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360 看360看360

汉芯事件中主角们后来都怎么样了?

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汉芯事件中主角们后来都怎么样了?"相关知识及问题的最佳答案:

汉芯事件中主角们后来都怎么样了?

仔细讲讲汉芯事件。

只用一块装修用的磨砂纸,就轻松骗过一众专家院士,骗走国家 11 个亿的科研经费。

也正是这个陈进,让中国芯片的研发整整停滞了 13 年。

(一)

2003 年 2 月 26 日,上海锦江小礼堂。

在这里,正举行一场被认为「即将改变中国技术命运」的新闻发布会。

这个 title 如果放到现在,很可能就只是一个吸引流量的噱头。

但在当时,这场发布会却有实打实的分量。

首先,锦江小礼堂是上海最有名的礼堂之一,1972 年《中美联合公报》就是在这发表的。

其次,发布会由上海市新闻办公室亲自主持。

至于出席发布会的人物,更是不简单——信息产业部科技司司长、上海市副市长、上海科委教委负责人,以及多位中科院院士和「863 计划」专项小组负责人组成的专家团队。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对即将发布的芯片进行专业鉴定。

在会场的正前方,是一块巨型蓝色大幕布,上面展示着这场发布会的主题:

「上海『汉芯一号』高端 DSP 数字信号处理芯片新闻发布会」

汉芯一号。

一款 32 位的 DSP 数字处理芯片,采用国际先进的 0.18 微米工艺。

研发者名叫陈进,上海交大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主任。

这里解释一下,DSP 与电脑 CPU 是芯片工业的两大核心技术,在蓝牙技术、第三代无线通讯和图形处理等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当时,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掌握 DSP 研发技术。

所以,「汉芯一号」研发成功的消息刚一传出,就轰动了全国。

很快,发布会正式开始了。

一位衣冠楚楚的男青年轻快地走到演讲台前,微笑着拿起了话筒。

他穿着精致干练的西服,金边眼镜里透着学者的睿智,看起来丝毫不逊新闻办公室的主持人。

他就是 35 岁的陈进,「汉芯一号」研发团队的领导者。

这时,台下的观众们无一不在惊讶。

他们根本没有想到,这个为为中国芯片研发做出巨大贡献的「陈进」,竟然如此年轻!

台上的陈进,没有想象中的那般内敛和羞涩,也没有学者们独有的书生气。

他更像是一个自带光芒的企业家。

他先是恭敬地向各位领导致谢,之后开始声情并茂地介绍自己研发的「汉芯一号」。

(陈进与「汉芯一号」)

陈进自豪地向参会人员介绍「汉芯一号」的重要参数,偶尔还会穿插着介绍自己和团队在研发「汉芯一号」时所经历的艰难。

每每说到这里,他的嗓音都会有些哽咽,台下的人也动容不已。

研发芯片的苦,在座的大部分专家院士都懂。

当介绍完「汉芯一号」后,他又拿出了一个装载这款高端芯片的 MP3,向大家展示。

随着 MP3 的成功运行,礼堂里爆发出了好一阵掌声。

在这之后,陈进又对着一排排的媒体镜头,自信地将「汉芯一号」举起来讲解。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当记者们想拉近镜头拍摄芯片细节时,陈进却下意识地往后退了一小步。

不过当时,没人太在意这一点。

毕竟「汉芯一号」现在是中国芯片界的「宝贝」,保护好它是理所应当的。

当发布会接近尾声,台下的领导和专家都已经热泪盈眶。

他们都知道,这枚小小的芯片凝聚了太多的期待。

进入 21 世纪后,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相当落后,百废待兴。

我国集成电路研究也刚刚起步,更缺少诸如 Intel、IBM、摩托罗拉等科技巨头。

所以在芯片领域,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

尤其在进入信息化社会后,各领域对于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多,芯片就成了「宠儿」。

在当时,「DSP 芯片技术」风靡全球,但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拥有研发能力。

我国的芯片几乎全靠进口。

不可否认,芯片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刚需要,如果不能掌握这种核心科技,随时会面临「卡脖子」的风险。

所以,我国自进入 21 世纪后,不惜代价地支持芯片行业的发展。

就在这种大环境下,陈进出现了。

他作为一个「芯片天才」,在不足一年的时间内研发出了「高端 16 位 DSP 芯片」。

要知道,当时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 DSP56800E 芯片的研发共花费了 3 年的时间,参与研发的工程师有上百人,后期芯片流片(又叫试生产)也进行了 10 多次。

所以,当「汉芯一号」研发成功的消息传出后,质疑的声音铺天盖地。

但很快,上海的这场发布会就说服了所有质疑者。

那天,专家组在鉴定后得出了重要结论——「汉芯一号」属于国内首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是中国芯片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这个极具权威的鉴定结果,彻底打消了外界对「汉芯一号」的疑虑,也将年轻的陈进一步步推向了神坛。

(二)

发布会之后,陈进成了科研界的「明星」。

他的「华丽背景」也被记者媒体挖出来,一次次展现在大众面前。

陈进先是在同济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之后又在 1994 年和 1997 年获美国德州大学计算机工程硕士和博士。

即使现在放在国内,这样的背景都是「香饽饽」,更何况还是在急需人才的 90 年代。

陈进博士毕业后,并没有立即回到中国。

而是入职了美国摩托罗拉半导体总部,成为了高级主任工程师、芯片设计经理。

众所周知,摩托罗拉是美国的老牌科技巨头。

当我国还处于解放战争时,这家公司就已经涉足通信行业,科技实力世界领先。

也正是在摩托罗拉公司的这段履历,为陈进的归国发展铺平了道路。

2001 年,陈进回到国内。

像陈进这般不可多得的海归博士,自然也被委以重任。

2002 年,上海交通大学早早向他抛出橄榄枝,专门为他成立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聘请陈进为研究中心主任,同时担任「汉芯」项目总设计师。

人才、项目、团队、资金、设备等资源一应俱全。

中国自产芯片的出炉似乎只是时间的问题,万事俱备,只待功成。

没过多久,功成时刻就到了。

2003 年 2 月 26 日,「汉芯」项目的首创成果「汉芯一号」发布会在上海召开。

当媒体的聚光灯聚焦在这位天才青年的身上时,一切都是那样出乎意料和不可思议。

这研发速度实在太快了。

不过,令人惊讶的不只是「汉芯一号」。

在「汉芯 1 号」发布一年不到的时间,2004 年 1 月,汉芯二号、三号先后横空出世。

其中一款是 24 位 DSP 芯片,另一款是具有中央处理器功能的 32 位 DSP 芯片。

之前陈进预设的「四年规划」早已超额完成。

而陈进,自然也成为了全国集成电路领域炙手可热的大人物。

在这之后,一大波荣誉被冠在了陈进头上:

上海市科技创业领军人物称号,上海交大长江学者、微电子学院院长。

除此之外,陈进还兼任上海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 CEO,上海交大汉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上海交大创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有人预测他能坐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位置,有人奉他为「中国芯片的先锋」。

陈进对此言论总是笑着摆摆手,表现出了足够的谦虚和谨慎。

事情发展到这里,几乎所有人都相信年轻的陈进,就是那个改变中国芯片发展的「功臣」。

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一些知情者终于看不下去了。

(三)

2006 年 1 月 17 日,「汉芯一号」发布会三年后。

这天,一位神秘举报人在清华大学 BBS 上发布的一则帖子——《汉芯黑幕》。

在帖子里,神秘人称陈进凭借弄虚作假的「汉芯一号」骗取国家上亿经费,还透露了「汉芯一号」研发过程的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和脉络。

神秘人也非常懂得拿捏媒体和大众,爆料并非一气呵成。

他首先爆出的,是陈进的国外履历。

在铺天盖地的通稿中,陈进曾在摩托罗拉公司担任芯片设计经理。

但实际上,这是假的。

陈进确实进入过摩托罗拉公司工作,但职位只是「芯片测试」。

这一点从陈进的博士论文可以证明。

在帖子爆出后,有记者在北美博硕士论文文库网站,扒出了陈进的博士论文——《模拟和混合电路的故障模型和测试技术》

正如神秘人所说,陈进的论文方向主要是与芯片设计相关的「测试技术」。

要知道,科研是一个极其细分的领域。

芯片测试和芯片设计之间虽然有一定的关联,但研究的理论和方向是完全不同的。

一个研究芯片测试技术的博士生,却任职芯片设计经理。

在常人看来,这一点几乎不攻自破。

很显然,陈进的简历上如果如实写着「测试工程师」,可能根本不会被上海交大抛出橄榄枝。

在当时的我国,什么词汇最能吸引人眼球,陈进比谁都懂。

所以在回国之前,他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模糊学术研究方向,伪造简历。

并且临时学了两个月的芯片设计,知道了一些「专业术语」。

但是,芯片研发可不是验证理论那么简单,肯定是要拿出实打实的成果。

陈进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

他知道,包装自己是远远不够的,真正展现「实力」才是关键。

2001 年,陈进踏上归国的航班。

此时,他已经收到了上海交大的聘用合同,合约里是价值不菲的酬劳。

还有数亿人民币的「国家专项科研项目经费」。

那么,接下来该如何展现实力呢?

