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欧洲人喜欢丝绸,为什么不自己种桑养蚕,织丝绸,而是到中国来买?还有茶叶。
茶叶不了解,只能谈谈丝绸。
其实答案很像是为什么有一段时间国人都买苹果手机,不自己生产苹果手机,关键还是技术问题。要从技术上完整复制中国古代丝绸织造实在是太难了,这个真不开玩笑,即使是现代中国人想要还原中国古代丝绸织造技术,难度也是非常大的。
难度主要在两点,制造织机和抽丝剥茧。
织造织机:中国丝绸博物馆有一间镇馆之宝叫做《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它有多珍贵参见下文百度百科摘文: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8字出自《史记·天宫书》“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五星皆从辰星而聚于一舍,其所舍之国可以法致天下。”古代的“五星”指岁星、荧惑星、填星、太白星和辰星。天地回转,日月流逝,五星难以聚合。然而,汉元年十月,五星聚于东井,这在《天宫书》、《汉书》、《张耳传》、《汉纪》均有记载。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蜀地织锦护臂,为国家一级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此护膊面积不大,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经密为2200根/10厘米,纬密240根/10厘米,经向花纹循环7.4厘米。这件文物1995年从新疆出土,1997年曾被复原过一次,不过仅仅是局部。
1997年进行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图案复原2015年,中国丝绸博物馆接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的委托开始进行复原工作,复原的是整片完整的织锦,以及汉代的织锦工艺,这一研究就研究了三年。
难点有下:
出土文物只有部分,是以经过裁剪、制作成护膊的形式出现,信息不全:需要研究已有信息,联系历史资料来还原织锦的文字、图案、门幅;汉代的织造技术是什么水平:需要以什么样的织机织造?需要复原什么样的织机?一句话总结:以当时的工具还原当时的技艺,先认识文物,复原工具,再复原工艺。
要复制一个怎么样的文物?
“五星锦”出土时是以裁剪后制作成护膊的形式出现,其内容和信息都只有部分,很多部分都已缺失,如何还原原织锦的图案和文字难度相当大,需要通过大量的研究。不过复原工作小组里不少人员也参与了1997年复制的工作,有一定的经验。
要用什么复原的织机是怎么样的?
比较幸运的一点是,2013年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了四台陪葬织机模型,复原小组认为这是和“五星锦”同时期的织机,是织造“蜀锦”的汉代织机,那也可以用同时期的织机来实现织造目的。
2013年成都老官山织机模型出土情况织机找到了,综片要怎么搞呢?
综片就是织机中做出图样用的。仔细研究“五星锦”的经纬密度,50厘米的门幅里面就有一万多根经线,也就是说每个厘米的织物都要接纳两百多根经线。加上图案的复杂性,需要提综来形成做提花的开口,算来最后需要84片纹综、2片地综。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复制过程中84片纹综错综复杂成都老官山出土的原织机上有19片综框的位置,真正留下来的其实只有5片,而复原所需要的纹综有84片,这意味着整个综片所占的位置会很长。
用于复制五星出东方锦的汉代勾综提花机由上图可以看出,第一片综片和最后一片综片间隔了一米多的直线距离,虽然第一片综片提起时开口是很清晰的,而最后一片综片提起时,前面的开口相对就很模糊了,这样会使得织工在织造时更加容易出差错。
中国丝绸博物馆研究员现场示范“五星锦”织造织机复原好了,工艺又要怎么做呢?
如果仅仅是复原出土部分的织锦,大概只需要3000、4000根经线即可,现在要复原整幅织锦,需要的经线数量却是要上万根。
一万根经线要作用在一台窄门幅的织机上,涉及到的整经、穿经、提综、开口等多个技术点的难度都会呈指数增长。
试想一下你要把10000根线对应地穿到有标记的小孔里,84个综片就要穿84次,且都要把它们整齐的摆在一个平面上,否则图案会出错,这个任务确实很艰巨不过最后国丝馆在前人的研究下,复原小组专业的硬技术下,花费3年时间(只是复原整片织锦,不算研究时间)复原出来了。这个任务放在接收信息不发达的古代,运输没有优势的古代,怎么完成呢?
抽丝剥茧中国的蚕桑文化发源在距今4700年前左右,而祖先们发现并使用“蚕”这种生物,远在5600至6000年前,当时的“蚕”,可能只是祖先们的食物而已。
▲浙江吴兴钱山漾出土的残绸片▲山西夏县西阴村居民遗址出土的半截蚕茧。若要好好研究丝绸的织造过程,可以好好参考流传于帝王间、民间多个版本的《蚕织图》。我看的是宋代楼璹(shú)的那副,它绘制的《蚕织图》中,从抽丝剥茧到织造布匹,共有24个环节。
