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360 看360看360

恐婚的年轻人究竟在怕什么?

以下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恐婚的年轻人究竟在怕什么?"相关知识及问题的最佳答案:

恐婚的年轻人究竟在怕什么?

头一个,养育成本太高了。

搁以前,养活一个孩子,不过是多副碗筷,既不需要投入太多的物质,也不需要投入太多时间。

喂饱了穿暖了就得,哪顾得上智力发育心理健康啥的,能走路了,就往孩子堆里一扔——玩泥巴去!

现在的孩子,大人们掏空心思买进口奶粉、进口衣物,绞尽脑汁开发智力培养习惯。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想尽办法各种培训、学区房、社会关系……

不仅花钱,还要花时间花心思。

就这样,你还不知道孩子会长成什么样,将来大概率不在自己身边。

如果说生孩子是投资,以前是成本低、周期短、见效快的投资;现在是成本高,周期长,回报低的投资。

假设你生活在过去的农村,想要过上好日子,你得怎么做?

生上十个儿子,8个女儿。反正有口吃的,孩子总归是能养得活的,老大长大了带老二,老二长大了带老三……

一旦孩子长大,你就爽了。要创业开荒,你有10个青壮的免费劳力,有8个家族外援;要打架干仗,你们一起上阵够顶一个班,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这大家子,还不够你横行乡里的?

你看宋朝的杨业,因为儿子比较多,他们家不仅很能打,还被写成了大IP。

鸡蛋多的好处就是可以往多个篮子里放,万一你们家谁谁谁出息了,走了光耀门楣的好运,牛逼的不还是你这当老子的么?

所以才有多子多福的说法!

再一个,现代社会,孩子对于家庭来说,不是劳动力而是包袱!

不仅帮不上家里的忙,买房还要啃老,生了孩子还得爹娘伺候。

最最最重要的,从读大学开始,就不在父母身边,每年也就过年的时候回去一趟……

这是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所带来的必然改变。

劳动力输出方式从单纯的体力输出变成了脑力输出,必然会加大前期教育的投入,必然会加大父母的养育成本。

而且由于社会组织分工愈加细化,劳动力随资本往大城市转移,就没办法待在父母身边。

父辈生活在农业经济往资本经济过渡的时代,他在子女身上的投资即使最后都奉献给资本家了,但是他们脑袋里还残存着“多子多福”的封建思想。

年轻人就不一样了,受过良好的马恩列毛教育,如果知道呕心沥血的投资最后会被资本家摘了果实,还会投资吗?

有人说,孩子带给我们的价值在于带给我们快乐与为人父母的人生体验,这比单纯的劳动力更有意义。

难道古代父母就不爱子女了?

生了儿子就只拿来当劳动力用?

天伦之乐这是古今时代都有的共同点。

董仲舒为巩固封建统治,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这一封建伦理,简单讲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两个字就是“听话”。

这套东西,给中华民族洗脑了千百年,可谓根深蒂固。中国人还自带“孝”的文化属性,对祖宗崇拜,对家族忠诚,对父母顺从。于是在封建时代,父母在家族当中地位超然,拥有绝对权威。

假设你在古代生活,你们家10个儿子,8个女儿都长大了,他们又各自结婚生子,一家几十口,为你独尊,人人对你的话奉若圭臬,你开心不开心?

但是你看现在这社会,孩子才是祖宗!一旦你有了孩子,你的地位无异于干重活吃干草的老黄牛,哪有尊崇可言?

又一个,不需要养儿防老。

古代没有社会保障,养儿为防老,这是一条贯穿于社会伦理当中的契约,也是“孝”的根本内涵。

古代的老王拉扯大10个儿子,8个女儿,给他们置办彩礼娶亲,添置嫁妆嫁人,将来还允许这些子女继承他的遗产。

不仅是因为老王爱他们,也由于这里面有一个延续千年的社会契约——老王将来老了的时候,作为回报,这些子女将为其养老送终,而不至于老无所依凄惨而死。

而随着时代进步,虽然养老依旧不能靠政府,但是社会服务是可以解决的,子女不是唯一的养老依靠。

最重要的,社会撕裂,打工人 VS 食利阶级

什么叫新无产阶级?

就是新时代里,无明确产权的住房、无明确产权的土地、无实际控股的资本……直接点说就是没有资产给后代继承的工薪阶层。

新时代的无产阶级与古代的农奴没什么本质上的差别,别看一个个受教育程度还挺高,其实对于上层阶级的作用也就是交税和消费。

年轻人对肉食者的作用,就在于这,不然为啥养老金空额的时候,大家都盯着年轻人?

所谓的人才引进,就是抢夺消费者与税基而已。

不生孩子的,正是这些新无产者。

为什么?

1)老黄牛一样上班,不仅没钱,也没时间。

老王是国内985本科,美国名校硕士,现在上海著名高科技企业写代码,30岁,年薪50w。肯定算得上人中龙凤了。

老王研究生毕业24岁,工作6年攒了100w,掏了家里6个钱包凑了200w,2019年3月买了上海总价600w的上车房,贷款400w,每月还贷2.6w。

每月工资4.17w,扣除税费 1w,再扣除房贷,到手6k。

买了房得装修吧?要钱。

结婚要钱,生孩子要钱。

而老王虽然年薪50w,但是30岁的老王,实际没有钱,还一堆债。

再者说了,你们以为老王这年薪50w是好拿的?

就算码农赚钱多,他也不是一毕业就是50w吧?升得这么快主要是因为勤奋,所以每天忙得跟狗一样,哪有时间去谈恋爱?

下班回家只想躺着,周末还要加班。

他老爹劝他短平快——去相亲,可是他相亲的女生也越来越聪明了,指着他的鼻子骂:“原来你爱我的方式,就是要我跟你一起还房贷,无耻!”

2)打工人拥有了马恩列毛的思想武器。

既然有老王这样的新无产阶级,必然就有与之相对立的食利阶级。

不然谁去剥削老王呢?

食利阶级可就与老王不一样了!

首先是他们有资产给后代们继承,所以有更强烈的生育意愿。

其次是他们可不像老王那样忙碌,完全没有自己的生活,你看王思聪,天天换女友的操作,老王就玩不来。

他们不仅有时间谈恋爱,还有丰富的社会资源为自己服务,能够把恋爱谈得更好。

最重要的是,在“多努力都不如生得好”、“有钱才是王道”、“没房不能娶媳妇” 等崩坏了的社会价值观驱动下,食利阶层占据了更多的交配主动。

那些专灌给女性的毒鸡汤说什么,女生光有美貌是不够的,奶茶mm除了美貌以外还有清华与巴德学院的学习经历,所以才有机会在纽约遇上刘强东。

意思就是说女神们想要去给食利阶层生孩子,要非常努力才行,而老王连个分担房贷的都找不到。

这个价值观虽然扯淡,却很现实。

要是你像王思聪那么有钱,还有机会跟志玲姐姐生孩子,你生不生?

生他一窝!

所以你正确的思路应该是努力奋斗变成有钱人,而不是放弃奋斗,选择不生育啊!

问题出在哪?

随着经济发展,贫富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严重,社会结构趋于固化,也就是说下层的无产阶级越来越难以向上层阶级流动。

以前觉得努力努力还有翻身的指望,现在心灰意懒看不到希望。

农奴与房奴有什么差别?

我们讲房奴的被剥削逻辑,是通过地价和漫灌的货币收割购房者与居民储蓄,先上车的购房者(炒房客)通过涨价与货币超发收割后来的购房者,像传销一样层层传递下去,都在吸下线的血。

这个剥削逻辑虽然高明,但是并非没有破绽,这就好比从下往上的叠罗汉一样。新加入的把之前的人扛在肩上,又被后来的人给扛上……被举得越高收益越大。

刚开始压力不大的时候肯定叠得很积极。可是越叠越高,最底下的人越扛越多,有力气的人明显不够用了,上面的人高喊着让大家拿出6个钱包补补力气。

6个钱包拿完了呢?

再下一层的人得拿12个钱包了吧?

可是哪来的12个钱包哦?

于是这个结构就稳定了,无人能够把他们扛起来。

一旦最底下有一部分人力竭而亡,这个结构就塌了,越在下面的人越倒霉……

阶级正在趋于固化,开始觉得努力工作能够提升阶级,后来觉得买房能够提升阶级,现在是只要生下来就注定阶级属性了。

更要命的是,上层阶级不仅通过房子对底层进行搜刮,还把投入巨大的教育变成了阶级固化的工具,阻碍阶层流动。

《动物王国》里:猪是顶层的统治阶级,一出生便是食利阶级,其他动物都为猪服务。

鸡生活在王国的最底层,干着最繁重的工作全年无休,而且所下的蛋要被做成煎蛋、水煮蛋、松花蛋、番茄蛋汤供猪食用。

只有少量的蛋会经过鸡们极艰难的过程孵化成鸡,继续为猪工作并为猪下蛋……

有一天鸡获得了智慧,了解了这个事实,你猜鸡会怎么办?还会老实下蛋,看着猪把蛋拿走么?

出色的年轻人,自然能看破新时代的剥削逻辑,自己的孩子在教育阶段就被阶级壁垒限制住了,将来自然难免沦为食利阶级剥削的对象。

所以不生育是新无产阶级的抗争方式,虽然静默,却也有效。

3)分配机制不公平,扭曲价值观

90后没出校门的时候,被各种成功学鸡汤给灌,什么“马云的这7句话让你身价过亿”、“越努力越幸运”……

工作后被各种焦虑毒药狂灌——“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眼看着周围人买房的都翻番赚,又快又稳又轻松,能不焦虑么?

于是“一夜暴富”、“有钱可以为所欲为”、“有钱才是成功” 等价值观就开始大行其道!