看着那一排如同电话号码般的款项,陈进想到了一个绝佳解决方案。

这也正是神秘人放出的第二个爆料。

(四)

在陈进的精心布局中,「汉芯一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成功出炉。

根据当时发布会的通稿,汉芯系列产品已经跨入国际市场,并获得超百万片的订单。

仅凭这些订单,「汉芯」未来的市场前景理应一片光明。

但令人奇怪的是,截止神秘人发帖(2006 年 1 月 7 日),「汉芯一号」的百万订单却丝毫不见踪影。

也就是说,汉芯系列产品一直都没有实现产业化。

众所周知,芯片设计行业日新月异。

一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 DSP 芯片,如果历经 3 年仍没有实现产业化,那么就会面临淘汰。

那么,陈进和他的汉芯科技为什么会放弃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呢?

为什么一款自主研发的芯片在 3 年前声称已获超百万片订单,之后却始终没有量产?

难道其中有什么猫腻?

顺着这条线,神秘人爆出了一个惊天大秘密。

2002 年 3 月,汉芯实验室宣告成立。

紧接着,陈进迅速组建了核心技术人员、完成规划论证、开始设计新片源代码……

然而,神秘人却声称,根本没有所谓的「汉芯团队」。

2002 年,陈进有三个助手:

一个名叫付宇卓,哈工大微处理器系统结构专业毕业的博士;

一个名叫陈勇,北大毕业生;

还有一个就是这位尚未透露姓名的神秘人。

除此之外,此外还有一些上交大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不过最令人瞠目的是,在这些人中,没有一个是懂芯片研发的。

也就是说,这些人全是门外汉。

但也并不妨碍陈进的「升职加薪」,他的未来依旧光明坦荡。

同样在 2002 年,上海交大成立了「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陈进担任中心主任。

接触过官方文件的人都知道,这种重大项目的命名都非常有讲究。

比如「芯片」与「系统」这两个词,放在前面的那一个相对比后面的更重要。

很明显,上海交大更想在芯片方面有所突破。

不过很快,陈进就给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汉芯一号」出世。

原本在研究中心成立之初,陈进制定了一个四年规划:

第一、二年卧薪尝胆;

第三年一鸣惊人;

第四年海纳百川、鹏程万里。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

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汉芯事件中主角们后来都怎么样了?

仔细讲讲汉芯事件。

只用一块装修用的磨砂纸,就轻松骗过一众专家院士,骗走国家 11 个亿的科研经费。

也正是这个陈进,让中国芯片的研发整整停滞了 13 年。

(一)

2003 年 2 月 26 日,上海锦江小礼堂。

在这里,正举行一场被认为「即将改变中国技术命运」的新闻发布会。

这个 title 如果放到现在,很可能就只是一个吸引流量的噱头。

但在当时,这场发布会却有实打实的分量。

首先,锦江小礼堂是上海最有名的礼堂之一,1972 年《中美联合公报》就是在这发表的。

其次,发布会由上海市新闻办公室亲自主持。

至于出席发布会的人物,更是不简单——信息产业部科技司司长、上海市副市长、上海科委教委负责人,以及多位中科院院士和「863 计划」专项小组负责人组成的专家团队。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对即将发布的芯片进行专业鉴定。

在会场的正前方,是一块巨型蓝色大幕布,上面展示着这场发布会的主题:

「上海『汉芯一号』高端 DSP 数字信号处理芯片新闻发布会」

汉芯一号。

一款 32 位的 DSP 数字处理芯片,采用国际先进的 0.18 微米工艺。

研发者名叫陈进,上海交大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主任。

这里解释一下,DSP 与电脑 CPU 是芯片工业的两大核心技术,在蓝牙技术、第三代无线通讯和图形处理等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当时,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掌握 DSP 研发技术。

所以,「汉芯一号」研发成功的消息刚一传出,就轰动了全国。

很快,发布会正式开始了。

一位衣冠楚楚的男青年轻快地走到演讲台前,微笑着拿起了话筒。

他穿着精致干练的西服,金边眼镜里透着学者的睿智,看起来丝毫不逊新闻办公室的主持人。

他就是 35 岁的陈进,「汉芯一号」研发团队的领导者。

这时,台下的观众们无一不在惊讶。

他们根本没有想到,这个为为中国芯片研发做出巨大贡献的「陈进」,竟然如此年轻!

台上的陈进,没有想象中的那般内敛和羞涩,也没有学者们独有的书生气。

他更像是一个自带光芒的企业家。

他先是恭敬地向各位领导致谢,之后开始声情并茂地介绍自己研发的「汉芯一号」。

(陈进与「汉芯一号」)

陈进自豪地向参会人员介绍「汉芯一号」的重要参数,偶尔还会穿插着介绍自己和团队在研发「汉芯一号」时所经历的艰难。

每每说到这里,他的嗓音都会有些哽咽,台下的人也动容不已。

研发芯片的苦,在座的大部分专家院士都懂。

当介绍完「汉芯一号」后,他又拿出了一个装载这款高端芯片的 MP3,向大家展示。

随着 MP3 的成功运行,礼堂里爆发出了好一阵掌声。

在这之后,陈进又对着一排排的媒体镜头,自信地将「汉芯一号」举起来讲解。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当记者们想拉近镜头拍摄芯片细节时,陈进却下意识地往后退了一小步。

不过当时,没人太在意这一点。

毕竟「汉芯一号」现在是中国芯片界的「宝贝」,保护好它是理所应当的。

当发布会接近尾声,台下的领导和专家都已经热泪盈眶。

他们都知道,这枚小小的芯片凝聚了太多的期待。

进入 21 世纪后,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相当落后,百废待兴。

我国集成电路研究也刚刚起步,更缺少诸如 Intel、IBM、摩托罗拉等科技巨头。

所以在芯片领域,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

尤其在进入信息化社会后,各领域对于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多,芯片就成了「宠儿」。

在当时,「DSP 芯片技术」风靡全球,但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拥有研发能力。

我国的芯片几乎全靠进口。

不可否认,芯片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刚需要,如果不能掌握这种核心科技,随时会面临「卡脖子」的风险。

所以,我国自进入 21 世纪后,不惜代价地支持芯片行业的发展。

就在这种大环境下,陈进出现了。

他作为一个「芯片天才」,在不足一年的时间内研发出了「高端 16 位 DSP 芯片」。

要知道,当时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 DSP56800E 芯片的研发共花费了 3 年的时间,参与研发的工程师有上百人,后期芯片流片(又叫试生产)也进行了 10 多次。

所以,当「汉芯一号」研发成功的消息传出后,质疑的声音铺天盖地。

但很快,上海的这场发布会就说服了所有质疑者。

那天,专家组在鉴定后得出了重要结论——「汉芯一号」属于国内首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是中国芯片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这个极具权威的鉴定结果,彻底打消了外界对「汉芯一号」的疑虑,也将年轻的陈进一步步推向了神坛。

(二)

发布会之后,陈进成了科研界的「明星」。

他的「华丽背景」也被记者媒体挖出来,一次次展现在大众面前。

陈进先是在同济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之后又在 1994 年和 1997 年获美国德州大学计算机工程硕士和博士。

即使现在放在国内,这样的背景都是「香饽饽」,更何况还是在急需人才的 90 年代。

陈进博士毕业后,并没有立即回到中国。

而是入职了美国摩托罗拉半导体总部,成为了高级主任工程师、芯片设计经理。

众所周知,摩托罗拉是美国的老牌科技巨头。

当我国还处于解放战争时,这家公司就已经涉足通信行业,科技实力世界领先。

也正是在摩托罗拉公司的这段履历,为陈进的归国发展铺平了道路。

2001 年,陈进回到国内。

像陈进这般不可多得的海归博士,自然也被委以重任。

2002 年,上海交通大学早早向他抛出橄榄枝,专门为他成立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聘请陈进为研究中心主任,同时担任「汉芯」项目总设计师。

人才、项目、团队、资金、设备等资源一应俱全。

中国自产芯片的出炉似乎只是时间的问题,万事俱备,只待功成。

没过多久,功成时刻就到了。

2003 年 2 月 26 日,「汉芯」项目的首创成果「汉芯一号」发布会在上海召开。

当媒体的聚光灯聚焦在这位天才青年的身上时,一切都是那样出乎意料和不可思议。

这研发速度实在太快了。

不过,令人惊讶的不只是「汉芯一号」。

在「汉芯 1 号」发布一年不到的时间,2004 年 1 月,汉芯二号、三号先后横空出世。

其中一款是 24 位 DSP 芯片,另一款是具有中央处理器功能的 32 位 DSP 芯片。

之前陈进预设的「四年规划」早已超额完成。

而陈进,自然也成为了全国集成电路领域炙手可热的大人物。

在这之后,一大波荣誉被冠在了陈进头上:

