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物理材质给人带来的情绪感受差异是怎么产生的?
谢邀!
不同的物理材质,乃至不同的颜色都会给人以不同的情绪感受。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冷暖色调的定义,还有在装修时我们都会理解到的一些不同材质给使用体验带来的不同。好比是木地板给人更加亲切、更加自然的感受,而大理石地砖会给人更加严肃、高级、庄重的气质。
这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不同材质的质感体验都有关系,温度,软硬,粗糙程度都给人不一样的触感,就直接决定了“舒适度”和“亲和力”。
这个还跟我们的记忆模式有关。比如,火,看上去就给人温暖的感受,看着图像就能感到温度,这是我们以往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记忆造成的。还记不记得夏克立在《康熙来了》跟小S介绍过的一种火炉DVD,把它放在家里的电视上就能模拟出一种火炉的感觉,于是觉得整个屋子都暖和了。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心理暗示;由我们的情感记忆和脑补(后期添加)造成的。
从古至今,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都会考虑到这一点。
古典主义时期留下来的雕塑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大理石和金属铸造的雕像。其他材质的雕塑,例如陶土,木头等材料肯定在保存情况上不如石头和金属,但除了这个物理性的原因之外,艺术家在创作之初,选择某一类“硬度很大”的材料也一定有自己考虑的原因。这里面就涉及了不同的物理材质会给人不一样的情绪感受。
有些情况是材料和创作技法本身决定的。比如青铜铸造的雕塑,给人力量感,一种威严,一种权威,很适合做成君王,战马,武士等形象,给这一类的造型增添一种永恒的质感。但由于这类材质的金属铸造的雕塑需要先注模再成型,所以在细节上不会特别细腻入微。所以,既是是把罗丹的《思想者》这样的世界一流的青铜人像雕塑拿去跟贝尼尼的大理石人像相比,还是在视觉上差别很大。
Gian Lorenzo Bernini, Rape of Proserpine in Galleria Borghese, Rome, Italy
通过不断地雕琢和打磨大理石,贝尼尼能够在人物的身体上做到肤如凝脂,在衣服的细节上做到薄如蝉翼;同时,大理石的颜色、质感和通透度都会给人物的“生气”增添一份栩栩如生。所以,即使是两百多年后的大师罗丹,在物理材料上的不同选择也会决定出他的技法处理和作品气质。看青铜艺术和大理石艺术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即使内容和造型完全一样,也会因为客观条件上对于金属铸造雕像的限制而使得大理石雕像能够变得更加细腻,因此艺术家在金属的使用上往往会在“粗旷”上增加肌肉的力量感和情绪的紧张感。
而到了当代艺术,整个艺术的定义都拓宽了。雕塑家和装置艺术家的选材范围变得越来越大,例如,杜尚把“现成品”(readymade)带入到了艺术的语境里,从此现成品也成为了一种艺术创作的材料。再到如今,各类充斥网络的图文信息,都成为了艺术家可以利用的“现成品”。自然而然地,在例如安迪沃霍尔的罐头画系列中,我们就不能排除掉商品形象给我们带来的“日常之俗气”(mundaneness)的情绪感受;而在大批的“故障艺术”(glitch art)的视觉效果中,我们也不能视那种“数码感”而不见,因此产生当代的、科技的、错乱的感受。
Cady Noland’s permanent installation at the Rubell Family Collection, Miami
除了这些之外,更多的物理材料被使用在了各式各样的当代艺术作品里,比如:水,冰,空气,土壤,烟雾,噪音,火,电,光,报纸,轮胎,头发,垃圾,甚至是排泄物。这些物体本身有着不一样的视觉特性,同时又有不一样的质感,更重要的是它们给观众带来的“心理回忆”和“私人情感”是不一样的。
就好比为什么Bill Viola总是在他的作品里反复涉及“水”的形象,就是因为他小时候曾经溺水,差一点死了,所以艺术家对于水有着不一样的私人感情。水,是一种通向“死亡”的介质,同时又会给人“新生”的机会。因此,在Bill Viola的作品里,水是神圣的,是一种媒介,一种与宗教和信仰对话的言语。他也期待在作品中使用水,来给观众传递这样一种情绪感受。思考生命,思考信仰,思考自己。
下面我想具体来说两个当代艺术家的作品,Robert Gober和Mark Quinn
用他们作品中采用的不同材质,来回答我对于“不同物理材质给人带来的不同的情绪感受”的理解。
美国艺术家,罗伯特·戈伯(Robert Gober)的雕塑作品中常常会出现男人的腿,穿着廉价的裤子和快要穿烂的旧鞋子,从墙角的根部伸出来,吓人一跳。
或者是许多条腿,穿着鞋子,变成了壁炉中要用的柴火;或者是变成两个软绵绵的面条,从洗脸池的水龙头中流出来。
戈伯懂得如何把这种逼真的人体用石膏、蜜蜡、毛发等材料制作成型,再从合情合理的语境中抽离出来,带着坏笑地扔到美术馆的一脚,让人们看到它们时被吓得措手不及。
他用一种极度逼真的人体刻画,和精心制作的造型设计,展现出一种整体的不真实和诡异氛围。他所使用的材料,如棉布,石膏,蜜蜡,流水,木头等等,都像是惊奇博物馆,甚至是停尸房里才需要用到的东西。而戈伯从他的故事里,切下来一条条的“人腿”也像是给人们制造了一种独一无二的观看体验——那是一种类似于与尸体见面的感受,充满了好奇,不安,和黑色幽默。
2015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举行了戈伯的作品回顾展,重点阐述了艺术家要如何“跳出雕塑传统”的想法和实践。
这里所指的“跳出”,其实也涉及到了雕塑艺术创作的常规形式,比如铸造人形,让观众可以利用这种形态的熟悉感自我产生出雕塑作品的意义;同时,借助道具的使用,营造出整体的戏剧效果。而戈伯的如此跳跃,是将他眼里的人体割裂出了它的主人,然后扔进了一个更加诡异的观赏环境中。在艾滋病搅扰的不安里,在人们对于同性恋问题的禁忌里,戈伯让看到作品的人们直面自身对于死亡、身体和亲密关系等问题的回避,继而引发关于性和存在主义的思考。
在对于熟悉感的模仿和割裂上,戈伯的雕塑确实有一点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里特(René Magritte)的味道,他们都常把人类身体的某一部分与毫不相关的事物结合,制造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造型,且都在叙述的语气上含有黑色幽默的成分。
例如:长了男人腿毛的芝士奶酪,巨大的耳朵上挂着一个软绵绵的斧子,膝盖骨上插了蜡烛的男人腿,或是一件长了胸部的皮夹克。
和马格里特的精雕细画一样,戈伯制作的人体局部看上去都十分写实:每一根腿毛和每一个毛孔都非常逼真;但这份逼真是和周遭奇遇的物件和空间的割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使得人们无法自拔地产生对自我身体的联想。这种对人体解剖式的应用,借助身体制造共鸣,在观众的心里产生了极为不安的精神消耗。这种手段就类似于超现实主义的作品魅力,在一个成人的世界里留下黑色的梦靥。