没钱,没资本的人,在很多人眼里,是没资格和他们一起活下去的。

整个社会都弥漫着羞辱穷人的氛围。

在暴富的欲望与落后的焦虑双重驱赶之下的老王辛勤上班,努力抓生产,想要超越同龄人,却制造了太多过剩产能……

曾经学过的致富成功学——“知识+努力” 都在快速变化的社会逻辑里失效了,都尼玛不如买房。

等老王转换思路买房的时候,才发现,不啃老,根本买不起。

买房之后,老王工作得更努力更卑躬屈膝了,因为害怕失业断供,更害怕背上孩子这个包袱。

社会逻辑是学得好,做得好,都不如生得好!

既然决定不了自己的出身,但能决定孩子的出身。

年轻人自我意识觉醒的逻辑

这段鸡汤看到过没?

我相信很多人不止是看到过,还会背给家里催婚的爸妈听。

要是孩子生下来就有专门聘请的高颜值双语保姆照顾,妻子也可以脱产在家,全职带娃,家里有私人医生随叫随到,有营养师天天给他配餐,家门口就有顶级双语幼儿园小学,长大了直接送到美国进常春藤,回来继承家产……

过着这样的生活的话,生孩子会阻止你实现个人价值?会阻止你追求梦想?会妨碍你体验各种未知?会让你的生活紧赶慢赶?会让你有衰老的恐惧?

50年之后,你一样会是80岁,不过是孤独无依的80岁。

不结婚不生孩子,还想着找什么高级的理由,其实就是穷~是穷~穷~穷~~~”

得承认穷这个事实,而且阶级固化的情况下,个人努力所带来的改变非常有限。

既然对于咱这样的穷人来说,追求个人生活体验与繁衍后代存在冲突,不能同时兼得。那么怎么选择就是自己的事了。

选择结婚生子,将其抚养成人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挺好的;

如果选择不扛起生育这一包袱,自己走得轻松快活,无拘无束,逍遥自在,也没什么可受指摘的!

年轻人所谓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以前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更没想过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人生。所以随大流,大家都考大学,那么他也上大学,大家都做IT,那么他也做IT,大家到了年纪都结婚生子……

他突然开窍了,他突然清楚了他想要的人生是什么样子,他发现生孩子在他的人生里并不是非要完成的事情,而且因为他穷,养育孩子还会一定程度上阻碍他追求梦想。

其实生孩子这事吧,不生下来是不怎么想的。

一生下来,由不得你不想,由不得你不变成娃奴,这和有钱没钱没太大关系。

2) 女性独立意识的崛起与社会地位的提高。

现代女性受教育程度高,不仅了解怀孕与生产过程的风险,更是担心生完孩子会影响身材、影响职业发展,会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

总结:“先富带后富”的不均衡发展战略,与房地产作为经济支柱的发展计划,造成社会撕裂,加速形成阶级固化。

炒作学区房,补习班,提高了教育门槛,底层阶级用不生育的方式保护自己不被多次收割。

年轻人不愿意生孩一方面是越来越佛系,对投入巨大的生育有强烈恐惧。

另一方面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年轻人们,确实获得了自我与超我的需求,进而去逐梦人生,放弃生育。

生命延续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繁殖,另一种是长生。

《霍比特人》里的精灵族,寿命很长,出生率就低;兔子生命力低么,就繁殖力惊人。

人类寿命随着文明进程越来越长的情况下,出生率越来越低是正常的自然现象,而且还很温和,不像以前总是通过瘟疫或战争来调整人口结构。

本回答内容引用自我的合伙人 @叶泊枫

更多干货推荐学习:

陈思炜:【精】大学生职业发展路径-四大方向+四大维度深度解析(共46324字,宜深度阅读,220508更新)趋势与周期:从房地产到金融危机陈思炜:【精】职业规划x生涯地图(人人都值得学的生涯规划,67节936分钟纯干货。)


恐婚的年轻人究竟在怕什么?

头一个,养育成本太高了。

搁以前,养活一个孩子,不过是多副碗筷,既不需要投入太多的物质,也不需要投入太多时间。

喂饱了穿暖了就得,哪顾得上智力发育心理健康啥的,能走路了,就往孩子堆里一扔——玩泥巴去!

现在的孩子,大人们掏空心思买进口奶粉、进口衣物,绞尽脑汁开发智力培养习惯。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想尽办法各种培训、学区房、社会关系……

不仅花钱,还要花时间花心思。

就这样,你还不知道孩子会长成什么样,将来大概率不在自己身边。

如果说生孩子是投资,以前是成本低、周期短、见效快的投资;现在是成本高,周期长,回报低的投资。

假设你生活在过去的农村,想要过上好日子,你得怎么做?

生上十个儿子,8个女儿。反正有口吃的,孩子总归是能养得活的,老大长大了带老二,老二长大了带老三……

一旦孩子长大,你就爽了。要创业开荒,你有10个青壮的免费劳力,有8个家族外援;要打架干仗,你们一起上阵够顶一个班,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这大家子,还不够你横行乡里的?

你看宋朝的杨业,因为儿子比较多,他们家不仅很能打,还被写成了大IP。

鸡蛋多的好处就是可以往多个篮子里放,万一你们家谁谁谁出息了,走了光耀门楣的好运,牛逼的不还是你这当老子的么?

所以才有多子多福的说法!

再一个,现代社会,孩子对于家庭来说,不是劳动力而是包袱!

不仅帮不上家里的忙,买房还要啃老,生了孩子还得爹娘伺候。

最最最重要的,从读大学开始,就不在父母身边,每年也就过年的时候回去一趟……

这是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所带来的必然改变。

劳动力输出方式从单纯的体力输出变成了脑力输出,必然会加大前期教育的投入,必然会加大父母的养育成本。

而且由于社会组织分工愈加细化,劳动力随资本往大城市转移,就没办法待在父母身边。

父辈生活在农业经济往资本经济过渡的时代,他在子女身上的投资即使最后都奉献给资本家了,但是他们脑袋里还残存着“多子多福”的封建思想。

年轻人就不一样了,受过良好的马恩列毛教育,如果知道呕心沥血的投资最后会被资本家摘了果实,还会投资吗?

有人说,孩子带给我们的价值在于带给我们快乐与为人父母的人生体验,这比单纯的劳动力更有意义。

难道古代父母就不爱子女了?

生了儿子就只拿来当劳动力用?

天伦之乐这是古今时代都有的共同点。

董仲舒为巩固封建统治,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这一封建伦理,简单讲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两个字就是“听话”。

这套东西,给中华民族洗脑了千百年,可谓根深蒂固。中国人还自带“孝”的文化属性,对祖宗崇拜,对家族忠诚,对父母顺从。于是在封建时代,父母在家族当中地位超然,拥有绝对权威。

假设你在古代生活,你们家10个儿子,8个女儿都长大了,他们又各自结婚生子,一家几十口,为你独尊,人人对你的话奉若圭臬,你开心不开心?

但是你看现在这社会,孩子才是祖宗!一旦你有了孩子,你的地位无异于干重活吃干草的老黄牛,哪有尊崇可言?

又一个,不需要养儿防老。

古代没有社会保障,养儿为防老,这是一条贯穿于社会伦理当中的契约,也是“孝”的根本内涵。

古代的老王拉扯大10个儿子,8个女儿,给他们置办彩礼娶亲,添置嫁妆嫁人,将来还允许这些子女继承他的遗产。

不仅是因为老王爱他们,也由于这里面有一个延续千年的社会契约——老王将来老了的时候,作为回报,这些子女将为其养老送终,而不至于老无所依凄惨而死。

而随着时代进步,虽然养老依旧不能靠政府,但是社会服务是可以解决的,子女不是唯一的养老依靠。

最重要的,社会撕裂,打工人 VS 食利阶级

什么叫新无产阶级?

就是新时代里,无明确产权的住房、无明确产权的土地、无实际控股的资本……直接点说就是没有资产给后代继承的工薪阶层。

新时代的无产阶级与古代的农奴没什么本质上的差别,别看一个个受教育程度还挺高,其实对于上层阶级的作用也就是交税和消费。

年轻人对肉食者的作用,就在于这,不然为啥养老金空额的时候,大家都盯着年轻人?

所谓的人才引进,就是抢夺消费者与税基而已。

不生孩子的,正是这些新无产者。

为什么?

1)老黄牛一样上班,不仅没钱,也没时间。

老王是国内985本科,美国名校硕士,现在上海著名高科技企业写代码,30岁,年薪50w。肯定算得上人中龙凤了。

老王研究生毕业24岁,工作6年攒了100w,掏了家里6个钱包凑了200w,2019年3月买了上海总价600w的上车房,贷款400w,每月还贷2.6w。

每月工资4.17w,扣除税费 1w,再扣除房贷,到手6k。

买了房得装修吧?要钱。

结婚要钱,生孩子要钱。

而老王虽然年薪50w,但是30岁的老王,实际没有钱,还一堆债。

再者说了,你们以为老王这年薪50w是好拿的?

就算码农赚钱多,他也不是一毕业就是50w吧?升得这么快主要是因为勤奋,所以每天忙得跟狗一样,哪有时间去谈恋爱?

下班回家只想躺着,周末还要加班。

他老爹劝他短平快——去相亲,可是他相亲的女生也越来越聪明了,指着他的鼻子骂:“原来你爱我的方式,就是要我跟你一起还房贷,无耻!”

2)打工人拥有了马恩列毛的思想武器。

既然有老王这样的新无产阶级,必然就有与之相对立的食利阶级。

不然谁去剥削老王呢?

食利阶级可就与老王不一样了!