上海市科技创业领军人物称号,上海交大长江学者、微电子学院院长。

除此之外,陈进还兼任上海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 CEO,上海交大汉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上海交大创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有人预测他能坐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位置,有人奉他为「中国芯片的先锋」。

陈进对此言论总是笑着摆摆手,表现出了足够的谦虚和谨慎。

事情发展到这里,几乎所有人都相信年轻的陈进,就是那个改变中国芯片发展的「功臣」。

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一些知情者终于看不下去了。

(三)

2006 年 1 月 17 日,「汉芯一号」发布会三年后。

这天,一位神秘举报人在清华大学 BBS 上发布的一则帖子——《汉芯黑幕》。

在帖子里,神秘人称陈进凭借弄虚作假的「汉芯一号」骗取国家上亿经费,还透露了「汉芯一号」研发过程的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和脉络。

神秘人也非常懂得拿捏媒体和大众,爆料并非一气呵成。

他首先爆出的,是陈进的国外履历。

在铺天盖地的通稿中,陈进曾在摩托罗拉公司担任芯片设计经理。

但实际上,这是假的。

陈进确实进入过摩托罗拉公司工作,但职位只是「芯片测试」。

这一点从陈进的博士论文可以证明。

在帖子爆出后,有记者在北美博硕士论文文库网站,扒出了陈进的博士论文——《模拟和混合电路的故障模型和测试技术》

正如神秘人所说,陈进的论文方向主要是与芯片设计相关的「测试技术」。

要知道,科研是一个极其细分的领域。

芯片测试和芯片设计之间虽然有一定的关联,但研究的理论和方向是完全不同的。

一个研究芯片测试技术的博士生,却任职芯片设计经理。

在常人看来,这一点几乎不攻自破。

很显然,陈进的简历上如果如实写着「测试工程师」,可能根本不会被上海交大抛出橄榄枝。

在当时的我国,什么词汇最能吸引人眼球,陈进比谁都懂。

所以在回国之前,他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模糊学术研究方向,伪造简历。

并且临时学了两个月的芯片设计,知道了一些「专业术语」。

但是,芯片研发可不是验证理论那么简单,肯定是要拿出实打实的成果。

陈进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

他知道,包装自己是远远不够的,真正展现「实力」才是关键。

2001 年,陈进踏上归国的航班。

此时,他已经收到了上海交大的聘用合同,合约里是价值不菲的酬劳。

还有数亿人民币的「国家专项科研项目经费」。

那么,接下来该如何展现实力呢?

看着那一排如同电话号码般的款项,陈进想到了一个绝佳解决方案。

这也正是神秘人放出的第二个爆料。

(四)

在陈进的精心布局中,「汉芯一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成功出炉。

根据当时发布会的通稿,汉芯系列产品已经跨入国际市场,并获得超百万片的订单。

仅凭这些订单,「汉芯」未来的市场前景理应一片光明。

但令人奇怪的是,截止神秘人发帖(2006 年 1 月 7 日),「汉芯一号」的百万订单却丝毫不见踪影。

也就是说,汉芯系列产品一直都没有实现产业化。

众所周知,芯片设计行业日新月异。

一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 DSP 芯片,如果历经 3 年仍没有实现产业化,那么就会面临淘汰。

那么,陈进和他的汉芯科技为什么会放弃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呢?

为什么一款自主研发的芯片在 3 年前声称已获超百万片订单,之后却始终没有量产?

难道其中有什么猫腻?

顺着这条线,神秘人爆出了一个惊天大秘密。

2002 年 3 月,汉芯实验室宣告成立。

紧接着,陈进迅速组建了核心技术人员、完成规划论证、开始设计新片源代码……

然而,神秘人却声称,根本没有所谓的「汉芯团队」。

2002 年,陈进有三个助手:

一个名叫付宇卓,哈工大微处理器系统结构专业毕业的博士;

一个名叫陈勇,北大毕业生;

还有一个就是这位尚未透露姓名的神秘人。

除此之外,此外还有一些上交大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不过最令人瞠目的是,在这些人中,没有一个是懂芯片研发的。

也就是说,这些人全是门外汉。

但也并不妨碍陈进的「升职加薪」,他的未来依旧光明坦荡。

同样在 2002 年,上海交大成立了「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陈进担任中心主任。

接触过官方文件的人都知道,这种重大项目的命名都非常有讲究。

比如「芯片」与「系统」这两个词,放在前面的那一个相对比后面的更重要。

很明显,上海交大更想在芯片方面有所突破。

不过很快,陈进就给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汉芯一号」出世。

原本在研究中心成立之初,陈进制定了一个四年规划:

第一、二年卧薪尝胆;

第三年一鸣惊人;

第四年海纳百川、鹏程万里。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

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汉芯事件中主角们后来都怎么样了?

仔细讲讲汉芯事件。

只用一块装修用的磨砂纸,就轻松骗过一众专家院士,骗走国家 11 个亿的科研经费。

也正是这个陈进,让中国芯片的研发整整停滞了 13 年。

(一)

2003 年 2 月 26 日,上海锦江小礼堂。

在这里,正举行一场被认为「即将改变中国技术命运」的新闻发布会。

这个 title 如果放到现在,很可能就只是一个吸引流量的噱头。

但在当时,这场发布会却有实打实的分量。

首先,锦江小礼堂是上海最有名的礼堂之一,1972 年《中美联合公报》就是在这发表的。

其次,发布会由上海市新闻办公室亲自主持。

至于出席发布会的人物,更是不简单——信息产业部科技司司长、上海市副市长、上海科委教委负责人,以及多位中科院院士和「863 计划」专项小组负责人组成的专家团队。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对即将发布的芯片进行专业鉴定。

在会场的正前方,是一块巨型蓝色大幕布,上面展示着这场发布会的主题:

「上海『汉芯一号』高端 DSP 数字信号处理芯片新闻发布会」

汉芯一号。

一款 32 位的 DSP 数字处理芯片,采用国际先进的 0.18 微米工艺。

研发者名叫陈进,上海交大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主任。

这里解释一下,DSP 与电脑 CPU 是芯片工业的两大核心技术,在蓝牙技术、第三代无线通讯和图形处理等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当时,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掌握 DSP 研发技术。

所以,「汉芯一号」研发成功的消息刚一传出,就轰动了全国。

很快,发布会正式开始了。

一位衣冠楚楚的男青年轻快地走到演讲台前,微笑着拿起了话筒。

他穿着精致干练的西服,金边眼镜里透着学者的睿智,看起来丝毫不逊新闻办公室的主持人。

他就是 35 岁的陈进,「汉芯一号」研发团队的领导者。

这时,台下的观众们无一不在惊讶。

他们根本没有想到,这个为为中国芯片研发做出巨大贡献的「陈进」,竟然如此年轻!

台上的陈进,没有想象中的那般内敛和羞涩,也没有学者们独有的书生气。

他更像是一个自带光芒的企业家。

他先是恭敬地向各位领导致谢,之后开始声情并茂地介绍自己研发的「汉芯一号」。

(陈进与「汉芯一号」)

陈进自豪地向参会人员介绍「汉芯一号」的重要参数,偶尔还会穿插着介绍自己和团队在研发「汉芯一号」时所经历的艰难。

每每说到这里,他的嗓音都会有些哽咽,台下的人也动容不已。

研发芯片的苦,在座的大部分专家院士都懂。

当介绍完「汉芯一号」后,他又拿出了一个装载这款高端芯片的 MP3,向大家展示。

随着 MP3 的成功运行,礼堂里爆发出了好一阵掌声。

在这之后,陈进又对着一排排的媒体镜头,自信地将「汉芯一号」举起来讲解。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当记者们想拉近镜头拍摄芯片细节时,陈进却下意识地往后退了一小步。

不过当时,没人太在意这一点。

毕竟「汉芯一号」现在是中国芯片界的「宝贝」,保护好它是理所应当的。

当发布会接近尾声,台下的领导和专家都已经热泪盈眶。

他们都知道,这枚小小的芯片凝聚了太多的期待。

进入 21 世纪后,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相当落后,百废待兴。

我国集成电路研究也刚刚起步,更缺少诸如 Intel、IBM、摩托罗拉等科技巨头。

所以在芯片领域,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

尤其在进入信息化社会后,各领域对于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多,芯片就成了「宠儿」。

在当时,「DSP 芯片技术」风靡全球,但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拥有研发能力。

我国的芯片几乎全靠进口。

不可否认,芯片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刚需要,如果不能掌握这种核心科技,随时会面临「卡脖子」的风险。

所以,我国自进入 21 世纪后,不惜代价地支持芯片行业的发展。

就在这种大环境下,陈进出现了。

他作为一个「芯片天才」,在不足一年的时间内研发出了「高端 16 位 DSP 芯片」。

要知道,当时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 DSP56800E 芯片的研发共花费了 3 年的时间,参与研发的工程师有上百人,后期芯片流片(又叫试生产)也进行了 10 多次。