第一幅:腊月浴蚕第二幅:清明日暖种第三幅:摘叶、体喂第四幅:谷雨前第一眠第五幅:第二眠第六幅:第三眠第七幅:暖蚕第八幅:大眠第九幅:忙采叶第十幅:眠起喂大叶第十一幅:拾巧上山第十二幅:簿簇、装山第十三幅:㶸(xié)茧第十四幅:下茧、约茧第十五幅:剥茧第十六幅:秤茧、盐茧瓮藏第十七幅:生缲第十八幅:蚕蛾出种第十九幅:谢神供丝第二十幅:络垛、纺绩第二十一幅:经靷(yǐn)、籰(yuè)子第二十二幅:挽花第二十三幅:做纬、织作第二十四幅:下机、入箱如果当时古代欧洲有一大片可以种桑的沃土、也掌握人工饲养家蚕的技巧,或者高薪聘请我国技师去那边展开专业培训,好好开展人才交流计划,学会养蚕织布以后,还能自己研发机器,研发织法,研发花型,可能他们的丝绸发展也会挺好的。
不过这些缺一不可的条件全部满足的就只有我们大中国了。
半夜码了那么多字,要去睡觉了,要是对你有一些帮助,可以点赞、收藏、分享,有什么跟丝绸有关的问题,也可以私信交流,互相学习。
另外给两个传送门,是之前研究《蚕织图》,写的分析,我觉得我整理的挺完整的。
Heineken海尼根:古代蚕织漫画与手办(上)Heineken海尼根:古代蚕织漫画与手办(下)古代欧洲人喜欢丝绸,为什么不自己种桑养蚕,织丝绸,而是到中国来买?还有茶叶。
茶叶不了解,只能谈谈丝绸。
其实答案很像是为什么有一段时间国人都买苹果手机,不自己生产苹果手机,关键还是技术问题。要从技术上完整复制中国古代丝绸织造实在是太难了,这个真不开玩笑,即使是现代中国人想要还原中国古代丝绸织造技术,难度也是非常大的。
难度主要在两点,制造织机和抽丝剥茧。
织造织机:中国丝绸博物馆有一间镇馆之宝叫做《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它有多珍贵参见下文百度百科摘文: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8字出自《史记·天宫书》“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五星皆从辰星而聚于一舍,其所舍之国可以法致天下。”古代的“五星”指岁星、荧惑星、填星、太白星和辰星。天地回转,日月流逝,五星难以聚合。然而,汉元年十月,五星聚于东井,这在《天宫书》、《汉书》、《张耳传》、《汉纪》均有记载。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蜀地织锦护臂,为国家一级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被誉为20世纪中国考古学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此护膊面积不大,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经密为2200根/10厘米,纬密240根/10厘米,经向花纹循环7.4厘米。这件文物1995年从新疆出土,1997年曾被复原过一次,不过仅仅是局部。
1997年进行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图案复原2015年,中国丝绸博物馆接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的委托开始进行复原工作,复原的是整片完整的织锦,以及汉代的织锦工艺,这一研究就研究了三年。
难点有下:
出土文物只有部分,是以经过裁剪、制作成护膊的形式出现,信息不全:需要研究已有信息,联系历史资料来还原织锦的文字、图案、门幅;汉代的织造技术是什么水平:需要以什么样的织机织造?需要复原什么样的织机?一句话总结:以当时的工具还原当时的技艺,先认识文物,复原工具,再复原工艺。
要复制一个怎么样的文物?
“五星锦”出土时是以裁剪后制作成护膊的形式出现,其内容和信息都只有部分,很多部分都已缺失,如何还原原织锦的图案和文字难度相当大,需要通过大量的研究。不过复原工作小组里不少人员也参与了1997年复制的工作,有一定的经验。
要用什么复原的织机是怎么样的?
比较幸运的一点是,2013年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了四台陪葬织机模型,复原小组认为这是和“五星锦”同时期的织机,是织造“蜀锦”的汉代织机,那也可以用同时期的织机来实现织造目的。
2013年成都老官山织机模型出土情况织机找到了,综片要怎么搞呢?
综片就是织机中做出图样用的。仔细研究“五星锦”的经纬密度,50厘米的门幅里面就有一万多根经线,也就是说每个厘米的织物都要接纳两百多根经线。加上图案的复杂性,需要提综来形成做提花的开口,算来最后需要84片纹综、2片地综。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复制过程中84片纹综错综复杂成都老官山出土的原织机上有19片综框的位置,真正留下来的其实只有5片,而复原所需要的纹综有84片,这意味着整个综片所占的位置会很长。
用于复制五星出东方锦的汉代勾综提花机由上图可以看出,第一片综片和最后一片综片间隔了一米多的直线距离,虽然第一片综片提起时开口是很清晰的,而最后一片综片提起时,前面的开口相对就很模糊了,这样会使得织工在织造时更加容易出差错。
中国丝绸博物馆研究员现场示范“五星锦”织造织机复原好了,工艺又要怎么做呢?
如果仅仅是复原出土部分的织锦,大概只需要3000、4000根经线即可,现在要复原整幅织锦,需要的经线数量却是要上万根。
一万根经线要作用在一台窄门幅的织机上,涉及到的整经、穿经、提综、开口等多个技术点的难度都会呈指数增长。
试想一下你要把10000根线对应地穿到有标记的小孔里,84个综片就要穿84次,且都要把它们整齐的摆在一个平面上,否则图案会出错,这个任务确实很艰巨不过最后国丝馆在前人的研究下,复原小组专业的硬技术下,花费3年时间(只是复原整片织锦,不算研究时间)复原出来了。这个任务放在接收信息不发达的古代,运输没有优势的古代,怎么完成呢?
