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360 看360看360

中国古代各朝代发型、服饰都是怎样的?

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中国古代各朝代发型、服饰都是怎样的?"相关知识及问题的最佳答案:

中国古代各朝代发型、服饰都是怎样的?

看!这是我们的华夏衣冠——

千年华夏,衣冠璀璨。

那是“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曹植《美女篇》)

那是“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清平调》)

那更是“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历代人物服饰画像长图,绘画@刘永华,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华夏衣冠有多丰富?它们又为何能如此多彩?

请跟随星球研究所,看一场穿越千年的服饰之旅!

01 穿上美好史前-商周

回望数万年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类已经学会用骨针缝制衣物。

(北京周口店遗址出土的旧石器时期骨针,只有几毫米的针眼代表当时钻孔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也许是从制作绳索和竹篮中获得灵感,公元前约7000年左右,中国先民开始用植物纤维编织布料,为了提高编织效率,出现了利用陶片转动惯性捻线的“纺轮”,

(纺轮纺线原理示意;纺轮上的花纹或许给枯燥的劳作带来了难得的快乐,摄影师@路客看见,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也有用以捆绑线条,使线条绷紧方便编织的“腰机”。

▼请横屏观看

(腰机原理示意;此种编织方法现今在我国部分少数民族仍有使用,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在那个生产力极度落后的时代,获得布料并非易事,所以衣物的形制比较简单,直接将两块窄布拼合然后扎根草绳,或许便是他们的日常穿着。

(“贯头衣”制作方法示意,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衣物的功能早已不止是遮羞保暖,它还被赋予大量审美观念,是尽情展示自我的最佳舞台。

(部分岩画上的人物形象仿佛展示了一场“床单”的多种穿法,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争奇斗艳成为生活趣味,身体外露的部位则搭配上五花八门的饰品。

(新石器时代组合项饰样式时髦,摄影师@张勇,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金珥形饰,摄影师@动脉影,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人们还将头发切断弄卷,或者束起不同的样式,

(部分文物发型示意,摄影师@动脉影&袁欢欢&张艳&龙世杰,制图@汉青&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再戴上环型的额箍或头冠,插上发笄(jī)或梳子,极尽所能地进行打扮。

(金冠带,摄影师@张艳,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镂雕旋纹象牙梳,摄影师@柳叶氘,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大大丰富的物质资源促进了服饰体系的成熟。至商时人们普遍上穿交领的衣服,下穿形似裙子的裳(cháng),形成了中原地区的主流样式。

(上衣下裳结构示意,摄影师@鞠骁,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其中多样的细节设计,实用功能虽不凸显,但或许可以表达人们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所谓的“美好”并不容易获得,只有站在权力的巅峰,才能享受到最豪华的装扮。

02 穿上等级商周-秦汉

当国家建立时,日常服饰慢慢融入了政治生活,证明着人们的阶层和财富。

(商贵族男子形象示意,绘画@刘永华,摄影师@刘鹏&柳叶氘,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能够遍地生长的葛麻主要由平民使用,珍贵的蚕丝则是贵族的衣料来源,身上佩戴的玉饰可以代表主人的出身。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其墓里出土了755件玉器;图是造型简约优美的玉凤,摄影师@柳叶氘,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衣料上花纹的多少可以代表主人的贵贱,越是繁琐不便的服饰越可以体现贵族“讲究”的特点。

(奴隶与贵族形象对比,图片来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鸿超,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随着染色工艺的进步,颜色同样被打上阶级的烙印。

(春秋战国出现的阴阳五行学说中,黑、白、赤、青、黄五色与“五行”对应为正色,象征尊贵,摄影师@柳叶氘,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为了更好地统治下层民众,周代甚至对特殊样式与颜色实行垄断,构筑出了庞大的服制体系,成为此后数千年封建社会的重要象征。

(据汉《礼记》记载“周人尚赤”,此说法或并不可靠;图是西周男子形象示意,绘画@刘永华,摄影师@雾雨川&柳叶氘,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其中最顶级的便是用于国家祭祀场合的冠冕制度,蕴含了大量象征意义。

(帝王冠冕形象示意,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冕冠的板上涂黑象征天,板下涂红象征地,整体前低后高寓意谦逊。

(明鲁荒王九旒冕,摄影师@阮浩/山东博物馆,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下部卷筒插有玉笄(jī),两端垂有圆珠寓意不听谗言,板上垂旒(liú)以五彩丝绳悬挂五色玉珠,寓意目不视邪。

(十二旒冕复原示意,十二旒冕只能由最高统治者佩戴,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冕服则按照不同场合分为6种,袖口宽大且腰部束有各种装饰物品。

▼请横屏观看

(冕服六种形制示意,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最为特别的是衣服上绣绘的12种花纹,将天地万物囊括其中,象征着理想中的帝王品行。

(十二章纹示意,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穿着这身衣物的帝王只能正襟危坐,仿佛散发着超脱世俗的神秘力量,其他人的服饰规格不能逾越。如此繁复的礼制延伸到了方方面面,并在民间形成各类风俗。

(男子冠礼与女子笄礼示意,制图@汉青&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然而制度的束缚无法遏制人们对美的追求。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走向衰微,各个诸侯国为了增强实力劝课农桑,纺织业蓬勃发展。

▼请横屏观看

(精美的战国䋺衣代表着当时的纺织水平,摄影师@鞠骁,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位于今湖北地区的楚国,以奇异瑰丽的织纹惊艳世人。

(龙凤虎纹绣罗褝衣,摄影师@柳叶氘,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位于今山东地区的齐国,以精美的刺绣织品闻名各地。

▼请横屏观看

(彩绘乐舞陶俑,呈现着2000多年前的大型歌舞表演,陶俑服饰上的花纹清晰可见,摄影师@一一的博物集,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纺织业的繁荣,一定程度改变了服装用料的分配格局。人们漠视礼制大胆追赶时尚潮流,创造性地将上衣和下裳缝合,打造出流行至秦汉的经典服饰深衣,不分贵贱都可穿着。

(深衣又称长衣;图是深衣结构示意,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而将衣襟延长,需螺旋缠绕的深衣被称为“曲裾”,富有较强的审美特征。

(人物龙凤帛画上穿曲裾的贵族妇女形象,摄影师@任俊豪,制图@王申雯&汉青/星球研究所)

有的深衣,袖口还有多层褶皱,下摆接有装饰性花边。

(彩绘陶舞俑,摄影师@柳叶氘,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长衣曳地的陶舞俑,摄影师@核桃蛋,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领口处则露出里衣,能露出3层的时称“三重衣”。

(“三重衣”增加了衣领的层次美;图是彩绘跽坐侍女俑以及彩色男俑,摄影师@柳叶氘,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三重衣”增加了衣领的层次美;图是彩绘跽坐侍女俑,摄影师@柳叶氘,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三重衣”增加了衣领的层次美;图是彩色男俑,摄影师@柳叶氘,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男子再配上冠帽,女子或扎上垂髻。

(汉代官服冠帽类型,摄影师@风沉郁,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束有汉堕马髻的塑衣式彩绘女俑,摄影师@风沉郁,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整体形象典雅大气,彰显着动人的气息。

(汉T形帛画上的人物形象,摄影师@柳叶氘,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而更加多元的服饰样貌,将在一场民族交融的大变革中缓缓拉开帷幕。

03 穿上多元秦汉-隋唐

在巨大的西安地下秦始皇帝陵中,埋藏着近8000个形态各异的兵马俑,是这个短命王朝服饰制度现存最好的真实写照,展现着2000多年前的大秦风度。

(每一个兵马俑的面部表情都栩栩如生,摄影师@赵斌,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每一个兵马俑的面部表情都栩栩如生,摄影师@刘兆铭,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每一个兵马俑的面部表情都栩栩如生,摄影师@张天柱,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它们均穿上衣下裤,此种形制在战国时才大规模出现,中原地区的“裤”本无裤裆,必须穿长衣以防走光。

(“裤”的形制演变,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当时的北方游牧民族善于骑射,均穿窄袖上衣以及合裆裤,受草原文明冲击的赵国为了强化军队,做出了一项惊世骇俗的决定,推行“胡服骑射”。

(匈奴人物形象示意,绘画@刘永华,摄影师@陈金延&刘玉生,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胡服非常便于日常活动,一经推广便风靡全民,赵国的军事实力因此突飞猛进,这便是中华服饰史上第一次大变革。

(秦人物形象示意,绘画@刘永华,摄影师@张天柱&路客看见,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随着国家版图的扩张,多元交融的趋势更加显著,高端的纺织品远销欧亚。其中能够织出文字的“铭文锦”便在新疆地区多有发现。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臂”伴随着丝绸之路从蜀地来到新疆,摄影师@刘玉生,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魏晋南北朝时起义与动乱频发,十数个草原民族南下中原,中华大地自此迎来了全方位的大融合。

(魏晋南北朝人物形象示意,其服饰面貌已焕然一新,绘画@刘永华,摄影师@核桃蛋&柳叶氘,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胡服登上殿堂且裤口越来越大,有的用1米左右的锦带绑缚,形如今天的喇叭裤。

(弹琵琶陶俑的时尚穿搭,摄影师@傅鸿超,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彩绘武吏俑,摄影师@陕西历史博物馆,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腰带上的“带钩”渐渐变为本用于在马背上固定马垫,更为牢固的“带扣”。

(“带钩”与“带鐍”原理示意,摄影师@动脉影,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游牧民族用于在腰间悬挂各种小物品的“蹀(dié)躞(xiè)带”,也被中原人佩戴。

(“蹀躞带”结构示意,上面可配置自卫武器以及“护身符”等,堪称多功能腰带,摄影师@樊小喆,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此外佛教发展壮大,形成“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盛况,女性妆容一改过往粉白黛黑的清淡“素妆”,出现了模仿佛像的“额黄妆”。

(额黄妆示意,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在这个特殊的时代,处处是刀光剑影与权谋争斗。玄学和道家成为避难地,士人们极爱穿着宽松的衫子,甚至将头发散开呈现着不羁的姿态。

▼请横屏观看

(《竹林七贤图》节选画面,摄影师@柳叶氘,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少了礼制的约束,人性得以自由伸展,女性同样喜爱飘逸的服饰。腰带中束上多条飘带,走起路来蝶飞燕舞煞是迷人。

(莫高窟供养人画像,摄影师@孙志军,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当时的大才子曹植描绘的美女洛神便是其中代表。正所谓“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曹植《洛神赋》)。

▼请横屏观看

(《洛神赋图》节选画面,摄影师@张艳,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连雕刻的佛像都受到了此类服饰的影响,从粗狂雄健变得飘逸秀美。

(云冈石窟佛像上衣物的褶皱宛若刚从水里出来的一般,摄影师@郎建强)

至公元8世纪,空前富强的大唐帝国更是达到了融合的巅峰,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之来往,都城中云集了各色人等。

(当时的唐都长安是国际大都市;图是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摄影师@柳叶氘,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外国商人与使臣穿着形式各异的服装招摇过市,令人目不暇接,塑造出异彩纷呈的社会面貌。

(当时的外国人来自高昌、龟兹、疏勒、契丹、靺鞨、印度、新罗、日本等等;图是穿豹纹裤的彩绘牵驼黑人俑,摄影师@柳叶氘,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彩绘胡人牵驼木俑,摄影师@柳叶氘,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男性流行戴幞头,脚穿长靴,

(幞头戴法及种类,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外穿左右开衩的“缺胯袍”,再在腰上系革带。

(唐代官吏及侍从形象示意,绘画@刘永华,摄影师@柳叶氘&孙志军,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女性的服饰则更加多样,女扮男装竟成为风尚,大胆将个性张扬。

(唐三彩男装女俑,其是否为女俑仍存疑,摄影师@动脉影,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唐三彩男装女俑,其是否为女俑仍存疑,摄影师@朱金华,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上衣下裙的“襦裙”,取代了深衣,备受贵族女性宠爱。

(陶彩绘女俑,摄影师@苏李欢,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陶彩绘女俑,摄影师@李文博,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陶彩绘女俑,摄影师@动脉影,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有的裙腰高至胸部以上,外罩清透薄衫并挂上披帛,内衣若隐若现令人遐想。

(《簪花仕女图》中贵妇们赏花游园的场景,创作时间上部分学者持宋代说,摄影师@Wikimedia Commons,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有的戴上帽檐加缀纱网的“帷帽”,在风中飘摇着美丽的面庞。