所以,当「汉芯一号」研发成功的消息传出后,质疑的声音铺天盖地。

但很快,上海的这场发布会就说服了所有质疑者。

那天,专家组在鉴定后得出了重要结论——「汉芯一号」属于国内首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是中国芯片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这个极具权威的鉴定结果,彻底打消了外界对「汉芯一号」的疑虑,也将年轻的陈进一步步推向了神坛。

(二)

发布会之后,陈进成了科研界的「明星」。

他的「华丽背景」也被记者媒体挖出来,一次次展现在大众面前。

陈进先是在同济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之后又在 1994 年和 1997 年获美国德州大学计算机工程硕士和博士。

即使现在放在国内,这样的背景都是「香饽饽」,更何况还是在急需人才的 90 年代。

陈进博士毕业后,并没有立即回到中国。

而是入职了美国摩托罗拉半导体总部,成为了高级主任工程师、芯片设计经理。

众所周知,摩托罗拉是美国的老牌科技巨头。

当我国还处于解放战争时,这家公司就已经涉足通信行业,科技实力世界领先。

也正是在摩托罗拉公司的这段履历,为陈进的归国发展铺平了道路。

2001 年,陈进回到国内。

像陈进这般不可多得的海归博士,自然也被委以重任。

2002 年,上海交通大学早早向他抛出橄榄枝,专门为他成立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聘请陈进为研究中心主任,同时担任「汉芯」项目总设计师。

人才、项目、团队、资金、设备等资源一应俱全。

中国自产芯片的出炉似乎只是时间的问题,万事俱备,只待功成。

没过多久,功成时刻就到了。

2003 年 2 月 26 日,「汉芯」项目的首创成果「汉芯一号」发布会在上海召开。

当媒体的聚光灯聚焦在这位天才青年的身上时,一切都是那样出乎意料和不可思议。

这研发速度实在太快了。

不过,令人惊讶的不只是「汉芯一号」。

在「汉芯 1 号」发布一年不到的时间,2004 年 1 月,汉芯二号、三号先后横空出世。

其中一款是 24 位 DSP 芯片,另一款是具有中央处理器功能的 32 位 DSP 芯片。

之前陈进预设的「四年规划」早已超额完成。

而陈进,自然也成为了全国集成电路领域炙手可热的大人物。

在这之后,一大波荣誉被冠在了陈进头上:

上海市科技创业领军人物称号,上海交大长江学者、微电子学院院长。

除此之外,陈进还兼任上海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 CEO,上海交大汉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上海交大创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有人预测他能坐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位置,有人奉他为「中国芯片的先锋」。

陈进对此言论总是笑着摆摆手,表现出了足够的谦虚和谨慎。

事情发展到这里,几乎所有人都相信年轻的陈进,就是那个改变中国芯片发展的「功臣」。

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一些知情者终于看不下去了。

(三)

2006 年 1 月 17 日,「汉芯一号」发布会三年后。

这天,一位神秘举报人在清华大学 BBS 上发布的一则帖子——《汉芯黑幕》。

在帖子里,神秘人称陈进凭借弄虚作假的「汉芯一号」骗取国家上亿经费,还透露了「汉芯一号」研发过程的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和脉络。

神秘人也非常懂得拿捏媒体和大众,爆料并非一气呵成。

他首先爆出的,是陈进的国外履历。

在铺天盖地的通稿中,陈进曾在摩托罗拉公司担任芯片设计经理。

但实际上,这是假的。

陈进确实进入过摩托罗拉公司工作,但职位只是「芯片测试」。

这一点从陈进的博士论文可以证明。

在帖子爆出后,有记者在北美博硕士论文文库网站,扒出了陈进的博士论文——《模拟和混合电路的故障模型和测试技术》

正如神秘人所说,陈进的论文方向主要是与芯片设计相关的「测试技术」。

要知道,科研是一个极其细分的领域。

芯片测试和芯片设计之间虽然有一定的关联,但研究的理论和方向是完全不同的。

一个研究芯片测试技术的博士生,却任职芯片设计经理。

在常人看来,这一点几乎不攻自破。

很显然,陈进的简历上如果如实写着「测试工程师」,可能根本不会被上海交大抛出橄榄枝。

在当时的我国,什么词汇最能吸引人眼球,陈进比谁都懂。

所以在回国之前,他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模糊学术研究方向,伪造简历。

并且临时学了两个月的芯片设计,知道了一些「专业术语」。

但是,芯片研发可不是验证理论那么简单,肯定是要拿出实打实的成果。

陈进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

他知道,包装自己是远远不够的,真正展现「实力」才是关键。

2001 年,陈进踏上归国的航班。

此时,他已经收到了上海交大的聘用合同,合约里是价值不菲的酬劳。

还有数亿人民币的「国家专项科研项目经费」。

那么,接下来该如何展现实力呢?

看着那一排如同电话号码般的款项,陈进想到了一个绝佳解决方案。

这也正是神秘人放出的第二个爆料。

(四)

在陈进的精心布局中,「汉芯一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成功出炉。

根据当时发布会的通稿,汉芯系列产品已经跨入国际市场,并获得超百万片的订单。

仅凭这些订单,「汉芯」未来的市场前景理应一片光明。

但令人奇怪的是,截止神秘人发帖(2006 年 1 月 7 日),「汉芯一号」的百万订单却丝毫不见踪影。

也就是说,汉芯系列产品一直都没有实现产业化。

众所周知,芯片设计行业日新月异。

一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 DSP 芯片,如果历经 3 年仍没有实现产业化,那么就会面临淘汰。

那么,陈进和他的汉芯科技为什么会放弃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呢?

为什么一款自主研发的芯片在 3 年前声称已获超百万片订单,之后却始终没有量产?

难道其中有什么猫腻?

顺着这条线,神秘人爆出了一个惊天大秘密。

2002 年 3 月,汉芯实验室宣告成立。

紧接着,陈进迅速组建了核心技术人员、完成规划论证、开始设计新片源代码……

然而,神秘人却声称,根本没有所谓的「汉芯团队」。

2002 年,陈进有三个助手:

一个名叫付宇卓,哈工大微处理器系统结构专业毕业的博士;

一个名叫陈勇,北大毕业生;

还有一个就是这位尚未透露姓名的神秘人。

除此之外,此外还有一些上交大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不过最令人瞠目的是,在这些人中,没有一个是懂芯片研发的。

也就是说,这些人全是门外汉。

但也并不妨碍陈进的「升职加薪」,他的未来依旧光明坦荡。

同样在 2002 年,上海交大成立了「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陈进担任中心主任。

接触过官方文件的人都知道,这种重大项目的命名都非常有讲究。

比如「芯片」与「系统」这两个词,放在前面的那一个相对比后面的更重要。

很明显,上海交大更想在芯片方面有所突破。

不过很快,陈进就给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汉芯一号」出世。

原本在研究中心成立之初,陈进制定了一个四年规划:

第一、二年卧薪尝胆;

第三年一鸣惊人;

第四年海纳百川、鹏程万里。


汉芯事件中主角们后来都怎么样了?

仔细讲讲汉芯事件。

只用一块装修用的磨砂纸,就轻松骗过一众专家院士,骗走国家 11 个亿的科研经费。

也正是这个陈进,让中国芯片的研发整整停滞了 13 年。

(一)

2003 年 2 月 26 日,上海锦江小礼堂。

在这里,正举行一场被认为「即将改变中国技术命运」的新闻发布会。

这个 title 如果放到现在,很可能就只是一个吸引流量的噱头。

但在当时,这场发布会却有实打实的分量。

首先,锦江小礼堂是上海最有名的礼堂之一,1972 年《中美联合公报》就是在这发表的。

其次,发布会由上海市新闻办公室亲自主持。

至于出席发布会的人物,更是不简单——信息产业部科技司司长、上海市副市长、上海科委教委负责人,以及多位中科院院士和「863 计划」专项小组负责人组成的专家团队。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对即将发布的芯片进行专业鉴定。

在会场的正前方,是一块巨型蓝色大幕布,上面展示着这场发布会的主题:

「上海『汉芯一号』高端 DSP 数字信号处理芯片新闻发布会」

汉芯一号。

一款 32 位的 DSP 数字处理芯片,采用国际先进的 0.18 微米工艺。

研发者名叫陈进,上海交大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主任。

这里解释一下,DSP 与电脑 CPU 是芯片工业的两大核心技术,在蓝牙技术、第三代无线通讯和图形处理等方面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当时,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掌握 DSP 研发技术。

所以,「汉芯一号」研发成功的消息刚一传出,就轰动了全国。

很快,发布会正式开始了。

一位衣冠楚楚的男青年轻快地走到演讲台前,微笑着拿起了话筒。

他穿着精致干练的西服,金边眼镜里透着学者的睿智,看起来丝毫不逊新闻办公室的主持人。

他就是 35 岁的陈进,「汉芯一号」研发团队的领导者。

这时,台下的观众们无一不在惊讶。

他们根本没有想到,这个为为中国芯片研发做出巨大贡献的「陈进」,竟然如此年轻!

