 / 织造结构)
(明 / 绒地绣寿)
七、帛帛应不算衣料,丝帛用于书画,战国时就有生丝织成的“帛”,单根生丝织物为“缯”,双根为“缣”,“绢”为更粗的生丝织成。殷周古墓中发现丝帛残迹,可见那个时候的丝织技术就相当发达。
虽然汉代蔡伦蔡先生发明了纸张这玩意儿,但是“贵缣帛,贱纸张”,大多数人用纸,还是因为买不起帛呀。
(帛书 / 德经)
八、纱由经纱纽姣,棉花防成,形成均匀孔眼的纱组织丝织物。纱,纺丝而织也,是轻薄透气的丝麻织物,古时多以蚕丝为之。其实纱么最好分辨啦,经纬线交织稀疏,孔眼均匀分布似繁星点点,穿身上半透不透,曼妙身姿若隐若现,真是让人想入非非···哦,忘记说了,乌纱帽也是由此而做的呢。
(汉 / 漆纱)
九、锦我们一定听过“锦上添花”和“繁花似锦”吧,彼锦即此锦——泛指具有多种彩色花纹的丝织物。有经锦和纬锦之分,今指带有刺绣的丝织品,优美华贵。锦的生产工艺要求高,织造难度大,材料考究,制作费工费时,是为古代最贵重的织物。它用美丽的五色彩丝织出优美的图案花纹,是一件件精美华丽的丝织艺术品。
(锦 / 织造结构)
(汉 / 常葆子孙经锦)
(唐 / 红地瓣窠对鸟文纬锦)
好!抢答开始!你可知我国的四大名锦为哪四个?
答案揭晓↓↓↓
(南京云锦)
(广西壮锦)
(苏州宋锦)
(成都蜀锦)
眼花缭乱了吗?哈哈,好,那便再添一个“宋式锦”吧!
明清时期,苏州织锦颇为盛行,其部分花色继承宋代风格而称“宋式锦”,纹样多为几何纹骨架中饰以团花或折枝小花,配色典雅和谐。
(清 / 黄地五彩八达晕锦)
啥?眼睛还不花?行吧~那再加个“织金锦”,哈哈哈~
以金缕或金箔切成的金丝——对!你没听错!金丝作纬线啊——织制的、一种用金线显示花纹而形成具有金碧辉煌效果的织锦。始于战国时期,多用于北方游牧民族——你想昂,那样的北寒之地多需要像太阳一样闪闪发光带来一丝灿烂和生机的织金锦啊!唉,but又是个土豪用的~
(元 / 凤穿牡丹织金锦)
十、妆花采用挖梭工艺织入彩色丝线的提花织物。根据不同的地组织,妆花织物可分为妆花纱、妆花罗、妆花缎等。妆花始于唐宋,盛于明清,是中国古代丝织品最高水平的代表。妆花妆花,化妆化妆,根据小离的理解,嗯 ··· 妆花就和化妆似的,底布上添织一些什么进去便是了,但效果却大有不同了哦~
(妆花 / 织造结构)
(明 / 璎珞纹妆花缎)
十一、缂丝缂丝又称刻丝,织造过程极其细致,存世精品又极为稀少,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一点不夸张哦,要知道,一句“宋元以来,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即可说明问题啦~
通常完成一件缂丝作品需耗时一两年心血一两年啊!这是龙袍的制作时间啊!不同于一般锦(锦也曾制帝后服饰)“通经通纬”的织法,它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即纬线穿通织物的整个幅面,古人形容缂丝“承空观之如雕镂之像”,是具有犹如雕琢缕刻的效果且富双面立体感的丝织工艺品哦。
关于“缂丝”这个宝贝,想来也是要单独再另作一个详述的~快不多说了我们赶紧欣赏一下吧~
(缂丝 / 织造结构)
(唐 / 缂丝饰件)
(元 / 缂丝云肩残片)
(南宋 / 缂丝名作《莲塘乳鸭图》欣赏)
最后——且来个缂丝龙袍压轴吧~~~哈哈~~
所以,知道平民麻衣和贵族锦衣之间的差别了吗?古代都是手工业纯手工制作哦!这级别外加这材质就是高定的奢侈品好不好!