(彩绘骑马戴帷帽仕女俑,摄影师@柳叶氘,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裙子种类超越前代,绣绘的纹样花式繁多,完美显现唐代女性的丰腴身材。唐玄宗宠爱的杨贵妃所穿“石榴裙”曾令众人为之颠倒。

▼请横屏观看

(《虢国夫人游春图》节选画面,虢国夫人为前面的“男性”还是后面的女性尚有争议;虢国夫人是杨贵妃的姐姐,她们的生活非常豪奢,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唐代女性的发型同样充满了无穷想象。

(出土的各式女俑发髻,摄影师@动脉影,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梳着双环望仙髻的彩绘陶女佣,摄影师@柳叶氘,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有的还会在发髻上插小梳子等饰品进行点缀。

(嵌松石金发饰,摄影师@动脉影,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其他唐代发饰,摄影师@动脉影,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整体妆容非常摩登,喜欢面积大到夸张的“红妆”,

(持杯女子绢画,摄影师@柳叶氘,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脸上的“花钿”“斜红”“面靥(yè)”应有尽有。

(唐代女性彩妆类型示意,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唐代女性化妆步骤示意,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除此之外,布料花纹受外国文化影响,融合出了典型的唐风式样,宫廷与民间均多为采用。

(唐代纹样示意,其中宝相花是佛教莲花纹与唐代的牡丹结合,联珠纹受波斯萨珊王朝影响,摄影师@核桃蛋&柳叶氘,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而唐代的服饰文化被其他国家吸收借鉴,至今仍焕发着无尽光彩。

(日本画作上的女性颇具唐风色彩,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真是一个如今看来都令人诧异的时代。极度开放、极度包容,处处体现着人们因国家强盛所产生的无与伦比的自信。

(三彩梳妆女坐俑,摄影师@柳叶氘,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其他陶俑,摄影师@苟秉宸,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其他陶俑,摄影师@动脉影,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在跌宕起伏的历史长河中,这种自信却未能持续下去,服饰形制逐渐回归典雅,磨去了大唐盛气,同时也意味着它将愈加精致、愈加成熟。

04 穿上精致宋元-明清

历经唐末的混乱和动荡,宋代的社会面貌已大为不同。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成为当时重要的社会思潮,承袭前代男性服饰的“道袍”简约朴素。

(苏东坡画像,图像来源@Wikimedia Commons,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针对女子的规矩也越来越多,甚至还出现了缠足现象,纤细瘦小成为女性的主流审美,穿着凸显清瘦身材的“褙(bèi)子”变为出街的时髦打扮。

(《歌乐图》中穿褙子的女性,摄影师@柳叶氘,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历经百年经济大发展,宋代的整体繁荣程度竟超越唐代达到历代巅峰,当时东京开封衣物相关行业达百余种,市民阶层异常活跃,整个城内可谓“衣山衣海”。

▼请横屏观看

(《清明上河图》中开封城内的画面,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呆板的传统礼制越来越压抑不住人们躁动的内心。为了能够展示出自己的财富与美丽,人们在衣服的细节处多做考量,尤其是领口和前襟部位织入金线或加上精美的刺绣,低调中透漏着奢靡。

(五彩翟鸟纹宋锦皇后服,摄影师@动脉影,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公元1243年,一位年仅17岁的女子不幸离世。悲痛欲绝的亲人在她的墓中放入了高达354件的服饰和丝织品,几乎涵盖了所有高级面料,样式从内衣到袜布无所不包。

(黄昇墓出土衣物,摄影师@动脉影&核桃蛋,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这种精致华丽还明显地体现在宋代女子的头顶上。为了梳出高大的发髻,出现了专门出售“假发”的店铺,插戴的头饰越来越大,有时还要缀上应季的鲜花。

(宋代男性也爱簪花;图是《卖货郎》中簪花的男性,图片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至元时,风格与中原迥异的蒙古人也迅速被精致生活与豪华气派感染,大量使用金线织成的布料。贵族们不仅身穿炫人眼目的金锦,连被褥和帐篷也不放过。

(元男子形象示意,绘画@刘永华,图片来源@中国丝绸博物馆,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明代衣物的质量和种类更为蓬勃。当时的网红产品“南京云锦”,需要织入金线和动物的羽毛,故有“寸锦寸金”之美誉。

(现代南京云锦,摄影师@戚伟民,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若是制作特殊袍料,繁复程度更是令人咂舌,需要两层楼高的“花楼”织机拉花,每天甚至只能编织2寸。

(明代的精美布料缂丝凤穿牡丹团花,摄影师@风沉郁,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得益于工匠们高超的金属制作工艺,诸多配饰玲珑剔透,

(明代各种各样的饰品合集,摄影师@柳叶氘&苏李欢&路客看见&傅鸿超&唐一帆,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明孝端皇后所戴的“九龙九凤冠”用金丝堆累工艺焊接,全冠共有天然红宝石百余粒、珍珠5000余颗。

(孝端皇后凤冠,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孝端皇后画像,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除此之外,明代的服饰纹样同样丰富,细致地刻画了诸多吉祥寓意。

(织金寿字龙云肩通袖龙栏妆花缎衬褶袍,摄影师@戚伟民,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这种符号象征在明代官服的运用上达到极致。先是承袭唐制用颜色将官服分成三等,后来又用长宽均为40cm的刺绣制品,区分文武百官品级,文官使用鸟纹象征文采,

(明文官补子,摄影师@动脉影,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武官使用兽纹象征勇猛。

(明武官补子,图片来源@周坤/山东博物馆,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他们均佩戴冠后竖立两翅的乌纱帽,全身精致得体。

(明男子形象示意,绘图@刘永华,摄影师@周坤/山东博物馆,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曾7次下西洋的宦官郑和,与近3万人的庞大队伍,犹如一个明朝大型服装展示团,浩浩荡荡地驶往不同国家,带去了中国的服饰和审美。

▼请横屏观看

(《明宣宗行乐图》节选画面中明代官员出行的服饰着装,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千姿百态的精致华丽便是整个明代服饰的气质,堪称中国古代服饰艺术的典范。

(马面裙是明清时期女子的经典裙式,摄影师@川后&周坤/山东博物馆,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至清时纺织工艺继续精进,帝王贵族多崇尚豪奢风格,服饰的精致华丽程度已达到中国古代登峰造极的境地,有数不尽的织品种类,

(各式各样的清代织品,摄影师@动脉影,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数不尽的织品颜色,

(秋香色缂丝五彩云蝠金龙吉服袍料,摄影师@动脉影,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数不尽的精美饰品。

(清代各种各样的饰品合集,摄影师@傅鸿超&动脉影&柳叶氘&肖怡宁,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出现于宋元时期的纽扣开始代替系带在服装上大量使用,“立领”等样式也大量出现,开启了服饰的新面貌。

(贵族多采用金银以及翡翠等宝石制成的扣子;图是清代出土纽扣,摄影师@路客看见&动脉影,制图@王申雯&汉青/星球研究所)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清朝统治者在入关时,严令汉人改穿满服并剃发留辫,

(北方游牧民族髡(kūn)发样式,髡发即剃发;清政府后来颁布“十从十不从”,其中汉族女性可保留汉族服制,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朱墙黄瓦之下,来来往往的帝王大臣,均穿着极具满族特征的服饰,

(明黄色缎绣金龙朝袍,图片来源@动脉影,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清康熙皇帝画像,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使用极具满族特征的礼仪。

(明黄缎彩绣平金龙锦龙袍上的马蹄袖,摄影师@傅鸿超,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宫中的满族女子脚踩“花盆底”,穿着直筒的袍服,普遍做“旗头”打扮。

(清代人物形象示意,绘画@刘永华,摄影师@动脉影&视觉中国,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而汉族女子,或着“马面裙”或束“牡丹头”,承袭着明代最后的风范。

(《雪艳图》轴上的清代汉族女子形象,摄影师@柳叶氘,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1840年,西方用武力打开帝国的大门。随着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落下帷幕,中国古代服饰史走向终点。女子或烫头发或穿旗袍,男子或剪辫子或穿西装,全新的时代到来。

(中华民国及现代人物形象示意,绘画@刘永华,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05 尾声

至此,这场穿越7000年的时装秀迎来了最熟悉的模样。

如今的我们自由穿着,

(2017年1月28日,山西运城举办“少年象棋王楚汉争霸赛”,“小棋王”们身着古装正在对弈,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随性打扮,

(2020年4月,浙江嘉兴西塘古镇景区里的汉服爱好者身着古装乘游船赏樱,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过去的封建禁锢,早已随着滚滚逝去的岁月一去不复返。

(2021年4月,汉服爱好者在湖北荆州方特东方神画乐园参与春日汉服巡游,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而曾经的美好,随着数以亿计的古代衣物,在地下腐烂再不见往日光彩。

(出土的2000多年前的素纱襌衣被誉为国宝,曾被毁坏后又修复,摄影师@王瑞&卢鸣浪,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为了能够重现古代服饰的真实面貌,无数专家学者埋头苦干,将幸存文物一件件复原,一个美丽的“衣冠大国”才得以展现于世。

(2022年4月,深圳市龙岗区开幕的“春日花朝节”上演大型古风服装秀,街上人山人海,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正所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千年华夏衣冠,沉浸着时代明暗,积淀着文明璀璨,彰显着人世沉浮。

这便是华夏衣冠之多彩,也是不该被遗忘的中国之美。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周罗衣图片:潘晨霞设计:王申雯&汉青审校:阿春&阿烧&胡眠眠

特别鸣谢

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 刘永华耕林童书馆山东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

专家审核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贾玺增 教授

【参考文献】

[1] 黄能馥,陈娟娟等编著. 服饰中华 中华服饰七千年[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07.[2] 贾玺增著. 中外服装史[M]. 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21.[3] 孙机著. 华夏衣冠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08.[4] 韩香花. 史前至夏商时期中原地区手工业研究[D].郑州大学,2010.[5] (韩)崔圭顺著. 中国历代帝王冕服研究[M]. 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7.12.[6] 李芽著. 中国历代妆饰[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4.02.[7] 罗祎波. 汉唐时期礼仪服饰研究[D].苏州大学,2011.[8] 王雪莉. 宋代服饰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2006.

星球研究所,以地理的视角,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THE END··


中国古代各朝代发型、服饰都是怎样的?

看!这是我们的华夏衣冠——

千年华夏,衣冠璀璨。

那是“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还。”(曹植《美女篇》)

那是“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李白《清平调》)

那更是“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王维《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历代人物服饰画像长图,绘画@刘永华,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华夏衣冠有多丰富?它们又为何能如此多彩?

请跟随星球研究所,看一场穿越千年的服饰之旅!