台上的陈进,没有想象中的那般内敛和羞涩,也没有学者们独有的书生气。

他更像是一个自带光芒的企业家。

他先是恭敬地向各位领导致谢,之后开始声情并茂地介绍自己研发的「汉芯一号」。

(陈进与「汉芯一号」)

陈进自豪地向参会人员介绍「汉芯一号」的重要参数,偶尔还会穿插着介绍自己和团队在研发「汉芯一号」时所经历的艰难。

每每说到这里,他的嗓音都会有些哽咽,台下的人也动容不已。

研发芯片的苦,在座的大部分专家院士都懂。

当介绍完「汉芯一号」后,他又拿出了一个装载这款高端芯片的 MP3,向大家展示。

随着 MP3 的成功运行,礼堂里爆发出了好一阵掌声。

在这之后,陈进又对着一排排的媒体镜头,自信地将「汉芯一号」举起来讲解。

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当记者们想拉近镜头拍摄芯片细节时,陈进却下意识地往后退了一小步。

不过当时,没人太在意这一点。

毕竟「汉芯一号」现在是中国芯片界的「宝贝」,保护好它是理所应当的。

当发布会接近尾声,台下的领导和专家都已经热泪盈眶。

他们都知道,这枚小小的芯片凝聚了太多的期待。

进入 21 世纪后,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相当落后,百废待兴。

我国集成电路研究也刚刚起步,更缺少诸如 Intel、IBM、摩托罗拉等科技巨头。

所以在芯片领域,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

尤其在进入信息化社会后,各领域对于科技的需求越来越多,芯片就成了「宠儿」。

在当时,「DSP 芯片技术」风靡全球,但只有少数发达国家拥有研发能力。

我国的芯片几乎全靠进口。

不可否认,芯片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刚需要,如果不能掌握这种核心科技,随时会面临「卡脖子」的风险。

所以,我国自进入 21 世纪后,不惜代价地支持芯片行业的发展。

就在这种大环境下,陈进出现了。

他作为一个「芯片天才」,在不足一年的时间内研发出了「高端 16 位 DSP 芯片」。

要知道,当时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 DSP56800E 芯片的研发共花费了 3 年的时间,参与研发的工程师有上百人,后期芯片流片(又叫试生产)也进行了 10 多次。

所以,当「汉芯一号」研发成功的消息传出后,质疑的声音铺天盖地。

但很快,上海的这场发布会就说服了所有质疑者。

那天,专家组在鉴定后得出了重要结论——「汉芯一号」属于国内首创,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是中国芯片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这个极具权威的鉴定结果,彻底打消了外界对「汉芯一号」的疑虑,也将年轻的陈进一步步推向了神坛。

(二)

发布会之后,陈进成了科研界的「明星」。

他的「华丽背景」也被记者媒体挖出来,一次次展现在大众面前。

陈进先是在同济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之后又在 1994 年和 1997 年获美国德州大学计算机工程硕士和博士。

即使现在放在国内,这样的背景都是「香饽饽」,更何况还是在急需人才的 90 年代。

陈进博士毕业后,并没有立即回到中国。

而是入职了美国摩托罗拉半导体总部,成为了高级主任工程师、芯片设计经理。

众所周知,摩托罗拉是美国的老牌科技巨头。

当我国还处于解放战争时,这家公司就已经涉足通信行业,科技实力世界领先。

也正是在摩托罗拉公司的这段履历,为陈进的归国发展铺平了道路。

2001 年,陈进回到国内。

像陈进这般不可多得的海归博士,自然也被委以重任。

2002 年,上海交通大学早早向他抛出橄榄枝,专门为他成立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聘请陈进为研究中心主任,同时担任「汉芯」项目总设计师。

人才、项目、团队、资金、设备等资源一应俱全。

中国自产芯片的出炉似乎只是时间的问题,万事俱备,只待功成。

没过多久,功成时刻就到了。

2003 年 2 月 26 日,「汉芯」项目的首创成果「汉芯一号」发布会在上海召开。

当媒体的聚光灯聚焦在这位天才青年的身上时,一切都是那样出乎意料和不可思议。

这研发速度实在太快了。

不过,令人惊讶的不只是「汉芯一号」。

在「汉芯 1 号」发布一年不到的时间,2004 年 1 月,汉芯二号、三号先后横空出世。

其中一款是 24 位 DSP 芯片,另一款是具有中央处理器功能的 32 位 DSP 芯片。

之前陈进预设的「四年规划」早已超额完成。

而陈进,自然也成为了全国集成电路领域炙手可热的大人物。

在这之后,一大波荣誉被冠在了陈进头上:

上海市科技创业领军人物称号,上海交大长江学者、微电子学院院长。

除此之外,陈进还兼任上海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 CEO,上海交大汉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上海交大创奇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有人预测他能坐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位置,有人奉他为「中国芯片的先锋」。

陈进对此言论总是笑着摆摆手,表现出了足够的谦虚和谨慎。

事情发展到这里,几乎所有人都相信年轻的陈进,就是那个改变中国芯片发展的「功臣」。

然而,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一些知情者终于看不下去了。

(三)

2006 年 1 月 17 日,「汉芯一号」发布会三年后。

这天,一位神秘举报人在清华大学 BBS 上发布的一则帖子——《汉芯黑幕》。

在帖子里,神秘人称陈进凭借弄虚作假的「汉芯一号」骗取国家上亿经费,还透露了「汉芯一号」研发过程的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和脉络。

神秘人也非常懂得拿捏媒体和大众,爆料并非一气呵成。

他首先爆出的,是陈进的国外履历。

在铺天盖地的通稿中,陈进曾在摩托罗拉公司担任芯片设计经理。

但实际上,这是假的。

陈进确实进入过摩托罗拉公司工作,但职位只是「芯片测试」。

这一点从陈进的博士论文可以证明。

在帖子爆出后,有记者在北美博硕士论文文库网站,扒出了陈进的博士论文——《模拟和混合电路的故障模型和测试技术》

正如神秘人所说,陈进的论文方向主要是与芯片设计相关的「测试技术」。

要知道,科研是一个极其细分的领域。

芯片测试和芯片设计之间虽然有一定的关联,但研究的理论和方向是完全不同的。

一个研究芯片测试技术的博士生,却任职芯片设计经理。

在常人看来,这一点几乎不攻自破。

很显然,陈进的简历上如果如实写着「测试工程师」,可能根本不会被上海交大抛出橄榄枝。

在当时的我国,什么词汇最能吸引人眼球,陈进比谁都懂。

所以在回国之前,他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法子——模糊学术研究方向,伪造简历。

并且临时学了两个月的芯片设计,知道了一些「专业术语」。

但是,芯片研发可不是验证理论那么简单,肯定是要拿出实打实的成果。

陈进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

他知道,包装自己是远远不够的,真正展现「实力」才是关键。

2001 年,陈进踏上归国的航班。

此时,他已经收到了上海交大的聘用合同,合约里是价值不菲的酬劳。

还有数亿人民币的「国家专项科研项目经费」。

那么,接下来该如何展现实力呢?

看着那一排如同电话号码般的款项,陈进想到了一个绝佳解决方案。

这也正是神秘人放出的第二个爆料。

(四)

在陈进的精心布局中,「汉芯一号」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成功出炉。

根据当时发布会的通稿,汉芯系列产品已经跨入国际市场,并获得超百万片的订单。

仅凭这些订单,「汉芯」未来的市场前景理应一片光明。

但令人奇怪的是,截止神秘人发帖(2006 年 1 月 7 日),「汉芯一号」的百万订单却丝毫不见踪影。

也就是说,汉芯系列产品一直都没有实现产业化。

众所周知,芯片设计行业日新月异。

一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 DSP 芯片,如果历经 3 年仍没有实现产业化,那么就会面临淘汰。

那么,陈进和他的汉芯科技为什么会放弃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呢?

为什么一款自主研发的芯片在 3 年前声称已获超百万片订单,之后却始终没有量产?

难道其中有什么猫腻?

顺着这条线,神秘人爆出了一个惊天大秘密。

2002 年 3 月,汉芯实验室宣告成立。

紧接着,陈进迅速组建了核心技术人员、完成规划论证、开始设计新片源代码……

然而,神秘人却声称,根本没有所谓的「汉芯团队」。

2002 年,陈进有三个助手:

一个名叫付宇卓,哈工大微处理器系统结构专业毕业的博士;

一个名叫陈勇,北大毕业生;

还有一个就是这位尚未透露姓名的神秘人。

除此之外,此外还有一些上交大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不过最令人瞠目的是,在这些人中,没有一个是懂芯片研发的。

也就是说,这些人全是门外汉。

但也并不妨碍陈进的「升职加薪」,他的未来依旧光明坦荡。

同样在 2002 年,上海交大成立了「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陈进担任中心主任。

接触过官方文件的人都知道,这种重大项目的命名都非常有讲究。

比如「芯片」与「系统」这两个词,放在前面的那一个相对比后面的更重要。

很明显,上海交大更想在芯片方面有所突破。

不过很快,陈进就给了一份满意的答卷——「汉芯一号」出世。

原本在研究中心成立之初,陈进制定了一个四年规划:

第一、二年卧薪尝胆;

第三年一鸣惊人;

第四年海纳百川、鹏程万里。


汉芯事件中主角们后来都怎么样了?