首先是他们有资产给后代们继承,所以有更强烈的生育意愿。

其次是他们可不像老王那样忙碌,完全没有自己的生活,你看王思聪,天天换女友的操作,老王就玩不来。

他们不仅有时间谈恋爱,还有丰富的社会资源为自己服务,能够把恋爱谈得更好。

最重要的是,在“多努力都不如生得好”、“有钱才是王道”、“没房不能娶媳妇” 等崩坏了的社会价值观驱动下,食利阶层占据了更多的交配主动。

那些专灌给女性的毒鸡汤说什么,女生光有美貌是不够的,奶茶mm除了美貌以外还有清华与巴德学院的学习经历,所以才有机会在纽约遇上刘强东。

意思就是说女神们想要去给食利阶层生孩子,要非常努力才行,而老王连个分担房贷的都找不到。

这个价值观虽然扯淡,却很现实。

要是你像王思聪那么有钱,还有机会跟志玲姐姐生孩子,你生不生?

生他一窝!

所以你正确的思路应该是努力奋斗变成有钱人,而不是放弃奋斗,选择不生育啊!

问题出在哪?

随着经济发展,贫富差距增大,两极分化严重,社会结构趋于固化,也就是说下层的无产阶级越来越难以向上层阶级流动。

以前觉得努力努力还有翻身的指望,现在心灰意懒看不到希望。

农奴与房奴有什么差别?

我们讲房奴的被剥削逻辑,是通过地价和漫灌的货币收割购房者与居民储蓄,先上车的购房者(炒房客)通过涨价与货币超发收割后来的购房者,像传销一样层层传递下去,都在吸下线的血。

这个剥削逻辑虽然高明,但是并非没有破绽,这就好比从下往上的叠罗汉一样。新加入的把之前的人扛在肩上,又被后来的人给扛上……被举得越高收益越大。

刚开始压力不大的时候肯定叠得很积极。可是越叠越高,最底下的人越扛越多,有力气的人明显不够用了,上面的人高喊着让大家拿出6个钱包补补力气。

6个钱包拿完了呢?

再下一层的人得拿12个钱包了吧?

可是哪来的12个钱包哦?

于是这个结构就稳定了,无人能够把他们扛起来。

一旦最底下有一部分人力竭而亡,这个结构就塌了,越在下面的人越倒霉……

阶级正在趋于固化,开始觉得努力工作能够提升阶级,后来觉得买房能够提升阶级,现在是只要生下来就注定阶级属性了。

更要命的是,上层阶级不仅通过房子对底层进行搜刮,还把投入巨大的教育变成了阶级固化的工具,阻碍阶层流动。

《动物王国》里:猪是顶层的统治阶级,一出生便是食利阶级,其他动物都为猪服务。

鸡生活在王国的最底层,干着最繁重的工作全年无休,而且所下的蛋要被做成煎蛋、水煮蛋、松花蛋、番茄蛋汤供猪食用。

只有少量的蛋会经过鸡们极艰难的过程孵化成鸡,继续为猪工作并为猪下蛋……

有一天鸡获得了智慧,了解了这个事实,你猜鸡会怎么办?还会老实下蛋,看着猪把蛋拿走么?

出色的年轻人,自然能看破新时代的剥削逻辑,自己的孩子在教育阶段就被阶级壁垒限制住了,将来自然难免沦为食利阶级剥削的对象。

所以不生育是新无产阶级的抗争方式,虽然静默,却也有效。

3)分配机制不公平,扭曲价值观

90后没出校门的时候,被各种成功学鸡汤给灌,什么“马云的这7句话让你身价过亿”、“越努力越幸运”……

工作后被各种焦虑毒药狂灌——“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

眼看着周围人买房的都翻番赚,又快又稳又轻松,能不焦虑么?

于是“一夜暴富”、“有钱可以为所欲为”、“有钱才是成功” 等价值观就开始大行其道!

没钱,没资本的人,在很多人眼里,是没资格和他们一起活下去的。

整个社会都弥漫着羞辱穷人的氛围。

在暴富的欲望与落后的焦虑双重驱赶之下的老王辛勤上班,努力抓生产,想要超越同龄人,却制造了太多过剩产能……

曾经学过的致富成功学——“知识+努力” 都在快速变化的社会逻辑里失效了,都尼玛不如买房。

等老王转换思路买房的时候,才发现,不啃老,根本买不起。

买房之后,老王工作得更努力更卑躬屈膝了,因为害怕失业断供,更害怕背上孩子这个包袱。

社会逻辑是学得好,做得好,都不如生得好!

既然决定不了自己的出身,但能决定孩子的出身。

年轻人自我意识觉醒的逻辑

这段鸡汤看到过没?

我相信很多人不止是看到过,还会背给家里催婚的爸妈听。

要是孩子生下来就有专门聘请的高颜值双语保姆照顾,妻子也可以脱产在家,全职带娃,家里有私人医生随叫随到,有营养师天天给他配餐,家门口就有顶级双语幼儿园小学,长大了直接送到美国进常春藤,回来继承家产……

过着这样的生活的话,生孩子会阻止你实现个人价值?会阻止你追求梦想?会妨碍你体验各种未知?会让你的生活紧赶慢赶?会让你有衰老的恐惧?

50年之后,你一样会是80岁,不过是孤独无依的80岁。

不结婚不生孩子,还想着找什么高级的理由,其实就是穷~是穷~穷~穷~~~”

得承认穷这个事实,而且阶级固化的情况下,个人努力所带来的改变非常有限。

既然对于咱这样的穷人来说,追求个人生活体验与繁衍后代存在冲突,不能同时兼得。那么怎么选择就是自己的事了。

选择结婚生子,将其抚养成人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挺好的;

如果选择不扛起生育这一包袱,自己走得轻松快活,无拘无束,逍遥自在,也没什么可受指摘的!

年轻人所谓的“自我意识的觉醒”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以前他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更没想过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人生。所以随大流,大家都考大学,那么他也上大学,大家都做IT,那么他也做IT,大家到了年纪都结婚生子……

他突然开窍了,他突然清楚了他想要的人生是什么样子,他发现生孩子在他的人生里并不是非要完成的事情,而且因为他穷,养育孩子还会一定程度上阻碍他追求梦想。

其实生孩子这事吧,不生下来是不怎么想的。

一生下来,由不得你不想,由不得你不变成娃奴,这和有钱没钱没太大关系。

2) 女性独立意识的崛起与社会地位的提高。

现代女性受教育程度高,不仅了解怀孕与生产过程的风险,更是担心生完孩子会影响身材、影响职业发展,会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

总结:“先富带后富”的不均衡发展战略,与房地产作为经济支柱的发展计划,造成社会撕裂,加速形成阶级固化。

炒作学区房,补习班,提高了教育门槛,底层阶级用不生育的方式保护自己不被多次收割。

年轻人不愿意生孩一方面是越来越佛系,对投入巨大的生育有强烈恐惧。

另一方面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年轻人们,确实获得了自我与超我的需求,进而去逐梦人生,放弃生育。

生命延续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繁殖,另一种是长生。

《霍比特人》里的精灵族,寿命很长,出生率就低;兔子生命力低么,就繁殖力惊人。

人类寿命随着文明进程越来越长的情况下,出生率越来越低是正常的自然现象,而且还很温和,不像以前总是通过瘟疫或战争来调整人口结构。

本回答内容引用自我的合伙人 @叶泊枫

更多干货推荐学习:

陈思炜:【精】大学生职业发展路径-四大方向+四大维度深度解析(共46324字,宜深度阅读,220508更新)趋势与周期:从房地产到金融危机陈思炜:【精】职业规划x生涯地图(人人都值得学的生涯规划,67节936分钟纯干货。)


恐婚的年轻人究竟在怕什么?

很多人反感被催婚。也有很多人渴望婚姻。这是同一个社会可以并存的两种虽然不同、都很合理的感受。

但这两种感受,都会指向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人不愿意结婚,为什么又有人渴望婚姻却觉得结婚越来越难?

婚姻需要很多条件,钱、爱、责任、决心。但在这个越来越理性和个人主义的社会里,越来越多人觉得,一份婚姻关系的成本大于它的收益,它要人们投入很多,但未必能提供所有付出的回报。

今天这篇回答主要不是谈价值观和对错,而是具体的原因。我们和很多人聊了聊,,希望提供一些具体的材料、故事,以及可能的答案:哪些因素让人们不想结婚,或者觉得找到一份理想的婚姻很难?

该怎么办?

一、钱

婚姻这种契约关系,可以让人结成经济共同体,为双方提供稳定的物质保障。钱是摆在婚姻面前一个无法回避的条件。不够有钱,可能成为人走进婚姻的阻碍;足够有钱,也为人选择不结婚提供了底气。

@ 老胡 | 29岁,暂时不考虑结婚

我喜欢过一个人,共同话题很多,聊得停不下来。后来走到婚姻这一步,没法再往前走。我们的感情是真的,但婚姻很现实,她家条件很好,买一次化妆品花费近 2 万,我养不起她。她催我赶紧攒钱准备结婚,我做不到。

直到现在我最喜欢的还是她,但已经两年没联系过了。偶尔会难过,有次喝多了,特别想她,怎么也找不到她电话,喝得太多,记不住了,微信呢,也早已互删了。

@ 菁 | 26岁,计划成为不婚主义者

如果不结婚,我只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够倔,够有钱。所以我的“不婚”计划里,最重要的就是存钱。很多人被催婚,之所以无奈,就是多多少少要靠父母,经济上,事业发展上。在我看来,简单粗暴地说,就是翅膀长硬了才可以不走寻常路。

法律不接受非婚生子,这是我最头痛的。唯一方法就是去国外生。生孩子、养孩子、找个适合单身的人落脚的城市、规划未来包括养老,最重要的就是赚更多钱,提高经济实力来解决大部分实质性问题。

女性一旦经济独立,对婚姻和男性的要求就会提高,但绝大部分男生并没有跟上这个节奏。很多人还是希望女生照顾家里,带小孩,贤惠啊之类的。

我挣得跟他们一样多,结婚代表我要承担大量家务,还要养育小孩,但我能从婚姻得到的很少。我只想问,凭什么?