01 穿上美好史前-商周

回望数万年前,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类已经学会用骨针缝制衣物。

(北京周口店遗址出土的旧石器时期骨针,只有几毫米的针眼代表当时钻孔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也许是从制作绳索和竹篮中获得灵感,公元前约7000年左右,中国先民开始用植物纤维编织布料,为了提高编织效率,出现了利用陶片转动惯性捻线的“纺轮”,

(纺轮纺线原理示意;纺轮上的花纹或许给枯燥的劳作带来了难得的快乐,摄影师@路客看见,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也有用以捆绑线条,使线条绷紧方便编织的“腰机”。

▼请横屏观看

(腰机原理示意;此种编织方法现今在我国部分少数民族仍有使用,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在那个生产力极度落后的时代,获得布料并非易事,所以衣物的形制比较简单,直接将两块窄布拼合然后扎根草绳,或许便是他们的日常穿着。

(“贯头衣”制作方法示意,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衣物的功能早已不止是遮羞保暖,它还被赋予大量审美观念,是尽情展示自我的最佳舞台。

(部分岩画上的人物形象仿佛展示了一场“床单”的多种穿法,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争奇斗艳成为生活趣味,身体外露的部位则搭配上五花八门的饰品。

(新石器时代组合项饰样式时髦,摄影师@张勇,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金珥形饰,摄影师@动脉影,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人们还将头发切断弄卷,或者束起不同的样式,

(部分文物发型示意,摄影师@动脉影&袁欢欢&张艳&龙世杰,制图@汉青&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再戴上环型的额箍或头冠,插上发笄(jī)或梳子,极尽所能地进行打扮。

(金冠带,摄影师@张艳,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镂雕旋纹象牙梳,摄影师@柳叶氘,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大大丰富的物质资源促进了服饰体系的成熟。至商时人们普遍上穿交领的衣服,下穿形似裙子的裳(cháng),形成了中原地区的主流样式。

(上衣下裳结构示意,摄影师@鞠骁,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其中多样的细节设计,实用功能虽不凸显,但或许可以表达人们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可所谓的“美好”并不容易获得,只有站在权力的巅峰,才能享受到最豪华的装扮。

02 穿上等级商周-秦汉

当国家建立时,日常服饰慢慢融入了政治生活,证明着人们的阶层和财富。

(商贵族男子形象示意,绘画@刘永华,摄影师@刘鹏&柳叶氘,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能够遍地生长的葛麻主要由平民使用,珍贵的蚕丝则是贵族的衣料来源,身上佩戴的玉饰可以代表主人的出身。

(妇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其墓里出土了755件玉器;图是造型简约优美的玉凤,摄影师@柳叶氘,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衣料上花纹的多少可以代表主人的贵贱,越是繁琐不便的服饰越可以体现贵族“讲究”的特点。

(奴隶与贵族形象对比,图片来源@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傅鸿超,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随着染色工艺的进步,颜色同样被打上阶级的烙印。

(春秋战国出现的阴阳五行学说中,黑、白、赤、青、黄五色与“五行”对应为正色,象征尊贵,摄影师@柳叶氘,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为了更好地统治下层民众,周代甚至对特殊样式与颜色实行垄断,构筑出了庞大的服制体系,成为此后数千年封建社会的重要象征。

(据汉《礼记》记载“周人尚赤”,此说法或并不可靠;图是西周男子形象示意,绘画@刘永华,摄影师@雾雨川&柳叶氘,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其中最顶级的便是用于国家祭祀场合的冠冕制度,蕴含了大量象征意义。

(帝王冠冕形象示意,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冕冠的板上涂黑象征天,板下涂红象征地,整体前低后高寓意谦逊。

(明鲁荒王九旒冕,摄影师@阮浩/山东博物馆,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下部卷筒插有玉笄(jī),两端垂有圆珠寓意不听谗言,板上垂旒(liú)以五彩丝绳悬挂五色玉珠,寓意目不视邪。

(十二旒冕复原示意,十二旒冕只能由最高统治者佩戴,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冕服则按照不同场合分为6种,袖口宽大且腰部束有各种装饰物品。

▼请横屏观看

(冕服六种形制示意,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最为特别的是衣服上绣绘的12种花纹,将天地万物囊括其中,象征着理想中的帝王品行。

(十二章纹示意,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穿着这身衣物的帝王只能正襟危坐,仿佛散发着超脱世俗的神秘力量,其他人的服饰规格不能逾越。如此繁复的礼制延伸到了方方面面,并在民间形成各类风俗。

(男子冠礼与女子笄礼示意,制图@汉青&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然而制度的束缚无法遏制人们对美的追求。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走向衰微,各个诸侯国为了增强实力劝课农桑,纺织业蓬勃发展。

▼请横屏观看

(精美的战国䋺衣代表着当时的纺织水平,摄影师@鞠骁,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位于今湖北地区的楚国,以奇异瑰丽的织纹惊艳世人。

(龙凤虎纹绣罗褝衣,摄影师@柳叶氘,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位于今山东地区的齐国,以精美的刺绣织品闻名各地。

▼请横屏观看

(彩绘乐舞陶俑,呈现着2000多年前的大型歌舞表演,陶俑服饰上的花纹清晰可见,摄影师@一一的博物集,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纺织业的繁荣,一定程度改变了服装用料的分配格局。人们漠视礼制大胆追赶时尚潮流,创造性地将上衣和下裳缝合,打造出流行至秦汉的经典服饰深衣,不分贵贱都可穿着。

(深衣又称长衣;图是深衣结构示意,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而将衣襟延长,需螺旋缠绕的深衣被称为“曲裾”,富有较强的审美特征。

(人物龙凤帛画上穿曲裾的贵族妇女形象,摄影师@任俊豪,制图@王申雯&汉青/星球研究所)

有的深衣,袖口还有多层褶皱,下摆接有装饰性花边。

(彩绘陶舞俑,摄影师@柳叶氘,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长衣曳地的陶舞俑,摄影师@核桃蛋,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领口处则露出里衣,能露出3层的时称“三重衣”。

(“三重衣”增加了衣领的层次美;图是彩绘跽坐侍女俑以及彩色男俑,摄影师@柳叶氘,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三重衣”增加了衣领的层次美;图是彩绘跽坐侍女俑,摄影师@柳叶氘,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三重衣”增加了衣领的层次美;图是彩色男俑,摄影师@柳叶氘,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男子再配上冠帽,女子或扎上垂髻。

(汉代官服冠帽类型,摄影师@风沉郁,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束有汉堕马髻的塑衣式彩绘女俑,摄影师@风沉郁,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整体形象典雅大气,彰显着动人的气息。

(汉T形帛画上的人物形象,摄影师@柳叶氘,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而更加多元的服饰样貌,将在一场民族交融的大变革中缓缓拉开帷幕。

03 穿上多元秦汉-隋唐

在巨大的西安地下秦始皇帝陵中,埋藏着近8000个形态各异的兵马俑,是这个短命王朝服饰制度现存最好的真实写照,展现着2000多年前的大秦风度。

(每一个兵马俑的面部表情都栩栩如生,摄影师@赵斌,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每一个兵马俑的面部表情都栩栩如生,摄影师@刘兆铭,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每一个兵马俑的面部表情都栩栩如生,摄影师@张天柱,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它们均穿上衣下裤,此种形制在战国时才大规模出现,中原地区的“裤”本无裤裆,必须穿长衣以防走光。

(“裤”的形制演变,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当时的北方游牧民族善于骑射,均穿窄袖上衣以及合裆裤,受草原文明冲击的赵国为了强化军队,做出了一项惊世骇俗的决定,推行“胡服骑射”。

(匈奴人物形象示意,绘画@刘永华,摄影师@陈金延&刘玉生,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胡服非常便于日常活动,一经推广便风靡全民,赵国的军事实力因此突飞猛进,这便是中华服饰史上第一次大变革。

(秦人物形象示意,绘画@刘永华,摄影师@张天柱&路客看见,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随着国家版图的扩张,多元交融的趋势更加显著,高端的纺织品远销欧亚。其中能够织出文字的“铭文锦”便在新疆地区多有发现。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护臂”伴随着丝绸之路从蜀地来到新疆,摄影师@刘玉生,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魏晋南北朝时起义与动乱频发,十数个草原民族南下中原,中华大地自此迎来了全方位的大融合。

(魏晋南北朝人物形象示意,其服饰面貌已焕然一新,绘画@刘永华,摄影师@核桃蛋&柳叶氘,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胡服登上殿堂且裤口越来越大,有的用1米左右的锦带绑缚,形如今天的喇叭裤。

(弹琵琶陶俑的时尚穿搭,摄影师@傅鸿超,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彩绘武吏俑,摄影师@陕西历史博物馆,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腰带上的“带钩”渐渐变为本用于在马背上固定马垫,更为牢固的“带扣”。

(“带钩”与“带鐍”原理示意,摄影师@动脉影,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游牧民族用于在腰间悬挂各种小物品的“蹀(dié)躞(xiè)带”,也被中原人佩戴。

(“蹀躞带”结构示意,上面可配置自卫武器以及“护身符”等,堪称多功能腰带,摄影师@樊小喆,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此外佛教发展壮大,形成“南朝四百八十寺”的盛况,女性妆容一改过往粉白黛黑的清淡“素妆”,出现了模仿佛像的“额黄妆”。

(额黄妆示意,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在这个特殊的时代,处处是刀光剑影与权谋争斗。玄学和道家成为避难地,士人们极爱穿着宽松的衫子,甚至将头发散开呈现着不羁的姿态。

▼请横屏观看

(《竹林七贤图》节选画面,摄影师@柳叶氘,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少了礼制的约束,人性得以自由伸展,女性同样喜爱飘逸的服饰。腰带中束上多条飘带,走起路来蝶飞燕舞煞是迷人。

(莫高窟供养人画像,摄影师@孙志军,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当时的大才子曹植描绘的美女洛神便是其中代表。正所谓“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曹植《洛神赋》)。

▼请横屏观看

(《洛神赋图》节选画面,摄影师@张艳,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连雕刻的佛像都受到了此类服饰的影响,从粗狂雄健变得飘逸秀美。

(云冈石窟佛像上衣物的褶皱宛若刚从水里出来的一般,摄影师@郎建强)

至公元8世纪,空前富强的大唐帝国更是达到了融合的巅峰,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之来往,都城中云集了各色人等。

(当时的唐都长安是国际大都市;图是陶骆驼载乐舞三彩俑,摄影师@柳叶氘,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外国商人与使臣穿着形式各异的服装招摇过市,令人目不暇接,塑造出异彩纷呈的社会面貌。

(当时的外国人来自高昌、龟兹、疏勒、契丹、靺鞨、印度、新罗、日本等等;图是穿豹纹裤的彩绘牵驼黑人俑,摄影师@柳叶氘,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彩绘胡人牵驼木俑,摄影师@柳叶氘,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男性流行戴幞头,脚穿长靴,

(幞头戴法及种类,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外穿左右开衩的“缺胯袍”,再在腰上系革带。

(唐代官吏及侍从形象示意,绘画@刘永华,摄影师@柳叶氘&孙志军,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女性的服饰则更加多样,女扮男装竟成为风尚,大胆将个性张扬。

(唐三彩男装女俑,其是否为女俑仍存疑,摄影师@动脉影,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唐三彩男装女俑,其是否为女俑仍存疑,摄影师@朱金华,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上衣下裙的“襦裙”,取代了深衣,备受贵族女性宠爱。

(陶彩绘女俑,摄影师@苏李欢,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陶彩绘女俑,摄影师@李文博,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陶彩绘女俑,摄影师@动脉影,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有的裙腰高至胸部以上,外罩清透薄衫并挂上披帛,内衣若隐若现令人遐想。

(《簪花仕女图》中贵妇们赏花游园的场景,创作时间上部分学者持宋代说,摄影师@Wikimedia Commons,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有的戴上帽檐加缀纱网的“帷帽”,在风中飘摇着美丽的面庞。

(彩绘骑马戴帷帽仕女俑,摄影师@柳叶氘,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裙子种类超越前代,绣绘的纹样花式繁多,完美显现唐代女性的丰腴身材。唐玄宗宠爱的杨贵妃所穿“石榴裙”曾令众人为之颠倒。

▼请横屏观看

(《虢国夫人游春图》节选画面,虢国夫人为前面的“男性”还是后面的女性尚有争议;虢国夫人是杨贵妃的姐姐,她们的生活非常豪奢,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唐代女性的发型同样充满了无穷想象。

(出土的各式女俑发髻,摄影师@动脉影,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梳着双环望仙髻的彩绘陶女佣,摄影师@柳叶氘,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有的还会在发髻上插小梳子等饰品进行点缀。

(嵌松石金发饰,摄影师@动脉影,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其他唐代发饰,摄影师@动脉影,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整体妆容非常摩登,喜欢面积大到夸张的“红妆”,

(持杯女子绢画,摄影师@柳叶氘,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脸上的“花钿”“斜红”“面靥(yè)”应有尽有。

(唐代女性彩妆类型示意,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唐代女性化妆步骤示意,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除此之外,布料花纹受外国文化影响,融合出了典型的唐风式样,宫廷与民间均多为采用。

(唐代纹样示意,其中宝相花是佛教莲花纹与唐代的牡丹结合,联珠纹受波斯萨珊王朝影响,摄影师@核桃蛋&柳叶氘,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而唐代的服饰文化被其他国家吸收借鉴,至今仍焕发着无尽光彩。

(日本画作上的女性颇具唐风色彩,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这真是一个如今看来都令人诧异的时代。极度开放、极度包容,处处体现着人们因国家强盛所产生的无与伦比的自信。

(三彩梳妆女坐俑,摄影师@柳叶氘,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其他陶俑,摄影师@苟秉宸,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其他陶俑,摄影师@动脉影,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在跌宕起伏的历史长河中,这种自信却未能持续下去,服饰形制逐渐回归典雅,磨去了大唐盛气,同时也意味着它将愈加精致、愈加成熟。