中国第一诈骗犯·陈进

汉芯芯片案是一起中国学术欺诈案件,由海外归来学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导、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上海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行政总裁陈进所领导的上海交通大学汉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经王阳元(北京大学微电子研究院院长)、严晓浪(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浙江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863计划集成电路设计专家组组长)、邹世昌(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居衍(中国工程院院士)等多名知名专家学者参与鉴定,并且给予极高度的评价。

汉芯一号于2003年2月通过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随后汉芯二号至五号分别于2004年至2005年间发布,后来证明是一起诈骗研究预算案。

王阳元严晓浪邹世昌许居衍源头造假

其实所谓的“汉芯一号”不过是一款摩托罗拉公司芯片的源代码(陈进从摩托罗拉偷偷拷贝了源代码,但是代码没有拷贝完整),但即使有了源代码设计出来的芯片还是无法应用到实际系统中去,甚至连演示功能都无法完成。那么在“汉芯一号”的发布会上,这一切是怎么完成的呢?

陈进那张辉煌的简历表并不假,但是在毕业后,他在摩托罗拉担任的是“高级电子工程师”,而回国后,递给交大的简历里却称自己是“半导体高级工程师”,从事的是芯片设计工作,这两个在外行看起来都十分高大上的行业,但是在实际上,却有着天壤之别。

陈进最开始看到国家对芯片产业的巨大投资后,也动心了,他本来以为可以试试,但成立“汉芯”实验室之后,他才发现,自己的能力根本无法设计出芯片来。于是陈进又请来了自己在摩托罗拉的同事,以及德州大学的同学,可即便就是加上实验室里的30多位交大毕业的硕士,博士,这也不可能完成任务。

陈进慢慢地也知道这个行业的艰难性,英特尔研发芯片用了四十年,而他凭什么用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就赶上人家40年的研究成果。但是当陈进认清事实之后,他被国家开出的巨额科研经费所吸引,并不打算就此收手。

陈进还让自己在美国的弟弟,帮他购买了一批摩托罗拉的芯片,让工人用砂纸将芯片表面的原有标志磨掉,然后加上“汉芯”标志“研制”而成,一套狸猫换太子的操作,就这样顺利完成了。

事件败类后,就在相关部门组织专家组进行调查的时候,陈进带着11亿科研经费逃往了美国。在美国,陈进不仅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还成为了三家上市公司的股东。

此次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很大波澜,很多芯片产业纷纷下马,很多想投身芯片制造业,还有已经身处芯片制造业的年轻人也惨遭连累,纷纷转入其他的行业,致使我国芯片行业一度陷入了停滞状态。

被揭发造假

2006年1月17日清华大学BBS上发帖《汉芯黑幕》,匿名举报陈进的汉芯CPU造假。过程是陈进在美国购买摩托罗拉飞思卡尔56800的芯片后委托上海翰基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将芯片表面的摩托罗拉原厂商标字样用细砂纸磨去,再改印上“汉芯一号”的标志及字样,以此骗取中国政府一亿一千万元人民币的科研经费(到帐六千多万元),同时揭露此事的人士宣称手中有足够的证据,并向中国政府告发。对此,上海交大汉芯科技有限公司于2006年1月21日郑重声明“汉芯系列DSP芯片属造假”的言论纯属捏造,并宣称保留采取进一步法律措施的权利。但该公司并没有像它所宣称的那样向公众展示反驳造假的研发技术文档。中国政府对汉芯造假进行了调查,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调查组确认“汉芯一至四号”造假属实。

除此之外,承接打磨芯片工程的装修公司竟然将此事当成一种光荣,堂而皇之的刊登在自己的网站上:“这家公司叫上海翰基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的装修公司,在官网把这件事作为一个成果作介绍,写着‘曾经为陈进的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做过装修’。他这里边自己都写了——十分荣幸的承揽了第二次芯片在商业化运用上的商品定义和造型设计。把LOGO给改了,叫做‘造型设计’。”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1231024812/http://tech.163.com/06/1223/16/331R0V4J0009241V.html

后续

据《中国青年报》3月6日报道,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开幕前夕,当被问及“汉芯造假”案进展时,科技部部长徐冠华答复说正在调查之中。他当时语气肯定:“(结果)不会很长时间。”但是,2006年4月18日,上海交大汉芯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海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与美国思佳讯公司合作开发手机多媒体芯片解决方案。总裁陈进低调出席,这是其身陷造假漩涡之后首次在公开场合露面。

2006年5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学证实汉芯造假,撤销陈进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院长职务;撤销陈进的教授职务任职资格,解除其教授聘用合同。科技部决定终止其负责执行的科研项目并追缴相关经费和取消以后承担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的资格;教育部决定撤销陈进“长江学者”称号,取消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资格,追缴相应拨款;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决定终止陈进负责的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执行,追缴相关经费;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工作委员会撤销陈进第三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同时,他不再担任上海新奥通讯科技有限公司(由原汉芯科技有限公司更名而来)、上海硅智芯片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但仍担任两家公司董事。

不过直至最后都没有相关责任人受到任何法律上的追究。

汉芯事件无人担责是对学术腐败的纵容

现状

如今,15年已过,陈进在做什么?

他活得有滋有味,摇身一变成了“创业者。”他目前拥有多家公司,业务仍与芯片研发与生产相关。通过复杂的持股关系,初步估算陈进现在已经拥有上亿的身家。

种种迹象表明,“汉芯事件”平息后,陈进并没离开芯片行业,甚至与“上海交大”这个名字仍保持一定关联。

公司进化论搜索天眼查工商信息:曾因“汉芯”造假而卷入风波的“上海交大汉芯科技有限公司”,现名为“上海领微科技有限公司”。

陈进,仍是上海领微的唯一一名自然人股东,持股比例为10.5%,认缴出资额为534.6万元。

这家陈进持股的上海领微,目前还同时是“上海硅宝通讯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硅智芯片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的大股东,持股比例分别为60%和40%。

其中,陈进本人直接持有上海硅智20%股份。

此前,还有媒体爆出,陈进作为股东的公司还有“上海硅盛微系统科技有限公司”(持股15%)“上海极客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持股10%)“上海科臻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不知是何原因,后两家公司目前已吊销。

此前同时被爆出,上海紫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股东之一:胡立勇。根据历史资料显示,也曾是陈进“汉芯”班底的核心成员。

不仅是胡立勇,陈进集团4人核心中的另1人,如今已是某著名大学微电子学院的副院长。

而当时“汉芯”事件中,陈进手下有的30多名交大在读硕士博士,他们不可能对此毫不知情。然而,这些“天之骄子”中无一人发声,全部随波逐流,而今多已成为“社会精英”、“科研中流砥柱”……

睡前消息470期文稿:反击汉芯翻案风

【睡前消息470】反击汉芯翻案风_哔哩哔哩_bilibili

睡前消息470期文稿:反击汉芯翻案风

为什么那么多院士都没发现陈进造假呢?

我不想质疑院士的常识水平,所以我只能认为他们不愿意发现陈进造假。

从目前多方面的回忆来看,陈进一开始只是高估了自己从摩托罗拉拿到的源代码的价值,真心相信自己能主持芯片研发,所以夸大自己的履历,去追求自己本来配不上的职位。

很多业内专家听到了风声,盲目崇拜从西方偷来的资料,相信陈进可以凭借这些资料弯道超车,真的造出芯片,所以纷纷加入团队,或者派自己的学生来参加研究。他们和陈进一起策划项目,申请更多的科研资金,给自己带来直接的好处,也期待样品通过验收之后分享名誉。

到这时候,陈进已经没法回头了,就算他发现自己的代码不完整,造不出芯片,这些位高权重的同行也不允许他回头认错。利用这些前辈的默许,甚至可能是得到了他们的暗示,陈进在研发遇到障碍的时候,果断选择了买进口芯片造假,把泡沫吹得越来越大。

汉芯一号通过验收之后,陈进最不缺的资源就是钱,所以他可能会期待大力出奇迹,靠砸钱弥补差距,造出新一代芯片,掩盖起步阶段的造假问题,所以2003年之后,汉芯的泡沫吹得越来越大,裹挟的高级科研人员越来越多。等到2006年的举报文章上网,虽然陈进意识到举报者就是研发团队的内部人员,第一反应还是坚决否认,希望再争取一点时间,创造奇迹。

那时候方舟子在中文互联网上还很活跃,第一时间发现了举报线索。方舟子利用自己的新语丝网站制造舆论压力,迫使交通大学不得不正式调查,戳破了陈进的泡沫。但这时候如果起诉陈进,和他完全绑定的几十个官员、教授、研究员也必然一起被拉下水。所以陈进只是交出了剩余资金,就安全退场,把中国芯片研发产业拉进了低潮期。

曹山的骗术并不高明,但愿意相信曹山的人很多,不比当年相信陈进的人少。所以曹山在武汉搞了弘芯,在济南搞了泉芯,在贵州搞了云芯,最后全部烂尾,糟蹋了起码几十亿资金。现在我们不知道曹山人在哪里,受到了什么惩罚,甚至连曹山的真实身份都不知道。这和当年的汉芯事件处理逻辑也很像——骗得越大,拉下水的人越多,惩罚就越轻。


汉芯事件中主角们后来都怎么样了?