戈伯的作品充满了人们对身体的熟悉感,从而让观众产生了解读时的疏离感。人们会觉得它们太像真的了,反而更加害怕——就像那条从墙角处伸出来的,令人不安的腿,一边是极度写实,一边是极度疏离。
同时,戈伯与他同代的艺术家,例如杰夫·昆斯,和查尔斯·雷的创作手法有巨大的不同。
戈伯的雕塑都是他亲手制作的,他一直在强调手工制作艺术品的过程。
虽然报纸、裤子、鞋子等现成品也出现在了他的作品中,但戈伯认为在手工制造和组装的动作里产生了一些令他迷恋的东西。
戈伯的创作对象都是无名的男人,描述他们的痛苦,他们的欲望,他们的羞耻,和他们的失败。他的艺术总是在讨论一种父亲的放弃或者失败。因此,他的作品形象也表现为一种父性的残留——人们所能看到的“他”几乎都是腰部以下的身体。他没有身份,没有脸庞,只有暴露在外面那腿部的一片白肉和尴尬的腿毛。这隐隐地暴露出了艺术家对一个冷漠而消失的父亲形象的批评态度。
然而,他精心地采用蜜蜡、石膏、报纸等这些易损的材料,小心翼翼地制作一条条男人的腿,对这些失败男性的身体又百般呵护。
戈伯曾在访谈中提到,自己小时候常常观看父亲亲手修建自己家的房子,用木头,钉子,油漆,制造独一无二的生活环境。这样的成长经历让他对手工制造产生了信念和迷恋。于是,在他初登艺术舞台的70年代,他便制作了一批玩偶之家。这一系列的迷你小房子装满了他的童年回忆,制作和保存的过程都必须小心翼翼。仿佛是向一个失败的父亲做出最后的致敬。戈伯讲,他的这种艺术存在着危险和感伤,潜藏着某种哀悼。
除了戈伯这样的艺术家,用极度模仿,又极度割裂的“模拟人体”材料进行雕塑创作之外,还有一批艺术家在对待身体的描述时,选择了一种变形和改造,从而去传达出新时代的新问题,例如,疾病,死亡,身份的不确定性,等等。从身体的变形出发,思考当前的社会问题。
其中,英国人,马克·奎因(Mark Quinn)就是一个以身体为主题的雕塑家。他大胆,创新,挑战传统,最突出地表现为使用非常规的创作材料,讨论了“身体的可变性,和如何定义人类生命”的问题。他的作品是如此的大胆和革命,让很多人甚至感到恶心和反胃;但是,他对于人体和肖像的表达方式却是无比的直接——用“血淋淋”三个字来描述再恰当不过了。
在1991年,奎因创作了一个自画像式的头像作品,取名为《自我》(Self),成为了他的代表作。虽说这件雕塑的形态就是艺术家自己的头部,十分写实,但是这件作品的材料非同一般——来自于奎因自己的鲜血。在一年的时间中,奎因陆陆续续地抽取了自己8品脱的血液,这也大约是一个成年男子体内的血液总量,然后在特殊的冷冻处理后,制做成了自己的头部肖像。这件雕像被放在一个树脂玻璃盒中,连接着一个冰箱然后展出。
在这件作品里,奎因实验了一种全新的,展现自我肖像的残酷方式:用一种极度真实,极度直白,且极度生理化的手段来表现自己。他好像在用中世纪人们用血腥的人皮面具去表现征服者的权力一样,用自己的血液给自己制作了一个死亡面具。
在今天,这个充满了怀疑和不安的世界中,什么是身份,什么是自我,奎因的行为似乎在说:只有用这种血肉模糊的极端手段才能够证明自己真的存在过。
2009年,英国国家肖像美术馆收购了奎因的《自我》,美术馆的新闻稿将这件雕塑描述为“非常规的创新和具有挑战性”的艺术。我认为,这样的描述还不够准确。
事实上,英国国家肖像美术馆购买的这件《自我》只是奎因从1991年开始的系列作品中的第四件。每五年,奎因都会重新抽取自己的血液,根据自己的样貌变化铸造新的肖像模子,然后制作一个全新的《自我》。通过观察比较《自我,1991》和《自我,2006》便可以发现艺术家面容的变化,他的脸庞变得气喘吁吁,眼睛和嘴角的纹路都变得更深。
这个系列仿佛是一个有自我生命的雕塑,会随着时间变化,有血有肉,有专门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供其存活。我甚至可以想象,在艺术家本人死后,人们也会根据他生前立下的遗嘱,从他的身体里抽出最后的血液,根据他死去的样子制作出最后的一张脸,给奎因的人生画完这个血淋淋的句号。
奎因出生于1964年,和同期的一批艺术家在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在艺术界突起,后来,他们被称为“英国青年艺术家”团体(Young British Artists)。这一批艺术家包括大名鼎鼎的达明·赫斯特(Damien Hirst),克里斯·奥菲利(Chris Ofili)和瑞秋·怀特里德(Rachel Whiteread)。在他们挨个步入五十岁之后,似乎这个“英国青年艺术家”的名字就变得有点儿不再适合他们了。除了面对“青年”不再的尴尬之外,这批艺术家还共享着另一个特色,那就是对于身体的消亡和不朽的灵魂之间关系的关注。在许多标志性作品中,例如赫斯特那些泡在甲醛中的动物尸体,就像是奎因的血头像,用视觉的形式让人们直视到了死亡的真相、死亡的身体、腐朽与不朽等问题。在这些艺术家的创作中,我们认识到自己身体作为一种生命存在的虚弱和衰败,这种随着时间不可逆转的变化是那样的清晰可见。以奎因为代表的这批艺术家,用作品实践着死亡的美学。
死亡美学一直都有其诋毁者,特别是在它被用于解释神圣主题时。死亡美学的批评者认为,用有限的生命范围去谈论无限的可能,在固有的认知内表现超越认知的内在含义是无意义的,也是不妥的。
例如,卡拉瓦乔创作的《圣母玛利亚之死》,现在挂在卢浮宫内(上图),就一直被其委托教堂拒绝接受,原因就是他描绘了一副栩栩如生的圣母玛利亚的死亡——她死得太生动了。最终,委托教堂决定,卡拉瓦乔的作品被卡洛·萨拉塞尼(Carlo Saraceni)的同名油画所取代,后者描绘的圣母玛利亚之死既可以被人接受,作品气质上又略带感伤,关键是玛丽亚看上去依然充满光辉,似乎根本不具备去死的能力。
《自我》作品细节
虽然死亡美学与人类的脆弱和灵魂的过度有关,但是死亡也意味着一种能量和状态的转换;而这种转换,或者说是一种超越,同样带来了自己的美学和信仰。这种超越人类身体局限的美学表现出了一种潜在的转变关系,有时甚至是从一种堕落的生存状态升华到一种新的高度。在这种意义上,奎因的《自我》系列就根植在这种基于肉身而形成的美学理想之上——把不可能实现的不朽和永生状态付诸于材料的使用中。
值得一提的是,类似这样的举动——把不是艺术材料的东西提炼和组装成艺术作品,是艺术家长久以来就在实验的事情。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艺术的炼金术。而这样的方法,在创作的根本精神上,是一种潜在的对于灵感和神迹的召唤。因此,我们也可以说,艺术的炼金术所追求的精神和观念的转换与升华,其实是根植于类似于神学这样的逻辑基础上的。奎因用自己的血制作了自己的不死肖像,他的创作观念就是基于一种从肉体到精神的升华与转换。
++++++++++++++++++++
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如需转载,请私信我获得允许
===============================================
欢迎关注艺术杂志:《布林客·BLINK》(微信号:blinkzine)
and Follow 我的视频就去:哔哩哔哩 / 油管,了不起的苏小姐
不同物理材质给人带来的情绪感受差异是怎么产生的?