那么,你现在记住了多少呢?
(完)
*注: 原来是想添水印的,很多图片文字都是我读书行路得来的积累,很多都是网上没有的,相机拍下来用美图秀秀裁的处理的也不容易啊,但想想知识是用来传播的,总是尽力要让更多人看到才有意义,就没添水印了。若有笔误之处请指正,转载搬用请注明出处,谢谢。
---------------------------------------
作者:暮离
绫、罗、绸、缎、丝、帛、锦、绢的区别是什么?
看完你就知道平民的粗布麻衣和贵族的锦衣之间的差别了~
一、绫以斜纹组织为基本特征的丝织品,可分为素绫和纹绫。纹绫相比素绫则是多了单层暗花的织物。绫质地较为轻薄,光泽柔滑,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唐宋时已用作官服的主要面料,当时称之为“绮”。有文献曰:绮,欹也。其文欹斜,不顺经纬之纵横也——记住了,好一句霸气的“不顺经纬之纵横也”!所以是斜的!斜的!
(绫 / 织造结构)
(南宋 / 花卉纹绫)
二、罗采用绞经组织使经线形成明显绞转的丝织物,运用罗绸织法使织物表面具有纱空眼的花素织物统称罗,在商代已经出现。我猜,“罗”应该算是四姐妹中最不合群的了,啥?你问我为什么?没有绞丝旁咯!至于为什么没有,哎,还是问仓颉去吧。
唐代浙江的越罗和四川的单丝罗均十分著名,其中单丝罗表现具有均于分布的孔眼——后称为纱。罗为纯蚕丝织物,质地紧密结实,纱孔通风透凉,穿着舒适凉爽,网眼多多却排列有序。所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所谓罗裙罗裙 ···所制之衣多有朦胧仙境之美感!故适做夏季服饰哦。
(罗/ 织造结构)
(南宋 / 黄褐色如意山茶暗花罗)
(战国 / 菱纹罗)
三、绸采用平纹组织或变化组织,经纬交错紧密的丝织物。其特征为绸面挺括细密,手感滑爽滑爽滑、爽滑爽滑呀~明清以来绸成为丝织品的泛称。我们知道绫罗绸缎四姐妹均为丝织物,可“丝”却偏偏只爱上了“绸”,俗称“丝绸”,哎,何曾听闻“丝绫”、“丝罗”、“丝缎”来着?不过现在又习惯把绸与缎联系起来作为丝织物的总称“绸缎”,哎,贵圈真乱呢。直观区分的话主要从成品的色泽和手感上区分,绸属中厚型丝织物,纯桑蚕丝质地柔滑,反射的光线比较柔和。
四、缎采用缎纹组织或缎纹变化组织,外观平滑、光亮、细密的丝织物。锻织物最早见于元代,明清时成为丝织品中的主流产品,它是丝绸产品中最为绚丽多彩,工艺水平最为高级的大类品种。其特点为平滑光亮,质地柔软,花型繁多,色彩丰富,纹路精细,雍华瑰丽。最常见的分五枚缎和八枚缎。
话说这缎,曾写为“段”,后来有了绞丝旁,成了“缎”,可这罗,曾写为“罗”,后来的后来,还是“罗" ···
(缎 / 织造结构)
(清 / 明黄地折枝牡丹缎)
五、绢古代对质地紧密轻薄,坚韧挺阔,细腻平滑的平纹类丝织物的通称。平纹类织物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并一直沿用至今,历代有纨、縞、纺、绨、絁、绸等变化。
哦,看到了吗?它始终一副四平八稳一本正经的样子,好严肃哦~
(绢 / 织造结构)
(隋 / 蓝绢片)
六、绒全部或部分采用起绒组织、表面呈现绒毛或绒圈的丝织物。汉代出现绒圈锦,在锦上织出绒圈。明清时期的绒有樟绒、漳缎等多种名称。
看起来毛茸茸的摸起来好舒服的样子呢~
(绒 / 织造结构)
(明 / 绒地绣寿)