中国第一诈骗犯·陈进

汉芯芯片案是一起中国学术欺诈案件,由海外归来学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导、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上海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行政总裁陈进所领导的上海交通大学汉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经王阳元(北京大学微电子研究院院长)、严晓浪(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院长、浙江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863计划集成电路设计专家组组长)、邹世昌(中国科学院院士)、许居衍(中国工程院院士)等多名知名专家学者参与鉴定,并且给予极高度的评价。

汉芯一号于2003年2月通过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随后汉芯二号至五号分别于2004年至2005年间发布,后来证明是一起诈骗研究预算案。

王阳元严晓浪邹世昌许居衍源头造假

其实所谓的“汉芯一号”不过是一款摩托罗拉公司芯片的源代码(陈进从摩托罗拉偷偷拷贝了源代码,但是代码没有拷贝完整),但即使有了源代码设计出来的芯片还是无法应用到实际系统中去,甚至连演示功能都无法完成。那么在“汉芯一号”的发布会上,这一切是怎么完成的呢?

陈进那张辉煌的简历表并不假,但是在毕业后,他在摩托罗拉担任的是“高级电子工程师”,而回国后,递给交大的简历里却称自己是“半导体高级工程师”,从事的是芯片设计工作,这两个在外行看起来都十分高大上的行业,但是在实际上,却有着天壤之别。

陈进最开始看到国家对芯片产业的巨大投资后,也动心了,他本来以为可以试试,但成立“汉芯”实验室之后,他才发现,自己的能力根本无法设计出芯片来。于是陈进又请来了自己在摩托罗拉的同事,以及德州大学的同学,可即便就是加上实验室里的30多位交大毕业的硕士,博士,这也不可能完成任务。

陈进慢慢地也知道这个行业的艰难性,英特尔研发芯片用了四十年,而他凭什么用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就赶上人家40年的研究成果。但是当陈进认清事实之后,他被国家开出的巨额科研经费所吸引,并不打算就此收手。

陈进还让自己在美国的弟弟,帮他购买了一批摩托罗拉的芯片,让工人用砂纸将芯片表面的原有标志磨掉,然后加上“汉芯”标志“研制”而成,一套狸猫换太子的操作,就这样顺利完成了。

事件败类后,就在相关部门组织专家组进行调查的时候,陈进带着11亿科研经费逃往了美国。在美国,陈进不仅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还成为了三家上市公司的股东。

此次事件在当时引起了很大波澜,很多芯片产业纷纷下马,很多想投身芯片制造业,还有已经身处芯片制造业的年轻人也惨遭连累,纷纷转入其他的行业,致使我国芯片行业一度陷入了停滞状态。

被揭发造假

2006年1月17日清华大学BBS上发帖《汉芯黑幕》,匿名举报陈进的汉芯CPU造假。过程是陈进在美国购买摩托罗拉飞思卡尔56800的芯片后委托上海翰基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将芯片表面的摩托罗拉原厂商标字样用细砂纸磨去,再改印上“汉芯一号”的标志及字样,以此骗取中国政府一亿一千万元人民币的科研经费(到帐六千多万元),同时揭露此事的人士宣称手中有足够的证据,并向中国政府告发。对此,上海交大汉芯科技有限公司于2006年1月21日郑重声明“汉芯系列DSP芯片属造假”的言论纯属捏造,并宣称保留采取进一步法律措施的权利。但该公司并没有像它所宣称的那样向公众展示反驳造假的研发技术文档。中国政府对汉芯造假进行了调查,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调查组确认“汉芯一至四号”造假属实。

除此之外,承接打磨芯片工程的装修公司竟然将此事当成一种光荣,堂而皇之的刊登在自己的网站上:“这家公司叫上海翰基装饰工程有限公司的装修公司,在官网把这件事作为一个成果作介绍,写着‘曾经为陈进的芯片与系统研究中心做过装修’。他这里边自己都写了——十分荣幸的承揽了第二次芯片在商业化运用上的商品定义和造型设计。把LOGO给改了,叫做‘造型设计’。”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1231024812/http://tech.163.com/06/1223/16/331R0V4J0009241V.html

后续

据《中国青年报》3月6日报道,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开幕前夕,当被问及“汉芯造假”案进展时,科技部部长徐冠华答复说正在调查之中。他当时语气肯定:“(结果)不会很长时间。”但是,2006年4月18日,上海交大汉芯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海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与美国思佳讯公司合作开发手机多媒体芯片解决方案。总裁陈进低调出席,这是其身陷造假漩涡之后首次在公开场合露面。

2006年5月12日,上海交通大学证实汉芯造假,撤销陈进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院长职务;撤销陈进的教授职务任职资格,解除其教授聘用合同。科技部决定终止其负责执行的科研项目并追缴相关经费和取消以后承担国家科技计划课题的资格;教育部决定撤销陈进“长江学者”称号,取消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资格,追缴相应拨款;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决定终止陈进负责的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执行,追缴相关经费;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工作委员会撤销陈进第三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同时,他不再担任上海新奥通讯科技有限公司(由原汉芯科技有限公司更名而来)、上海硅智芯片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但仍担任两家公司董事。

不过直至最后都没有相关责任人受到任何法律上的追究。

汉芯事件无人担责是对学术腐败的纵容

现状

如今,15年已过,陈进在做什么?

他活得有滋有味,摇身一变成了“创业者。”他目前拥有多家公司,业务仍与芯片研发与生产相关。通过复杂的持股关系,初步估算陈进现在已经拥有上亿的身家。

种种迹象表明,“汉芯事件”平息后,陈进并没离开芯片行业,甚至与“上海交大”这个名字仍保持一定关联。

公司进化论搜索天眼查工商信息:曾因“汉芯”造假而卷入风波的“上海交大汉芯科技有限公司”,现名为“上海领微科技有限公司”。

陈进,仍是上海领微的唯一一名自然人股东,持股比例为10.5%,认缴出资额为534.6万元。

这家陈进持股的上海领微,目前还同时是“上海硅宝通讯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硅智芯片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的大股东,持股比例分别为60%和40%。

其中,陈进本人直接持有上海硅智20%股份。

此前,还有媒体爆出,陈进作为股东的公司还有“上海硅盛微系统科技有限公司”(持股15%)“上海极客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持股10%)“上海科臻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不知是何原因,后两家公司目前已吊销。

此前同时被爆出,上海紫晨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股东之一:胡立勇。根据历史资料显示,也曾是陈进“汉芯”班底的核心成员。

不仅是胡立勇,陈进集团4人核心中的另1人,如今已是某著名大学微电子学院的副院长。

而当时“汉芯”事件中,陈进手下有的30多名交大在读硕士博士,他们不可能对此毫不知情。然而,这些“天之骄子”中无一人发声,全部随波逐流,而今多已成为“社会精英”、“科研中流砥柱”……

睡前消息470期文稿:反击汉芯翻案风

【睡前消息470】反击汉芯翻案风_哔哩哔哩_bilibili

睡前消息470期文稿:反击汉芯翻案风

为什么那么多院士都没发现陈进造假呢?

我不想质疑院士的常识水平,所以我只能认为他们不愿意发现陈进造假。

从目前多方面的回忆来看,陈进一开始只是高估了自己从摩托罗拉拿到的源代码的价值,真心相信自己能主持芯片研发,所以夸大自己的履历,去追求自己本来配不上的职位。

很多业内专家听到了风声,盲目崇拜从西方偷来的资料,相信陈进可以凭借这些资料弯道超车,真的造出芯片,所以纷纷加入团队,或者派自己的学生来参加研究。他们和陈进一起策划项目,申请更多的科研资金,给自己带来直接的好处,也期待样品通过验收之后分享名誉。

到这时候,陈进已经没法回头了,就算他发现自己的代码不完整,造不出芯片,这些位高权重的同行也不允许他回头认错。利用这些前辈的默许,甚至可能是得到了他们的暗示,陈进在研发遇到障碍的时候,果断选择了买进口芯片造假,把泡沫吹得越来越大。

汉芯一号通过验收之后,陈进最不缺的资源就是钱,所以他可能会期待大力出奇迹,靠砸钱弥补差距,造出新一代芯片,掩盖起步阶段的造假问题,所以2003年之后,汉芯的泡沫吹得越来越大,裹挟的高级科研人员越来越多。等到2006年的举报文章上网,虽然陈进意识到举报者就是研发团队的内部人员,第一反应还是坚决否认,希望再争取一点时间,创造奇迹。

那时候方舟子在中文互联网上还很活跃,第一时间发现了举报线索。方舟子利用自己的新语丝网站制造舆论压力,迫使交通大学不得不正式调查,戳破了陈进的泡沫。但这时候如果起诉陈进,和他完全绑定的几十个官员、教授、研究员也必然一起被拉下水。所以陈进只是交出了剩余资金,就安全退场,把中国芯片研发产业拉进了低潮期。

曹山的骗术并不高明,但愿意相信曹山的人很多,不比当年相信陈进的人少。所以曹山在武汉搞了弘芯,在济南搞了泉芯,在贵州搞了云芯,最后全部烂尾,糟蹋了起码几十亿资金。现在我们不知道曹山人在哪里,受到了什么惩罚,甚至连曹山的真实身份都不知道。这和当年的汉芯事件处理逻辑也很像——骗得越大,拉下水的人越多,惩罚就越轻。


汉芯事件中主角们后来都怎么样了?