抽丝剥茧中国的蚕桑文化发源在距今4700年前左右,而祖先们发现并使用“蚕”这种生物,远在5600至6000年前,当时的“蚕”,可能只是祖先们的食物而已。
▲浙江吴兴钱山漾出土的残绸片▲山西夏县西阴村居民遗址出土的半截蚕茧。若要好好研究丝绸的织造过程,可以好好参考流传于帝王间、民间多个版本的《蚕织图》。我看的是宋代楼璹(shú)的那副,它绘制的《蚕织图》中,从抽丝剥茧到织造布匹,共有24个环节。
第一幅:腊月浴蚕第二幅:清明日暖种第三幅:摘叶、体喂第四幅:谷雨前第一眠第五幅:第二眠第六幅:第三眠第七幅:暖蚕第八幅:大眠第九幅:忙采叶第十幅:眠起喂大叶第十一幅:拾巧上山第十二幅:簿簇、装山第十三幅:㶸(xié)茧第十四幅:下茧、约茧第十五幅:剥茧第十六幅:秤茧、盐茧瓮藏第十七幅:生缲第十八幅:蚕蛾出种第十九幅:谢神供丝第二十幅:络垛、纺绩第二十一幅:经靷(yǐn)、籰(yuè)子第二十二幅:挽花第二十三幅:做纬、织作第二十四幅:下机、入箱如果当时古代欧洲有一大片可以种桑的沃土、也掌握人工饲养家蚕的技巧,或者高薪聘请我国技师去那边展开专业培训,好好开展人才交流计划,学会养蚕织布以后,还能自己研发机器,研发织法,研发花型,可能他们的丝绸发展也会挺好的。
不过这些缺一不可的条件全部满足的就只有我们大中国了。
半夜码了那么多字,要去睡觉了,要是对你有一些帮助,可以点赞、收藏、分享,有什么跟丝绸有关的问题,也可以私信交流,互相学习。
另外给两个传送门,是之前研究《蚕织图》,写的分析,我觉得我整理的挺完整的。
Heineken海尼根:古代蚕织漫画与手办(上)Heineken海尼根:古代蚕织漫画与手办(下)古代欧洲人喜欢丝绸,为什么不自己种桑养蚕,织丝绸,而是到中国来买?还有茶叶。
一.是不是?欧洲人是不是不养蚕,不织丝绸?这话得分两截说,6世纪以前,确实不养蚕,或者只饲养少量的野蚕,而且不懂煮茧缫丝,织丝也是拆了中国出口的成品丝绸,染色重织。6世纪以后,欧洲人既养蚕,也织丝了。
二.为什么?这就回到了题主的问题上,欧洲人喜欢丝绸,为什么不自己养蚕自己织,非得大老远大把金子到中国进口?其实欧洲人巴不得自己养蚕纺丝,不仅欧洲人巴不得,中间经手的波斯、贵霜、阿拉伯人也巴不得,赚钱的生意,谁不想垄断?然而巴望来巴望去,却巴望不上。
中国对蚕种以及纺织技术传播施行严格的管控政策,禁止携带蚕种出境。偷运的话,一来中原王朝和部分西域国家关防严密,层层盘查,不那么好偷;二来蚕卵照料不易,外行的商人就算偷到手,走半道上也死了。因此欧洲人一直没见过中国的家蚕,也没见过纺丝,眼瞅着轻薄爽身的丝绸,满脑子问号瞎猜一气。起先猜测蚕丝是树上长出来的,想象中国有一种怪树,树上千丝万缕,跟头发似的垂满了丝线,或者跟棉花一样一团团长在树皮上。后来大概有商人在中国见到了蚕,回国更正了这一说法,说丝其实是一种虫子吐出来的。欧洲人实在想不出虫子怎么吐丝,于是比照成蜘蛛,2世纪罗马人帕萨尼亚斯(Pausanias)活灵活现地写道:
赛里斯人用来制作衣装的那些丝线……在他们国内生存有一种小动物,希腊人称之为‘赛尔’(Ser),赛里斯人则以另外的名字相称。这种微小动物比最大的金甲虫还要大两倍。其它特点,则与树上织网的蜘蛛相似,完全如同蜘蛛一样也有八只脚。写得一本正经有鼻子有眼,我要是那时的罗马人我也信了。连信息都隔膜至此,谈什么养蚕纺丝?
可是蚕种毕竟还是泄露了,传入西域的时间,不晚于3世纪;传入拜占庭则不晚于6世纪。
关于蚕种西传,自古流行着两种著名传说。一出《大唐西域记》,说于阗国的国王想养蚕想疯了,跟“东国”(鄯善或汉地王朝)协商,想讨点蚕种,东国断然拒绝。于阗国王不死心,另盘算出一条计策,他声东击西,去东国请求和亲,东国许了,指了个公主嫁了过去。公主出嫁之时,于阗国王派去迎亲的使者暗地传讯,请公主设法搞点蚕种桑种,公主把桑种蚕种藏入帽子。她贵为公主,边境上哪敢搜她的身,轻轻松松带了出去。
第二个传说见载西方文献。拜占庭史家塞萨雷德普罗科波(Procope de Césarée,?-562)和塞奥法尼斯(Theophanes)分别提到,几个印度或波斯僧侣获悉,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正为了丝绸贸易被宿敌波斯把持而苦恼,便自告奋勇,向皇帝许诺偷盗中国的蚕种,俾使拜占庭发展自己的丝织业。这些僧侣自称曾在中国一个叫赛林达(Serinda)的地方生活过,并现场讲解了在中国观察学来的养蚕技术。查士丁尼听他们说得有模有样,大受鼓舞,当即指派僧侣返回中国,将蚕种暗藏在中空的竹杖之中,带到了拜占庭。
不论两个传说何者为确,又或俱确、俱伪,到底反映了蚕种西传,并非光明正大,而是出自私相授受的间谍活动。
拜占庭丝绸长袍残片拜占庭丝织业草创之际,规模有限,尽管6世纪末造访皇宫的粟特人恭维说,拜占庭的养蚕缫丝技术已经不逊于中国人,但他们还是得继续通过埃及和萨珊波斯大量采购中国成品丝绸。直到10世纪,拜占庭的丝绸生产,才基本实现自给自足。
12、13世纪起,西方陆续涌现出几个丝绸生产中心,一是巴格达,二是西班牙的阿尔梅里亚,再就是意大利的卢卡、威尼斯和至今仍号称欧洲“丝绸中心”的科莫。西方人建了个群,谁家出了好花样,其他几家都跟着模仿,谁家牌子打的响,其他几家跟着山寨。比方说拜占庭织物在阿拉伯世界就是潮品,12世纪埃及犹太新娘的嫁妆经常包含多条本国仿造拜占庭风的头巾或围巾。对中国原装货的热情,此时已肯定不及当年罗马帝国时代那样疯狂,不过进口并未就此终止,特别是生丝的进口,一直到清朝,都是大宗。
至于茶叶,那更是“非不为也,是不能也”。跟蚕种一样,清朝政府也禁止输出茶树苗和茶叶种子,当然禁令执行或许不大有力。18世纪40年代初,植物分类学奠基人林奈就开始托朋友从中国带茶树种子,每次航程没走到一半就霉烂了。折腾了十几年,不知托了多少人,总是功败垂成。到了1757年,瑞典东印度公司才开了窍,不再带种子,连根带泥,拔了几株茶树苗成功带回来。林奈大为欣慰,高高兴兴地种下,种也种活了,然而等开出花来一看,林奈蚌埠住了:“坑爹呢!这特么的是观赏用的山茶!不是喝的茶!”