二、爱

感情是婚姻的基础,但婚姻不是感情的基础。人在恋爱状态中一样能满足情感需求。并且,对一些人来说,自己的情感需求很难始终被同一个人满足。在对自己付出永远的忠诚不抱有信心的情况下,人们选择恋爱,不愿轻易结婚。

@ 菁

我正计划成为一位不婚族。不过我也需要感情,现在有在谈恋爱,觉得开心就好。婚不婚,情感和性的需求都要解决。选择不婚,就慢慢摸索一个不婚的活法出来。最简单的就是同居,有一个精神和性的伴侣。

同居相对于结婚的不同在于,只解决性需求和精神沟通的需求,不需要承担传统观念里的女性义务,比如周旋亲戚关系等等。

我希望活在自己的期待里,而不是别人的期待里,不婚是我自己的期待,所以我愿意为这份不容易买单。人生没有容易,只有愿意。

@ 老胡

我曾狠狠伤害过别人,甚至在恋爱中出轨,和别人约炮。有的人满足爱的需求,有的人满足性的体验,很分裂。我现在单身,有大约 8 个炮友。我觉得厌倦是自然的、无罪的。我知道自己现在的状态,无法保证对一个人从一而终,于是也就不考虑结婚。

我对那些忠诚的人敬而远之,他们没有错,在大部分人眼里“忠诚”就是正义,而像我这种开放性态度的人,更可能被称作“人渣”、“败类”。世界的不公平就在于:我代表的是比较小众的观念,很多主流观念不理解我们。

我前老板,很不错的老大哥,身价几亿,对糟糠之妻不离不弃,我觉得他是中国男人的楷模。我很尊重他的选择和想法,也不指望他能理解我。

我有一套自己的原则:

1.我是直男

2.尽量不有意伤害别人

3.不让对方吃亏,很愿意花钱

4.要好聚好散

我觉得人生的美妙之处是未知和不确定性。我得到过爱,失去过爱,体验过很多性,觉得自己还算完整。不完整的部分,比如婚姻,家庭和孩子,也不急着立马补上。

理想的爱情可能是,两个人彼此相爱,把下半辈子交给对方,不断去发现彼此身上新鲜的一面,一次又一次重新爱上对方。我鼓励大家去发掘,但我自己不太相信。如果做不到不去厌倦一个人、一种生活,我就从不同的人那里体验。

三、责任

结成家庭后,履行责任是走进婚姻必须做的事。但社会压力已经让很多人自顾不暇,婚姻带来的福利不足以抵抗一些人对责任的抗拒。很多人在说恐婚的时候,恐惧的就是可以预见的孩子、教育、双方父母、家务。

@ 駅 | 33岁,即将结婚的恐婚者

其实我不久就准备结婚了,但内心深处还在恐婚。

我是85前,女友是90后。我把她照顾得蛮好,但她只要有点困难,就想退堂鼓。现在她怀孕了,昨晚跟我说,有了宝宝,她还想出去玩,想好好工作,想再去读书,都不行了。我说,没跟我一起,这些事你都做了吗?做得开心吗?有时我觉得,她只是习惯抱怨,习惯推卸责任和逃避。

其实我很担心她什么时候又碰上烦心事,就又怀疑结婚的正确性。每次我都要给她做工作,很辛苦。不过她有在慢慢成长。

我真的是给了自己很大的勇气才决定结婚,直到现在仍心怀恐惧。因为一个人可以对别人负责,可要对方同样对自己负责,这是很难、很累的事。有时你会对另一半是否值得付出打个问号。

结婚越来越难,也许是社会里选择不去担负责任的人太多了。选择独立和自由,应该是因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追求,而不是因为恐惧、逃避婚姻与家庭的责任。很多人没有勇气去面对困难,也就失去了一些共同成长的机会。

四、决心

婚姻不是魔鬼,但”婚姻即正义“带来的逼婚压力,让很多人还没来得及审视自己的生活,就结婚了。草率的决定可能带来不好的结果。面对这件大事,很多人越来越不愿意随便开始婚姻,而希望在找到那个积极的理由、下定决心之前,不做匆忙的决定。

@ C小姐 | 33岁,不婚主义者

我有个叔叔的儿子,家境非常好,妈妈给介绍对象,交往一两年后结婚了。半年后,三观不合过不下去了,马上离婚。

我觉得他很典型,没什么主见,结婚这么大的事,全听爸妈,说结就结,要离是女方和他父母吵,他在当中没什么事,离了也不痛苦,安排相亲就继续,一个礼拜能见好几个姑娘。他对女孩子的评价都是:“还行”、“挺好的”,可有可无的样子。不知道婚姻对他意义着什么。

社会流行的段子是父母催婚,剩男剩女相亲,“无论如何也要完成结婚任务”,这样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把结婚弄得很草率。

婚姻要经过很多考验,对双方感情有非常忠诚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心,才“共偕白首”、“永结同心”,这些词都是非常美丽的,但有几人能做到呢?

@ 卢秋 | 31岁,离婚者

我和他是介绍认识的,几个月后订婚,又几个月后就结婚了。回头想,当时为什么决定结婚呢?我都想不起来了。我们是同乡,以后可以带孩子回老家;父母对彼此家庭知根知底,很放心;他是军人,我在不错的国企,别人看来算郎才女貌,顺理成章结婚了。

婚后才发现性格不合。离婚后,我才意识到结婚时太过草率,太容易了,因此离婚才会也这么容易。我觉得,结婚难不是件坏事,如果结婚这么大的事都能越来越容易的话,就像上一辈,爷爷奶奶辈,媒人一说,没见过几面,或者看两场电影就结婚了,这叫容易,但是这真的好吗?容易的另一面,很可能是草率。

五、妥协

两个人共同生活必然包含妥协,但婚姻为这种妥协加上了长期合约。在物质自足的情况下,人更重视个人兴趣和空间,有更好的基础追求自我,而这种理想的健康婚姻关系很难得到,因此一些人选择不结婚、或推迟婚姻,来保护自己不妥协的自由。

@ echo | 32岁,不排斥婚姻

我有位朋友,婚前对事业有十二分追求,对对象有十三分要求,婚后却变成老公指哪儿她就去哪儿。只要她微信上说想聊聊天,我便知道,她又被带去参加老公的应酬。即使她已经怀孕5个月,即使他知道桌上的饭菜很多她都不能吃。我问她为什么不拒绝?她说:怕他会责怪……

我们这一代人,独生子女比较多,家里的宝贝,吃不来亏。所以结婚难度越来越大,婚后也更难磨合。有些人被这个难度吓得就不想结婚了。我不绝对地排斥婚姻,只是不想草率,不想将就,导致将来不快乐。

@ 三色_ | 35岁,离婚者

离婚后我一直独居,虽没打算孤独终老。但我发现,再要做出结婚的决定,实在太难了。

现在的男朋友有个不到十岁的孩子,我们不住一起,他时常来我家,两人去看电影,一起旅游,像年轻人的恋爱一样,而我们还比年轻时有了更好的经济基础。他喜欢摄影,为我拍了很多照片,还特地拉我一起选画框,在我家做了一面照片墙。

我们都有自己的空间。我一定会给自己留出时间美容,美发,每周做一次美体,逛街,收拾房间,和朋友喝咖啡……有个周末他来我家,说周日晚上回去,我说那能不能中午就回去,下午我想做点自己的事。

以前我找对象的标准是对我好,现在,我决定自己对自己好,而更在意对方的条件、性格、身体、工作和三观是否与我契合。

现在的我害怕结婚,不是怕失去什么,是怕自己不开心,没有现在过的好。

@ C小姐

我不婚是觉得“不自由”,但凡爱,或者说荷尔蒙、多巴胺受体没有那么强烈,不再渴望和对方高度融合在一起时,自我就会觉醒抬头,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想法。

在非蜜月期时,不自由的节点特别多。比如时间,两个人要一起做什么,总是要你等我,或我等你,很无奈。最开始的甜言蜜语,妥协牺牲都是发自内心,但走到最后更多的是仪式和责任,如果我放弃,就会让人觉得“你变心了”。

有多少人可以完全不顾恋人配偶的想法想做就做,而有多少恋人配偶可以支持对方的梦想让他想做就做完全不考虑现实因素?

如果情感不寄托给“一个人”身上,那就是寄托给全世界了。我的爱好非常广泛,时常兴致勃勃,想干什么马上去干,也可以随时换城市生活,或者背包去国外学习,这种“自由”的感觉一直激励着我。

要找到那个能满足自己对爱情的所有需求的人,真的太累了,而且这个人会变,自己也会变。

@ 菁

但是说真的,我好希望哪天突然就在朋友圈里面晒钻戒。因为其实不婚也是一种妥协啦,高质量的婚姻太难找,所以才做好不婚的准备。无论是哪种方式,大家都很俗气地追求幸福。哈哈哈。


恐婚的年轻人究竟在怕什么?

很多人反感被催婚。也有很多人渴望婚姻。这是同一个社会可以并存的两种虽然不同、都很合理的感受。

但这两种感受,都会指向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人不愿意结婚,为什么又有人渴望婚姻却觉得结婚越来越难?

婚姻需要很多条件,钱、爱、责任、决心。但在这个越来越理性和个人主义的社会里,越来越多人觉得,一份婚姻关系的成本大于它的收益,它要人们投入很多,但未必能提供所有付出的回报。

今天这篇回答主要不是谈价值观和对错,而是具体的原因。我们和很多人聊了聊,,希望提供一些具体的材料、故事,以及可能的答案:哪些因素让人们不想结婚,或者觉得找到一份理想的婚姻很难?