当年汉芯的事情,我专业课的老师算是参与了一部分联研项目,当时陈也是有同步做研发工作的,也不是媒体说的就简单拿了别人的芯片打天下,他一开始胆子没那么大,后面是一步步推着他走,最头脑发热的其实不是他,只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和背景下,这个团队本身就不可能完成这个项目,陈只能采用这种换logo的方法,后续他自己也成了棋子,成了过河卒子。

而且当时这个项目确实吸引了高度关注,有的专家是陈邀请来的,有的专家其实是自己凑过来的,其实有的老专家比我们想象的灵活的多,后面挂名越来越多,形成了整个相关学术链的狂欢,而且整个科技评估和鉴定,从市里的,到国家部委的,来了的专家都有签字,其实到目前为止,这种审批制度和习性也没有根本改变,各个高校真正有科研大牛坐镇的项目,来审查的谁敢不走过场,谁也不知道后续会有不有项目落到别人手上,做人留一线。

所以后续就出现了没法查的情况,几位重量级的院士和领导其实很早期就名义上介入了项目,学校自然是想息事宁人,而且2003年的上海交大某校友影响力依然很大==......大家也就顺水推舟,都尽量冷处理,但是真正这个事情受伤最大的,还是中国的芯片产业,在后续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不敢再提芯片的自主进程,而且这是自上而下的,也错失了黄金发展的十多年。

其实不管各行各业都是一样的,阿里月饼事件火速开除了六名利用漏洞多抢月饼的程序员,迅速,果断,绝对与一切伤害公司价值观的事情宣战,当时对这种高强度处理,当时大家心理也没多想,但是人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后续阿里高P出现的事情陆续暴露出来,处理的拖沓、犹豫、避重就轻,就让大家很失望,才知道原来红线都是给底层人民的,低P碰红线低P没了,高P碰红线红线没了。

规则的制定者是不可能用规则来约束自己的。各个行业是这样,从古至今也是这样。

“曾国藩又仿效武则天当年的办法,在衙门口置一木匦,名为举劾箱,号召所有军民人等,均可将各级官吏奸弊情事写成举劾函投入箱内,曾国藩这一举动,使祁门附近几个县的官吏们整天提心吊胆..."

后来贪官找了当地一个经验丰富,一生给十多个县令当过幕僚,在衙门里整整混了四十八年的的老刀笔吏出主意.....后续在举劾箱中,曾国藩发现了自己的兄弟曾国荃打下吉安后,偷运了两万多两银子回老家买田起屋的举报信....曾国藩与地方争权设厘卡的举报信...控告他私通太平军,伺机造反的举报信...

后续这个举劾箱自然不了了之。

就像你抄袭写了一篇外文文章,获得了学校作文比赛的大奖,其实你本来想就此为止的。但是班主任看到了,觉得你希望很大,主动说作为你的指导老师把这个作品投递到了市级比赛,校长在签字的时候,也觉得这个文章写的很好,大力支持,大力活动,为你站台,当然,他在指导老师上也加了自己,而他还给你推荐了一个比较好的润色机构,后面在市里得了奖,市领导在很多报告中都提到了你这个事情。班主任开心了,校长也开心了,各级领导都很开心。

后面有一天市里收到了举报,说这个文章涉嫌抄袭,你觉得大家会怎么处理....只能冷处理,因为真正要处理起来,谁都有过错,当然,后续作文比赛这个东西...估计谁也不愿意再办了...

入职华为的职业规划建议289 赞同 · 32 评论文章这里说求职:关于阿里巴巴面试的技巧分享这里说求职:海康威视校招/社招 求职面经及offer分析


汉芯事件中主角们后来都怎么样了?

当年汉芯的事情,我专业课的老师算是参与了一部分联研项目,当时陈也是有同步做研发工作的,也不是媒体说的就简单拿了别人的芯片打天下,他一开始胆子没那么大,后面是一步步推着他走,最头脑发热的其实不是他,只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和背景下,这个团队本身就不可能完成这个项目,陈只能采用这种换logo的方法,后续他自己也成了棋子,成了过河卒子。

而且当时这个项目确实吸引了高度关注,有的专家是陈邀请来的,有的专家其实是自己凑过来的,其实有的老专家比我们想象的灵活的多,后面挂名越来越多,形成了整个相关学术链的狂欢,而且整个科技评估和鉴定,从市里的,到国家部委的,来了的专家都有签字,其实到目前为止,这种审批制度和习性也没有根本改变,各个高校真正有科研大牛坐镇的项目,来审查的谁敢不走过场,谁也不知道后续会有不有项目落到别人手上,做人留一线。

所以后续就出现了没法查的情况,几位重量级的院士和领导其实很早期就名义上介入了项目,学校自然是想息事宁人,而且2003年的上海交大某校友影响力依然很大==......大家也就顺水推舟,都尽量冷处理,但是真正这个事情受伤最大的,还是中国的芯片产业,在后续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不敢再提芯片的自主进程,而且这是自上而下的,也错失了黄金发展的十多年。

其实不管各行各业都是一样的,阿里月饼事件火速开除了六名利用漏洞多抢月饼的程序员,迅速,果断,绝对与一切伤害公司价值观的事情宣战,当时对这种高强度处理,当时大家心理也没多想,但是人都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后续阿里高P出现的事情陆续暴露出来,处理的拖沓、犹豫、避重就轻,就让大家很失望,才知道原来红线都是给底层人民的,低P碰红线低P没了,高P碰红线红线没了。

规则的制定者是不可能用规则来约束自己的。各个行业是这样,从古至今也是这样。

“曾国藩又仿效武则天当年的办法,在衙门口置一木匦,名为举劾箱,号召所有军民人等,均可将各级官吏奸弊情事写成举劾函投入箱内,曾国藩这一举动,使祁门附近几个县的官吏们整天提心吊胆..."

后来贪官找了当地一个经验丰富,一生给十多个县令当过幕僚,在衙门里整整混了四十八年的的老刀笔吏出主意.....后续在举劾箱中,曾国藩发现了自己的兄弟曾国荃打下吉安后,偷运了两万多两银子回老家买田起屋的举报信....曾国藩与地方争权设厘卡的举报信...控告他私通太平军,伺机造反的举报信...

后续这个举劾箱自然不了了之。

就像你抄袭写了一篇外文文章,获得了学校作文比赛的大奖,其实你本来想就此为止的。但是班主任看到了,觉得你希望很大,主动说作为你的指导老师把这个作品投递到了市级比赛,校长在签字的时候,也觉得这个文章写的很好,大力支持,大力活动,为你站台,当然,他在指导老师上也加了自己,而他还给你推荐了一个比较好的润色机构,后面在市里得了奖,市领导在很多报告中都提到了你这个事情。班主任开心了,校长也开心了,各级领导都很开心。

后面有一天市里收到了举报,说这个文章涉嫌抄袭,你觉得大家会怎么处理....只能冷处理,因为真正要处理起来,谁都有过错,当然,后续作文比赛这个东西...估计谁也不愿意再办了...

入职华为的职业规划建议289 赞同 · 32 评论文章这里说求职:关于阿里巴巴面试的技巧分享这里说求职:海康威视校招/社招 求职面经及offer分析


汉芯事件中主角们后来都怎么样了?

其他人近况不清楚,但也差不到哪儿去。因为主犯陈进现在混的风生水起比我们普通人要强十倍百倍,这也就是为什么国内科研界造假这么多,利润丰厚,按亿元计,功成名就,即使败露了,“名”没了,还有“利”。


汉芯事件中主角们后来都怎么样了?

陈进在洛杉矶郊区的帕萨迪纳山上有一处豪宅,redfin估价674万美元,客厅与阳台可以俯瞰玫瑰碗。他偶尔邀几个朋友搞搞烧烤,志满意得,语气里嘲讽上海交大水平差。据说他还有三个女人,两个在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