04 穿上精致宋元-明清

历经唐末的混乱和动荡,宋代的社会面貌已大为不同。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的程朱理学成为当时重要的社会思潮,承袭前代男性服饰的“道袍”简约朴素。

(苏东坡画像,图像来源@Wikimedia Commons,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针对女子的规矩也越来越多,甚至还出现了缠足现象,纤细瘦小成为女性的主流审美,穿着凸显清瘦身材的“褙(bèi)子”变为出街的时髦打扮。

(《歌乐图》中穿褙子的女性,摄影师@柳叶氘,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历经百年经济大发展,宋代的整体繁荣程度竟超越唐代达到历代巅峰,当时东京开封衣物相关行业达百余种,市民阶层异常活跃,整个城内可谓“衣山衣海”。

▼请横屏观看

(《清明上河图》中开封城内的画面,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呆板的传统礼制越来越压抑不住人们躁动的内心。为了能够展示出自己的财富与美丽,人们在衣服的细节处多做考量,尤其是领口和前襟部位织入金线或加上精美的刺绣,低调中透漏着奢靡。

(五彩翟鸟纹宋锦皇后服,摄影师@动脉影,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公元1243年,一位年仅17岁的女子不幸离世。悲痛欲绝的亲人在她的墓中放入了高达354件的服饰和丝织品,几乎涵盖了所有高级面料,样式从内衣到袜布无所不包。

(黄昇墓出土衣物,摄影师@动脉影&核桃蛋,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这种精致华丽还明显地体现在宋代女子的头顶上。为了梳出高大的发髻,出现了专门出售“假发”的店铺,插戴的头饰越来越大,有时还要缀上应季的鲜花。

(宋代男性也爱簪花;图是《卖货郎》中簪花的男性,图片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至元时,风格与中原迥异的蒙古人也迅速被精致生活与豪华气派感染,大量使用金线织成的布料。贵族们不仅身穿炫人眼目的金锦,连被褥和帐篷也不放过。

(元男子形象示意,绘画@刘永华,图片来源@中国丝绸博物馆,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明代衣物的质量和种类更为蓬勃。当时的网红产品“南京云锦”,需要织入金线和动物的羽毛,故有“寸锦寸金”之美誉。

(现代南京云锦,摄影师@戚伟民,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若是制作特殊袍料,繁复程度更是令人咂舌,需要两层楼高的“花楼”织机拉花,每天甚至只能编织2寸。

(明代的精美布料缂丝凤穿牡丹团花,摄影师@风沉郁,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得益于工匠们高超的金属制作工艺,诸多配饰玲珑剔透,

(明代各种各样的饰品合集,摄影师@柳叶氘&苏李欢&路客看见&傅鸿超&唐一帆,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明孝端皇后所戴的“九龙九凤冠”用金丝堆累工艺焊接,全冠共有天然红宝石百余粒、珍珠5000余颗。

(孝端皇后凤冠,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孝端皇后画像,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除此之外,明代的服饰纹样同样丰富,细致地刻画了诸多吉祥寓意。

(织金寿字龙云肩通袖龙栏妆花缎衬褶袍,摄影师@戚伟民,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这种符号象征在明代官服的运用上达到极致。先是承袭唐制用颜色将官服分成三等,后来又用长宽均为40cm的刺绣制品,区分文武百官品级,文官使用鸟纹象征文采,

(明文官补子,摄影师@动脉影,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武官使用兽纹象征勇猛。

(明武官补子,图片来源@周坤/山东博物馆,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他们均佩戴冠后竖立两翅的乌纱帽,全身精致得体。

(明男子形象示意,绘图@刘永华,摄影师@周坤/山东博物馆,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曾7次下西洋的宦官郑和,与近3万人的庞大队伍,犹如一个明朝大型服装展示团,浩浩荡荡地驶往不同国家,带去了中国的服饰和审美。

▼请横屏观看

(《明宣宗行乐图》节选画面中明代官员出行的服饰着装,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千姿百态的精致华丽便是整个明代服饰的气质,堪称中国古代服饰艺术的典范。

(马面裙是明清时期女子的经典裙式,摄影师@川后&周坤/山东博物馆,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至清时纺织工艺继续精进,帝王贵族多崇尚豪奢风格,服饰的精致华丽程度已达到中国古代登峰造极的境地,有数不尽的织品种类,

(各式各样的清代织品,摄影师@动脉影,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数不尽的织品颜色,

(秋香色缂丝五彩云蝠金龙吉服袍料,摄影师@动脉影,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数不尽的精美饰品。

(清代各种各样的饰品合集,摄影师@傅鸿超&动脉影&柳叶氘&肖怡宁,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出现于宋元时期的纽扣开始代替系带在服装上大量使用,“立领”等样式也大量出现,开启了服饰的新面貌。

(贵族多采用金银以及翡翠等宝石制成的扣子;图是清代出土纽扣,摄影师@路客看见&动脉影,制图@王申雯&汉青/星球研究所)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清朝统治者在入关时,严令汉人改穿满服并剃发留辫,

(北方游牧民族髡(kūn)发样式,髡发即剃发;清政府后来颁布“十从十不从”,其中汉族女性可保留汉族服制,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朱墙黄瓦之下,来来往往的帝王大臣,均穿着极具满族特征的服饰,

(明黄色缎绣金龙朝袍,图片来源@动脉影,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清康熙皇帝画像,图片来源@Wikimedia Commons,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使用极具满族特征的礼仪。

(明黄缎彩绣平金龙锦龙袍上的马蹄袖,摄影师@傅鸿超,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宫中的满族女子脚踩“花盆底”,穿着直筒的袍服,普遍做“旗头”打扮。

(清代人物形象示意,绘画@刘永华,摄影师@动脉影&视觉中国,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而汉族女子,或着“马面裙”或束“牡丹头”,承袭着明代最后的风范。

(《雪艳图》轴上的清代汉族女子形象,摄影师@柳叶氘,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1840年,西方用武力打开帝国的大门。随着中国最后的封建王朝落下帷幕,中国古代服饰史走向终点。女子或烫头发或穿旗袍,男子或剪辫子或穿西装,全新的时代到来。

(中华民国及现代人物形象示意,绘画@刘永华,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05 尾声

至此,这场穿越7000年的时装秀迎来了最熟悉的模样。

如今的我们自由穿着,

(2017年1月28日,山西运城举办“少年象棋王楚汉争霸赛”,“小棋王”们身着古装正在对弈,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随性打扮,

(2020年4月,浙江嘉兴西塘古镇景区里的汉服爱好者身着古装乘游船赏樱,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过去的封建禁锢,早已随着滚滚逝去的岁月一去不复返。

(2021年4月,汉服爱好者在湖北荆州方特东方神画乐园参与春日汉服巡游,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而曾经的美好,随着数以亿计的古代衣物,在地下腐烂再不见往日光彩。

(出土的2000多年前的素纱襌衣被誉为国宝,曾被毁坏后又修复,摄影师@王瑞&卢鸣浪,制图@王申雯/星球研究所)

为了能够重现古代服饰的真实面貌,无数专家学者埋头苦干,将幸存文物一件件复原,一个美丽的“衣冠大国”才得以展现于世。

(2022年4月,深圳市龙岗区开幕的“春日花朝节”上演大型古风服装秀,街上人山人海,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正所谓“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千年华夏衣冠,沉浸着时代明暗,积淀着文明璀璨,彰显着人世沉浮。

这便是华夏衣冠之多彩,也是不该被遗忘的中国之美。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周罗衣图片:潘晨霞设计:王申雯&汉青审校:阿春&阿烧&胡眠眠

特别鸣谢

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 刘永华耕林童书馆山东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

专家审核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贾玺增 教授

【参考文献】

[1] 黄能馥,陈娟娟等编著. 服饰中华 中华服饰七千年[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3.07.[2] 贾玺增著. 中外服装史[M]. 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21.[3] 孙机著. 华夏衣冠 中国古代服饰文化[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08.[4] 韩香花. 史前至夏商时期中原地区手工业研究[D].郑州大学,2010.[5] (韩)崔圭顺著. 中国历代帝王冕服研究[M]. 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 2007.12.[6] 李芽著. 中国历代妆饰[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4.02.[7] 罗祎波. 汉唐时期礼仪服饰研究[D].苏州大学,2011.[8] 王雪莉. 宋代服饰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2006.

星球研究所,以地理的视角,专注于探索极致世界

···THE END··


中国古代各朝代发型、服饰都是怎样的?

先谢邀,再声明:由于问题过于宏大,以下资料对各个朝代的服饰与发型研究,也趋向于高度总结式。

一、秦汉服饰

秦汉时期,虽不是中国服饰演变史中最瑰丽的一页,但绝对是最有力度的一页,它的很多风格都给予后世以重要影响。

概括起来,秦汉服饰的主要特点有:

第一,服饰的种类和式样更加丰富。

如头衣有冠、巾、冕、筓、帻、胜等;体衣则有衣、裳、裙、深衣、袍、褐、中衣、小衣、衫子、裘、皮衣等。胫衣有袴、裹衣、履等。此外,礼服、祭服和佩饰也日趋增加。

第二,在服饰中体现出了较为严格的等级制度。

主要体现在服饰的样式、色彩和佩饰的规定上。

第三,确立较为完备的服饰制度。

第四,纺织印染业进一步发展,开始出现制衣官吏褐组织机构。

1、男子袍服与冠履

1) 袍:右衽,以大袖为多,袖口收缩紧小,领、袖以花边纹样进行装饰。

曲裾袍:承战国深衣式,西汉早期多见。

曲裾,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深衣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直裾袍:西汉时出现,东汉时盛行。

2) 裤:为袍服之内下身所服,早期无裆。

3) 褝衣:无里衬的单层衣,为仕宦平日燕居之服。

素纱褝衣是马王堆汉墓发掘出的实物中最为罕见的一件,衣长128cm,两袖通长190cm,全部重量只有48g。

4) 冠:

冕冠:俗称“平天冠”。长冠:俗称“高祖冠”或“刘氏冠”。武冠:原为胡人装束,后延至唐宋,一直为武将所用。法冠:也叫獬豸冠。梁冠:也叫进贤冠。

2、女子深衣、襦裙与佩饰

1) 深衣:秦汉妇女礼服,仍承古仪,以深衣为尚。

《后汉书》记:贵妇入庙助蚕之服“皆深衣制”,但衣襟层数在原有基础上又有所增加,下摆部分肥大,腰身裹得很紧,衣襟角处缝一根绸带系在腰或臀部。

2) 襦裙:汉代妇女仍沿用战国时的襦裙配套穿着的习惯。

襦裙一直是中国古代妇女的主要装束。 襦是一种短衣,长至腰间,穿着时下身配裙。

3) 女子发式:

二、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是政治和经济动荡的时期,士大夫阶层形成了消极的社会风气,追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享乐主义,沉沦于颓废的生活方式,以老庄、佛道思想为时尚。

这种风气也直接反映在人们的衣冠服饰上。最有代表性的是当时的“竹林七贤”。

宽衣博带是这时期的流行服饰。男子穿衣敞胸露臂,衣服披肩,追求轻松、自然、随意;女子服饰则长裙拖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优雅而飘逸。

1、男子服饰

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

大袖宽衫展示图及漆纱笼冠

2、女子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着。

这种服装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在衣服的下摆部位,加一些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

另外,由于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

三、隋唐服饰

唐代承袭了先前历代的冠服制度,同时,又通过丝绸之路及和平政策与异族同胞及异域他国交往日密,博采众族之长,成为服饰史上的百花争艳的时代。

其辉煌的服饰盛况是中国服饰史上的耀眼明珠,在世界服饰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男子圆领袍衫与幞头

1) 圆领袍衫:

亦称团领袍衫,是隋唐时期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的服式,当为常服。

圆领袍衫受到北方民族的影响,整体各部位变化不大,一般为圆领、右衽,领、袖及襟处有缘边。

文官衣略长而至足踝或及地,武官衣略短至膝下。

2) 幞头:

这一时期男于最为普遍的首服。

初期以一幅罗帕裹在头上,较为低矮。后在幞头之下另加巾子,以桐木、丝葛、藤草、皮革等制成,犹如一个假发髻,以保证裹出固定的幞头外形。

2、女子冠服与妆饰

隋唐五代时期的女子服饰,是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

大唐三百余年中的女子服饰形象,主要分为襦裙服、男装、胡服三种配套服饰。

1) 襦裙和半臂:半臂是襦裙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半臂似今短袖衫,因其袖子长度在裲裆与衣衫之间,故称其为半臂。