该怎么办?

一、钱

婚姻这种契约关系,可以让人结成经济共同体,为双方提供稳定的物质保障。钱是摆在婚姻面前一个无法回避的条件。不够有钱,可能成为人走进婚姻的阻碍;足够有钱,也为人选择不结婚提供了底气。

@ 老胡 | 29岁,暂时不考虑结婚

我喜欢过一个人,共同话题很多,聊得停不下来。后来走到婚姻这一步,没法再往前走。我们的感情是真的,但婚姻很现实,她家条件很好,买一次化妆品花费近 2 万,我养不起她。她催我赶紧攒钱准备结婚,我做不到。

直到现在我最喜欢的还是她,但已经两年没联系过了。偶尔会难过,有次喝多了,特别想她,怎么也找不到她电话,喝得太多,记不住了,微信呢,也早已互删了。

@ 菁 | 26岁,计划成为不婚主义者

如果不结婚,我只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够倔,够有钱。所以我的“不婚”计划里,最重要的就是存钱。很多人被催婚,之所以无奈,就是多多少少要靠父母,经济上,事业发展上。在我看来,简单粗暴地说,就是翅膀长硬了才可以不走寻常路。

法律不接受非婚生子,这是我最头痛的。唯一方法就是去国外生。生孩子、养孩子、找个适合单身的人落脚的城市、规划未来包括养老,最重要的就是赚更多钱,提高经济实力来解决大部分实质性问题。

女性一旦经济独立,对婚姻和男性的要求就会提高,但绝大部分男生并没有跟上这个节奏。很多人还是希望女生照顾家里,带小孩,贤惠啊之类的。

我挣得跟他们一样多,结婚代表我要承担大量家务,还要养育小孩,但我能从婚姻得到的很少。我只想问,凭什么?

二、爱

感情是婚姻的基础,但婚姻不是感情的基础。人在恋爱状态中一样能满足情感需求。并且,对一些人来说,自己的情感需求很难始终被同一个人满足。在对自己付出永远的忠诚不抱有信心的情况下,人们选择恋爱,不愿轻易结婚。

@ 菁

我正计划成为一位不婚族。不过我也需要感情,现在有在谈恋爱,觉得开心就好。婚不婚,情感和性的需求都要解决。选择不婚,就慢慢摸索一个不婚的活法出来。最简单的就是同居,有一个精神和性的伴侣。

同居相对于结婚的不同在于,只解决性需求和精神沟通的需求,不需要承担传统观念里的女性义务,比如周旋亲戚关系等等。

我希望活在自己的期待里,而不是别人的期待里,不婚是我自己的期待,所以我愿意为这份不容易买单。人生没有容易,只有愿意。

@ 老胡

我曾狠狠伤害过别人,甚至在恋爱中出轨,和别人约炮。有的人满足爱的需求,有的人满足性的体验,很分裂。我现在单身,有大约 8 个炮友。我觉得厌倦是自然的、无罪的。我知道自己现在的状态,无法保证对一个人从一而终,于是也就不考虑结婚。

我对那些忠诚的人敬而远之,他们没有错,在大部分人眼里“忠诚”就是正义,而像我这种开放性态度的人,更可能被称作“人渣”、“败类”。世界的不公平就在于:我代表的是比较小众的观念,很多主流观念不理解我们。

我前老板,很不错的老大哥,身价几亿,对糟糠之妻不离不弃,我觉得他是中国男人的楷模。我很尊重他的选择和想法,也不指望他能理解我。

我有一套自己的原则:

1.我是直男

2.尽量不有意伤害别人

3.不让对方吃亏,很愿意花钱

4.要好聚好散

我觉得人生的美妙之处是未知和不确定性。我得到过爱,失去过爱,体验过很多性,觉得自己还算完整。不完整的部分,比如婚姻,家庭和孩子,也不急着立马补上。

理想的爱情可能是,两个人彼此相爱,把下半辈子交给对方,不断去发现彼此身上新鲜的一面,一次又一次重新爱上对方。我鼓励大家去发掘,但我自己不太相信。如果做不到不去厌倦一个人、一种生活,我就从不同的人那里体验。

三、责任

结成家庭后,履行责任是走进婚姻必须做的事。但社会压力已经让很多人自顾不暇,婚姻带来的福利不足以抵抗一些人对责任的抗拒。很多人在说恐婚的时候,恐惧的就是可以预见的孩子、教育、双方父母、家务。

@ 駅 | 33岁,即将结婚的恐婚者

其实我不久就准备结婚了,但内心深处还在恐婚。

我是85前,女友是90后。我把她照顾得蛮好,但她只要有点困难,就想退堂鼓。现在她怀孕了,昨晚跟我说,有了宝宝,她还想出去玩,想好好工作,想再去读书,都不行了。我说,没跟我一起,这些事你都做了吗?做得开心吗?有时我觉得,她只是习惯抱怨,习惯推卸责任和逃避。

其实我很担心她什么时候又碰上烦心事,就又怀疑结婚的正确性。每次我都要给她做工作,很辛苦。不过她有在慢慢成长。

我真的是给了自己很大的勇气才决定结婚,直到现在仍心怀恐惧。因为一个人可以对别人负责,可要对方同样对自己负责,这是很难、很累的事。有时你会对另一半是否值得付出打个问号。

结婚越来越难,也许是社会里选择不去担负责任的人太多了。选择独立和自由,应该是因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追求,而不是因为恐惧、逃避婚姻与家庭的责任。很多人没有勇气去面对困难,也就失去了一些共同成长的机会。

四、决心

婚姻不是魔鬼,但”婚姻即正义“带来的逼婚压力,让很多人还没来得及审视自己的生活,就结婚了。草率的决定可能带来不好的结果。面对这件大事,很多人越来越不愿意随便开始婚姻,而希望在找到那个积极的理由、下定决心之前,不做匆忙的决定。

@ C小姐 | 33岁,不婚主义者

我有个叔叔的儿子,家境非常好,妈妈给介绍对象,交往一两年后结婚了。半年后,三观不合过不下去了,马上离婚。

我觉得他很典型,没什么主见,结婚这么大的事,全听爸妈,说结就结,要离是女方和他父母吵,他在当中没什么事,离了也不痛苦,安排相亲就继续,一个礼拜能见好几个姑娘。他对女孩子的评价都是:“还行”、“挺好的”,可有可无的样子。不知道婚姻对他意义着什么。

社会流行的段子是父母催婚,剩男剩女相亲,“无论如何也要完成结婚任务”,这样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把结婚弄得很草率。

婚姻要经过很多考验,对双方感情有非常忠诚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心,才“共偕白首”、“永结同心”,这些词都是非常美丽的,但有几人能做到呢?

@ 卢秋 | 31岁,离婚者

我和他是介绍认识的,几个月后订婚,又几个月后就结婚了。回头想,当时为什么决定结婚呢?我都想不起来了。我们是同乡,以后可以带孩子回老家;父母对彼此家庭知根知底,很放心;他是军人,我在不错的国企,别人看来算郎才女貌,顺理成章结婚了。

婚后才发现性格不合。离婚后,我才意识到结婚时太过草率,太容易了,因此离婚才会也这么容易。我觉得,结婚难不是件坏事,如果结婚这么大的事都能越来越容易的话,就像上一辈,爷爷奶奶辈,媒人一说,没见过几面,或者看两场电影就结婚了,这叫容易,但是这真的好吗?容易的另一面,很可能是草率。

五、妥协

两个人共同生活必然包含妥协,但婚姻为这种妥协加上了长期合约。在物质自足的情况下,人更重视个人兴趣和空间,有更好的基础追求自我,而这种理想的健康婚姻关系很难得到,因此一些人选择不结婚、或推迟婚姻,来保护自己不妥协的自由。

@ echo | 32岁,不排斥婚姻

我有位朋友,婚前对事业有十二分追求,对对象有十三分要求,婚后却变成老公指哪儿她就去哪儿。只要她微信上说想聊聊天,我便知道,她又被带去参加老公的应酬。即使她已经怀孕5个月,即使他知道桌上的饭菜很多她都不能吃。我问她为什么不拒绝?她说:怕他会责怪……

我们这一代人,独生子女比较多,家里的宝贝,吃不来亏。所以结婚难度越来越大,婚后也更难磨合。有些人被这个难度吓得就不想结婚了。我不绝对地排斥婚姻,只是不想草率,不想将就,导致将来不快乐。

@ 三色_ | 35岁,离婚者

离婚后我一直独居,虽没打算孤独终老。但我发现,再要做出结婚的决定,实在太难了。

现在的男朋友有个不到十岁的孩子,我们不住一起,他时常来我家,两人去看电影,一起旅游,像年轻人的恋爱一样,而我们还比年轻时有了更好的经济基础。他喜欢摄影,为我拍了很多照片,还特地拉我一起选画框,在我家做了一面照片墙。

我们都有自己的空间。我一定会给自己留出时间美容,美发,每周做一次美体,逛街,收拾房间,和朋友喝咖啡……有个周末他来我家,说周日晚上回去,我说那能不能中午就回去,下午我想做点自己的事。

以前我找对象的标准是对我好,现在,我决定自己对自己好,而更在意对方的条件、性格、身体、工作和三观是否与我契合。

现在的我害怕结婚,不是怕失去什么,是怕自己不开心,没有现在过的好。

@ C小姐

我不婚是觉得“不自由”,但凡爱,或者说荷尔蒙、多巴胺受体没有那么强烈,不再渴望和对方高度融合在一起时,自我就会觉醒抬头,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想法。

在非蜜月期时,不自由的节点特别多。比如时间,两个人要一起做什么,总是要你等我,或我等你,很无奈。最开始的甜言蜜语,妥协牺牲都是发自内心,但走到最后更多的是仪式和责任,如果我放弃,就会让人觉得“你变心了”。

有多少人可以完全不顾恋人配偶的想法想做就做,而有多少恋人配偶可以支持对方的梦想让他想做就做完全不考虑现实因素?