七、帛帛应不算衣料,丝帛用于书画,战国时就有生丝织成的“帛”,单根生丝织物为“缯”,双根为“缣”,“绢”为更粗的生丝织成。殷周古墓中发现丝帛残迹,可见那个时候的丝织技术就相当发达。
虽然汉代蔡伦蔡先生发明了纸张这玩意儿,但是“贵缣帛,贱纸张”,大多数人用纸,还是因为买不起帛呀。
(帛书 / 德经)
八、纱由经纱纽姣,棉花防成,形成均匀孔眼的纱组织丝织物。纱,纺丝而织也,是轻薄透气的丝麻织物,古时多以蚕丝为之。其实纱么最好分辨啦,经纬线交织稀疏,孔眼均匀分布似繁星点点,穿身上半透不透,曼妙身姿若隐若现,真是让人想入非非···哦,忘记说了,乌纱帽也是由此而做的呢。
(汉 / 漆纱)
九、锦我们一定听过“锦上添花”和“繁花似锦”吧,彼锦即此锦——泛指具有多种彩色花纹的丝织物。有经锦和纬锦之分,今指带有刺绣的丝织品,优美华贵。锦的生产工艺要求高,织造难度大,材料考究,制作费工费时,是为古代最贵重的织物。它用美丽的五色彩丝织出优美的图案花纹,是一件件精美华丽的丝织艺术品。
(锦 / 织造结构)
(汉 / 常葆子孙经锦)
(唐 / 红地瓣窠对鸟文纬锦)
好!抢答开始!你可知我国的四大名锦为哪四个?
答案揭晓↓↓↓
(南京云锦)
(广西壮锦)
(苏州宋锦)
(成都蜀锦)
眼花缭乱了吗?哈哈,好,那便再添一个“宋式锦”吧!
明清时期,苏州织锦颇为盛行,其部分花色继承宋代风格而称“宋式锦”,纹样多为几何纹骨架中饰以团花或折枝小花,配色典雅和谐。
(清 / 黄地五彩八达晕锦)
啥?眼睛还不花?行吧~那再加个“织金锦”,哈哈哈~
以金缕或金箔切成的金丝——对!你没听错!金丝作纬线啊——织制的、一种用金线显示花纹而形成具有金碧辉煌效果的织锦。始于战国时期,多用于北方游牧民族——你想昂,那样的北寒之地多需要像太阳一样闪闪发光带来一丝灿烂和生机的织金锦啊!唉,but又是个土豪用的~
(元 / 凤穿牡丹织金锦)
十、妆花采用挖梭工艺织入彩色丝线的提花织物。根据不同的地组织,妆花织物可分为妆花纱、妆花罗、妆花缎等。妆花始于唐宋,盛于明清,是中国古代丝织品最高水平的代表。妆花妆花,化妆化妆,根据小离的理解,嗯 ··· 妆花就和化妆似的,底布上添织一些什么进去便是了,但效果却大有不同了哦~
(妆花 / 织造结构)
(明 / 璎珞纹妆花缎)
十一、缂丝缂丝又称刻丝,织造过程极其细致,存世精品又极为稀少,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一点不夸张哦,要知道,一句“宋元以来,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即可说明问题啦~
通常完成一件缂丝作品需耗时一两年心血一两年啊!这是龙袍的制作时间啊!不同于一般锦(锦也曾制帝后服饰)“通经通纬”的织法,它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即纬线穿通织物的整个幅面,古人形容缂丝“承空观之如雕镂之像”,是具有犹如雕琢缕刻的效果且富双面立体感的丝织工艺品哦。
关于“缂丝”这个宝贝,想来也是要单独再另作一个详述的~快不多说了我们赶紧欣赏一下吧~
(缂丝 / 织造结构)
(唐 / 缂丝饰件)
(元 / 缂丝云肩残片)
(南宋 / 缂丝名作《莲塘乳鸭图》欣赏)
最后——且来个缂丝龙袍压轴吧~~~哈哈~~
所以,知道平民麻衣和贵族锦衣之间的差别了吗?古代都是手工业纯手工制作哦!这级别外加这材质就是高定的奢侈品好不好!
那么,你现在记住了多少呢?