植物学巨匠卡尔·冯·林奈(Carl von Linné)1763年,林奈重重拜托一位船长,千叮咛万嘱咐,手把手教他怎么保护植株,从广州带回了几十盆茶树苗。林奈收到消息,欢欣雀跃,没口子地称赞那位船长,说他的名字“将和亚历山大大帝一样永留青史”。一泊岸,搬搬运运,磕磕碰碰,茶树就死了一半。船长大为不安,派他夫人亲自护送。船长夫人手捧着,怀抱着,一路上生怕树苗根上的泥颠簸掉了,再三小心地终于送到了林奈家。林奈兴奋若狂,拿出全副本事伺候这几棵祖宗。可他本事再大,瑞典那个纬度,到底不适宜种茶,到1781年,这几株茶树全部死亡。
后来英国人也想方设法搞了些茶苗引种,也都徒劳无功。最后没辙了,退而求其次,种在殖民地。1839年阿萨姆茶叶公司成立,1880年代正式开始生产,随后扩大规模,开拓“幽灵面积”,在大吉岭等地推广种植。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人才掌控住供销环,将茶叶产量提升至满足需求的水平。
古代欧洲人喜欢丝绸,为什么不自己种桑养蚕,织丝绸,而是到中国来买?还有茶叶。
一.是不是?欧洲人是不是不养蚕,不织丝绸?这话得分两截说,6世纪以前,确实不养蚕,或者只饲养少量的野蚕,而且不懂煮茧缫丝,织丝也是拆了中国出口的成品丝绸,染色重织。6世纪以后,欧洲人既养蚕,也织丝了。
二.为什么?这就回到了题主的问题上,欧洲人喜欢丝绸,为什么不自己养蚕自己织,非得大老远大把金子到中国进口?其实欧洲人巴不得自己养蚕纺丝,不仅欧洲人巴不得,中间经手的波斯、贵霜、阿拉伯人也巴不得,赚钱的生意,谁不想垄断?然而巴望来巴望去,却巴望不上。
中国对蚕种以及纺织技术传播施行严格的管控政策,禁止携带蚕种出境。偷运的话,一来中原王朝和部分西域国家关防严密,层层盘查,不那么好偷;二来蚕卵照料不易,外行的商人就算偷到手,走半道上也死了。因此欧洲人一直没见过中国的家蚕,也没见过纺丝,眼瞅着轻薄爽身的丝绸,满脑子问号瞎猜一气。起先猜测蚕丝是树上长出来的,想象中国有一种怪树,树上千丝万缕,跟头发似的垂满了丝线,或者跟棉花一样一团团长在树皮上。后来大概有商人在中国见到了蚕,回国更正了这一说法,说丝其实是一种虫子吐出来的。欧洲人实在想不出虫子怎么吐丝,于是比照成蜘蛛,2世纪罗马人帕萨尼亚斯(Pausanias)活灵活现地写道:
赛里斯人用来制作衣装的那些丝线……在他们国内生存有一种小动物,希腊人称之为‘赛尔’(Ser),赛里斯人则以另外的名字相称。这种微小动物比最大的金甲虫还要大两倍。其它特点,则与树上织网的蜘蛛相似,完全如同蜘蛛一样也有八只脚。写得一本正经有鼻子有眼,我要是那时的罗马人我也信了。连信息都隔膜至此,谈什么养蚕纺丝?
可是蚕种毕竟还是泄露了,传入西域的时间,不晚于3世纪;传入拜占庭则不晚于6世纪。
关于蚕种西传,自古流行着两种著名传说。一出《大唐西域记》,说于阗国的国王想养蚕想疯了,跟“东国”(鄯善或汉地王朝)协商,想讨点蚕种,东国断然拒绝。于阗国王不死心,另盘算出一条计策,他声东击西,去东国请求和亲,东国许了,指了个公主嫁了过去。公主出嫁之时,于阗国王派去迎亲的使者暗地传讯,请公主设法搞点蚕种桑种,公主把桑种蚕种藏入帽子。她贵为公主,边境上哪敢搜她的身,轻轻松松带了出去。
第二个传说见载西方文献。拜占庭史家塞萨雷德普罗科波(Procope de Césarée,?-562)和塞奥法尼斯(Theophanes)分别提到,几个印度或波斯僧侣获悉,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正为了丝绸贸易被宿敌波斯把持而苦恼,便自告奋勇,向皇帝许诺偷盗中国的蚕种,俾使拜占庭发展自己的丝织业。这些僧侣自称曾在中国一个叫赛林达(Serinda)的地方生活过,并现场讲解了在中国观察学来的养蚕技术。查士丁尼听他们说得有模有样,大受鼓舞,当即指派僧侣返回中国,将蚕种暗藏在中空的竹杖之中,带到了拜占庭。
不论两个传说何者为确,又或俱确、俱伪,到底反映了蚕种西传,并非光明正大,而是出自私相授受的间谍活动。
拜占庭丝绸长袍残片拜占庭丝织业草创之际,规模有限,尽管6世纪末造访皇宫的粟特人恭维说,拜占庭的养蚕缫丝技术已经不逊于中国人,但他们还是得继续通过埃及和萨珊波斯大量采购中国成品丝绸。直到10世纪,拜占庭的丝绸生产,才基本实现自给自足。
12、13世纪起,西方陆续涌现出几个丝绸生产中心,一是巴格达,二是西班牙的阿尔梅里亚,再就是意大利的卢卡、威尼斯和至今仍号称欧洲“丝绸中心”的科莫。西方人建了个群,谁家出了好花样,其他几家都跟着模仿,谁家牌子打的响,其他几家跟着山寨。比方说拜占庭织物在阿拉伯世界就是潮品,12世纪埃及犹太新娘的嫁妆经常包含多条本国仿造拜占庭风的头巾或围巾。对中国原装货的热情,此时已肯定不及当年罗马帝国时代那样疯狂,不过进口并未就此终止,特别是生丝的进口,一直到清朝,都是大宗。
至于茶叶,那更是“非不为也,是不能也”。跟蚕种一样,清朝政府也禁止输出茶树苗和茶叶种子,当然禁令执行或许不大有力。18世纪40年代初,植物分类学奠基人林奈就开始托朋友从中国带茶树种子,每次航程没走到一半就霉烂了。折腾了十几年,不知托了多少人,总是功败垂成。到了1757年,瑞典东印度公司才开了窍,不再带种子,连根带泥,拔了几株茶树苗成功带回来。林奈大为欣慰,高高兴兴地种下,种也种活了,然而等开出花来一看,林奈蚌埠住了:“坑爹呢!这特么的是观赏用的山茶!不是喝的茶!”