如果情感不寄托给“一个人”身上,那就是寄托给全世界了。我的爱好非常广泛,时常兴致勃勃,想干什么马上去干,也可以随时换城市生活,或者背包去国外学习,这种“自由”的感觉一直激励着我。

要找到那个能满足自己对爱情的所有需求的人,真的太累了,而且这个人会变,自己也会变。

@ 菁

但是说真的,我好希望哪天突然就在朋友圈里面晒钻戒。因为其实不婚也是一种妥协啦,高质量的婚姻太难找,所以才做好不婚的准备。无论是哪种方式,大家都很俗气地追求幸福。哈哈哈。


恐婚的年轻人究竟在怕什么?

我现在正在沉迷的游戏刀塔2,被人称为dead game,被人说没有新人加入,被人说气息奄奄没几天了,被人说除了客户端哪里都有刀斯林,被人说玩家人数年年下滑……

这款游戏当中充斥着许许多多的喷子、孤儿、智障和傻吊,,服务器还不稳定三天两头要么红字要么蓝字,但是你随便抓一个已经退坑的,或者准备退坑的玩家,问他为什么不想玩了,他们会告诉你要么是成家立业生儿育女没时间了,要么是累了不想亲自上手打,看看直播就够了,要么是意识到自己实在太菜了总也赢不了……总之,几乎没有人是因为那些喷子、孤儿、智障和傻吊而放弃它,毕竟大家都知道,遇到那些家伙只是小概率事件而已。

然后话题回到婚姻上来,那些出轨的、家暴的、赌博的、酗酒的、伏地魔、恶婆婆……归根结底其实都算是小概率事件,就算运气不好,真的遇人不淑,这年头离了婚谁也不至于过不下去,所以这些东西其实都不算可怕。

那么可怕的是什么呢?

有段时间我特别喜欢看恐怖片,看过许多欧美的发现根本不过瘾,开始看日韩的,后来看泰国的。

我发现许多恐怖片都存在一个固定的套路,遇险死掉的那些人,要么是咋咋呼呼没啥本事还非要作大死(欧美片常见),要么是随着剧情深挖,发现死者以前曾经做过些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鬼魂前来报复TA(亚洲片常见),总之,这人为啥遇上这档子事儿,多少都有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并且让观众认为TA死了纯属活该。

后来有一部泰国片刷新了我的认知,这部片名叫《怨鬼之家》。

看看这张海报,一家四口笑得多么灿烂,电影的开头也十分美好,男主抱着油漆桶,一点点仔细粉刷着新房子儿童屋的墙壁,在柔和宁静的灯光下,整个画面充满了温馨与幸福。

剧情大致是这样的,男主一家原本家境清贫,但他经过14年的努力,终于在清迈市郊的一个小区拥有了自己的房子,谁知搬进新居不久之后,小区里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诡异事件,许多邻居离奇死亡,于是居民们纷纷拖家带口离开了这个诡异的地方,男主的妻子也惶惶不安,希望全家人也一起离开,但是男主不甘心,毕竟这座房子是他这么多年来努力的心血,而且接下来还有好几十年的贷款要还,卖掉这套房子已经根本不可能了,因为这事儿已经上了报纸电视,全国上下闹得沸沸扬扬,所以他不肯走。

后来,男主的小儿子在黑夜中迷路,误入了一座早已无人居住的房屋,男主焦急地寻找着儿子,小男孩在黑暗中听到身后传来(其实是父亲的)脚步声,惊恐地躲进了一个衣橱,男主感觉黑暗中的衣橱里似乎有动静,遂拔出手枪射击,结果发现从衣橱中滚落出来的竟是自己的儿子,与此同时,孩子的妈妈也赶到了,她抱起儿子大声呼唤着他的名字,小男孩慢慢醒转过来,妈妈转头呼唤丈夫的一瞬间,发现丈夫误以为自己杀了儿子,已经饮弹自尽。

这一家人,既不招灾,也没惹祸,都是善良可爱,勤劳踏实的人,他们只不过抱着一个小小的梦想,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一家人幸福快乐地生活下去,他们从没欺负过谁,伤害过谁,最后却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这一点才是令许多人不寒而栗的。

在许多类似的悲剧下面,常常可以看到诸如此类的“受害者有罪论”:

“谁让她那么晚了还出门的?被强奸也是活该。”

“谁让他借钱不还的,被灭门也是活该。”

这种“谁让TA如何如何的,被怎样怎样也是活该”的句式,归根结底,是出于一种恐惧心理之下的自我欺骗,言下之意是:

“只要我不去如何如何,就一定不会被怎样怎样”;

“这个世界是有规则的,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只要我不去作恶,灾难就不会发生在我身上”。

所以,当出现犯罪分子以报复社会为目的而随机杀人的事件时,大众才会格外恐惧——明明什么都没有做错,为什么还会这样子?

以前曾经在网上看到过有人唏嘘不已地发问:“为什么明明两个很好的人,却没有好婚姻?”

实际上,许多婚姻之所以“不好”,“不幸福”,恰恰因为两个人都太好了。

一个好人一个坏人,问题就很简单,婚姻中的坏人会无底线的压榨好人,好人或许很难受,但是坏人不在乎,至少坏人幸福了,如果有一天好人受不了,离开了,也只会觉得解脱了,舒服了,一刀两断,简简单单,不会有痛苦和不舍,坏人也不会觉得有多么难受,再找一个压榨就行了,找不到配偶大不了压榨子女嘛。

而如果双方都是好人,都愿意彼此为对方着想,都愿意多分担一些生活中的压力,面对许多利益的牵扯,都愿意自己让一步,于是,在一起,两个人都委屈,两个人都难受,而因为彼此都有爱,分开了更痛苦,更不舍。

多年以前逛豆瓣,看到一个女性用户发的帖子,她顺产之后阴道松弛,担心以后在性生活方面无法满足丈夫,后来有一天起夜,发现丈夫在卫生间里一个人打飞机,但是丈夫并没有发现她,她说那一刻自己心痛得要裂开了,心疼自己的丈夫,他们还很年轻,她觉得如果丈夫背着她去嫖,去约,去找小三,可能自己都不会如此的心痛,可他偏偏不是那样的人,他选择委屈他自己。

如果上面的男方是个坏人,真的去嫖去约去找了小三,问题就简单多了,无过错的女方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带上亲朋好友酣畅淋漓地把男方臭骂一顿,然后该离婚离婚,该分财产分财产,该打官司打官司,分开了也不至于多痛苦,一个垃圾男丢就丢了有啥可惜的,退一万步说,俩人不离婚继续凑合过,至少她再也不需要对男方上心,只当他是个人形提款机即可。

能出现明显问题的婚姻,哪怕再怎么鸡飞狗跳也不可怕,问题出现了,就能解决它,过错越明显,越容易解决,出轨家暴酗酒赌博的都属于这种,离了就完事儿了;

问题不明显的婚姻就难搞得多了,A说自己付出了多少多少,可是B明明也付出了,A说自己受了什么样的委屈,可是B受的委屈明明也不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许多时候完全就是一团烂账根本掰扯不清楚。

绝大多数的人都没有那么坏,遇到利益纠纷,大家都懂得各让一步,而许多问题恰恰就出现在这个“各让一步”上面。

据说每年刚过完年,都会出现一个离婚高峰,小两口回谁家过年这事儿往往会导致激烈的矛盾,尤其是在发达城市,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情况下。

回男方家,对女方不公平;回女方家,对男方不公平;把双方老人接到一起来过年,且不说老人年纪大了身体腿脚是否支持,这几年疫情一闹,许多外地打工的年轻人都没法回家过年了,何况四个老人?

于是许多人做出了一个看似公平的选择,今年回我家,明年回你家,一家一年。

看上去,你家开心一年,我家开心一年;实际上,你委屈了一年,我委屈了一年,俩人都委屈,就等于没有委屈吗?

再比如,女方爱干净,认为每天要拖一次地板,男方没那么爱干净,认为三天拖一次地板已经足够了,最后双方各让一步,彼此妥协,两天拖一次地板,100平米的房子每次俩人各自拖50平米。

女方仍然认为自己很委屈:两天拖一次地板就是没有天天拖那么干净,住在这样的环境里太难受了!

男方一样认为自己很委屈:明明三天拖一次地板就够了,现在两天就要拖一次,平白无故增加了我的劳动量!

或许经年累月下来,他们谁都没有将这份委屈说出口,也从来没有为此吵过架拌过嘴,但多多少少都是有些不舒服的。

上有个问题,“为什么男人的眼里看不见家务”,下面许许多多的回答都认为,家弄得一尘不染根本没有必要,许多家务都是女人的标准太高,自讨苦吃,其中不乏许多已经结婚的男人,虽然嘴上怨声载道,但还是一边抱怨一边完成了属于自己的那部分家务,哪怕做完了,他们还是认为这些家务根本没什么必要,做这些毫无意义,仅仅是为了一个目的——避免争吵罢了。

而同样一个问题下面,还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女性用户,愤怒地声讨着自己的丈夫、父亲、哥哥、弟弟……油瓶倒了都不知道扶,家里搞得像个猪窝……BLABLABLA……

而一切家务劳动将在有了孩子以后呈几何级数递增,运气不好的,遇到个甩手掌柜,运气好的,遇见一个人愿意和自己一起分担,不过,哪怕有人一起分担,劳累和痛苦也不会从此消失不见。

在《我爱我家》这部电视剧里有这样一集,保姆小张的朋友宝财(谢园饰)和春花来到小张家,发现门没锁,家中无人,宝财偷了点东西想带走,春花劝他去自首,声泪俱下地说:“挨枪子儿额也认咧,有妹子陪你一块死,你还怕什嘛?”