2) 大袖衫:

3) 女着男装:

女子效仿男子的装束,成为唐代女装的一大特点,即穿圆领袍衫,裹幞头,穿乌皮靴。女子着男装,于秀美俏丽之中,别具一种潇洒英俊的风度。

同时说明,唐代对妇女的束缚明显小于其它封建王朝。

4) 女穿胡服:

受胡舞(胡旋舞、浑脱舞、柘枝舞)的影响,女穿胡服成为唐代女装的又一大特点。回鹘装的基本特点是略似男子的长袍,翻领、袖子窄小而衣身宽大,下长曳地。

5) 发式与面靥:

唐代妇女好面妆,奇特华贵,变幻无穷。如面部施粉,唇涂胭脂,敷粉施朱之后,要在额头涂黄色月牙状饰面,各种眉式流行周期很短。

唐代妇女的妆饰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据说妆成此式,连同堕马髻、弓身步,越发显女子纤弱之态,令人顿生怜爱之情。

四、宋辽金元服装

宋代的丝织品产量、质量与花色品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与提高,但服饰式样却没有很大的变化,远远没有唐代服饰式样丰富,款式也没有唐代大胆开放,颜色和配饰就更不如唐代雍容华贵。

这是受到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哲学观点的影响造成的。

宋人力图恢复古制的做法,不但影响到了美学,也影响到了人们的着装,以至于使宋代服饰显得非常保守。

总的说来,宋朝服饰一洗唐朝的繁复华丽,去掉了过多的修饰和奢靡,变得朴素实用,呈现出了清新、朴实、自然、雅致的景象。

1、朝服

也称具服,朝会时使用。上身用朱衣,下身系朱裳,即穿绯色罗袍裙、衬以白花罗中单,束以大带,再以革带系绯罗蔽膝,方心曲领,挂以玉剑、玉佩、锦绶,着白绫袜黑色皮履。

这种服饰,以官职大小有所不同,六品以下就没有中单、佩剑及锦绶。中单即禅衣,衬在里面,在上衣的领内露出。

2、襕衫

宋时期的男子常服以襕衫为尚。

襕衫又称襕袍,属于袍衫,以白细布制成,圆领大袖,腰间有襞积,下长过膝,在衫下摆的膝盖位置,则要加接一幅横襕,始见于唐代,流行于宋代。

3、官服(公服)

也称公服,宋朝百官常朝视事,皆穿公服,唯在祭祀典礼及隆重朝会时穿着祭服或朝服。

公服基本承袭唐代的款式曲领大袖,下裾加一道横襕,腰间束以革带,头戴幞头,脚穿靴或革履。公服幞头,一般都用硬翅,展其两角,只有便服才戴软脚幞头。公服所佩的革带,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之一。

4、首服

1) 幞头:

从唐代演变成两种,一是平脚幞头,方形,背后左右两侧伸出一脚,用铁丝,竹蔑,琴弦为骨,最初较短,后来逐渐延长。

可以随时取戴,和帽子相同,所有的君臣都可通用。另一种是软脚幞头,圆顶,为非官场和不同阶层的戴用。

2) 幅巾:

东坡巾:高装巾子,乌角巾,相传是因为苏东坡常戴而得名。

形制为四角突出,内外四墙,内墙较外墙高出很多,戴上使人有一种端正,持重,高雅之感,因而深受文人雅士喜爱,东坡巾自宋代以来至明代都为文士,隐官以至朝官所服,成为一种典型的服饰文化形象。

5、女子礼服

6、褙子(背子)

褙子为长袖、长衣身,腋下开胯。领型有直领对襟式、斜领交襟式、盘领交襟式三种,以直领式为多。

五、明代服装

明代最有特点的服装当属官服。明代官服排斥元代异族服饰,禁胡服、胡语、胡姓。

朱元璋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于是明代官服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出现了历代官服之集大成现象,成为封建社会末期官服的典范。

1、朝服

朝服以袍衫为代表,戴梁冠,着云头履。朝廷的服制对佩绶、笏板也做了规定。

朝服为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颂诏开读、进表、传制时百官穿服,实际上是一种庆典礼仪服,以冠和革带来区别官品高下。

袍服俱为赤罗衣,白纱中单,青饰领缘,赤罗裳青缘,赤罗蔽膝,赤白二色大带,革带,佩绶,白袜黑履。

明代朝服表

2、公服

公服用于早晚朝奏事、侍班、谢恩、见辞等活动中,是一种面见皇帝时的礼服。

衣用盘领右衽袍,袖宽三尺。袍上的花纹以大小来分品级。戴幞头有漆、纱二等,展角各长一尺二寸。服带以质分品,着皂靴。

明代公服表

3、常服

文武官员日常处理公务时穿的官服为常服,初时与公服相同,洪武二十四年,在袍服上增加区别品级的补子,即一种方形绣有鸟纹兽纹图案的丝织物,补缀在服装胸前和后背,其符号象征意义更强了。

明代补子图案表

4、男子首服

1) 幞头:

分为公服幞头与常服幞头。

2) 四方平定巾:

四方平定巾,顾名思义,是江山稳固,四海升平的意思。以黑色纱罗制成,展开时四角都是方的,而且可以折叠,携带十分方便,于是也为官吏所使用,只是使用时间有所限制。

3) 网巾:

“网巾”是一种系束发髻的网罩。用黑色的绳子、马尾和棕丝编制而成的。

4) 六合一统帽:

明代市井之中流行一种“六合一统帽”,是朱元璋在四方平定巾之前设计的,取“四方平定,六合一统”的吉祥意义。

这种帽子是用六片罗帛制成的,下有帽檐。从形状上看和今天的“瓜皮帽”相差无几,当时南方百姓冬天都戴它。

5、女子冠服

明代女装基本沿袭了宋代女装的样式,仍然以衫、袄、褙子、比甲、裙子、膝裤为主要装扮。

1) 凤冠:

凤冠,因以凤凰点缀而得名。凤凰是万鸟之王,所以只有皇后或公主才配得上它。

明代凤冠实际上是在宋代的冠梳影响下形成的,它用金属丝网或者竹篾作为骨架,上面罩纱,再镶嵌金银花钿,装饰上珠宝流苏。

2) 霞帔:

与凤冠相配套,实际上就是南北朝时期的帔子。

隋唐的时候,因为它形状像天上的红霞,因此被称作“霞帔”,到了宋代被列为后妃之礼服。

霞帔是一条从肩上披到胸前的彩带,用锦缎制作,上面绣花,两端呈三角形,下面悬挂一颗金玉坠子。

6、女子便服

1) 比甲:

比甲(马甲)是无袖无领的对襟式上衣,始于元代,至明中叶成为青年妇女穿着的半长外衣。

比甲的花样、色彩、装饰非常丰富,穿在衫裙的外面,胸前敞开,或在腰间束帛,衬托得女子的身材更加窈窕,所以很受明代妇女的青睐。

2) 水田衣:

明代一般妇女服饰,是一种以各色零碎锦料拼合缝制成的服装,形似僧人所穿的袈裟,因整件服装上下大小不等的衣料呈纵横交错之势,形如水田而得名。

六、清朝服装

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中原地区。

几千年来世代相传的传统服制度由于满族八旗兵的进关而遭到破坏。这种变革是历史上“胡服骑射”、“开放唐装”之后的第三次明显的突变。

旗装以它用料节省,制作简便和服用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的繁复。

1、清朝礼帽制度

1) 礼帽:礼帽还叫大帽,因季节分为八月到次年二月之间戴的暖帽和三月到八月戴的凉帽。

暖帽是圆形的,不但有圆顶,四周还有一圈圆圆宽宽的折檐。暖帽是用黑色的呢子、绸缎、绒布等布料制成的。

凉帽则是一个圆锥体的笠帽,是用玉草或藤丝、竹丝编成的,外面罩上罗纱,缀上红色的帽纬,顶珠与暖帽相同。其他的同于暖帽。

2) 花翎:

因为孔雀翎尾部那圈中心是蓝黑色的,很耀眼的花斑像眼睛一样,被清人称之为“眼”。

花翎有三眼、双眼、单眼和无眼之分,品级不同,眼数也不同,有眼的叫花翎,无眼的叫蓝翎。

按照清朝的惯例,三眼花翎只有贝子(王子)能戴,双眼花翎只有国公、和硕额附(驸马)能戴,至于内大臣、侍卫、护卫、统领、参领等,就只能戴单眼花翎了,而一般官员是不能戴花翎的。

另外,有军功者和皇帝给予特别恩赐的官员也可以戴花翎。

2、男子服装

清朝官员的礼服就是蟒袍,在等级标志上吸收明朝的制度,各级官员的蟒袍都有详细规定。

皇子用金黄色的九蟒袍;一品至三品的官员用蓝或石青色的四爪九蟒袍;四品至六品的官员用蓝或石青色的四爪八蟒袍;七品至九品的官员用蓝或石青色的四爪五蟒袍。

3、女子冠服

1) 清代女龙袍:

清代龙袍,不仅皇帝有,皇后、皇太后也有,只是纹样不同。

清代女龙袍是圆领、右衽、大襟、左右开气的长袍,袖子很有特色,有袖身、接袖、综袖、马蹄袖端。龙袍以明黄色为主,领与接袖、中接袖、袖端为石青色。棉、夹、裘根据季节而定。

开领和袖子比较特别,开领是从领口右缘向右方折斜的,袖子由袖身、接袖、综袖(中接袖)、马蹄袖相接而成。除了领袖,朝袍还有一点不同于斜领、圆领的一般款式,那就是在腋下至肩部加缝了一段上宽下窄的装饰性护肩。

2) 朝褂:

朝袍之外的服饰是朝褂,对襟、圆领、无袖、开气,通身绣金立龙纹,也绣有龙云及八宝平水等纹样。领后也和朝袍一样,垂有明黄色丝绦,绦上缀有珠宝。

3) 其他:

百蝶袍

4、满族旗式坤鞋

平底鞋。鞋面用布、缎制成,还要彩绣花卉图案。为了便于行走,平底鞋的前端底部要稍削成斜坡状;马蹄底鞋,因其外形及落地印痕非常像马蹄,故而得名。马蹄底鞋是妇女的高底鞋,鞋底中部用木制成,前面平直,后面呈圆形,上面细下面宽;花盆底鞋,成倒梯形状,颇像花盆,故而得名。花盆底鞋也是妇女高底鞋,鞋底中部也是用木制成,上敞下敛。

5、女子发式

1) 小两把头:

2) 大拉翅:

后记:如果要细致划分,其实每个朝代的服饰从开朝到灭亡,也经历了不同的演变。譬如最后这一块的清朝女子发型发饰 ,仔细论起来,估计又是两三千字,几十张图。所以小伙伴们对哪一个朝代的服饰感兴趣,可以去深挖。

欢迎收藏,欢迎点赞。只收藏不点赞,酥酥大概一定会哭吧

ps:酥酥酱:中国汉族各朝代新娘嫁衣是怎么样的呢? 这里是一篇专门讲古代新娘嫁衣的文章,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中国古代各朝代发型、服饰都是怎样的?