植物学巨匠卡尔·冯·林奈(Carl von Linné)1763年,林奈重重拜托一位船长,千叮咛万嘱咐,手把手教他怎么保护植株,从广州带回了几十盆茶树苗。林奈收到消息,欢欣雀跃,没口子地称赞那位船长,说他的名字“将和亚历山大大帝一样永留青史”。一泊岸,搬搬运运,磕磕碰碰,茶树就死了一半。船长大为不安,派他夫人亲自护送。船长夫人手捧着,怀抱着,一路上生怕树苗根上的泥颠簸掉了,再三小心地终于送到了林奈家。林奈兴奋若狂,拿出全副本事伺候这几棵祖宗。可他本事再大,瑞典那个纬度,到底不适宜种茶,到1781年,这几株茶树全部死亡。
后来英国人也想方设法搞了些茶苗引种,也都徒劳无功。最后没辙了,退而求其次,种在殖民地。1839年阿萨姆茶叶公司成立,1880年代正式开始生产,随后扩大规模,开拓“幽灵面积”,在大吉岭等地推广种植。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人才掌控住供销环,将茶叶产量提升至满足需求的水平。
古代欧洲人喜欢丝绸,为什么不自己种桑养蚕,织丝绸,而是到中国来买?还有茶叶。
丝绸技术起源于中国,古代西方并不具备这项能力。中国制造丝绸的技术据传是在查士丁尼时期才传入欧洲的。
古代技术的传播很不容易,常在拥有者的遮遮掩掩和盗窃者的步步为营中完成。在中国丝绸技术向西传播的过程中,贪婪、爱情、阴谋和「阳谋」都担任过「二传手」,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丝绸之路上的阴谋与传奇
至今,我们并不清楚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穿衣服的。据研究,虱子「被驯化」的时间已有 15 万 ~20 万年之久了。可以想象,当智人用树叶、兽皮等遮身蔽体之时,虱子便寄生在人身上,成为被驯养的「宠物」。
在今欧洲的格鲁吉亚共和国,发现了 36 000 多年前的染色亚麻粗布。当时的人用圆石块做成纺锤,手捻亚麻纤维成线,再把麻线编织成布,之后用自然矿物颜料给布染色,最后用兽骨针把麻布做成衣服,工序与现代相似。旧石器时代晚期留下来的纺锤和骨针在博物馆都是常见展品。
这就是人类纺织工业的开端。该行业的技术发展沿三条主线进行:一是寻找合适的纤维,从而纺纱织布做衣物;二是发明更好的纺织和制衣工具;三是寻找或发明合适的染料,让线和布变得五颜六色。
世界各地的人先后发现了适合纺线织布的植物纤维。印度人在 7 000 多年前开始种植棉花,后来逐渐发明了一系列简单的工具用于梳棉、捻棉线、织棉布。中国有野生苎麻,人们在新石器时代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开始用它制作麻衣。大约四五千年前,中国人开始种植苎麻。早期的粗棉布和麻衣价格低廉、制作简单,各地的人们一般都自行制作。古代远途贸易成本昂贵,长途贩卖低价物品实在无利可图。
中国发明的最特别的纺织品是丝绸。关于丝绸的发明有不少传说,其中一个是:黄帝的妻子嫘祖在 5 000 多年前偶然发现从蚕茧上可以抽出一根完整的丝,便用其织成了丝绸。但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的蚕丝蛋白残留物表明,8 500 年前这里的人可能就会养蚕织绸了。
虽然富人会把丝绵填充在夹衣中间抵挡风寒,但名贵的丝绸不是为一般人遮身蔽体、保暖御寒而发明的。由于其美丽、珍贵且工艺复杂,丝绸成为皇亲国戚钟爱之物。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丝绸产业,并发明了一系列工具和工艺。贵重的丝绸在中国有货币属性,很多地方的民众缴纳赋税,用的就是丝绸。丝绸也是达官贵人们交际往来赠送的礼品。由于轻盈且贵重,丝绸还是长途贸易的宠儿,丝绸之路就这样出现了。
本章无意于描述纺织行业从古至今的发展全貌,只主要讲述几个关于古代纺织技术如何传播,以及相关技术发展的故事。在这些前后跨越 2 000 年的故事里,囊括了宗教、阴谋、战争、间谍、暗杀等诸多惊心动魄的电影元素。人类创造的优秀技术,常需要克服重重障碍,才能走向世界并发扬光大。贪婪和利润作为技术创新和传播的动机,比什么都直接和真实。
这些故事也反映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如何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为世界和人类社会贡献智慧成果。数千年来的丝绸之路上,来来往往的不只是昂贵商品和奇珍异宝。更重要的是,它是古代人在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下,进行思想、知识和技术交流的重要桥梁。
科技发明和财富创造,本该是所有文明最精彩的篇章之一。遗憾的是,中国科技史的相应记录如此单薄与匮乏。很少有历史资料能告诉我们,那些曾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发明者是谁,他们如何发明了这些划时代的技术,这些技术又是如何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古老的故事犹如历史暗河中的潺潺流水,你知道它们的存在却看不见其踪影。
丝绸技术东学西渐
丝绸之路到底始于何时,我们难以考证。最早的一条可能是经蒙古草原,翻过阿尔泰山,穿过准噶尔盆地或巴拉巴草原,到达中亚,再由中亚通往西亚和地中海。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古代欧洲人喜欢丝绸,为什么不自己种桑养蚕,织丝绸,而是到中国来买?还有茶叶。
丝绸技术起源于中国,古代西方并不具备这项能力。中国制造丝绸的技术据传是在查士丁尼时期才传入欧洲的。
古代技术的传播很不容易,常在拥有者的遮遮掩掩和盗窃者的步步为营中完成。在中国丝绸技术向西传播的过程中,贪婪、爱情、阴谋和「阳谋」都担任过「二传手」,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丝绸之路上的阴谋与传奇
至今,我们并不清楚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穿衣服的。据研究,虱子「被驯化」的时间已有 15 万 ~20 万年之久了。可以想象,当智人用树叶、兽皮等遮身蔽体之时,虱子便寄生在人身上,成为被驯养的「宠物」。