谢邀!
不同的物理材质,乃至不同的颜色都会给人以不同的情绪感受。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冷暖色调的定义,还有在装修时我们都会理解到的一些不同材质给使用体验带来的不同。好比是木地板给人更加亲切、更加自然的感受,而大理石地砖会给人更加严肃、高级、庄重的气质。
这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不同材质的质感体验都有关系,温度,软硬,粗糙程度都给人不一样的触感,就直接决定了“舒适度”和“亲和力”。
这个还跟我们的记忆模式有关。比如,火,看上去就给人温暖的感受,看着图像就能感到温度,这是我们以往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记忆造成的。还记不记得夏克立在《康熙来了》跟小S介绍过的一种火炉DVD,把它放在家里的电视上就能模拟出一种火炉的感觉,于是觉得整个屋子都暖和了。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心理暗示;由我们的情感记忆和脑补(后期添加)造成的。
从古至今,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都会考虑到这一点。
古典主义时期留下来的雕塑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大理石和金属铸造的雕像。其他材质的雕塑,例如陶土,木头等材料肯定在保存情况上不如石头和金属,但除了这个物理性的原因之外,艺术家在创作之初,选择某一类“硬度很大”的材料也一定有自己考虑的原因。这里面就涉及了不同的物理材质会给人不一样的情绪感受。
有些情况是材料和创作技法本身决定的。比如青铜铸造的雕塑,给人力量感,一种威严,一种权威,很适合做成君王,战马,武士等形象,给这一类的造型增添一种永恒的质感。但由于这类材质的金属铸造的雕塑需要先注模再成型,所以在细节上不会特别细腻入微。所以,既是是把罗丹的《思想者》这样的世界一流的青铜人像雕塑拿去跟贝尼尼的大理石人像相比,还是在视觉上差别很大。
Gian Lorenzo Bernini, Rape of Proserpine in Galleria Borghese, Rome, Italy
通过不断地雕琢和打磨大理石,贝尼尼能够在人物的身体上做到肤如凝脂,在衣服的细节上做到薄如蝉翼;同时,大理石的颜色、质感和通透度都会给人物的“生气”增添一份栩栩如生。所以,即使是两百多年后的大师罗丹,在物理材料上的不同选择也会决定出他的技法处理和作品气质。看青铜艺术和大理石艺术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即使内容和造型完全一样,也会因为客观条件上对于金属铸造雕像的限制而使得大理石雕像能够变得更加细腻,因此艺术家在金属的使用上往往会在“粗旷”上增加肌肉的力量感和情绪的紧张感。
而到了当代艺术,整个艺术的定义都拓宽了。雕塑家和装置艺术家的选材范围变得越来越大,例如,杜尚把“现成品”(readymade)带入到了艺术的语境里,从此现成品也成为了一种艺术创作的材料。再到如今,各类充斥网络的图文信息,都成为了艺术家可以利用的“现成品”。自然而然地,在例如安迪沃霍尔的罐头画系列中,我们就不能排除掉商品形象给我们带来的“日常之俗气”(mundaneness)的情绪感受;而在大批的“故障艺术”(glitch art)的视觉效果中,我们也不能视那种“数码感”而不见,因此产生当代的、科技的、错乱的感受。
Cady Noland’s permanent installation at the Rubell Family Collection, Miami
除了这些之外,更多的物理材料被使用在了各式各样的当代艺术作品里,比如:水,冰,空气,土壤,烟雾,噪音,火,电,光,报纸,轮胎,头发,垃圾,甚至是排泄物。这些物体本身有着不一样的视觉特性,同时又有不一样的质感,更重要的是它们给观众带来的“心理回忆”和“私人情感”是不一样的。
就好比为什么Bill Viola总是在他的作品里反复涉及“水”的形象,就是因为他小时候曾经溺水,差一点死了,所以艺术家对于水有着不一样的私人感情。水,是一种通向“死亡”的介质,同时又会给人“新生”的机会。因此,在Bill Viola的作品里,水是神圣的,是一种媒介,一种与宗教和信仰对话的言语。他也期待在作品中使用水,来给观众传递这样一种情绪感受。思考生命,思考信仰,思考自己。
下面我想具体来说两个当代艺术家的作品,Robert Gober和Mark Quinn
用他们作品中采用的不同材质,来回答我对于“不同物理材质给人带来的不同的情绪感受”的理解。
美国艺术家,罗伯特·戈伯(Robert Gober)的雕塑作品中常常会出现男人的腿,穿着廉价的裤子和快要穿烂的旧鞋子,从墙角的根部伸出来,吓人一跳。
或者是许多条腿,穿着鞋子,变成了壁炉中要用的柴火;或者是变成两个软绵绵的面条,从洗脸池的水龙头中流出来。
戈伯懂得如何把这种逼真的人体用石膏、蜜蜡、毛发等材料制作成型,再从合情合理的语境中抽离出来,带着坏笑地扔到美术馆的一脚,让人们看到它们时被吓得措手不及。
他用一种极度逼真的人体刻画,和精心制作的造型设计,展现出一种整体的不真实和诡异氛围。他所使用的材料,如棉布,石膏,蜜蜡,流水,木头等等,都像是惊奇博物馆,甚至是停尸房里才需要用到的东西。而戈伯从他的故事里,切下来一条条的“人腿”也像是给人们制造了一种独一无二的观看体验——那是一种类似于与尸体见面的感受,充满了好奇,不安,和黑色幽默。
2015年,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举行了戈伯的作品回顾展,重点阐述了艺术家要如何“跳出雕塑传统”的想法和实践。
这里所指的“跳出”,其实也涉及到了雕塑艺术创作的常规形式,比如铸造人形,让观众可以利用这种形态的熟悉感自我产生出雕塑作品的意义;同时,借助道具的使用,营造出整体的戏剧效果。而戈伯的如此跳跃,是将他眼里的人体割裂出了它的主人,然后扔进了一个更加诡异的观赏环境中。在艾滋病搅扰的不安里,在人们对于同性恋问题的禁忌里,戈伯让看到作品的人们直面自身对于死亡、身体和亲密关系等问题的回避,继而引发关于性和存在主义的思考。
在对于熟悉感的模仿和割裂上,戈伯的雕塑确实有一点比利时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里特(René Magritte)的味道,他们都常把人类身体的某一部分与毫不相关的事物结合,制造出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造型,且都在叙述的语气上含有黑色幽默的成分。
例如:长了男人腿毛的芝士奶酪,巨大的耳朵上挂着一个软绵绵的斧子,膝盖骨上插了蜡烛的男人腿,或是一件长了胸部的皮夹克。
和马格里特的精雕细画一样,戈伯制作的人体局部看上去都十分写实:每一根腿毛和每一个毛孔都非常逼真;但这份逼真是和周遭奇遇的物件和空间的割离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使得人们无法自拔地产生对自我身体的联想。这种对人体解剖式的应用,借助身体制造共鸣,在观众的心里产生了极为不安的精神消耗。这种手段就类似于超现实主义的作品魅力,在一个成人的世界里留下黑色的梦靥。