先谢邀,再声明:由于问题过于宏大,以下资料对各个朝代的服饰与发型研究,也趋向于高度总结式。

一、秦汉服饰

秦汉时期,虽不是中国服饰演变史中最瑰丽的一页,但绝对是最有力度的一页,它的很多风格都给予后世以重要影响。

概括起来,秦汉服饰的主要特点有:

第一,服饰的种类和式样更加丰富。

如头衣有冠、巾、冕、筓、帻、胜等;体衣则有衣、裳、裙、深衣、袍、褐、中衣、小衣、衫子、裘、皮衣等。胫衣有袴、裹衣、履等。此外,礼服、祭服和佩饰也日趋增加。

第二,在服饰中体现出了较为严格的等级制度。

主要体现在服饰的样式、色彩和佩饰的规定上。

第三,确立较为完备的服饰制度。

第四,纺织印染业进一步发展,开始出现制衣官吏褐组织机构。

1、男子袍服与冠履

1) 袍:右衽,以大袖为多,袖口收缩紧小,领、袖以花边纹样进行装饰。

曲裾袍:承战国深衣式,西汉早期多见。

曲裾,战国时期流行的深衣,汉代仍然沿用,但多见于西汉早期。到东汉,男子穿深衣者已经少见,一般多为直裾之衣,但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深衣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

直裾袍:西汉时出现,东汉时盛行。

2) 裤:为袍服之内下身所服,早期无裆。

3) 褝衣:无里衬的单层衣,为仕宦平日燕居之服。

素纱褝衣是马王堆汉墓发掘出的实物中最为罕见的一件,衣长128cm,两袖通长190cm,全部重量只有48g。

4) 冠:

冕冠:俗称“平天冠”。长冠:俗称“高祖冠”或“刘氏冠”。武冠:原为胡人装束,后延至唐宋,一直为武将所用。法冠:也叫獬豸冠。梁冠:也叫进贤冠。

2、女子深衣、襦裙与佩饰

1) 深衣:秦汉妇女礼服,仍承古仪,以深衣为尚。

《后汉书》记:贵妇入庙助蚕之服“皆深衣制”,但衣襟层数在原有基础上又有所增加,下摆部分肥大,腰身裹得很紧,衣襟角处缝一根绸带系在腰或臀部。

2) 襦裙:汉代妇女仍沿用战国时的襦裙配套穿着的习惯。

襦裙一直是中国古代妇女的主要装束。 襦是一种短衣,长至腰间,穿着时下身配裙。

3) 女子发式:

二、魏晋南北朝服饰

魏晋是政治和经济动荡的时期,士大夫阶层形成了消极的社会风气,追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享乐主义,沉沦于颓废的生活方式,以老庄、佛道思想为时尚。

这种风气也直接反映在人们的衣冠服饰上。最有代表性的是当时的“竹林七贤”。

宽衣博带是这时期的流行服饰。男子穿衣敞胸露臂,衣服披肩,追求轻松、自然、随意;女子服饰则长裙拖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优雅而飘逸。

1、男子服饰

魏晋时期的男子一般都穿大袖翩翩的衫子,直到南朝时期,这种衫子仍为各阶层男子所爱好,成为一时的风尚。

大袖宽衫展示图及漆纱笼冠

2、女子服饰

魏晋南北朝时期,传统的深衣制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妇女中间却仍有人穿着。

这种服装与汉代相比,已有较大的差异。在衣服的下摆部位,加一些饰物,通常以丝织物制成。其特点是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相叠。

另外,由于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比较长,走起路来,如燕飞舞。到南北朝时,这种服饰又有了变化,去掉了曳地的飘带,而将尖角的“燕尾”加长,使两者合为一体。

三、隋唐服饰

唐代承袭了先前历代的冠服制度,同时,又通过丝绸之路及和平政策与异族同胞及异域他国交往日密,博采众族之长,成为服饰史上的百花争艳的时代。

其辉煌的服饰盛况是中国服饰史上的耀眼明珠,在世界服饰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男子圆领袍衫与幞头

1) 圆领袍衫:

亦称团领袍衫,是隋唐时期士庶、官宦男子普遍穿着的服式,当为常服。

圆领袍衫受到北方民族的影响,整体各部位变化不大,一般为圆领、右衽,领、袖及襟处有缘边。

文官衣略长而至足踝或及地,武官衣略短至膝下。

2) 幞头:

这一时期男于最为普遍的首服。

初期以一幅罗帕裹在头上,较为低矮。后在幞头之下另加巾子,以桐木、丝葛、藤草、皮革等制成,犹如一个假发髻,以保证裹出固定的幞头外形。

2、女子冠服与妆饰

隋唐五代时期的女子服饰,是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

大唐三百余年中的女子服饰形象,主要分为襦裙服、男装、胡服三种配套服饰。

1) 襦裙和半臂:半臂是襦裙装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半臂似今短袖衫,因其袖子长度在裲裆与衣衫之间,故称其为半臂。

2) 大袖衫:

3) 女着男装:

女子效仿男子的装束,成为唐代女装的一大特点,即穿圆领袍衫,裹幞头,穿乌皮靴。女子着男装,于秀美俏丽之中,别具一种潇洒英俊的风度。

同时说明,唐代对妇女的束缚明显小于其它封建王朝。

4) 女穿胡服:

受胡舞(胡旋舞、浑脱舞、柘枝舞)的影响,女穿胡服成为唐代女装的又一大特点。回鹘装的基本特点是略似男子的长袍,翻领、袖子窄小而衣身宽大,下长曳地。

5) 发式与面靥:

唐代妇女好面妆,奇特华贵,变幻无穷。如面部施粉,唇涂胭脂,敷粉施朱之后,要在额头涂黄色月牙状饰面,各种眉式流行周期很短。

唐代妇女的妆饰已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据说妆成此式,连同堕马髻、弓身步,越发显女子纤弱之态,令人顿生怜爱之情。

四、宋辽金元服装

宋代的丝织品产量、质量与花色品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与提高,但服饰式样却没有很大的变化,远远没有唐代服饰式样丰富,款式也没有唐代大胆开放,颜色和配饰就更不如唐代雍容华贵。

这是受到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哲学观点的影响造成的。

宋人力图恢复古制的做法,不但影响到了美学,也影响到了人们的着装,以至于使宋代服饰显得非常保守。

总的说来,宋朝服饰一洗唐朝的繁复华丽,去掉了过多的修饰和奢靡,变得朴素实用,呈现出了清新、朴实、自然、雅致的景象。

1、朝服

也称具服,朝会时使用。上身用朱衣,下身系朱裳,即穿绯色罗袍裙、衬以白花罗中单,束以大带,再以革带系绯罗蔽膝,方心曲领,挂以玉剑、玉佩、锦绶,着白绫袜黑色皮履。

这种服饰,以官职大小有所不同,六品以下就没有中单、佩剑及锦绶。中单即禅衣,衬在里面,在上衣的领内露出。

2、襕衫

宋时期的男子常服以襕衫为尚。

襕衫又称襕袍,属于袍衫,以白细布制成,圆领大袖,腰间有襞积,下长过膝,在衫下摆的膝盖位置,则要加接一幅横襕,始见于唐代,流行于宋代。

3、官服(公服)

也称公服,宋朝百官常朝视事,皆穿公服,唯在祭祀典礼及隆重朝会时穿着祭服或朝服。

公服基本承袭唐代的款式曲领大袖,下裾加一道横襕,腰间束以革带,头戴幞头,脚穿靴或革履。公服幞头,一般都用硬翅,展其两角,只有便服才戴软脚幞头。公服所佩的革带,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之一。

4、首服

1) 幞头:

从唐代演变成两种,一是平脚幞头,方形,背后左右两侧伸出一脚,用铁丝,竹蔑,琴弦为骨,最初较短,后来逐渐延长。

可以随时取戴,和帽子相同,所有的君臣都可通用。另一种是软脚幞头,圆顶,为非官场和不同阶层的戴用。

2) 幅巾:

东坡巾:高装巾子,乌角巾,相传是因为苏东坡常戴而得名。

形制为四角突出,内外四墙,内墙较外墙高出很多,戴上使人有一种端正,持重,高雅之感,因而深受文人雅士喜爱,东坡巾自宋代以来至明代都为文士,隐官以至朝官所服,成为一种典型的服饰文化形象。

5、女子礼服

6、褙子(背子)

褙子为长袖、长衣身,腋下开胯。领型有直领对襟式、斜领交襟式、盘领交襟式三种,以直领式为多。

五、明代服装

明代最有特点的服装当属官服。明代官服排斥元代异族服饰,禁胡服、胡语、胡姓。

朱元璋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于是明代官服上采周汉,下取唐宋,出现了历代官服之集大成现象,成为封建社会末期官服的典范。

1、朝服

朝服以袍衫为代表,戴梁冠,着云头履。朝廷的服制对佩绶、笏板也做了规定。

朝服为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颂诏开读、进表、传制时百官穿服,实际上是一种庆典礼仪服,以冠和革带来区别官品高下。

袍服俱为赤罗衣,白纱中单,青饰领缘,赤罗裳青缘,赤罗蔽膝,赤白二色大带,革带,佩绶,白袜黑履。

明代朝服表

2、公服

公服用于早晚朝奏事、侍班、谢恩、见辞等活动中,是一种面见皇帝时的礼服。

衣用盘领右衽袍,袖宽三尺。袍上的花纹以大小来分品级。戴幞头有漆、纱二等,展角各长一尺二寸。服带以质分品,着皂靴。

明代公服表

3、常服

文武官员日常处理公务时穿的官服为常服,初时与公服相同,洪武二十四年,在袍服上增加区别品级的补子,即一种方形绣有鸟纹兽纹图案的丝织物,补缀在服装胸前和后背,其符号象征意义更强了。

明代补子图案表

4、男子首服

1) 幞头:

分为公服幞头与常服幞头。

2) 四方平定巾:

四方平定巾,顾名思义,是江山稳固,四海升平的意思。以黑色纱罗制成,展开时四角都是方的,而且可以折叠,携带十分方便,于是也为官吏所使用,只是使用时间有所限制。

3) 网巾:

“网巾”是一种系束发髻的网罩。用黑色的绳子、马尾和棕丝编制而成的。

4) 六合一统帽:

明代市井之中流行一种“六合一统帽”,是朱元璋在四方平定巾之前设计的,取“四方平定,六合一统”的吉祥意义。

这种帽子是用六片罗帛制成的,下有帽檐。从形状上看和今天的“瓜皮帽”相差无几,当时南方百姓冬天都戴它。

5、女子冠服

明代女装基本沿袭了宋代女装的样式,仍然以衫、袄、褙子、比甲、裙子、膝裤为主要装扮。

1) 凤冠:

凤冠,因以凤凰点缀而得名。凤凰是万鸟之王,所以只有皇后或公主才配得上它。

明代凤冠实际上是在宋代的冠梳影响下形成的,它用金属丝网或者竹篾作为骨架,上面罩纱,再镶嵌金银花钿,装饰上珠宝流苏。

2) 霞帔:

与凤冠相配套,实际上就是南北朝时期的帔子。

隋唐的时候,因为它形状像天上的红霞,因此被称作“霞帔”,到了宋代被列为后妃之礼服。

霞帔是一条从肩上披到胸前的彩带,用锦缎制作,上面绣花,两端呈三角形,下面悬挂一颗金玉坠子。

6、女子便服

1) 比甲:

比甲(马甲)是无袖无领的对襟式上衣,始于元代,至明中叶成为青年妇女穿着的半长外衣。

比甲的花样、色彩、装饰非常丰富,穿在衫裙的外面,胸前敞开,或在腰间束帛,衬托得女子的身材更加窈窕,所以很受明代妇女的青睐。

2) 水田衣:

明代一般妇女服饰,是一种以各色零碎锦料拼合缝制成的服装,形似僧人所穿的袈裟,因整件服装上下大小不等的衣料呈纵横交错之势,形如水田而得名。

六、清朝服装

清朝是以满族统治者为主的政权机构,旗人的风俗习惯影响着中原地区。

几千年来世代相传的传统服制度由于满族八旗兵的进关而遭到破坏。这种变革是历史上“胡服骑射”、“开放唐装”之后的第三次明显的突变。

旗装以它用料节省,制作简便和服用方便,取代了古代的衣裙的繁复。

1、清朝礼帽制度

1) 礼帽:礼帽还叫大帽,因季节分为八月到次年二月之间戴的暖帽和三月到八月戴的凉帽。

暖帽是圆形的,不但有圆顶,四周还有一圈圆圆宽宽的折檐。暖帽是用黑色的呢子、绸缎、绒布等布料制成的。

凉帽则是一个圆锥体的笠帽,是用玉草或藤丝、竹丝编成的,外面罩上罗纱,缀上红色的帽纬,顶珠与暖帽相同。其他的同于暖帽。

2) 花翎:

因为孔雀翎尾部那圈中心是蓝黑色的,很耀眼的花斑像眼睛一样,被清人称之为“眼”。

花翎有三眼、双眼、单眼和无眼之分,品级不同,眼数也不同,有眼的叫花翎,无眼的叫蓝翎。

按照清朝的惯例,三眼花翎只有贝子(王子)能戴,双眼花翎只有国公、和硕额附(驸马)能戴,至于内大臣、侍卫、护卫、统领、参领等,就只能戴单眼花翎了,而一般官员是不能戴花翎的。