在今欧洲的格鲁吉亚共和国,发现了 36 000 多年前的染色亚麻粗布。当时的人用圆石块做成纺锤,手捻亚麻纤维成线,再把麻线编织成布,之后用自然矿物颜料给布染色,最后用兽骨针把麻布做成衣服,工序与现代相似。旧石器时代晚期留下来的纺锤和骨针在博物馆都是常见展品。
这就是人类纺织工业的开端。该行业的技术发展沿三条主线进行:一是寻找合适的纤维,从而纺纱织布做衣物;二是发明更好的纺织和制衣工具;三是寻找或发明合适的染料,让线和布变得五颜六色。
世界各地的人先后发现了适合纺线织布的植物纤维。印度人在 7 000 多年前开始种植棉花,后来逐渐发明了一系列简单的工具用于梳棉、捻棉线、织棉布。中国有野生苎麻,人们在新石器时代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开始用它制作麻衣。大约四五千年前,中国人开始种植苎麻。早期的粗棉布和麻衣价格低廉、制作简单,各地的人们一般都自行制作。古代远途贸易成本昂贵,长途贩卖低价物品实在无利可图。
中国发明的最特别的纺织品是丝绸。关于丝绸的发明有不少传说,其中一个是:黄帝的妻子嫘祖在 5 000 多年前偶然发现从蚕茧上可以抽出一根完整的丝,便用其织成了丝绸。但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的蚕丝蛋白残留物表明,8 500 年前这里的人可能就会养蚕织绸了。
虽然富人会把丝绵填充在夹衣中间抵挡风寒,但名贵的丝绸不是为一般人遮身蔽体、保暖御寒而发明的。由于其美丽、珍贵且工艺复杂,丝绸成为皇亲国戚钟爱之物。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丝绸产业,并发明了一系列工具和工艺。贵重的丝绸在中国有货币属性,很多地方的民众缴纳赋税,用的就是丝绸。丝绸也是达官贵人们交际往来赠送的礼品。由于轻盈且贵重,丝绸还是长途贸易的宠儿,丝绸之路就这样出现了。
本章无意于描述纺织行业从古至今的发展全貌,只主要讲述几个关于古代纺织技术如何传播,以及相关技术发展的故事。在这些前后跨越 2 000 年的故事里,囊括了宗教、阴谋、战争、间谍、暗杀等诸多惊心动魄的电影元素。人类创造的优秀技术,常需要克服重重障碍,才能走向世界并发扬光大。贪婪和利润作为技术创新和传播的动机,比什么都直接和真实。
这些故事也反映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如何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为世界和人类社会贡献智慧成果。数千年来的丝绸之路上,来来往往的不只是昂贵商品和奇珍异宝。更重要的是,它是古代人在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下,进行思想、知识和技术交流的重要桥梁。
科技发明和财富创造,本该是所有文明最精彩的篇章之一。遗憾的是,中国科技史的相应记录如此单薄与匮乏。很少有历史资料能告诉我们,那些曾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发明者是谁,他们如何发明了这些划时代的技术,这些技术又是如何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古老的故事犹如历史暗河中的潺潺流水,你知道它们的存在却看不见其踪影。
丝绸技术东学西渐
丝绸之路到底始于何时,我们难以考证。最早的一条可能是经蒙古草原,翻过阿尔泰山,穿过准噶尔盆地或巴拉巴草原,到达中亚,再由中亚通往西亚和地中海。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古代欧洲人喜欢丝绸,为什么不自己种桑养蚕,织丝绸,而是到中国来买?还有茶叶。
丝绸技术起源于中国,古代西方并不具备这项能力。中国制造丝绸的技术据传是在查士丁尼时期才传入欧洲的。
古代技术的传播很不容易,常在拥有者的遮遮掩掩和盗窃者的步步为营中完成。在中国丝绸技术向西传播的过程中,贪婪、爱情、阴谋和「阳谋」都担任过「二传手」,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丝绸之路上的阴谋与传奇
至今,我们并不清楚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穿衣服的。据研究,虱子「被驯化」的时间已有 15 万 ~20 万年之久了。可以想象,当智人用树叶、兽皮等遮身蔽体之时,虱子便寄生在人身上,成为被驯养的「宠物」。
在今欧洲的格鲁吉亚共和国,发现了 36 000 多年前的染色亚麻粗布。当时的人用圆石块做成纺锤,手捻亚麻纤维成线,再把麻线编织成布,之后用自然矿物颜料给布染色,最后用兽骨针把麻布做成衣服,工序与现代相似。旧石器时代晚期留下来的纺锤和骨针在博物馆都是常见展品。
这就是人类纺织工业的开端。该行业的技术发展沿三条主线进行:一是寻找合适的纤维,从而纺纱织布做衣物;二是发明更好的纺织和制衣工具;三是寻找或发明合适的染料,让线和布变得五颜六色。
世界各地的人先后发现了适合纺线织布的植物纤维。印度人在 7 000 多年前开始种植棉花,后来逐渐发明了一系列简单的工具用于梳棉、捻棉线、织棉布。中国有野生苎麻,人们在新石器时代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开始用它制作麻衣。大约四五千年前,中国人开始种植苎麻。早期的粗棉布和麻衣价格低廉、制作简单,各地的人们一般都自行制作。古代远途贸易成本昂贵,长途贩卖低价物品实在无利可图。
中国发明的最特别的纺织品是丝绸。关于丝绸的发明有不少传说,其中一个是:黄帝的妻子嫘祖在 5 000 多年前偶然发现从蚕茧上可以抽出一根完整的丝,便用其织成了丝绸。但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的蚕丝蛋白残留物表明,8 500 年前这里的人可能就会养蚕织绸了。
虽然富人会把丝绵填充在夹衣中间抵挡风寒,但名贵的丝绸不是为一般人遮身蔽体、保暖御寒而发明的。由于其美丽、珍贵且工艺复杂,丝绸成为皇亲国戚钟爱之物。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丝绸产业,并发明了一系列工具和工艺。贵重的丝绸在中国有货币属性,很多地方的民众缴纳赋税,用的就是丝绸。丝绸也是达官贵人们交际往来赠送的礼品。由于轻盈且贵重,丝绸还是长途贸易的宠儿,丝绸之路就这样出现了。