戈伯的作品充满了人们对身体的熟悉感,从而让观众产生了解读时的疏离感。人们会觉得它们太像真的了,反而更加害怕——就像那条从墙角处伸出来的,令人不安的腿,一边是极度写实,一边是极度疏离。
同时,戈伯与他同代的艺术家,例如杰夫·昆斯,和查尔斯·雷的创作手法有巨大的不同。
戈伯的雕塑都是他亲手制作的,他一直在强调手工制作艺术品的过程。
虽然报纸、裤子、鞋子等现成品也出现在了他的作品中,但戈伯认为在手工制造和组装的动作里产生了一些令他迷恋的东西。
戈伯的创作对象都是无名的男人,描述他们的痛苦,他们的欲望,他们的羞耻,和他们的失败。他的艺术总是在讨论一种父亲的放弃或者失败。因此,他的作品形象也表现为一种父性的残留——人们所能看到的“他”几乎都是腰部以下的身体。他没有身份,没有脸庞,只有暴露在外面那腿部的一片白肉和尴尬的腿毛。这隐隐地暴露出了艺术家对一个冷漠而消失的父亲形象的批评态度。
然而,他精心地采用蜜蜡、石膏、报纸等这些易损的材料,小心翼翼地制作一条条男人的腿,对这些失败男性的身体又百般呵护。
戈伯曾在访谈中提到,自己小时候常常观看父亲亲手修建自己家的房子,用木头,钉子,油漆,制造独一无二的生活环境。这样的成长经历让他对手工制造产生了信念和迷恋。于是,在他初登艺术舞台的70年代,他便制作了一批玩偶之家。这一系列的迷你小房子装满了他的童年回忆,制作和保存的过程都必须小心翼翼。仿佛是向一个失败的父亲做出最后的致敬。戈伯讲,他的这种艺术存在着危险和感伤,潜藏着某种哀悼。
除了戈伯这样的艺术家,用极度模仿,又极度割裂的“模拟人体”材料进行雕塑创作之外,还有一批艺术家在对待身体的描述时,选择了一种变形和改造,从而去传达出新时代的新问题,例如,疾病,死亡,身份的不确定性,等等。从身体的变形出发,思考当前的社会问题。
其中,英国人,马克·奎因(Mark Quinn)就是一个以身体为主题的雕塑家。他大胆,创新,挑战传统,最突出地表现为使用非常规的创作材料,讨论了“身体的可变性,和如何定义人类生命”的问题。他的作品是如此的大胆和革命,让很多人甚至感到恶心和反胃;但是,他对于人体和肖像的表达方式却是无比的直接——用“血淋淋”三个字来描述再恰当不过了。
在1991年,奎因创作了一个自画像式的头像作品,取名为《自我》(Self),成为了他的代表作。虽说这件雕塑的形态就是艺术家自己的头部,十分写实,但是这件作品的材料非同一般——来自于奎因自己的鲜血。在一年的时间中,奎因陆陆续续地抽取了自己8品脱的血液,这也大约是一个成年男子体内的血液总量,然后在特殊的冷冻处理后,制做成了自己的头部肖像。这件雕像被放在一个树脂玻璃盒中,连接着一个冰箱然后展出。
在这件作品里,奎因实验了一种全新的,展现自我肖像的残酷方式:用一种极度真实,极度直白,且极度生理化的手段来表现自己。他好像在用中世纪人们用血腥的人皮面具去表现征服者的权力一样,用自己的血液给自己制作了一个死亡面具。
在今天,这个充满了怀疑和不安的世界中,什么是身份,什么是自我,奎因的行为似乎在说:只有用这种血肉模糊的极端手段才能够证明自己真的存在过。
2009年,英国国家肖像美术馆收购了奎因的《自我》,美术馆的新闻稿将这件雕塑描述为“非常规的创新和具有挑战性”的艺术。我认为,这样的描述还不够准确。
事实上,英国国家肖像美术馆购买的这件《自我》只是奎因从1991年开始的系列作品中的第四件。每五年,奎因都会重新抽取自己的血液,根据自己的样貌变化铸造新的肖像模子,然后制作一个全新的《自我》。通过观察比较《自我,1991》和《自我,2006》便可以发现艺术家面容的变化,他的脸庞变得气喘吁吁,眼睛和嘴角的纹路都变得更深。
这个系列仿佛是一个有自我生命的雕塑,会随着时间变化,有血有肉,有专门的温度和湿度环境供其存活。我甚至可以想象,在艺术家本人死后,人们也会根据他生前立下的遗嘱,从他的身体里抽出最后的血液,根据他死去的样子制作出最后的一张脸,给奎因的人生画完这个血淋淋的句号。
奎因出生于1964年,和同期的一批艺术家在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在艺术界突起,后来,他们被称为“英国青年艺术家”团体(Young British Artists)。这一批艺术家包括大名鼎鼎的达明·赫斯特(Damien Hirst),克里斯·奥菲利(Chris Ofili)和瑞秋·怀特里德(Rachel Whiteread)。在他们挨个步入五十岁之后,似乎这个“英国青年艺术家”的名字就变得有点儿不再适合他们了。除了面对“青年”不再的尴尬之外,这批艺术家还共享着另一个特色,那就是对于身体的消亡和不朽的灵魂之间关系的关注。在许多标志性作品中,例如赫斯特那些泡在甲醛中的动物尸体,就像是奎因的血头像,用视觉的形式让人们直视到了死亡的真相、死亡的身体、腐朽与不朽等问题。在这些艺术家的创作中,我们认识到自己身体作为一种生命存在的虚弱和衰败,这种随着时间不可逆转的变化是那样的清晰可见。以奎因为代表的这批艺术家,用作品实践着死亡的美学。
死亡美学一直都有其诋毁者,特别是在它被用于解释神圣主题时。死亡美学的批评者认为,用有限的生命范围去谈论无限的可能,在固有的认知内表现超越认知的内在含义是无意义的,也是不妥的。
例如,卡拉瓦乔创作的《圣母玛利亚之死》,现在挂在卢浮宫内(上图),就一直被其委托教堂拒绝接受,原因就是他描绘了一副栩栩如生的圣母玛利亚的死亡——她死得太生动了。最终,委托教堂决定,卡拉瓦乔的作品被卡洛·萨拉塞尼(Carlo Saraceni)的同名油画所取代,后者描绘的圣母玛利亚之死既可以被人接受,作品气质上又略带感伤,关键是玛丽亚看上去依然充满光辉,似乎根本不具备去死的能力。
《自我》作品细节
虽然死亡美学与人类的脆弱和灵魂的过度有关,但是死亡也意味着一种能量和状态的转换;而这种转换,或者说是一种超越,同样带来了自己的美学和信仰。这种超越人类身体局限的美学表现出了一种潜在的转变关系,有时甚至是从一种堕落的生存状态升华到一种新的高度。在这种意义上,奎因的《自我》系列就根植在这种基于肉身而形成的美学理想之上——把不可能实现的不朽和永生状态付诸于材料的使用中。
值得一提的是,类似这样的举动——把不是艺术材料的东西提炼和组装成艺术作品,是艺术家长久以来就在实验的事情。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艺术的炼金术。而这样的方法,在创作的根本精神上,是一种潜在的对于灵感和神迹的召唤。因此,我们也可以说,艺术的炼金术所追求的精神和观念的转换与升华,其实是根植于类似于神学这样的逻辑基础上的。奎因用自己的血制作了自己的不死肖像,他的创作观念就是基于一种从肉体到精神的升华与转换。
++++++++++++++++++++
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如需转载,请私信我获得允许
===============================================
欢迎关注艺术杂志:《布林客·BLINK》(微信号:blinkzine)
and Follow 我的视频就去:哔哩哔哩 / 油管,了不起的苏小姐
不同物理材质给人带来的情绪感受差异是怎么产生的?
