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为什么要写示儿(陆游的示儿创作背景)
更新于 2023-04-23 23:44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诗,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诗人在写此诗的十一年以前,叹息过“死前恨不见中原”,在热烈地期待着旧业的光复。直到临终之际,诗人仍然抱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宋朝的抗敌部队要挥...
阅读(47) 答案(1)
更新于 2023-04-23 23:44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诗,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诗人在写此诗的十一年以前,叹息过“死前恨不见中原”,在热烈地期待着旧业的光复。直到临终之际,诗人仍然抱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宋朝的抗敌部队要挥...
阅读(47) 答案(1)
更新于 2023-04-24 00:26
魏晋。陶渊明,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卒后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后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
阅读(37) 答案(1)
更新于 2023-04-24 02:10
李商隐是唐朝人。是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荥阳市)。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李商隐的文学成就 李商隐的诗...
阅读(42) 答案(1)
更新于 2023-04-24 02:35
《八月的忧愁》被认为是优美的田园诗,在平静的叙述中,表达了抒情主体对命运、生活的思考和难以言说的幽怨。。“不明白生活同梦怎样的连牵”一句即透露了诗人的愁思之深:浪漫的理想与现实为什么竟有如此落差。在安静、幽美的田园风光背景下,潜藏着诗人深深地思考和难以解脱的愁绪。“水塘”、“鸭”,“高粱”等是传...
阅读(50) 答案(1)
更新于 2023-04-24 05:40
孟浩然是唐朝的。孟浩然,字浩然,号孟山人,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孟浩然的诗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后人把孟浩然与盛唐另一山水诗人王维并称为“王孟”,有《孟浩然集》三卷传世。 孟浩然是盛唐还是晚唐诗人 盛唐时期形成的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歌...
阅读(41) 答案(1)
更新于 2023-04-24 05:55
唐代著名的女诗人有李冶、薛涛、刘采春、鱼玄机,她们并称为“唐代四大女诗人”。唐朝是诗的时代,诞生了无数才华卓绝的诗人,不仅有男诗人,亦不乏女诗人,其中尤以鱼玄机、李冶、薛涛、刘采春最为著名,并称为“唐代四大女诗人”,又称“唐代四大才女”。 李冶简介 李冶,字季兰(《太平广记》中作“秀兰”),...
阅读(72) 答案(1)
更新于 2023-05-08 23:11
《静夜思》的作者是李白。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旅居在外的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而思念家乡的感受。前两句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后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诗人的思乡之情。全诗运用比喻、衬托等手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言清新朴素而韵味含蓄无穷,历来广为传诵。 《静夜思》原文...
阅读(49) 答案(1)
更新于 2023-05-08 23:46
古诗《鸟鸣涧》的作者是王维。《鸟鸣涧》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此诗描绘春夜空山幽静而美丽的景色,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全诗紧扣“静”字着笔,极似一幅风景写生画。诗人用花落、月出、鸟鸣等活动着的景物,突出地显示了月夜春山的幽静,取得了以动衬静的艺术效果,生动地勾勒出一幅“鸟鸣山更幽”的诗情画...
阅读(45) 答案(1)
更新于 2023-05-09 00:24
城春草木深的“城”指的是长安城。城春草木深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全文翻译 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战火硝烟三月...
阅读(53) 答案(1)
更新于 2023-05-09 08:09
中国第一位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因为我们现在所过的端午节就是后人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才专门设立的日子。大家也都知道屈原是最后抱石投江而死的,为什么会这样呢。年轻时的屈原可以说是一心为国事担忧,年轻时的屈原就很有才华,所以得到了楚怀王的重用,当时屈原给楚怀王上谏的多种关于治国的策略方针都有...
阅读(35) 答案(1)