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是什么时期的人_孟子是哪国人生活在哪个年代
通过《孟子》这本书来比较系统地了解孟子的思想,一说到孟子,我们都知道,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儒家学派的代表思想家之一,人称“亚圣”。
孟子出生于公元前372年, 比孔子小差不多200岁,比庄子大3岁,和西方的亚里士多德是同时代的思想家。
在孟子的时代,也是我们常说的“百家争鸣”的时代,是古代思想和文化高度繁荣的一段时期,当然和孟子同时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有很多,比如商鞅、庄子、惠子、鬼谷子、公孙龙,还有稍晚一些的韩非子、荀子等等。
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家、法家、道家、名家等各家思想层出不穷,都有各自的思想和主张,而我们今天要分享的《孟子》正是其中对中华文化影响至深的儒家经典,《孟子》和《大学》《中庸》《论语》被称为“四书”,是儒家思想的基础和灵魂。
那《孟子》究竟讲了什么,为什么值得千百年来人们传颂?在分享孟子的思想和贡献之前,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孟子的生平。
孟子本名孟轲,是战国时期邹国人,在今天山东邹城一带。他的祖先是鲁国的贵族孟孙氏,孟孙氏衰落后,一部分人迁到了邹国,孟子就在那里出生的,而到了孟子这代,他们家族也没有什么贵族光环了。
所以,孟子其实和孔子差不多,也是一个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的人。
孟轲在成为孟子之前,其实也是个熊孩子,好在他有一个精通教育心理学的母亲,传说孟子的母亲是一位非常懂得教育小孩的妈妈,有很多“孟母教子”的小故事。
比如“孟母三迁”、“买肉啖子”、“断机教子”等等。
在母亲的影响下,孟轲果然学有所成,他成为了孔子的孙子的弟子,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孟子受业于子思的门下,算起来是孔子的第五代传人。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提出了“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的治国理念,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
和孔子一样,孟子想把自己的治国理念推广出去,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和孔子一样,周游列国游说各国诸侯。孟子曾经游历过齐、宋、滕、魏、鲁等国,前后有二十多年。
在游历过程中,虽然孟子受到了列国的尊崇和礼遇,待遇比孔子那时候也强多了,可是他的思想基本没有被哪个国君推行,因为实际上完全做到“仁政”是很难的。
孟子在战国中期,大家都忙着交战,真正施行仁者的难度也非常大。经过二十几年的游历,没有啥实际成果,于是孟子归隐故土,和弟子们著书立说,写成了《孟子》一书。
说到《孟子》一书,大家应该比较熟悉。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哲学经典名句,都是出自《孟子》一书。
宋代大思想家朱熹把《孟子》,以及《论语》、《中庸》、《大学》并称《四书》。《四书》是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的灵魂和基础,《四书》是宋代每年的科举考试必考的内容,也将孟子的地位推向了高峰,孟子成为儒家思想的代表,开始以“孔孟”并称。
到了元朝,更是追封孟子为“亚圣公“,“亚圣”之名就成了孟子的代称。孟子虽然并非功成名就,甚至可以说他的政治抱负并没有得到施展,但是为什么《孟子》一书被封为儒家经典,孟子也被尊称为“亚圣”呢?接下来,说说孟子思想的几个关键点。
首先是:性善论。说到孟子的思想,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孟子的性善论,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的伦理哲学中,“性善论”是他的一个标签,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至于孟子说的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向善,其实一直有争论。
但不管怎么样,人性的善都是孟子伦理思想的出发点。梁启超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了教育的可能性,而荀子的“性恶论”强调了教育的必要性,他们只是殊途同归,目的是一致的。关于孟子的伦理学后面我们再继续讲。
孟子以“性善论”作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认为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的要求源于人的本性本心,有伦理学意义,同时“性善论”认为通过学习人人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君子,又强调了教育的可能性,具有很大的的教育意义。
其次是孟子的治国理念,总结起来就是:仁政无敌。核心关键字就是“仁”,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他治国理念的核心。
那什么是“仁”呢?孟子说“仁者爱人”,仁就有爱人的心,而且是发展人的本性的一种仁爱之心。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就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
最后是关于孟子的教育理念,总结起来就是:因材施教。
秉持了孔子的衣钵,孟子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不仅授徒讲学,培养出了乐正子、公孙丑、万章等优秀的学生,还和弟子一起著书立说。
在教育方法上,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因材施教”,提出了“易子而教”的传统教育方法。什么是易子而教?有一天,他的学生公孙丑问老师,有的君子为何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呢?孟子说,父子之间由于感情深厚,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往往不严,对于儿子的一些错误和毛病也因为溺爱而放任,这样正确的教育就很难进行。