宝财说:“不管谁陪额一块儿死,额都不乐意!”

许多问题都是如此,无论有没有人一起陪着分担,结果都不怎么样。

独自承受,相当于从30楼往下跳,有人陪着一起承受,两个人手拉手一块儿从15楼往下跳,结果有什么不一样吗?

好像是有点不一样,独自承受,只摔死自己,俩人携手,俩人全摔死了。

脑子不太好使的男女,常常会认为婚姻当中的一切委屈,都是对方带来的,而有了娃以后,脑子再不好使的人也会发现,许多压力其实都是娃带来的,你指责对方根本没有用,哪怕真的换了个人,这些问题一样会存在。

这才是令人恐惧的点,遇人不淑可以说运气不好识人不清,擦亮眼睛即可避免;

可是自己明明已经很努力了,伴侣明明也已经很努力了,该承担的责任,各自也都勇敢地去承担了,日子却还是过得很累,最艹蛋的是,在这种情况下你甚至都不知道该去骂谁。

反正,一段婚姻当中,欺负别人、压榨别人的那个,是绝对不可能恐婚的。


恐婚的年轻人究竟在怕什么?

我现在正在沉迷的游戏刀塔2,被人称为dead game,被人说没有新人加入,被人说气息奄奄没几天了,被人说除了客户端哪里都有刀斯林,被人说玩家人数年年下滑……

这款游戏当中充斥着许许多多的喷子、孤儿、智障和傻吊,,服务器还不稳定三天两头要么红字要么蓝字,但是你随便抓一个已经退坑的,或者准备退坑的玩家,问他为什么不想玩了,他们会告诉你要么是成家立业生儿育女没时间了,要么是累了不想亲自上手打,看看直播就够了,要么是意识到自己实在太菜了总也赢不了……总之,几乎没有人是因为那些喷子、孤儿、智障和傻吊而放弃它,毕竟大家都知道,遇到那些家伙只是小概率事件而已。

然后话题回到婚姻上来,那些出轨的、家暴的、赌博的、酗酒的、伏地魔、恶婆婆……归根结底其实都算是小概率事件,就算运气不好,真的遇人不淑,这年头离了婚谁也不至于过不下去,所以这些东西其实都不算可怕。

那么可怕的是什么呢?

有段时间我特别喜欢看恐怖片,看过许多欧美的发现根本不过瘾,开始看日韩的,后来看泰国的。

我发现许多恐怖片都存在一个固定的套路,遇险死掉的那些人,要么是咋咋呼呼没啥本事还非要作大死(欧美片常见),要么是随着剧情深挖,发现死者以前曾经做过些什么天怒人怨的事情,鬼魂前来报复TA(亚洲片常见),总之,这人为啥遇上这档子事儿,多少都有个说得过去的理由,并且让观众认为TA死了纯属活该。

后来有一部泰国片刷新了我的认知,这部片名叫《怨鬼之家》。

看看这张海报,一家四口笑得多么灿烂,电影的开头也十分美好,男主抱着油漆桶,一点点仔细粉刷着新房子儿童屋的墙壁,在柔和宁静的灯光下,整个画面充满了温馨与幸福。

剧情大致是这样的,男主一家原本家境清贫,但他经过14年的努力,终于在清迈市郊的一个小区拥有了自己的房子,谁知搬进新居不久之后,小区里开始出现各种各样的诡异事件,许多邻居离奇死亡,于是居民们纷纷拖家带口离开了这个诡异的地方,男主的妻子也惶惶不安,希望全家人也一起离开,但是男主不甘心,毕竟这座房子是他这么多年来努力的心血,而且接下来还有好几十年的贷款要还,卖掉这套房子已经根本不可能了,因为这事儿已经上了报纸电视,全国上下闹得沸沸扬扬,所以他不肯走。

后来,男主的小儿子在黑夜中迷路,误入了一座早已无人居住的房屋,男主焦急地寻找着儿子,小男孩在黑暗中听到身后传来(其实是父亲的)脚步声,惊恐地躲进了一个衣橱,男主感觉黑暗中的衣橱里似乎有动静,遂拔出手枪射击,结果发现从衣橱中滚落出来的竟是自己的儿子,与此同时,孩子的妈妈也赶到了,她抱起儿子大声呼唤着他的名字,小男孩慢慢醒转过来,妈妈转头呼唤丈夫的一瞬间,发现丈夫误以为自己杀了儿子,已经饮弹自尽。

这一家人,既不招灾,也没惹祸,都是善良可爱,勤劳踏实的人,他们只不过抱着一个小小的梦想,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一家人幸福快乐地生活下去,他们从没欺负过谁,伤害过谁,最后却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场,这一点才是令许多人不寒而栗的。

在许多类似的悲剧下面,常常可以看到诸如此类的“受害者有罪论”:

“谁让她那么晚了还出门的?被强奸也是活该。”

“谁让他借钱不还的,被灭门也是活该。”

这种“谁让TA如何如何的,被怎样怎样也是活该”的句式,归根结底,是出于一种恐惧心理之下的自我欺骗,言下之意是:

“只要我不去如何如何,就一定不会被怎样怎样”;

“这个世界是有规则的,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只要我不去作恶,灾难就不会发生在我身上”。

所以,当出现犯罪分子以报复社会为目的而随机杀人的事件时,大众才会格外恐惧——明明什么都没有做错,为什么还会这样子?

以前曾经在网上看到过有人唏嘘不已地发问:“为什么明明两个很好的人,却没有好婚姻?”

实际上,许多婚姻之所以“不好”,“不幸福”,恰恰因为两个人都太好了。

一个好人一个坏人,问题就很简单,婚姻中的坏人会无底线的压榨好人,好人或许很难受,但是坏人不在乎,至少坏人幸福了,如果有一天好人受不了,离开了,也只会觉得解脱了,舒服了,一刀两断,简简单单,不会有痛苦和不舍,坏人也不会觉得有多么难受,再找一个压榨就行了,找不到配偶大不了压榨子女嘛。

而如果双方都是好人,都愿意彼此为对方着想,都愿意多分担一些生活中的压力,面对许多利益的牵扯,都愿意自己让一步,于是,在一起,两个人都委屈,两个人都难受,而因为彼此都有爱,分开了更痛苦,更不舍。

多年以前逛豆瓣,看到一个女性用户发的帖子,她顺产之后阴道松弛,担心以后在性生活方面无法满足丈夫,后来有一天起夜,发现丈夫在卫生间里一个人打飞机,但是丈夫并没有发现她,她说那一刻自己心痛得要裂开了,心疼自己的丈夫,他们还很年轻,她觉得如果丈夫背着她去嫖,去约,去找小三,可能自己都不会如此的心痛,可他偏偏不是那样的人,他选择委屈他自己。

如果上面的男方是个坏人,真的去嫖去约去找了小三,问题就简单多了,无过错的女方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带上亲朋好友酣畅淋漓地把男方臭骂一顿,然后该离婚离婚,该分财产分财产,该打官司打官司,分开了也不至于多痛苦,一个垃圾男丢就丢了有啥可惜的,退一万步说,俩人不离婚继续凑合过,至少她再也不需要对男方上心,只当他是个人形提款机即可。

能出现明显问题的婚姻,哪怕再怎么鸡飞狗跳也不可怕,问题出现了,就能解决它,过错越明显,越容易解决,出轨家暴酗酒赌博的都属于这种,离了就完事儿了;

问题不明显的婚姻就难搞得多了,A说自己付出了多少多少,可是B明明也付出了,A说自己受了什么样的委屈,可是B受的委屈明明也不少,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许多时候完全就是一团烂账根本掰扯不清楚。

绝大多数的人都没有那么坏,遇到利益纠纷,大家都懂得各让一步,而许多问题恰恰就出现在这个“各让一步”上面。

据说每年刚过完年,都会出现一个离婚高峰,小两口回谁家过年这事儿往往会导致激烈的矛盾,尤其是在发达城市,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情况下。

回男方家,对女方不公平;回女方家,对男方不公平;把双方老人接到一起来过年,且不说老人年纪大了身体腿脚是否支持,这几年疫情一闹,许多外地打工的年轻人都没法回家过年了,何况四个老人?

于是许多人做出了一个看似公平的选择,今年回我家,明年回你家,一家一年。

看上去,你家开心一年,我家开心一年;实际上,你委屈了一年,我委屈了一年,俩人都委屈,就等于没有委屈吗?

再比如,女方爱干净,认为每天要拖一次地板,男方没那么爱干净,认为三天拖一次地板已经足够了,最后双方各让一步,彼此妥协,两天拖一次地板,100平米的房子每次俩人各自拖50平米。

女方仍然认为自己很委屈:两天拖一次地板就是没有天天拖那么干净,住在这样的环境里太难受了!

男方一样认为自己很委屈:明明三天拖一次地板就够了,现在两天就要拖一次,平白无故增加了我的劳动量!