另外,有军功者和皇帝给予特别恩赐的官员也可以戴花翎。

2、男子服装

清朝官员的礼服就是蟒袍,在等级标志上吸收明朝的制度,各级官员的蟒袍都有详细规定。

皇子用金黄色的九蟒袍;一品至三品的官员用蓝或石青色的四爪九蟒袍;四品至六品的官员用蓝或石青色的四爪八蟒袍;七品至九品的官员用蓝或石青色的四爪五蟒袍。

3、女子冠服

1) 清代女龙袍:

清代龙袍,不仅皇帝有,皇后、皇太后也有,只是纹样不同。

清代女龙袍是圆领、右衽、大襟、左右开气的长袍,袖子很有特色,有袖身、接袖、综袖、马蹄袖端。龙袍以明黄色为主,领与接袖、中接袖、袖端为石青色。棉、夹、裘根据季节而定。

开领和袖子比较特别,开领是从领口右缘向右方折斜的,袖子由袖身、接袖、综袖(中接袖)、马蹄袖相接而成。除了领袖,朝袍还有一点不同于斜领、圆领的一般款式,那就是在腋下至肩部加缝了一段上宽下窄的装饰性护肩。

2) 朝褂:

朝袍之外的服饰是朝褂,对襟、圆领、无袖、开气,通身绣金立龙纹,也绣有龙云及八宝平水等纹样。领后也和朝袍一样,垂有明黄色丝绦,绦上缀有珠宝。

3) 其他:

百蝶袍

4、满族旗式坤鞋

平底鞋。鞋面用布、缎制成,还要彩绣花卉图案。为了便于行走,平底鞋的前端底部要稍削成斜坡状;马蹄底鞋,因其外形及落地印痕非常像马蹄,故而得名。马蹄底鞋是妇女的高底鞋,鞋底中部用木制成,前面平直,后面呈圆形,上面细下面宽;花盆底鞋,成倒梯形状,颇像花盆,故而得名。花盆底鞋也是妇女高底鞋,鞋底中部也是用木制成,上敞下敛。

5、女子发式

1) 小两把头:

2) 大拉翅:

后记:如果要细致划分,其实每个朝代的服饰从开朝到灭亡,也经历了不同的演变。譬如最后这一块的清朝女子发型发饰 ,仔细论起来,估计又是两三千字,几十张图。所以小伙伴们对哪一个朝代的服饰感兴趣,可以去深挖。

欢迎收藏,欢迎点赞。只收藏不点赞,酥酥大概一定会哭吧

ps:酥酥酱:中国汉族各朝代新娘嫁衣是怎么样的呢? 这里是一篇专门讲古代新娘嫁衣的文章,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中国古代各朝代发型、服饰都是怎样的?

你们看过关晓彤演的那个凤求凰了吗…就演的像老鸨子那个……

我这个回答…得从她开始…

不得不说这个缝纫机一样的发型吸引了我

在看古代剧时我经常有一个疑问

她们真的是这种发型吗?不沉吗?

在强烈的好奇心之下

我去做了功课

关小公主演的这个剧是在南北朝时期

她她她 南北朝还真是这种发型

这叫堕马髻 像从马上摔下来了一样

而且发髻越高 发饰越多 代表地位越高

还有《大长今》里面的盘头

朝鲜也是发型越高越大越牛X

于是她们死命往上加饰品、假发

直到后来有人因为这种发型太沉

压断了脖子…

这种发型才开始被禁…

古人还会戴假发哈哈哈哈哈

但是人家是为了增高发髻

不是因为像你一样秃头

一般是用犯人的头发做假发

唐代最奇葩,用木头做假发

把木头涂黑然后戴头上

其实我觉得别人一看就能看出来是假发吧…

不过秃头女孩们也不要太担心

慈溪太后40岁就秃头啦!

慈溪太后40岁就秃头啦!

慈溪太后40岁就秃头啦!

所以她的假发是真的为了掩饰秃头的,一种方法把假发以红胶粘住

两边再贴上发片,再由专门梳头的小太监细心的整理好

就成了一个精致的老太后啦

我这么说她会不会从棺材板里跳出来打我

老太后还有一种方法是直接做一个“假发套”戴上

后来越做越大就成了酱紫

是不是很熟悉

看起来和《甄嬛传》的发型很像

这种发型叫“大拉翅” 哈哈哈哈哈哈这个名字对不起我真的想笑

但是清末才出现大拉翅

所以甄嬛传的发型其实是不符合历史的

那么真正的雍正时期的发型是什么样子

安陵容这种二把头是最常见的

画重点!二把头都是不对称装饰!

所以像中间放个大花这种

穿越回去这样出门会被笑死的

还有这种包头

所以说大部分清宫剧发型都是假的假的~

当然我不是个肤浅的人

除了雍正的女人们

我还是爱雍正的

毕竟他这么萌

但是清初的发型其实是很幻灭的

其实是金钱鼠尾辫

大小就在后脑勺留一丢丢

而且辫子粗细还必须要能穿过钱孔

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上面这种发型!

后期才改良成电视剧里常见的阴阳头

知道了雍正的真实发型以后我决定不爱他了

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历史学家,但是我是一个认真的美妆博主!

你们要不要试着关注我一下!


中国古代各朝代发型、服饰都是怎样的?

你们看过关晓彤演的那个凤求凰了吗…就演的像老鸨子那个……

我这个回答…得从她开始…

不得不说这个缝纫机一样的发型吸引了我

在看古代剧时我经常有一个疑问

她们真的是这种发型吗?不沉吗?

在强烈的好奇心之下

我去做了功课

关小公主演的这个剧是在南北朝时期

她她她 南北朝还真是这种发型

这叫堕马髻 像从马上摔下来了一样

而且发髻越高 发饰越多 代表地位越高

还有《大长今》里面的盘头

朝鲜也是发型越高越大越牛X

于是她们死命往上加饰品、假发

直到后来有人因为这种发型太沉

压断了脖子…

这种发型才开始被禁…

古人还会戴假发哈哈哈哈哈

但是人家是为了增高发髻

不是因为像你一样秃头

一般是用犯人的头发做假发

唐代最奇葩,用木头做假发

把木头涂黑然后戴头上

其实我觉得别人一看就能看出来是假发吧…

不过秃头女孩们也不要太担心

慈溪太后40岁就秃头啦!

慈溪太后40岁就秃头啦!

慈溪太后40岁就秃头啦!

所以她的假发是真的为了掩饰秃头的,一种方法把假发以红胶粘住

两边再贴上发片,再由专门梳头的小太监细心的整理好

就成了一个精致的老太后啦

我这么说她会不会从棺材板里跳出来打我

老太后还有一种方法是直接做一个“假发套”戴上

后来越做越大就成了酱紫

是不是很熟悉

看起来和《甄嬛传》的发型很像

这种发型叫“大拉翅” 哈哈哈哈哈哈这个名字对不起我真的想笑

但是清末才出现大拉翅

所以甄嬛传的发型其实是不符合历史的

那么真正的雍正时期的发型是什么样子

安陵容这种二把头是最常见的

画重点!二把头都是不对称装饰!

所以像中间放个大花这种

穿越回去这样出门会被笑死的

还有这种包头

所以说大部分清宫剧发型都是假的假的~

当然我不是个肤浅的人

除了雍正的女人们

我还是爱雍正的

毕竟他这么萌

但是清初的发型其实是很幻灭的

其实是金钱鼠尾辫

大小就在后脑勺留一丢丢

而且辫子粗细还必须要能穿过钱孔

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上面这种发型!

后期才改良成电视剧里常见的阴阳头

知道了雍正的真实发型以后我决定不爱他了

虽然我不是专业的历史学家,但是我是一个认真的美妆博主!

你们要不要试着关注我一下!


中国古代各朝代发型、服饰都是怎样的?

我们常说,以衣为先。穿衣戴帽首先出于御寒遮体的生理需要,但也是文化的符号。

下面我们来看看三国时期的服饰特色:

服饰:传达身份等级地位

在中国古代,要是恭贺别人家生了儿子,会说这是「弄璋之喜」,璋是一种玉器,古人爱玉,《诗经》里说「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就是把君子的很多美德比作是玉,而璋又是专门用于礼仪场合的高贵玉器。

所以「弄璋之喜」的意思就是希望男孩长大成为君子,并且能飞黄腾达。而生女孩叫「弄瓦之喜」,瓦是陶土烧成的,人们认为,在上古时候,纺线的纺轮很多就是陶制的,随便拿个陶片就钻个孔就能纺线,所以女子长大能纺线,能持家。

当然今天社会平等,我们大可以不予理睬这种说法,但稍加思考,便能感受到纺织、衣服和玉器一样,早已成为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

也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品性爱好,从穿衣中体现地最为直观明显。而在古代,衣服也可以强烈传达身份等级地位。

具体说到三国时期的服饰,由于文献记载很少,实物几乎没有,图像材料也很缺失,所以我们对具体的情况还不很了解,但大概知道,总体上三国延续了汉代的情况。

这一点在三国时代许多物质文化领域都有反映,很多风尚、习俗都是继承了汉代。

大家对汉代的服饰了解较多,这是因为一来有像马王堆汉墓那样保存完好的墓葬,出土了多件衣服实物,最有名的就是那件 49 克重的素纱禅衣。

素纱禅衣,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二来,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壁画发现了很多,上面有很多人物形象,所以大致可以借助汉代的情况来了解三国的服饰。当然而我也没有能力一一描述细节,所以在这里选几个比较有特色的方面说一说。

古代四大美女貂蝉名字的由来

看一个人的装扮,肯定是从头开始看,如果对方头上有帽子或首饰的话,那肯定是最醒目的。三国时最传奇的女人是谁?看《三国演义》的话,我想大家都会说是貂蝉,王允家的歌妓,「连环计」的女主角。

不过《三国志•吕布传》只是说「卓常使布守中阁,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意思是,董卓经常使吕布守中阁,而吕布与貂蝉的一个侍婢私通,没有讲这个女子是王允家的,也没有讲名字。

不知道,当初大家看到貂蝉这个情节的时候,有没有对貂蝉这个名字产生过疑问?因为古代四大美女当中,另外三位的名字都还挺正常的。但是,貂和蝉不是两种动物吗?我也不知道这个名字到底是取意于何,但是,如果在三国时代说「貂蝉」这个词,人们想到的不是人,而是物。什么呢?请往头上看。

从汉代开始,一直到唐宋时期,能走到皇帝跟前的一些近臣,戴的冠上有一种特殊的装饰叫做「貂蝉」。在《晋书•舆服志》里有明确记载,近臣侍中和散骑常侍的冠上「加金珰,附蝉为饰,插以貂毛,黄金为竿,侍中插左,常侍插右。」

金铛

这里说的貂和蝉是两样物品,貂是貂尾,有着厚厚的绒毛。蝉呢?不是捕一只会叫的蝉放在帽子上,而指的是蝉纹金珰,就是一种带有镂空动物纹冠的小型金银配饰,通常在它的中央雕镂蝉纹,也有神兽纹。

当貂尾和蝉纹金珰两个插在头上的时候,就可以步入内廷、接近皇帝,所以这是一种接近内廷的通行证和护身符。否则再大的官,如果不能加上侍中或散骑常侍的名头,实际上就不能接近皇帝,权力就会受到较大的限制。

东晋蝉纹金珰 长 5.5cm 宽 5.5cm

图片来自南京博物总馆官网

在实际使用中,因为貂蝉冠雍容华贵,可以佩戴它的并不限于侍中和散骑常侍。从一般高级官僚到一国天子都可佩带,甚至连宫内的女官以及官员妻眷也有佩戴。

《北齐娄睿墓壁画》侍卫冠上正中插有珰

图片来自山西博物馆官网

三国之后的西晋有个八王之乱,《晋书》卷五十九《赵王伦传》曾经记载,八王之乱后期,有一个篡位自己要当皇帝的王,叫做赵王司马伦。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

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中国古代各朝代发型、服饰都是怎样的?