本章无意于描述纺织行业从古至今的发展全貌,只主要讲述几个关于古代纺织技术如何传播,以及相关技术发展的故事。在这些前后跨越 2 000 年的故事里,囊括了宗教、阴谋、战争、间谍、暗杀等诸多惊心动魄的电影元素。人类创造的优秀技术,常需要克服重重障碍,才能走向世界并发扬光大。贪婪和利润作为技术创新和传播的动机,比什么都直接和真实。
这些故事也反映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如何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为世界和人类社会贡献智慧成果。数千年来的丝绸之路上,来来往往的不只是昂贵商品和奇珍异宝。更重要的是,它是古代人在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下,进行思想、知识和技术交流的重要桥梁。
科技发明和财富创造,本该是所有文明最精彩的篇章之一。遗憾的是,中国科技史的相应记录如此单薄与匮乏。很少有历史资料能告诉我们,那些曾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发明者是谁,他们如何发明了这些划时代的技术,这些技术又是如何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古老的故事犹如历史暗河中的潺潺流水,你知道它们的存在却看不见其踪影。
丝绸技术东学西渐
丝绸之路到底始于何时,我们难以考证。最早的一条可能是经蒙古草原,翻过阿尔泰山,穿过准噶尔盆地或巴拉巴草原,到达中亚,再由中亚通往西亚和地中海。
古代欧洲人喜欢丝绸,为什么不自己种桑养蚕,织丝绸,而是到中国来买?还有茶叶。
丝绸技术起源于中国,古代西方并不具备这项能力。中国制造丝绸的技术据传是在查士丁尼时期才传入欧洲的。
古代技术的传播很不容易,常在拥有者的遮遮掩掩和盗窃者的步步为营中完成。在中国丝绸技术向西传播的过程中,贪婪、爱情、阴谋和「阳谋」都担任过「二传手」,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丝绸之路上的阴谋与传奇
至今,我们并不清楚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穿衣服的。据研究,虱子「被驯化」的时间已有 15 万 ~20 万年之久了。可以想象,当智人用树叶、兽皮等遮身蔽体之时,虱子便寄生在人身上,成为被驯养的「宠物」。
在今欧洲的格鲁吉亚共和国,发现了 36 000 多年前的染色亚麻粗布。当时的人用圆石块做成纺锤,手捻亚麻纤维成线,再把麻线编织成布,之后用自然矿物颜料给布染色,最后用兽骨针把麻布做成衣服,工序与现代相似。旧石器时代晚期留下来的纺锤和骨针在博物馆都是常见展品。
这就是人类纺织工业的开端。该行业的技术发展沿三条主线进行:一是寻找合适的纤维,从而纺纱织布做衣物;二是发明更好的纺织和制衣工具;三是寻找或发明合适的染料,让线和布变得五颜六色。
世界各地的人先后发现了适合纺线织布的植物纤维。印度人在 7 000 多年前开始种植棉花,后来逐渐发明了一系列简单的工具用于梳棉、捻棉线、织棉布。中国有野生苎麻,人们在新石器时代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开始用它制作麻衣。大约四五千年前,中国人开始种植苎麻。早期的粗棉布和麻衣价格低廉、制作简单,各地的人们一般都自行制作。古代远途贸易成本昂贵,长途贩卖低价物品实在无利可图。
中国发明的最特别的纺织品是丝绸。关于丝绸的发明有不少传说,其中一个是:黄帝的妻子嫘祖在 5 000 多年前偶然发现从蚕茧上可以抽出一根完整的丝,便用其织成了丝绸。但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的蚕丝蛋白残留物表明,8 500 年前这里的人可能就会养蚕织绸了。
虽然富人会把丝绵填充在夹衣中间抵挡风寒,但名贵的丝绸不是为一般人遮身蔽体、保暖御寒而发明的。由于其美丽、珍贵且工艺复杂,丝绸成为皇亲国戚钟爱之物。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丝绸产业,并发明了一系列工具和工艺。贵重的丝绸在中国有货币属性,很多地方的民众缴纳赋税,用的就是丝绸。丝绸也是达官贵人们交际往来赠送的礼品。由于轻盈且贵重,丝绸还是长途贸易的宠儿,丝绸之路就这样出现了。
本章无意于描述纺织行业从古至今的发展全貌,只主要讲述几个关于古代纺织技术如何传播,以及相关技术发展的故事。在这些前后跨越 2 000 年的故事里,囊括了宗教、阴谋、战争、间谍、暗杀等诸多惊心动魄的电影元素。人类创造的优秀技术,常需要克服重重障碍,才能走向世界并发扬光大。贪婪和利润作为技术创新和传播的动机,比什么都直接和真实。
这些故事也反映了古老的中华文明,如何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为世界和人类社会贡献智慧成果。数千年来的丝绸之路上,来来往往的不只是昂贵商品和奇珍异宝。更重要的是,它是古代人在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下,进行思想、知识和技术交流的重要桥梁。
科技发明和财富创造,本该是所有文明最精彩的篇章之一。遗憾的是,中国科技史的相应记录如此单薄与匮乏。很少有历史资料能告诉我们,那些曾为人类文明做出巨大贡献的发明者是谁,他们如何发明了这些划时代的技术,这些技术又是如何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古老的故事犹如历史暗河中的潺潺流水,你知道它们的存在却看不见其踪影。
丝绸技术东学西渐
丝绸之路到底始于何时,我们难以考证。最早的一条可能是经蒙古草原,翻过阿尔泰山,穿过准噶尔盆地或巴拉巴草原,到达中亚,再由中亚通往西亚和地中海。
古代欧洲人喜欢丝绸,为什么不自己种桑养蚕,织丝绸,而是到中国来买?还有茶叶。
歪果仁自然想要自己生产丝绸,不能总让波斯人这个二道贩子卡脖子吧。
经过拜占庭时期,将进口自波斯二道贩子手中的劣质丝绸抽丝重制,再到拜占庭查士丁尼皇帝时期获得丝绸制作方法,最终到了中世纪时期,希腊底比斯已经成了欧洲丝绸制作的中心。
所以能看到,中世纪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进口的中国货基本都是瓷器和茶叶了,丝绸已经不是大宗了。
而查士丁尼是怎么搞到丝绸制作方法的呢?