大家看到一个优秀的室内设计案例,都会觉得空间很美、很舒服、整体效果也很好,但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其实,这里边除了经常说到的色彩和灯光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空间材质。但是家居装饰材料的种类繁多,不同的材质又有不同的美学效果,那如何才能快速认知,灵活掌握运用这些材质呢?今天,咱们就来解析下,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什么是材质与肌理,在空间设计中起到哪些作用?
2、如何快速分类和理解材质呢?
01.什么是材质?它在室内空间中是如何组成的?材质,简单的说就是材料(物体)看起来是什么质地,也可以看成是材料和质感的结合。材质是材料本身的质地,而肌理是材料表面的纹理,在空间中两者相辅相成。
1、为什么要学?还怎么去做?
(二维码自动识别)
a、为什么要学会分辨材质和肌理呢?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在设计中很容易凭着主观感觉去选配材质或直接抄袭或堆砌材质,并没有真正明白材料应用背后的设计含义?
搞清楚材质和肌理,才能更好的根据设计方案搭配相应的元素,这是我们去学分辨材质和肌理的主要因素。
▽滥用材质
b、如何感知材质与肌理呢?感知材质有2种方式:视觉感知质感(占80%)和触觉感知质感。
视觉质感:主要是观察肌理,比如:图形、纹理、形状等质感元素。
触觉质感分2部分:① 用手和肢体去触摸的直观感受到的质感,比如天鹅绒柔软的沙发,亲肤的棉麻被褥等;
② 由于人们触觉物体的长期体验,以至不必触摸,便会在视觉上感到质地的不同,比如我们看到的大理石,即便是我们不去用手触摸它,大理石外显的冰冷坚硬粗糙滑也能通过视觉感知到质感。
2、什么是肌理与材质(质地)?
a、什么是肌理?
肌理指形象表面的纹理,肌理又称质感,是由纹理(物体表面的纹路和线条灯)、图案和形状组成。
对于室内设计来说,肌理只需记2大类:
①天然材料自身的组织结构形成的肌理;②人工材料(人为组织设计)而形成的肌理;
△自然地貌与家具表面的材质与纹理
b、什么是材质?
材质通常指的是某种材料的结构的性质不同,材质的概念是和触觉有关的。
△光滑,粗糙,凹凸
02.如何分辨材质的分类,了解材质的表达?
对于材质的分辨,咱们以大家经常用到的木材、柱子、面料、石材、金属、玻璃、塑料等给大家讲解一下,这些材质都是怎样的?用在哪儿?
1、木材质
a、木材质的特性
木材源于自然,本身就具有独特的亲和力,而且色泽柔和、光润,纹理和触感都是独一无二的。
b、质感
从视觉角度来看,木纹理在自然形成过程中,创造出细腻优美的特性,用在设计中淳朴、厚重、自然,而且天然木纹有着丝绸表面的视觉效果。
在触感上,木材质虽然细腻温和,但工艺不同,触觉也不相同。
c、颜色
木材天生自带的暖色系(偏橘色),在自然光线下十分柔美,具有亲切感和时代感,是一种很友好,包容性很高的材质。
d、软装中的应用
木材质在设计中,广泛应用于家具、灯饰、装饰品、艺术品、生活用品等方面。
2、其他木制在软装中的应用
a、藤条
质感:视觉上色泽光润、细腻优美、朴素清新;触觉上质地轻巧坚韧、牢固、手感平滑清爽;
色彩:原藤的浅黄色/板栗色,象牙色(人工漂白)柔和典雅,配以咖啡色、棕色,营造沉稳的氛围。
软装应用:藤编的灯具、地毯、椅子等与木制桌子完美搭配,夏天应多采用藤制家具。
b、竹质
质感:视觉上造型优美、细腻精致、图案丰富、色泽温和;触觉平滑、轻巧、细腻等。
材质特性:竹材具有自动调节及保持温度,其自身不生凉放热,有冬暖夏凉特性;竹材本身具有吸音、隔音、降低音压,缩短残音时间的功能。
△竹室应用范围:因坚韧性可塑性被用于艺术化的建筑、生活用品、室内装饰中。
3、面料材质与肌理
在软装材质的营造上,面料占比很大比例的。面料质感选配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空间质感的舒服与否。
常用在室内设计中的面料分别是:棉麻、丝绒、毛、皮革等。
a、棉质
①质感
在触感上,棉质手感软柔、细腻、弹性好、韧性好、放松,不会感觉到任何压力。视觉上,细腻柔软、色彩丰富。
②材质特性
对人体有益的纤维素,韧性好、耐热性佳且不容易褪色。而且穿棉麻也给人田园风光的感觉,素雅大方。
③软装应用
软装应用在窗帘、沙发面料、家纺、生活用品等。
b、麻质
麻分为亚麻、苎麻、黄麻、剑麻、蕉麻等,各种麻类植物纤维制成的一种面料,在材质中统称麻质。
△室内软装中用到的:麻质手绘,麻帘,麻卷帘
质感:视觉上色泽暖和,纹理凹凸不平,轻盈通透;触觉上糙感、略硬轻盈;
材质特性:麻纤维具有速干的性能,具有独特的抑菌性,吸湿保温,耐热强度极高,透气性好,耐磨损,防蛀虫;
软装应用:墙面壁材、麻质的墙布、窗帘(成品卷帘)、艺术品、饰品摆件等。
c、丝质
丝质:一般指蚕丝,包括桑蚕丝、柞蚕丝、蓖麻蚕丝、木薯蚕丝等。
在软装设计中,常用的多是仿真丝,因为全真丝制作精良,工艺繁复,物以稀为贵。
质感:全真丝织物呈幽雅的珍珠光泽,手感柔和飘逸;化纤织物光泽明亮、刺眼,手感硬挺,有垂感。
视觉:平滑光亮,轻薄、柔软、滑爽、色彩绚丽,富有光泽,高贵典雅。触觉:轻薄、光滑细腻,凉爽舒适
特性:透气、易生折皱,容易吸身,无静电。
软装应用:家纺、窗帘(泰丝/丝刺绣/仿真丝)、抱枕、艺术观赏品等。
d、绒/毛
绒面不同材质:意大利绒、荷兰绒、天鹅绒、立绒、钻绒、直绒,不同工艺不同材料不同触感。毛料:人造毛、纯动物毛及羽毛,混合材质等。