(完)
*注: 原来是想添水印的,很多图片文字都是我读书行路得来的积累,很多都是网上没有的,相机拍下来用美图秀秀裁的处理的也不容易啊,但想想知识是用来传播的,总是尽力要让更多人看到才有意义,就没添水印了。若有笔误之处请指正,转载搬用请注明出处,谢谢。
---------------------------------------
作者:暮离
绫、罗、绸、缎、丝、帛、锦、绢的区别是什么?
看完你就知道平民的粗布麻衣和贵族的锦衣之间的差别了~
一、绫以斜纹组织为基本特征的丝织品,可分为素绫和纹绫。纹绫相比素绫则是多了单层暗花的织物。绫质地较为轻薄,光泽柔滑,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唐宋时已用作官服的主要面料,当时称之为“绮”。有文献曰:绮,欹也。其文欹斜,不顺经纬之纵横也——记住了,好一句霸气的“不顺经纬之纵横也”!所以是斜的!斜的!
(绫 / 织造结构)
(南宋 / 花卉纹绫)
二、罗采用绞经组织使经线形成明显绞转的丝织物,运用罗绸织法使织物表面具有纱空眼的花素织物统称罗,在商代已经出现。我猜,“罗”应该算是四姐妹中最不合群的了,啥?你问我为什么?没有绞丝旁咯!至于为什么没有,哎,还是问仓颉去吧。
唐代浙江的越罗和四川的单丝罗均十分著名,其中单丝罗表现具有均于分布的孔眼——后称为纱。罗为纯蚕丝织物,质地紧密结实,纱孔通风透凉,穿着舒适凉爽,网眼多多却排列有序。所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所谓罗裙罗裙 ···所制之衣多有朦胧仙境之美感!故适做夏季服饰哦。
(罗/ 织造结构)
(南宋 / 黄褐色如意山茶暗花罗)
(战国 / 菱纹罗)
三、绸采用平纹组织或变化组织,经纬交错紧密的丝织物。其特征为绸面挺括细密,手感滑爽滑爽滑、爽滑爽滑呀~明清以来绸成为丝织品的泛称。我们知道绫罗绸缎四姐妹均为丝织物,可“丝”却偏偏只爱上了“绸”,俗称“丝绸”,哎,何曾听闻“丝绫”、“丝罗”、“丝缎”来着?不过现在又习惯把绸与缎联系起来作为丝织物的总称“绸缎”,哎,贵圈真乱呢。直观区分的话主要从成品的色泽和手感上区分,绸属中厚型丝织物,纯桑蚕丝质地柔滑,反射的光线比较柔和。
四、缎采用缎纹组织或缎纹变化组织,外观平滑、光亮、细密的丝织物。锻织物最早见于元代,明清时成为丝织品中的主流产品,它是丝绸产品中最为绚丽多彩,工艺水平最为高级的大类品种。其特点为平滑光亮,质地柔软,花型繁多,色彩丰富,纹路精细,雍华瑰丽。最常见的分五枚缎和八枚缎。
话说这缎,曾写为“段”,后来有了绞丝旁,成了“缎”,可这罗,曾写为“罗”,后来的后来,还是“罗" ···
(缎 / 织造结构)
(清 / 明黄地折枝牡丹缎)
五、绢古代对质地紧密轻薄,坚韧挺阔,细腻平滑的平纹类丝织物的通称。平纹类织物早在新石器时代已经出现,并一直沿用至今,历代有纨、縞、纺、绨、絁、绸等变化。
哦,看到了吗?它始终一副四平八稳一本正经的样子,好严肃哦~
(绢 / 织造结构)
(隋 / 蓝绢片)
六、绒全部或部分采用起绒组织、表面呈现绒毛或绒圈的丝织物。汉代出现绒圈锦,在锦上织出绒圈。明清时期的绒有樟绒、漳缎等多种名称。
看起来毛茸茸的摸起来好舒服的样子呢~
(绒 / 织造结构)
(明 / 绒地绣寿)
七、帛帛应不算衣料,丝帛用于书画,战国时就有生丝织成的“帛”,单根生丝织物为“缯”,双根为“缣”,“绢”为更粗的生丝织成。殷周古墓中发现丝帛残迹,可见那个时候的丝织技术就相当发达。
虽然汉代蔡伦蔡先生发明了纸张这玩意儿,但是“贵缣帛,贱纸张”,大多数人用纸,还是因为买不起帛呀。
(帛书 / 德经)
八、纱由经纱纽姣,棉花防成,形成均匀孔眼的纱组织丝织物。纱,纺丝而织也,是轻薄透气的丝麻织物,古时多以蚕丝为之。其实纱么最好分辨啦,经纬线交织稀疏,孔眼均匀分布似繁星点点,穿身上半透不透,曼妙身姿若隐若现,真是让人想入非非···哦,忘记说了,乌纱帽也是由此而做的呢。
(汉 / 漆纱)
九、锦我们一定听过“锦上添花”和“繁花似锦”吧,彼锦即此锦——泛指具有多种彩色花纹的丝织物。有经锦和纬锦之分,今指带有刺绣的丝织品,优美华贵。锦的生产工艺要求高,织造难度大,材料考究,制作费工费时,是为古代最贵重的织物。它用美丽的五色彩丝织出优美的图案花纹,是一件件精美华丽的丝织艺术品。
(锦 / 织造结构)
(汉 / 常葆子孙经锦)
(唐 / 红地瓣窠对鸟文纬锦)
好!抢答开始!你可知我国的四大名锦为哪四个?