原来在拜占庭和波斯互殴的时候,丝绸输入锐减,价格飞涨。这时候来了俩印度和尚,自称会制作丝绸,要求见皇帝。
皇帝大喜,见了俩印度和尚。
俩和尚自称在赛林达(中亚、新疆某地)云游之时,学会了这个手艺,然后给讲述了从蚕宝宝到丝绸制作的全部流程。
皇帝大喜,说你们能带来蚕宝宝,重赏。
于是俩和尚回去,终于又云游回来,带来了蚕宝宝,从此希腊人会制作丝绸了。
而于阗人是如何学会制作丝绸的呢?
《大唐西域记》记载,于阗有个国王,和大约五胡十六国时期河西走廊某个割据政权的公主订了亲。结亲时偷偷告诉公主:媳妇,能不能把丝绸的种子偷偷带来,以后我们两口子就能天天穿绸子了。
于是公主将蚕卵藏在帽子里,过关防时也没有被发现,于阗国从此就会养蚕了。
而于阗国也一直严密地对养蚕缫丝技术保密,至于怎么传到了赛林达,而赛林达是不是就是于阗国。俩和尚怎么会弄走蚕种,这就不知道了。
还有茶叶。
东印度公司成立后,就拍了许多特务来中国偷茶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罗伯特·福琼。1839年至1860年间,罗伯特·福琼曾4次来华。1851年2月,他通过海运运走2000株茶树小苗,1.7万粒茶树发芽种子,同时带了8名中国制茶专家到印度的加尔各答,直接催生了目前印度及斯里兰卡兴旺发达的红茶产业。
现在三哥茶叶风靡世界,而我们中国茶叶,只风靡东亚……
还有瓷器。
欧洲人自己也是会烧制瓷器的,但就是工艺和原材料不行,所以欧洲人自己的瓷器都很渣渣。但耐不住工业和科技进步的影响啊,工业革命后,欧洲的瓷器已经独辟蹊径,发明了骨瓷,也不用依赖进口了。
当然我们自己也有抢中亚的马种、偷西班牙山药蛋种子、偷西班牙大番薯种子的光辉历史。大伙都差不多。
古代欧洲人喜欢丝绸,为什么不自己种桑养蚕,织丝绸,而是到中国来买?还有茶叶。
歪果仁自然想要自己生产丝绸,不能总让波斯人这个二道贩子卡脖子吧。
经过拜占庭时期,将进口自波斯二道贩子手中的劣质丝绸抽丝重制,再到拜占庭查士丁尼皇帝时期获得丝绸制作方法,最终到了中世纪时期,希腊底比斯已经成了欧洲丝绸制作的中心。
所以能看到,中世纪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进口的中国货基本都是瓷器和茶叶了,丝绸已经不是大宗了。
而查士丁尼是怎么搞到丝绸制作方法的呢?
原来在拜占庭和波斯互殴的时候,丝绸输入锐减,价格飞涨。这时候来了俩印度和尚,自称会制作丝绸,要求见皇帝。
皇帝大喜,见了俩印度和尚。
俩和尚自称在赛林达(中亚、新疆某地)云游之时,学会了这个手艺,然后给讲述了从蚕宝宝到丝绸制作的全部流程。
皇帝大喜,说你们能带来蚕宝宝,重赏。
于是俩和尚回去,终于又云游回来,带来了蚕宝宝,从此希腊人会制作丝绸了。
而于阗人是如何学会制作丝绸的呢?
《大唐西域记》记载,于阗有个国王,和大约五胡十六国时期河西走廊某个割据政权的公主订了亲。结亲时偷偷告诉公主:媳妇,能不能把丝绸的种子偷偷带来,以后我们两口子就能天天穿绸子了。
于是公主将蚕卵藏在帽子里,过关防时也没有被发现,于阗国从此就会养蚕了。
而于阗国也一直严密地对养蚕缫丝技术保密,至于怎么传到了赛林达,而赛林达是不是就是于阗国。俩和尚怎么会弄走蚕种,这就不知道了。
还有茶叶。
东印度公司成立后,就拍了许多特务来中国偷茶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罗伯特·福琼。1839年至1860年间,罗伯特·福琼曾4次来华。1851年2月,他通过海运运走2000株茶树小苗,1.7万粒茶树发芽种子,同时带了8名中国制茶专家到印度的加尔各答,直接催生了目前印度及斯里兰卡兴旺发达的红茶产业。
现在三哥茶叶风靡世界,而我们中国茶叶,只风靡东亚……
还有瓷器。
欧洲人自己也是会烧制瓷器的,但就是工艺和原材料不行,所以欧洲人自己的瓷器都很渣渣。但耐不住工业和科技进步的影响啊,工业革命后,欧洲的瓷器已经独辟蹊径,发明了骨瓷,也不用依赖进口了。
当然我们自己也有抢中亚的马种、偷西班牙山药蛋种子、偷西班牙大番薯种子的光辉历史。大伙都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