就像天鹅绒面料,有独特的徽润光泽和细腻触感,充满古典气息的它在家居物品中,也常以时尚典雅的姿态露面。
质感:视觉上柔软,绒面丰盈饱满,复古高雅,色泽亮丽,风格别致;触觉上触感轻柔,细腻,温暖。
材质特性:隔热保温,吸尘,富有弹性,保暖吸湿性强。
软装应用:常应用于家纺、家具面料、窗帘、地毯抱枕,搭巾,艺术品摆件等。
e、皮/皮革
皮革是经过鞣制而成的动物毛皮面料。软装中常用分2类:革皮(经人工处理的皮革)和裘皮(处理过的连皮带毛的皮革)。
缺点是价格昂贵,贮藏、护理方面要求较高,还破坏生态,作为设计不普及。
质感:视觉上轻盈保暖,雍容华贵;触觉上滑而不腻,细腻柔软。
软装应用:皮质以铁艺木制结合着应用,作为沙发、椅类、床靠背的接触面使用。
4、石材
石材撑起来整个西方建筑界/雕塑艺术界,国内80年代被广泛应用于室内外装饰中。
大理石一直都是气派高贵的象征,挺拔威严,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石材主要分为天然石和人造石、大理石。
a、质感
视觉上坚硬,自然纹理细腻、整洁、肃穆;触觉上坚硬、冰冷、顺滑细腻。
b、材质特性
耐火性强,防腐蚀,耐久耐冻耐抗压,坚硬不容易开裂。
c、软装中的应用
诸如矮桌、烛台、各式器物等,在这些东西上,使用大理石可以给空间带来奢华感的点缀。小范围使用大理石,同样能起到不凡的效果。
5、金属材质
室内设计中常用的金属类材质多是不锈钢、铁艺、黄铜。熠熠生辉的金属色/银色,为软装空间营造了丰富的时尚感。
△用金属感的家具的陈设空间
a、质感
视觉上具有时尚感,稳固厚重,金属亮度,冰冷理性;触觉上细腻光滑,冰冷。
b、软装中应用
利用黄铜、铁艺、不锈钢做成置物架、茶几,家具腿部,多以木制皮质结合实用,简约时尚独具风格。
6、塑料材质塑料材质在软装家居中统称为亚克力材质(丙烯酸、塑料),也叫有机玻璃(不是玻璃的材质)。
成本低,可塑造性强,在后现代风格里常被制作成艺术品,倒模成型的家具,与金属/布艺/都可以兼容结合。
a、质感
视觉上反射的光线柔和,视觉清晰轻柔,具有水晶般的透明度,透光率在92%以上,光线柔和;触觉质感上细腻,表面光泽,较高的硬度。
b、材质特性
像阻燃板、超耐磨板,抗腐蚀,可塑造性强,耐老化氧化,高温,很好的着色效果。
△可以满足各式各样的艺术造型。
c、软装应用
应用上有亚克力浴缸、亚克力人造大理石、亚克力树脂艺术品,家具,艺术品等。
7、玻璃材质
玻璃也是创意家居中常用的材质,在现代轻奢风格,后现代风格中常用。
玻璃材质中的酸蚀镜面(斑驳感做旧效果),磨砂镜面等,多与石材、金属、木制结合着应用,效果更好。
a、类别
玻璃分2类:现代极简的玻璃家具和优雅极尽奢华的镜面装饰,工艺不同表达的视觉效果不同。
b、质感
视觉上晶莹剔透,主导明暗变化以及光影层次,折射光线,空间明亮通透,时尚感,具有梦幻感,复古奢华;触觉上清凉感,光滑细腻。
c、材质特性
经过处理的镜面,耐高温耐腐蚀性很强,易碎。
d、软装应用
在新古典、宫廷复古、后现代家具中常见,多与铁艺木制结合使用,软装饰品(装饰镜),镜面装饰艺术摆件等。
最后再来个导图总结下:
不同物理材质给人带来的情绪感受差异是怎么产生的?
大家看到一个优秀的室内设计案例,都会觉得空间很美、很舒服、整体效果也很好,但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其实,这里边除了经常说到的色彩和灯光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空间材质。但是家居装饰材料的种类繁多,不同的材质又有不同的美学效果,那如何才能快速认知,灵活掌握运用这些材质呢?今天,咱们就来解析下,主要解决以下问题:
1、什么是材质与肌理,在空间设计中起到哪些作用?
2、如何快速分类和理解材质呢?
01.什么是材质?它在室内空间中是如何组成的?材质,简单的说就是材料(物体)看起来是什么质地,也可以看成是材料和质感的结合。材质是材料本身的质地,而肌理是材料表面的纹理,在空间中两者相辅相成。
1、为什么要学?还怎么去做?
(二维码自动识别)
a、为什么要学会分辨材质和肌理呢?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在设计中很容易凭着主观感觉去选配材质或直接抄袭或堆砌材质,并没有真正明白材料应用背后的设计含义?
搞清楚材质和肌理,才能更好的根据设计方案搭配相应的元素,这是我们去学分辨材质和肌理的主要因素。
▽滥用材质
b、如何感知材质与肌理呢?感知材质有2种方式:视觉感知质感(占80%)和触觉感知质感。
视觉质感:主要是观察肌理,比如:图形、纹理、形状等质感元素。
触觉质感分2部分:① 用手和肢体去触摸的直观感受到的质感,比如天鹅绒柔软的沙发,亲肤的棉麻被褥等;
② 由于人们触觉物体的长期体验,以至不必触摸,便会在视觉上感到质地的不同,比如我们看到的大理石,即便是我们不去用手触摸它,大理石外显的冰冷坚硬粗糙滑也能通过视觉感知到质感。
2、什么是肌理与材质(质地)?
a、什么是肌理?
肌理指形象表面的纹理,肌理又称质感,是由纹理(物体表面的纹路和线条灯)、图案和形状组成。
对于室内设计来说,肌理只需记2大类:
①天然材料自身的组织结构形成的肌理;②人工材料(人为组织设计)而形成的肌理;
△自然地貌与家具表面的材质与纹理
b、什么是材质?
材质通常指的是某种材料的结构的性质不同,材质的概念是和触觉有关的。
△光滑,粗糙,凹凸
02.如何分辨材质的分类,了解材质的表达?
对于材质的分辨,咱们以大家经常用到的木材、柱子、面料、石材、金属、玻璃、塑料等给大家讲解一下,这些材质都是怎样的?用在哪儿?