答案揭晓↓↓↓
(南京云锦)
(广西壮锦)
(苏州宋锦)
(成都蜀锦)
眼花缭乱了吗?哈哈,好,那便再添一个“宋式锦”吧!
明清时期,苏州织锦颇为盛行,其部分花色继承宋代风格而称“宋式锦”,纹样多为几何纹骨架中饰以团花或折枝小花,配色典雅和谐。
(清 / 黄地五彩八达晕锦)
啥?眼睛还不花?行吧~那再加个“织金锦”,哈哈哈~
以金缕或金箔切成的金丝——对!你没听错!金丝作纬线啊——织制的、一种用金线显示花纹而形成具有金碧辉煌效果的织锦。始于战国时期,多用于北方游牧民族——你想昂,那样的北寒之地多需要像太阳一样闪闪发光带来一丝灿烂和生机的织金锦啊!唉,but又是个土豪用的~
(元 / 凤穿牡丹织金锦)
十、妆花采用挖梭工艺织入彩色丝线的提花织物。根据不同的地组织,妆花织物可分为妆花纱、妆花罗、妆花缎等。妆花始于唐宋,盛于明清,是中国古代丝织品最高水平的代表。妆花妆花,化妆化妆,根据小离的理解,嗯 ··· 妆花就和化妆似的,底布上添织一些什么进去便是了,但效果却大有不同了哦~
(妆花 / 织造结构)
(明 / 璎珞纹妆花缎)
十一、缂丝缂丝又称刻丝,织造过程极其细致,存世精品又极为稀少,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一点不夸张哦,要知道,一句“宋元以来,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即可说明问题啦~
通常完成一件缂丝作品需耗时一两年心血一两年啊!这是龙袍的制作时间啊!不同于一般锦(锦也曾制帝后服饰)“通经通纬”的织法,它采用"通经断纬"的织法,即纬线穿通织物的整个幅面,古人形容缂丝“承空观之如雕镂之像”,是具有犹如雕琢缕刻的效果且富双面立体感的丝织工艺品哦。
关于“缂丝”这个宝贝,想来也是要单独再另作一个详述的~快不多说了我们赶紧欣赏一下吧~
(缂丝 / 织造结构)
(唐 / 缂丝饰件)
(元 / 缂丝云肩残片)
(南宋 / 缂丝名作《莲塘乳鸭图》欣赏)
最后——且来个缂丝龙袍压轴吧~~~哈哈~~
所以,知道平民麻衣和贵族锦衣之间的差别了吗?古代都是手工业纯手工制作哦!这级别外加这材质就是高定的奢侈品好不好!
那么,你现在记住了多少呢?
(完)
*注: 原来是想添水印的,很多图片文字都是我读书行路得来的积累,很多都是网上没有的,相机拍下来用美图秀秀裁的处理的也不容易啊,但想想知识是用来传播的,总是尽力要让更多人看到才有意义,就没添水印了。若有笔误之处请指正,转载搬用请注明出处,谢谢。
---------------------------------------
作者:暮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