我们常说,以衣为先。穿衣戴帽首先出于御寒遮体的生理需要,但也是文化的符号。

下面我们来看看三国时期的服饰特色:

服饰:传达身份等级地位

在中国古代,要是恭贺别人家生了儿子,会说这是「弄璋之喜」,璋是一种玉器,古人爱玉,《诗经》里说「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就是把君子的很多美德比作是玉,而璋又是专门用于礼仪场合的高贵玉器。

所以「弄璋之喜」的意思就是希望男孩长大成为君子,并且能飞黄腾达。而生女孩叫「弄瓦之喜」,瓦是陶土烧成的,人们认为,在上古时候,纺线的纺轮很多就是陶制的,随便拿个陶片就钻个孔就能纺线,所以女子长大能纺线,能持家。

当然今天社会平等,我们大可以不予理睬这种说法,但稍加思考,便能感受到纺织、衣服和玉器一样,早已成为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

也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品性爱好,从穿衣中体现地最为直观明显。而在古代,衣服也可以强烈传达身份等级地位。

具体说到三国时期的服饰,由于文献记载很少,实物几乎没有,图像材料也很缺失,所以我们对具体的情况还不很了解,但大概知道,总体上三国延续了汉代的情况。

这一点在三国时代许多物质文化领域都有反映,很多风尚、习俗都是继承了汉代。

大家对汉代的服饰了解较多,这是因为一来有像马王堆汉墓那样保存完好的墓葬,出土了多件衣服实物,最有名的就是那件 49 克重的素纱禅衣。

素纱禅衣,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二来,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壁画发现了很多,上面有很多人物形象,所以大致可以借助汉代的情况来了解三国的服饰。当然而我也没有能力一一描述细节,所以在这里选几个比较有特色的方面说一说。

古代四大美女貂蝉名字的由来

看一个人的装扮,肯定是从头开始看,如果对方头上有帽子或首饰的话,那肯定是最醒目的。三国时最传奇的女人是谁?看《三国演义》的话,我想大家都会说是貂蝉,王允家的歌妓,「连环计」的女主角。

不过《三国志•吕布传》只是说「卓常使布守中阁,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意思是,董卓经常使吕布守中阁,而吕布与貂蝉的一个侍婢私通,没有讲这个女子是王允家的,也没有讲名字。

不知道,当初大家看到貂蝉这个情节的时候,有没有对貂蝉这个名字产生过疑问?因为古代四大美女当中,另外三位的名字都还挺正常的。但是,貂和蝉不是两种动物吗?我也不知道这个名字到底是取意于何,但是,如果在三国时代说「貂蝉」这个词,人们想到的不是人,而是物。什么呢?请往头上看。

从汉代开始,一直到唐宋时期,能走到皇帝跟前的一些近臣,戴的冠上有一种特殊的装饰叫做「貂蝉」。在《晋书•舆服志》里有明确记载,近臣侍中和散骑常侍的冠上「加金珰,附蝉为饰,插以貂毛,黄金为竿,侍中插左,常侍插右。」

金铛

这里说的貂和蝉是两样物品,貂是貂尾,有着厚厚的绒毛。蝉呢?不是捕一只会叫的蝉放在帽子上,而指的是蝉纹金珰,就是一种带有镂空动物纹冠的小型金银配饰,通常在它的中央雕镂蝉纹,也有神兽纹。

当貂尾和蝉纹金珰两个插在头上的时候,就可以步入内廷、接近皇帝,所以这是一种接近内廷的通行证和护身符。否则再大的官,如果不能加上侍中或散骑常侍的名头,实际上就不能接近皇帝,权力就会受到较大的限制。

东晋蝉纹金珰 长 5.5cm 宽 5.5cm

图片来自南京博物总馆官网

在实际使用中,因为貂蝉冠雍容华贵,可以佩戴它的并不限于侍中和散骑常侍。从一般高级官僚到一国天子都可佩带,甚至连宫内的女官以及官员妻眷也有佩戴。

《北齐娄睿墓壁画》侍卫冠上正中插有珰

图片来自山西博物馆官网

三国之后的西晋有个八王之乱,《晋书》卷五十九《赵王伦传》曾经记载,八王之乱后期,有一个篡位自己要当皇帝的王,叫做赵王司马伦。

使用 App 查看完整内容

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 App 中查看

????App 内查看

中国古代各朝代发型、服饰都是怎样的?

我们常说,以衣为先。穿衣戴帽首先出于御寒遮体的生理需要,但也是文化的符号。

下面我们来看看三国时期的服饰特色:

服饰:传达身份等级地位

在中国古代,要是恭贺别人家生了儿子,会说这是「弄璋之喜」,璋是一种玉器,古人爱玉,《诗经》里说「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就是把君子的很多美德比作是玉,而璋又是专门用于礼仪场合的高贵玉器。

所以「弄璋之喜」的意思就是希望男孩长大成为君子,并且能飞黄腾达。而生女孩叫「弄瓦之喜」,瓦是陶土烧成的,人们认为,在上古时候,纺线的纺轮很多就是陶制的,随便拿个陶片就钻个孔就能纺线,所以女子长大能纺线,能持家。

当然今天社会平等,我们大可以不予理睬这种说法,但稍加思考,便能感受到纺织、衣服和玉器一样,早已成为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

也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品性爱好,从穿衣中体现地最为直观明显。而在古代,衣服也可以强烈传达身份等级地位。

具体说到三国时期的服饰,由于文献记载很少,实物几乎没有,图像材料也很缺失,所以我们对具体的情况还不很了解,但大概知道,总体上三国延续了汉代的情况。

这一点在三国时代许多物质文化领域都有反映,很多风尚、习俗都是继承了汉代。

大家对汉代的服饰了解较多,这是因为一来有像马王堆汉墓那样保存完好的墓葬,出土了多件衣服实物,最有名的就是那件 49 克重的素纱禅衣。

素纱禅衣,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二来,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壁画发现了很多,上面有很多人物形象,所以大致可以借助汉代的情况来了解三国的服饰。当然而我也没有能力一一描述细节,所以在这里选几个比较有特色的方面说一说。

古代四大美女貂蝉名字的由来

看一个人的装扮,肯定是从头开始看,如果对方头上有帽子或首饰的话,那肯定是最醒目的。三国时最传奇的女人是谁?看《三国演义》的话,我想大家都会说是貂蝉,王允家的歌妓,「连环计」的女主角。

不过《三国志•吕布传》只是说「卓常使布守中阁,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意思是,董卓经常使吕布守中阁,而吕布与貂蝉的一个侍婢私通,没有讲这个女子是王允家的,也没有讲名字。

不知道,当初大家看到貂蝉这个情节的时候,有没有对貂蝉这个名字产生过疑问?因为古代四大美女当中,另外三位的名字都还挺正常的。但是,貂和蝉不是两种动物吗?我也不知道这个名字到底是取意于何,但是,如果在三国时代说「貂蝉」这个词,人们想到的不是人,而是物。什么呢?请往头上看。

从汉代开始,一直到唐宋时期,能走到皇帝跟前的一些近臣,戴的冠上有一种特殊的装饰叫做「貂蝉」。在《晋书•舆服志》里有明确记载,近臣侍中和散骑常侍的冠上「加金珰,附蝉为饰,插以貂毛,黄金为竿,侍中插左,常侍插右。」

金铛

这里说的貂和蝉是两样物品,貂是貂尾,有着厚厚的绒毛。蝉呢?不是捕一只会叫的蝉放在帽子上,而指的是蝉纹金珰,就是一种带有镂空动物纹冠的小型金银配饰,通常在它的中央雕镂蝉纹,也有神兽纹。

当貂尾和蝉纹金珰两个插在头上的时候,就可以步入内廷、接近皇帝,所以这是一种接近内廷的通行证和护身符。否则再大的官,如果不能加上侍中或散骑常侍的名头,实际上就不能接近皇帝,权力就会受到较大的限制。

东晋蝉纹金珰 长 5.5cm 宽 5.5cm

图片来自南京博物总馆官网

在实际使用中,因为貂蝉冠雍容华贵,可以佩戴它的并不限于侍中和散骑常侍。从一般高级官僚到一国天子都可佩带,甚至连宫内的女官以及官员妻眷也有佩戴。

《北齐娄睿墓壁画》侍卫冠上正中插有珰

图片来自山西博物馆官网

三国之后的西晋有个八王之乱,《晋书》卷五十九《赵王伦传》曾经记载,八王之乱后期,有一个篡位自己要当皇帝的王,叫做赵王司马伦。


中国古代各朝代发型、服饰都是怎样的?

我们常说,以衣为先。穿衣戴帽首先出于御寒遮体的生理需要,但也是文化的符号。

下面我们来看看三国时期的服饰特色:

服饰:传达身份等级地位

在中国古代,要是恭贺别人家生了儿子,会说这是「弄璋之喜」,璋是一种玉器,古人爱玉,《诗经》里说「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就是把君子的很多美德比作是玉,而璋又是专门用于礼仪场合的高贵玉器。

所以「弄璋之喜」的意思就是希望男孩长大成为君子,并且能飞黄腾达。而生女孩叫「弄瓦之喜」,瓦是陶土烧成的,人们认为,在上古时候,纺线的纺轮很多就是陶制的,随便拿个陶片就钻个孔就能纺线,所以女子长大能纺线,能持家。

当然今天社会平等,我们大可以不予理睬这种说法,但稍加思考,便能感受到纺织、衣服和玉器一样,早已成为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

也可以看到,一个人的品性爱好,从穿衣中体现地最为直观明显。而在古代,衣服也可以强烈传达身份等级地位。

具体说到三国时期的服饰,由于文献记载很少,实物几乎没有,图像材料也很缺失,所以我们对具体的情况还不很了解,但大概知道,总体上三国延续了汉代的情况。

这一点在三国时代许多物质文化领域都有反映,很多风尚、习俗都是继承了汉代。

大家对汉代的服饰了解较多,这是因为一来有像马王堆汉墓那样保存完好的墓葬,出土了多件衣服实物,最有名的就是那件 49 克重的素纱禅衣。

素纱禅衣,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二来,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壁画发现了很多,上面有很多人物形象,所以大致可以借助汉代的情况来了解三国的服饰。当然而我也没有能力一一描述细节,所以在这里选几个比较有特色的方面说一说。

古代四大美女貂蝉名字的由来

看一个人的装扮,肯定是从头开始看,如果对方头上有帽子或首饰的话,那肯定是最醒目的。三国时最传奇的女人是谁?看《三国演义》的话,我想大家都会说是貂蝉,王允家的歌妓,「连环计」的女主角。

不过《三国志•吕布传》只是说「卓常使布守中阁,布与卓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意思是,董卓经常使吕布守中阁,而吕布与貂蝉的一个侍婢私通,没有讲这个女子是王允家的,也没有讲名字。

不知道,当初大家看到貂蝉这个情节的时候,有没有对貂蝉这个名字产生过疑问?因为古代四大美女当中,另外三位的名字都还挺正常的。但是,貂和蝉不是两种动物吗?我也不知道这个名字到底是取意于何,但是,如果在三国时代说「貂蝉」这个词,人们想到的不是人,而是物。什么呢?请往头上看。

从汉代开始,一直到唐宋时期,能走到皇帝跟前的一些近臣,戴的冠上有一种特殊的装饰叫做「貂蝉」。在《晋书•舆服志》里有明确记载,近臣侍中和散骑常侍的冠上「加金珰,附蝉为饰,插以貂毛,黄金为竿,侍中插左,常侍插右。」

金铛

这里说的貂和蝉是两样物品,貂是貂尾,有着厚厚的绒毛。蝉呢?不是捕一只会叫的蝉放在帽子上,而指的是蝉纹金珰,就是一种带有镂空动物纹冠的小型金银配饰,通常在它的中央雕镂蝉纹,也有神兽纹。

当貂尾和蝉纹金珰两个插在头上的时候,就可以步入内廷、接近皇帝,所以这是一种接近内廷的通行证和护身符。否则再大的官,如果不能加上侍中或散骑常侍的名头,实际上就不能接近皇帝,权力就会受到较大的限制。

东晋蝉纹金珰 长 5.5cm 宽 5.5cm

图片来自南京博物总馆官网

在实际使用中,因为貂蝉冠雍容华贵,可以佩戴它的并不限于侍中和散骑常侍。从一般高级官僚到一国天子都可佩带,甚至连宫内的女官以及官员妻眷也有佩戴。

《北齐娄睿墓壁画》侍卫冠上正中插有珰

图片来自山西博物馆官网

三国之后的西晋有个八王之乱,《晋书》卷五十九《赵王伦传》曾经记载,八王之乱后期,有一个篡位自己要当皇帝的王,叫做赵王司马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