1、木材质
a、木材质的特性
木材源于自然,本身就具有独特的亲和力,而且色泽柔和、光润,纹理和触感都是独一无二的。
b、质感
从视觉角度来看,木纹理在自然形成过程中,创造出细腻优美的特性,用在设计中淳朴、厚重、自然,而且天然木纹有着丝绸表面的视觉效果。
在触感上,木材质虽然细腻温和,但工艺不同,触觉也不相同。
c、颜色
木材天生自带的暖色系(偏橘色),在自然光线下十分柔美,具有亲切感和时代感,是一种很友好,包容性很高的材质。
d、软装中的应用
木材质在设计中,广泛应用于家具、灯饰、装饰品、艺术品、生活用品等方面。
2、其他木制在软装中的应用
a、藤条
质感:视觉上色泽光润、细腻优美、朴素清新;触觉上质地轻巧坚韧、牢固、手感平滑清爽;
色彩:原藤的浅黄色/板栗色,象牙色(人工漂白)柔和典雅,配以咖啡色、棕色,营造沉稳的氛围。
软装应用:藤编的灯具、地毯、椅子等与木制桌子完美搭配,夏天应多采用藤制家具。
b、竹质
质感:视觉上造型优美、细腻精致、图案丰富、色泽温和;触觉平滑、轻巧、细腻等。
材质特性:竹材具有自动调节及保持温度,其自身不生凉放热,有冬暖夏凉特性;竹材本身具有吸音、隔音、降低音压,缩短残音时间的功能。
△竹室应用范围:因坚韧性可塑性被用于艺术化的建筑、生活用品、室内装饰中。
3、面料材质与肌理
在软装材质的营造上,面料占比很大比例的。面料质感选配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空间质感的舒服与否。
常用在室内设计中的面料分别是:棉麻、丝绒、毛、皮革等。
a、棉质
①质感
在触感上,棉质手感软柔、细腻、弹性好、韧性好、放松,不会感觉到任何压力。视觉上,细腻柔软、色彩丰富。
②材质特性
对人体有益的纤维素,韧性好、耐热性佳且不容易褪色。而且穿棉麻也给人田园风光的感觉,素雅大方。
③软装应用
软装应用在窗帘、沙发面料、家纺、生活用品等。
b、麻质
麻分为亚麻、苎麻、黄麻、剑麻、蕉麻等,各种麻类植物纤维制成的一种面料,在材质中统称麻质。
△室内软装中用到的:麻质手绘,麻帘,麻卷帘
质感:视觉上色泽暖和,纹理凹凸不平,轻盈通透;触觉上糙感、略硬轻盈;
材质特性:麻纤维具有速干的性能,具有独特的抑菌性,吸湿保温,耐热强度极高,透气性好,耐磨损,防蛀虫;
软装应用:墙面壁材、麻质的墙布、窗帘(成品卷帘)、艺术品、饰品摆件等。
c、丝质
丝质:一般指蚕丝,包括桑蚕丝、柞蚕丝、蓖麻蚕丝、木薯蚕丝等。
在软装设计中,常用的多是仿真丝,因为全真丝制作精良,工艺繁复,物以稀为贵。
质感:全真丝织物呈幽雅的珍珠光泽,手感柔和飘逸;化纤织物光泽明亮、刺眼,手感硬挺,有垂感。
视觉:平滑光亮,轻薄、柔软、滑爽、色彩绚丽,富有光泽,高贵典雅。触觉:轻薄、光滑细腻,凉爽舒适
特性:透气、易生折皱,容易吸身,无静电。
软装应用:家纺、窗帘(泰丝/丝刺绣/仿真丝)、抱枕、艺术观赏品等。
d、绒/毛
绒面不同材质:意大利绒、荷兰绒、天鹅绒、立绒、钻绒、直绒,不同工艺不同材料不同触感。毛料:人造毛、纯动物毛及羽毛,混合材质等。
就像天鹅绒面料,有独特的徽润光泽和细腻触感,充满古典气息的它在家居物品中,也常以时尚典雅的姿态露面。
质感:视觉上柔软,绒面丰盈饱满,复古高雅,色泽亮丽,风格别致;触觉上触感轻柔,细腻,温暖。
材质特性:隔热保温,吸尘,富有弹性,保暖吸湿性强。
软装应用:常应用于家纺、家具面料、窗帘、地毯抱枕,搭巾,艺术品摆件等。
e、皮/皮革
皮革是经过鞣制而成的动物毛皮面料。软装中常用分2类:革皮(经人工处理的皮革)和裘皮(处理过的连皮带毛的皮革)。
缺点是价格昂贵,贮藏、护理方面要求较高,还破坏生态,作为设计不普及。
质感:视觉上轻盈保暖,雍容华贵;触觉上滑而不腻,细腻柔软。
软装应用:皮质以铁艺木制结合着应用,作为沙发、椅类、床靠背的接触面使用。
4、石材
石材撑起来整个西方建筑界/雕塑艺术界,国内80年代被广泛应用于室内外装饰中。
大理石一直都是气派高贵的象征,挺拔威严,目前市场上常见的石材主要分为天然石和人造石、大理石。
a、质感
视觉上坚硬,自然纹理细腻、整洁、肃穆;触觉上坚硬、冰冷、顺滑细腻。
b、材质特性
耐火性强,防腐蚀,耐久耐冻耐抗压,坚硬不容易开裂。
c、软装中的应用
诸如矮桌、烛台、各式器物等,在这些东西上,使用大理石可以给空间带来奢华感的点缀。小范围使用大理石,同样能起到不凡的效果。
5、金属材质
室内设计中常用的金属类材质多是不锈钢、铁艺、黄铜。熠熠生辉的金属色/银色,为软装空间营造了丰富的时尚感。
△用金属感的家具的陈设空间
a、质感
视觉上具有时尚感,稳固厚重,金属亮度,冰冷理性;触觉上细腻光滑,冰冷。
b、软装中应用
利用黄铜、铁艺、不锈钢做成置物架、茶几,家具腿部,多以木制皮质结合实用,简约时尚独具风格。
6、塑料材质塑料材质在软装家居中统称为亚克力材质(丙烯酸、塑料),也叫有机玻璃(不是玻璃的材质)。
成本低,可塑造性强,在后现代风格里常被制作成艺术品,倒模成型的家具,与金属/布艺/都可以兼容结合。
a、质感
视觉上反射的光线柔和,视觉清晰轻柔,具有水晶般的透明度,透光率在92%以上,光线柔和;触觉质感上细腻,表面光泽,较高的硬度。
b、材质特性
像阻燃板、超耐磨板,抗腐蚀,可塑造性强,耐老化氧化,高温,很好的着色效果。
△可以满足各式各样的艺术造型。
c、软装应用
应用上有亚克力浴缸、亚克力人造大理石、亚克力树脂艺术品,家具,艺术品等。
7、玻璃材质
玻璃也是创意家居中常用的材质,在现代轻奢风格,后现代风格中常用。
玻璃材质中的酸蚀镜面(斑驳感做旧效果),磨砂镜面等,多与石材、金属、木制结合着应用,效果更好。
a、类别
玻璃分2类:现代极简的玻璃家具和优雅极尽奢华的镜面装饰,工艺不同表达的视觉效果不同。
b、质感
视觉上晶莹剔透,主导明暗变化以及光影层次,折射光线,空间明亮通透,时尚感,具有梦幻感,复古奢华;触觉上清凉感,光滑细腻。
c、材质特性
经过处理的镜面,耐高温耐腐蚀性很强,易碎。
d、软装应用
在新古典、宫廷复古、后现代家具中常见,多与铁艺木制结合使用,软装饰品(装饰镜),镜面装饰艺术摆件等。
最后再来个导图总结下:
不同物理材质给人带来的情绪感受差异是怎么产生的?
艺术解释要排在物理学和生物学以后。
1。 金属会让人觉得寒冷?