或许经年累月下来,他们谁都没有将这份委屈说出口,也从来没有为此吵过架拌过嘴,但多多少少都是有些不舒服的。

上有个问题,“为什么男人的眼里看不见家务”,下面许许多多的回答都认为,家弄得一尘不染根本没有必要,许多家务都是女人的标准太高,自讨苦吃,其中不乏许多已经结婚的男人,虽然嘴上怨声载道,但还是一边抱怨一边完成了属于自己的那部分家务,哪怕做完了,他们还是认为这些家务根本没什么必要,做这些毫无意义,仅仅是为了一个目的——避免争吵罢了。

而同样一个问题下面,还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女性用户,愤怒地声讨着自己的丈夫、父亲、哥哥、弟弟……油瓶倒了都不知道扶,家里搞得像个猪窝……BLABLABLA……

而一切家务劳动将在有了孩子以后呈几何级数递增,运气不好的,遇到个甩手掌柜,运气好的,遇见一个人愿意和自己一起分担,不过,哪怕有人一起分担,劳累和痛苦也不会从此消失不见。

在《我爱我家》这部电视剧里有这样一集,保姆小张的朋友宝财(谢园饰)和春花来到小张家,发现门没锁,家中无人,宝财偷了点东西想带走,春花劝他去自首,声泪俱下地说:“挨枪子儿额也认咧,有妹子陪你一块死,你还怕什嘛?”

宝财说:“不管谁陪额一块儿死,额都不乐意!”

许多问题都是如此,无论有没有人一起陪着分担,结果都不怎么样。

独自承受,相当于从30楼往下跳,有人陪着一起承受,两个人手拉手一块儿从15楼往下跳,结果有什么不一样吗?

好像是有点不一样,独自承受,只摔死自己,俩人携手,俩人全摔死了。

脑子不太好使的男女,常常会认为婚姻当中的一切委屈,都是对方带来的,而有了娃以后,脑子再不好使的人也会发现,许多压力其实都是娃带来的,你指责对方根本没有用,哪怕真的换了个人,这些问题一样会存在。

这才是令人恐惧的点,遇人不淑可以说运气不好识人不清,擦亮眼睛即可避免;

可是自己明明已经很努力了,伴侣明明也已经很努力了,该承担的责任,各自也都勇敢地去承担了,日子却还是过得很累,最艹蛋的是,在这种情况下你甚至都不知道该去骂谁。

反正,一段婚姻当中,欺负别人、压榨别人的那个,是绝对不可能恐婚的。


恐婚的年轻人究竟在怕什么?

虽然婚姻并不等同于爱情,但它毕竟是一种“一对一”的关系。从前,人们为了避免“多对一”关系中种种不可控的风险,会选择躲进“一对一“的关系里寻求庇护。我们都知道,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依赖着他人的存在。但现在,就连“一对一“的关系,年轻人都不愿驻足——也许问题并不出在年轻人本身身上,而出现在年轻人以外的地方。

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认知闭合”,是 Arie Kruglanski 于 1993 年提出的概念,表示“个体在应对不确定的情境时,对于确定性答案的强烈愿望”。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人在没多少掌控力的环境里总会有些自己笃信的奇怪的东西。比如一个从前压根不信算命的人,在经历了亲人去世或者其他变故的打击之后,会突然想通过算命看透一些事情,想要找一个确定的原因。这就是在情况糟糕得不可思议的环境下产生的“认知闭合”。

再比如,那些最迷信的人往往是有钱人,尤其是经历了一夜暴富的有钱人,因为财富来得太快,他们自己甚至都无法解释,但总不能归因于运气吧,毕竟运气这东西今天有明天可能就没有。那么他们就会特别相信“风水”,觉得一定是“风水”让自己好起来的。那么这就是在这种好运得不可思议的环境里产生的“认知闭合”。

所以我觉得“认知闭合”这个词还挺符合年轻人们目前的状态。无论现在年轻人们经历的是好运还是厄运,都面临一个共同的情况:外部世界变化莫测,太不受自己控制了。比如突如其来的疫情、就业压力、房地产压力等,把年轻人挤压到了角落,他们的生活不断被这些公共议题侵吞,很多以前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都发生了,可想而知这时候他们的认知负荷有多大。

一旦被外界的不确定裹挟,那么人是一定会寻求一个确定的答案来保护自己的。在就业上来说,离开民营企业、考公务员热潮就是很好的诠释。

放在婚姻关系里更是这样。你觉得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是继续自己现在的单身生活更确定一点?还是找一个未知的人过两个人都不知道会怎样的日子更确定一点?答案当然是后者。

所以无限未知的外部议程,让年轻人在婚姻问题上“认知闭合”了。一旦认知闭合,人们往往就会寻求最简单、易得的答案——照旧过现在可预测的生活。

所以说,恐婚这件事怨不得年轻人。

现在媒体的口径,听起来仿佛恐婚是一种疾病,但我们不需要提前问一问:这些年轻人有爱的空间吗?有信任的空间吗?是否能从被挤压被闭合的认知中稍微扒拉出一个光口,一条通路让他们向前走?

在这里想引用《经济观察报》的一段话:

不婚不代表不想,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是个人缺乏建立亲密关系的功能;不婚也不等于不爱,要警惕社会的刻板印象和分工的推波助澜。“恐婚”就是在个人和社会的夹击下被建构起来的。

被四处夹击的年轻人,他们可能不止恐婚,还会恐未来。


恐婚的年轻人究竟在怕什么?

虽然婚姻并不等同于爱情,但它毕竟是一种“一对一”的关系。从前,人们为了避免“多对一”关系中种种不可控的风险,会选择躲进“一对一“的关系里寻求庇护。我们都知道,人类是社会性动物,我们依赖着他人的存在。但现在,就连“一对一“的关系,年轻人都不愿驻足——也许问题并不出在年轻人本身身上,而出现在年轻人以外的地方。

心理学中有一个词叫“认知闭合”,是 Arie Kruglanski 于 1993 年提出的概念,表示“个体在应对不确定的情境时,对于确定性答案的强烈愿望”。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人在没多少掌控力的环境里总会有些自己笃信的奇怪的东西。比如一个从前压根不信算命的人,在经历了亲人去世或者其他变故的打击之后,会突然想通过算命看透一些事情,想要找一个确定的原因。这就是在情况糟糕得不可思议的环境下产生的“认知闭合”。

再比如,那些最迷信的人往往是有钱人,尤其是经历了一夜暴富的有钱人,因为财富来得太快,他们自己甚至都无法解释,但总不能归因于运气吧,毕竟运气这东西今天有明天可能就没有。那么他们就会特别相信“风水”,觉得一定是“风水”让自己好起来的。那么这就是在这种好运得不可思议的环境里产生的“认知闭合”。

所以我觉得“认知闭合”这个词还挺符合年轻人们目前的状态。无论现在年轻人们经历的是好运还是厄运,都面临一个共同的情况:外部世界变化莫测,太不受自己控制了。比如突如其来的疫情、就业压力、房地产压力等,把年轻人挤压到了角落,他们的生活不断被这些公共议题侵吞,很多以前觉得不可思议的事情都发生了,可想而知这时候他们的认知负荷有多大。

一旦被外界的不确定裹挟,那么人是一定会寻求一个确定的答案来保护自己的。在就业上来说,离开民营企业、考公务员热潮就是很好的诠释。

放在婚姻关系里更是这样。你觉得对一个年轻人来说,是继续自己现在的单身生活更确定一点?还是找一个未知的人过两个人都不知道会怎样的日子更确定一点?答案当然是后者。

所以无限未知的外部议程,让年轻人在婚姻问题上“认知闭合”了。一旦认知闭合,人们往往就会寻求最简单、易得的答案——照旧过现在可预测的生活。

所以说,恐婚这件事怨不得年轻人。

现在媒体的口径,听起来仿佛恐婚是一种疾病,但我们不需要提前问一问:这些年轻人有爱的空间吗?有信任的空间吗?是否能从被挤压被闭合的认知中稍微扒拉出一个光口,一条通路让他们向前走?

在这里想引用《经济观察报》的一段话:

不婚不代表不想,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是个人缺乏建立亲密关系的功能;不婚也不等于不爱,要警惕社会的刻板印象和分工的推波助澜。“恐婚”就是在个人和社会的夹击下被建构起来的。

被四处夹击的年轻人,他们可能不止恐婚,还会恐未来。


恐婚的年轻人究竟在怕什么?

不结婚不犯法,不结婚的后果都是自己承担,谁也赖不着。

我们这些外人说的再真诚,人家又不听,也不信,那何必找骂呢?

你赤诚一片,人家觉得你有病。

单着就单着,跟我们有啥关系,没影响社会进步,也不影响我们生活,后果再惨,跟我们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既然跟我们没关系,我们干嘛管人家结婚不结婚啊?

不结婚就不结婚,老了自然知道结果。

结婚不知道为啥结婚,还不是一样孤独终老?

年轻人不懂的事儿,你教啥呢?

人家爹妈都管不了的,我们路人甲有什么发言权?

爱咋地咋地,地球照样转!

衰老是不可逆的!走着瞧的事情,干嘛剧透呢?没有后悔药的事情,何必预防针呢?看戏,就是路人甲最大的善意!

尊重人家不婚不育保平安,很难吗?


恐婚的年轻人究竟在怕什么?

不结婚不犯法,不结婚的后果都是自己承担,谁也赖不着。

我们这些外人说的再真诚,人家又不听,也不信,那何必找骂呢?

你赤诚一片,人家觉得你有病。

单着就单着,跟我们有啥关系,没影响社会进步,也不影响我们生活,后果再惨,跟我们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既然跟我们没关系,我们干嘛管人家结婚不结婚啊?

不结婚就不结婚,老了自然知道结果。

结婚不知道为啥结婚,还不是一样孤独终老?

年轻人不懂的事儿,你教啥呢?

人家爹妈都管不了的,我们路人甲有什么发言权?

爱咋地咋地,地球照样转!

衰老是不可逆的!走着瞧的事情,干嘛剧透呢?没有后悔药的事情,何必预防针呢?看戏,就是路人甲最大的善意!

尊重人家不婚不育保平安,很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