所以,君子不能教自己的孩子,要让别人来教育,这样既能从严要求,也能保持父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伤害感情。
孟子是什么时期的人_孟子是哪国人生活在哪个年代
通过《孟子》这本书来比较系统地了解孟子的思想,一说到孟子,我们都知道,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和儒家学派的代表思想家之一,人称“亚圣”。
孟子出生于公元前372年, 比孔子小差不多200岁,比庄子大3岁,和西方的亚里士多德是同时代的思想家。
在孟子的时代,也是我们常说的“百家争鸣”的时代,是古代思想和文化高度繁荣的一段时期,当然和孟子同时代的思想家、政治家有很多,比如商鞅、庄子、惠子、鬼谷子、公孙龙,还有稍晚一些的韩非子、荀子等等。
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家、法家、道家、名家等各家思想层出不穷,都有各自的思想和主张,而我们今天要分享的《孟子》正是其中对中华文化影响至深的儒家经典,《孟子》和《大学》《中庸》《论语》被称为“四书”,是儒家思想的基础和灵魂。
那《孟子》究竟讲了什么,为什么值得千百年来人们传颂?在分享孟子的思想和贡献之前,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孟子的生平。
孟子本名孟轲,是战国时期邹国人,在今天山东邹城一带。他的祖先是鲁国的贵族孟孙氏,孟孙氏衰落后,一部分人迁到了邹国,孟子就在那里出生的,而到了孟子这代,他们家族也没有什么贵族光环了。
所以,孟子其实和孔子差不多,也是一个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的人。
孟轲在成为孟子之前,其实也是个熊孩子,好在他有一个精通教育心理学的母亲,传说孟子的母亲是一位非常懂得教育小孩的妈妈,有很多“孟母教子”的小故事。
比如“孟母三迁”、“买肉啖子”、“断机教子”等等。
在母亲的影响下,孟轲果然学有所成,他成为了孔子的孙子的弟子,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孟子受业于子思的门下,算起来是孔子的第五代传人。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提出了“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的治国理念,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
和孔子一样,孟子想把自己的治国理念推广出去,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他和孔子一样,周游列国游说各国诸侯。孟子曾经游历过齐、宋、滕、魏、鲁等国,前后有二十多年。
在游历过程中,虽然孟子受到了列国的尊崇和礼遇,待遇比孔子那时候也强多了,可是他的思想基本没有被哪个国君推行,因为实际上完全做到“仁政”是很难的。
孟子在战国中期,大家都忙着交战,真正施行仁者的难度也非常大。经过二十几年的游历,没有啥实际成果,于是孟子归隐故土,和弟子们著书立说,写成了《孟子》一书。
说到《孟子》一书,大家应该比较熟悉。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哲学经典名句,都是出自《孟子》一书。
宋代大思想家朱熹把《孟子》,以及《论语》、《中庸》、《大学》并称《四书》。《四书》是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的灵魂和基础,《四书》是宋代每年的科举考试必考的内容,也将孟子的地位推向了高峰,孟子成为儒家思想的代表,开始以“孔孟”并称。
到了元朝,更是追封孟子为“亚圣公“,“亚圣”之名就成了孟子的代称。孟子虽然并非功成名就,甚至可以说他的政治抱负并没有得到施展,但是为什么《孟子》一书被封为儒家经典,孟子也被尊称为“亚圣”呢?接下来,说说孟子思想的几个关键点。
首先是:性善论。说到孟子的思想,很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孟子的性善论,孟子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的伦理哲学中,“性善论”是他的一个标签,与荀子的“性恶论”相对,至于孟子说的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向善,其实一直有争论。
但不管怎么样,人性的善都是孟子伦理思想的出发点。梁启超认为孟子的“性善论”强调了教育的可能性,而荀子的“性恶论”强调了教育的必要性,他们只是殊途同归,目的是一致的。关于孟子的伦理学后面我们再继续讲。
孟子以“性善论”作为人们修养品德,和行王道仁政的理论根据,认为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的要求源于人的本性本心,有伦理学意义,同时“性善论”认为通过学习人人可以成为尧舜那样的君子,又强调了教育的可能性,具有很大的的教育意义。
其次是孟子的治国理念,总结起来就是:仁政无敌。核心关键字就是“仁”,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他治国理念的核心。
那什么是“仁”呢?孟子说“仁者爱人”,仁就有爱人的心,而且是发展人的本性的一种仁爱之心。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就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
最后是关于孟子的教育理念,总结起来就是:因材施教。
秉持了孔子的衣钵,孟子也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不仅授徒讲学,培养出了乐正子、公孙丑、万章等优秀的学生,还和弟子一起著书立说。
在教育方法上,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因材施教”,提出了“易子而教”的传统教育方法。什么是易子而教?有一天,他的学生公孙丑问老师,有的君子为何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呢?孟子说,父子之间由于感情深厚,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往往不严,对于儿子的一些错误和毛病也因为溺爱而放任,这样正确的教育就很难进行。
所以,君子不能教自己的孩子,要让别人来教育,这样既能从严要求,也能保持父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伤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