这句话不完全准确。绝大部分金属让人感觉寒冷的原因是金属是热的良导体,当手接触金属时,手上的热量会由手接触的那部分金属迅速传递到金属其它部分,因此手的温度明显降低, 于是你会觉得金属寒冷——因为你生存的温度往往在37度以下,所以你摸金属一般都是比你凉快的。
但是:温度一变导致色系一变,你就不会这么想了。这块金属你肯定不觉得寒冷——估计你已经感觉到炙手可热了。
同样的,有的金属你不会觉得寒冷——比如葛朗台就说看到黄金让他觉得很暖和。
2. 黏液让人觉得恶心或危险,玉会让人觉得温柔,木会让人觉得平静稳重
这点其实可以用生物学里面的演化理论来解释。一般来说,一个处在健康安全环境下面的人,是很少有机会接触到黏液的。往往是什么情况接触到黏液呢?遇到危险的时候。
比如:身体某个部位发生病变的黏液,食物腐败以后细菌分解留下的黏液,或者有毒的蛇或者其他软体动物留下的黏液,或者非常凶猛的生物留下的黏液。放个异形的黏液吧。
绝大部分觉得黏液不恶心或者不危险的人,基本上都在演化过程中因为太蠢或者太粗心,被毒死或者被咬死了。我们现代人都是那些看到黏液马上就逃之夭夭的后代。这是写进基因的本能,警告这个东西附近有危险!!!!!
同样的,因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里面,一般来说,一个处在健康安全环境下面的人,是有无数机会接触到木头和石头的。
做猴子的时候在木头上生活,走下地以后会住在石头洞里面,用木头生火,用石头煮饭,用木头盖房子,用石头盖房子,用木头做各种工具,用石头做各种石器。
可以说,在金属出现之前,木头和石头就是人类能够利用而且利用的最多的工具。所以,人类基本上对木头和石头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所以,基本上这种材质给人的感觉就是:这就是我的家里的必需品一样。坚固,结实,可靠,能够在里面休息。
为什么你会觉得玉器温柔,那是因为很多玉器被故意雕琢的跟小孩子或者女人很像。
要么就是五短身材,凹凸有致,犹如婴儿。要么就是行云流水,曲线玲珑,犹如女人。
如果是下面这种玉器,估计你不会感觉到温柔了
不同物理材质给人带来的情绪感受差异是怎么产生的?
艺术解释要排在物理学和生物学以后。
1。 金属会让人觉得寒冷?
这句话不完全准确。绝大部分金属让人感觉寒冷的原因是金属是热的良导体,当手接触金属时,手上的热量会由手接触的那部分金属迅速传递到金属其它部分,因此手的温度明显降低, 于是你会觉得金属寒冷——因为你生存的温度往往在37度以下,所以你摸金属一般都是比你凉快的。
但是:温度一变导致色系一变,你就不会这么想了。这块金属你肯定不觉得寒冷——估计你已经感觉到炙手可热了。
同样的,有的金属你不会觉得寒冷——比如葛朗台就说看到黄金让他觉得很暖和。
2. 黏液让人觉得恶心或危险,玉会让人觉得温柔,木会让人觉得平静稳重
这点其实可以用生物学里面的演化理论来解释。一般来说,一个处在健康安全环境下面的人,是很少有机会接触到黏液的。往往是什么情况接触到黏液呢?遇到危险的时候。
比如:身体某个部位发生病变的黏液,食物腐败以后细菌分解留下的黏液,或者有毒的蛇或者其他软体动物留下的黏液,或者非常凶猛的生物留下的黏液。放个异形的黏液吧。
绝大部分觉得黏液不恶心或者不危险的人,基本上都在演化过程中因为太蠢或者太粗心,被毒死或者被咬死了。我们现代人都是那些看到黏液马上就逃之夭夭的后代。这是写进基因的本能,警告这个东西附近有危险!!!!!
同样的,因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里面,一般来说,一个处在健康安全环境下面的人,是有无数机会接触到木头和石头的。
做猴子的时候在木头上生活,走下地以后会住在石头洞里面,用木头生火,用石头煮饭,用木头盖房子,用石头盖房子,用木头做各种工具,用石头做各种石器。
可以说,在金属出现之前,木头和石头就是人类能够利用而且利用的最多的工具。所以,人类基本上对木头和石头是熟悉的不能再熟悉了。所以,基本上这种材质给人的感觉就是:这就是我的家里的必需品一样。坚固,结实,可靠,能够在里面休息。
为什么你会觉得玉器温柔,那是因为很多玉器被故意雕琢的跟小孩子或者女人很像。
要么就是五短身材,凹凸有致,犹如婴儿。要么就是行云流水,曲线玲珑,犹如女人。
如果是下面这种玉器,估计你不会感觉到温柔了
不同物理材质给人带来的情绪感受差异是怎么产生的?
话不多说,上两张对比图。
图一物品涉及材质为硅胶。
图二为人体,她的物理材质比较复杂:
一、从原子水平上说,有60多种重要的元素构成,如:氧占约65%、碳占约18%、氢占约10%、氮占约3%,(这四个元素约占人体96%).钙占约2%,磷占约1%,其他较少,但也很重要;
二、从分子水平上说,水约占人体约60%,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占人体约14%,蛋白质占人体约17%.其它如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等.这些是人体的七种营养素.这七种营养素在人体中每一个都扮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可缺少,也不可过多;
三、在细胞水平分析,人体由细胞、细胞外液及细胞外固体组成.细胞是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
四、在组织水平分析,人体是由四大组织组成,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那么很显然,这两种不同的材质,能够给男性带来的情绪感受必然差异十分巨大,再加上题主加的另一问题,“艺术家如何利用材质与情绪的特殊关联来进行创作?”我们来引申一下。
我只见过诸多文人骚客在近身肉搏之后,流连忘返,甚至还要叹上一句“春宵一刻值千金”;
未曾见过有屌丝使用网购的飞机杯体验一把后喊出“硅胶赛高!人生有硅胶真好!”,大部分在抒发完毕过剩的荷尔蒙后,都会百无聊赖的关掉面前的播放器,感叹“我是谁我在哪我为什么要干这种事”。
...
两种场景,高下立判。
不同物理材质给人带来的情绪感受差异是怎么产生的?
话不多说,上两张对比图。
图一物品涉及材质为硅胶。
图二为人体,她的物理材质比较复杂:
一、从原子水平上说,有60多种重要的元素构成,如:氧占约65%、碳占约18%、氢占约10%、氮占约3%,(这四个元素约占人体96%).钙占约2%,磷占约1%,其他较少,但也很重要;
二、从分子水平上说,水约占人体约60%,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占人体约14%,蛋白质占人体约17%.其它如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等.这些是人体的七种营养素.这七种营养素在人体中每一个都扮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不可缺少,也不可过多;
三、在细胞水平分析,人体由细胞、细胞外液及细胞外固体组成.细胞是组成人体的基本单位;
四、在组织水平分析,人体是由四大组织组成,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
那么很显然,这两种不同的材质,能够给男性带来的情绪感受必然差异十分巨大,再加上题主加的另一问题,“艺术家如何利用材质与情绪的特殊关联来进行创作?”我们来引申一下。
我只见过诸多文人骚客在近身肉搏之后,流连忘返,甚至还要叹上一句“春宵一刻值千金”;
未曾见过有屌丝使用网购的飞机杯体验一把后喊出“硅胶赛高!人生有硅胶真好!”,大部分在抒发完毕过剩的荷尔蒙后,都会百无聊赖的关掉面前的播放器,感叹“我是谁我在哪我为什么要干这种事”。
...
两种场景,高下立判。
不同物理材质给人带来的情绪感受差异是怎么产生的?
猜猜这是用啥画的?(手动斜眼)
不同物理材质给人带来的情绪感受差异是怎么产生的?
猜猜这是用啥画的?(手动斜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